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 作者:归园田居
分卷阅读26
知道了怎么回事。
“杂货店也有雪莲的一份子,现在看店的也多是她和几个孩子,每个月也有些进项,再供个孩子读书也没有问题,我看把小三儿也送去学堂吧。”周奶奶替女儿提议。
周琳这才想起忽略了姑姑家的几个孩子,也是这几个孩子太懂事,就连五岁小四妞都不闹人,经常主动要求照看宝儿,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忍不住开口帮腔,“我一直都羡慕石头哥能认字呢,就让小三儿也去学堂吧,回来还能教我和二妞四妞,一个人的束脩教四个人,再划算没有了。”
她这段时间已经发现了,这个名为庆的朝代类似宋代,从春联上的字就能看出比较接近繁体字,她也能认个七七八八。现在刚好也能把自己认字的事情过了明路,还能对照着多认一些字,她是不想做个半文盲的。
赵氏向来是个心肠好又大度的,自然不会说什么。就连李氏都没有意见,小三儿在家也帮不上太多忙,束脩大部分也是小姑子出,万一大小考个功名,也是全家的荣耀。既然没有人反对,周鑫和小三儿上学的事情就定下了。
为了小三儿也要进学,周琳又赶出了一个书包,因为小三儿年龄还小,特意做成了双肩背的样子,喜得小三儿一拿到手就背着在村里转了几圈,惹来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羡慕的目光。
既然小三儿要上学了,总得有个正经名字,周爷爷拎了一只鸡到村里的廪生周怀谨家,给小三儿求个正经的名字,顺便给八个多月的宝儿也求一个。
周怀瑾根据小三儿哥哥的名字,给他取了“树文”二字为名,宝儿单名一个“森”字,随了两个哥哥的字形,也因为宝儿是周德山家的独苗,还有几分枝繁叶茂的寓意。
书包有了,名字也有了,备上束脩,两人各自就被送去了学堂。
周鑫上的是镇上一个专重算数的学堂,学些九章算术之类的,毕竟是为了开铺子经营之类的事。因为先生不包住宿,他暂时跟周磊的朋友王满仓住在一起,每月分担一半房子租金。
小三儿年龄不大,可塑性也好一些,上的自然是正经的私塾,先生是隔壁牌坊刘村的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因为年纪大了,就放弃科举回村开了私塾,据说是个有能耐的,村里唯一的廪生周怀瑾就是他教出来的。
由此也可见家人对小三儿的期望了。
☆、第21章 灌溉
春天已经过了大半,只下过两三场蒙蒙细雨,对田里正在拔节抽穗的麦苗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庄稼可是农人的命根子,因此全村人都忙得热火朝天,引水灌溉,生怕麦子衍花时水肥不足,收成打折。
周琳家送了两个孩子上学后,也开始忙了起来,毕竟家里有五十几亩地,全部灌溉一遍可不是个小工程。家里的男人都恨不得吃住在地里。家里女人虽然不用下地,也要做好一日三餐,再送到地里,还要清洗男人晚上回来换下的沾满泥水的衣服。
周琳跟着李氏和赵氏忙活的时候,还在想自己的挎包暂时是送不出去了,只能在心里跟蒋福生说了句抱歉,毕竟家里的事情更要紧。
到第三天时,周琳家的地才浇了十七八亩,要浇完怎么还得再有三四天,眼看着麦子就要衍花,周家男人忙得脚打后脑勺,早出晚归的。
早上男人吃过李氏送来的汤饼,正要继续浇水,就看到远远有个人朝自家地头走过来。李德全眯着眼睛看了看,问兄弟,“德山,那是蒋家二小子吧?”
说着话人已经走近了,确实是蒋福生。他走过来之后就问,“阿爷,周伯周叔,还有多少地没浇啊?”
“还有三十来亩。你家里忙完了?”周爷爷说完又问蒋福生。
“我家里的地昨天刚浇完,想着您这里肯定还得几天,就过来帮两天忙。”蒋福生一身打了补丁的短打,做好了干活的准备。
周德山对女婿十分满意,虽然订了亲,农忙时节女婿来老丈人家帮忙干活也是约定俗成的了,但是有没有心还是能看得出来的。有的小伙子去丈人家说是来干活,穿得却光鲜亮丽的,一点都不实诚。
既然都是实在人,话也不多说,就开始干活。多了一个壮劳力,明显这效率高多了。蒋福生和周磊两个年轻力壮的小子轮番踩得水车飞一样旋转,只见溪水被引到竹筒里,哗啦啦不停歇地流向麦田里,周德山兄弟两个不时得调整竹筒,把水引到没有浇到的地方。
老了,老了,还是年轻人能干啊。看这样子,说不得后天不到摸黑就浇完了,周爷爷坐在田埂上,悠闲地喝了一口水,心里美美的。
多了一个人,还照前两天那样送饭自然不够吃,干着体力活总不能连饭也不给吃饱。于是,周爷爷喝完水就先回家说了一声,交代备上孙婿的饭之后,没有多歇就又回地里了,活还等着呢。
农忙时节的饭菜本来油水就多些,原本准备中午炒个水芹肉片,一个瓜片炒蛋,有肉有蛋,算是丰盛了。但是知道女婿在地里,赵氏又杀了一只小公鸡炖上。到了中午,就让自家闺女带了周雪莲家的二妞送了过去。
周琳提着装着面饼和菜肉的竹篮,二妞拎着装了熬得浓稠的黍米粥的陶壶跟在后面,一路向自家田地走去。路上遇到同样送饭的妇人,时不时地打个招呼。
“二丫也去地里送饭啊?”——“是啊?”
“做的什么好吃的啊”?——“不就平常地里那几样菜。”
“上午看到你家蒋福生了,这么早来帮忙,真是实诚。”——这话她就不回了,假装羞涩,拿袖子遮了脸就小碎步溜走了,反正我是未嫁的小姑娘,脸皮薄天经地义。
好似唐僧取经一样,不知道跟多少人打了招呼之后,周琳才走到了自家地头,抬起衣袖抹了把汗,她把篮子放下,冲着田地中央的几个人喊道,“阿爷——吃饭啦!”
听到喊声,蒋福生第一个放下竹筒,就要大步走过去,走了两步想到丈人几个还在后面,又讪讪地退了回来,跟大舅子一起走在了最后。等走到地头,周琳已经把碗筷摆好了。
干了一上午活儿,饥肠辘辘的几个人并没有多客气,各人拿起一个杂面饼,抄起筷子就着菜吃了起来。
也许是小媳妇在边上,蒋福生的吃相比着边上的父子仨明显要斯文一些,只看那三个已经啃了两三块鸡肉了,他一块肉才刚啃完就知道了。不过,难怪他吃得悠哉,都说秀色可餐,他可比别人多了一道菜呢,自然要细细品味。
周琳被他时不时瞟来的目光看得待不下去了,领着二妞去了路对面沟边,随手扯了朵路边开得正好的小黄花,一下一下扯着花瓣。还好这种类似小雏菊的野花花瓣很多,不待她扯完,对面几个人就吃完了。
分卷阅读26
分卷阅读26
知道了怎么回事。
“杂货店也有雪莲的一份子,现在看店的也多是她和几个孩子,每个月也有些进项,再供个孩子读书也没有问题,我看把小三儿也送去学堂吧。”周奶奶替女儿提议。
周琳这才想起忽略了姑姑家的几个孩子,也是这几个孩子太懂事,就连五岁小四妞都不闹人,经常主动要求照看宝儿,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忍不住开口帮腔,“我一直都羡慕石头哥能认字呢,就让小三儿也去学堂吧,回来还能教我和二妞四妞,一个人的束脩教四个人,再划算没有了。”
她这段时间已经发现了,这个名为庆的朝代类似宋代,从春联上的字就能看出比较接近繁体字,她也能认个七七八八。现在刚好也能把自己认字的事情过了明路,还能对照着多认一些字,她是不想做个半文盲的。
赵氏向来是个心肠好又大度的,自然不会说什么。就连李氏都没有意见,小三儿在家也帮不上太多忙,束脩大部分也是小姑子出,万一大小考个功名,也是全家的荣耀。既然没有人反对,周鑫和小三儿上学的事情就定下了。
为了小三儿也要进学,周琳又赶出了一个书包,因为小三儿年龄还小,特意做成了双肩背的样子,喜得小三儿一拿到手就背着在村里转了几圈,惹来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羡慕的目光。
既然小三儿要上学了,总得有个正经名字,周爷爷拎了一只鸡到村里的廪生周怀谨家,给小三儿求个正经的名字,顺便给八个多月的宝儿也求一个。
周怀瑾根据小三儿哥哥的名字,给他取了“树文”二字为名,宝儿单名一个“森”字,随了两个哥哥的字形,也因为宝儿是周德山家的独苗,还有几分枝繁叶茂的寓意。
书包有了,名字也有了,备上束脩,两人各自就被送去了学堂。
周鑫上的是镇上一个专重算数的学堂,学些九章算术之类的,毕竟是为了开铺子经营之类的事。因为先生不包住宿,他暂时跟周磊的朋友王满仓住在一起,每月分担一半房子租金。
小三儿年龄不大,可塑性也好一些,上的自然是正经的私塾,先生是隔壁牌坊刘村的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因为年纪大了,就放弃科举回村开了私塾,据说是个有能耐的,村里唯一的廪生周怀瑾就是他教出来的。
由此也可见家人对小三儿的期望了。
☆、第21章 灌溉
春天已经过了大半,只下过两三场蒙蒙细雨,对田里正在拔节抽穗的麦苗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庄稼可是农人的命根子,因此全村人都忙得热火朝天,引水灌溉,生怕麦子衍花时水肥不足,收成打折。
周琳家送了两个孩子上学后,也开始忙了起来,毕竟家里有五十几亩地,全部灌溉一遍可不是个小工程。家里的男人都恨不得吃住在地里。家里女人虽然不用下地,也要做好一日三餐,再送到地里,还要清洗男人晚上回来换下的沾满泥水的衣服。
周琳跟着李氏和赵氏忙活的时候,还在想自己的挎包暂时是送不出去了,只能在心里跟蒋福生说了句抱歉,毕竟家里的事情更要紧。
到第三天时,周琳家的地才浇了十七八亩,要浇完怎么还得再有三四天,眼看着麦子就要衍花,周家男人忙得脚打后脑勺,早出晚归的。
早上男人吃过李氏送来的汤饼,正要继续浇水,就看到远远有个人朝自家地头走过来。李德全眯着眼睛看了看,问兄弟,“德山,那是蒋家二小子吧?”
说着话人已经走近了,确实是蒋福生。他走过来之后就问,“阿爷,周伯周叔,还有多少地没浇啊?”
“还有三十来亩。你家里忙完了?”周爷爷说完又问蒋福生。
“我家里的地昨天刚浇完,想着您这里肯定还得几天,就过来帮两天忙。”蒋福生一身打了补丁的短打,做好了干活的准备。
周德山对女婿十分满意,虽然订了亲,农忙时节女婿来老丈人家帮忙干活也是约定俗成的了,但是有没有心还是能看得出来的。有的小伙子去丈人家说是来干活,穿得却光鲜亮丽的,一点都不实诚。
既然都是实在人,话也不多说,就开始干活。多了一个壮劳力,明显这效率高多了。蒋福生和周磊两个年轻力壮的小子轮番踩得水车飞一样旋转,只见溪水被引到竹筒里,哗啦啦不停歇地流向麦田里,周德山兄弟两个不时得调整竹筒,把水引到没有浇到的地方。
老了,老了,还是年轻人能干啊。看这样子,说不得后天不到摸黑就浇完了,周爷爷坐在田埂上,悠闲地喝了一口水,心里美美的。
多了一个人,还照前两天那样送饭自然不够吃,干着体力活总不能连饭也不给吃饱。于是,周爷爷喝完水就先回家说了一声,交代备上孙婿的饭之后,没有多歇就又回地里了,活还等着呢。
农忙时节的饭菜本来油水就多些,原本准备中午炒个水芹肉片,一个瓜片炒蛋,有肉有蛋,算是丰盛了。但是知道女婿在地里,赵氏又杀了一只小公鸡炖上。到了中午,就让自家闺女带了周雪莲家的二妞送了过去。
周琳提着装着面饼和菜肉的竹篮,二妞拎着装了熬得浓稠的黍米粥的陶壶跟在后面,一路向自家田地走去。路上遇到同样送饭的妇人,时不时地打个招呼。
“二丫也去地里送饭啊?”——“是啊?”
“做的什么好吃的啊”?——“不就平常地里那几样菜。”
“上午看到你家蒋福生了,这么早来帮忙,真是实诚。”——这话她就不回了,假装羞涩,拿袖子遮了脸就小碎步溜走了,反正我是未嫁的小姑娘,脸皮薄天经地义。
好似唐僧取经一样,不知道跟多少人打了招呼之后,周琳才走到了自家地头,抬起衣袖抹了把汗,她把篮子放下,冲着田地中央的几个人喊道,“阿爷——吃饭啦!”
听到喊声,蒋福生第一个放下竹筒,就要大步走过去,走了两步想到丈人几个还在后面,又讪讪地退了回来,跟大舅子一起走在了最后。等走到地头,周琳已经把碗筷摆好了。
干了一上午活儿,饥肠辘辘的几个人并没有多客气,各人拿起一个杂面饼,抄起筷子就着菜吃了起来。
也许是小媳妇在边上,蒋福生的吃相比着边上的父子仨明显要斯文一些,只看那三个已经啃了两三块鸡肉了,他一块肉才刚啃完就知道了。不过,难怪他吃得悠哉,都说秀色可餐,他可比别人多了一道菜呢,自然要细细品味。
周琳被他时不时瞟来的目光看得待不下去了,领着二妞去了路对面沟边,随手扯了朵路边开得正好的小黄花,一下一下扯着花瓣。还好这种类似小雏菊的野花花瓣很多,不待她扯完,对面几个人就吃完了。
分卷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