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心者 作者:辛夷坞
分卷阅读18
还有两张已不成套的沙发,另一侧甚至还有张长长的供桌,乌沉沉的,供桌上方是整排的人物画像,被精心装裱在木框里,表面的玻璃镜面擦得干干净净。 “你住的地方还真像画里一样,难怪别人都说你们傅家过去有钱得很。” 傅镜殊跟随着方灯的视线也环顾了一遍周遭,不无自嘲地说道:“这算什么,就算是画,画的也是颓败的景象了。”他指了指花厅里的某个角落,“那里以前有一张直径两米的楠木圆桌,还算是个值钱的东西。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曾遣人把它送到当时的亚洲博览会展出,听说得了奖。桌子和壁炉前的一整张虎皮一样,都是我祖父最喜爱的物件,家里的大小事务多半是在它们旁边议定的。迁往马来西亚的时候,他们走得太匆忙,总以为还有一天能回来,所以没有把桌子带走,现在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去了哪里。你现在看到的供桌旁原本还有个博古架,和供桌一样是上好的紫檀雕成的,十年前瓜荫洲博物馆‘请’我们捐了出去。天台上的撞球桌前年塌了,老崔舍不得扔,用废木箱垫着一脚用来晒菜干。楼道口的那把酸枝花架前一阵被傅镜纯顺走了,如果不是供桌上还有祖宗的画像,恐怕也保不住。这屋子,能走的,值得被带走的,都没了,剩下的都是……”他笑了笑,没有再往下说。 方灯在脑海里想象着他所说的那一切还存在时的景象,想象着烈火烹油、繁华最盛时的傅家园,那些写在历史课本里的人物谈笑着穿梭在撞球桌、成套的酸枝家具、两米宽的楠木桌和紫檀的博古架之间,四下还有无数她想不出、叫不出但无比精致富丽的摆设,空气中飘来似有还无的钢琴声……她朝供桌的方向走去,仰头去看那一张张泛黄的画像。就是他们吗?傅家园曾经的主人,曾经活在这里,傅七渴望着被收容的傅氏之魂? “这是谁?”她指着一个“古装”打扮的枯瘦老太太问道。 傅镜殊说:“那是我曾祖父的母亲黄氏。” “那这个就是你的曾祖父喽?”方灯挪了一步,站在下一幅画像前。画里的人头戴瓜皮小帽,一身长袍马褂,胸前挂着西洋的怀表。 傅镜殊点头。 “就是他为你们傅家开创的家业?”方灯细细端详着画里那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听说至今市里最好的大学里还有他的塑像,除了捐资助学,岛上最初的轮渡和大半道路都是他出资修建的。 “没错。我曾祖父傅学程幼年家境贫寒,小名阿旺,世代居住在岛上,以卖馄饨度日。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得罪了某个乡绅,不得已卖了馄饨担子,带上所有家当,也就是十五个银元离家闯南洋。那年他才十八18岁,先坐船去了印尼,后来又辗转到了大马,一开始还是卖馄饨,挑着担子大街小巷地走。他为人热情厚道,做出来的馄饨味道不错,生意越来越好,人称‘馄饨旺’。有一种说法是他当时看上了常来买馄饨的女孩,那是个小商铺老板的千金。商铺老板自然看不上卖馄饨的小贩,一口拒绝了提亲。我曾祖父气恼之下用攒来的钱转行做了货郎,后来又开了商行……” “他后来有没有娶商铺老板的女儿?”方灯到底是女孩子,关注的永远是传说里仅有的那点旖旎。 傅镜殊果然又笑她,“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想没有吧,我的曾祖母也是瓜荫洲本地人。” “哦……”方灯有些失望,真实的故事总是没有戏曲和小说里精彩,“那你曾祖父的商行是不是越做越大了?” “商行做起来之后,曾祖父转而从事国际贸易,就是这时他创办了‘富年股份公司’,也就是傅家祖业的前身。一战时期,‘富年’把经营范围扩展到米业、木材和种植行业,在印尼买下大片的橡胶田,我的曾祖父就是这样被称为当时的南洋四大橡胶大王之一,也是当年南洋华人商行的领袖。” “再然后他就衣锦还乡?” “也可以这么说。我曾祖父是1919年回瓜荫洲买地建宅……” “就是这里吗?” “这里是其中之一,但是你现在看到的房屋和院子是大火后翻新重建的,最初并不是这个样子。我的曾祖父是个有些固执又十分传统的人,家里上下都有些怕他。不过对外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很有远见。也正是因为这样,傅家的根基日益深厚,当年实力最雄厚的时候在上海、天津、汉口、重庆和广州与人合组信托公司,入股马来华侨银行,可以说他创建了一个金融帝国。” “咦,我发现你长得有点像你曾祖父哦,这里……”方灯比划着下巴,“这里尖尖的,特别像。” “我怎么没看出来?”傅镜殊笑道,“不过曾祖父的三个儿子里,我祖父傅传声的确和他最相像。” 方灯也开始数起画像,“这个是你曾祖父的大儿子吧,叫傅传什么,我忘了。” “傅传本。” “反正就是大房的人,他有傅至时那样的子孙辈,我不喜欢他。” 傅镜殊往软榻里窝得更深,笑声也低得几乎听不见了,“你别晃来晃去,我看着难受。” 他兴许是话说得多了有点累,声音越来越低沉,方灯只有依言走近,靠着壁炉坐在地板上,远远地朝画像比划。 “那个圆脸的是二房傅传格对吧,他是过继的,难怪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太像……那么,下面这个穿西装的一定就是你祖父傅传声了。” “嗯。”他的语调听起来懒懒的,这都不像他了,方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喂,你是不是快睡着了?” “怎么会?”傅镜殊又接着往下说,“我祖父十七岁那年,曾祖父为了考验他,把一间小小的米铺交给他打理。当时战乱,他领着几个随从,押着千担大米,避过马贼兵乱,一路运往旱灾饥荒的滇西,本来这一趟可以大获暴利,可他亲眼见过了当地民不聊生的惨状,做主把千担大米全部施给灾民,自己背着藤条回到曾祖父面前请罪。曾祖父当时就大笑说:‘我有一个好儿子,傅家有望了。’这些都是老崔亲口告诉我的,他当年就是我祖父几个贴身随从之一,陪着他走南闯北。” 方灯很难把风烛残年的老崔和经历了传奇时代,走遍大江南北的健壮汉子联系起来。 “傅家的产业是我曾祖父创下的,但却是我祖父牢牢守住了它,把它做得更强更大。祖父学贯中西,但一生遵循曾祖的遗训——‘勿忘祖业’。当年的旧宅被一场大火毁了,时下很多人,包括郑太太在内都劝祖父离开瓜荫洲这弹丸之地,迁居上海,最不济搬到市区里也方便很多,但祖父不肯,他说他的根在瓜荫洲,所以他花了比曾祖
分卷阅读18
分卷阅读18
还有两张已不成套的沙发,另一侧甚至还有张长长的供桌,乌沉沉的,供桌上方是整排的人物画像,被精心装裱在木框里,表面的玻璃镜面擦得干干净净。 “你住的地方还真像画里一样,难怪别人都说你们傅家过去有钱得很。” 傅镜殊跟随着方灯的视线也环顾了一遍周遭,不无自嘲地说道:“这算什么,就算是画,画的也是颓败的景象了。”他指了指花厅里的某个角落,“那里以前有一张直径两米的楠木圆桌,还算是个值钱的东西。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曾遣人把它送到当时的亚洲博览会展出,听说得了奖。桌子和壁炉前的一整张虎皮一样,都是我祖父最喜爱的物件,家里的大小事务多半是在它们旁边议定的。迁往马来西亚的时候,他们走得太匆忙,总以为还有一天能回来,所以没有把桌子带走,现在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去了哪里。你现在看到的供桌旁原本还有个博古架,和供桌一样是上好的紫檀雕成的,十年前瓜荫洲博物馆‘请’我们捐了出去。天台上的撞球桌前年塌了,老崔舍不得扔,用废木箱垫着一脚用来晒菜干。楼道口的那把酸枝花架前一阵被傅镜纯顺走了,如果不是供桌上还有祖宗的画像,恐怕也保不住。这屋子,能走的,值得被带走的,都没了,剩下的都是……”他笑了笑,没有再往下说。 方灯在脑海里想象着他所说的那一切还存在时的景象,想象着烈火烹油、繁华最盛时的傅家园,那些写在历史课本里的人物谈笑着穿梭在撞球桌、成套的酸枝家具、两米宽的楠木桌和紫檀的博古架之间,四下还有无数她想不出、叫不出但无比精致富丽的摆设,空气中飘来似有还无的钢琴声……她朝供桌的方向走去,仰头去看那一张张泛黄的画像。就是他们吗?傅家园曾经的主人,曾经活在这里,傅七渴望着被收容的傅氏之魂? “这是谁?”她指着一个“古装”打扮的枯瘦老太太问道。 傅镜殊说:“那是我曾祖父的母亲黄氏。” “那这个就是你的曾祖父喽?”方灯挪了一步,站在下一幅画像前。画里的人头戴瓜皮小帽,一身长袍马褂,胸前挂着西洋的怀表。 傅镜殊点头。 “就是他为你们傅家开创的家业?”方灯细细端详着画里那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听说至今市里最好的大学里还有他的塑像,除了捐资助学,岛上最初的轮渡和大半道路都是他出资修建的。 “没错。我曾祖父傅学程幼年家境贫寒,小名阿旺,世代居住在岛上,以卖馄饨度日。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得罪了某个乡绅,不得已卖了馄饨担子,带上所有家当,也就是十五个银元离家闯南洋。那年他才十八18岁,先坐船去了印尼,后来又辗转到了大马,一开始还是卖馄饨,挑着担子大街小巷地走。他为人热情厚道,做出来的馄饨味道不错,生意越来越好,人称‘馄饨旺’。有一种说法是他当时看上了常来买馄饨的女孩,那是个小商铺老板的千金。商铺老板自然看不上卖馄饨的小贩,一口拒绝了提亲。我曾祖父气恼之下用攒来的钱转行做了货郎,后来又开了商行……” “他后来有没有娶商铺老板的女儿?”方灯到底是女孩子,关注的永远是传说里仅有的那点旖旎。 傅镜殊果然又笑她,“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想没有吧,我的曾祖母也是瓜荫洲本地人。” “哦……”方灯有些失望,真实的故事总是没有戏曲和小说里精彩,“那你曾祖父的商行是不是越做越大了?” “商行做起来之后,曾祖父转而从事国际贸易,就是这时他创办了‘富年股份公司’,也就是傅家祖业的前身。一战时期,‘富年’把经营范围扩展到米业、木材和种植行业,在印尼买下大片的橡胶田,我的曾祖父就是这样被称为当时的南洋四大橡胶大王之一,也是当年南洋华人商行的领袖。” “再然后他就衣锦还乡?” “也可以这么说。我曾祖父是1919年回瓜荫洲买地建宅……” “就是这里吗?” “这里是其中之一,但是你现在看到的房屋和院子是大火后翻新重建的,最初并不是这个样子。我的曾祖父是个有些固执又十分传统的人,家里上下都有些怕他。不过对外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很有远见。也正是因为这样,傅家的根基日益深厚,当年实力最雄厚的时候在上海、天津、汉口、重庆和广州与人合组信托公司,入股马来华侨银行,可以说他创建了一个金融帝国。” “咦,我发现你长得有点像你曾祖父哦,这里……”方灯比划着下巴,“这里尖尖的,特别像。” “我怎么没看出来?”傅镜殊笑道,“不过曾祖父的三个儿子里,我祖父傅传声的确和他最相像。” 方灯也开始数起画像,“这个是你曾祖父的大儿子吧,叫傅传什么,我忘了。” “傅传本。” “反正就是大房的人,他有傅至时那样的子孙辈,我不喜欢他。” 傅镜殊往软榻里窝得更深,笑声也低得几乎听不见了,“你别晃来晃去,我看着难受。” 他兴许是话说得多了有点累,声音越来越低沉,方灯只有依言走近,靠着壁炉坐在地板上,远远地朝画像比划。 “那个圆脸的是二房傅传格对吧,他是过继的,难怪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太像……那么,下面这个穿西装的一定就是你祖父傅传声了。” “嗯。”他的语调听起来懒懒的,这都不像他了,方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喂,你是不是快睡着了?” “怎么会?”傅镜殊又接着往下说,“我祖父十七岁那年,曾祖父为了考验他,把一间小小的米铺交给他打理。当时战乱,他领着几个随从,押着千担大米,避过马贼兵乱,一路运往旱灾饥荒的滇西,本来这一趟可以大获暴利,可他亲眼见过了当地民不聊生的惨状,做主把千担大米全部施给灾民,自己背着藤条回到曾祖父面前请罪。曾祖父当时就大笑说:‘我有一个好儿子,傅家有望了。’这些都是老崔亲口告诉我的,他当年就是我祖父几个贴身随从之一,陪着他走南闯北。” 方灯很难把风烛残年的老崔和经历了传奇时代,走遍大江南北的健壮汉子联系起来。 “傅家的产业是我曾祖父创下的,但却是我祖父牢牢守住了它,把它做得更强更大。祖父学贯中西,但一生遵循曾祖的遗训——‘勿忘祖业’。当年的旧宅被一场大火毁了,时下很多人,包括郑太太在内都劝祖父离开瓜荫洲这弹丸之地,迁居上海,最不济搬到市区里也方便很多,但祖父不肯,他说他的根在瓜荫洲,所以他花了比曾祖
分卷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