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大火阻路,不可前行,然后是乱石阻挡,如此折腾了一个晚上,还是没看到敌人的影子,将士们怨气冲天。赵云也意识到一点,天水城一定有高人指点,用计之妙,倒是超出了诸葛丞相的想象。
好在此地距离天水城不足五里,区区里程,就算是荆棘满地,也能拼杀出一条血路!就在赵云想要下令,一鼓作气,夺下天水之时,敌军终于出现了,只有三千兵马的样子,前方领军的一员战将,二十六七的年纪,相貌堂堂,身穿银盔银甲,手持一杆银枪。
此人一出现,便引起了蜀军一阵唏嘘,猛一出来,还以为是年轻时候的赵子龙将军呢!
“赵子龙,有我姜维在,不必妄想偷袭天水,还是尽早收兵回去吧!”此人高声喊道。
姜维?那可真是遐迩闻名的大人物啊!
不过这是后人的说法,赵云还真没听说过,皮面白净的无名小辈,根本没放在眼里,冷哼一声道:“姜维,难道就凭你区区几千兵马,挡住我数万大军?”
“几千兵马自然不够,但马遵太守已经汇合郭淮三万兵马,正在赶来!赵子龙,你可抵挡得住吗?”姜维轻蔑问道。
赵云不禁心里一惊,如果再对方再多出三万兵马,还真是胜负难料,就在这时,早就按耐不住的张苞策马而出,高声嚷道:“姜维小儿,休要啰嗦,先把头颅献上!”
“黑脸莽夫,以为本将军当真怕你不成。”姜维毫无畏惧,挺着银枪迎头而上。
丈八蛇矛卷起一道黑光,直扑姜维的面门,姜维丝毫不乱,银枪横扫,将张苞手中的丈八蛇矛拨开,随即,一条蜿蜒的银蛇,直奔张苞的腰间而来。
姜维的枪法奇快无比,张苞拨转矛头,将银枪挑起,随着口中发出一声声暴吼,数道黑光朝着姜维席卷而去。
姜维银枪抖动,数点银光分别迎上,轻易的将张苞一记猛攻化解,随即划出一道漂亮的圆弧,朝着张苞的肩膀快速袭来。
赵云看着姜维怔怔出神,恍惚间也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俊朗倜傥,枪法通神,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江山代有才人出,姜维不仅武艺不俗,为人也十分机智,更胜当年的赵子龙。
赵云竟然还赞许的点了点头,直到张苞发出一声大吼,他才醒转过来,张苞肩头的铠甲,已经被姜维的银枪挑开,出现了一道深深血痕。
张苞不甘落败,狂暴的继续发起猛攻,但赵云却看得很清楚,张苞的武艺照比姜维,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还差了好大一截,再继续下去,必然会有危险。
赵云急忙高喊道:“张将军,速速退下!”
刺啦一声,张苞另一侧肩头的铠甲也被挑开,露出两个肩膀头,样子颇有几分狼狈,赵云心中大惊,连忙呼喊:“姜维,手下留情!”
姜维一收银枪,不客气的冷哼道:“若非看在你乃义士张翼德的后代,本将早就刺穿你的喉咙。”
张苞气得哇哇大叫不停,赵云又急忙喊了几声,这才不甘心的退下,一直翻着白眼。随即,赵云策马而出,说道:“姜维,没想到你年纪轻轻,竟然一身好功夫。”
“都说赵云乃常胜将军,本将却想领教一番。”姜维目光灼灼,银枪随着手上的动作,不断发出了嗡鸣。
“好,若是你能胜我,今日便留下你性命。”赵云豪气干云,高高举起了亮银枪。
几乎就在眨眼之间,赵云和姜维便战在了一起,打扮相似,英气相同,一个青年才俊,一个不输当年,一个星眸剑眉,一个神采飞扬,同样是银枪,而且出手都快如闪电,疾似流星。众人只能看见两军之间空地上,无数的银光在流转缠绕,火花四溅,碰撞之声密集如雨,一时间竟然分不清哪个是赵云哪个是姜维。
“姜维,好枪法!”
“常胜将军,不虚其名!”
二人一边奋力交战,一边还说着话,竟然带着些惺惺相惜的味道。明眼人却还是能看得出来,赵云的枪法犹在姜维之上,只是赵云毕竟已经老了,而姜维正是年轻力壮之时,体力上占据了优势。
打了几百回合,依旧胜败未分,就在这时,东方突然一阵烟尘滚滚,喊杀声震天彻底,好似有千军万马。
赵云奋力挑开姜维的银枪,拨马退下,急忙招呼大军沿着原路撤退,而姜维并不追赶,由着蜀军快速撤离了天水城。
赵云率领大军,奔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回到了原地,而此时诸葛亮也率军重新返回,听闻了此事,半晌沉默不语。
诸葛亮其实想要责备赵云,但是并没有说出口,哪来的什么三万大军,肯定是姜维故弄玄虚,到底错过了夺取天水的最好时机。哎,自己设计布疑,想要调离夏侯楙大军,趁机攻取天水,却没想到反倒被姜维算计了一把。
“姜维勇谋兼备,少年英雄,不可多得。”诸葛亮真心的赞了姜维,想必前番识破诱敌出城计策的,也必然是此人。
事实上,悄悄出城设置障碍的正是姜维,其实也只有五千兵马而已,他本人带着三千,其余的两千兵马,马尾巴上拖着树枝,士兵口中则拿着喇叭状的东西,将声音放大到数倍,完全是虚张声势,竟然骗过了赵云。
这跟年迈没有关系,年龄增长也许会使得武力值降低,但是经验却是与日俱增,平日也许能识破姜维计策,但是赵云连续数日清楚路障,一直也没有休息好,精神麻痹,慌乱之中难以做出错误的选择。
姜维使用计谋,成功的阻截了赵云偷袭天水城,手下将士无一伤亡,个个喜气洋洋,胜利欢呼,都说此次姜将军功劳显著,肯定会受到嘉奖。
姜维兴高采烈的率军回到城中,而城中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暴跳如雷,差点就把官邸给拆了。
就在姜维率领五千兵马出城之后,太守马遵根本不信姜维能够挡住赵云的大军,已经带领梁虔等人和五千兵马逃离天水城,避难于上邦。
...
好在此地距离天水城不足五里,区区里程,就算是荆棘满地,也能拼杀出一条血路!就在赵云想要下令,一鼓作气,夺下天水之时,敌军终于出现了,只有三千兵马的样子,前方领军的一员战将,二十六七的年纪,相貌堂堂,身穿银盔银甲,手持一杆银枪。
此人一出现,便引起了蜀军一阵唏嘘,猛一出来,还以为是年轻时候的赵子龙将军呢!
“赵子龙,有我姜维在,不必妄想偷袭天水,还是尽早收兵回去吧!”此人高声喊道。
姜维?那可真是遐迩闻名的大人物啊!
不过这是后人的说法,赵云还真没听说过,皮面白净的无名小辈,根本没放在眼里,冷哼一声道:“姜维,难道就凭你区区几千兵马,挡住我数万大军?”
“几千兵马自然不够,但马遵太守已经汇合郭淮三万兵马,正在赶来!赵子龙,你可抵挡得住吗?”姜维轻蔑问道。
赵云不禁心里一惊,如果再对方再多出三万兵马,还真是胜负难料,就在这时,早就按耐不住的张苞策马而出,高声嚷道:“姜维小儿,休要啰嗦,先把头颅献上!”
“黑脸莽夫,以为本将军当真怕你不成。”姜维毫无畏惧,挺着银枪迎头而上。
丈八蛇矛卷起一道黑光,直扑姜维的面门,姜维丝毫不乱,银枪横扫,将张苞手中的丈八蛇矛拨开,随即,一条蜿蜒的银蛇,直奔张苞的腰间而来。
姜维的枪法奇快无比,张苞拨转矛头,将银枪挑起,随着口中发出一声声暴吼,数道黑光朝着姜维席卷而去。
姜维银枪抖动,数点银光分别迎上,轻易的将张苞一记猛攻化解,随即划出一道漂亮的圆弧,朝着张苞的肩膀快速袭来。
赵云看着姜维怔怔出神,恍惚间也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俊朗倜傥,枪法通神,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江山代有才人出,姜维不仅武艺不俗,为人也十分机智,更胜当年的赵子龙。
赵云竟然还赞许的点了点头,直到张苞发出一声大吼,他才醒转过来,张苞肩头的铠甲,已经被姜维的银枪挑开,出现了一道深深血痕。
张苞不甘落败,狂暴的继续发起猛攻,但赵云却看得很清楚,张苞的武艺照比姜维,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还差了好大一截,再继续下去,必然会有危险。
赵云急忙高喊道:“张将军,速速退下!”
刺啦一声,张苞另一侧肩头的铠甲也被挑开,露出两个肩膀头,样子颇有几分狼狈,赵云心中大惊,连忙呼喊:“姜维,手下留情!”
姜维一收银枪,不客气的冷哼道:“若非看在你乃义士张翼德的后代,本将早就刺穿你的喉咙。”
张苞气得哇哇大叫不停,赵云又急忙喊了几声,这才不甘心的退下,一直翻着白眼。随即,赵云策马而出,说道:“姜维,没想到你年纪轻轻,竟然一身好功夫。”
“都说赵云乃常胜将军,本将却想领教一番。”姜维目光灼灼,银枪随着手上的动作,不断发出了嗡鸣。
“好,若是你能胜我,今日便留下你性命。”赵云豪气干云,高高举起了亮银枪。
几乎就在眨眼之间,赵云和姜维便战在了一起,打扮相似,英气相同,一个青年才俊,一个不输当年,一个星眸剑眉,一个神采飞扬,同样是银枪,而且出手都快如闪电,疾似流星。众人只能看见两军之间空地上,无数的银光在流转缠绕,火花四溅,碰撞之声密集如雨,一时间竟然分不清哪个是赵云哪个是姜维。
“姜维,好枪法!”
“常胜将军,不虚其名!”
二人一边奋力交战,一边还说着话,竟然带着些惺惺相惜的味道。明眼人却还是能看得出来,赵云的枪法犹在姜维之上,只是赵云毕竟已经老了,而姜维正是年轻力壮之时,体力上占据了优势。
打了几百回合,依旧胜败未分,就在这时,东方突然一阵烟尘滚滚,喊杀声震天彻底,好似有千军万马。
赵云奋力挑开姜维的银枪,拨马退下,急忙招呼大军沿着原路撤退,而姜维并不追赶,由着蜀军快速撤离了天水城。
赵云率领大军,奔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回到了原地,而此时诸葛亮也率军重新返回,听闻了此事,半晌沉默不语。
诸葛亮其实想要责备赵云,但是并没有说出口,哪来的什么三万大军,肯定是姜维故弄玄虚,到底错过了夺取天水的最好时机。哎,自己设计布疑,想要调离夏侯楙大军,趁机攻取天水,却没想到反倒被姜维算计了一把。
“姜维勇谋兼备,少年英雄,不可多得。”诸葛亮真心的赞了姜维,想必前番识破诱敌出城计策的,也必然是此人。
事实上,悄悄出城设置障碍的正是姜维,其实也只有五千兵马而已,他本人带着三千,其余的两千兵马,马尾巴上拖着树枝,士兵口中则拿着喇叭状的东西,将声音放大到数倍,完全是虚张声势,竟然骗过了赵云。
这跟年迈没有关系,年龄增长也许会使得武力值降低,但是经验却是与日俱增,平日也许能识破姜维计策,但是赵云连续数日清楚路障,一直也没有休息好,精神麻痹,慌乱之中难以做出错误的选择。
姜维使用计谋,成功的阻截了赵云偷袭天水城,手下将士无一伤亡,个个喜气洋洋,胜利欢呼,都说此次姜将军功劳显著,肯定会受到嘉奖。
姜维兴高采烈的率军回到城中,而城中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暴跳如雷,差点就把官邸给拆了。
就在姜维率领五千兵马出城之后,太守马遵根本不信姜维能够挡住赵云的大军,已经带领梁虔等人和五千兵马逃离天水城,避难于上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