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思索了片刻,说道:“传朕旨意,改封梁习为并州牧,即刻上任。王雄领幽州牧,率军先行讨伐鲜卑。”
因为诸葛亮的一份信,东北战火又起,这也是一代武侯没有预料到的。此刻的成都皇宫中,刘禅端坐上方,群臣齐聚一堂,诸葛亮正上书北伐。
“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担当光复汉室之责,夙夜未尝懈怠。今南方平定,无内顾之忧,请圣上恩准,即日起准备北伐,恢复中原。”诸葛亮坚定的说道。
“相父,何必如此急迫,恐劳神思。”刘禅一听诸葛亮又要离开成都,有些慌了神,这纷乱的朝政,他一看就脑袋大。
“曹魏势力愈大,若此时不讨,将国无宁日。”诸葛亮道。
“相父啊,此事不急于一时,还得细细斟酌!”刘禅有点坐不住了,右手前伸,屁股都急的抬起来半个,见诸葛亮瞪了自己一眼,连忙又坐了回去。
“此非讨伐北魏之良时,臣不赞同。”太史谯周出列道。
“太史与朕意相同!相同!”刘禅连忙笑道,就欣赏这种敢说话,还和自己一心的大臣。
“谯太史因何阻拦?”诸葛亮平静的问道。
“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灿烂,气数正旺,未可图也,丞相通晓天文,何故强为?”谯周道。
谯周虽然曾经跟随黄权等人排挤过诸葛亮,但此人改过自新,一直非常听话,诸葛亮也不计前嫌,相处甚是融洽。
诸葛亮知道谯周是好意,上次南征之时,谯周就阻拦过,算出诸葛亮有难,而诸葛亮也差点陨落在回来的途中。
“天道变易,人所未知,时光荏苒,只争朝夕,我当驻军于汉中之地,视其动静而后行。”诸葛亮微微叹息,还是坚持北伐。
有王宝玉在,诸葛亮早就知晓北伐不能取胜,但上天赋予他的责任,他不想去退缩或者改变,明知不可为,也定要竭尽全力。否则来世一遭,存在便毫无意义。
“丞相万万保重!”谯周躬身一礼,面现感伤。
“为保大汉江山千秋万代,粉身碎骨又有何惧。”诸葛亮沉声说道。
下方再无人反对,刘禅傻了眼,看看左边,又瞧瞧右边,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点头答应。
散朝后,刘禅让诸葛亮留下,请进了后堂,不顾皇帝的身份,拉着诸葛亮的衣角落泪道:“禅儿自知难以挑起国之重任,相父怎忍弃我而去?”
“身为皇帝,又在此哭哭啼啼!若是先帝在世,见你这幅姿态,不知要痛斥几何!”诸葛亮冷声呵斥道。
刘禅并没有忍住眼泪,哀声说道:“相父,之前禅儿不懂事,常惹您生气。如今禅儿已然知错,知相父所做一切都是为了禅儿,心中早就视相父为最亲之人,若你有何不测,禅儿在这世上再无依靠!难道说,在相父心中,禅儿并无半点份量?”
刘禅干脆放声大哭,委屈加彷徨的眼泪顺着眼角不停流淌,十分伤心的样子。诸葛亮开始皱眉黑脸,最后还是一声喟叹,难得摸了摸了刘禅的头,又拉起他的手,动情的说道:“臣本一介布衣酸儒,幸蒙先帝不弃,方有今日,饮水思源,怎能不记先帝之宏愿?圣上,臣渐老矣,定不能伴你一生,还望多思进取,莫让汉室倾颓。”
“我要相父长命百岁,不,不,长生不老!”刘禅哭着不放手,想到有一天诸葛亮也会离自己而去,心中惊恐无法言表。
诸葛亮耐心安慰道:“圣上,我虽不在,但你若按此文行事儿,可保蜀内无忧。”
说完,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了一卷白绢,递给了刘禅,正是那篇后世广为传颂的《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刘禅擦擦眼泪,仔细阅读了一遍,见诸葛亮将人事安排的一清二楚,心中稍安,却还是不放心的说道:“相父,我听闻曹叡颇有识人之才,不乏勤政之举。禅儿与之相比,自惭形秽,心中仍是不安。”
“呵呵,定然无妨,皇叔宝玉身在荆州,屡败魏军,此次出征,他念在诸多情分上,必会相助。”诸葛亮笑道。
一听这话,刘禅顿时眼前一亮,兴奋的拍手道:“若得四叔相助,任凭曹叡如何嚣张,也必败无疑。”
诸葛亮这么说,也不过是随口安慰刘禅而已,他根本就没考虑让王宝玉相助,因为他清楚王宝玉的心思并不在争夺地盘上,心心念念的只想离开这个时代。
保护刘备留下的基业,不能只是一味来保护刘禅,激流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替刘禅打下更多扎实的基础,他日百年之后,才能安然离开。
诸葛亮对刘氏王朝不仅是在尽忠,此时的刘禅在诸葛亮眼中也如同孩儿一般,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对于不成器的孩子,他们都希望能够赚取更多的资本,来保证下一代安然度过一生。
半个月后,诸葛亮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入汉中之地,并没有对曹魏立刻发动进攻,诸葛亮自负才华,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但却忌惮一个人物,正是多年隐忍的司马懿。
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表现,也不算很有名气,但当日孙刘双方在南郡僵持之时,司马懿果断趁虚而入,所表现出的精明,让诸葛亮也不禁刮目相看。
当日诸葛亮跟王宝玉一起南征之时,王宝玉也曾经暗示过诸葛亮,将来的天下是司马家族的,从这方面论,司马懿也有帝王之相,通常而言,这种人多半有上天护庇,是个杀不死的存在。
给鲜卑轲比能的信,始终没有回音,信使也没了隐形,诸葛亮只能放弃让轲比能相助的想法,身在长安的司马懿,却是诸葛亮的心腹大患,能否除掉不说,避免争锋也不失为上策。
“司马懿深有谋略,必为我方劲敌。”诸葛亮道。
!!
...
因为诸葛亮的一份信,东北战火又起,这也是一代武侯没有预料到的。此刻的成都皇宫中,刘禅端坐上方,群臣齐聚一堂,诸葛亮正上书北伐。
“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担当光复汉室之责,夙夜未尝懈怠。今南方平定,无内顾之忧,请圣上恩准,即日起准备北伐,恢复中原。”诸葛亮坚定的说道。
“相父,何必如此急迫,恐劳神思。”刘禅一听诸葛亮又要离开成都,有些慌了神,这纷乱的朝政,他一看就脑袋大。
“曹魏势力愈大,若此时不讨,将国无宁日。”诸葛亮道。
“相父啊,此事不急于一时,还得细细斟酌!”刘禅有点坐不住了,右手前伸,屁股都急的抬起来半个,见诸葛亮瞪了自己一眼,连忙又坐了回去。
“此非讨伐北魏之良时,臣不赞同。”太史谯周出列道。
“太史与朕意相同!相同!”刘禅连忙笑道,就欣赏这种敢说话,还和自己一心的大臣。
“谯太史因何阻拦?”诸葛亮平静的问道。
“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灿烂,气数正旺,未可图也,丞相通晓天文,何故强为?”谯周道。
谯周虽然曾经跟随黄权等人排挤过诸葛亮,但此人改过自新,一直非常听话,诸葛亮也不计前嫌,相处甚是融洽。
诸葛亮知道谯周是好意,上次南征之时,谯周就阻拦过,算出诸葛亮有难,而诸葛亮也差点陨落在回来的途中。
“天道变易,人所未知,时光荏苒,只争朝夕,我当驻军于汉中之地,视其动静而后行。”诸葛亮微微叹息,还是坚持北伐。
有王宝玉在,诸葛亮早就知晓北伐不能取胜,但上天赋予他的责任,他不想去退缩或者改变,明知不可为,也定要竭尽全力。否则来世一遭,存在便毫无意义。
“丞相万万保重!”谯周躬身一礼,面现感伤。
“为保大汉江山千秋万代,粉身碎骨又有何惧。”诸葛亮沉声说道。
下方再无人反对,刘禅傻了眼,看看左边,又瞧瞧右边,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点头答应。
散朝后,刘禅让诸葛亮留下,请进了后堂,不顾皇帝的身份,拉着诸葛亮的衣角落泪道:“禅儿自知难以挑起国之重任,相父怎忍弃我而去?”
“身为皇帝,又在此哭哭啼啼!若是先帝在世,见你这幅姿态,不知要痛斥几何!”诸葛亮冷声呵斥道。
刘禅并没有忍住眼泪,哀声说道:“相父,之前禅儿不懂事,常惹您生气。如今禅儿已然知错,知相父所做一切都是为了禅儿,心中早就视相父为最亲之人,若你有何不测,禅儿在这世上再无依靠!难道说,在相父心中,禅儿并无半点份量?”
刘禅干脆放声大哭,委屈加彷徨的眼泪顺着眼角不停流淌,十分伤心的样子。诸葛亮开始皱眉黑脸,最后还是一声喟叹,难得摸了摸了刘禅的头,又拉起他的手,动情的说道:“臣本一介布衣酸儒,幸蒙先帝不弃,方有今日,饮水思源,怎能不记先帝之宏愿?圣上,臣渐老矣,定不能伴你一生,还望多思进取,莫让汉室倾颓。”
“我要相父长命百岁,不,不,长生不老!”刘禅哭着不放手,想到有一天诸葛亮也会离自己而去,心中惊恐无法言表。
诸葛亮耐心安慰道:“圣上,我虽不在,但你若按此文行事儿,可保蜀内无忧。”
说完,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了一卷白绢,递给了刘禅,正是那篇后世广为传颂的《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刘禅擦擦眼泪,仔细阅读了一遍,见诸葛亮将人事安排的一清二楚,心中稍安,却还是不放心的说道:“相父,我听闻曹叡颇有识人之才,不乏勤政之举。禅儿与之相比,自惭形秽,心中仍是不安。”
“呵呵,定然无妨,皇叔宝玉身在荆州,屡败魏军,此次出征,他念在诸多情分上,必会相助。”诸葛亮笑道。
一听这话,刘禅顿时眼前一亮,兴奋的拍手道:“若得四叔相助,任凭曹叡如何嚣张,也必败无疑。”
诸葛亮这么说,也不过是随口安慰刘禅而已,他根本就没考虑让王宝玉相助,因为他清楚王宝玉的心思并不在争夺地盘上,心心念念的只想离开这个时代。
保护刘备留下的基业,不能只是一味来保护刘禅,激流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替刘禅打下更多扎实的基础,他日百年之后,才能安然离开。
诸葛亮对刘氏王朝不仅是在尽忠,此时的刘禅在诸葛亮眼中也如同孩儿一般,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对于不成器的孩子,他们都希望能够赚取更多的资本,来保证下一代安然度过一生。
半个月后,诸葛亮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入汉中之地,并没有对曹魏立刻发动进攻,诸葛亮自负才华,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但却忌惮一个人物,正是多年隐忍的司马懿。
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表现,也不算很有名气,但当日孙刘双方在南郡僵持之时,司马懿果断趁虚而入,所表现出的精明,让诸葛亮也不禁刮目相看。
当日诸葛亮跟王宝玉一起南征之时,王宝玉也曾经暗示过诸葛亮,将来的天下是司马家族的,从这方面论,司马懿也有帝王之相,通常而言,这种人多半有上天护庇,是个杀不死的存在。
给鲜卑轲比能的信,始终没有回音,信使也没了隐形,诸葛亮只能放弃让轲比能相助的想法,身在长安的司马懿,却是诸葛亮的心腹大患,能否除掉不说,避免争锋也不失为上策。
“司马懿深有谋略,必为我方劲敌。”诸葛亮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