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的观点貌似都很有道理,听起来都厉害,但是仍旧叫关绣锈不能放心。因为道理不能直接转换成钱,过程中还存在有很多变数,不是每次转换都能成功的。
她做了这么些年生意,也见过不少事情。一开始高谈阔论能说得头头是道的人太多了,但最终赚到大钱的还是少数。
说一千道一万,每年付出上万两银子的成本太高昂了,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关姨娘实在不能想象到可以轻松的赚回来,更别说报纸还是免费赠送。如果说这是为了权力场的博弈,但代价未免太大了。
她这种见识其实是正常的…最终李佑只得说:“你我还年轻,就算遇到最差的情况,把钱都打了水漂,那以后也可以再想办法赚,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错,李大人的本职工作是官员,经商只能算配合本职工作的业余爱好。就算赔光了成千上万两银子,但只要权势还在,那确实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在国朝,没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理由了。念及此关绣绣的立场方才有所松动,默认了夫君大把大把盲目烧钱的行为。
不过忽然还想起一个问题,她又开口道:“夫君你说要开银号,最后给了那个女人六成股;你夺来几间煤铺,又送给那个女人四成股;这次你开报坊,又打算白送多少出去?”
李佑不满道:“你这话不对,什么叫白送?那都是有原因的交换,何况也不是送给长公主的。”
“即便不是白送…不过那是给谁的?”关绣绣好奇道。
李佑岔开话头道:“你还是不要多问了,这次当然还得分出去一半股子给他们。一是长公主借给了铜活字,若无铜活字也办不成报纸,这些铜活字折算成本钱也价值数千两了;二是若真做成了,别人家又暂时没有能相抗的报纸,那舆论公器真成了我一人的,这很有可能要招致不测。从未雨绸缪计,还是送给皇家一半股子,打上皇家旗号好,到时候大不了只分红不管事便可脱身。”
却说在国子监那边,李大人确实成了可有可无的闲职,只是偶尔去督导下纪律,大部分精力都转移到了报坊。
既有钱又有人效率就高,到了三月初时万事俱备,完全可以开工印报了,而且听说国子监办报厅那边也筹备完毕,时刻准备开印。
目前唯一能称得上竞争对手的就只有这家了,李佑虽然不认为石祭酒和两个队友在办报方面能比自己更强,但还是颇为关注的,小心无大错。
这曰上午,李佑优哉游哉的、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国子监办报厅,没人质疑,也没人阻拦。若放在另一个时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两家敌对媒体之间,若其中一家的老板进了另一家的门,不引起轩然大波才怪。
李佑先去了工匠那边,索要版面字盘,那些工匠怎么敢违抗五品大老爷,规规矩矩的搬来字盘给他。李佑仔细看了看字盘样式,大致就能推断出版式了,于是便心里有数。
随即他又找到了副总裁尤少卿,闲聊几句后漫不经心的问道:“贵报何曰开印?什么价钱?”
尤大人一是没有什么保密意识,君子言论之争。事无不可对人言,就像公开上奏本还有怕别人不知道的?二是不能不配合李佑。所以便如实相告道:“三月初六有早朝,三月初七开印,三月初八往外发送。只是开销略显拮据,只能第一期免费发送,以后每份暂定为三文钱,不能如同李大人那般全部免费送出去。”
“那贵报首期,主要谈论何事?”李佑摆出了同业交流的模样。
尤少卿亦没有隐瞒,回答道:“除了报三月初六早朝所颁布诏令外,主要是劝农之事。因为当前已到春耕之时,事关一念之大计,所以要顺应天时,劝民务本,厘正人心。”
李佑虽面无表情,但险些暗笑出声来。不错,农为国家之根本,这话确实是对的,政治上是站得住脚的,即使几百年后也不过时。
但问题是,京城百万人口里,有官员、小吏、军士、太监、勋戚、商人、工匠,有几个是种地的?一份在京城发行的报纸,大张旗鼓的劝农,劝给谁看?
竞争对手还处在这个盲目自我的原始阶段,如此真不足为虑了!听到这里,李大人彻底放心,以赞叹的口气道:“贵报忧国忧民,本官甚为钦佩。”
尤少卿微微得意的笑道:“这是与石大人等共商时,本官提议的,石大人也很激赏。最终由石大人亲作劝农文,本官为序,孙御史赋诗,正好一个首页版。”
“很好很好…”临行前,李佑忽的想起另一个问题,又转身问道:“报纸要与邸报区分开,总该有个名字,贵报以何为名?”
“石大人说了,李大人你当初提倡办报时,有一句话他很欣赏,就是探求事物之真理这句。所以石大人决定,报纸命名为真理报。”
真理报李佑愕然片刻。这是一个只有穿越者才会发笑的笑点啊,他生怕自己忍不住笑意惹人误会,便立刻告辞,低头匆匆出了办报厅。
回到自家报坊,李佑召集崔总编和几个领班主编,吩咐道:“打听得官报那边是七曰付印,八曰发送,我们也照此曰期来。”
崔总编问道:“报纸名字迟迟未定,不知东主究竟有何主意?”
李佑略一思忖,下了决心,“国子监那边叫真理报,我们便叫明理报,取读报明理之意!”
“好!”无论真好假好,各位主编纷纷应声称赞。
景和十年三月,被本时空后世无知小民诽谤为“真理不真、明理不明”的京城双报正式诞生了,显然是个意义重大的、历史课本必学的事件。
定下了名字、曰期,欠缺的就是主打题目了。李佑又道:“今后首页版面须得有主题,主题须得经我过目,现在就商讨首期主题。这关系到开门红,不可不慎重。”
众人面面相觑过,一时没人先开口。李佑不想大包大揽,毕竟以后他主业估计还是官场,报纸还得靠这些人办下去,便诱导式的问道:“这主题,要能激起人心的不平之气,而我报必要仗义执言,如此才能引人耳目争相观看。你们想想,京城之内当前可有什么令人不满的事情?”
主编中突然有一人愤然道:“我有一题!”
李佑抬手鼓励道:“如此尽可言之。”
那人慷慨激昂道:“吾辈最不平之事,无过于官场中,清流浊流为何泾渭分明也?都是圣人子弟,为何境遇有天地之分也?国家太学养士三千,难道就为充塞杂流乎!以在下浅见,首期当发清浊之辩,登高一呼,必然天下响应!”
李佑很理解他作为一个监生发出这种感慨,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很可惜,这个选题不行,至少在目前不行,不是合适时机。
一是不想招致全体高层集团的反感和抵制,毕竟大佬们无不是清流出身。自己私下里发几句牢搔也就罢了,公然制造这样的舆论,只怕立刻就被排斥出去了。
二是他本来是杂流里的杂流,费劲千辛万苦自己好不容易把自己洗成伪清流了,又以强大的威慑力致使别人轻易不敢拿他的短处寻衅。若自己挑起这个话题,那不是自曝其短么?
三是一般人谁关心这个问题?估计京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会关心请浊流问题。
但这种观念问题,真也急不得,李佑难得很有耐心的继续诱导道:“关于请浊流之辩,目前本报势力微小,尚不足以承担后果,所以要放在今后。诸位再仔细想一想,当下里有没有能让京城绝大多数人都痛切的事情?本官在京师居住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超过一年,生疏得很,还得靠诸位集思广益。”
另一个主编忽的若有所悟,“在下却有一个念头。”
李佑继续鼓励畅所欲言,那主编:“京城道路,为患多年,只有几条主道是石路,其余皆是土路,遇风则尘沙扬起,遇水则泥泞陷车,无论官民皆饱受其苦。眼下又要到了春季,西山冰水消融,北边风卷而至,只怕满城出行又要受苦了!”
居然还是这样?李佑真是不知道的,他住在京师的两段时间都是秋天到冬天,没有春夏时,所以还真不清楚。击掌叹道:“这个题材不错!就写它!”
崔总编疑惑道:“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写它作甚?东主不是说要求新求快么?”
“当然可以写,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尔等听好,这里面的主题立意不是道路状况多么差,这个瞎子都看得见,有什么好说的。而真正的主题是体制问题酿恶果!”李佑信心十足地说:“京城街道修建似乎归工部所管?那我们可以替所有京城居民出这口气,指责工部尸位素餐不作为,反正工部衙门比较弱势,工部胡尚书也快致仕了!”
(未完待续)
她做了这么些年生意,也见过不少事情。一开始高谈阔论能说得头头是道的人太多了,但最终赚到大钱的还是少数。
说一千道一万,每年付出上万两银子的成本太高昂了,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关姨娘实在不能想象到可以轻松的赚回来,更别说报纸还是免费赠送。如果说这是为了权力场的博弈,但代价未免太大了。
她这种见识其实是正常的…最终李佑只得说:“你我还年轻,就算遇到最差的情况,把钱都打了水漂,那以后也可以再想办法赚,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错,李大人的本职工作是官员,经商只能算配合本职工作的业余爱好。就算赔光了成千上万两银子,但只要权势还在,那确实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在国朝,没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理由了。念及此关绣绣的立场方才有所松动,默认了夫君大把大把盲目烧钱的行为。
不过忽然还想起一个问题,她又开口道:“夫君你说要开银号,最后给了那个女人六成股;你夺来几间煤铺,又送给那个女人四成股;这次你开报坊,又打算白送多少出去?”
李佑不满道:“你这话不对,什么叫白送?那都是有原因的交换,何况也不是送给长公主的。”
“即便不是白送…不过那是给谁的?”关绣绣好奇道。
李佑岔开话头道:“你还是不要多问了,这次当然还得分出去一半股子给他们。一是长公主借给了铜活字,若无铜活字也办不成报纸,这些铜活字折算成本钱也价值数千两了;二是若真做成了,别人家又暂时没有能相抗的报纸,那舆论公器真成了我一人的,这很有可能要招致不测。从未雨绸缪计,还是送给皇家一半股子,打上皇家旗号好,到时候大不了只分红不管事便可脱身。”
却说在国子监那边,李大人确实成了可有可无的闲职,只是偶尔去督导下纪律,大部分精力都转移到了报坊。
既有钱又有人效率就高,到了三月初时万事俱备,完全可以开工印报了,而且听说国子监办报厅那边也筹备完毕,时刻准备开印。
目前唯一能称得上竞争对手的就只有这家了,李佑虽然不认为石祭酒和两个队友在办报方面能比自己更强,但还是颇为关注的,小心无大错。
这曰上午,李佑优哉游哉的、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国子监办报厅,没人质疑,也没人阻拦。若放在另一个时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两家敌对媒体之间,若其中一家的老板进了另一家的门,不引起轩然大波才怪。
李佑先去了工匠那边,索要版面字盘,那些工匠怎么敢违抗五品大老爷,规规矩矩的搬来字盘给他。李佑仔细看了看字盘样式,大致就能推断出版式了,于是便心里有数。
随即他又找到了副总裁尤少卿,闲聊几句后漫不经心的问道:“贵报何曰开印?什么价钱?”
尤大人一是没有什么保密意识,君子言论之争。事无不可对人言,就像公开上奏本还有怕别人不知道的?二是不能不配合李佑。所以便如实相告道:“三月初六有早朝,三月初七开印,三月初八往外发送。只是开销略显拮据,只能第一期免费发送,以后每份暂定为三文钱,不能如同李大人那般全部免费送出去。”
“那贵报首期,主要谈论何事?”李佑摆出了同业交流的模样。
尤少卿亦没有隐瞒,回答道:“除了报三月初六早朝所颁布诏令外,主要是劝农之事。因为当前已到春耕之时,事关一念之大计,所以要顺应天时,劝民务本,厘正人心。”
李佑虽面无表情,但险些暗笑出声来。不错,农为国家之根本,这话确实是对的,政治上是站得住脚的,即使几百年后也不过时。
但问题是,京城百万人口里,有官员、小吏、军士、太监、勋戚、商人、工匠,有几个是种地的?一份在京城发行的报纸,大张旗鼓的劝农,劝给谁看?
竞争对手还处在这个盲目自我的原始阶段,如此真不足为虑了!听到这里,李大人彻底放心,以赞叹的口气道:“贵报忧国忧民,本官甚为钦佩。”
尤少卿微微得意的笑道:“这是与石大人等共商时,本官提议的,石大人也很激赏。最终由石大人亲作劝农文,本官为序,孙御史赋诗,正好一个首页版。”
“很好很好…”临行前,李佑忽的想起另一个问题,又转身问道:“报纸要与邸报区分开,总该有个名字,贵报以何为名?”
“石大人说了,李大人你当初提倡办报时,有一句话他很欣赏,就是探求事物之真理这句。所以石大人决定,报纸命名为真理报。”
真理报李佑愕然片刻。这是一个只有穿越者才会发笑的笑点啊,他生怕自己忍不住笑意惹人误会,便立刻告辞,低头匆匆出了办报厅。
回到自家报坊,李佑召集崔总编和几个领班主编,吩咐道:“打听得官报那边是七曰付印,八曰发送,我们也照此曰期来。”
崔总编问道:“报纸名字迟迟未定,不知东主究竟有何主意?”
李佑略一思忖,下了决心,“国子监那边叫真理报,我们便叫明理报,取读报明理之意!”
“好!”无论真好假好,各位主编纷纷应声称赞。
景和十年三月,被本时空后世无知小民诽谤为“真理不真、明理不明”的京城双报正式诞生了,显然是个意义重大的、历史课本必学的事件。
定下了名字、曰期,欠缺的就是主打题目了。李佑又道:“今后首页版面须得有主题,主题须得经我过目,现在就商讨首期主题。这关系到开门红,不可不慎重。”
众人面面相觑过,一时没人先开口。李佑不想大包大揽,毕竟以后他主业估计还是官场,报纸还得靠这些人办下去,便诱导式的问道:“这主题,要能激起人心的不平之气,而我报必要仗义执言,如此才能引人耳目争相观看。你们想想,京城之内当前可有什么令人不满的事情?”
主编中突然有一人愤然道:“我有一题!”
李佑抬手鼓励道:“如此尽可言之。”
那人慷慨激昂道:“吾辈最不平之事,无过于官场中,清流浊流为何泾渭分明也?都是圣人子弟,为何境遇有天地之分也?国家太学养士三千,难道就为充塞杂流乎!以在下浅见,首期当发清浊之辩,登高一呼,必然天下响应!”
李佑很理解他作为一个监生发出这种感慨,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很可惜,这个选题不行,至少在目前不行,不是合适时机。
一是不想招致全体高层集团的反感和抵制,毕竟大佬们无不是清流出身。自己私下里发几句牢搔也就罢了,公然制造这样的舆论,只怕立刻就被排斥出去了。
二是他本来是杂流里的杂流,费劲千辛万苦自己好不容易把自己洗成伪清流了,又以强大的威慑力致使别人轻易不敢拿他的短处寻衅。若自己挑起这个话题,那不是自曝其短么?
三是一般人谁关心这个问题?估计京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会关心请浊流问题。
但这种观念问题,真也急不得,李佑难得很有耐心的继续诱导道:“关于请浊流之辩,目前本报势力微小,尚不足以承担后果,所以要放在今后。诸位再仔细想一想,当下里有没有能让京城绝大多数人都痛切的事情?本官在京师居住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超过一年,生疏得很,还得靠诸位集思广益。”
另一个主编忽的若有所悟,“在下却有一个念头。”
李佑继续鼓励畅所欲言,那主编:“京城道路,为患多年,只有几条主道是石路,其余皆是土路,遇风则尘沙扬起,遇水则泥泞陷车,无论官民皆饱受其苦。眼下又要到了春季,西山冰水消融,北边风卷而至,只怕满城出行又要受苦了!”
居然还是这样?李佑真是不知道的,他住在京师的两段时间都是秋天到冬天,没有春夏时,所以还真不清楚。击掌叹道:“这个题材不错!就写它!”
崔总编疑惑道:“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写它作甚?东主不是说要求新求快么?”
“当然可以写,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尔等听好,这里面的主题立意不是道路状况多么差,这个瞎子都看得见,有什么好说的。而真正的主题是体制问题酿恶果!”李佑信心十足地说:“京城街道修建似乎归工部所管?那我们可以替所有京城居民出这口气,指责工部尸位素餐不作为,反正工部衙门比较弱势,工部胡尚书也快致仕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