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纪事 作者:非言非默
分节阅读30
是被皇帝整天盯着吃那些东西吃得快崩溃了才会没想到别的地方去。所以,真要细细论究起来,当然是皇帝的错。那么他为什么要为本来就是皇帝的错皇帝担下来了而去感谢他呢?
“真的是朕的错?”
看到皇帝微笑着凑上来,眼角眉梢全是威胁的味道,卫衍很没骨气地马上改口了:
“是臣的错。”
既然卫衍承认是自己的错,皇帝要收取谢礼就非常名正言顺了,所以到最后他还是没能逃过。
第六十章 祭祖
沈莫最近很忙。
到了年末,诸事繁忙,出入皇城的人和物大幅增,营中众人也因新年将近人心有所懈怠,所以他近来在各处都盯得很久。而且,年末祭祖大典新年中皇帝将要参加的各项仪式的防护事宜都需要早早做好准备,要处理的事情有大堆。卫衍这个时候终于能回来理事,也让他小小松了口气。虽然卫衍资历尚浅经验不还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但是个人跑跑腿处理处理琐事也是好的。
再说,那些事情,只要不是脑子太笨,跟着做了遍有了经验日后也就会了。所以这些日子他尽量带着卫衍,将这些事情的流程从头到尾梳理了遍,重点之处加提点,随后又命他去处理些具体的事项,顺便考察考察他的处事能力。
总的来说,卫衍这个人的确不懂取巧不过真要说他笨实际上也笨不到哪里去,做事有板有眼细致有条理,该注意到的地方也能注意到,除了有些世家子弟惯有的小毛病,欠缺的不过就是资历经验这些经过历练可以弥补的东西。
最最主要的是,他做事能让人放心。其他人放不放心其实也是无所谓的,最主要的是能让皇帝放心。皇帝的放心,是别人求也求不来的恩典,饶是其他人聪明伶俐又如何,若皇帝觉得不放心就算再有才能也没有意义。但是这份信任,卫衍却轻易得到了,反过来说这也是他的长处吧。
十二月二十五那日,沈莫带着卫衍等人去和柳太傅敲定二十八祭祖那日最后的些细节问题。
“大统领怎么不劝劝陛下,就由着陛下这般胡闹?”等所有的事情都商议完了,柳太傅却冒出了这句话,显然对沈大统领在此事上保持沉默意见非常大。
“太傅这话说得就奇怪了。自古以来内外有别,沈某身为内臣,只该着眼于内务,国事当由众位大人操心才是。”沈莫喝着茶,将柳太傅的抱怨轻松挡回去。
皇帝的后宫之事到底是皇家内务还是国家大事向来是件扯皮的事。永远都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需要的时候争来抢去,不需要的时候踢来推去,还不是由着众人的嘴皮子说。
沈莫始终认为,每个人努力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是恪尽职责效忠陛下了,至于要去操心那些份外事的人通常都是吃饱了撑的闲得慌,没事要去找事做。再说皇帝的后宫之事向来是有着无数利益纠葛在里面,相关者要去操心理所当然,无关者又何苦要去操那份闲心,所以他向坚决不去趟那种浑水。
而且,说到胡闹,皇帝虽然年轻,胡闹的时候也是有的,但是沈莫却不觉得此事皇帝是在胡闹。所以对于柳太傅的抱怨,他点也不以为然。
“这事你也不要在陛下面前嘴。咱们身为近卫,好好护着陛下的安全就是了,不必去操心那些不该操心的事。”沈莫被柳太傅提醒了,想着也该在这事上提点卫衍声,免得他呆头呆脑的在皇帝那边乱说话,惹得皇帝生气再随便将他往哪里扔个年半载的。要是这样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他对卫衍的调教哪天才能到尽头?
“属下不明白大统领说的是什么事?”卫衍听沈大统领和柳太傅在那里说了半天也就在说这事那事,根本就不知道他在指什么事。
沈莫看他脸茫然的样子,显然是真的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事。以卫衍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本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那么他不知道的原因只有个——皇帝不希望他知道。沈莫略想了想,也就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这个世上从来不缺敢于在君王面前直言不讳、据理力争的诤臣,很君王在大数情况下也会做出乐于纳取诤言的姿态,但是在君意已决的时候,能用诤言改变君王意志的臣子自古以来也没几个。
皇帝自幼就不是个能被旁人轻易左右的人,特别是在皇帝亲政以后,能以己力改君意的人基本上不存在。就算尊贵如太后,在皇帝亲政以后也在小心地避开这个忌讳,就算皇帝做的事让她不悦也只会旁敲侧击小心提点几句。说到底,君王的意志不容任何人左右这样的观点也是太后自幼灌输给皇帝的,自然不会自己去开那个头。
不过,这世上还是有人能够改变皇帝的决定,或者说,就算时改变不了也能让皇帝犹豫不决。沈莫可以确定眼前的人就是个。皇帝大概也是隐约明白了这点,才会在事发前早早将人关起来,直接将他与那些事隔开来,并且直到现在还将那些事瞒着他。什么都不知道就不会随便开口,不开口就避免了让皇帝为难。皇帝果然是未雨绸缪到了极点。
“不明白就算了,反正你马上就会知道的。”
卫衍还是听不懂沈大统领的话,不过他那点小小的好奇心很快就被堆琐事磨得干二净,也就没心思去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十二月二十八那日,卫衍早早就到了宗庙,合着众人最后检查了遍各处的防务。待会儿皇帝将带领文武百官宗室诸王祭告天地祖宗,整个皇朝最有权势的人都将汇聚在此,安全方面不允许有点错失。
宗庙外面三条街内皆有禁军布防,里面是五步岗十步哨,两边屋顶的高处都有弩弓手隐在暗处,这些都是例行的布置,还有些暗中的布置连卫衍也不清楚。皇帝的防务有两大部分组成,明卫那边有沈大统领负责,至于暗卫,到底有哪些人,除了皇帝之外大概谁也说不清,或者是某个路人,或者是某个官员,都有可能。
卫衍巡视完例行的布置后,就候在官员进入的边门看人检查。近卫营向被朝臣指责为跋扈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就算是品大员宗室亲王,要进这个门也要被他们彻底搜身,没有丝通融。
今日这样的大场面当然也会有几个自恃身份忍不下这口气要拿那几个搜身的近卫做筏子的官员,不过后来看到卫衍没有表情的在那边,都收敛了不少。若论圣宠,如今谁也比不上这位刚被贬过回来后圣宠依旧的等侍卫。何况外臣要与得宠的内臣斗,是怎么都讨不到好处的。
卫衍并不知道他现在已经有了震慑别人让人不敢轻举妄动的架势,虽然借的是皇帝的威势,但是也让人不敢小觊。其实他这里只是因为沈大统领对他说过在圣驾到来前这里是最关键的地方,让他有空用点心思在这里,所以他空下来就来这里看着了。
至于没有表情,除了偶尔会有认识的世伯世兄路过需要打声招呼,其他人他又不认识,干嘛要对人笑脸相迎?
抱着这样的想法,卫衍自然是面无表情地盯着那些依次入内的官员,他那目光深沉不苟言笑的模样愣是让经常会有摩擦出现的检查之地顺畅起来,比预计的时辰早了许就完事。
过了会儿,圣驾也到了。百官迎了圣驾,等时辰到,由皇帝带着开始祭拜天地祖宗。祭祖大典是年中最隆重的盛典,中间的种种繁琐礼节不必去细说。
只说皇帝念完了祭文以后按照常规应带着众官再次行礼,不过皇帝今日并没有按往年的规矩来,念完祭文以后又有内侍捧上了卷黄绫。
众人虽然不解这仪式怎么与往年有所不同,不过只跪在下面用眼神交流,倒也不敢喧哗,只等着皇帝念那黄绫上的内容。
然后,众臣因听到的东西傻了眼,待回过神来后再也忍不住,小声交谈起来,有几个大臣公然出声反对: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黄绫前面的内容还算正常,皇帝不过是祭告下他要纳妃,然后念了下此次要册封的“贵德贤”三妃的名字,此事虽然不合礼仪,不过郑重祷告天地祖宗,也算是对三妃的恩宠。三妃以后的内容才让人惊悚。皇帝因帝后伉俪情深,今为皇嗣而纳妃,深感有愧于后,遂向天地祖宗为誓,自此以后,永不纳妃。
听到这里,下面众臣喧哗起来,不过马上有近卫过来,将带头喧哗的几个拖了下去,剩下的人虽然不满还是乖乖安静下来了。毕竟,扰乱祭祖大典这样的罪名谁也担当不起。而且,看场中的形势,皇帝的那几个近臣重臣显然都是知晓此事的,肯定早已做了种种准备。
在这样的重重弹压下,天启二年的祭祖大典勉强顺利完成。
当然,热闹显然才刚刚开始。
都察院第个发难。御史大夫带领手下各御史当天下午就跪在了乾清门前,言此举不合祖宗家法,恳请皇帝收回誓言。
皇帝没有召见他们,只是派人来问话:君无戏言,何况朕是在天地祖宗前发的誓言,请问诸位大人朕该如何收回?
礼部尚书谢正德,也就是皇后谢氏的父亲,在祭祖完成以后就请求皇帝召见,皇帝是在傍晚的时候才召见的他。君臣二人具体说了什么无人知道,后来有风声传出,说谢尚书在皇帝寝殿前跪了夜,至天明才被人送回府中。
至于其他的朝臣,因二十八那日已经封朝,没有皇帝召见根本就见不到皇帝,除了上些对皇帝来说无关痛痒的折子之外,就算想要劝谏也是无从下手。
众人都以为太后会因此事去训斥皇帝,不过太后听说后却只是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
正文 第六十二章 隆恩
“事到如今娘娘也不要着急。陛下还没有明诏天下,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谢夫人收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入宫来劝慰女儿,“你父亲已经去恳求陛下收回此誓,事情也许会有转机。”
“女儿不妨事,母亲也不要过虑。虽说专宠非福,隆恩难承,不过以我们谢家的威望,这样的恩宠也不为过。”皇后到了此时,却很冷静,并没有急着要去皇帝那里自辞。
“若娘娘膝下有子,切自然不同。”谢夫人叹气。
皇家以子孙为福。然则皇后与皇帝大婚近两年,膝下依旧空虚,市井甚至已有皇后不孕的传言流出。诚如皇后所言,以他们谢家之势,专宠不算什么,隆恩也堪承受,但是专宠而无嗣,却是个连他们谢家都担当不起的大罪过。再加上皇帝那个永不纳妃的誓言,不但直接将皇后放在了个备受诟病的位置上,而且也就此将他们谢家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难怪他家老爷听到这个誓言就大惊失色,急着求见皇帝试图挽回。
“女儿会有子嗣的。陛下总是需要继承人的,难道他能辈子无嗣?”她到现在膝下依旧空虚,还不是皇帝搞得鬼。自从察觉以后,她在膳食方面直小心翼翼,只要皇帝的宠幸不绝,她就不相信皇帝能永远让她无嗣。而且就算皇帝不愿意她有嗣,她也会让皇帝别无选择的。
“不需要辈子,陛下只需拖个二年,就可以用这个理由废了娘娘。”谢夫人不明白皇后的自信从哪里来。很明显,皇帝就是因为忌惮谢家的势力,才让皇后大婚两年始终无嗣。如果皇帝到时候要用无嗣这个理由来废后,会得到许人支持的。
“陛下是绝不会废了我的,至少几年之内绝不会。”皇帝好不容易借此机会将她打造成了那人的挡箭牌,怎么可能会轻易废了她。只要皇帝不废她,不管皇帝的专宠是真是假,她就始终是这后宫除太后之外最高贵的女性,其他的后妃想要越过她拥有皇帝的子嗣想也不要想。想到这里,皇后在心中冷笑不已,既然皇帝不肯怜惜她的子嗣,她又何必要去怜惜皇帝的子嗣。要怪,只能怪那些孩子福薄。
至于那个人,皇帝真以为他能护得住?也许她是不能把那个人怎么样,但是皇帝不要忘了这世上还是有人可以把他怎么样的。
皇后望着慈宁宫的方向平静地谋划着。太后如今之所以没动手大概是顾忌着与皇帝之间的母子亲情,不想逼皇帝太过,当然大的可能是没有把那个人当作回事。不过,皇后很清楚,有些事是太后绝对不会容忍的,只要能让太后震怒,觉得那个人万万留不得,到时候就算是皇帝也照样护不住。
“大人,夜深了,赶紧进去吧。再这么着,陛下真的要怒了。”高庸苦口婆心地劝着跪在外殿的青年。这两位,真的就不能行行好吗?这样三天两头的闹,要众人的日子怎么安生下去?
可惜,他的苦心又是白费了。无论他怎么好说歹说,青年根本不为所动,依然端端正正地跪在地上。
高庸说得嘴巴也干了还是不能让他起来。没办法,只好起身向内,准备从皇帝那边下手。
内殿,皇帝正倚在榻上看书,只是手里的书好像还是高庸出去时的那页,也不知在看些什么。
“陛下,卫大人已经在外面跪了个时辰。陛下就算要罚他也该够了,还是让他起来吧。”
“是朕让他跪着的吗?”景帝横了高庸眼,语气中怒意难抑,“他爱跪着就让他跪个够,等到受不了了自然会起来的。”
个两个用跪求来吓唬他,真以为会起作用?他们爱跪就都跪着吧,跪久都行,景帝愤愤然地想着。
“天寒地冻的,老奴就怕卫大人跪久了寒气上身,身体会受不住,到时候陛下怕又要心疼。卫大人的脾气陛下也是知道的,说这些话也是无心之过算不上什么大错,陛下就饶他这回好了。”高庸注视着皇帝的表情,小心翼翼地提醒。
其他人跪着景帝虽然心烦,却绝对不会心疼。但是轮到卫衍身上,景帝虽然心中恼怒,最后还是会心疼,所以他沉默了片刻还是起身走了出去。
外殿,卫衍正端端正正的跪着,纹丝不动。
景帝早就预料到会有今天这种情况,所以早早把人扔到了西山行宫,封锁了切消息。什么都不知道的最大好处就是不会嘴。没料到,到最后他还是要面对这个局面。
“跪了这么久,膝盖不疼吗?”景帝到他面前,无奈地发问。
跪着的人没有反应。
“好了,不要和朕闹了。时辰不早了,进去歇息吧。”景帝俯身扶他起来。
跪着的人还是不肯动。
“好吧,你到底要怎么样?”景帝的耐心很快告罄。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不要胡闹。”卫衍再次重申。刚才他劝谏,结果皇帝怒之下就扔下他进去了。既然现在皇帝出来了,他还是刚才那句话。
祭祖大典上发生的事情让他愕然,反复思量以后却加茫然。若说皇帝真是宠爱皇后到了要永不纳妃的地步,显然是个笑话。这种话可以骗骗不知情的外臣,但是要骗他们这些随侍在侧的内臣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皇帝为何要这么做?
卫衍思来想去,没有头绪,最后只能得出个结论:皇帝是在胡闹。皇家以子孙为福,皇帝只是为了不让皇后好过就意气用事在祭祖大典上发下此等重誓,不是胡闹又是什么?
“卫衍,你是以什么身份说这句话?”任何人都可以说这句话,只是这句话从卫衍嘴里说出来却让景帝很火大。
卫衍从不介意他后宫的那些事情在某种意义上的确让他很轻松,若是卫衍也争风吃醋起来肯定会让他很头痛,会让他有种不知道该去怎么哄的无力感。但是,反过来说,卫衍不介意,摆明了就是他根本不在意,从头到尾就没在意过。既然对他这个人根本不在意,当然就不会对那些事介意。
这个事实,显然比那句话让景帝生气。所以景帝在听到他劝谏的时候,才会这么恼怒。这件事本来不全是为他,所以也不需要他来感激,本来直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是等到真的看到卫衍对那些事情统统都不在意摆出那副诤臣的嘴脸来劝谏的时候,景帝才发现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的确不需要他来感激,为什么他就连沉默都不肯?他的诤臣行为却要将自己的那片心意置于何地?
旦明白了这点,景帝怎么能忍住怒气,当下就挥袖而去。
“臣只是在尽臣子的本分。”卫衍并不觉得以他的身份说这句话有什么不妥。君王德行有亏,每个做臣子的都有劝谏的责任。
虽然沈大统领提醒过他内臣不要过问国事,但是在明知皇帝是在胡闹的情况下,要他沉默不语,他做不到。
“臣子的本分?原来你是在尽臣子的本分。”景帝玩味了会儿这几个字,突然笑了起来。也不再话,将他抱了起来,直接进了内殿,往榻上扔。
很快,旁边的帘幕被放了下来,遮住了里面的春光,却遮不住那些时断时续的呻吟。
“所谓臣子的本分,就是在朕身下乖乖张着腿,由着朕宠幸?”
皇帝字句诘问他,声音中充满了讥诮和嘲笑。
卫衍无力反驳,只是将手背盖在了眼睛上,不去看皇帝此时的表情,也不让自己那些马上就要忍耐不住的不堪透过眼睛涌现出来。
“所谓臣子的本分,就是在朕的身下牢牢地缠着朕,不停地向朕索要?”
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的沉默而放过他,依然用恶毒的言辞嘲笑他身体的反应。
原来已经到了欲做臣子也不得的时候了吗?不过皇帝说得不错,君王和臣子之间不会有这样不堪的关系。
卫衍痛恨自己的身体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有反应,但是他没有办法,被皇帝调教过的身体根本不受意志控制,完全按照皇帝的心愿向他屈服。而且皇帝到了那个地步还是不肯轻饶他,直接拉开他的手掌,伸出舌尖在他的眼角滑过。
“卫衍,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朕的枕边人,是朕要宠爱的人。”景帝看到卫衍眼角的泪滴就心软了,再的怒意也抛到了九霄云外。以前他没有认真考虑过卫衍于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后来他潜意识里明白卫衍对他很重要但是嘴里绝不会承认,如今他却发现原来这个人已经重要到只要想到这个人对他根本就不在意他就忍不住要怒火冲天。
卫衍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明白,个君王绝对不会对臣子不停地做那种事。那种事,若是猎奇或者泄欲的话,次就足够,然后
须立即处理干净,这才是为君者应该做的事。
个君王也不会宠爱个臣子到如此地步,满心眼都希望他好好的,不能看到他受半点委屈,若他觉得痛他也会感同身受。
“卫衍,告诉朕,朕是你的谁,你是朕的谁?”景帝细细地在他额上,脸颊上,唇上亲吻,诱哄他开口。
“陛下是臣的君王,臣是陛下的臣子。”
过了良久,景帝终于等到了卫衍的回答,可惜,绝对不是他想听到的话。
景帝对他的回答很不满意,惩罚性的在他乳尖上咬了口,听到他倒抽了口冷气才稍稍好受点。
“很好,原来这就是你的回答,朕希望你能直坚持下去。”
他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卫衍竟然还敢死鸭子嘴硬坚持要做臣子,这不是明白着给他欺负他的借口吗?既然如此,他倒要试试看卫衍到底能嘴硬到什么程度。
接下来的事情如景帝所愿,卫衍的确做不到宁死不屈,在他的床上,卫衍屈服的速度向很快。但是他要听的话,却始终没能听到。
大概过了子时,在景帝的反复宠幸下,卫衍早就嗓子都沙哑了,身体在他的碰触下开始不由自主的战栗,景帝终于大发慈悲地
放他休息。
就算卫衍现在嘴硬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有辈子的时间让他慢慢调教,直到卫衍肯说出他爱听的话为止。
天启三年正月十八,烈帝将天地祖宗前的誓言明诏天下。自此后,烈帝不曾纳过妃嫔,未来的宣帝生唯后,两帝治下近百年的时间,内务府除了按例选过宫女外,再无采选之举。这样的结局,或许是经过了后宫朝堂数度博弈才成定论,期间弥漫着无数明争暗斗腥风血雨,但是对于民间百姓而言,终是幸事。
第六十三章 君臣
“陛下,臣不要了。”
卫衍双臂勾着他的颈项,头凑上来难耐地贴着他的面颊磨蹭,沙哑的求饶声中带着浓浓的鼻音,听上去似乎有着几许撒娇的味道。
“骗朕。”景帝在他耳边轻声反驳
分节阅读30
欲望文
分节阅读30
是被皇帝整天盯着吃那些东西吃得快崩溃了才会没想到别的地方去。所以,真要细细论究起来,当然是皇帝的错。那么他为什么要为本来就是皇帝的错皇帝担下来了而去感谢他呢?
“真的是朕的错?”
看到皇帝微笑着凑上来,眼角眉梢全是威胁的味道,卫衍很没骨气地马上改口了:
“是臣的错。”
既然卫衍承认是自己的错,皇帝要收取谢礼就非常名正言顺了,所以到最后他还是没能逃过。
第六十章 祭祖
沈莫最近很忙。
到了年末,诸事繁忙,出入皇城的人和物大幅增,营中众人也因新年将近人心有所懈怠,所以他近来在各处都盯得很久。而且,年末祭祖大典新年中皇帝将要参加的各项仪式的防护事宜都需要早早做好准备,要处理的事情有大堆。卫衍这个时候终于能回来理事,也让他小小松了口气。虽然卫衍资历尚浅经验不还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但是个人跑跑腿处理处理琐事也是好的。
再说,那些事情,只要不是脑子太笨,跟着做了遍有了经验日后也就会了。所以这些日子他尽量带着卫衍,将这些事情的流程从头到尾梳理了遍,重点之处加提点,随后又命他去处理些具体的事项,顺便考察考察他的处事能力。
总的来说,卫衍这个人的确不懂取巧不过真要说他笨实际上也笨不到哪里去,做事有板有眼细致有条理,该注意到的地方也能注意到,除了有些世家子弟惯有的小毛病,欠缺的不过就是资历经验这些经过历练可以弥补的东西。
最最主要的是,他做事能让人放心。其他人放不放心其实也是无所谓的,最主要的是能让皇帝放心。皇帝的放心,是别人求也求不来的恩典,饶是其他人聪明伶俐又如何,若皇帝觉得不放心就算再有才能也没有意义。但是这份信任,卫衍却轻易得到了,反过来说这也是他的长处吧。
十二月二十五那日,沈莫带着卫衍等人去和柳太傅敲定二十八祭祖那日最后的些细节问题。
“大统领怎么不劝劝陛下,就由着陛下这般胡闹?”等所有的事情都商议完了,柳太傅却冒出了这句话,显然对沈大统领在此事上保持沉默意见非常大。
“太傅这话说得就奇怪了。自古以来内外有别,沈某身为内臣,只该着眼于内务,国事当由众位大人操心才是。”沈莫喝着茶,将柳太傅的抱怨轻松挡回去。
皇帝的后宫之事到底是皇家内务还是国家大事向来是件扯皮的事。永远都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需要的时候争来抢去,不需要的时候踢来推去,还不是由着众人的嘴皮子说。
沈莫始终认为,每个人努力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是恪尽职责效忠陛下了,至于要去操心那些份外事的人通常都是吃饱了撑的闲得慌,没事要去找事做。再说皇帝的后宫之事向来是有着无数利益纠葛在里面,相关者要去操心理所当然,无关者又何苦要去操那份闲心,所以他向坚决不去趟那种浑水。
而且,说到胡闹,皇帝虽然年轻,胡闹的时候也是有的,但是沈莫却不觉得此事皇帝是在胡闹。所以对于柳太傅的抱怨,他点也不以为然。
“这事你也不要在陛下面前嘴。咱们身为近卫,好好护着陛下的安全就是了,不必去操心那些不该操心的事。”沈莫被柳太傅提醒了,想着也该在这事上提点卫衍声,免得他呆头呆脑的在皇帝那边乱说话,惹得皇帝生气再随便将他往哪里扔个年半载的。要是这样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他对卫衍的调教哪天才能到尽头?
“属下不明白大统领说的是什么事?”卫衍听沈大统领和柳太傅在那里说了半天也就在说这事那事,根本就不知道他在指什么事。
沈莫看他脸茫然的样子,显然是真的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事。以卫衍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本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那么他不知道的原因只有个——皇帝不希望他知道。沈莫略想了想,也就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这个世上从来不缺敢于在君王面前直言不讳、据理力争的诤臣,很君王在大数情况下也会做出乐于纳取诤言的姿态,但是在君意已决的时候,能用诤言改变君王意志的臣子自古以来也没几个。
皇帝自幼就不是个能被旁人轻易左右的人,特别是在皇帝亲政以后,能以己力改君意的人基本上不存在。就算尊贵如太后,在皇帝亲政以后也在小心地避开这个忌讳,就算皇帝做的事让她不悦也只会旁敲侧击小心提点几句。说到底,君王的意志不容任何人左右这样的观点也是太后自幼灌输给皇帝的,自然不会自己去开那个头。
不过,这世上还是有人能够改变皇帝的决定,或者说,就算时改变不了也能让皇帝犹豫不决。沈莫可以确定眼前的人就是个。皇帝大概也是隐约明白了这点,才会在事发前早早将人关起来,直接将他与那些事隔开来,并且直到现在还将那些事瞒着他。什么都不知道就不会随便开口,不开口就避免了让皇帝为难。皇帝果然是未雨绸缪到了极点。
“不明白就算了,反正你马上就会知道的。”
卫衍还是听不懂沈大统领的话,不过他那点小小的好奇心很快就被堆琐事磨得干二净,也就没心思去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十二月二十八那日,卫衍早早就到了宗庙,合着众人最后检查了遍各处的防务。待会儿皇帝将带领文武百官宗室诸王祭告天地祖宗,整个皇朝最有权势的人都将汇聚在此,安全方面不允许有点错失。
宗庙外面三条街内皆有禁军布防,里面是五步岗十步哨,两边屋顶的高处都有弩弓手隐在暗处,这些都是例行的布置,还有些暗中的布置连卫衍也不清楚。皇帝的防务有两大部分组成,明卫那边有沈大统领负责,至于暗卫,到底有哪些人,除了皇帝之外大概谁也说不清,或者是某个路人,或者是某个官员,都有可能。
卫衍巡视完例行的布置后,就候在官员进入的边门看人检查。近卫营向被朝臣指责为跋扈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就算是品大员宗室亲王,要进这个门也要被他们彻底搜身,没有丝通融。
今日这样的大场面当然也会有几个自恃身份忍不下这口气要拿那几个搜身的近卫做筏子的官员,不过后来看到卫衍没有表情的在那边,都收敛了不少。若论圣宠,如今谁也比不上这位刚被贬过回来后圣宠依旧的等侍卫。何况外臣要与得宠的内臣斗,是怎么都讨不到好处的。
卫衍并不知道他现在已经有了震慑别人让人不敢轻举妄动的架势,虽然借的是皇帝的威势,但是也让人不敢小觊。其实他这里只是因为沈大统领对他说过在圣驾到来前这里是最关键的地方,让他有空用点心思在这里,所以他空下来就来这里看着了。
至于没有表情,除了偶尔会有认识的世伯世兄路过需要打声招呼,其他人他又不认识,干嘛要对人笑脸相迎?
抱着这样的想法,卫衍自然是面无表情地盯着那些依次入内的官员,他那目光深沉不苟言笑的模样愣是让经常会有摩擦出现的检查之地顺畅起来,比预计的时辰早了许就完事。
过了会儿,圣驾也到了。百官迎了圣驾,等时辰到,由皇帝带着开始祭拜天地祖宗。祭祖大典是年中最隆重的盛典,中间的种种繁琐礼节不必去细说。
只说皇帝念完了祭文以后按照常规应带着众官再次行礼,不过皇帝今日并没有按往年的规矩来,念完祭文以后又有内侍捧上了卷黄绫。
众人虽然不解这仪式怎么与往年有所不同,不过只跪在下面用眼神交流,倒也不敢喧哗,只等着皇帝念那黄绫上的内容。
然后,众臣因听到的东西傻了眼,待回过神来后再也忍不住,小声交谈起来,有几个大臣公然出声反对: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黄绫前面的内容还算正常,皇帝不过是祭告下他要纳妃,然后念了下此次要册封的“贵德贤”三妃的名字,此事虽然不合礼仪,不过郑重祷告天地祖宗,也算是对三妃的恩宠。三妃以后的内容才让人惊悚。皇帝因帝后伉俪情深,今为皇嗣而纳妃,深感有愧于后,遂向天地祖宗为誓,自此以后,永不纳妃。
听到这里,下面众臣喧哗起来,不过马上有近卫过来,将带头喧哗的几个拖了下去,剩下的人虽然不满还是乖乖安静下来了。毕竟,扰乱祭祖大典这样的罪名谁也担当不起。而且,看场中的形势,皇帝的那几个近臣重臣显然都是知晓此事的,肯定早已做了种种准备。
在这样的重重弹压下,天启二年的祭祖大典勉强顺利完成。
当然,热闹显然才刚刚开始。
都察院第个发难。御史大夫带领手下各御史当天下午就跪在了乾清门前,言此举不合祖宗家法,恳请皇帝收回誓言。
皇帝没有召见他们,只是派人来问话:君无戏言,何况朕是在天地祖宗前发的誓言,请问诸位大人朕该如何收回?
礼部尚书谢正德,也就是皇后谢氏的父亲,在祭祖完成以后就请求皇帝召见,皇帝是在傍晚的时候才召见的他。君臣二人具体说了什么无人知道,后来有风声传出,说谢尚书在皇帝寝殿前跪了夜,至天明才被人送回府中。
至于其他的朝臣,因二十八那日已经封朝,没有皇帝召见根本就见不到皇帝,除了上些对皇帝来说无关痛痒的折子之外,就算想要劝谏也是无从下手。
众人都以为太后会因此事去训斥皇帝,不过太后听说后却只是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
正文 第六十二章 隆恩
“事到如今娘娘也不要着急。陛下还没有明诏天下,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谢夫人收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入宫来劝慰女儿,“你父亲已经去恳求陛下收回此誓,事情也许会有转机。”
“女儿不妨事,母亲也不要过虑。虽说专宠非福,隆恩难承,不过以我们谢家的威望,这样的恩宠也不为过。”皇后到了此时,却很冷静,并没有急着要去皇帝那里自辞。
“若娘娘膝下有子,切自然不同。”谢夫人叹气。
皇家以子孙为福。然则皇后与皇帝大婚近两年,膝下依旧空虚,市井甚至已有皇后不孕的传言流出。诚如皇后所言,以他们谢家之势,专宠不算什么,隆恩也堪承受,但是专宠而无嗣,却是个连他们谢家都担当不起的大罪过。再加上皇帝那个永不纳妃的誓言,不但直接将皇后放在了个备受诟病的位置上,而且也就此将他们谢家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难怪他家老爷听到这个誓言就大惊失色,急着求见皇帝试图挽回。
“女儿会有子嗣的。陛下总是需要继承人的,难道他能辈子无嗣?”她到现在膝下依旧空虚,还不是皇帝搞得鬼。自从察觉以后,她在膳食方面直小心翼翼,只要皇帝的宠幸不绝,她就不相信皇帝能永远让她无嗣。而且就算皇帝不愿意她有嗣,她也会让皇帝别无选择的。
“不需要辈子,陛下只需拖个二年,就可以用这个理由废了娘娘。”谢夫人不明白皇后的自信从哪里来。很明显,皇帝就是因为忌惮谢家的势力,才让皇后大婚两年始终无嗣。如果皇帝到时候要用无嗣这个理由来废后,会得到许人支持的。
“陛下是绝不会废了我的,至少几年之内绝不会。”皇帝好不容易借此机会将她打造成了那人的挡箭牌,怎么可能会轻易废了她。只要皇帝不废她,不管皇帝的专宠是真是假,她就始终是这后宫除太后之外最高贵的女性,其他的后妃想要越过她拥有皇帝的子嗣想也不要想。想到这里,皇后在心中冷笑不已,既然皇帝不肯怜惜她的子嗣,她又何必要去怜惜皇帝的子嗣。要怪,只能怪那些孩子福薄。
至于那个人,皇帝真以为他能护得住?也许她是不能把那个人怎么样,但是皇帝不要忘了这世上还是有人可以把他怎么样的。
皇后望着慈宁宫的方向平静地谋划着。太后如今之所以没动手大概是顾忌着与皇帝之间的母子亲情,不想逼皇帝太过,当然大的可能是没有把那个人当作回事。不过,皇后很清楚,有些事是太后绝对不会容忍的,只要能让太后震怒,觉得那个人万万留不得,到时候就算是皇帝也照样护不住。
“大人,夜深了,赶紧进去吧。再这么着,陛下真的要怒了。”高庸苦口婆心地劝着跪在外殿的青年。这两位,真的就不能行行好吗?这样三天两头的闹,要众人的日子怎么安生下去?
可惜,他的苦心又是白费了。无论他怎么好说歹说,青年根本不为所动,依然端端正正地跪在地上。
高庸说得嘴巴也干了还是不能让他起来。没办法,只好起身向内,准备从皇帝那边下手。
内殿,皇帝正倚在榻上看书,只是手里的书好像还是高庸出去时的那页,也不知在看些什么。
“陛下,卫大人已经在外面跪了个时辰。陛下就算要罚他也该够了,还是让他起来吧。”
“是朕让他跪着的吗?”景帝横了高庸眼,语气中怒意难抑,“他爱跪着就让他跪个够,等到受不了了自然会起来的。”
个两个用跪求来吓唬他,真以为会起作用?他们爱跪就都跪着吧,跪久都行,景帝愤愤然地想着。
“天寒地冻的,老奴就怕卫大人跪久了寒气上身,身体会受不住,到时候陛下怕又要心疼。卫大人的脾气陛下也是知道的,说这些话也是无心之过算不上什么大错,陛下就饶他这回好了。”高庸注视着皇帝的表情,小心翼翼地提醒。
其他人跪着景帝虽然心烦,却绝对不会心疼。但是轮到卫衍身上,景帝虽然心中恼怒,最后还是会心疼,所以他沉默了片刻还是起身走了出去。
外殿,卫衍正端端正正的跪着,纹丝不动。
景帝早就预料到会有今天这种情况,所以早早把人扔到了西山行宫,封锁了切消息。什么都不知道的最大好处就是不会嘴。没料到,到最后他还是要面对这个局面。
“跪了这么久,膝盖不疼吗?”景帝到他面前,无奈地发问。
跪着的人没有反应。
“好了,不要和朕闹了。时辰不早了,进去歇息吧。”景帝俯身扶他起来。
跪着的人还是不肯动。
“好吧,你到底要怎么样?”景帝的耐心很快告罄。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不要胡闹。”卫衍再次重申。刚才他劝谏,结果皇帝怒之下就扔下他进去了。既然现在皇帝出来了,他还是刚才那句话。
祭祖大典上发生的事情让他愕然,反复思量以后却加茫然。若说皇帝真是宠爱皇后到了要永不纳妃的地步,显然是个笑话。这种话可以骗骗不知情的外臣,但是要骗他们这些随侍在侧的内臣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皇帝为何要这么做?
卫衍思来想去,没有头绪,最后只能得出个结论:皇帝是在胡闹。皇家以子孙为福,皇帝只是为了不让皇后好过就意气用事在祭祖大典上发下此等重誓,不是胡闹又是什么?
“卫衍,你是以什么身份说这句话?”任何人都可以说这句话,只是这句话从卫衍嘴里说出来却让景帝很火大。
卫衍从不介意他后宫的那些事情在某种意义上的确让他很轻松,若是卫衍也争风吃醋起来肯定会让他很头痛,会让他有种不知道该去怎么哄的无力感。但是,反过来说,卫衍不介意,摆明了就是他根本不在意,从头到尾就没在意过。既然对他这个人根本不在意,当然就不会对那些事介意。
这个事实,显然比那句话让景帝生气。所以景帝在听到他劝谏的时候,才会这么恼怒。这件事本来不全是为他,所以也不需要他来感激,本来直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是等到真的看到卫衍对那些事情统统都不在意摆出那副诤臣的嘴脸来劝谏的时候,景帝才发现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的确不需要他来感激,为什么他就连沉默都不肯?他的诤臣行为却要将自己的那片心意置于何地?
旦明白了这点,景帝怎么能忍住怒气,当下就挥袖而去。
“臣只是在尽臣子的本分。”卫衍并不觉得以他的身份说这句话有什么不妥。君王德行有亏,每个做臣子的都有劝谏的责任。
虽然沈大统领提醒过他内臣不要过问国事,但是在明知皇帝是在胡闹的情况下,要他沉默不语,他做不到。
“臣子的本分?原来你是在尽臣子的本分。”景帝玩味了会儿这几个字,突然笑了起来。也不再话,将他抱了起来,直接进了内殿,往榻上扔。
很快,旁边的帘幕被放了下来,遮住了里面的春光,却遮不住那些时断时续的呻吟。
“所谓臣子的本分,就是在朕身下乖乖张着腿,由着朕宠幸?”
皇帝字句诘问他,声音中充满了讥诮和嘲笑。
卫衍无力反驳,只是将手背盖在了眼睛上,不去看皇帝此时的表情,也不让自己那些马上就要忍耐不住的不堪透过眼睛涌现出来。
“所谓臣子的本分,就是在朕的身下牢牢地缠着朕,不停地向朕索要?”
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的沉默而放过他,依然用恶毒的言辞嘲笑他身体的反应。
原来已经到了欲做臣子也不得的时候了吗?不过皇帝说得不错,君王和臣子之间不会有这样不堪的关系。
卫衍痛恨自己的身体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有反应,但是他没有办法,被皇帝调教过的身体根本不受意志控制,完全按照皇帝的心愿向他屈服。而且皇帝到了那个地步还是不肯轻饶他,直接拉开他的手掌,伸出舌尖在他的眼角滑过。
“卫衍,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朕的枕边人,是朕要宠爱的人。”景帝看到卫衍眼角的泪滴就心软了,再的怒意也抛到了九霄云外。以前他没有认真考虑过卫衍于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后来他潜意识里明白卫衍对他很重要但是嘴里绝不会承认,如今他却发现原来这个人已经重要到只要想到这个人对他根本就不在意他就忍不住要怒火冲天。
卫衍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明白,个君王绝对不会对臣子不停地做那种事。那种事,若是猎奇或者泄欲的话,次就足够,然后
须立即处理干净,这才是为君者应该做的事。
个君王也不会宠爱个臣子到如此地步,满心眼都希望他好好的,不能看到他受半点委屈,若他觉得痛他也会感同身受。
“卫衍,告诉朕,朕是你的谁,你是朕的谁?”景帝细细地在他额上,脸颊上,唇上亲吻,诱哄他开口。
“陛下是臣的君王,臣是陛下的臣子。”
过了良久,景帝终于等到了卫衍的回答,可惜,绝对不是他想听到的话。
景帝对他的回答很不满意,惩罚性的在他乳尖上咬了口,听到他倒抽了口冷气才稍稍好受点。
“很好,原来这就是你的回答,朕希望你能直坚持下去。”
他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卫衍竟然还敢死鸭子嘴硬坚持要做臣子,这不是明白着给他欺负他的借口吗?既然如此,他倒要试试看卫衍到底能嘴硬到什么程度。
接下来的事情如景帝所愿,卫衍的确做不到宁死不屈,在他的床上,卫衍屈服的速度向很快。但是他要听的话,却始终没能听到。
大概过了子时,在景帝的反复宠幸下,卫衍早就嗓子都沙哑了,身体在他的碰触下开始不由自主的战栗,景帝终于大发慈悲地
放他休息。
就算卫衍现在嘴硬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有辈子的时间让他慢慢调教,直到卫衍肯说出他爱听的话为止。
天启三年正月十八,烈帝将天地祖宗前的誓言明诏天下。自此后,烈帝不曾纳过妃嫔,未来的宣帝生唯后,两帝治下近百年的时间,内务府除了按例选过宫女外,再无采选之举。这样的结局,或许是经过了后宫朝堂数度博弈才成定论,期间弥漫着无数明争暗斗腥风血雨,但是对于民间百姓而言,终是幸事。
第六十三章 君臣
“陛下,臣不要了。”
卫衍双臂勾着他的颈项,头凑上来难耐地贴着他的面颊磨蹭,沙哑的求饶声中带着浓浓的鼻音,听上去似乎有着几许撒娇的味道。
“骗朕。”景帝在他耳边轻声反驳
分节阅读30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