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作者:赵子曰

    63 荀姚谒 见陶恭祖 江湖豪气陈元龙

    荀贞说“萧规曹随”,便真的“萧规曹随”了,在送走张超后,不但在人事上没有什么变动,在政事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只是叫戏志才、荀攸、程嘉、姚昇等人也参与到了郡事中去,凡事皆与之商议,不过到最后做决定时,大还是依按张超在时的旧例办理了。

    臧洪、袁绥皆为广陵俊才,他们两家在广陵郡中又都是冠族右姓,荀贞既然暂时在人事、政事上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那么在臧、袁的协助下,广陵郡的政务诸事自然就进行得四平八稳,甚至在些偏远的地方,当地的吏员、百姓竟似是恍若不知郡守已换。

    如上文之所述,荀贞现在的心思没有在广陵郡的政事上,只要政事能够平稳进行,就眼下看来,他认为就够了,两分精力在政事上,其余八分精力,荀贞将之投到了熟悉地方情况上。

    对在广陵的施政,荀贞是有整套计划的。

    首先,不做大的改变,以安定郡中人心。

    其次,尽快地了解情况,这个“了解情况”包括很方面,比如对郡中大姓豪强的了解,比如对郡中名士才俊的了解,比如对郡中山河地理的了解,比如对郡中人口户数的了解,比如对郡中农业商业能力的了解,比如对郡中军事粮储的了解,等等等等。

    在了解了这些各方面的情况后,就是最重要的步了:视情况扩充义从兵力,同时结交盟友,——这个“盟友”既指徐州内部的郡县长吏,也指徐州外部、邻近广陵的诸郡县之长吏,结交盟友也好,扩充兵力也罢,这两件事当然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讨董做重要的准备了。

    不过,在着手了解熟悉地方情况之前,却还有件事需要去办。

    那便是需得遣使前去州治的所在地东海郡郯县,去那里拜谒陶谦。

    於理来说,荀贞是新到上任的郡国长吏,不能不派人去陶谦那里打个照面;於情来说,荀贞还没到任,就在路上杀了个陶谦的人。无论情、理,这个使者都是得派的。

    荀贞选了荀攸、姚昇二人来当这个使者。

    荀攸是荀贞的子侄,分量足够,不但足能代表荀贞,而且也可由此表现出荀贞对陶谦的尊重。

    姚昇和陶谦是“州里人”,他两人俱家在扬州,陶谦是丹阳郡人,姚昇是吴郡人,丹阳和吴郡并且是相邻之二郡,陶谦固然是州郡名人,姚昇的名气不如他,可姚昇家在吴郡却是个大族,家世冠族,为郡大姓,姚家的些长辈,陶谦要么认识,要么至少也是听说过的,有了这么层关系在,以荀贞以为,应是有利於缓和之前那件“杀州吏”之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荀贞入广陵郡没远,人还没到郡府就杀了个催粮州吏”的事情,陶谦已经知道了。

    笮融也将“刘备、关羽等人送州吏首级至下邳”事传报给了陶谦。

    老实说,陶谦很恼火。

    去年十月到任以来,陶谦以朝旨为倚、以丹阳兵和泰山兵为刃,以州外的黄巾和州内的盗贼为挟,软硬兼施,或礼或兵,到现在为止,总算是在和徐州本地士人的斗争中占住了上风,同时,徐州境内五郡,他本来也算是已经掌控住了四个郡,即琅琊、东海、下邳和广陵,只剩下了彭城相薛礼这个“刺头儿”,万事都和他顶着干,不肯服从他的调度,他原本就直在盘算该怎么收拾薛礼,以使自己能够从此真正地控握全州,即便不能将“徐州刺史”这个头衔换成“徐州牧”,至少在实权上他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本州州牧,可便在这个时候,“好说话”的张超离任,来了个入郡就给他“下马威”的荀贞,试问之,陶谦怎能不恼火?

    手里掌握的四个郡下变成了三个,原本已被孤立的彭城相薛礼,说不定会因此而出个盟友,此消彼长,这“控握全州”的大计将可能会遇到挫折。

    可是,虽然对此很恼火,但对荀贞,陶谦自觉却很难办。

    荀贞和薛礼不同。

    薛礼的出身虽也不错,可无论是出身、名望、能力,抑或是实力、后/台,都是不能和荀贞比的。

    论出身,荀贞出自颍阴荀氏,天下知名的名门士族。

    论名望,因为逼死张角、击退黑山、诛灭邺赵以及阳翟张家等事,荀贞虽年纪轻轻,却早已是名闻海内,名声很大。

    论能力,荀贞虽是出自士族,却是以军功发迹,陶谦虽有击败徐州黄巾的战功,可与荀贞以前的那些战功比起来,却还是稍有不及的,——荀贞自从军以来,先后跟着皇甫嵩平定了颍川、汝南、东郡、冀州诸地,在赵国、魏郡任上,又先后击退黑山、收降於毒等等,并且,黄巾的领袖大贤良师张角也是被荀贞的部将辛瑷给逼死的,这等战功,何止赫赫,反观陶谦,除了击退、还不如击灭徐州黄巾之外,几乎无有战功可表,尽管他之前有先后跟着皇甫嵩、张温经历过讨伐凉州叛军的数次战斗,可那些时候,他都不是以方面之将的身份,而仅仅是以“参军事”,也即是类同谋士的身份参与的,和荀贞是没有可比性的。

    论实力,陶谦已打听清楚,荀贞此次入广陵上任,随行带了足足四千步骑义从,而且这四千步骑不是寻常的兵卒,大是跟着荀贞南征北战、打过硬仗的,其战力不言而喻。

    别的不说,只这能征善战的四千步骑,彭城相薛礼就没法儿和荀贞比,而就陶谦来说,他麾下虽有丹阳兵、泰山兵和州兵,可却要想以此来压制住荀贞,他却也是没有把握的。

    论后/台,荀贞后边有袁绍、曹操诸人,汝南袁氏这个后/台太硬了,曹家也是枝大叶茂。

    莫说薛礼不能和荀贞比后/台,便是陶谦,恐怕也是比不过的。

    结合各个方面,荀贞有出身、有盛名、有能力、有军功,要人有人、要兵有兵,所以说,陶谦虽然对他杀州吏之事很感到恼火,但实事求是地说,时间还真是没有办法收拾他。

    可不收拾荀贞,陶谦在本州的声望又必将会受到损失。

    徐州这个地方,和豫州、冀州等地比起来,有个特点,那就是本地的士人尤其“排外”,在“排外”的程度上比豫州、冀州,包括青州、兖州等地都要重,这是出於两个方面的缘故:个是徐州临海,离中原腹地较远,对外的交流也就稍少,交流少,“开放”的程度就浅,就会较为排外;再个则是由徐州本地的民风所致,徐州之地,民风剽悍,这民风剽悍,对外州所来之长吏,本州人难免就会有点不服气,不服管束。

    两个方面的原因结合在起,就导致了徐州人“排外”的程度比豫、冀等州都要重。

    陶谦到任以来,大数的时候都是在用强势的手段来压制本地的士人。

    以“强势”这种手段来压制地方,固然可以保证权力,可也会使人不服。

    不服他的本地士人直都有,而且为数不少,比如即使被他关入狱中也不肯接受他的征辟、出仕州府的本州名士张昭,等等等等。

    本地的士人是这样,诸郡国的长吏其实也是这样。

    明面上看,现在旗帜鲜明反对陶谦的只有彭城相薛礼,那么其余几个郡国,比如东海、琅琊的郡守是不是就是真心实意地支持陶谦?并不见得。能做到郡守国相这个位置的,没几个软弱之人,怎么都说二千石的大吏,要单论品秩,他们比陶谦这个六百石的刺史可都要高得,怎么会没有几分脾气,心甘情愿地听从陶谦的调度?之所以听从者,不得已也,只是因为不得不依赖他来安定徐州的局面,抵御青州、兖州的黄巾,如此而已。

    再从郡国长吏说回到本地士人的身上,如张昭等人,虽然坚决不肯接受他的征辟,不肯配合他的施政,可却也没有人出来公开地抨击、反对他,所因者,亦是和东海、琅琊等郡国的长吏样,也是不得不依赖他来抵御州外的黄巾,所以,尽管不满、不服,却也都默认了他在徐州的强权地位。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徐州地界上不服他陶谦的人其实很,并不是只有个彭城相薛礼,之所以这些不服他的人没有出来公开地反对他,没有跑去和薛礼搅到块儿,只是因为他的能力比薛礼强,而这些人需要他的能力,以此来安定州郡。

    可现在倒好,来了个荀贞,要是荀贞和薛礼样,都只是中人之才,也就罢了,偏偏荀贞各方面的实力还都很强,和他陶谦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他陶谦还要强上些,那么荀贞这个“下马威”使出来,他要是没有什么反应,那么那些口服心不服的郡国守相、那些不服不满他的本州士人会不会因此而就把荀贞看成是个“可以代替陶谦”的人选?进而俱皆“团结”到荀贞周围,共同来对抗他?要真是发生了这种情况,陶谦可真是要焦头烂额了。

    收拾荀贞吧?不好下手。

    不收拾荀贞吧?威望可能会受损,可能会因此而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严重的后果。

    陶谦左右为难。

    也正因此,在知道那个州吏被杀,荀贞还派人把那个州吏的首级送给笮融后,陶谦直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即使是在笮融专门派人来请示过他,问他该怎么办时,他也没有回答。

    从某种程度而言之,陶谦现在是在等荀贞的“态度”,他要看看荀贞接下来的“态度”,荀贞接下来的“态度”如果能让他觉得过得去,那么杀州吏这件事就可以暂时不说;可如果荀贞接下来的“态度”依然强硬,让他无法接受,那么说不得,便是荀贞不好对付,为了自身在州中的权力,他也得“硬碰硬”了。

    便在此时,荀贞适时地遣荀攸、姚昇带着厚礼去州治拜谒他,并奉上了袁绍等写给陶谦的信,还又扯出了孙坚,姚昇并又搬出了“同州邻郡之谊”,管齐下,这也算是让陶谦看到了荀贞的“态度”,或者说,这也就算是给陶谦了个台阶下来。

    荀攸言辞文雅,姚昇豪气善谈,因了荀贞此前的交代,他二人在见到陶谦后,又俱皆执礼甚恭,给足了陶谦面子,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两人与陶谦的这次会面称得上圆满二字。

    荀攸代表荀贞,诚恳地向陶谦解释了“杀州吏”事,解释说荀贞并不是存心要杀这个州吏以立威的,而是不得不杀,本郡的亭长在眼皮子底下被杀了,身为新任太守的荀贞不能没有任何反应;又因此而说到了州府征粮事,荀攸代表荀贞,婉转地对陶谦说:不是广陵郡想坏“规矩”,不想给粮,而是广陵的百姓实在是已经很苦了,两餐不继,这个粮实在是负担不起、交不起了,十分恳请陶谦能够暂缓下对广陵的征粮,等到秋收后再征不迟,到时哪怕是给点也行,并主动提出,若黄巾来侵,荀贞愿亲率兵从陶谦击之。

    本来就觉得荀贞难收拾,见荀贞又这么上道,主动来变相的道歉、赔礼,陶谦也就顺水下船、借梯下屋,放下了杀州吏之事,暂而不提了,不过为了保护他在徐州的权威,对广陵郡的输运粮食事,他却只是答应可以稍微减免,但绝对不能免掉。

    荀攸在来前,得到过荀贞的吩咐,不要和陶谦起争执,陶谦说什么就听什么便是,反正服从不服从,不在陶谦,而在荀贞,所以荀攸的态度很好,在把己方的意见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后,不管陶谦对此有何反应,同意或反对,他都不再说句,而只是恭谨应是。

    搞到后来,反倒让陶谦生疑,怀疑自己是不是高看了荀贞,没想到荀贞盛名在外,又是军功赫赫,甚至早年时还有人说他是“酷吏”的,但派来的这个荀攸却怎么这么软弱?不管自己说什么,他都唯唯应是,绝不争句。这和荀贞在外的名声太不相符了。

    陶谦是个有才能的人,刚傲自矜,通常这类人对有能力的人是可以保持尊敬的,但对软弱无能的人,却是难以高看礼敬,不过好在荀贞在外的名声甚大,他倒是没有因此而就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试探荀攸,没有因此而干脆提出过分的要求。

    荀攸、姚昇在郯县待了五天,除了拜谒陶谦,又遵照荀贞私下的吩咐,特地对陶谦的部曲加了下注意。

    陶谦在县外的兵营他两人进不去,但在县中戍卫的兵士他两人却是可以看到,在这几天中,还在州府中见到了些陶谦帐下有名的将校。

    陶谦麾下兵士是丹阳兵,不愧“丹阳出精兵”之名号,确实精悍骁勇,只看行止、外表,就知俱为精卒,不可小觑。

    荀攸、姚昇暗下比较,将之与荀贞麾下的部曲做比,得出结论:陶谦帐下的丹阳兵虽说经历过去年的击徐州黄巾战,但到底是新卒居,所以如果在战场上,比的战斗,绝非是荀贞部曲的对手,二比,荀贞也能取胜,三比,至少平局,可如果再就不好说了。

    陶谦帐下的丹阳兵现有几千人,再加上泰山兵,那就是上万之众了。

    泰山郡久贼寇,民敢争斗,素来也是出精兵之地,对臧霸等泰山诸将手下的这支泰山兵,荀攸、姚昇是知道的,知道他们在去年击破黄巾战中立下了很大的军功,应该也是支能战的队伍,只是因为他们驻扎在琅琊郡,却是无能见到,也不知比起丹阳兵来如何。

    至於陶谦麾下的将校,荀攸、姚昇见到了好几个,却都不如荀贞帐下的将校出众了。

    陶谦在徐州的军事力量可分为两块儿,个是亲信的丹阳兵,个是收揽到的泰山兵。

    丹阳兵系统这块儿又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个是后勤,个是作战。

    后勤这这块儿是以笮融为主。

    作战这块儿是以曹豹为主,曹豹之下,又有吕由、张闓等将。

    和笮融样,曹豹等人也大是丹阳人,他们和陶谦的关系以及在陶谦军中的地位类似许仲、江禽、陈褒等和荀贞的关系以及在荀贞军中的地位。

    这些陶谦倚重的丹阳兵将校,以荀攸、姚昇观之,固是各有其能,然如论勇武,却是无有能比得上刘邓、典韦、赵云、关羽、张飞等的,如论风流才,也是无有能比得上辛瑷的,如论沉稳有大将之风的,则是无有能与许仲等比肩之的,而如论年轻俊彦,亦是无有可与文聘等相比的,总而言之,陶谦部下丹阳兵的兵卒比起荀贞的部卒有不如,但其中的精锐部卒却和荀贞的部卒相差不大,而陶谦麾下的将校却就比荀贞麾下的将校差得太了。

    以此观之,似不必对陶谦之部曲太过担忧。

    在对陶谦部曲、将校加注意的同时,荀攸、姚昇还拜访了些州府的大吏。

    五天后,他两人辞别陶谦,返程归郡。

    回到广陵,荀攸、姚昇把他两人和陶谦会面的经过以及在州府的所见所闻悉数告诉了荀贞。

    荀攸在最后说道:“吾等在郯县时,由州吏口中闻知方伯似有意再遣人去丹阳募兵。方伯之部曲加上泰山兵,现已过万众,州府现所得之粮刚刚够用,如再募丹阳兵来,则州粮必缺。由之而见,我窃以为,方伯对州中郡国的征粮势不会停,不但不会停,恐反会增额。”

    也就是说,就算陶谦已经答应稍微减少些对广陵的征粮数额,可这个数额早晚还是会再加回去,乃至会征得。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且等方伯募了兵后,真再增征粮之份额时再说此事不迟。”

    到了那时,荀贞大概已经能控制住广陵的实权了,给不给陶谦,给少,都是他说了算了,到时候可以视情况而定。

    荀贞问荀攸、姚昇:“我闻州中二从事皆乃徐州英才,卿二人此去郯县,可见到他们了么?”

    “州中二从事”,这说的是别驾从事赵旻和治中从事王朗,州里边从事诸,而无论是名望、抑或是实权,都是以此二人为首。

    荀攸、姚昇答道:“见到了。”

    “此二君人物如何?”

    荀攸答道:“赵元达以孝立身,清节高名,素有嫉恶之称,然以我观之,此人行事似有些刻意;王景兴高才博雅,宽仁行义,有忠烈慷慨气,举止威严,诚为徐州之望。”

    “可见典农校尉?”

    荀贞这是在问陈登了。

    这回不是荀攸回答,而是姚昇回答了。

    姚昇也是胸有豪气的,他很欣赏陈登,拍着自己的膝盖,感慨地说道:“陈元龙江湖豪气,文武兼资,胸怀大略,年虽未及三十,而必为徐州日后之英雄。”

    荀攸对赵旻、王朗的评价很客观,姚昇对陈登的评价则富含感*彩。

    荀贞是久闻陈登之名了,闻得此言,不觉神思遥驰,恨不能立刻就与此人见。

    63 荀姚谒 见陶恭祖 江湖豪气陈元龙

    欲望文

章节目录

三国之最风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赵子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子曰并收藏三国之最风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