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提议收复辽沈,张恪身边的人就不断进言,他们也是反对出兵,只是这些人不是想着议和,而是想养寇自重!
大明朝功高爵显的武将众多,但是真正能威胁朝廷的却少之又少,即便如同戚继光,李成梁一般的悍将,只要一道旨意,就得乖乖回家。原因很简单,就是明朝拥有完备的监督体系。
不光以文驭武,还有宦官监军,武将可以专横跋扈,可以贪墨无度,甚至可以庸碌无能。唯独不能拥兵自重,威胁皇权!
对武将的限制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甚至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作为牺牲品!
但是这帮人用尽心思围堵,偏偏就漏掉了一个人——平辽公张恪!
也要感谢野猪皮,他摧毁了大明朝在辽东的秩序,给张恪的崛起扫平了障碍,没有文官限制,没有宦官添乱。张恪大刀阔斧建立田庄,编练军队,通商开埠,发展工商。将财权,军权,民政大权集于一手,俨然最大的军阀。
等到朝廷再想制衡张恪,已经失去了时机,只能白白看着张恪做大,这就是天启,魏忠贤,乃至满朝文武最大的无奈……
但是作为对立面,张恪同样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强大。
首先大明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庞然大物,在每个军民心底深处,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尤其是最近朝廷对辽东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对一些将领大肆封赏,加官进爵。诸如满桂、周敦吉、秦民屏等人,他们虽然听从张恪命令。可是在心头,说不定更看重紫禁城里的皇帝。
其次辽东施行的是战时体制,一旦长时间和平安宁,军队失去进取之心,贪图安乐,就未必会跟着张恪出生入死。
第三,别人不清楚。可是张恪心里有数,天启能当皇帝的时间不长了。不久之前。他接到了张晔十万火急的密信,天启在临幸妃子的时候,竟然昏厥过去,显然天启的身体出了问题。一旦如同历史一样。崇祯继承皇位,那可是一个刚愎自用,又看不清形势的家伙。天启不敢动张恪,可是崇祯没准就一道圣旨,想要解除张恪的兵权。
闹到了那个地步,双方除了撕破脸皮,就真的没有退路了。
……
所以部下建议养寇自重,而张恪则是判断时间紧迫,必须拿回辽沈。扩充实力,应付未来的挑战。结论迥异,不是参谋水平差。而是他们没有穿透历史的眼光。
张恪要借助这次大战,扩充地盘,凝聚人心。除此之外,他还要使辽东的百姓和明廷离心离德,彻底站在自己一边!
本来张恪还没找到着力点,结果明廷糊里糊涂赞同议和的主张。给张恪绝佳的机会。
他立刻动员手下人将消息传递出去,而且还编排戏曲。让说书先生到处讲书。大明朝可不是咨询发达的后世,虽然有邸报,可是那只是官员和士绅才能接触到的东西。普通百姓对历史,时事的知识,多半都靠着戏曲和小说。
当百姓们听到议和两个字,根本不会在乎朝廷的条件,只会想到又要抛弃他们。原本他们就对朝廷失望到了极点,如今更是多了无穷怨气!
听到张恪说要他“抗旨不遵”时,有几个年轻读书人带头跳了出来。
“国公爷,朝廷什么狗屁圣旨,鞑子杀我们的兄弟,抢我们的土地,试问辽东的百姓,谁和鞑子没有血海深仇?我们要报仇,偏偏朝廷一群软骨头的懦夫,竟然想着议和!亏他们能说得出口!倘若朝廷真要敢追究国公爷的罪责,小人们愿意承担!”
他们的叫嚣,得到了不少人的掌声,可是也有一些持重的老者忧心忡忡。
“国公爷,小人们全都支持您。可是一旦朝廷不让出兵,不给粮饷,我们还能不能打得过建奴啊?”
此话一出,大家的目光全都落在了张恪身上。一双双恳切的眼神,都盼着国公爷能拿出办法。
“诸位,辽东这几年也有些积蓄,军队的粮饷军械都够打一场大战!建奴更不是我们子弟兵的对手!”
“好啊,说得好!”
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等到掌声停下来,张恪却面带忧虑。
“虽然军械粮草不缺,可是在建奴治下,还有无数百姓,他们一无所有,成了最可怜的农奴,朝不保夕。就算光复辽沈,这些人也必须及时赈济,若是不然,他们肯定会冻饿而死。本爵上书朝廷,就是希望朝廷能征集粮食,解决战后抚恤事宜……”
张恪没有把话说下去,可是大家伙都听明白了,朝廷要议和,显然不会出粮食了。可是别忘了,那些沦陷区的百姓,他们很多都是在场众人的亲朋好友,乡里乡亲。怎能不顾忌他们的生死!
一道难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很快嗡嗡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大家伙都吵不出办法,不过对朝廷越来越不满,甚至破口大骂狗皇帝的都大有人在,正是张恪想要看到的结果!
“咳咳,大家安静!”
“国公爷有办法了?都听国公爷的!”场面瞬间平静下来。
张恪清清嗓子,苦笑道:“我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大家伙都知道,有人借钱盖房子,有人借钱看病,有人借钱赶考。打仗缺钱,是不是也能借钱呢?本爵想发行战争债券,大家自愿购买。”
是让大家伙出钱啊!
不少人就为难起来,最初说话的几个书生毫不客气,从怀里掏出了所有散碎银子,有个十几两的样子。
“什么债券不债券的,打鞑子,我们愿意把命捐了。我们身上就这些钱,等着回家去取!”
他们这一带头,不少人脸上都红了,嘴上说的好听,可是到了拿银子的时候就退缩了,还要不要这张脸了?大家纷纷掏银子,可是张恪却伸手拦住大家伙。
“战争债券可不是让大家捐钱,本爵要和大家说明白了,我们打仗,抢回了土地。这些土地以后有了产出,就要交税,其实算起来,打仗是赚钱的,至少本爵打了这么多仗,还没赔过!”
张恪笑道:“既然战争有赚头,凡是买了战争债券的,等到打赢之后,就能得到分红。保证比大家存在银行里面赚得更多!”
有人说自从发明了战争债券,战争的目的就不再是保家卫国,而变成了赚钱,变成了为资本服务。
这东西当然是邪恶,甚至罪恶的,可是这就是一个罪恶的时代,一个疯狂追逐金钱的时代。只要能赚钱,别说是战争,就算是杀光印第安人,贩卖黑奴都是小菜一碟。
果然就在张恪宣布之后,在辽东掀起了一轮风潮,百姓争相购买债券。只是他们并没有在乎收益!
有一个车夫把几年积蓄的二十两银子都买了债券,转过头,就把债券撕得粉碎,扑通跪在了银行前面。
“俺没福气当兵杀敌,想捐这条贱命都没资格,俺就把银子都捐了!军爷们,替俺们多杀几个鞑子!”
车夫说完之后,掉头就走,在他的背后骤然响起了嘶啦声,不绝于耳……
辽东百姓对战争债券的理解很简单,国公爷别逼得走投无路,大家伙做人不能没有良心!
可是同样的战争债券,在江南却遭到了迥然不同的待遇。
甫一推出,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自从松江建立市舶司之后,几个月的时间,就在黄浦江两岸崛起一座规模惊人的城市,所有人急着跑马圈地,投资建作坊,船厂,从事海外贸易,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而江南银行也发行了不少债券,用了圈地建设。因此江南人对债券不陌生,只是战争债券却还是头一遭。
难道打仗还能赚钱?就在大家伙还在犹豫的时候,包士卿宣布认购一百万债券,紧随其后,高家和叶家分别认购一百万,徐家认购八十万,其他各大家族纷纷跟进!
这下子可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这些大家伙可不是傻瓜,要不是大有赚头,谁会轻易掏钱。
尤其是熟悉辽东情况的人做出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辽东土地肥沃,地广野丰,物产丰饶。
除了人参、皮草、鹿茸,东珠之外,广袤的黑土最适合种植大豆,而大豆是榨油的最好原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历来民生必需品都是暴利,特别是如今的炒菜还是以猪油为主,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舍不得吃。如果能产大量的豆油,让美味的炒菜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何等巨大的市场,又是多大的暴利?
很显然,想打入辽东,就要看平辽公的脸色,凭什么让平辽公青睐你呢,毫无疑问,就是战争债券!
在众多商人的眼里,那根本就不是一张纸,而是通向财富的通行证。
自从战争债券发行之后,东南的购买浪潮就一浪高过一浪,甚至逼得张恪不得不连续两次增发,就算如此,还是供不应求,黑市上到处都是加价收购债券的人。
……
“启禀国公爷,统计出来了!”杨廷筠拿着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清单,到了张恪的书房,清单送到了张恪面前,张恪放下了手里的毛笔,拿过来一看,顿时眼睛瞪得溜圆,甚至怀疑多看了一个“0”。
“娘的,这些钱够把朝鲜都打下来了!”(未完待续)
大明朝功高爵显的武将众多,但是真正能威胁朝廷的却少之又少,即便如同戚继光,李成梁一般的悍将,只要一道旨意,就得乖乖回家。原因很简单,就是明朝拥有完备的监督体系。
不光以文驭武,还有宦官监军,武将可以专横跋扈,可以贪墨无度,甚至可以庸碌无能。唯独不能拥兵自重,威胁皇权!
对武将的限制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甚至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作为牺牲品!
但是这帮人用尽心思围堵,偏偏就漏掉了一个人——平辽公张恪!
也要感谢野猪皮,他摧毁了大明朝在辽东的秩序,给张恪的崛起扫平了障碍,没有文官限制,没有宦官添乱。张恪大刀阔斧建立田庄,编练军队,通商开埠,发展工商。将财权,军权,民政大权集于一手,俨然最大的军阀。
等到朝廷再想制衡张恪,已经失去了时机,只能白白看着张恪做大,这就是天启,魏忠贤,乃至满朝文武最大的无奈……
但是作为对立面,张恪同样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强大。
首先大明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庞然大物,在每个军民心底深处,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尤其是最近朝廷对辽东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对一些将领大肆封赏,加官进爵。诸如满桂、周敦吉、秦民屏等人,他们虽然听从张恪命令。可是在心头,说不定更看重紫禁城里的皇帝。
其次辽东施行的是战时体制,一旦长时间和平安宁,军队失去进取之心,贪图安乐,就未必会跟着张恪出生入死。
第三,别人不清楚。可是张恪心里有数,天启能当皇帝的时间不长了。不久之前。他接到了张晔十万火急的密信,天启在临幸妃子的时候,竟然昏厥过去,显然天启的身体出了问题。一旦如同历史一样。崇祯继承皇位,那可是一个刚愎自用,又看不清形势的家伙。天启不敢动张恪,可是崇祯没准就一道圣旨,想要解除张恪的兵权。
闹到了那个地步,双方除了撕破脸皮,就真的没有退路了。
……
所以部下建议养寇自重,而张恪则是判断时间紧迫,必须拿回辽沈。扩充实力,应付未来的挑战。结论迥异,不是参谋水平差。而是他们没有穿透历史的眼光。
张恪要借助这次大战,扩充地盘,凝聚人心。除此之外,他还要使辽东的百姓和明廷离心离德,彻底站在自己一边!
本来张恪还没找到着力点,结果明廷糊里糊涂赞同议和的主张。给张恪绝佳的机会。
他立刻动员手下人将消息传递出去,而且还编排戏曲。让说书先生到处讲书。大明朝可不是咨询发达的后世,虽然有邸报,可是那只是官员和士绅才能接触到的东西。普通百姓对历史,时事的知识,多半都靠着戏曲和小说。
当百姓们听到议和两个字,根本不会在乎朝廷的条件,只会想到又要抛弃他们。原本他们就对朝廷失望到了极点,如今更是多了无穷怨气!
听到张恪说要他“抗旨不遵”时,有几个年轻读书人带头跳了出来。
“国公爷,朝廷什么狗屁圣旨,鞑子杀我们的兄弟,抢我们的土地,试问辽东的百姓,谁和鞑子没有血海深仇?我们要报仇,偏偏朝廷一群软骨头的懦夫,竟然想着议和!亏他们能说得出口!倘若朝廷真要敢追究国公爷的罪责,小人们愿意承担!”
他们的叫嚣,得到了不少人的掌声,可是也有一些持重的老者忧心忡忡。
“国公爷,小人们全都支持您。可是一旦朝廷不让出兵,不给粮饷,我们还能不能打得过建奴啊?”
此话一出,大家的目光全都落在了张恪身上。一双双恳切的眼神,都盼着国公爷能拿出办法。
“诸位,辽东这几年也有些积蓄,军队的粮饷军械都够打一场大战!建奴更不是我们子弟兵的对手!”
“好啊,说得好!”
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等到掌声停下来,张恪却面带忧虑。
“虽然军械粮草不缺,可是在建奴治下,还有无数百姓,他们一无所有,成了最可怜的农奴,朝不保夕。就算光复辽沈,这些人也必须及时赈济,若是不然,他们肯定会冻饿而死。本爵上书朝廷,就是希望朝廷能征集粮食,解决战后抚恤事宜……”
张恪没有把话说下去,可是大家伙都听明白了,朝廷要议和,显然不会出粮食了。可是别忘了,那些沦陷区的百姓,他们很多都是在场众人的亲朋好友,乡里乡亲。怎能不顾忌他们的生死!
一道难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很快嗡嗡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大家伙都吵不出办法,不过对朝廷越来越不满,甚至破口大骂狗皇帝的都大有人在,正是张恪想要看到的结果!
“咳咳,大家安静!”
“国公爷有办法了?都听国公爷的!”场面瞬间平静下来。
张恪清清嗓子,苦笑道:“我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大家伙都知道,有人借钱盖房子,有人借钱看病,有人借钱赶考。打仗缺钱,是不是也能借钱呢?本爵想发行战争债券,大家自愿购买。”
是让大家伙出钱啊!
不少人就为难起来,最初说话的几个书生毫不客气,从怀里掏出了所有散碎银子,有个十几两的样子。
“什么债券不债券的,打鞑子,我们愿意把命捐了。我们身上就这些钱,等着回家去取!”
他们这一带头,不少人脸上都红了,嘴上说的好听,可是到了拿银子的时候就退缩了,还要不要这张脸了?大家纷纷掏银子,可是张恪却伸手拦住大家伙。
“战争债券可不是让大家捐钱,本爵要和大家说明白了,我们打仗,抢回了土地。这些土地以后有了产出,就要交税,其实算起来,打仗是赚钱的,至少本爵打了这么多仗,还没赔过!”
张恪笑道:“既然战争有赚头,凡是买了战争债券的,等到打赢之后,就能得到分红。保证比大家存在银行里面赚得更多!”
有人说自从发明了战争债券,战争的目的就不再是保家卫国,而变成了赚钱,变成了为资本服务。
这东西当然是邪恶,甚至罪恶的,可是这就是一个罪恶的时代,一个疯狂追逐金钱的时代。只要能赚钱,别说是战争,就算是杀光印第安人,贩卖黑奴都是小菜一碟。
果然就在张恪宣布之后,在辽东掀起了一轮风潮,百姓争相购买债券。只是他们并没有在乎收益!
有一个车夫把几年积蓄的二十两银子都买了债券,转过头,就把债券撕得粉碎,扑通跪在了银行前面。
“俺没福气当兵杀敌,想捐这条贱命都没资格,俺就把银子都捐了!军爷们,替俺们多杀几个鞑子!”
车夫说完之后,掉头就走,在他的背后骤然响起了嘶啦声,不绝于耳……
辽东百姓对战争债券的理解很简单,国公爷别逼得走投无路,大家伙做人不能没有良心!
可是同样的战争债券,在江南却遭到了迥然不同的待遇。
甫一推出,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自从松江建立市舶司之后,几个月的时间,就在黄浦江两岸崛起一座规模惊人的城市,所有人急着跑马圈地,投资建作坊,船厂,从事海外贸易,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而江南银行也发行了不少债券,用了圈地建设。因此江南人对债券不陌生,只是战争债券却还是头一遭。
难道打仗还能赚钱?就在大家伙还在犹豫的时候,包士卿宣布认购一百万债券,紧随其后,高家和叶家分别认购一百万,徐家认购八十万,其他各大家族纷纷跟进!
这下子可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这些大家伙可不是傻瓜,要不是大有赚头,谁会轻易掏钱。
尤其是熟悉辽东情况的人做出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辽东土地肥沃,地广野丰,物产丰饶。
除了人参、皮草、鹿茸,东珠之外,广袤的黑土最适合种植大豆,而大豆是榨油的最好原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历来民生必需品都是暴利,特别是如今的炒菜还是以猪油为主,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舍不得吃。如果能产大量的豆油,让美味的炒菜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何等巨大的市场,又是多大的暴利?
很显然,想打入辽东,就要看平辽公的脸色,凭什么让平辽公青睐你呢,毫无疑问,就是战争债券!
在众多商人的眼里,那根本就不是一张纸,而是通向财富的通行证。
自从战争债券发行之后,东南的购买浪潮就一浪高过一浪,甚至逼得张恪不得不连续两次增发,就算如此,还是供不应求,黑市上到处都是加价收购债券的人。
……
“启禀国公爷,统计出来了!”杨廷筠拿着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清单,到了张恪的书房,清单送到了张恪面前,张恪放下了手里的毛笔,拿过来一看,顿时眼睛瞪得溜圆,甚至怀疑多看了一个“0”。
“娘的,这些钱够把朝鲜都打下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