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年代,还没有越南之名。这个后世极为讨厌的小国,古称交趾,因唐朝曾于其地设‘安南都护府’,故又称安南。其地位于中南半岛东侧,北与云南、广西接壤,西和老挝、柬埔寨为邻,东邻南中国海,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秦朝灭亡后,秦将赵陀于岭南建南越国,于越南设置交趾、九真二郡,后世越南古史把南越国列入王统,称赵陀为赵武王,推尊为开国之君。九十年后,汉武帝平南越,以其地设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越南境内,自此,越南正式纳入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郡县时代。
在归于中央王朝直辖的一千多年里,中国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典章制度与文化艺术不断传入越南,使当地居民濡染汉文化甚深,促进了越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唐末,割据之风也传到安南,之后一直到宋朝立国前,在五十年多年当中,史称‘五姓十二使君之乱’。最后丁姓领削平十二使君,建大瞿越国,是为越南封建立国之始。
后来丁朝被宋太祖封为交趾郡王,视为‘列藩’。但直到南宋,才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这个封建国家才得到中国政府的正式承认,但仍与中原王朝保持藩属关系。立国后,其朝代更替频繁,二百多年间,先后经历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和胡朝……其中陈朝历时最长,国力最强,甚至三次击退了元蒙军队的入侵,并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字喃’,强化了其民族的独立性。
本朝立国初期,陈朝穷兵黩武,对少数民族和占城等邻国连年用兵,民穷财尽,怨声鼎沸,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国势迅速衰落。大明建文元年,外戚胡季篡位自立,建胡朝,开始改革。可惜没赶上好时候,永乐四年,雄心勃勃的永乐皇帝,终于腾出手来,以恢复陈朝为名,派张辅率大军进入越南,灭胡氏,但朱棣是谁?当然不可能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于是设交趾布政使司,将其收归中央统治。
永乐十六年,因为朝廷派往交趾的官吏太过贪酷,惹得天怒人怨,且官军已经大半撤走,军事威慑力大减。结果清化土官黎利趁机反叛……黎利原曾随‘反胡复陈’军起事,以善战多谋而为金吾将军。归降明军后,却仅被授于巡检之职,因此心怀不满。待明军大部分撤走后,便自称‘平定王’起事。被明军击败后,他率残部在密林中展开游击战,竟然收获奇效,使明军深陷泥淖,无可奈何。
一直撑到宣德三年,黎利的春天到了。以保守和不思进取被称为仁君的宣宗章皇帝,开始大举削减开支……其中最重要的三项,内迁边防卫所、停止郑和下西洋,从安南撤兵,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明朝从安南撤兵后,黎利便以胜利者自居,倒也赢得了人心,遂于宣德三年建立了后黎朝,然后取得了明朝册封的‘安南王国’,重新恢复藩国地位。后黎朝国势一度达于鼎盛,但自大明正德五年,襄翼帝即位后,国势渐衰。十七年后,权臣莫登庸篡位自立,建立现在的莫氏王朝……按照越南人的惯例,简称莫朝。
但是莫氏王朝先天不足……莫登庸的先祖为大明广东移民,虽然祖上做过陈朝状元,但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潦倒,莫登庸以渔夫因勇武而起,屡立战功,逐渐掌握了军权,最后逼黎朝皇帝禅让,夺去了天下。他因为根基浅薄,又是武人篡位……虽然小小越南称皇道帝,但其冠带风俗,还是深受大明影响,不仅制度照搬,而且连重文轻武的恶习也学了个地道。
莫登庸怕生变乱,因此善待黎氏王族,先朝文武,遵守一切遵守后黎朝的法度。可是大多数后黎朝王族、文武豪族,依然逃窜或隐姓埋名,又或者聚众成匪,反对他的统治。莫登庸和他的儿子莫登瀛四处平叛,扑灭了大多数叛乱,除了它命中的宿敌……后黎旧臣阮淦在逃奔哀牢后,得到了哀牢国王的支持,但眼见一支支比他强大的义军被扑灭,阮淦意识到要与强大的莫朝对抗,必须打出黎朝的旗号,于是他派人在国内遍求黎氏子孙,得昭宗子黎宁,立之。但他知道仅凭立个黎氏后人,无法打响复国的招牌,于是在黎宁继位后,即派使臣到北京备陈莫氏篡弑之罪,乞王师为其复国,嘉靖皇帝命人前往云南会勘,确认了黎氏的身份。并下旨切责莫氏的篡国之举,命其立即归位于黎氏,否则立即派王师南下平叛。
那时候,嘉靖皇帝还是个热血青年,在圣旨被莫朝无视后,断然派兵部尚书毛伯温挂帅征讨,毛伯温调兵遣将,集大军十余万吞并镇南关,传檄安南,布告民众,大有灭此朝食之势。
见大军压境,舆论迫人,安南军心大乱,莫登庸坐卧不安。他考虑再三,于是遣使乞降,先降书和安南的地图与户籍,后更是亲率大臣十余人,赤膊自缚于镇南关请降。
于是毛伯温飞章报奏朝廷,嘉靖皇帝十分高兴,很快发布诏书,把安南王国改称安南都统使司,将其行政地位由属国降为属地,并入中国版图。莫登庸对此毫不介意,心安理得地对明自称都统使、对内却继续称帝建元。但不久之后,他就发现大事不妙了,他献国的举动被许多安南国人不齿,私下将他骂为‘国贼’。
而其南方的黎宁,却因为得到了明朝的确认,成为了许多黎朝旧人心中的不二国君。此消彼长间,于是风云咸会,义声大振,黎朝旧臣无不归顺。这时候莫登庸又卒了,阮淦抓住时机,大举北伐,所至远近降服,一度形势大好。但五年后,阮淦被莫朝降将毒死,其北伐戛然而止。但莫朝也受困于内乱,并未抓住时机反攻,此后莫朝多局限于山南以北。称北朝。以南属黎氏,为南朝。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阮淦去世后,其子郑检继续掌握黎朝军政大权,双方各有攻守,但总体是黎朝占优。不过大明隆庆二年,郑检去逝,其势力不分伯仲的两个儿子郑松、郑桧争权夺利,导致内乱。黎朝重臣立郡公看到郑氏兄弟内争,率众降于莫,莫朝赐爵先郡公,并让他担任向导,谦王莫敬典率兵十余万,战船七百艘,首先向郑桧进攻。郑桧自度不能支,乃率众降于莫。也有不愿降莫的将领,率军退入安场关,与郑松会合,艰难维持。莫朝形势一片大好,大有统一整个安南之势。
但就在这时候,自我膨胀的莫朝,竟然出了一大昏招——国王莫茂洽受到韦银豹的蛊惑,派出三万军队,与他共御明军。按说莫朝至少表面上,一直是尊奉明朝的,不该趟这浑水,但莫茂洽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他即位时尚为冲龄,由谦王莫敬典主持军事,应王莫敦让主持内政。这两位都是莫太宗的儿子,莫茂洽得叫二爷爷、三爷爷。可想而知,两位爷爷会不会把幼主当盘菜了。
莫茂洽自幼便在两位爷爷的阴影下长大,尤其是他二爷爷莫敬典,作为统帅讨伐南朝,眼看就要取得全面胜利了。这让青春期的皇帝十分焦虑,准确的说,是让他的母后十分焦虑,于是母子俩一合计,如果能取得那一大片相当于另一个安南的土地,自然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不至于被莫敬典动摇了皇位。于是竟背着两位爷爷,与韦银豹签订了国书。
二位爷爷知道后,自然大为光火,可又拿这母子俩无可奈何。这时候韦银豹催促出兵的使者到了,二王断然拒绝,但那使者能言善辩,冷笑道:‘我们已经交换了国书,若是你们背信,我家大王便将其送去北京,倒要看看明朝皇帝相信你们的辩解,还是相信铁证如山!’
见二王被说得变了脸色,那使者话锋一转,极力夸耀其自家大王几十年来的丰功伟绩。虽然多有注水,但二王知道,韦银豹确实纵横广西十几年,几次占领省城,打遍官军无敌手。又听那使者道:“若不是我家大王想要立国,又何必把大好的广南让给你们?何况仍是我们与明朝接壤,你们只需出兵相助。一旦事成,你们就不再与明朝接壤,自然再不用受它管辖,也洗刷当年的恶名!”
这最后一句,让二王动心了。他们如今马上就要灭掉南朝,统一安南了。但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如何收复人心……当初太祖爷爷迫于无奈,献出国土,结果让莫氏背上了国贼的骂名,只要这恶名一天不除,那将来就是天下一统,也还是人心不服,随时会有人叛乱的。
归根结底,这几年战事的顺利,让二王都有些飘飘然了,加上他们知道韦银豹这个人,都已经三十年了,想来明朝三十年都剿灭不了他,这厮八成也是天命所归,要称宗作祖了。现在只是出兵帮帮他,应该不会重演当年‘兵压镇南关’那一幕。
当然,二位加起来活了一百多岁,什么都看明白了,根本不信韦银豹会痛痛快快履行承诺,但他们也不指望真的占领天朝的土地。他们要的,只是出兵天朝这个行为……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洗刷国贼的恶名。当然,如果能顺道多占点土地,就算韦银豹给打了五折,那也是半个多安南啊!
一番反复思考,两个老鬼以‘不能让皇帝失信’的名义,决定履行合约。不过两个老鬼不会真给韦银豹卖命,他们把中越边境上驻扎的,从南朝投降的过来,以及少数民族杂牌军中,东拼西凑了三万人马,浩浩荡荡拉到了广西,那真叫一个举国叫好,顿时扭转了人心!
但等到了广南,他们才知道韦银豹为什么把这里让给他们了……丫就是穷山恶水刁民如狼的人间地狱啊!地皮都被韦银豹刮了三尺,剩下的都是啃不动的硬骨头,随便一个碉堡、山寨,咬一口崩掉牙,保准不敢再来第二口。
不过好在他们也没派什么正经军队,大家‘老鸹落在猪身上,谁也别说谁’。
如果说,吃不下广南还在莫朝的预料之中,但在得到他们的援军后,‘如虎添翼’的韦银豹,竟然只坚持了十八个月就被明军打得屁滚尿流,节节败退到了广越边境的十万大山,着实吓得二王魂飞魄散。他们日夜担忧,明军会不管不顾,直扑镇南关……虽然在肃清山中之敌前,是不可能的,但真到那一天,也就不用担心了,乖乖洗净了脖子受戮就是了。
好在明朝大军停住了脚步,似乎有跟韦银豹长期对峙的趋势,当然更不可能威胁镇南关了。二位王爷这才松口气,合计着赶紧加把劲儿,把南朝灭了,好回军提防天兵。但就在莫敬典再次提兵出征,准备一鼓作气时,一个噩耗使他顿时泄气——明朝向南朝阮松提出,要在岘港登陆,借道讨伐莫朝叛逆……这简直是比爹死娘改嫁还要让人悲伤的消息,莫敬典竟然幻想着,南朝那些整天骂他们叛国的家伙,能头脑一热,拒绝明军入境。可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就算南朝不承认是明朝属地,却也还是属国。别说现在郑松走投无路,就算他安然无恙,也没有理由拒绝天朝上国这一合理要求。
所以,毫不意外的,濒临绝境的郑松,牢牢抓住这根救命稻草,马上遣使上国,表达了万分欢迎,并表示将竭尽国力,支持上国的平叛大业。
在确定了具体的日期后,郑松与黎王一道,率领文武官员,在岘港恭候天朝大军的到来……
(未完待续)
秦朝灭亡后,秦将赵陀于岭南建南越国,于越南设置交趾、九真二郡,后世越南古史把南越国列入王统,称赵陀为赵武王,推尊为开国之君。九十年后,汉武帝平南越,以其地设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越南境内,自此,越南正式纳入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郡县时代。
在归于中央王朝直辖的一千多年里,中国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典章制度与文化艺术不断传入越南,使当地居民濡染汉文化甚深,促进了越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唐末,割据之风也传到安南,之后一直到宋朝立国前,在五十年多年当中,史称‘五姓十二使君之乱’。最后丁姓领削平十二使君,建大瞿越国,是为越南封建立国之始。
后来丁朝被宋太祖封为交趾郡王,视为‘列藩’。但直到南宋,才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这个封建国家才得到中国政府的正式承认,但仍与中原王朝保持藩属关系。立国后,其朝代更替频繁,二百多年间,先后经历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和胡朝……其中陈朝历时最长,国力最强,甚至三次击退了元蒙军队的入侵,并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字喃’,强化了其民族的独立性。
本朝立国初期,陈朝穷兵黩武,对少数民族和占城等邻国连年用兵,民穷财尽,怨声鼎沸,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国势迅速衰落。大明建文元年,外戚胡季篡位自立,建胡朝,开始改革。可惜没赶上好时候,永乐四年,雄心勃勃的永乐皇帝,终于腾出手来,以恢复陈朝为名,派张辅率大军进入越南,灭胡氏,但朱棣是谁?当然不可能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于是设交趾布政使司,将其收归中央统治。
永乐十六年,因为朝廷派往交趾的官吏太过贪酷,惹得天怒人怨,且官军已经大半撤走,军事威慑力大减。结果清化土官黎利趁机反叛……黎利原曾随‘反胡复陈’军起事,以善战多谋而为金吾将军。归降明军后,却仅被授于巡检之职,因此心怀不满。待明军大部分撤走后,便自称‘平定王’起事。被明军击败后,他率残部在密林中展开游击战,竟然收获奇效,使明军深陷泥淖,无可奈何。
一直撑到宣德三年,黎利的春天到了。以保守和不思进取被称为仁君的宣宗章皇帝,开始大举削减开支……其中最重要的三项,内迁边防卫所、停止郑和下西洋,从安南撤兵,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明朝从安南撤兵后,黎利便以胜利者自居,倒也赢得了人心,遂于宣德三年建立了后黎朝,然后取得了明朝册封的‘安南王国’,重新恢复藩国地位。后黎朝国势一度达于鼎盛,但自大明正德五年,襄翼帝即位后,国势渐衰。十七年后,权臣莫登庸篡位自立,建立现在的莫氏王朝……按照越南人的惯例,简称莫朝。
但是莫氏王朝先天不足……莫登庸的先祖为大明广东移民,虽然祖上做过陈朝状元,但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潦倒,莫登庸以渔夫因勇武而起,屡立战功,逐渐掌握了军权,最后逼黎朝皇帝禅让,夺去了天下。他因为根基浅薄,又是武人篡位……虽然小小越南称皇道帝,但其冠带风俗,还是深受大明影响,不仅制度照搬,而且连重文轻武的恶习也学了个地道。
莫登庸怕生变乱,因此善待黎氏王族,先朝文武,遵守一切遵守后黎朝的法度。可是大多数后黎朝王族、文武豪族,依然逃窜或隐姓埋名,又或者聚众成匪,反对他的统治。莫登庸和他的儿子莫登瀛四处平叛,扑灭了大多数叛乱,除了它命中的宿敌……后黎旧臣阮淦在逃奔哀牢后,得到了哀牢国王的支持,但眼见一支支比他强大的义军被扑灭,阮淦意识到要与强大的莫朝对抗,必须打出黎朝的旗号,于是他派人在国内遍求黎氏子孙,得昭宗子黎宁,立之。但他知道仅凭立个黎氏后人,无法打响复国的招牌,于是在黎宁继位后,即派使臣到北京备陈莫氏篡弑之罪,乞王师为其复国,嘉靖皇帝命人前往云南会勘,确认了黎氏的身份。并下旨切责莫氏的篡国之举,命其立即归位于黎氏,否则立即派王师南下平叛。
那时候,嘉靖皇帝还是个热血青年,在圣旨被莫朝无视后,断然派兵部尚书毛伯温挂帅征讨,毛伯温调兵遣将,集大军十余万吞并镇南关,传檄安南,布告民众,大有灭此朝食之势。
见大军压境,舆论迫人,安南军心大乱,莫登庸坐卧不安。他考虑再三,于是遣使乞降,先降书和安南的地图与户籍,后更是亲率大臣十余人,赤膊自缚于镇南关请降。
于是毛伯温飞章报奏朝廷,嘉靖皇帝十分高兴,很快发布诏书,把安南王国改称安南都统使司,将其行政地位由属国降为属地,并入中国版图。莫登庸对此毫不介意,心安理得地对明自称都统使、对内却继续称帝建元。但不久之后,他就发现大事不妙了,他献国的举动被许多安南国人不齿,私下将他骂为‘国贼’。
而其南方的黎宁,却因为得到了明朝的确认,成为了许多黎朝旧人心中的不二国君。此消彼长间,于是风云咸会,义声大振,黎朝旧臣无不归顺。这时候莫登庸又卒了,阮淦抓住时机,大举北伐,所至远近降服,一度形势大好。但五年后,阮淦被莫朝降将毒死,其北伐戛然而止。但莫朝也受困于内乱,并未抓住时机反攻,此后莫朝多局限于山南以北。称北朝。以南属黎氏,为南朝。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阮淦去世后,其子郑检继续掌握黎朝军政大权,双方各有攻守,但总体是黎朝占优。不过大明隆庆二年,郑检去逝,其势力不分伯仲的两个儿子郑松、郑桧争权夺利,导致内乱。黎朝重臣立郡公看到郑氏兄弟内争,率众降于莫,莫朝赐爵先郡公,并让他担任向导,谦王莫敬典率兵十余万,战船七百艘,首先向郑桧进攻。郑桧自度不能支,乃率众降于莫。也有不愿降莫的将领,率军退入安场关,与郑松会合,艰难维持。莫朝形势一片大好,大有统一整个安南之势。
但就在这时候,自我膨胀的莫朝,竟然出了一大昏招——国王莫茂洽受到韦银豹的蛊惑,派出三万军队,与他共御明军。按说莫朝至少表面上,一直是尊奉明朝的,不该趟这浑水,但莫茂洽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他即位时尚为冲龄,由谦王莫敬典主持军事,应王莫敦让主持内政。这两位都是莫太宗的儿子,莫茂洽得叫二爷爷、三爷爷。可想而知,两位爷爷会不会把幼主当盘菜了。
莫茂洽自幼便在两位爷爷的阴影下长大,尤其是他二爷爷莫敬典,作为统帅讨伐南朝,眼看就要取得全面胜利了。这让青春期的皇帝十分焦虑,准确的说,是让他的母后十分焦虑,于是母子俩一合计,如果能取得那一大片相当于另一个安南的土地,自然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不至于被莫敬典动摇了皇位。于是竟背着两位爷爷,与韦银豹签订了国书。
二位爷爷知道后,自然大为光火,可又拿这母子俩无可奈何。这时候韦银豹催促出兵的使者到了,二王断然拒绝,但那使者能言善辩,冷笑道:‘我们已经交换了国书,若是你们背信,我家大王便将其送去北京,倒要看看明朝皇帝相信你们的辩解,还是相信铁证如山!’
见二王被说得变了脸色,那使者话锋一转,极力夸耀其自家大王几十年来的丰功伟绩。虽然多有注水,但二王知道,韦银豹确实纵横广西十几年,几次占领省城,打遍官军无敌手。又听那使者道:“若不是我家大王想要立国,又何必把大好的广南让给你们?何况仍是我们与明朝接壤,你们只需出兵相助。一旦事成,你们就不再与明朝接壤,自然再不用受它管辖,也洗刷当年的恶名!”
这最后一句,让二王动心了。他们如今马上就要灭掉南朝,统一安南了。但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如何收复人心……当初太祖爷爷迫于无奈,献出国土,结果让莫氏背上了国贼的骂名,只要这恶名一天不除,那将来就是天下一统,也还是人心不服,随时会有人叛乱的。
归根结底,这几年战事的顺利,让二王都有些飘飘然了,加上他们知道韦银豹这个人,都已经三十年了,想来明朝三十年都剿灭不了他,这厮八成也是天命所归,要称宗作祖了。现在只是出兵帮帮他,应该不会重演当年‘兵压镇南关’那一幕。
当然,二位加起来活了一百多岁,什么都看明白了,根本不信韦银豹会痛痛快快履行承诺,但他们也不指望真的占领天朝的土地。他们要的,只是出兵天朝这个行为……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洗刷国贼的恶名。当然,如果能顺道多占点土地,就算韦银豹给打了五折,那也是半个多安南啊!
一番反复思考,两个老鬼以‘不能让皇帝失信’的名义,决定履行合约。不过两个老鬼不会真给韦银豹卖命,他们把中越边境上驻扎的,从南朝投降的过来,以及少数民族杂牌军中,东拼西凑了三万人马,浩浩荡荡拉到了广西,那真叫一个举国叫好,顿时扭转了人心!
但等到了广南,他们才知道韦银豹为什么把这里让给他们了……丫就是穷山恶水刁民如狼的人间地狱啊!地皮都被韦银豹刮了三尺,剩下的都是啃不动的硬骨头,随便一个碉堡、山寨,咬一口崩掉牙,保准不敢再来第二口。
不过好在他们也没派什么正经军队,大家‘老鸹落在猪身上,谁也别说谁’。
如果说,吃不下广南还在莫朝的预料之中,但在得到他们的援军后,‘如虎添翼’的韦银豹,竟然只坚持了十八个月就被明军打得屁滚尿流,节节败退到了广越边境的十万大山,着实吓得二王魂飞魄散。他们日夜担忧,明军会不管不顾,直扑镇南关……虽然在肃清山中之敌前,是不可能的,但真到那一天,也就不用担心了,乖乖洗净了脖子受戮就是了。
好在明朝大军停住了脚步,似乎有跟韦银豹长期对峙的趋势,当然更不可能威胁镇南关了。二位王爷这才松口气,合计着赶紧加把劲儿,把南朝灭了,好回军提防天兵。但就在莫敬典再次提兵出征,准备一鼓作气时,一个噩耗使他顿时泄气——明朝向南朝阮松提出,要在岘港登陆,借道讨伐莫朝叛逆……这简直是比爹死娘改嫁还要让人悲伤的消息,莫敬典竟然幻想着,南朝那些整天骂他们叛国的家伙,能头脑一热,拒绝明军入境。可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就算南朝不承认是明朝属地,却也还是属国。别说现在郑松走投无路,就算他安然无恙,也没有理由拒绝天朝上国这一合理要求。
所以,毫不意外的,濒临绝境的郑松,牢牢抓住这根救命稻草,马上遣使上国,表达了万分欢迎,并表示将竭尽国力,支持上国的平叛大业。
在确定了具体的日期后,郑松与黎王一道,率领文武官员,在岘港恭候天朝大军的到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