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并不愚蠢,显然也没有兴致急于要表现出圣明之君的姿态出来。
有一种手段,叫做自污,那福建科举的弊案,其实单纯来说,影响确实不小,而无论站在朝廷或者是读书人的立场,都是极力痛恨科举弊案的。
朝廷要择才,出了乱子,选拔出来的却是庸人,那么这科举如此大张旗鼓的操办,要之何用?
即便是朝廷命官,选拔上来的人才却是舞弊之人,与自己为伍,也不免觉得厌恶。
读书人就更不必说,大家都是靠考试混饭,自然希望考试能够公平,一旦出现舞弊,或者是弊案丛生,对于他们来说,就少了几分上进的机会。
所以朝野对此事尤为关注,抨击也是尤为强烈。
朱高炽如此,就是自污,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置过去,大家对他这太子的期待,不免少了一分,不过只是一分而已,绝不可能太多,至多也就是被人以埋怨的口吻说上那么一句,太子殿下,太过宅心仁厚了。
显然朱高炽未必想做到尽善尽美,理由看似荒唐,无非是露拙而已,做的再好,被万人称颂,在父皇眼里,反而是个威胁,可若是显露出自己的不足,最后被父皇‘批评指正’,自己虚怀若谷,知错而改,反而能增进父子之间的关系。
这种小把戏,郝风楼也经常用,朱高炽也早就熟透了。
此时的朱高炽,自是好生的认了错。朱棣见他如此,自也不好说什么,只说了句:“你有知错之心。也就是了,你速来稳重,稍有疏失,亦无不可。”
朱棣顿了顿,终于开始进入正题。
他淡淡的看了内阁的几位学士一眼,慢悠悠的道:“京营的武官,实在太不像话。朕平时,也耳闻一些他们的恶迹,只是念他们多是有功之臣。是以并没有追究,只是万不曾想到,朕的好意,反而使他们更加骄纵。京营的军纪。看来是该整肃了,夏元吉,你是兵部尚书,这件事,你来说说看。”
在座之人,听到陛下痛心疾首的要整肃京营,有不少人心中一喜,心知这是天子打算好生将一些靖难功臣动一动。这些人确实在朱棣的羽翼下得到庇护,一个个胆大包天。而陛下此举,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此番既然断绝了汉王的期望,那么此次,是要彻底的铲除汉王在军中的势力,将他的影响连根拔起。
夏元吉哪里敢怠慢,忙道:“微臣以为,应当严惩几个,以儆效尤,再讲一些平素多有不法的,俱都调任它职,这京营非比寻常,乃是近卫兵马,决不能有任何疏漏,眼下亡羊补牢,悔之不晚。此外,这五军都督府,权柄过重,当年设五军,太祖本就有制衡之心,奈何这五军的都督们,却都是铁板一块,这制衡成了空谈……”
夏元吉在文臣之中,还算是熟知军务的,此番侃侃而谈,说出来的,也都是一些军中弊端,听的教人连连点头。
朱棣的脸色淡漠,似乎情绪并没有受什么影响:“既如此,那么兵部就拿出一个章程出来,务求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些弊病。”
说到这儿,夏元吉的心里就有底了,连忙称是。
其他如太子解缙人等,自都是狂喜,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本就是老对头,此时让兵部来负责此事,这无疑,是打算对五军都督府动手了,再结合此前邱福被拒之门外的事,这陛下的针对性不言而喻。
朱棣慢吞吞的道:“至于这些调任和裁撤的人选,该当从哪里补充才好?”
禁卫,毕竟非同一般,这京营的官职,都是要害的中枢职位,朝廷对京营的任免,是一向慎重的。
可是现在问题出来了,一方面,朝廷要收拾一批武官,那么接下来,接任的是谁,这里头牵涉的可是不少武职,若是让其他的佐官或者是副职补充,问题会依然出现,为何,因为这些人本就和京师还有其他五军都督府牵涉甚深,在这种背景之下,即便是换掉一批人,另一批人大致上,也和他们差不多,换汤不换药,有什么意思?
所以,这接替的人选,反而成了一个麻烦。
对于这个问题,在场所有人都慎重起来,夏元吉自然有他的小九九,兵部那边,倒是有一些武官和他们有些瓜葛,若是能将他们调任上去,倒是不坏。可问题在于,这些人的资历终究有些浅薄……
夏元吉正想着,倒是解缙这时候道:“陛下,这充任的人选,不久近在眼前么?”
众人都不禁狐疑起来。
却听解缙慢悠悠的道:“此次北京保卫战,其战果,不亚于靖难之役,这一仗,使我大明再无北顾之忧,李朝历代,能对大漠有此大捷的,怕是连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也未曾有。此等功劳,自有不少武人脱颖而出,朝廷眼下,本就该论功行赏,否则难免寒了将士们的心,而这些人,俱都是忠义之辈,否则岂会坐困孤城,却宁死也与北京城休戚与共,此等忠义,难道还担不得这京营的要职么?”
听了解缙的话,有人先是愕然,旋即,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驱虎吞狼!
北平的功臣,到时候迟早是要论功行赏的,这些人是靠着赵王和郝风楼一起发迹,那么,大可以说是赵王和郝风楼的‘门生故吏’,眼下一边有人要处置,另一边呢,则要升赏,一上一下,岂不是正好?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在靖难的功臣们眼里,此次自己遭受重创,反而是一群北平的人顶替上来,这心中不服和不忿的,怕是大有人在,即便表面上不吭声,可是这股子怒气却还压在心底,整个军中,立即会分为两个派系。
其中一些,是与汉王素有瓜葛的靖难功臣,这些人如今个个身居要职,绝大多数,都是地位尊崇,在军中的影响力极大。
而另一些,却是北京保卫战脱颖而出的一批人马,这些人与赵王牵涉很深。
到时候,在这军中,难免出现一些争权夺利之事,这矛盾本就是现成的,只要有人煽动,先是下头闹起来,那么上头的几个国公,如朱家张家之类,他们能坐视自己的老兄弟不管不顾么?至于赵王和郝风楼那边,能一点对自己人的偏袒之心都没有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赵王和郝风楼与靖难派反目,此次这些靖难派遭受了重创,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里有那么好对付,到时两败俱伤,朝廷正可坐收渔翁之利。
这份心机,不可谓不毒。
可是偏偏,解缙却还是一副诚挚的口吻,对这‘北京的功臣’,可谓关照有加。
朱棣倒是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凝眉沉吟片刻,颌首点头:“这样,也无可厚非,兵部那儿,拟定好章程,随时呈报。”
夏元吉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不过他倒是能体谅到‘解缙的苦心’,便微微一笑,道:“微臣遵旨。”
这朱棣又道:“荆国公主,早已到了婚配之龄,朕为人父母,为了此事,可谓忧心忡忡。女大不中留嘛,只是荆国公主本为湘王之后,这湘王忠烈,不肯受人摆布,才只此留下这么一丝血脉,朕与湘王,乃是嫡亲兄弟,如今湘王在天有灵,朕亦希望,荆国公主,能有个好归宿,只是朝中虽多俊杰,奈何朕都不中意,徐皇后也曾为此操碎了心,亦是挑不出什么人选。因此这个人选,怕还要大家跟着一道费费心才是。朕只有一条,下嫁之人,必定要文武双全不可,这至少,也该战功赫赫,至于其他,倒是无妨了。众卿宜早上奏疏,举荐出合适的人选……”
下嫁郝风楼的事,在朱棣看来,就是该慢慢的来,若是直接下嫁,不免显得有些紧急,反而会遭人非议,所以什么时候嫁,下嫁给谁人,却都有许多文章可做。
其实他的意思,大家倒是听出来了,什么文武双全,什么战功赫赫,其他的都是无妨,单单这个条件,就绝对会刷掉无数人,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能征战沙场,也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立下功劳,即便是有,他们的年纪也都是不小了,年轻的,还能有几个,这些人,哪个不曾婚配?这分明,是暗示大家,这个人选,只有一人,就坐在这个暖阁里头,大家自己看着办,皇上呢,就等着大家‘举荐’呢。
对于此事,大家各怀心事,心里都是苦笑,这郝风楼的运气,实在不坏。
不过……驸马……
有人看向郝风楼,目光变得炙热起来。
…………………………………………………………………………………………………………………………………………………………………………………………………………………………………………………………
。
有一种手段,叫做自污,那福建科举的弊案,其实单纯来说,影响确实不小,而无论站在朝廷或者是读书人的立场,都是极力痛恨科举弊案的。
朝廷要择才,出了乱子,选拔出来的却是庸人,那么这科举如此大张旗鼓的操办,要之何用?
即便是朝廷命官,选拔上来的人才却是舞弊之人,与自己为伍,也不免觉得厌恶。
读书人就更不必说,大家都是靠考试混饭,自然希望考试能够公平,一旦出现舞弊,或者是弊案丛生,对于他们来说,就少了几分上进的机会。
所以朝野对此事尤为关注,抨击也是尤为强烈。
朱高炽如此,就是自污,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置过去,大家对他这太子的期待,不免少了一分,不过只是一分而已,绝不可能太多,至多也就是被人以埋怨的口吻说上那么一句,太子殿下,太过宅心仁厚了。
显然朱高炽未必想做到尽善尽美,理由看似荒唐,无非是露拙而已,做的再好,被万人称颂,在父皇眼里,反而是个威胁,可若是显露出自己的不足,最后被父皇‘批评指正’,自己虚怀若谷,知错而改,反而能增进父子之间的关系。
这种小把戏,郝风楼也经常用,朱高炽也早就熟透了。
此时的朱高炽,自是好生的认了错。朱棣见他如此,自也不好说什么,只说了句:“你有知错之心。也就是了,你速来稳重,稍有疏失,亦无不可。”
朱棣顿了顿,终于开始进入正题。
他淡淡的看了内阁的几位学士一眼,慢悠悠的道:“京营的武官,实在太不像话。朕平时,也耳闻一些他们的恶迹,只是念他们多是有功之臣。是以并没有追究,只是万不曾想到,朕的好意,反而使他们更加骄纵。京营的军纪。看来是该整肃了,夏元吉,你是兵部尚书,这件事,你来说说看。”
在座之人,听到陛下痛心疾首的要整肃京营,有不少人心中一喜,心知这是天子打算好生将一些靖难功臣动一动。这些人确实在朱棣的羽翼下得到庇护,一个个胆大包天。而陛下此举,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此番既然断绝了汉王的期望,那么此次,是要彻底的铲除汉王在军中的势力,将他的影响连根拔起。
夏元吉哪里敢怠慢,忙道:“微臣以为,应当严惩几个,以儆效尤,再讲一些平素多有不法的,俱都调任它职,这京营非比寻常,乃是近卫兵马,决不能有任何疏漏,眼下亡羊补牢,悔之不晚。此外,这五军都督府,权柄过重,当年设五军,太祖本就有制衡之心,奈何这五军的都督们,却都是铁板一块,这制衡成了空谈……”
夏元吉在文臣之中,还算是熟知军务的,此番侃侃而谈,说出来的,也都是一些军中弊端,听的教人连连点头。
朱棣的脸色淡漠,似乎情绪并没有受什么影响:“既如此,那么兵部就拿出一个章程出来,务求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些弊病。”
说到这儿,夏元吉的心里就有底了,连忙称是。
其他如太子解缙人等,自都是狂喜,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本就是老对头,此时让兵部来负责此事,这无疑,是打算对五军都督府动手了,再结合此前邱福被拒之门外的事,这陛下的针对性不言而喻。
朱棣慢吞吞的道:“至于这些调任和裁撤的人选,该当从哪里补充才好?”
禁卫,毕竟非同一般,这京营的官职,都是要害的中枢职位,朝廷对京营的任免,是一向慎重的。
可是现在问题出来了,一方面,朝廷要收拾一批武官,那么接下来,接任的是谁,这里头牵涉的可是不少武职,若是让其他的佐官或者是副职补充,问题会依然出现,为何,因为这些人本就和京师还有其他五军都督府牵涉甚深,在这种背景之下,即便是换掉一批人,另一批人大致上,也和他们差不多,换汤不换药,有什么意思?
所以,这接替的人选,反而成了一个麻烦。
对于这个问题,在场所有人都慎重起来,夏元吉自然有他的小九九,兵部那边,倒是有一些武官和他们有些瓜葛,若是能将他们调任上去,倒是不坏。可问题在于,这些人的资历终究有些浅薄……
夏元吉正想着,倒是解缙这时候道:“陛下,这充任的人选,不久近在眼前么?”
众人都不禁狐疑起来。
却听解缙慢悠悠的道:“此次北京保卫战,其战果,不亚于靖难之役,这一仗,使我大明再无北顾之忧,李朝历代,能对大漠有此大捷的,怕是连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也未曾有。此等功劳,自有不少武人脱颖而出,朝廷眼下,本就该论功行赏,否则难免寒了将士们的心,而这些人,俱都是忠义之辈,否则岂会坐困孤城,却宁死也与北京城休戚与共,此等忠义,难道还担不得这京营的要职么?”
听了解缙的话,有人先是愕然,旋即,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驱虎吞狼!
北平的功臣,到时候迟早是要论功行赏的,这些人是靠着赵王和郝风楼一起发迹,那么,大可以说是赵王和郝风楼的‘门生故吏’,眼下一边有人要处置,另一边呢,则要升赏,一上一下,岂不是正好?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在靖难的功臣们眼里,此次自己遭受重创,反而是一群北平的人顶替上来,这心中不服和不忿的,怕是大有人在,即便表面上不吭声,可是这股子怒气却还压在心底,整个军中,立即会分为两个派系。
其中一些,是与汉王素有瓜葛的靖难功臣,这些人如今个个身居要职,绝大多数,都是地位尊崇,在军中的影响力极大。
而另一些,却是北京保卫战脱颖而出的一批人马,这些人与赵王牵涉很深。
到时候,在这军中,难免出现一些争权夺利之事,这矛盾本就是现成的,只要有人煽动,先是下头闹起来,那么上头的几个国公,如朱家张家之类,他们能坐视自己的老兄弟不管不顾么?至于赵王和郝风楼那边,能一点对自己人的偏袒之心都没有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赵王和郝风楼与靖难派反目,此次这些靖难派遭受了重创,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里有那么好对付,到时两败俱伤,朝廷正可坐收渔翁之利。
这份心机,不可谓不毒。
可是偏偏,解缙却还是一副诚挚的口吻,对这‘北京的功臣’,可谓关照有加。
朱棣倒是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凝眉沉吟片刻,颌首点头:“这样,也无可厚非,兵部那儿,拟定好章程,随时呈报。”
夏元吉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不过他倒是能体谅到‘解缙的苦心’,便微微一笑,道:“微臣遵旨。”
这朱棣又道:“荆国公主,早已到了婚配之龄,朕为人父母,为了此事,可谓忧心忡忡。女大不中留嘛,只是荆国公主本为湘王之后,这湘王忠烈,不肯受人摆布,才只此留下这么一丝血脉,朕与湘王,乃是嫡亲兄弟,如今湘王在天有灵,朕亦希望,荆国公主,能有个好归宿,只是朝中虽多俊杰,奈何朕都不中意,徐皇后也曾为此操碎了心,亦是挑不出什么人选。因此这个人选,怕还要大家跟着一道费费心才是。朕只有一条,下嫁之人,必定要文武双全不可,这至少,也该战功赫赫,至于其他,倒是无妨了。众卿宜早上奏疏,举荐出合适的人选……”
下嫁郝风楼的事,在朱棣看来,就是该慢慢的来,若是直接下嫁,不免显得有些紧急,反而会遭人非议,所以什么时候嫁,下嫁给谁人,却都有许多文章可做。
其实他的意思,大家倒是听出来了,什么文武双全,什么战功赫赫,其他的都是无妨,单单这个条件,就绝对会刷掉无数人,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能征战沙场,也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立下功劳,即便是有,他们的年纪也都是不小了,年轻的,还能有几个,这些人,哪个不曾婚配?这分明,是暗示大家,这个人选,只有一人,就坐在这个暖阁里头,大家自己看着办,皇上呢,就等着大家‘举荐’呢。
对于此事,大家各怀心事,心里都是苦笑,这郝风楼的运气,实在不坏。
不过……驸马……
有人看向郝风楼,目光变得炙热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