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677
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677
城(图们市),经统门河(图们河)入北东海——
“这是一条水路,从辽东半岛的海面进入鸭绿江,再从鸭绿江顺流而上到长白山南麓进入统门河,再由河口入海,进入金国、高丽、倭国围绕的北东海海域(日本海);
“然后,再由这里的海路穿过高丽和倭国之间的海峡,连通我朝的通州水师。”
相对第一条补给线,这第二条补给线更为漫长,然而在东大洋的制海权战略中至关重要。
在图们江入海口的上方就是海参崴,现在还只是金国恤品路最南部临海的一个小渔村,“海参崴”在古老的肃慎(女真族祖先)语中就是“海边的渔村”。在另一个时空中,满清康熙朝时沙俄入侵占去这片土地,将海参崴易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的意思是“统治东方”,后来这里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成为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战略港口——俄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驻地。
从海参崴往北可到库页岛,现下仍是金国的属地,穿过库页岛南面与北海道相间的海峡,就是北太平洋,而北太平洋的东岸是整个北美洲。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1、范文正公:范仲淹。
2、关于铅笔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16世纪中期,在英格兰的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矿物——石墨。由于石墨能像铅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但这痕迹比铅的痕迹要黑得多,于是,巴罗代尔的人们称石墨为“黑铅”。这个称呼在欧洲流传开来。
18世纪初,德国一位化学家用石墨粉造出最早的铅笔,袭用了欧洲人对石墨的“黑铅”称呼,称之为“铅笔”。
按这种来历,铅笔跟“铅”这个金属更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用铅笔写字时,理直气壮地给更小的小朋友说,“铅笔当然是铅做的啊”,然后这个认知持续了好多年(捂脸)~~~
☆、翰林国士
舱内细声喁喁,舱外河风吹打在没有全降的船帆上,发出簌簌声音,舱檐、船艏和船尾固定着三十六盏防风灯,这是水师使用的制式军灯,除了外形略加变化显得更美观外,内里则完全一样,油盘是防震防晃动的防漏设计,灯芯为石绵,灯油是海豹油,灯光稳定明亮,即使起雾天气也能远远看见,今晚月光很浅很淡,但满天星光映着灯笼亮光,将大船周围的河面照得眼目可见,即使是夜里降速,依然保持着每小时四节的航速前行。
卫希颜在水师中引入了“节”的概念,作为计算战舰的航速单位。
在航海上,将每小时1海里的速度叫做1“节”,当然,这个时代还没有“海里”这个度量海上距离的长度单位,卫希颜用了汉字中的“浬”来表示。
让水师官兵们理解“浬”这个概念并不困难——船在水上航行同时要考虑水流的速度,这跟陆上的马车和马速不同,所以要用“浬”来代表船速。
船速是由高宣鼓捣出来的“计里时车”测试的,它的主齿轮是一个带四百个齿的垂直轮,通过一个与车船上的桨轮相连的单齿来旋转,这些单齿上面有许多小洞,洞里放着石块,齿轮下方置箱子,顶部有小孔,每走一里(指宋里),便有一块石子“当”的一声掉到一个箱子里。最后捡点箱子中石子的数目,就可以知道行走的距离。
这套计里时车的机械十分复杂,高宣研究时,一是借鉴了东汉古代的计里时鼓,二是参考了大宋使团从大食带回的一部希腊书籍。
大食人在翻译的序言里记载其著者是罗马帝国的马可?维特鲁维,大概是在屋大维当政时期担任相当于工部这个部门的重要官员,整部著作包括十卷书,主要是论述建筑,大食语译名为《建筑十书》。
最初这部书籍并没有引起卫希颜的注意,后来,主管国译馆的秘书省少监邵溥发现第十书的目录里有包括轻重弩砲和攻城器械的制造,便推荐给卫希颜,引起了她的兴趣,令国译馆的大食译吏赶工译出来,又令抄笔吏誉抄,分别送给沈元、高宣等几位大匠师参阅。
高宣这个时候已经是工部水部司的官员,经由建炎二年的制举中榜,因为有尚书仆射丁起的言语暗示,工部侍郎王世修对这位“丁相公的亲戚”颇为关照,先将他安置到水部司做舶务主事——这是从八品的职官,从明面上看,并不算出格。
要弄清楚这其中的因由,还得从建炎朝改革科举制度说起。
大宋的贡举(指科举的“常科”)包括进士及诸科,诸科中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科,是经由唐代明经科转变而来,后来又在进士、诸科外重设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再之后王安石变法,罢诸科,只存进士,又新立明法科,此后延制到靖康元年。
靖康二年,建炎立朝,面临着中央官员严重缺失的窘况,赵构采纳了丁起的建言,没有急着开科取士,而是采用拔擢、复官、荐举和召赴四措并举的方式,一是拔擢地方上有清望或政绩的官员,如赵鼎、范冲、陈公辅等人;二是从致仕和落职官员中选拔有才能的复任为官,如胡安国、李邴等人;三是破格任用在朝官员荐举的才学之士,如宋藻、陆宸等人;四是召赴因各种原由以前没有出仕的名士,如朱敦儒、谯定、陈旉等人,这种破格拔擢和大刀阔斧任用官员的做法,为建炎朝迅速笼络了一批有名望和有才干的官员,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于建炎二年,朝廷重开科举,而破格拔擢起来的礼部侍郎宋藻在丁起的支持下,首开制举。
制举是科举中的“特科”,经礼部改革后,也成为贡举科目,即“常科”,因为包括农科、工科、商科、天文科、医药科等等,是士人眼中的“方技类”,遂被很多朝官称为“方技科”,同进士科、明法科一样,榜分五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同进士及第”,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在没有正式任职官前,这些进士都授予寄禄官——
一甲前三名,状元授承事郎(寄禄官二十八阶,正八品),榜眼儒林郎(寄禄官三十二阶,从九品),探花文林郎(寄禄官三十三阶,从九品);二甲所有进士授修奉郎(寄禄官三十五阶,从九品),三甲、四甲、五甲的进士都授迪功郎(寄禄官三十七阶,从九品)。
诸进士按禄官阶领取俸禄,在见习期满后,再按寄禄官
分卷阅读677
分卷阅读677
分卷阅读677
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677
城(图们市),经统门河(图们河)入北东海——
“这是一条水路,从辽东半岛的海面进入鸭绿江,再从鸭绿江顺流而上到长白山南麓进入统门河,再由河口入海,进入金国、高丽、倭国围绕的北东海海域(日本海);
“然后,再由这里的海路穿过高丽和倭国之间的海峡,连通我朝的通州水师。”
相对第一条补给线,这第二条补给线更为漫长,然而在东大洋的制海权战略中至关重要。
在图们江入海口的上方就是海参崴,现在还只是金国恤品路最南部临海的一个小渔村,“海参崴”在古老的肃慎(女真族祖先)语中就是“海边的渔村”。在另一个时空中,满清康熙朝时沙俄入侵占去这片土地,将海参崴易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的意思是“统治东方”,后来这里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成为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战略港口——俄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驻地。
从海参崴往北可到库页岛,现下仍是金国的属地,穿过库页岛南面与北海道相间的海峡,就是北太平洋,而北太平洋的东岸是整个北美洲。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1、范文正公:范仲淹。
2、关于铅笔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16世纪中期,在英格兰的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矿物——石墨。由于石墨能像铅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但这痕迹比铅的痕迹要黑得多,于是,巴罗代尔的人们称石墨为“黑铅”。这个称呼在欧洲流传开来。
18世纪初,德国一位化学家用石墨粉造出最早的铅笔,袭用了欧洲人对石墨的“黑铅”称呼,称之为“铅笔”。
按这种来历,铅笔跟“铅”这个金属更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用铅笔写字时,理直气壮地给更小的小朋友说,“铅笔当然是铅做的啊”,然后这个认知持续了好多年(捂脸)~~~
☆、翰林国士
舱内细声喁喁,舱外河风吹打在没有全降的船帆上,发出簌簌声音,舱檐、船艏和船尾固定着三十六盏防风灯,这是水师使用的制式军灯,除了外形略加变化显得更美观外,内里则完全一样,油盘是防震防晃动的防漏设计,灯芯为石绵,灯油是海豹油,灯光稳定明亮,即使起雾天气也能远远看见,今晚月光很浅很淡,但满天星光映着灯笼亮光,将大船周围的河面照得眼目可见,即使是夜里降速,依然保持着每小时四节的航速前行。
卫希颜在水师中引入了“节”的概念,作为计算战舰的航速单位。
在航海上,将每小时1海里的速度叫做1“节”,当然,这个时代还没有“海里”这个度量海上距离的长度单位,卫希颜用了汉字中的“浬”来表示。
让水师官兵们理解“浬”这个概念并不困难——船在水上航行同时要考虑水流的速度,这跟陆上的马车和马速不同,所以要用“浬”来代表船速。
船速是由高宣鼓捣出来的“计里时车”测试的,它的主齿轮是一个带四百个齿的垂直轮,通过一个与车船上的桨轮相连的单齿来旋转,这些单齿上面有许多小洞,洞里放着石块,齿轮下方置箱子,顶部有小孔,每走一里(指宋里),便有一块石子“当”的一声掉到一个箱子里。最后捡点箱子中石子的数目,就可以知道行走的距离。
这套计里时车的机械十分复杂,高宣研究时,一是借鉴了东汉古代的计里时鼓,二是参考了大宋使团从大食带回的一部希腊书籍。
大食人在翻译的序言里记载其著者是罗马帝国的马可?维特鲁维,大概是在屋大维当政时期担任相当于工部这个部门的重要官员,整部著作包括十卷书,主要是论述建筑,大食语译名为《建筑十书》。
最初这部书籍并没有引起卫希颜的注意,后来,主管国译馆的秘书省少监邵溥发现第十书的目录里有包括轻重弩砲和攻城器械的制造,便推荐给卫希颜,引起了她的兴趣,令国译馆的大食译吏赶工译出来,又令抄笔吏誉抄,分别送给沈元、高宣等几位大匠师参阅。
高宣这个时候已经是工部水部司的官员,经由建炎二年的制举中榜,因为有尚书仆射丁起的言语暗示,工部侍郎王世修对这位“丁相公的亲戚”颇为关照,先将他安置到水部司做舶务主事——这是从八品的职官,从明面上看,并不算出格。
要弄清楚这其中的因由,还得从建炎朝改革科举制度说起。
大宋的贡举(指科举的“常科”)包括进士及诸科,诸科中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科,是经由唐代明经科转变而来,后来又在进士、诸科外重设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再之后王安石变法,罢诸科,只存进士,又新立明法科,此后延制到靖康元年。
靖康二年,建炎立朝,面临着中央官员严重缺失的窘况,赵构采纳了丁起的建言,没有急着开科取士,而是采用拔擢、复官、荐举和召赴四措并举的方式,一是拔擢地方上有清望或政绩的官员,如赵鼎、范冲、陈公辅等人;二是从致仕和落职官员中选拔有才能的复任为官,如胡安国、李邴等人;三是破格任用在朝官员荐举的才学之士,如宋藻、陆宸等人;四是召赴因各种原由以前没有出仕的名士,如朱敦儒、谯定、陈旉等人,这种破格拔擢和大刀阔斧任用官员的做法,为建炎朝迅速笼络了一批有名望和有才干的官员,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于建炎二年,朝廷重开科举,而破格拔擢起来的礼部侍郎宋藻在丁起的支持下,首开制举。
制举是科举中的“特科”,经礼部改革后,也成为贡举科目,即“常科”,因为包括农科、工科、商科、天文科、医药科等等,是士人眼中的“方技类”,遂被很多朝官称为“方技科”,同进士科、明法科一样,榜分五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同进士及第”,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在没有正式任职官前,这些进士都授予寄禄官——
一甲前三名,状元授承事郎(寄禄官二十八阶,正八品),榜眼儒林郎(寄禄官三十二阶,从九品),探花文林郎(寄禄官三十三阶,从九品);二甲所有进士授修奉郎(寄禄官三十五阶,从九品),三甲、四甲、五甲的进士都授迪功郎(寄禄官三十七阶,从九品)。
诸进士按禄官阶领取俸禄,在见习期满后,再按寄禄官
分卷阅读677
分卷阅读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