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作者:报纸糊墙
第85节
“太贵太贵……”
“十文钱,我两三日也就挣这一片瓜。”
“咕噜。”
“吃不起啊……”
“啧啧。”
“……”
围观的常乐人一边吞咽口水一边抱怨甜瓜太贵,那几个伊吾人听到就当没听到,继续搬瓜的搬瓜,切瓜的切瓜,干站着的干站着。
就算是在他们伊吾城那边,这开春后的甜瓜,也只有城里少数富人才能吃得起,运到他们常乐县这边,加上运费,价钱自然更贵。
瞅瞅眼前这些常乐人,一个个穿得也并不光鲜,身上还透着一股子底层劳动人民的气质,还跟那儿说什么两三日才能挣一片瓜,两三日能挣一片瓜便也不错了。
“三个,一百文。”罗县令这边已经开始杀价了。
“不卖。”对面那个伊吾汉子一个摆手,转头又忙活自己的去了。
“一百一十文。”罗县令又道。
那汉子停下动作想了想,然后一个点头,指了指地面草席上的那些甜瓜,道:“你自己挑。”
于是罗用便从地上那些甜瓜里面拣了三个大的,然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串铜钱来。
“县令便只买三个甜瓜?”在他付钱的时候,旁边有人问到。
“吃个新鲜就得了。”罗用笑道。
那人一听眼前这个刚刚还与他还价的买瓜人竟是常乐县令,正待收钱的手顿时便缩了回去。
“足下便是离石罗三郎?”他问罗用道。旁边几个伊吾人这时候也都纷纷看了过来。
“我们县令便是离石罗三郎。”一旁的常乐百姓帮罗用回答。
“罗棺材板儿。”后面还有人笑嘻嘻添了一句。
那伊吾人听闻了,登时脸上的表情一收,就那五大三粗的块头,瞅着还挺吓人。
只见他快手快脚地从草席上拣了几个好瓜,一股脑儿塞到罗用怀里,罗用这两年虽也长开了,跟对面这个伊吾的汉子到底还是没得比,被这些甜瓜塞了个满怀不说,还有两个没抱住,咕噜噜掉在地上滚了好几圈,好在这甜瓜皮厚,倒也没摔坏。
“拿去吃,不要钱。”那伊吾汉子瓮声瓮气道。
“这如何是好?”罗用虽然还了价,但他也没要白吃人家的意思啊,瞅这几个人的装扮,也不像是很有财力的商队,这些人莫不会以为他是来打秋风的吧?
“我兄长是个憨直的,县令莫怪。”这时候正蹲在地上切瓜的那个年轻人也站了起来,收起胡刀向罗用拱手作揖道。
其余几个伊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是不知作何表态,看这几个人的样子,就不像是经常出来做买卖的。
“我不过就是过来买几个甜瓜,你们无需如此多礼。”罗用笑着把怀里那几个甜瓜放回草席上,又让人把那两个滚到地上的甜瓜递过来,把自己腰上挂着的那把匕首拿下来,将那两个甜瓜切了,分给在场的百姓。
“这两个甜瓜我便收下了,其余的还是留着卖钱吧。”两个甜瓜八十文钱,对眼前这些伊吾人来说显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众人将这两个甜瓜分而食之,一边吃瓜一边说话,这瓜摊上的气氛顿时便比先前热络了许多。
有常乐百姓问这几个伊吾人家里是做什么的,瞅他们也不像商贾,怎么会到常乐县这么远的地方来卖甜瓜。
那几个伊吾人便说了,原来他们这些人乃是农户出身,家里也有养着羊群的,大抵都是以务农为主,他们的村庄距离伊吾城不远,所以有些人家便会种些甜瓜贴补生活。
去年有传言说突厥人要打伊吾,弄得他们伊吾那边人人自危,外地的商贾去得也少了,从去年冬季到今年开春,这甜瓜一直就不怎么值钱,他们这些人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约了附近村里一些相熟的,一起去包了二十几辆木轨马车,把甜瓜运到敦煌晋昌常乐这一带来卖。
从伊吾到晋昌敦煌这一带来做买卖的,从前商贾们携带的大多都是金银珠宝,珍贵器物,卖甜瓜这种事,从前大概是没人想过。
毕竟路途这么遥远,运输这么艰难,甜瓜又重,这千里迢迢运过来,一个甜瓜得卖多少钱才能有赚,而且考虑到做这个买卖的艰难程度,一个甜瓜赚个三五十文的那根本都不叫赚。
也就是在这条木轨道通了以后,交通一下子就变得十分便利起来,从常乐这边过去不少商贾,这些人在伊吾那边做甚买卖的都有,有卖茶叶的有卖白酒的有卖针线的甚至还有卖酱料的。
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个正愁卖瓜的伊吾人,才会生出要通过木轨道来他们常乐县这一带卖甜瓜的想法。对他们常乐县当地的百姓来说,这样的事情也是头一遭。
常乐县城也不大,消息传得快,不多时,便有得了消息的人过来买瓜了,有那些个本地富户,也有后来的茶商,不过要论买得最多的,那还得是罗二娘的羊绒作坊。
这几车甜瓜,不肖半日便被分了个ji,ng光,那些伊吾人也很高兴,在县城里找了家食铺吃了一顿好的,第二日一早便乘坐木轨马车离开了常乐县。
十余日之后,罗用又再一次见到了这些人,这几个伊吾汉子在常乐县城门口右手边的墙根下,选了个比较好的位置,支起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瓜摊。
时日久了,这后头的甜瓜便也不如头一回那般好卖,这些人倒也不着急,留两三个人在常乐县这边守着摊子,又租了屋子,每天按时按点出摊收摊,没生意的时候就坐在墙根下磨磨针,一瞅那架势,就是打算要在常乐县扎根了。
这些人一开始那买卖做得也是粗犷,一片甜瓜就有四分之一个那么大块,要卖十文钱,后来这买卖越做越ji,ng细,甜瓜也是越切越小块,到后面就是小小的一条,大一点的两文钱,最小的一文钱。
一般小孩隔几日若是能吃上个一文钱的甜瓜,那都已经算是很好命的了,这年头一个成年人每日也就挣那几文钱,还要养家糊口,哪能天天给小孩买这些个零嘴。
罗县令有钱啊,每次过去都是买的两文钱的甜瓜,摊主还要专门给他切一块大的,每每都看得这些小孩很是艳羡。
作者有话要说:
伊吾就是现在的哈密一带,甜瓜就是哈密瓜~
第359章 看不见的水渠
话说自从伊吾人铺好了这一条木轨道之后,看看那些匈奴人好像并没有要打过来的意思,于是便开始着手铺起了水泥路,就从首府伊吾城开始。
这些个卖甜瓜的伊吾人,就住在伊吾城附近,常常赶着车子进城卖瓜,那车子行在水泥路面上,十分地平稳轻快。
不少伊吾人都认为,他们伊吾刺史这回这个事情办得不厚道,从那个离石罗三郎那里得了这么大一个好处,连水泥方子带那木轨道技术,作为回馈,竟然就给他们常乐县铺了那么短一条木头轨道,这样的做法实在太过吝啬,说出去简直给他们伊吾丢人。
于是这回这些卖甜瓜的伊吾人,一听罗用的身份,二话不说就抱了几个甜瓜给他,不要钱,免费给他吃,这里边,多少就有一点补偿的意思。
当然对于传说中的罗三郎,他们也是比较敬重的,只是还没有敬重到要免费请他吃那么多甜瓜的程度罢了,这些瓜在他们本地价钱并不十分贵,雇了木轨马车运到常乐县这边,加上那些个运费,那就很贵了。
罗用最近常常过来买甜瓜吃,每次就买两文钱的一小条,那卖瓜的伊吾人刚开始的时候也很费解,听闻这离石罗三郎很是有钱,怎的每日竟只买两文钱的甜瓜吃,于是有一次他就问了。
“你不看我那县衙里头多少人。”
罗县令坐在瓜摊上与人说道,常乐县公府近来又新招了一批差役,也都是一些五大三粗的汉子,吃起饭来如狼似虎,恨不得连锅带碗都给啃咯,就这甜瓜抱回去,那还能有剩下?
罗用近来时不常就要去库房看看,瞅瞅那里头还剩下多少钱粮,生生就看着库房里的那些钱粮一截一截被啃下去,眼下又不是收税的时节,好在还有城里这些商户撑着,每月里收些商税,勉强糊口而已。
“不是还有酱坊酒坊。”那卖瓜的伊吾人不信,别以为他们外地人不知道,常乐县城的酱坊酒坊都很挣钱。
“那个钱不能花。”罗县令摆手。
“因何?”伊吾人问道。
“不是还要修水渠。”罗县令言道。
“省这几个甜瓜的钱有用?”修水渠那是多么大的一件事。
“聊胜于无吧。”罗县令叹了一口气,没地儿挣钱的时候,也就只能省点了。
甜瓜也吃完了,罗用看看日头,差不多该回县衙办公去了,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县衙里的吏员们大多也都比较忙碌。
今年常乐县当地的农户大多都还是种的白叠,常乐县周边地区,像敦煌晋昌这一带,也有许多农户种白叠,听闻伊吾那边种的人也不少,再加上一些士族大家商贾富户们在河西置办的庄园,不知待到今年秋收之时,河西走廊这边粮价几何?
罗用也曾想过是否要将这一批r_ou_罐头放到秋后,万一到时候常乐当地发生粮荒,这批r_ou_罐头就成了救命的口粮。
然而若是没有粮荒,秋后便是冬季,届时又有大批羊r_ou_涌入常乐县,那时候他们就会既没有本金收购今年的新羊r_ou_,也没有钱粮雇佣人手加工羊r_ou_,更没有足够多的杜仲胶。
很多人千里迢迢赶到他们常乐县来卖羊,最后所得的钱帛,却比自己本地更少。而罗用他们去年做出来的这一批羊r_ou_罐头,因为储存条件有限,没有及时消耗掉的话,时间长了肯定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坏罐头。
所以,就算担心秋后的粮食问题,罗用这两日还是让人开始卖罐头了。天气渐热,新鲜羊r_ou_价钱逐渐走高,差不多也到了可以开始卖羊r_ou_罐头的时候了。
那些半人高的罐头坛子打开,里面就是满满一坛子的羊r_ou_,乃是加了各种调味料炖煮出来的,滋味比普通人家自己煮的羊r_ou_要好一些,价钱便与时下市面上的新鲜羊r_ou_的价钱相当,官营的菜铺子便有零售,城中百姓也有拿了钱粮过去换的,一次只买一升半升的也使得。
亦有那行路的商贾,整坛整坛地买,若是当场开了坛子,留下那块杜仲胶,那么这坛羊r_ou_罐头的价钱就要比零买便宜些许,若是不开封,连杜仲胶一起带走,那便要加上一个杜仲胶的价钱。
那坛子也分大中小,最小的那种坛子价钱最贵,据说是选了最好的羊r_ou_ji,ng心烧煮出来,坛子做得ji,ng致,胶垫也厚,储存条件也是最好的,基本上不会遇到坏罐。最大的坛子最是划算,一般小商贩都买这个,也有几个人合买一坛的。
这羊r_ou_罐头因为定价低廉,滋味亦颇佳,所以卖得也就很不错,晋昌敦煌两地不少商贾听闻了消息,纷纷来买。
罗用这几年虽然在常乐县推出了一些菜式,晋昌敦煌两地距离常乐县也不远,但是真正到常乐县吃过这些菜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晋昌敦煌也有不少食铺仿造常乐县那些菜式的,有仿得好的,也有仿得不好的。只是常去食铺吃饭的,原本也就只有那些颇富裕的人家,城里头那些个贫民百姓,家里面总共也就没几个钱,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莫说去什么食铺,能舍得从那些挑担的货郎那里买些常乐县的酱料调味就算是不错的了。
这回常乐县正在卖的这些羊r_ou_罐头,要说滋味,比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菜肴都好。
要说价钱,因为有了轨道运输,这两地距离常乐县又近,所以就算加上运费,价钱也并不很高,很多人家都能吃得起。
一时间常乐县的羊r_ou_罐头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出去,一车车一坛坛,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冬天牧民们源源不断地赶着羊群来卖的景象。
县衙里的吏员们还未忙完春耕这一茬,便又赶上了羊r_ou_罐头买卖,每日里出货收钱,盘点库存计算钱帛,从天亮忙到天黑,就没个清闲的时候。
也有那心中不满的,只是并不敢吱声,那罗棺材板儿绝不好相与,更何况上边还有一个唐检,就连那新来的安西都护,对他们这个罗县令的态度也是很客气。
谭老县令前些年因病请辞,这两年身体倒是好了,常常往来与常乐县衙,对于当地民生以及那条水渠的事情都十分上心。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老头儿也会给罗用帮帮忙,只是说来也是有几分气人,他现在给罗用帮忙,竟是比从前自己当县令的时候说话更好使,从前这衙门里头也是很有几个刺儿头,哪像如今这般好使唤。
“……从前我若是叫他们去卖罐头,行这商贾之事,那些人还不得给我把县衙都拆咯。”这一日,谭老县令与罗用说起这些事,也是颇多感慨。
“拆了重新盖一个便是,横竖你那县衙破得很。”罗用玩笑道。
“我倒是想,奈何并无钱帛。”谭老县令摇头道:“现如今这罐头的卖法,挣得也少,甚时侯才能攒够修水渠的钱。”
“算来算去,也就只能卖到这个价钱了。”罗用也叹了一口气,要想罐头好卖,就得给商贾们留出足够多的利润空间,现在他们定下的这个价格,敦煌晋昌两地的商贾就算加上运费成本,也还是很好卖货。
“这两日亦有伊吾那边的商贾来买。”谭老县令对县里的情况很是了解。
“这羊r_ou_罐头若是运到伊吾,那价钱便要高些。”就像伊吾那边的甜瓜运到他们常乐县一样,这些货物要在轨道上跑好几天,算上包车的钱,上轨道的费用等等,价钱肯定就便宜不了。
不过肯定也还是会有人买,毕竟他们这个羊r_ou_罐头滋味确实不错,价钱也并不十分高。
只要卖货容易,并且有利可图,那些伊吾商贾肯定就还会再来。
“高昌那条木轨道,约莫还有月余才能修好。”谭老县令言道。
去年冬天他们常乐县中实在是做了太多的r_ou_罐头,按照眼下这个卖货速度,至少也有三五个月好卖,所以他现在就盼着通往高昌城的那条木轨道能早点修好。
待高昌那条木轨道再修好了,他们常乐县往后与晋昌、敦煌、伊吾、高昌这几个地方的联系就都很紧密了。
他们每年入冬的时候都以相对高的价钱收购活羊,周边牧民自然就会汇聚到常乐县这边来卖羊。
春耕后羊r_ou_价高,到时候他们再以相对比较低廉的价钱出售羊r_ou_罐头,市场走俏有利可图,自然就会有很多商贾到常乐县来卖货。
这一买一卖之间,常乐县这个地方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强,市场愈繁荣,百姓愈富庶。
虽然这只是一项买卖,士大夫们所鄙夷的商贾行径,但是谭老县令现在却越来越发现,它其实就是一条看不见的水渠,正在慢慢地滋养着他们常乐县这片土地。
第360章 执念
忙完春播之后,罗用写了一份文书通过驿站送往长安城,其中主要就提到了在推广白叠花种植以后,河西地区有可能会面临的粮食问题。
罗用的提议是在陇右道铺设木轨道,这个轨道系统最好能一直延伸到长安城。
这样一来,不仅能在沿线各地发生粮荒的时候,及时从周边地区调运粮食,也能加强朝廷对河西地区的统治,方便兵力和粮草的输送,并且促进各地之间的沟通联系,使运输通达。
照理说作为一个小小的下县县令,罗用就算有什么谏言主张,也未必有能够引起上层的注意。
但罗用毕竟还是有些不同的,朝中这些人不管是喜欢他还是不喜欢他的,对于他的一举一动往往也都是比较重视,更何况这一次唐俭也在中间使了一把。
光禄大夫唐俭与罗用的观点相同,认为朝廷应该利用轨道技术,加强中原与河西走廊的联系,再通过河西走廊向西域各国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思想,以这种融会贯通的方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因为这两份文书,这几日的大朝小朝之上,文武百官总是争吵不休。
支持这个轨道系统的人很多,因为罗用和唐俭的文书中所勾勒出来的大唐帝国的宏伟蓝图,正是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盛景。
反对的声音也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劳民伤财,这几年全国上下的大工程已经够多了,河西那条水泥路这才刚刚竣工没几日,这就又要催着朝廷给他们铺木轨道,可曾体谅过民生多艰?
也有那心直口快的说:“朝廷既然有钱打仗,又何以会没钱铺路?”
然后大家又要针对眼下这几场战争的必要性展开一番唇枪舌战。几乎每一场战争,都会有那主战和主和之人,政治观点不同,这些人平时就有些不对付,一有机会就要掐起来。
这些当然只是明面上的说法,就算是在这暗流汹涌的朝堂之中,确实也有那胸怀坦荡坚如磐石之人,然而绝大多数人还是难以避免的,会被卷入到各种派系和利益斗争之中。
这一次关于铺设木轨道系统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了争论,大致上来说,这一场博弈围绕的中心有三个。
一个是国家大局,就算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政治观点不同,主张不同,自然就会有争斗,这种争斗是残酷的,严重的时候,常常也会斗到你死我活,只有在这样的争斗中赢得了胜利,自己的政治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另一个是士族大家之间的力量博弈,朝廷这两年十分重视陇西,又是修水泥路又是设立安西都护,现如今那边又出了白叠花,照这种形式发展下去,陇西那边的家族自然就会发展得更好,势力得以壮大。
其他地方的大家族自然就不会眼睁睁看着形势一直向着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
而罗用和唐俭这两个人,就是这一场博弈的最后一个重心所在了。
假如最后朝廷果真像他二人所言,在长安城与陇右道之间大肆铺设木头轨道,不仅加强中原与河西走廊的联系,并且实现沟通西域的目的,那么将来不仅是河西走廊,就连罗用和唐俭二人也会变得重要,更加受到朝廷倚重,更有可能成为朝廷经略西域的重臣功臣,这是很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辩,这一次就连皇帝都无法轻易拍板,朝中一些大臣现在又把隋炀帝杨广当年不惜民力好大喜功的事情拿出来说,劝李世民不要重蹈覆辙,做那亡国之君,说是劝谏,态度却是颇为强硬。
李世民登基这些年,从当初玄武门之变后的人人自危,到现在的天下安定四海升平,王权一年比一年稳固。王权独大,必然会导致相权衰微,一部分代表相权的士族大家们这一次隐隐又有联合之势。
长安城中风起云涌,而远在河西之西的常乐县,却是一片的风平浪静。
前些时日唐院长已经带着常乐书院的学生们出门游学去了,这回乔俊林也跟着一起去,五对那头野驴也想跟着走,被差役们用几根嫩黄瓜又给哄了回来。
这些人一路坐着木轨马车往那伊吾城而去,那些学生在常乐县闷了这么久,这回终于出门了,一路上就跟小学生春游一般,叽叽喳喳吵闹不休。
乔俊林坐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显得有几分格格不入,他或者提笔记录这一路上的见闻,或者静坐沉思,不时还会回头看看常乐县的方向。
对于常乐县县尉郭凤来,乔俊林大致是信任的,作为一个被上头点名送到常乐县来当县尉的人,往长安城那边寄信的次数多些也是可以理解,无论换了谁处在他这样的位置,大约都很难违抗上面那些人的意思。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乔俊林这一次出门前,还是私下找了几名自己信任的差役,嘱咐他们要注意保护罗用的安全,一旦发生什么问题,除了罗用本人,一定先让那些茶商和罗二娘知道。
若是出了大事需要寻人营救,郭孝恪在高昌,距离太远,驻守敦煌的乔师望早前又被调走了,晋昌城倒是近些,只那陈皎约莫并不关心罗用生死,付兵曹那里倒是可以一试。
罗用这几年陆陆续续的,帮着付兵曹安置了不少老兵,那付兵曹应是要承他这份情。
“莫看了,你又往那边看什么,罗用那小子死不了。”唐大人不耐烦地敲了敲棋盘:“该你了。”
那些臭小子棋艺太差,那几个他从当地请来的先生就更别提了,一个个俱都是臭棋篓子,也就这乔俊林能跟他玩两把,只不过这小子这几日明显是有些心不在焉,下棋也不专心,输赢也不在意,没劲得很。
乔俊林抿了抿嘴角,垂眼看着棋盘思索,唐俭瞄了他一眼,想起早前从离石那边传过来的一个话本。
言是每一个出世的天地瑰宝身边,都有一头守护的妖兽。罗用若是那瑰宝,这乔俊林必然就是那妖兽无疑,不知他这副俊朗的皮囊之下,究竟藏了多少执念。
听闻早前有一个小娘子给罗用送了双鞋,罗用就冲她笑了一下,乔俊林当街就黑了脸,乌沉沉一副风雨欲来的模样。
后来有传言说,那小娘子怕乔俊林怕得很,远远看到他便要跑。也亏得罗用家里兄弟姐妹多,要不然他们老罗家怕是真的就要断了香火,啧啧……
“将军!”
“怎的就将军了?”
“……”
“我这个相为何竟会在这里?你给我挪的?”
“方才你自己走的。”
“方才?哎呦,走神了走神了,这一步不算……”
“不玩了。”
“算算算,这回就算我输了,再玩一局。”
“……”
第361章 老了
农历四月底,长安城的白家二叔给罗用写了一封信。
信中言道,朝中百官大多支持修木轨道,只是近年颇多战事,又修了不少水泥路,圣人怜惜百姓,这木轨道一事,怕是还要再等上些许时候。
又道四娘五郎六郎七娘皆安,五郎近来长得很快,转眼便已高过四娘,六郎七娘长得也快,姐弟几人俱都十分懂事,四娘也把那南北杂货经营得有模有样,小小年纪,着实难得。
在这封信的末尾,白二叔又对罗用提了一下长安城去年底到今年初,发生的一件大事,原太子被废,晋王李治被册立为太子。
对于这件事,白二叔用辞十分ji,ng简,说得也很含糊,态度很谨慎。
河西距离长安城颇远,消息并不十分灵通,再加上太子谋反这种事,朝廷方面并不会大肆宣扬通告天下,眼下这时候除了一些消息通达的世族大家,出了长安城,怕是鲜少有人知道这件事。
罗用虽然一早就知道历史上是有这么一件事,但他也是在收到白二叔的这封信以后,才确定这件事最终还是发生了,并没有因为他在这个时代的所作所为发生什么改变。
信纸上只那寥寥数语,罗用却知道,事实要比这寥寥数语不堪得多。
史书上记载,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之所以会败露,乃是因为齐王李祐,那李祐十分荒唐,皇帝于是让权万纪去管教他,结果管着管着,李祐一气之下就把权万纪给杀了,之后又怕自家老子追究,一不做二不休就决定造反。
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最后朝廷在捉拿有罪之人的时候,因为连坐,牵连到太子李承乾府中一个名叫纥干承基的人,这纥干承基为了保命,就把太子的谋反案给揭露了出来。
接连两个儿子造反,一个儿子杀了,一个儿子流放,就连原本甚得皇帝宠爱的魏王李泰,都被一起赶出了长安城。
经此一事,皇帝可以说是元气大伤,虽然也打击了那些先前环绕在李承乾和李泰周围的势力,但那毕竟是自己儿子啊,长孙皇后给他生的三个儿子,现在还留在身边的,就只剩下李治一个了。
在这节骨眼上,李世民着实没有多少心力再去与人斗智斗勇,他现在每日就把李治带在身边,生怕又给了别人可乘之机,这个儿子也会被人挑拨教唆,使他们父子离心。
就连罗用唐俭二人描绘的经略西域的蓝图,一时间好像也很难激起这个中年帝王心中的热情和野心,他现在实在是太累了。
那一场关于铺设木轨道的争论,就像是一阵骤然而起的风,然而这阵风过去了便也过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结果。
就目前来说,反对派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支持修木轨道的那些人还没有完全放弃,总有一天这个计划还会再一次被人提起……
罗用合上信件,想了想,还是从腰上取了火镰下来,点燃了桌面上的一盏油灯,将手中这封信件烧了。
虽然说贞观年间言论上整体还是比较自由,但是他们这些在朝为官的人,凡事还是小心为上,怕的就是敌对势力的攻讦。
烧完了信件,罗用信步出了县衙,这两日天气回暖,只是风沙颇大,距离乔俊林他们出门已将近两月,不知这时候身在何处,是在伊州还是已经往高昌那边去了。
罗用一路上了城墙,想起自己早前与白二叔说起:
“某与蔡国公长子交情甚笃,此去何西不知哪一日才能归还,期间我那友人若是遇着什么难事,白二叔若是能帮的,还请相帮一二。”
当时他这话说得含糊,转眼时间又过去了这么久,不知白二叔是否还记得,就算是他记得,是否又敢出手相帮。
在那节骨眼上要救杜构,就好比是火中取栗,轻则烫伤巴掌,重则引火烧身。
罗用站在高高的城墙之上,放眼看去尽是灰茫茫的一片。
在这个落后荒芜的年代,人类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原本就已经很不容易,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之残酷,却甚过后世千百倍。
铺设木轨道的事情,一旦被搁置下去,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了,罗用眼下更关心的,还是河西这一带的粮食问题。
几年前他让阿普带着两个红薯回去尼罗河畔,期待他能带着自己的族人和红薯再回来,如此一来,不仅红薯这个东西可以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阿普他们的族人也能因此受到大唐的庇护。
只是看看眼前的这一片茫茫天地,这个荒芜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危险,就算同为人类,也把他们当成奴隶和奇珍异兽看待,如此危机重重之下,他们果真能够活着回来吗?
还是说,其实他们早已像眼前的这些尘埃一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这一片茫茫天地之间……
罗用不知道的是,就在前几日,乔俊林等人在伊州边界的某个小城,遇到了一个从高昌那边过来的商队。
听那个商队的人说起,高昌城那边近日来了一群昆仑奴,言是要与天可汗献粮种,只是刚到高昌城,那群昆仑奴里的老首领就不行了,这时候他们就在高昌城中,怕是要等到办完了老首领的后事,才能继续启程。
乔俊林等人一听这个事,连忙就往那高昌城赶去,待他们抵达高昌城的时候,城里的僧人们正在为阿普的父亲做法事。
这个生在尼罗河畔长在尼罗河畔的部落首领,在他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却不得不带领他的族人迁徙。
迁徙之路艰辛漫长并且危险重重,当初他将首领之位传给阿普的时候,族人们就担心他们的老首领快要不行了,但他却神奇地坚持了下来,拖着他老迈的身躯,和族人们一路走到了高昌城,在这个佛光普照的和平之地,这才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原高昌国王麴文泰称他是一个英雄,安西都护郭孝恪也敬他是一条汉子,他们为这个昆仑人首领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城中飘荡着阵阵梵音,平和而又壮阔,那些饱经风霜瘦骨嶙峋的族人们,仿佛也在这梵唱之中得到了安慰,他们或是嚎啕大哭,或是饱含热泪,不敢相信,他们竟然真的做到了,靠着自己的双足,一步一步走到了这个传说中的东方国度……
葬礼过后,乔俊林等人去见了阿普。
阿普老了,这一别不过二三年,阿普看起来却像是老了十余岁。
“我师父他好吗?”阿普问乔俊林。
这几年的时间对他来说太过漫长和艰辛,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死的无常,这一刻,他只想知道罗用现在还好吗。
乔俊林看着眼前这个黑人阿普,不知怎么的,竟也像罗用那般,生出了想要逗人开心的念头,于是他想了想,回答说:“挺好的,又长高了。”
“哈哈哈哈!”阿普果然很高兴,笑得眼里都溢出了泪花:“那就好,那就好。”
第362章 相见
阿普他们带来了红薯,因为之前在大食国耽搁了太长时间,当初从部落里带出来的很多红薯因为储藏条件有限,都烂掉了。
离开大食国以后,他们找了一个没有人烟的山谷,将剩下的红薯催芽,就地种了一茬,他们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人群,保护着自己的田地,有时候也要和野兽搏斗。
在红薯成熟的季节,族人们饱食数日,最后终于还是带上剩下的口粮,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一片土地。
他们知道,在那一片小国林立的土地上,并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过不了多久,大食人说不定也会将那里吞并。
他们不想沦为大食人的奴隶,虽然那几个从大唐回去的人也说过,大唐的贵族把他们当成奇珍异兽贩卖,但那是不一样的,毕竟一个国家可以失去几头奇珍异兽,却绝对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轻易失去那么多的奴隶。
而且这个部族里的黑人们大都相信,大唐虽然遥远,但是那里有阿普的师父,他可以帮助他们。
事实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早前他们这些人刚刚走到边关的时候,遇到了郭孝恪的队伍,阿普说自己是罗用的弟子,带着族人前来归顺大唐,并有粮种要献给天可汗。
那些官兵并没有为难他们,只是一路将他们押送到了高昌城,路上也算是比较客气,态度并不凶恶。
还有一个官兵不停地询问阿普:“你真的是离石罗三郎的弟子?那罗三郎怎的会收一个昆仑奴做弟子?”
在得到阿普肯定的回答,并且讲述了自己与罗用认识的经过的时候,这个官兵就表现得特别羡慕:
“我也是关内道出身,早前罗三郎与他的那些弟子在我们关内道铺了一条水泥路,当地人对他们可敬重了,整个关内道就没有不知道离石罗三郎的。”
“你这两年去了西域,兴许并不知晓,罗三郎有几名弟子现如今便在河东道兴办针坊,不仅把针卖到长安洛阳,就连江南那边的人都用他们的针。”
“你那些师兄现如今可都发财了,瞧瞧你这穷样,哈哈哈哈!”
“不知道你们师父收弟子是个什么章程,像咱这些个穷当兵的,他收是不收?”
“……”
这些黑人们之前便与阿普他们学过一些汉话,这时候虽然并非句句都能听得懂,但大约也都能感觉到,阿普的师父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这样的认知让他们忐忑的心情安稳了很多,待到老首领的葬礼过后,听闻有那离石罗三郎的友人来寻阿普,族人们俱都翘首以盼,想要知道那罗三郎会怎么安排他们,他们在这个东方国度,究竟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唐俭乔俊林等人这一日不仅见了阿普,也见了郭孝恪和麴文泰麴智胜父子。
郭孝恪眼下是立功心切,对那献粮种一事,他必定是要cha上一脚,麴氏家族也有心借这一件事宣传他们高昌城佛法昌盛人杰地灵举世无双,阿普却一心只想去常乐县找罗用。
最后这些人合计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
阿普他们带来的那些红薯里头,把最好的挑拣出来,让郭孝恪派人送往长安城,献与天可汗,剩下那些不好的,就算送到长安城,肯定也会烂掉,干脆留在高昌这边种种看,至于这些昆仑人,既然他们想去常乐县,那就让他们去吧。
“那红薯呢,常乐县那边不得也要几个红薯啊?”
唐俭对这个结果不甚满意,合着他们常乐县最后就得了个烫手山芋,好处全让这些孙子分完了。
“你要那红薯作甚?”郭孝恪就说了:“待到来年推广新粮,定是不能少了你们常乐县。”
这红薯实在好吃,早前在得了这批新粮的时候,郭孝恪就按那些昆仑人所言,烤了一个来吃,那个香甜软糯,啧啧,他现在已经等不及要向朝廷邀功了。
“唐大夫莫要心急。”麴文泰也说:“来年那新粮出来了,常乐县一时若是分不着,我便叫人从高昌这边送一些与你。”
“正是。”郭孝恪现在也算是半个高昌人了,自然也为高昌说话:“这些高昌人很会种粮,先前那金瓜他们都种活了,这回这些红薯眼瞅这就要烂了,叫高昌的和尚们念念经,兴许还能种种看,拿到你们常乐县八成就坏了。”
唐大人气得都想指着这两个臭不要脸的鼻子骂娘,奈何他既不是地头蛇麴文泰,也不是兵权在握的郭孝恪,争不过这两个没脸没皮的。
想想能把这些昆仑人带回去,对罗用也算有个交待,眼前这两个人,一个是当惯了土皇帝的,另一个干脆就是土匪窝瓦岗寨出身,还是不惹为妙,当一回孙子拉倒。
瓜分完利益之后,得了好处的郭孝恪也是比较热情,安排唐俭等人从高昌这条新铺的木轨道回常乐县。
从高昌到敦煌的这条木轨道,大致都已经铺好了,就只有中间地形特别复杂的一段路,还在施工中,唐俭他们只要在中间那段路下车走一走,其余时候都能乘坐木轨马车。
不日,唐俭乔俊林加上那些常乐书院的学生,再加上阿普他们的族人,将近二百号人,浩浩荡荡地从高昌城出发。
当天晚上在驿站里休息的时候,唐大人就问阿普:“说实话,其实你们自己还藏了点吧?”阿普也不说话,就顶着他那一张沧桑的老脸,咧着一口大白牙冲他傻笑,假装自己听不懂汉话。
唐俭:……行了,老子心里有底了。
白日里,他们这一行人坐在木轨马车中,在荒原之上飞驰,阿普和他的族人们打开车窗,看着外面大片大片的戈壁滩。
有时候也会看到成片的草地,农历五月初的戈壁滩上正是充满生机的季节,初夏时节的风呼呼地灌入车中,既不很热也不很冷,一切都是这样地神奇,感觉就好像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夜晚,唐俭会带着他们在驿站里投宿,驿站会给他们提供免费的食物和住处,初时这些黑人还比较警惕,吃得不多,总喜欢藏食物,夜里也常常都是几十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休息。
后来习惯了,慢慢放下了戒心,便也跟常乐书院那些学生一般,每天敞开了肚皮吃饭,夜里摊开手脚在炕头上呼呼大睡。
就这样好吃好睡的,他们这一行人很快就到了敦煌,约莫下午三点来钟到的敦煌,没有停歇,换了一批木轨马车,直奔常乐县而去。
罗用这时候也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难得地换上了一身平日里不舍得穿的白叠布衣袍,在站台上等候阿普他们的到来。
白叠布这东西其实就是棉布,相比二十一世纪一些优质的棉布,眼下这白叠布的质量也称不上特别好,但就是价格贵,比丝绸都贵。
二娘用上好的白叠布给罗用做了两套衣袍,他平日里也不怎么舍得穿,棉布这东西穿多了洗多了容易显旧发黄,就不好看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很快便黑透了,罗用就穿着一身白叠布长袍,站在火把之下,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一条木轨道,等候着阿普他们的到来。
终于,远处传来马蹄的声响,紧接着又是一阵车辆行驶在木轨道上的声音,罗用不禁感到鼻头微酸……
阿普以为自己的心早已经像铁石那般坚硬,然而在看到罗用那一刻,他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那个少年就站在那里,一身洁白衣裳,在那火光之下,仿佛已经等了他许多年。
第363章 融入
阿普他们这些人进城的时候,引来不少常乐百姓围观。
常乐县这个小地方的宵禁现在也是形同虚设,城中百姓白日里大多都在作坊做工,晚上下工以后,难免就想三五成群出来逛个街,拉拉家常什么的。
尤其眼下又是夏季,大热天的闷在家里头作甚,这年头又没有电视看,更别提电脑智能手机了。
阿普的那些族人们走在常乐县的街道上,感觉也很新奇,之前在高昌城那边的时候,虽然也颇热闹繁华,但他们那时候心里还不是很安定,整日就待在自己的住处,不怎么敢到外面闲逛。
这时候来到常乐县城,都知道这里归阿普的师父管,这里的人看起来也比较和善,看着街道上一间间挂着灯笼的铺子,还有街头巷尾的零星摊位,哪一样都让他们觉得很新鲜。
路边一个小孩口里嘬着一块麦芽糖,吃得津津有味,看得几个路过的黑人小孩眼都直了,却也不会像寻常小孩那样吵闹耍赖,手里依旧紧紧抓住大人的衣摆,一步三回头地跟着自己的族人们往前走去。
穿过街道,在前面的水泥路上拐个弯,上了一道缓坡,很快就看到了一排排的矮房。
“这是县里用来出租的房屋,尔部族献粮种与天可汗,有功,我令县中吏员一年之内莫要收取你们的租金,你们只管安心在这里住着。”
罗用这话既是说给阿普听,也是说给旁人以及那些租房者听。
阿普是他的弟子,他带来的这些族人,罗用自当多加照顾,但若是偏袒太过,就容易引起其他人的不满,那样一来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阿普的族人们更加难以被当地人接纳。
阿普自然没有意见,听了罗用的安排,这便让自己的族人们各家都去选一间屋子住下。
他的族人们对这师徒二人的话听得半懂不懂,隐约好像明白这个房子好像暂时是可以给他们住,但好像只有一年,那么一年以后呢?
……怎么感觉他们首领的这个师父好像有点小气呢?
这房子确实是很好的,一间间屋子建得四四方方的,地面非常平滑,墙壁也很平滑,屋顶上盖着的茅草也很厚,肯定不会漏雨。
屋子最里面还有一个高出来的地方,他们知道这是睡觉用的,来的路上已经见识过了,听说冬天还能在这底下烧火,不知道他们这里的人是怎么想的,难道不会把人烤熟吗?
一会儿,有人担了一担担的饭食过来,言是罗用在县中各间食铺订的,这些昆仑人纷纷从屋里出来,借着火光,围在院子里吃饭。
饭菜非常好吃,但他们却总是忍不住转头去看罗用,阿普的这个师父,跟他们从前想象的有点不太一样,太年轻了,也不够强壮,怎么看都不像是那种特别厉害的人物。
吃完饭,罗用便让他们今晚先歇下,明天一早他会令人再送饭菜过来,叫他们不用为食物担心。
族人们听了这个话都比较感动,先前在心里说他小气的人也感到有些惭愧,阿普的这个师父看起来虽然不像是特别了不起的人物,但他对他们部族的人确实是很好的。
就这样,这些昆仑人安心在常乐县住了下来,罗用每日都令人将饭食送到他们的住处,又安排了医者来给他们所有人检查了身体,给生病的人看病。
时间这才刚刚过去两三日,高昌那边献粮种的队伍经过他们常乐县,阿普作为献粮种之人,要跟他们一起去往长安城。
离开前一晚,阿普与自己的族人叮嘱,让他们一定要好好待在常乐县,听罗用的安排,不要擅自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除了罗用,不要听信任何人的话。
第二日一早,阿普穿着一身罗用为他准备的衣袍,背上新囊,跨上一匹高头大马,跟随这献粮种的队伍一起离开了。
族人们就这样眼巴巴送走了自己的首领,再回头看看生活了没两天的常乐县城,一时间都有些茫然无措。
转眼时间又过去两三日,这一日清晨,常乐县城中闹闹哄哄的,有昆仑人走到下面的路口去看究竟。
听那些城里人说,他们这是要去县衙领红薯藤,也有不少人是打算去看热闹的。
原来阿普单独呈给罗用的那些红薯,罗用收下以后并没有自己种植,而是将它们催芽之后,以二十户一保为单位,令每个保长到县衙领取一根红薯藤条。
这些保长拿了红薯藤回去细心栽种,秋来结出红薯,保内各户均分,待到来年开春再催芽,再均分,确保各家各户来年都能分到红薯藤,种上红薯。
罗县令对城中百姓言,这是昆仑人给他们带来的礼物,让他们将来吃上红薯以后,要记得这些昆仑人的好,莫要欺侮他们这些外乡人。
有那汉语相对说得好一些的昆仑人,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连忙跑到他们聚居的地方,把这件事跟部族里的其他人说了,昆仑人们听说了这件事,又是惊讶又是高兴。
他们站在坡上,有些好奇又有些拘谨地看着路口那边,有些常乐人经过这个路口的时候,还会停下来跟他们打个招呼,态度十分友好。
于是就这样,这些昆仑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排斥,很自然地就融入到了常乐县的生活当中。
他们有时候也会在城里四处行走,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到处都觉得很有意思。
白日里,这些昆仑人也喜欢坐在路边的石条上,看那些不去上工的常乐人一边磨针,一边说闲话唠家常。
也听不怎么懂,看那些人都笑得很开怀的样子,他们也跟着笑,一些昆仑人小孩嘴里嘬着别人送的麦芽糖,吃得津津有味。
这些昆仑人从前大多都在部落里磨过箭头石刀,磨针这活计他们上手很快。
后来罗用便让针坊的人给他们派发了一些磨针的活计,在这些昆仑人当中,选了一个会算术的中年男人负责收发,也像给那些负责这项工作的坊长村正一般,给他一些补助。
那中年昆仑人的妻子高兴坏了,他们不仅挣了这一份钱,自己每天也在磨针,磨出来的真又细致又好,一家人加起来的收入比部落里的其他人家都多。
其他人都很羡慕,但是没办法,他们部落里会算术的人本来就很少,另外几个胆子又小,当时罗用问他们谁会算术,只有那个中年男人第一个站了出来,于是他挣得就多。
不过就算是这样,他们每天磨磨针,一日挣个两三文总是有的,在那卖麦芽糖的摊位上,一文钱能买三块麦芽糖,三文钱能买九块,拿一个粗陶碗去装,几乎能装满满一碗回来。
这一日,罗用过去探望这些昆仑人的生活,然后告诉他们,自己给他们提供的免费饭食,只能持续到这个月底,从下个月初一开始,他们就要自己养活自己了。
昆仑人们现在对于养活自己这件事,都是比较有信心的,他们对城中的物价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通过磨针这个工作挣到了钱。
对于停止供应饭食这件事,昆仑人们并没有什么埋怨,从前他们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的时候,常常也会因为没有捕捉到足够的猎物而不得不饿着肚子。
现在他们这么多人,全都靠罗用一个人养着,这一养就是一个多月。昆仑人们觉得,罗用这个人,可能还是比他们之前想象的要厉害一点,要不然他不可能养得活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
之后的日子里,因为常乐百姓对待他们的态度一直很友好,昆仑人们也确实感受到他们在这座城里是安全的,于是渐渐地也就放开了手脚生活。
不少昆仑人都想进作坊,因为大部分作坊的工钱都比自己在家磨针挣得多。
至于那些善于捕猎的部落里的勇士们,心心念念就想加入常乐县的差役队伍,毕竟在常乐县这个地方,除了一些职位特别高的或者是有特殊职业技能的,余下的便数差役们挣得最多,每日里背着大刀在城里走来走去,看起来也很威风。
有人去找罗用说了这件事,说他们想当差役,罗用告诉他们这件事还得等一等,毕竟当差役不是武艺高强就可以的,还要熟悉当地的风土民情,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差役们是要管理他人,维护城里的秩序的。
罗用让他们先熟悉一下这里的生活,过几个月县衙那边会公开招人,到时候会有一场现场的比试和能力考查,他们这些昆仑人只要想参加的,都可以去报名。
那现场的比试,昆仑人们大抵知道是个什么意思,不就是打架嘛,他们从前在不打猎的日子里,相互之间时常也要“比试”一番,有时候是为了女人或者财物,有时候纯粹就是比着玩。
至于那个什么能力考查,他们就真的不知道了,于是就向当地人打听。
“哦,那能力考查吧,说简单也简单。”当地人七嘴八舌给他们科普。
“只要你比武比赢了,一般脑子不是太笨的,都能过。”
“就是要细心些。”
“去年县里招衙役的时候,我们也去看了,那题目出得可有意思。”
当场就有人给这几个跃跃欲试的昆仑人出了一道考题,让他们回答。
问题是这样的:
“一个姓陈的人家,家里养了二十二只ji,那几天他们家里娶了一个新儿媳,为了置办宴席,杀了十一只,隔几日,有人来买,又卖了四只。”
“这一日清晨,陈家阿翁蹲在院子里数ji,数来数去只有七只,少了一只,想起这几天隔壁家那个不学好的吴七郎总打他们家门口过,总盯着他家的ji看,前两日从隔壁院子里还曾飘来一阵jir_ou_的香味,当时陈翁还未发觉自家的ji少了,这时候想来,一定是被隔壁那吴七郎给捉了去。”
“这时候刚好有一队差役从他家院前走过,陈翁便把这件事对那些差役说了。”
第85节
恋耽美
第85节
“太贵太贵……”
“十文钱,我两三日也就挣这一片瓜。”
“咕噜。”
“吃不起啊……”
“啧啧。”
“……”
围观的常乐人一边吞咽口水一边抱怨甜瓜太贵,那几个伊吾人听到就当没听到,继续搬瓜的搬瓜,切瓜的切瓜,干站着的干站着。
就算是在他们伊吾城那边,这开春后的甜瓜,也只有城里少数富人才能吃得起,运到他们常乐县这边,加上运费,价钱自然更贵。
瞅瞅眼前这些常乐人,一个个穿得也并不光鲜,身上还透着一股子底层劳动人民的气质,还跟那儿说什么两三日才能挣一片瓜,两三日能挣一片瓜便也不错了。
“三个,一百文。”罗县令这边已经开始杀价了。
“不卖。”对面那个伊吾汉子一个摆手,转头又忙活自己的去了。
“一百一十文。”罗县令又道。
那汉子停下动作想了想,然后一个点头,指了指地面草席上的那些甜瓜,道:“你自己挑。”
于是罗用便从地上那些甜瓜里面拣了三个大的,然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串铜钱来。
“县令便只买三个甜瓜?”在他付钱的时候,旁边有人问到。
“吃个新鲜就得了。”罗用笑道。
那人一听眼前这个刚刚还与他还价的买瓜人竟是常乐县令,正待收钱的手顿时便缩了回去。
“足下便是离石罗三郎?”他问罗用道。旁边几个伊吾人这时候也都纷纷看了过来。
“我们县令便是离石罗三郎。”一旁的常乐百姓帮罗用回答。
“罗棺材板儿。”后面还有人笑嘻嘻添了一句。
那伊吾人听闻了,登时脸上的表情一收,就那五大三粗的块头,瞅着还挺吓人。
只见他快手快脚地从草席上拣了几个好瓜,一股脑儿塞到罗用怀里,罗用这两年虽也长开了,跟对面这个伊吾的汉子到底还是没得比,被这些甜瓜塞了个满怀不说,还有两个没抱住,咕噜噜掉在地上滚了好几圈,好在这甜瓜皮厚,倒也没摔坏。
“拿去吃,不要钱。”那伊吾汉子瓮声瓮气道。
“这如何是好?”罗用虽然还了价,但他也没要白吃人家的意思啊,瞅这几个人的装扮,也不像是很有财力的商队,这些人莫不会以为他是来打秋风的吧?
“我兄长是个憨直的,县令莫怪。”这时候正蹲在地上切瓜的那个年轻人也站了起来,收起胡刀向罗用拱手作揖道。
其余几个伊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是不知作何表态,看这几个人的样子,就不像是经常出来做买卖的。
“我不过就是过来买几个甜瓜,你们无需如此多礼。”罗用笑着把怀里那几个甜瓜放回草席上,又让人把那两个滚到地上的甜瓜递过来,把自己腰上挂着的那把匕首拿下来,将那两个甜瓜切了,分给在场的百姓。
“这两个甜瓜我便收下了,其余的还是留着卖钱吧。”两个甜瓜八十文钱,对眼前这些伊吾人来说显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众人将这两个甜瓜分而食之,一边吃瓜一边说话,这瓜摊上的气氛顿时便比先前热络了许多。
有常乐百姓问这几个伊吾人家里是做什么的,瞅他们也不像商贾,怎么会到常乐县这么远的地方来卖甜瓜。
那几个伊吾人便说了,原来他们这些人乃是农户出身,家里也有养着羊群的,大抵都是以务农为主,他们的村庄距离伊吾城不远,所以有些人家便会种些甜瓜贴补生活。
去年有传言说突厥人要打伊吾,弄得他们伊吾那边人人自危,外地的商贾去得也少了,从去年冬季到今年开春,这甜瓜一直就不怎么值钱,他们这些人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约了附近村里一些相熟的,一起去包了二十几辆木轨马车,把甜瓜运到敦煌晋昌常乐这一带来卖。
从伊吾到晋昌敦煌这一带来做买卖的,从前商贾们携带的大多都是金银珠宝,珍贵器物,卖甜瓜这种事,从前大概是没人想过。
毕竟路途这么遥远,运输这么艰难,甜瓜又重,这千里迢迢运过来,一个甜瓜得卖多少钱才能有赚,而且考虑到做这个买卖的艰难程度,一个甜瓜赚个三五十文的那根本都不叫赚。
也就是在这条木轨道通了以后,交通一下子就变得十分便利起来,从常乐这边过去不少商贾,这些人在伊吾那边做甚买卖的都有,有卖茶叶的有卖白酒的有卖针线的甚至还有卖酱料的。
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个正愁卖瓜的伊吾人,才会生出要通过木轨道来他们常乐县这一带卖甜瓜的想法。对他们常乐县当地的百姓来说,这样的事情也是头一遭。
常乐县城也不大,消息传得快,不多时,便有得了消息的人过来买瓜了,有那些个本地富户,也有后来的茶商,不过要论买得最多的,那还得是罗二娘的羊绒作坊。
这几车甜瓜,不肖半日便被分了个ji,ng光,那些伊吾人也很高兴,在县城里找了家食铺吃了一顿好的,第二日一早便乘坐木轨马车离开了常乐县。
十余日之后,罗用又再一次见到了这些人,这几个伊吾汉子在常乐县城门口右手边的墙根下,选了个比较好的位置,支起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瓜摊。
时日久了,这后头的甜瓜便也不如头一回那般好卖,这些人倒也不着急,留两三个人在常乐县这边守着摊子,又租了屋子,每天按时按点出摊收摊,没生意的时候就坐在墙根下磨磨针,一瞅那架势,就是打算要在常乐县扎根了。
这些人一开始那买卖做得也是粗犷,一片甜瓜就有四分之一个那么大块,要卖十文钱,后来这买卖越做越ji,ng细,甜瓜也是越切越小块,到后面就是小小的一条,大一点的两文钱,最小的一文钱。
一般小孩隔几日若是能吃上个一文钱的甜瓜,那都已经算是很好命的了,这年头一个成年人每日也就挣那几文钱,还要养家糊口,哪能天天给小孩买这些个零嘴。
罗县令有钱啊,每次过去都是买的两文钱的甜瓜,摊主还要专门给他切一块大的,每每都看得这些小孩很是艳羡。
作者有话要说:
伊吾就是现在的哈密一带,甜瓜就是哈密瓜~
第359章 看不见的水渠
话说自从伊吾人铺好了这一条木轨道之后,看看那些匈奴人好像并没有要打过来的意思,于是便开始着手铺起了水泥路,就从首府伊吾城开始。
这些个卖甜瓜的伊吾人,就住在伊吾城附近,常常赶着车子进城卖瓜,那车子行在水泥路面上,十分地平稳轻快。
不少伊吾人都认为,他们伊吾刺史这回这个事情办得不厚道,从那个离石罗三郎那里得了这么大一个好处,连水泥方子带那木轨道技术,作为回馈,竟然就给他们常乐县铺了那么短一条木头轨道,这样的做法实在太过吝啬,说出去简直给他们伊吾丢人。
于是这回这些卖甜瓜的伊吾人,一听罗用的身份,二话不说就抱了几个甜瓜给他,不要钱,免费给他吃,这里边,多少就有一点补偿的意思。
当然对于传说中的罗三郎,他们也是比较敬重的,只是还没有敬重到要免费请他吃那么多甜瓜的程度罢了,这些瓜在他们本地价钱并不十分贵,雇了木轨马车运到常乐县这边,加上那些个运费,那就很贵了。
罗用最近常常过来买甜瓜吃,每次就买两文钱的一小条,那卖瓜的伊吾人刚开始的时候也很费解,听闻这离石罗三郎很是有钱,怎的每日竟只买两文钱的甜瓜吃,于是有一次他就问了。
“你不看我那县衙里头多少人。”
罗县令坐在瓜摊上与人说道,常乐县公府近来又新招了一批差役,也都是一些五大三粗的汉子,吃起饭来如狼似虎,恨不得连锅带碗都给啃咯,就这甜瓜抱回去,那还能有剩下?
罗用近来时不常就要去库房看看,瞅瞅那里头还剩下多少钱粮,生生就看着库房里的那些钱粮一截一截被啃下去,眼下又不是收税的时节,好在还有城里这些商户撑着,每月里收些商税,勉强糊口而已。
“不是还有酱坊酒坊。”那卖瓜的伊吾人不信,别以为他们外地人不知道,常乐县城的酱坊酒坊都很挣钱。
“那个钱不能花。”罗县令摆手。
“因何?”伊吾人问道。
“不是还要修水渠。”罗县令言道。
“省这几个甜瓜的钱有用?”修水渠那是多么大的一件事。
“聊胜于无吧。”罗县令叹了一口气,没地儿挣钱的时候,也就只能省点了。
甜瓜也吃完了,罗用看看日头,差不多该回县衙办公去了,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县衙里的吏员们大多也都比较忙碌。
今年常乐县当地的农户大多都还是种的白叠,常乐县周边地区,像敦煌晋昌这一带,也有许多农户种白叠,听闻伊吾那边种的人也不少,再加上一些士族大家商贾富户们在河西置办的庄园,不知待到今年秋收之时,河西走廊这边粮价几何?
罗用也曾想过是否要将这一批r_ou_罐头放到秋后,万一到时候常乐当地发生粮荒,这批r_ou_罐头就成了救命的口粮。
然而若是没有粮荒,秋后便是冬季,届时又有大批羊r_ou_涌入常乐县,那时候他们就会既没有本金收购今年的新羊r_ou_,也没有钱粮雇佣人手加工羊r_ou_,更没有足够多的杜仲胶。
很多人千里迢迢赶到他们常乐县来卖羊,最后所得的钱帛,却比自己本地更少。而罗用他们去年做出来的这一批羊r_ou_罐头,因为储存条件有限,没有及时消耗掉的话,时间长了肯定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坏罐头。
所以,就算担心秋后的粮食问题,罗用这两日还是让人开始卖罐头了。天气渐热,新鲜羊r_ou_价钱逐渐走高,差不多也到了可以开始卖羊r_ou_罐头的时候了。
那些半人高的罐头坛子打开,里面就是满满一坛子的羊r_ou_,乃是加了各种调味料炖煮出来的,滋味比普通人家自己煮的羊r_ou_要好一些,价钱便与时下市面上的新鲜羊r_ou_的价钱相当,官营的菜铺子便有零售,城中百姓也有拿了钱粮过去换的,一次只买一升半升的也使得。
亦有那行路的商贾,整坛整坛地买,若是当场开了坛子,留下那块杜仲胶,那么这坛羊r_ou_罐头的价钱就要比零买便宜些许,若是不开封,连杜仲胶一起带走,那便要加上一个杜仲胶的价钱。
那坛子也分大中小,最小的那种坛子价钱最贵,据说是选了最好的羊r_ou_ji,ng心烧煮出来,坛子做得ji,ng致,胶垫也厚,储存条件也是最好的,基本上不会遇到坏罐。最大的坛子最是划算,一般小商贩都买这个,也有几个人合买一坛的。
这羊r_ou_罐头因为定价低廉,滋味亦颇佳,所以卖得也就很不错,晋昌敦煌两地不少商贾听闻了消息,纷纷来买。
罗用这几年虽然在常乐县推出了一些菜式,晋昌敦煌两地距离常乐县也不远,但是真正到常乐县吃过这些菜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晋昌敦煌也有不少食铺仿造常乐县那些菜式的,有仿得好的,也有仿得不好的。只是常去食铺吃饭的,原本也就只有那些颇富裕的人家,城里头那些个贫民百姓,家里面总共也就没几个钱,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莫说去什么食铺,能舍得从那些挑担的货郎那里买些常乐县的酱料调味就算是不错的了。
这回常乐县正在卖的这些羊r_ou_罐头,要说滋味,比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菜肴都好。
要说价钱,因为有了轨道运输,这两地距离常乐县又近,所以就算加上运费,价钱也并不很高,很多人家都能吃得起。
一时间常乐县的羊r_ou_罐头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出去,一车车一坛坛,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冬天牧民们源源不断地赶着羊群来卖的景象。
县衙里的吏员们还未忙完春耕这一茬,便又赶上了羊r_ou_罐头买卖,每日里出货收钱,盘点库存计算钱帛,从天亮忙到天黑,就没个清闲的时候。
也有那心中不满的,只是并不敢吱声,那罗棺材板儿绝不好相与,更何况上边还有一个唐检,就连那新来的安西都护,对他们这个罗县令的态度也是很客气。
谭老县令前些年因病请辞,这两年身体倒是好了,常常往来与常乐县衙,对于当地民生以及那条水渠的事情都十分上心。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老头儿也会给罗用帮帮忙,只是说来也是有几分气人,他现在给罗用帮忙,竟是比从前自己当县令的时候说话更好使,从前这衙门里头也是很有几个刺儿头,哪像如今这般好使唤。
“……从前我若是叫他们去卖罐头,行这商贾之事,那些人还不得给我把县衙都拆咯。”这一日,谭老县令与罗用说起这些事,也是颇多感慨。
“拆了重新盖一个便是,横竖你那县衙破得很。”罗用玩笑道。
“我倒是想,奈何并无钱帛。”谭老县令摇头道:“现如今这罐头的卖法,挣得也少,甚时侯才能攒够修水渠的钱。”
“算来算去,也就只能卖到这个价钱了。”罗用也叹了一口气,要想罐头好卖,就得给商贾们留出足够多的利润空间,现在他们定下的这个价格,敦煌晋昌两地的商贾就算加上运费成本,也还是很好卖货。
“这两日亦有伊吾那边的商贾来买。”谭老县令对县里的情况很是了解。
“这羊r_ou_罐头若是运到伊吾,那价钱便要高些。”就像伊吾那边的甜瓜运到他们常乐县一样,这些货物要在轨道上跑好几天,算上包车的钱,上轨道的费用等等,价钱肯定就便宜不了。
不过肯定也还是会有人买,毕竟他们这个羊r_ou_罐头滋味确实不错,价钱也并不十分高。
只要卖货容易,并且有利可图,那些伊吾商贾肯定就还会再来。
“高昌那条木轨道,约莫还有月余才能修好。”谭老县令言道。
去年冬天他们常乐县中实在是做了太多的r_ou_罐头,按照眼下这个卖货速度,至少也有三五个月好卖,所以他现在就盼着通往高昌城的那条木轨道能早点修好。
待高昌那条木轨道再修好了,他们常乐县往后与晋昌、敦煌、伊吾、高昌这几个地方的联系就都很紧密了。
他们每年入冬的时候都以相对高的价钱收购活羊,周边牧民自然就会汇聚到常乐县这边来卖羊。
春耕后羊r_ou_价高,到时候他们再以相对比较低廉的价钱出售羊r_ou_罐头,市场走俏有利可图,自然就会有很多商贾到常乐县来卖货。
这一买一卖之间,常乐县这个地方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强,市场愈繁荣,百姓愈富庶。
虽然这只是一项买卖,士大夫们所鄙夷的商贾行径,但是谭老县令现在却越来越发现,它其实就是一条看不见的水渠,正在慢慢地滋养着他们常乐县这片土地。
第360章 执念
忙完春播之后,罗用写了一份文书通过驿站送往长安城,其中主要就提到了在推广白叠花种植以后,河西地区有可能会面临的粮食问题。
罗用的提议是在陇右道铺设木轨道,这个轨道系统最好能一直延伸到长安城。
这样一来,不仅能在沿线各地发生粮荒的时候,及时从周边地区调运粮食,也能加强朝廷对河西地区的统治,方便兵力和粮草的输送,并且促进各地之间的沟通联系,使运输通达。
照理说作为一个小小的下县县令,罗用就算有什么谏言主张,也未必有能够引起上层的注意。
但罗用毕竟还是有些不同的,朝中这些人不管是喜欢他还是不喜欢他的,对于他的一举一动往往也都是比较重视,更何况这一次唐俭也在中间使了一把。
光禄大夫唐俭与罗用的观点相同,认为朝廷应该利用轨道技术,加强中原与河西走廊的联系,再通过河西走廊向西域各国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思想,以这种融会贯通的方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因为这两份文书,这几日的大朝小朝之上,文武百官总是争吵不休。
支持这个轨道系统的人很多,因为罗用和唐俭的文书中所勾勒出来的大唐帝国的宏伟蓝图,正是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盛景。
反对的声音也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劳民伤财,这几年全国上下的大工程已经够多了,河西那条水泥路这才刚刚竣工没几日,这就又要催着朝廷给他们铺木轨道,可曾体谅过民生多艰?
也有那心直口快的说:“朝廷既然有钱打仗,又何以会没钱铺路?”
然后大家又要针对眼下这几场战争的必要性展开一番唇枪舌战。几乎每一场战争,都会有那主战和主和之人,政治观点不同,这些人平时就有些不对付,一有机会就要掐起来。
这些当然只是明面上的说法,就算是在这暗流汹涌的朝堂之中,确实也有那胸怀坦荡坚如磐石之人,然而绝大多数人还是难以避免的,会被卷入到各种派系和利益斗争之中。
这一次关于铺设木轨道系统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了争论,大致上来说,这一场博弈围绕的中心有三个。
一个是国家大局,就算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政治观点不同,主张不同,自然就会有争斗,这种争斗是残酷的,严重的时候,常常也会斗到你死我活,只有在这样的争斗中赢得了胜利,自己的政治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另一个是士族大家之间的力量博弈,朝廷这两年十分重视陇西,又是修水泥路又是设立安西都护,现如今那边又出了白叠花,照这种形式发展下去,陇西那边的家族自然就会发展得更好,势力得以壮大。
其他地方的大家族自然就不会眼睁睁看着形势一直向着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
而罗用和唐俭这两个人,就是这一场博弈的最后一个重心所在了。
假如最后朝廷果真像他二人所言,在长安城与陇右道之间大肆铺设木头轨道,不仅加强中原与河西走廊的联系,并且实现沟通西域的目的,那么将来不仅是河西走廊,就连罗用和唐俭二人也会变得重要,更加受到朝廷倚重,更有可能成为朝廷经略西域的重臣功臣,这是很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辩,这一次就连皇帝都无法轻易拍板,朝中一些大臣现在又把隋炀帝杨广当年不惜民力好大喜功的事情拿出来说,劝李世民不要重蹈覆辙,做那亡国之君,说是劝谏,态度却是颇为强硬。
李世民登基这些年,从当初玄武门之变后的人人自危,到现在的天下安定四海升平,王权一年比一年稳固。王权独大,必然会导致相权衰微,一部分代表相权的士族大家们这一次隐隐又有联合之势。
长安城中风起云涌,而远在河西之西的常乐县,却是一片的风平浪静。
前些时日唐院长已经带着常乐书院的学生们出门游学去了,这回乔俊林也跟着一起去,五对那头野驴也想跟着走,被差役们用几根嫩黄瓜又给哄了回来。
这些人一路坐着木轨马车往那伊吾城而去,那些学生在常乐县闷了这么久,这回终于出门了,一路上就跟小学生春游一般,叽叽喳喳吵闹不休。
乔俊林坐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显得有几分格格不入,他或者提笔记录这一路上的见闻,或者静坐沉思,不时还会回头看看常乐县的方向。
对于常乐县县尉郭凤来,乔俊林大致是信任的,作为一个被上头点名送到常乐县来当县尉的人,往长安城那边寄信的次数多些也是可以理解,无论换了谁处在他这样的位置,大约都很难违抗上面那些人的意思。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乔俊林这一次出门前,还是私下找了几名自己信任的差役,嘱咐他们要注意保护罗用的安全,一旦发生什么问题,除了罗用本人,一定先让那些茶商和罗二娘知道。
若是出了大事需要寻人营救,郭孝恪在高昌,距离太远,驻守敦煌的乔师望早前又被调走了,晋昌城倒是近些,只那陈皎约莫并不关心罗用生死,付兵曹那里倒是可以一试。
罗用这几年陆陆续续的,帮着付兵曹安置了不少老兵,那付兵曹应是要承他这份情。
“莫看了,你又往那边看什么,罗用那小子死不了。”唐大人不耐烦地敲了敲棋盘:“该你了。”
那些臭小子棋艺太差,那几个他从当地请来的先生就更别提了,一个个俱都是臭棋篓子,也就这乔俊林能跟他玩两把,只不过这小子这几日明显是有些心不在焉,下棋也不专心,输赢也不在意,没劲得很。
乔俊林抿了抿嘴角,垂眼看着棋盘思索,唐俭瞄了他一眼,想起早前从离石那边传过来的一个话本。
言是每一个出世的天地瑰宝身边,都有一头守护的妖兽。罗用若是那瑰宝,这乔俊林必然就是那妖兽无疑,不知他这副俊朗的皮囊之下,究竟藏了多少执念。
听闻早前有一个小娘子给罗用送了双鞋,罗用就冲她笑了一下,乔俊林当街就黑了脸,乌沉沉一副风雨欲来的模样。
后来有传言说,那小娘子怕乔俊林怕得很,远远看到他便要跑。也亏得罗用家里兄弟姐妹多,要不然他们老罗家怕是真的就要断了香火,啧啧……
“将军!”
“怎的就将军了?”
“……”
“我这个相为何竟会在这里?你给我挪的?”
“方才你自己走的。”
“方才?哎呦,走神了走神了,这一步不算……”
“不玩了。”
“算算算,这回就算我输了,再玩一局。”
“……”
第361章 老了
农历四月底,长安城的白家二叔给罗用写了一封信。
信中言道,朝中百官大多支持修木轨道,只是近年颇多战事,又修了不少水泥路,圣人怜惜百姓,这木轨道一事,怕是还要再等上些许时候。
又道四娘五郎六郎七娘皆安,五郎近来长得很快,转眼便已高过四娘,六郎七娘长得也快,姐弟几人俱都十分懂事,四娘也把那南北杂货经营得有模有样,小小年纪,着实难得。
在这封信的末尾,白二叔又对罗用提了一下长安城去年底到今年初,发生的一件大事,原太子被废,晋王李治被册立为太子。
对于这件事,白二叔用辞十分ji,ng简,说得也很含糊,态度很谨慎。
河西距离长安城颇远,消息并不十分灵通,再加上太子谋反这种事,朝廷方面并不会大肆宣扬通告天下,眼下这时候除了一些消息通达的世族大家,出了长安城,怕是鲜少有人知道这件事。
罗用虽然一早就知道历史上是有这么一件事,但他也是在收到白二叔的这封信以后,才确定这件事最终还是发生了,并没有因为他在这个时代的所作所为发生什么改变。
信纸上只那寥寥数语,罗用却知道,事实要比这寥寥数语不堪得多。
史书上记载,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之所以会败露,乃是因为齐王李祐,那李祐十分荒唐,皇帝于是让权万纪去管教他,结果管着管着,李祐一气之下就把权万纪给杀了,之后又怕自家老子追究,一不做二不休就决定造反。
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最后朝廷在捉拿有罪之人的时候,因为连坐,牵连到太子李承乾府中一个名叫纥干承基的人,这纥干承基为了保命,就把太子的谋反案给揭露了出来。
接连两个儿子造反,一个儿子杀了,一个儿子流放,就连原本甚得皇帝宠爱的魏王李泰,都被一起赶出了长安城。
经此一事,皇帝可以说是元气大伤,虽然也打击了那些先前环绕在李承乾和李泰周围的势力,但那毕竟是自己儿子啊,长孙皇后给他生的三个儿子,现在还留在身边的,就只剩下李治一个了。
在这节骨眼上,李世民着实没有多少心力再去与人斗智斗勇,他现在每日就把李治带在身边,生怕又给了别人可乘之机,这个儿子也会被人挑拨教唆,使他们父子离心。
就连罗用唐俭二人描绘的经略西域的蓝图,一时间好像也很难激起这个中年帝王心中的热情和野心,他现在实在是太累了。
那一场关于铺设木轨道的争论,就像是一阵骤然而起的风,然而这阵风过去了便也过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结果。
就目前来说,反对派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支持修木轨道的那些人还没有完全放弃,总有一天这个计划还会再一次被人提起……
罗用合上信件,想了想,还是从腰上取了火镰下来,点燃了桌面上的一盏油灯,将手中这封信件烧了。
虽然说贞观年间言论上整体还是比较自由,但是他们这些在朝为官的人,凡事还是小心为上,怕的就是敌对势力的攻讦。
烧完了信件,罗用信步出了县衙,这两日天气回暖,只是风沙颇大,距离乔俊林他们出门已将近两月,不知这时候身在何处,是在伊州还是已经往高昌那边去了。
罗用一路上了城墙,想起自己早前与白二叔说起:
“某与蔡国公长子交情甚笃,此去何西不知哪一日才能归还,期间我那友人若是遇着什么难事,白二叔若是能帮的,还请相帮一二。”
当时他这话说得含糊,转眼时间又过去了这么久,不知白二叔是否还记得,就算是他记得,是否又敢出手相帮。
在那节骨眼上要救杜构,就好比是火中取栗,轻则烫伤巴掌,重则引火烧身。
罗用站在高高的城墙之上,放眼看去尽是灰茫茫的一片。
在这个落后荒芜的年代,人类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原本就已经很不容易,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之残酷,却甚过后世千百倍。
铺设木轨道的事情,一旦被搁置下去,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了,罗用眼下更关心的,还是河西这一带的粮食问题。
几年前他让阿普带着两个红薯回去尼罗河畔,期待他能带着自己的族人和红薯再回来,如此一来,不仅红薯这个东西可以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阿普他们的族人也能因此受到大唐的庇护。
只是看看眼前的这一片茫茫天地,这个荒芜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危险,就算同为人类,也把他们当成奴隶和奇珍异兽看待,如此危机重重之下,他们果真能够活着回来吗?
还是说,其实他们早已像眼前的这些尘埃一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这一片茫茫天地之间……
罗用不知道的是,就在前几日,乔俊林等人在伊州边界的某个小城,遇到了一个从高昌那边过来的商队。
听那个商队的人说起,高昌城那边近日来了一群昆仑奴,言是要与天可汗献粮种,只是刚到高昌城,那群昆仑奴里的老首领就不行了,这时候他们就在高昌城中,怕是要等到办完了老首领的后事,才能继续启程。
乔俊林等人一听这个事,连忙就往那高昌城赶去,待他们抵达高昌城的时候,城里的僧人们正在为阿普的父亲做法事。
这个生在尼罗河畔长在尼罗河畔的部落首领,在他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却不得不带领他的族人迁徙。
迁徙之路艰辛漫长并且危险重重,当初他将首领之位传给阿普的时候,族人们就担心他们的老首领快要不行了,但他却神奇地坚持了下来,拖着他老迈的身躯,和族人们一路走到了高昌城,在这个佛光普照的和平之地,这才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原高昌国王麴文泰称他是一个英雄,安西都护郭孝恪也敬他是一条汉子,他们为这个昆仑人首领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城中飘荡着阵阵梵音,平和而又壮阔,那些饱经风霜瘦骨嶙峋的族人们,仿佛也在这梵唱之中得到了安慰,他们或是嚎啕大哭,或是饱含热泪,不敢相信,他们竟然真的做到了,靠着自己的双足,一步一步走到了这个传说中的东方国度……
葬礼过后,乔俊林等人去见了阿普。
阿普老了,这一别不过二三年,阿普看起来却像是老了十余岁。
“我师父他好吗?”阿普问乔俊林。
这几年的时间对他来说太过漫长和艰辛,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死的无常,这一刻,他只想知道罗用现在还好吗。
乔俊林看着眼前这个黑人阿普,不知怎么的,竟也像罗用那般,生出了想要逗人开心的念头,于是他想了想,回答说:“挺好的,又长高了。”
“哈哈哈哈!”阿普果然很高兴,笑得眼里都溢出了泪花:“那就好,那就好。”
第362章 相见
阿普他们带来了红薯,因为之前在大食国耽搁了太长时间,当初从部落里带出来的很多红薯因为储藏条件有限,都烂掉了。
离开大食国以后,他们找了一个没有人烟的山谷,将剩下的红薯催芽,就地种了一茬,他们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人群,保护着自己的田地,有时候也要和野兽搏斗。
在红薯成熟的季节,族人们饱食数日,最后终于还是带上剩下的口粮,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一片土地。
他们知道,在那一片小国林立的土地上,并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过不了多久,大食人说不定也会将那里吞并。
他们不想沦为大食人的奴隶,虽然那几个从大唐回去的人也说过,大唐的贵族把他们当成奇珍异兽贩卖,但那是不一样的,毕竟一个国家可以失去几头奇珍异兽,却绝对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轻易失去那么多的奴隶。
而且这个部族里的黑人们大都相信,大唐虽然遥远,但是那里有阿普的师父,他可以帮助他们。
事实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早前他们这些人刚刚走到边关的时候,遇到了郭孝恪的队伍,阿普说自己是罗用的弟子,带着族人前来归顺大唐,并有粮种要献给天可汗。
那些官兵并没有为难他们,只是一路将他们押送到了高昌城,路上也算是比较客气,态度并不凶恶。
还有一个官兵不停地询问阿普:“你真的是离石罗三郎的弟子?那罗三郎怎的会收一个昆仑奴做弟子?”
在得到阿普肯定的回答,并且讲述了自己与罗用认识的经过的时候,这个官兵就表现得特别羡慕:
“我也是关内道出身,早前罗三郎与他的那些弟子在我们关内道铺了一条水泥路,当地人对他们可敬重了,整个关内道就没有不知道离石罗三郎的。”
“你这两年去了西域,兴许并不知晓,罗三郎有几名弟子现如今便在河东道兴办针坊,不仅把针卖到长安洛阳,就连江南那边的人都用他们的针。”
“你那些师兄现如今可都发财了,瞧瞧你这穷样,哈哈哈哈!”
“不知道你们师父收弟子是个什么章程,像咱这些个穷当兵的,他收是不收?”
“……”
这些黑人们之前便与阿普他们学过一些汉话,这时候虽然并非句句都能听得懂,但大约也都能感觉到,阿普的师父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这样的认知让他们忐忑的心情安稳了很多,待到老首领的葬礼过后,听闻有那离石罗三郎的友人来寻阿普,族人们俱都翘首以盼,想要知道那罗三郎会怎么安排他们,他们在这个东方国度,究竟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唐俭乔俊林等人这一日不仅见了阿普,也见了郭孝恪和麴文泰麴智胜父子。
郭孝恪眼下是立功心切,对那献粮种一事,他必定是要cha上一脚,麴氏家族也有心借这一件事宣传他们高昌城佛法昌盛人杰地灵举世无双,阿普却一心只想去常乐县找罗用。
最后这些人合计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
阿普他们带来的那些红薯里头,把最好的挑拣出来,让郭孝恪派人送往长安城,献与天可汗,剩下那些不好的,就算送到长安城,肯定也会烂掉,干脆留在高昌这边种种看,至于这些昆仑人,既然他们想去常乐县,那就让他们去吧。
“那红薯呢,常乐县那边不得也要几个红薯啊?”
唐俭对这个结果不甚满意,合着他们常乐县最后就得了个烫手山芋,好处全让这些孙子分完了。
“你要那红薯作甚?”郭孝恪就说了:“待到来年推广新粮,定是不能少了你们常乐县。”
这红薯实在好吃,早前在得了这批新粮的时候,郭孝恪就按那些昆仑人所言,烤了一个来吃,那个香甜软糯,啧啧,他现在已经等不及要向朝廷邀功了。
“唐大夫莫要心急。”麴文泰也说:“来年那新粮出来了,常乐县一时若是分不着,我便叫人从高昌这边送一些与你。”
“正是。”郭孝恪现在也算是半个高昌人了,自然也为高昌说话:“这些高昌人很会种粮,先前那金瓜他们都种活了,这回这些红薯眼瞅这就要烂了,叫高昌的和尚们念念经,兴许还能种种看,拿到你们常乐县八成就坏了。”
唐大人气得都想指着这两个臭不要脸的鼻子骂娘,奈何他既不是地头蛇麴文泰,也不是兵权在握的郭孝恪,争不过这两个没脸没皮的。
想想能把这些昆仑人带回去,对罗用也算有个交待,眼前这两个人,一个是当惯了土皇帝的,另一个干脆就是土匪窝瓦岗寨出身,还是不惹为妙,当一回孙子拉倒。
瓜分完利益之后,得了好处的郭孝恪也是比较热情,安排唐俭等人从高昌这条新铺的木轨道回常乐县。
从高昌到敦煌的这条木轨道,大致都已经铺好了,就只有中间地形特别复杂的一段路,还在施工中,唐俭他们只要在中间那段路下车走一走,其余时候都能乘坐木轨马车。
不日,唐俭乔俊林加上那些常乐书院的学生,再加上阿普他们的族人,将近二百号人,浩浩荡荡地从高昌城出发。
当天晚上在驿站里休息的时候,唐大人就问阿普:“说实话,其实你们自己还藏了点吧?”阿普也不说话,就顶着他那一张沧桑的老脸,咧着一口大白牙冲他傻笑,假装自己听不懂汉话。
唐俭:……行了,老子心里有底了。
白日里,他们这一行人坐在木轨马车中,在荒原之上飞驰,阿普和他的族人们打开车窗,看着外面大片大片的戈壁滩。
有时候也会看到成片的草地,农历五月初的戈壁滩上正是充满生机的季节,初夏时节的风呼呼地灌入车中,既不很热也不很冷,一切都是这样地神奇,感觉就好像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夜晚,唐俭会带着他们在驿站里投宿,驿站会给他们提供免费的食物和住处,初时这些黑人还比较警惕,吃得不多,总喜欢藏食物,夜里也常常都是几十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休息。
后来习惯了,慢慢放下了戒心,便也跟常乐书院那些学生一般,每天敞开了肚皮吃饭,夜里摊开手脚在炕头上呼呼大睡。
就这样好吃好睡的,他们这一行人很快就到了敦煌,约莫下午三点来钟到的敦煌,没有停歇,换了一批木轨马车,直奔常乐县而去。
罗用这时候也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难得地换上了一身平日里不舍得穿的白叠布衣袍,在站台上等候阿普他们的到来。
白叠布这东西其实就是棉布,相比二十一世纪一些优质的棉布,眼下这白叠布的质量也称不上特别好,但就是价格贵,比丝绸都贵。
二娘用上好的白叠布给罗用做了两套衣袍,他平日里也不怎么舍得穿,棉布这东西穿多了洗多了容易显旧发黄,就不好看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很快便黑透了,罗用就穿着一身白叠布长袍,站在火把之下,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一条木轨道,等候着阿普他们的到来。
终于,远处传来马蹄的声响,紧接着又是一阵车辆行驶在木轨道上的声音,罗用不禁感到鼻头微酸……
阿普以为自己的心早已经像铁石那般坚硬,然而在看到罗用那一刻,他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那个少年就站在那里,一身洁白衣裳,在那火光之下,仿佛已经等了他许多年。
第363章 融入
阿普他们这些人进城的时候,引来不少常乐百姓围观。
常乐县这个小地方的宵禁现在也是形同虚设,城中百姓白日里大多都在作坊做工,晚上下工以后,难免就想三五成群出来逛个街,拉拉家常什么的。
尤其眼下又是夏季,大热天的闷在家里头作甚,这年头又没有电视看,更别提电脑智能手机了。
阿普的那些族人们走在常乐县的街道上,感觉也很新奇,之前在高昌城那边的时候,虽然也颇热闹繁华,但他们那时候心里还不是很安定,整日就待在自己的住处,不怎么敢到外面闲逛。
这时候来到常乐县城,都知道这里归阿普的师父管,这里的人看起来也比较和善,看着街道上一间间挂着灯笼的铺子,还有街头巷尾的零星摊位,哪一样都让他们觉得很新鲜。
路边一个小孩口里嘬着一块麦芽糖,吃得津津有味,看得几个路过的黑人小孩眼都直了,却也不会像寻常小孩那样吵闹耍赖,手里依旧紧紧抓住大人的衣摆,一步三回头地跟着自己的族人们往前走去。
穿过街道,在前面的水泥路上拐个弯,上了一道缓坡,很快就看到了一排排的矮房。
“这是县里用来出租的房屋,尔部族献粮种与天可汗,有功,我令县中吏员一年之内莫要收取你们的租金,你们只管安心在这里住着。”
罗用这话既是说给阿普听,也是说给旁人以及那些租房者听。
阿普是他的弟子,他带来的这些族人,罗用自当多加照顾,但若是偏袒太过,就容易引起其他人的不满,那样一来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阿普的族人们更加难以被当地人接纳。
阿普自然没有意见,听了罗用的安排,这便让自己的族人们各家都去选一间屋子住下。
他的族人们对这师徒二人的话听得半懂不懂,隐约好像明白这个房子好像暂时是可以给他们住,但好像只有一年,那么一年以后呢?
……怎么感觉他们首领的这个师父好像有点小气呢?
这房子确实是很好的,一间间屋子建得四四方方的,地面非常平滑,墙壁也很平滑,屋顶上盖着的茅草也很厚,肯定不会漏雨。
屋子最里面还有一个高出来的地方,他们知道这是睡觉用的,来的路上已经见识过了,听说冬天还能在这底下烧火,不知道他们这里的人是怎么想的,难道不会把人烤熟吗?
一会儿,有人担了一担担的饭食过来,言是罗用在县中各间食铺订的,这些昆仑人纷纷从屋里出来,借着火光,围在院子里吃饭。
饭菜非常好吃,但他们却总是忍不住转头去看罗用,阿普的这个师父,跟他们从前想象的有点不太一样,太年轻了,也不够强壮,怎么看都不像是那种特别厉害的人物。
吃完饭,罗用便让他们今晚先歇下,明天一早他会令人再送饭菜过来,叫他们不用为食物担心。
族人们听了这个话都比较感动,先前在心里说他小气的人也感到有些惭愧,阿普的这个师父看起来虽然不像是特别了不起的人物,但他对他们部族的人确实是很好的。
就这样,这些昆仑人安心在常乐县住了下来,罗用每日都令人将饭食送到他们的住处,又安排了医者来给他们所有人检查了身体,给生病的人看病。
时间这才刚刚过去两三日,高昌那边献粮种的队伍经过他们常乐县,阿普作为献粮种之人,要跟他们一起去往长安城。
离开前一晚,阿普与自己的族人叮嘱,让他们一定要好好待在常乐县,听罗用的安排,不要擅自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除了罗用,不要听信任何人的话。
第二日一早,阿普穿着一身罗用为他准备的衣袍,背上新囊,跨上一匹高头大马,跟随这献粮种的队伍一起离开了。
族人们就这样眼巴巴送走了自己的首领,再回头看看生活了没两天的常乐县城,一时间都有些茫然无措。
转眼时间又过去两三日,这一日清晨,常乐县城中闹闹哄哄的,有昆仑人走到下面的路口去看究竟。
听那些城里人说,他们这是要去县衙领红薯藤,也有不少人是打算去看热闹的。
原来阿普单独呈给罗用的那些红薯,罗用收下以后并没有自己种植,而是将它们催芽之后,以二十户一保为单位,令每个保长到县衙领取一根红薯藤条。
这些保长拿了红薯藤回去细心栽种,秋来结出红薯,保内各户均分,待到来年开春再催芽,再均分,确保各家各户来年都能分到红薯藤,种上红薯。
罗县令对城中百姓言,这是昆仑人给他们带来的礼物,让他们将来吃上红薯以后,要记得这些昆仑人的好,莫要欺侮他们这些外乡人。
有那汉语相对说得好一些的昆仑人,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连忙跑到他们聚居的地方,把这件事跟部族里的其他人说了,昆仑人们听说了这件事,又是惊讶又是高兴。
他们站在坡上,有些好奇又有些拘谨地看着路口那边,有些常乐人经过这个路口的时候,还会停下来跟他们打个招呼,态度十分友好。
于是就这样,这些昆仑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排斥,很自然地就融入到了常乐县的生活当中。
他们有时候也会在城里四处行走,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到处都觉得很有意思。
白日里,这些昆仑人也喜欢坐在路边的石条上,看那些不去上工的常乐人一边磨针,一边说闲话唠家常。
也听不怎么懂,看那些人都笑得很开怀的样子,他们也跟着笑,一些昆仑人小孩嘴里嘬着别人送的麦芽糖,吃得津津有味。
这些昆仑人从前大多都在部落里磨过箭头石刀,磨针这活计他们上手很快。
后来罗用便让针坊的人给他们派发了一些磨针的活计,在这些昆仑人当中,选了一个会算术的中年男人负责收发,也像给那些负责这项工作的坊长村正一般,给他一些补助。
那中年昆仑人的妻子高兴坏了,他们不仅挣了这一份钱,自己每天也在磨针,磨出来的真又细致又好,一家人加起来的收入比部落里的其他人家都多。
其他人都很羡慕,但是没办法,他们部落里会算术的人本来就很少,另外几个胆子又小,当时罗用问他们谁会算术,只有那个中年男人第一个站了出来,于是他挣得就多。
不过就算是这样,他们每天磨磨针,一日挣个两三文总是有的,在那卖麦芽糖的摊位上,一文钱能买三块麦芽糖,三文钱能买九块,拿一个粗陶碗去装,几乎能装满满一碗回来。
这一日,罗用过去探望这些昆仑人的生活,然后告诉他们,自己给他们提供的免费饭食,只能持续到这个月底,从下个月初一开始,他们就要自己养活自己了。
昆仑人们现在对于养活自己这件事,都是比较有信心的,他们对城中的物价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通过磨针这个工作挣到了钱。
对于停止供应饭食这件事,昆仑人们并没有什么埋怨,从前他们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的时候,常常也会因为没有捕捉到足够的猎物而不得不饿着肚子。
现在他们这么多人,全都靠罗用一个人养着,这一养就是一个多月。昆仑人们觉得,罗用这个人,可能还是比他们之前想象的要厉害一点,要不然他不可能养得活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
之后的日子里,因为常乐百姓对待他们的态度一直很友好,昆仑人们也确实感受到他们在这座城里是安全的,于是渐渐地也就放开了手脚生活。
不少昆仑人都想进作坊,因为大部分作坊的工钱都比自己在家磨针挣得多。
至于那些善于捕猎的部落里的勇士们,心心念念就想加入常乐县的差役队伍,毕竟在常乐县这个地方,除了一些职位特别高的或者是有特殊职业技能的,余下的便数差役们挣得最多,每日里背着大刀在城里走来走去,看起来也很威风。
有人去找罗用说了这件事,说他们想当差役,罗用告诉他们这件事还得等一等,毕竟当差役不是武艺高强就可以的,还要熟悉当地的风土民情,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差役们是要管理他人,维护城里的秩序的。
罗用让他们先熟悉一下这里的生活,过几个月县衙那边会公开招人,到时候会有一场现场的比试和能力考查,他们这些昆仑人只要想参加的,都可以去报名。
那现场的比试,昆仑人们大抵知道是个什么意思,不就是打架嘛,他们从前在不打猎的日子里,相互之间时常也要“比试”一番,有时候是为了女人或者财物,有时候纯粹就是比着玩。
至于那个什么能力考查,他们就真的不知道了,于是就向当地人打听。
“哦,那能力考查吧,说简单也简单。”当地人七嘴八舌给他们科普。
“只要你比武比赢了,一般脑子不是太笨的,都能过。”
“就是要细心些。”
“去年县里招衙役的时候,我们也去看了,那题目出得可有意思。”
当场就有人给这几个跃跃欲试的昆仑人出了一道考题,让他们回答。
问题是这样的:
“一个姓陈的人家,家里养了二十二只ji,那几天他们家里娶了一个新儿媳,为了置办宴席,杀了十一只,隔几日,有人来买,又卖了四只。”
“这一日清晨,陈家阿翁蹲在院子里数ji,数来数去只有七只,少了一只,想起这几天隔壁家那个不学好的吴七郎总打他们家门口过,总盯着他家的ji看,前两日从隔壁院子里还曾飘来一阵jir_ou_的香味,当时陈翁还未发觉自家的ji少了,这时候想来,一定是被隔壁那吴七郎给捉了去。”
“这时候刚好有一队差役从他家院前走过,陈翁便把这件事对那些差役说了。”
第85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