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作者:报纸糊墙
第80节
“自然是有出处。”若是从前,罗用或许还会说是从西域那些胡商那里听来,只这一次,他却不打算再找借口糊弄于人。
孙思邈再问,罗用便不肯说了,于是他便也不再多纠缠,只管叫人备下热水饭食,招待罗用与乔俊林二人洗漱用饭。
之后两三日,罗用便住在这孙宅之中,孙思邈在给人看病和教授徒弟之余,也时常会与罗用对坐说话,两人谈到那酒ji,ng的酿造之法的时候,罗用很爽快便告诉了他。
这个传闻中的罗棺材板,这回倒是难得的大方好说话。
这几日,孙思邈不仅从他那里听闻了一个种牛痘之法,还得了这酒ji,ng的酿造之法,原本便以为这便是全部了,直到临行前的那个晚上,罗用抱着一个包袱特来寻他。
昏黄的灯光下,罗用一脸郑重地对孙思邈说道:“此次罗某前来,还与高医带来一份厚礼,此物乃是世间难得的珍宝,却也十分棘手,不知高医敢不敢收?”
孙思邈也很郑重:“是为何物?”
“此物关系到罗某身家性命,还请高医妥善保管。”
“三郎只管安心。”
第335章 种牛痘
孙思邈看了罗用拿来的书籍,头一本翻到的,便是罗用放在最上面的解剖学,当即他便被书中的内容震惊到了。
虽然这文字有几分奇异,但是那图片却着实细致,不知是用了什么奇异的方法,有一些图片竟然能画得像真物一般。
“此书你从何处得来?”果然如这罗三郎所言,此乃世间难得的珍宝。
在看这封面,这纸质,这字体大小如此匀称,一笔一划皆像是用细针刻出来,用尺子量过一般。
“我亦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得来,高医可要收下这些书籍?”罗用问他。
“自然!”孙思邈向罗用拱手道:“有生之年得缘能见如此其物,孙某无以为报!”
“那我手头上另外还有几本,你可还要?”罗用又问。
“要!自然是要!”孙老汉激动得红光满面!这番情景,真真就跟做梦一般啊!他这莫不是见到了仙人?
“乔大郎,你把剩下那些也搬进来。”罗用这时候对着大门口的方向喊了一声。
“好。”门外的人应了一声,然后不多时,乔俊林便把剩下的书籍都给搬了进来,只见他肩上扛着一包,手上还提着一包,那些用来包书的布巾,怕是能有床单那么大!
孙思邈:“……这些都是?”
罗用:“是啊。”
罗用现在也想开了,不能总叫他一个人在那里c,ao心劳力的,也该叫别人也跟着c,aoc,ao心,出出力。
这几天他在终南山上住着,看这孙思邈着实也觉得很靠谱,于是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空间里所有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书籍都拣了一份出来,这还只是一份而已,若是都拿出来,怕是要把这位老前辈给吓到。
那两个包袱打开以后,所有的书籍都被一摞一摞搬到木榻之上,孙思邈就着油灯,坐在那里一本一本地翻看,虽然那文字他有些看不大懂,连蒙带猜的,却也觉兴味盎然。
罗用和乔俊林都没说话,安静地坐在一旁,任由孙神医心无旁骛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直到天光渐亮,孙思邈这才强迫自己放下书本:“让两位见笑了,如此稀罕之物,孙某当真是爱不释手。”
“无碍。”罗用说道:“这些书籍留在我的手里也没有什么大用处,还是交到高医手中,才能让它们物尽其用。”
“三郎高义啊!”
“高医仁心,以后我那长安城中的弟妹,还要仰仗高医一二。”
“那是自然!三郎只管安心去吧。”
“如此,罗某便告辞了。”
临行前,罗用又从书堆里挑出一本字典,并且跟他说了用法,用偏旁部首和笔划查字,不用知道拼音也行的。
孙思邈如获珍宝,一路将他二人送到了终南山下,然后又令自己的弟子们架着马车送了罗用他们很远。
就在罗用他们离开终南山的数日之后,孙思邈与他的弟子一行便也出山了。
他的弟子们探听到,近日在河南道那边的一个小村中,似是有几名村人出痘,弄得那一带人心惶惶,往来商贾经过那一片地方也都要绕着走。
罗用所说的种牛痘之法,究竟是否可行,不在真人身上实验一二,哪里又能知晓。
只是此法新奇,世人先前未曾听闻,寻常人哪里肯试,孙思邈也不能强人所难,但若是在出现天花的地方,那情况就会很不一样,人们担心自己被传染,听闻此法可以避劫,自然有人愿意尝试。
孙思邈先前便种过人痘,只要这牛痘不比人痘凶险许多,他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待他们到了传说中有人出痘的村子,疫情已经发展到颇为严重的境地,听闻名医孙思邈前来他们这里悬壶济世,还能以种牛痘之法驱邪避害,一时间竟是人人肯种。
那出痘之牛乃是当初罗用与孙思邈第一次谈及此事之后,他便安排弟子出门去寻,寻得之后恰好又听闻了河南道这个村子有人出痘之事,于是师徒一行带着这头牛便来了。
只需轻轻在人手臂上划一个小小的伤口,再将些许牛痘脓汁抹在上面,这痘便算是种好了,c,ao作起来着实便利。
孙思邈原本是打算先找一两个人试试,待到确定了这个方法确实可行之后再大范围帮人种痘。
奈何这个村里的百姓着实是怕了,人人都怕自己熬不过这十几日只差,只想快些把这牛痘种上。
孙思邈最终也决定相信罗用一回,也相信他得来的那些奇书一回,将那些前来请他种痘的村人,全都种上了牛痘。
做这件事需要担很大的责任,一旦失败了,不仅在良心上要受到巨大的谴责,孙思邈的他和这些弟子们也会因此名誉扫地,受到世人的谴责,毕竟在这个村子以外的地方,将牛身上的痘种到人身上,这原本就是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大胆与荒谬之间,往往也就一线之隔。
好在这些人的情况看起来都还比较好,头一日种痘,第二日伤口上便起了丘疹,不像出人痘那样整个人身上到处都长,而只是伤口周围长了一点。
那丘疹越长越多越长越大,直至化脓,不肖十余日,便能结痂脱落,落痂之后留下一个胡豆大小的疤痕。
自从种了这牛痘之后,村中果然再也没人出痘,村人之间奔走相告,甚至还有附近村子的人大着胆子来他们这里接种牛痘的。
孙思邈给自己和自己的弟子们也都种上了牛痘,然后令一部分弟子出去给附近村子的人种痘,以免那些村人常往这个出过痘的村子跑,不慎把病气带了出去,引起更大规模的传染。
而他自己则带着另外几名弟子,留在村中医治那些在他们到来之前便已出痘的村人。这种牛痘之法只对未出痘之人有用,若是已经出痘,种上便也无用了。
还有一些人在十余天之前便接触过出痘之人,病气已经藏在身体里,马上就要发出来了,这样的人即使种上了牛痘也是无用,这些都是他近日从罗用给他的一本书上看来的。
罗用与乔俊林还未及抵达常乐县,长安城这边便已传出了孙思邈带领一众弟子去往瘟疫横行之地的消息。
长安城中不少人都担心他们师徒一行这一次会折在那个村子里,毕竟是瘟疫肆虐的凶险之地,寻常人又如何能够来去自如,又不是有那仙气护体。
然而不多日,那边便又传来消息,言是孙思邈与他的弟子们给那些村人种牛痘,那牛痘对人体并无损伤,却能辟邪,使人不再出痘。
这个消息很快便震惊了整个长安城,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寻常百姓,无不为之震撼,当即便有许多大家族派人前去打探,朝廷方面亦是派遣了官员前去,不肖多少时候,那个出痘的村子周围便聚了许多人,有些人只敢在附近的村镇打听,有些个胆大的,便直接去了村子里面。
“果真如此!传言不虚啊!”有一些从村子里出来的人如此说道:
“孙神医与他那些弟子皆在,并无一人出痘,那村子里除了先前出痘的,近一个月来再也无人出痘啊!”
“当真!此言当真?”
“自是不假,不信你自己进去看,他们还帮我种了牛痘,言是只要在接触出痘之人几日内种上此牛痘,便能防病。”
就在很多人闹闹哄哄打算进村的时候,孙思邈出来说话了,言这种牛痘之法十分简单,身边若是有人种了牛痘,只需取他脓疹上的一点脓汁,在未种牛痘之人手臂上稍稍割破一点皮r_ou_,将那脓汁涂抹在伤口之上便可。
过一两日这伤口若是起了丘疹,又几日又能化脓结痂,那边说明种成了。
之后一些时日,中原各地都像是炸了锅一般,百姓们四处寻找那些已经种上牛痘之人,与他们讨要脓汁,也有花钱去买的,在有一些地方,价钱还颇贵。
白府这边,这次是白二叔带着数名仆从亲去河南道,白二叔有幸还见了孙思邈一面,与他确认了这种痘之法。
然后他们之中便有两人接种了牛痘,在回往长安城的路上,又有人从他们这两人胳膊上去了脓汁接种,如此反复,好不容易才将那新鲜的牛痘脓汁带回了长安城中。
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多多少少都懂一些医术,于是这种牛痘一事,便也不去寻那外面的大夫,而是他们白家人自己上手去做。
白府人口众多,于是便分成几批接种,四娘她们几个也都跟着白家人种上了牛痘。
小孩子们一个个看着自己的胳膊被割颇一个口子,抹上脓汁,不过一两日便起了丘疹,有点疼,有点痒,但并不严重,又过几日,便渐渐开始发脓。
这些脓汁也都是有用处的,坊间百姓常常有人来讨,白二叔他们常常都是直接替人把牛痘种好。那些时日白府之中很热闹,直到府中所有人都接种过了牛痘,脓汁也没有了,这才渐渐安静下来。
白府算是种得很早的,坊间不少百姓这时候还没能种上牛痘的,人们为了那些许脓汁四处奔走,整个长安城中熙熙攘攘。
听闻还有人牵了出痘之牛到大街上给人免费种痘的,那是难得的大善之人。也有人为了自己手臂上那点脓汁能卖个好价钱,四处与人讨价还价的,这也是十分常见的市井之态。
作者有话要说:
老罗:“你看,这么多书,都给你了,慢慢看吧。”
老孙:“可是……我还要去峨眉山采药炼丹呐!”
老罗:“别去了,丹药有什么好的,能比得过知识的海洋嘛。”
老孙:“可是我都这把岁数了。”
老罗:“没事,我听说你特别地长寿。”
第336章 白叠书生
孙思邈和他们的那些弟子们这一次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在常人看来,他们师徒一行现如今想来必定是风光无限才是。
然而事实并不是那样,孙老头最近愁坏了。
当初罗用把那些书籍交到他手中的时候,便告诉他此物十分棘手,关系到他们罗家人的身家性命,然而这些东西究竟有多么棘手,孙思邈近来真是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
这些书籍上面不仅有关于医学的内容,字里行间,竟然还能窥得天机?
这些书籍若是落入狼子野心之人手中,怕是能够改天换地,这天底下,便又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何止是他们罗家一家人的姓名,就连经手过这些书的孙思邈甚至是他的弟子们,一个都逃不过,怀璧其罪啊!一个弄得不好,说不定还会引起战乱啊!
这些书籍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罗用不说,孙思邈便也无从知晓。
大抵便是那天上的藏书阁破了个窟窿,掉了这些天书下来,机缘巧合之下,被那棺材板儿捡了去。
自打罗用贞观七年秋末那一日在西坡村醒来,是罗三郎神游异世也罢,还是罗用穿越到了唐朝也好,他独自一人保存这些书籍,已经七年有余。
这七年多时间里,他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也因为一些其他方面的考量,迟迟没有将这些东西拿出来,现如今终于下定了决心,将这一部分医书交到孙思邈手中,是为了让那千年之后的医学知识能在公元七世纪传播,也是出于对孙思邈的信任。
而孙思邈对于这些书籍的态度,则比罗用还要更加重视谨慎得多。
他对自己最最信任的几名弟子说道:“此乃天降大任啊!”
他将这件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孙思邈令自己这几名弟子们日夜抄录这些书籍,所有涉及朝堂之事的,有可能会泄露天机的内容,则一律删减。
每每抄完一本书籍,他就会把这本书的原件放在炼丹炉中焚毁,每每焚毁一本书籍,弟子们就会看到他们的师尊接连几日唉声叹气,有时候甚至还会暗暗垂泪。
李世民差人来请,言是对那牛痘之事,还有一些细节想要询问与他。
孙思邈便让弟子回话,言是师尊正在闭关,待他出关之日,一定前往长安城与君王细说分明。
李世民无法,孙思邈这个人不把王权放在眼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他是经历过三个朝代的老人,三朝皇帝都曾请他出仕为官,孙思邈皆不肯应,又因他在医学上的造诣天下少有,即便是权贵,也不好为难于他,毕竟谁没有个生病求医的时候呢。
于是朝廷方面便令人往终南山送去了皇帝的赏赐,言是那种牛痘之法利国利民,孙思邈医术高超,仁心厚德,乃是当世医者典范,云云。
中原之地熙熙攘攘,而罗用与乔俊林此时已是入了河西走廊,中原这边消息传播的速度,并未赶上他二人骑马西行。
眼看便要入春,河西等地处处都在准备春耕,不时还能看到有人放牧,赶着成群成群的牛羊。
罗用与乔俊林一路骑马往西行走,一直走到了开春以后,才终于回到了常乐县。
黄县丞他们这时候已经帮罗用把种棉花的事情落实下去了,大多数棉花种子都交给官府职田的那些佃户们种植,剩下那一些,则分与那些与官府素有往来,在往年的春耕秋收工作中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和配合的当地富农。
这种棉花一事,罗用也是一早便与他们交代好了的,言是对头一年种棉花的农户给与补贴。
无论最后种出来的棉花如何,官府先按每亩地种粟麦的一半收成,将补贴发放到种植户手中,待到秋收后,这些棉花长成了,官府再论斤收购。
这地里的庄稼,就是农户们的命根子,一个弄得不好,很可能这一整年就都白忙活了,寻常人家没有多少积蓄,冒不起什么风险,自然也就不太愿意尝试新物种的种植。
但是像罗用他们这种做法,官府先给与足够数额的补贴的话,那么这种棉花一事,便成了一个美差,这回这个美差便给了当地一些富户。
毕竟也不能事事都想着贫民,在常乐县的发展过程中,真正要论出钱出力贡献值,这些富户要比贫民做得更多。
不能把他们的贡献当成是理所当然,有好处的时候,时常也要想着这些人。
常乐县中有黄县丞等人,又有谭老县令相帮,若是遇着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还能去问一问唐俭的意见,就算罗用一时不在,县中这些工作还是开展得井井有条。
唯一要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经济上的问题,没钱啊,县衙里头这么多人要吃要喝要发薪饷。
春耕这段时间又要给农户们借种子借农具,光是农具的修缮和耕牛的购置都花了不少,还有那个常乐书院,也是个烧钱的地方。
就在众人为钱帛发愁的时候,罗县令回来了,于是大家就都很高兴了,这个能挣钱的县令总算回来了,要不然他们下半年就要没有着落了。
然而罗用又不能凭空变出钱来,他又不会点石成金,于是没办法,只好找二娘借钱去了。
罗二娘在听闻了四娘她们皆平安无事,现如今已是住进白府,又有皇帝先前那话,安全应是无虞之后,也是很高兴。
又见罗用刚回常乐县,便巴巴跑来与自己借钱,于是便笑话他:“别个当官都能挣钱,怎的就你整日巴巴往里面贴钱。”
“挣那三五个钱又有何益。”罗用笑着对二娘说道:“阿姊,我要在这陇西干一番大事业,你且先借我几个砖瓦,待到几年以后,我叫你见识一番新天地。”
“就说你要多少吧。”二娘自打从罗用那里得了那些玻璃珠子以后,她在常乐县收钱卖货,然后从凉州城那边的仓库出货,这样的买卖做过几回之后,她手头上的钱帛渐渐就多了起来。
“……”罗用说了一个数字。
“这些钱帛我有。”二娘答应道:“你只管随时叫人过来取走便是。”
除了借钱,罗用眼下还有一件事需要二娘帮忙,就是他先前从大食人那里买来的那些棉花,他要二娘帮忙,将这些棉花纺成棉线,织成棉布。
二娘这里有这么多织衣纺线的女工,这个事情交给她做最是合适。
“什么帮忙不帮忙的,与我还说什么客气话,只管将东西拿来便是。”二娘爽快道。
“那些棉花着实难得,阿姊你可仔细着些。”罗用嘱咐道。
“你且安心吧,我自会比你更仔细。”
谁人不知常乐县中今年种了新庄稼,便是那棉花,这些棉花能不能挣钱,就看那织出来的棉布受不受欢迎了,二娘难道还能不知道这批棉布的重要性。
“就是不知那棉布织出来又是个甚模样。”二娘好奇道。
“听闻要比麻布柔软细致些,又不似丝绸华丽,穿在身上,自有一番儒雅亲和之意。”罗用大致给她形容了一下棉布这个东西。
二娘于是对棉布就产生了向往,催着罗用赶紧让人把棉花送过来,她好组织人手纺线织布。
之后姐弟二人又说了几句,二娘问罗用从他们常乐县到凉州城这条水泥路修的怎么样了,罗用说按照眼下这个进度,怕是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入夏之后才能修好。
二娘她们现在大多都从凉州城那边出货,常乐县这边的仓库堆了不少存货,等那条水泥路修好了,她打算组织一个较大规模的运货队伍,将常乐县这边的羊绒制品运去凉州仓库。
出了羊绒作坊,罗用又去了常乐书院,唐俭见他来了,也挺高兴,正打算问他一些长安城那边的近况,结果罗用却央他帮自己写个话本。
“怎的忽然想起来要写话本?”唐大人满腹经纶,当初在长安城的日子也过得很是风流,写话本对他来说小事一桩。
“还不是为了那白叠布。”罗用说道:“你也知晓县中钱帛短缺,今年种下去的这些棉花若是挣不来钱,别说什么水渠,就连这常乐书院的供给都成问题。”
“莫要与我说这个,你便只说想要个甚模样的话本。”唐大人不信这棺材板儿真能给他的常乐书院断炊,不过县衙没钱,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我想了一下,咱就写个这样的……”于是罗用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就给唐俭讲了一下自己的设想。
这个话本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棉布,也称白叠布,所有的故事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
罗用构想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姑娘在采桑的时候,不甚跌落沟中,待她再爬出来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没错,这就是一篇穿越小说……
“……她沿着一条乡野小径一路行走,走到了一个名叫白叠城的地方,遇见了一个身着白叠衣的少年,那少年俊逸非凡相貌无双……”
然后这个姑娘就y差阳错地成为了这名少年的妻子,然后就可以上一些玛丽苏了,这里面要有很多感情纠葛,爱恨情仇,而且还要足够香艳,当然最后肯定是happy endg啦。
“……”唐大人听完以后半晌无语:“我都这把岁数了,你让我写这个?”
“今年我县里的棉花若能卖得好价钱,明年便组织常乐书院的先生学子们去高昌游学。”罗县令言道。
“你且回去吧。”唐大人摆摆手,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
然后,在数日之后,罗县令便拿到了一本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言情小说。
这小说写得可真好啊,明明是罗用自己设计的主要情节,他竟然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看啊看啊就看到了最后一页,一垂眼,看到下面的落款——白叠书生。罗用当即就笑喷了!都这把岁数了还白叠书生呢,白叠老生还差不多。
第337章 白叠之歌
唐俭的这一篇小说写得并不长,用词十分ji,ng炼,为了能给读者们一个更好的阅读体验,罗用又找人来给这篇小说配上了cha图。
因为文字少图画多,最后做出来的效果,基本上就是每一段话都配一张cha图,看起来有点像罗用小的时候,罗奶奶给他买回来的那些童话故事书。
罗用令人制出雕版,刷墨复印,复印之后还要上色,最后装订成册,糊上封面,如此,第一批小说便印好了。
那封面也是十分ji,ng致,用的是上好的纸张,上面印着一个身着白叠衣的翩翩少年郎,背景是一座繁华的城池,还有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空……
“客人可是要买酒?”这一日,酒坊这边刚刚送走一拨客人,马上又来一拨。
今年开春一来,往来于常乐县的胡商们渐渐又多了起来,尤其是那些高昌焉耆等地的商贾,更是在这条商道上往来不绝,买针买酒买熏r_ou_,一整个冬天他们都没闲着,先前还只是少数商贾前来,后面渐渐就多了起来。
“如今这白酒,可还是按五折来卖?”那几名高昌商贾问道。
“正是。”那柜上的老者回答说:“县令道这白酒既然已经按五折的价钱卖过了这么久,现如今再涨价,也是有些不合适,于是便说了,以后这白酒便都按五折价钱出售。”
那几个高昌商贾听闻了,便很高兴,他们这也是第一次来常乐县,听那些回去的人说,常乐县的白酒近来都是按五折价卖,他们来的时候,也是有些担心自己赶不上这个好价钱。
“便要那最好的,与我们来一百坛。”这一回过来总共要买多少白酒,他们先前也是商量好了的,这时候既然价钱没有问题,那么只要按先前计划的数量购买便可。
“好嘞。一百坛白酒!”柜上的老者吩咐旁边的一个年轻人道:“这几位客人乃是远道而来,长路漫漫,运货不易,你与他们搬一百零一坛出来。”
这些高昌的商贾们听闻了,都觉得这常乐的店家着实细致周到。
很快,那一趟一趟的白酒被搬到厅堂里的空地上,这几个高昌商贾们仔细检查这些酒坛,不时抱起一个坛子掂一掂分量,最后在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在柜台这边付钱。
那柜上的老者收下他们带来的白银,仔细看过了品质,又称了重量,确认无误之后便收下了。
然后他又从柜台后面的一个木架上取下几本书册:“县中近日出了一本新书,在本店购满五十两便能获赠一本,这五本是送给你们的,权作消遣,还望客人以后常来我们常乐县。”
那几个高昌商贾见这几本书籍印得ji,ng美,便也没有多想,顺手便收下了,随手将其揣入怀中。
过后拿出来细看,也觉颇有滋味,只是毕竟身为男子,看这个讲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的话本,看过了便也过了,并无太多感触,只觉画册
ji,ng美,故事新颖。
待回到高昌国以后,刚进城,便有一个当地富户找他们买酒,于是他们就顺便送给这个富户一个小册子。
哪曾想这一下竟然不得了了,不两日,便听闻那富户家的女儿便魔障了,与她一起玩的那些小娘子们也是,整日里念叨着说要去什么白叠城,还说什么非白叠少年不嫁!
待那五本册子都送出去了,高昌城的女子们都要翻天了。
女子天生就是对爱情充满幻想的,然而在这个闭塞的年代,女子们对于爱情的想象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她们的想象力受到了环境的限制,然后这一本名叫《白叠之歌》的小说,为她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种言情小说的套路,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那些阅书无数的女青年们的那里,同样也是长期流行经久不衰。
更别说是公元七世纪这些还没有经过海量言情小说洗礼的小娘子们了,对于她们来说,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本小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开天辟地的,令人无限神往的存在!
之后的日子里,又不断有当地商贾从离石县那边带回这本书,每一本都能卖到极高的价钱。
这一本《白叠之歌》的横空出世,给当世女子们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同时,它对婚恋市场造成的影响也是空前巨大的。
听闻有人从高昌西面的一个小国买到了白叠布,贩到高昌城中,卖到了一个很好的价钱,城中那些家里有未婚小郎君的富裕家庭纷纷抢购。
而在距离高昌数千里之遥的长安城中,近日同样也掀起了一股白叠热潮。
罗用将一套雕版和几本样书寄到长安城中,邢二那边马上着手印刷,不多日,《白叠之歌》这本书便在南北杂货上架了,与南北杂货有合作的那些铺子纷纷也都在自家门口摆上了一个小书架,再放上满满一架子的《白叠之歌》,五文钱一本,每天出多少卖多少。
不仅是长安城,那些个周边城镇的,还有洛阳等地的商贾,也是纷纷前来采购。
估计要不了多久,这股热潮便要刮遍中原各地,尤其是那些富裕繁华的大城市。
现如今在这长安城中,谁家小娘子不曾听闻《白叠之歌》这个故事?
一众小娘子们相聚的时候,那话题往往也都离不开《白叠之歌》,书中的男女主角名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都要发展出二次元偶像崇拜来了。
至于那白叠布白叠衣,听一些见多识广的人说,西域有一些地方确实能产此布,而且确实也十分难得。
据说是有一种能开出白色绒花的植株,当地百姓将那绒花采下,再剥去里面的花心,将那白色细绒纺成线,织成布,这个过程费工费时,所以这白叠布价钱颇贵。
长安女子们为那白叠城的故事迷醉,不少男子却颇不以为然,什么白叠城白叠少年,什么少年美貌天下无双,分明都是编出来骗人的,偏那些女子就信这个。
这一日,几个少年郎聚在一处谈及此事,颇为不忿。
“这些女子着实无脑。”
“不过是个虚构的话本,竟能叫她们迷醉至此。”
“听闻那谢家的小娘子言是要退亲?”
“她怕是魔障了。”
“我怎的听闻你家去与叶氏女子提亲,那叶氏死活不应。”
“她这会儿正做梦呢,如何肯应?”
“她耶娘言她一时魔障了,脑子转不过弯来,叫我家再等等。”
“那你等不等啊?”
“我会等她?真当我许四这辈子娶不上亲不成?”
“那你家是怎么打算的?”
“我耶娘已经去帮我打听郑氏女子了。”
“我劝你还是缓缓,听闻那郑氏的女子近来也魔障得紧,便是与她提了,八成也不肯应。”
“她不应也是无用,婚姻一事,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别到时候闹到又逃家。”
“咱长安城中逃家的女子够多的了。”
“倒是白白便宜了那南北杂货。”
“听闻那韦氏的千金,娇滴滴一个士族小娘子,硬是违抗了父母之命,跑去南北杂货干活了,家人先前就想晾晾她,叫她在外边吃些苦头自己就回去了,哪曾想这一干就是一年多啊。”
“父母之命有时候也不好使,那要死要活的,又要上吊又要跳井的,天底下又有几个父母真正能够狠得下心。”
“能狠得下这个心的,着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要我说,还是那罗棺材板儿最坏,好好的出个什么破书,害得长安城这些小娘子都不正常了。”
“还不是为了卖那白叠布,没听闻他们常乐县眼下正在种棉花吗?”
“这也太黑了!”
“管他那白叠布有多好,横竖我就是不买!”
“对!就是不买!”
“谁买谁就是呆子!”
这些小郎君们义愤填膺的,约好了要坚决抵制白叠布,不叫那棺材板儿的如意算盘得逞。
然而,数日之后,那南北杂货便传出一则消息,言是近日便有一批白叠布到货,今年只此一批。
这批货乃是身在陇西的罗二娘费尽千辛万苦,与西域的胡商买来白叠花,又让自家作坊里的女工们细细将其织成白叠布,所有布料均未染色,就是白叠花原本的颜色,郎君们可以在买回去以后自行找人染色,再裁制成衣,不染色直接制衣亦可。
这批货上架的那一日,南北杂货几乎都要被各家的仆从小厮们挤爆了,真真就跟抢劫一般,小小一个货架的布料,转眼之间就被抢了一个ji,ng光。
数日之后,长安城中便出现了一些身着白叠布衣的翩翩少年郎。
别说,这白叠布与麻布丝绸确是有几分不同,这布料细而不腻,绵而不滑,比之麻布,多了几分细致,比之丝绸,又多了几分亲和朴质,年轻小郎君们穿着这一身白叠制成的衣裳走在街上,便是长安城中一道崭新的风景线。
至于先前信誓旦旦说自己绝对不买白叠布的那几名少年,这时候正跟自家耶娘闹腾呢。
“阿耶,听闻那西域也有白叠布,不若我们便派家人前去采买?”
“那西域离这里几千上万里路,你打算叫谁去给你买?”他老子不搭理他。
“若是没有白叠布,我这亲事怕是这辈子也成不了了。”少年不依。
“哦!这长安城中总共才几个穿白叠衣的,其他人便都不成亲了,你还是好好读书,莫要想这些有的没的。”
“你不给我买白叠布,我就不读书了。”
“你说甚?”
“不读书了!”
“看我不打死你个不孝子!”
“不读就是不读了!”
“你别跑,你给老子等着!”
“……”怎一个ji飞狗跳了得。
说起来,这些个正处在适婚年龄的小郎君小娘子们,若是搁在后世,也就是初中二年级的岁数,这中二属性要是一爆发起来,那着实也是很热闹。
近来就为了这白叠布一事,许多人家中那叫一个ji飞狗跳,少年们的愿望很朴素,他们只是想要一身白叠衣而已。
至于长安城中的小娘子们……
小娘子们近来流行结伴出游,骑着燕儿飞到长安城外去采桑,车把上挂个竹篮,每天清晨的时候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出去,傍晚的时候再沾一身泥土回来,灰头土脸地骑着燕儿飞穿街过巷。
“啧啧,瞅瞅她们这一身土。”
“不用说,肯定又是去沟里滚了,这是想去白叠城呢。”
第338章 惠特尼轧棉机
这一年六月,身在陇西的罗用听闻在长安城那边,有人给《白叠之歌》写了一首词,近来长安城那边的女子正在传唱,据说很是流行。
如此一来,这棉布的宣传工作便也到位了,看来今年常乐县出产的这一批棉花,应是能卖到一个好价钱。
眼下正是农历六月份,陇西这边眼瞅着便要入秋了,而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马上也要进入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打顶心。
所谓的打顶心,就是把棉花植株枝头上的尖尖给掐了,为的就是去除顶端优势,限制枝条生长,尽可能地将更多的植株营养转移到花蕾棉铃上面,从而实现高产的目的。
今年是他们常乐县第一年种植棉花,大家都没有经验,好在罗用空间里还有一些农业种植方面的书籍资料,这里面有不少关于棉花种植的,他于是就开始现学现卖。
不过后世的人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用到的很多种肥料,在公元七世纪这时候是没有的,于是只好用有机肥代替,有机肥好是挺好的,就是没什么针对性。
等到了快要开始打顶心的这段时日,罗用更是天天都往棉花地里跑,除了公府职田中那大片大片的棉花地,乡下一些富户也种了不少,罗用近日常常都在各村之间行走。
“我看你家这些棉花可以开始打顶了,打吧,明天就开始打。”罗用这一日在看过一个富户家中的棉花地之后,如此说道。
“怎么那徐家的棉花长得比我家的都高,他家不打我家打?”这户人家还有点舍不得,他也是跟庄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这地里的庄稼一旦伤了顶心,便不怎么长了,这个道理他还是知晓的。
“你家这些棉花水浇多了,长坏了。”罗用对他说道:“徐家的棉株长得好,壮实有力,便可晚一点打顶,这几日再给它抽几个枝条,枝条多了将来结棉铃就多。”
“你家这些棉株太弱,没力,现在若是使劲给它抽枝,将来它开花就少,结果也少,还容易掉,到时候这枝条虽旺,收成却不好。”
罗用说得详细,那富户听了也觉得有理,只是想想自家这片棉花地的收成注定要比那徐家少,心中便有几分不甘。
也怪他太贪心,为了让这些棉花长得好,总让人挑水来浇,明明先前县中的吏员便与他们说过,这新庄稼并不十分喜水,他可真是鬼迷心窍了,不知怎的,总想给它们浇水,这下好了,浇多了。
第二日一早,这个富户家中的老老少少长工短工们,便都下地给棉花打顶心去了。
这打顶心倒不是什么很重的活计,只是也颇费人工,这富户家中人手充足,挺大一片棉花地,一日多的工夫便也打完了,将来待这棉花推广种植以后,家家户户种棉花,一到眼下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要下地去打顶心,也是颇为繁忙。
待这一家人开始打顶心之后,其他各处的棉花纷纷也都进入到了可以打顶心的时候,那些种了棉花的富户们登时便忙碌起来,公府职田那边更甚,佃农们早出晚归,几乎是一天到晚都要耗在那地里头。
也有一些人担心掐芯会伤庄稼的,但是因为先前已经拿过了县里的补贴,所谓拿人的手短,虽然心中还有一些疑虑,但还是按照县里的说法去做了。
就有一个富户,死活跟罗用犟嘴,说他自己种了这大几十年的庄稼,从来没见谁这么干的。
罗用见他对打顶心这个事情很是排斥,也知道其他不少人心中也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便对他说:“不若你今年便留一亩地不要打顶心,待到了收获的时候再比较一二,看看是打了顶心的棉花地收成好,还是没打顶心的棉花地收成好。”
那人见罗用也做了让步,心中虽还是有些不愿,但还是同意了罗用的提议,留下一亩棉花地不打顶心,余下的都打了。
罗用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消除农户们心中的疑虑,从而使得明年的棉花种植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打顶心之后不久又是一次追肥,然后大家便看着那些棉花枝条上长出一个一个的花蕾,接出一个一个的棉铃,最后开出了一片雪白的绒花。
常乐百姓也称呼这种花为白叠花,作为常乐县人,他们很清楚那一本《白叠之歌》,乃是县令寻人写出来的,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所以在这常乐县中,少男少女们对于白叠城的故事反而不如别处那般狂热。
但就算明知是虚构的故事,人们对于那个故事里的白叠城,还有那一段发生在白叠城中的爱情故事,心中也还是有向往的,尤其是当这成片成片的白叠花盛开的时候。
在棉花丰收的季节,男女老少们身上挂着旧衣破布缝成的口袋,在田间采摘棉花,那县中吏员便在地头收购棉花,带籽的棉花,一斤两文半。
虽这棉花颇轻,这个年代的品种产量也不高,但是这价钱却很不错,一斤两文半,一亩地若是能产个百余斤,便能卖到二百余文,这是种别的庄稼很难达到的收入水平。
吏员们一面在田间地头收购棉花,一面又有人赶着牛车将收来的棉花运回城去。
自从去年冬末他们这里开始修水泥路,陆续发了几次徭役,现如今这常乐县城外面的主干道,颇长的一段路已经被翻修成了水泥路面,在这水泥路面上赶车运货,着实比那砂石路平稳舒坦得多,也更节约畜力。
这些从地头上收来的棉花,最后就被送到罗二娘的羊绒作坊去加工,在这个羊绒作坊中的某一间屋子里,女工们这时候正呼呼地转动着轧棉机。
早在当初罗用从那些大食人手中买到棉花和棉花种子的时候,便已令他的那些弟子们着手开始打造轧棉机,那第一台轧棉机,早在今年开春那时候便已造好并且投入使用了,只是不为外人所知而已。
今年这一年,常乐县要先靠这棉花挣些钱,待到来年,棉花种植在陇西大规模推广开了之后,罗用的这些弟子们就可以开始卖轧棉机了。
他们县中现在有个机械作坊,乃是以衡致打头,和其他几名弟子共同经营,另外他们手底下还集结着一批手艺ji,ng湛的艺人。
这些艺人里面,有当初从长安城那边带来的,也有在常乐县当地招来的,甚至还有这两年新培养出来的,手艺活这个东西,有时候确实也是要讲天赋,若是寻着那有天赋又肯努力的,教起来就很快。
现如今在他们那家机械作坊之中,已是囤积了不少轧棉机,大大小小好几个型号,价钱都定好了,就等着明年拿出来卖钱。
罗用叫他们尽量多造一些,不够钱尽管跟他说,他出面去找人借钱。当然等到了这些轧棉机卖掉以后,挣来的钱也有罗用的一份,毕竟是他提供的图纸,还投入了不少资金。
不仅是这羊绒作坊,针坊那边的收入也有罗用的一份,还有今年他们与太原郭氏合办的那一家针坊,虽是罗用的弟子们出面,但是这其中所得,其实也有罗用的一份。
罗用这一次在长安城中见了不少河东商贾,待他们与郭家的合作上了轨道之后,河东道还会陆续开办起不少针坊。
罗用的那些弟子以及他们手底下的匠人们,他们所掌握的造针技术,在这个时代来说应该是最ji,ng良的,而且他们还能打造一些制针器械,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节约人力,这是其他人一时学不去的。
这回羊绒作坊这边正在使用的这个轧棉机,乃是由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一个名叫伊莱惠特尼的美国人发明。
轧棉机在后世分为皮辊轧棉机和锯齿轧棉机,眼下他们正在使用的这一款便是锯齿轧棉机,因为草棉的棉籽极难去除,用寻常的棍压法很难剥除棉籽,所以必须是要带锯齿的。
这款轧棉机的设计很巧妙,只需将棉花放入棉斗之中,摇动手柄,在机器的运转中,就能实现棉絮与棉籽的分离。
听闻在大食国,少女们手工剥除棉籽,辛勤劳动整整一日,所得也不过一捧棉。现在离石县的这些女工们转动轧棉机,片刻工夫便能分离出一斗棉絮。
这就是机械给生产带来的便利,然后它将会在这日复一日的生产中,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且最终改变这个世界。
第339章 伊吾
长安百姓大多知晓在那陇西的常乐县中,今年种了不少白叠花,秋收之后,应该能产出一批白叠布,若是不出意外,待到明年开春,便会有一批白叠布运到南北杂货销售。
南北杂货向来走的平价路线,即便是一些奢侈品,与那些被商贾们几经转手炒到天上去的价格比起来,南北杂货的定价则要平实厚道得多。
都说那白叠花的花心十分难剥,常乐县那边人口稀疏,又少织女,不知这一个秋冬能产多少白叠布,若是产得太少,那价钱必定就会很高。
长安百姓大多如此想着,却不想,这才刚刚过了农历九月,进入十月初,那常乐县竟然就往他们长安城发了一批白叠布过来,定价亦不十分高昂,不到半日工夫便已被人抢购一空。
长安城这边很多人都想不通,那棺材板儿究竟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剥出这么多白叠花,织出这么多白叠布的。
而在常乐县这边,当地不少百姓这时候都到县里去购买白叠花籽。
罗用令人在县衙门口摆了个摊,每日里那羊绒作坊轧出多少棉花种子,便都令人用车拉到这里来卖。
价钱并不十分贵,就那还带着些许白色棉絮的种子,用米升量着卖,一升种子就卖五文钱。
自从去岁冬日以来,常乐县当地百姓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磨针挣钱,只在农忙时节磨得少些,平日里一得空便要把这些物什搬出来干活,日积月累之下,基本上也都挣了些钱,再加上这两年他们这里的农产品价格也不错,这五文钱一升的种子,一般人家倒也还是买得起。
只是这一升种子,到底也没多少,本来这种子个头就不小,再加上种子外边还缠着些许棉絮,撒到地里头,也就能种一小片。
好在这县衙也公道,许他们买得种子以后坐在路边挑拣,将那被轧棉机轧伤了的,还有一些个头特别小的品质特别差的种子挑拣出来,到时候挑出来多少个坏的,就到摊位上与那卖种子的吏员换几个好的来。
所以近来在常乐县中,人们总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在县衙门口那条街道上,农人们蹲的蹲坐的做,地上铺着油纸麻布等物什,上面再放一堆白叠花籽,一个两个的都在那里细细挑拣。
有些人买得多,一口气能从清晨坐到傍晚,还有一些个细心的,会将棉籽上沾着的那些许棉絮也剥下来,最后剥出这一小团棉花,换种子的时候顺便就把它交给摊位上的吏员。
听闻用这白叠花织出来的白叠布,价钱十分昂贵,在这些农人眼中,即使只是棉籽上沾着的那几根棉絮,也是十分珍贵的物什,不应浪费。
眼下这个年代交通不便,农人们从村子里来到常乐县城,很多人当天都回不去,于是便只好在县城投宿。
第80节
恋耽美
第80节
“自然是有出处。”若是从前,罗用或许还会说是从西域那些胡商那里听来,只这一次,他却不打算再找借口糊弄于人。
孙思邈再问,罗用便不肯说了,于是他便也不再多纠缠,只管叫人备下热水饭食,招待罗用与乔俊林二人洗漱用饭。
之后两三日,罗用便住在这孙宅之中,孙思邈在给人看病和教授徒弟之余,也时常会与罗用对坐说话,两人谈到那酒ji,ng的酿造之法的时候,罗用很爽快便告诉了他。
这个传闻中的罗棺材板,这回倒是难得的大方好说话。
这几日,孙思邈不仅从他那里听闻了一个种牛痘之法,还得了这酒ji,ng的酿造之法,原本便以为这便是全部了,直到临行前的那个晚上,罗用抱着一个包袱特来寻他。
昏黄的灯光下,罗用一脸郑重地对孙思邈说道:“此次罗某前来,还与高医带来一份厚礼,此物乃是世间难得的珍宝,却也十分棘手,不知高医敢不敢收?”
孙思邈也很郑重:“是为何物?”
“此物关系到罗某身家性命,还请高医妥善保管。”
“三郎只管安心。”
第335章 种牛痘
孙思邈看了罗用拿来的书籍,头一本翻到的,便是罗用放在最上面的解剖学,当即他便被书中的内容震惊到了。
虽然这文字有几分奇异,但是那图片却着实细致,不知是用了什么奇异的方法,有一些图片竟然能画得像真物一般。
“此书你从何处得来?”果然如这罗三郎所言,此乃世间难得的珍宝。
在看这封面,这纸质,这字体大小如此匀称,一笔一划皆像是用细针刻出来,用尺子量过一般。
“我亦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得来,高医可要收下这些书籍?”罗用问他。
“自然!”孙思邈向罗用拱手道:“有生之年得缘能见如此其物,孙某无以为报!”
“那我手头上另外还有几本,你可还要?”罗用又问。
“要!自然是要!”孙老汉激动得红光满面!这番情景,真真就跟做梦一般啊!他这莫不是见到了仙人?
“乔大郎,你把剩下那些也搬进来。”罗用这时候对着大门口的方向喊了一声。
“好。”门外的人应了一声,然后不多时,乔俊林便把剩下的书籍都给搬了进来,只见他肩上扛着一包,手上还提着一包,那些用来包书的布巾,怕是能有床单那么大!
孙思邈:“……这些都是?”
罗用:“是啊。”
罗用现在也想开了,不能总叫他一个人在那里c,ao心劳力的,也该叫别人也跟着c,aoc,ao心,出出力。
这几天他在终南山上住着,看这孙思邈着实也觉得很靠谱,于是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空间里所有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书籍都拣了一份出来,这还只是一份而已,若是都拿出来,怕是要把这位老前辈给吓到。
那两个包袱打开以后,所有的书籍都被一摞一摞搬到木榻之上,孙思邈就着油灯,坐在那里一本一本地翻看,虽然那文字他有些看不大懂,连蒙带猜的,却也觉兴味盎然。
罗用和乔俊林都没说话,安静地坐在一旁,任由孙神医心无旁骛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直到天光渐亮,孙思邈这才强迫自己放下书本:“让两位见笑了,如此稀罕之物,孙某当真是爱不释手。”
“无碍。”罗用说道:“这些书籍留在我的手里也没有什么大用处,还是交到高医手中,才能让它们物尽其用。”
“三郎高义啊!”
“高医仁心,以后我那长安城中的弟妹,还要仰仗高医一二。”
“那是自然!三郎只管安心去吧。”
“如此,罗某便告辞了。”
临行前,罗用又从书堆里挑出一本字典,并且跟他说了用法,用偏旁部首和笔划查字,不用知道拼音也行的。
孙思邈如获珍宝,一路将他二人送到了终南山下,然后又令自己的弟子们架着马车送了罗用他们很远。
就在罗用他们离开终南山的数日之后,孙思邈与他的弟子一行便也出山了。
他的弟子们探听到,近日在河南道那边的一个小村中,似是有几名村人出痘,弄得那一带人心惶惶,往来商贾经过那一片地方也都要绕着走。
罗用所说的种牛痘之法,究竟是否可行,不在真人身上实验一二,哪里又能知晓。
只是此法新奇,世人先前未曾听闻,寻常人哪里肯试,孙思邈也不能强人所难,但若是在出现天花的地方,那情况就会很不一样,人们担心自己被传染,听闻此法可以避劫,自然有人愿意尝试。
孙思邈先前便种过人痘,只要这牛痘不比人痘凶险许多,他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待他们到了传说中有人出痘的村子,疫情已经发展到颇为严重的境地,听闻名医孙思邈前来他们这里悬壶济世,还能以种牛痘之法驱邪避害,一时间竟是人人肯种。
那出痘之牛乃是当初罗用与孙思邈第一次谈及此事之后,他便安排弟子出门去寻,寻得之后恰好又听闻了河南道这个村子有人出痘之事,于是师徒一行带着这头牛便来了。
只需轻轻在人手臂上划一个小小的伤口,再将些许牛痘脓汁抹在上面,这痘便算是种好了,c,ao作起来着实便利。
孙思邈原本是打算先找一两个人试试,待到确定了这个方法确实可行之后再大范围帮人种痘。
奈何这个村里的百姓着实是怕了,人人都怕自己熬不过这十几日只差,只想快些把这牛痘种上。
孙思邈最终也决定相信罗用一回,也相信他得来的那些奇书一回,将那些前来请他种痘的村人,全都种上了牛痘。
做这件事需要担很大的责任,一旦失败了,不仅在良心上要受到巨大的谴责,孙思邈的他和这些弟子们也会因此名誉扫地,受到世人的谴责,毕竟在这个村子以外的地方,将牛身上的痘种到人身上,这原本就是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大胆与荒谬之间,往往也就一线之隔。
好在这些人的情况看起来都还比较好,头一日种痘,第二日伤口上便起了丘疹,不像出人痘那样整个人身上到处都长,而只是伤口周围长了一点。
那丘疹越长越多越长越大,直至化脓,不肖十余日,便能结痂脱落,落痂之后留下一个胡豆大小的疤痕。
自从种了这牛痘之后,村中果然再也没人出痘,村人之间奔走相告,甚至还有附近村子的人大着胆子来他们这里接种牛痘的。
孙思邈给自己和自己的弟子们也都种上了牛痘,然后令一部分弟子出去给附近村子的人种痘,以免那些村人常往这个出过痘的村子跑,不慎把病气带了出去,引起更大规模的传染。
而他自己则带着另外几名弟子,留在村中医治那些在他们到来之前便已出痘的村人。这种牛痘之法只对未出痘之人有用,若是已经出痘,种上便也无用了。
还有一些人在十余天之前便接触过出痘之人,病气已经藏在身体里,马上就要发出来了,这样的人即使种上了牛痘也是无用,这些都是他近日从罗用给他的一本书上看来的。
罗用与乔俊林还未及抵达常乐县,长安城这边便已传出了孙思邈带领一众弟子去往瘟疫横行之地的消息。
长安城中不少人都担心他们师徒一行这一次会折在那个村子里,毕竟是瘟疫肆虐的凶险之地,寻常人又如何能够来去自如,又不是有那仙气护体。
然而不多日,那边便又传来消息,言是孙思邈与他的弟子们给那些村人种牛痘,那牛痘对人体并无损伤,却能辟邪,使人不再出痘。
这个消息很快便震惊了整个长安城,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寻常百姓,无不为之震撼,当即便有许多大家族派人前去打探,朝廷方面亦是派遣了官员前去,不肖多少时候,那个出痘的村子周围便聚了许多人,有些人只敢在附近的村镇打听,有些个胆大的,便直接去了村子里面。
“果真如此!传言不虚啊!”有一些从村子里出来的人如此说道:
“孙神医与他那些弟子皆在,并无一人出痘,那村子里除了先前出痘的,近一个月来再也无人出痘啊!”
“当真!此言当真?”
“自是不假,不信你自己进去看,他们还帮我种了牛痘,言是只要在接触出痘之人几日内种上此牛痘,便能防病。”
就在很多人闹闹哄哄打算进村的时候,孙思邈出来说话了,言这种牛痘之法十分简单,身边若是有人种了牛痘,只需取他脓疹上的一点脓汁,在未种牛痘之人手臂上稍稍割破一点皮r_ou_,将那脓汁涂抹在伤口之上便可。
过一两日这伤口若是起了丘疹,又几日又能化脓结痂,那边说明种成了。
之后一些时日,中原各地都像是炸了锅一般,百姓们四处寻找那些已经种上牛痘之人,与他们讨要脓汁,也有花钱去买的,在有一些地方,价钱还颇贵。
白府这边,这次是白二叔带着数名仆从亲去河南道,白二叔有幸还见了孙思邈一面,与他确认了这种痘之法。
然后他们之中便有两人接种了牛痘,在回往长安城的路上,又有人从他们这两人胳膊上去了脓汁接种,如此反复,好不容易才将那新鲜的牛痘脓汁带回了长安城中。
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多多少少都懂一些医术,于是这种牛痘一事,便也不去寻那外面的大夫,而是他们白家人自己上手去做。
白府人口众多,于是便分成几批接种,四娘她们几个也都跟着白家人种上了牛痘。
小孩子们一个个看着自己的胳膊被割颇一个口子,抹上脓汁,不过一两日便起了丘疹,有点疼,有点痒,但并不严重,又过几日,便渐渐开始发脓。
这些脓汁也都是有用处的,坊间百姓常常有人来讨,白二叔他们常常都是直接替人把牛痘种好。那些时日白府之中很热闹,直到府中所有人都接种过了牛痘,脓汁也没有了,这才渐渐安静下来。
白府算是种得很早的,坊间不少百姓这时候还没能种上牛痘的,人们为了那些许脓汁四处奔走,整个长安城中熙熙攘攘。
听闻还有人牵了出痘之牛到大街上给人免费种痘的,那是难得的大善之人。也有人为了自己手臂上那点脓汁能卖个好价钱,四处与人讨价还价的,这也是十分常见的市井之态。
作者有话要说:
老罗:“你看,这么多书,都给你了,慢慢看吧。”
老孙:“可是……我还要去峨眉山采药炼丹呐!”
老罗:“别去了,丹药有什么好的,能比得过知识的海洋嘛。”
老孙:“可是我都这把岁数了。”
老罗:“没事,我听说你特别地长寿。”
第336章 白叠书生
孙思邈和他们的那些弟子们这一次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在常人看来,他们师徒一行现如今想来必定是风光无限才是。
然而事实并不是那样,孙老头最近愁坏了。
当初罗用把那些书籍交到他手中的时候,便告诉他此物十分棘手,关系到他们罗家人的身家性命,然而这些东西究竟有多么棘手,孙思邈近来真是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
这些书籍上面不仅有关于医学的内容,字里行间,竟然还能窥得天机?
这些书籍若是落入狼子野心之人手中,怕是能够改天换地,这天底下,便又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何止是他们罗家一家人的姓名,就连经手过这些书的孙思邈甚至是他的弟子们,一个都逃不过,怀璧其罪啊!一个弄得不好,说不定还会引起战乱啊!
这些书籍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罗用不说,孙思邈便也无从知晓。
大抵便是那天上的藏书阁破了个窟窿,掉了这些天书下来,机缘巧合之下,被那棺材板儿捡了去。
自打罗用贞观七年秋末那一日在西坡村醒来,是罗三郎神游异世也罢,还是罗用穿越到了唐朝也好,他独自一人保存这些书籍,已经七年有余。
这七年多时间里,他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也因为一些其他方面的考量,迟迟没有将这些东西拿出来,现如今终于下定了决心,将这一部分医书交到孙思邈手中,是为了让那千年之后的医学知识能在公元七世纪传播,也是出于对孙思邈的信任。
而孙思邈对于这些书籍的态度,则比罗用还要更加重视谨慎得多。
他对自己最最信任的几名弟子说道:“此乃天降大任啊!”
他将这件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孙思邈令自己这几名弟子们日夜抄录这些书籍,所有涉及朝堂之事的,有可能会泄露天机的内容,则一律删减。
每每抄完一本书籍,他就会把这本书的原件放在炼丹炉中焚毁,每每焚毁一本书籍,弟子们就会看到他们的师尊接连几日唉声叹气,有时候甚至还会暗暗垂泪。
李世民差人来请,言是对那牛痘之事,还有一些细节想要询问与他。
孙思邈便让弟子回话,言是师尊正在闭关,待他出关之日,一定前往长安城与君王细说分明。
李世民无法,孙思邈这个人不把王权放在眼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他是经历过三个朝代的老人,三朝皇帝都曾请他出仕为官,孙思邈皆不肯应,又因他在医学上的造诣天下少有,即便是权贵,也不好为难于他,毕竟谁没有个生病求医的时候呢。
于是朝廷方面便令人往终南山送去了皇帝的赏赐,言是那种牛痘之法利国利民,孙思邈医术高超,仁心厚德,乃是当世医者典范,云云。
中原之地熙熙攘攘,而罗用与乔俊林此时已是入了河西走廊,中原这边消息传播的速度,并未赶上他二人骑马西行。
眼看便要入春,河西等地处处都在准备春耕,不时还能看到有人放牧,赶着成群成群的牛羊。
罗用与乔俊林一路骑马往西行走,一直走到了开春以后,才终于回到了常乐县。
黄县丞他们这时候已经帮罗用把种棉花的事情落实下去了,大多数棉花种子都交给官府职田的那些佃户们种植,剩下那一些,则分与那些与官府素有往来,在往年的春耕秋收工作中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和配合的当地富农。
这种棉花一事,罗用也是一早便与他们交代好了的,言是对头一年种棉花的农户给与补贴。
无论最后种出来的棉花如何,官府先按每亩地种粟麦的一半收成,将补贴发放到种植户手中,待到秋收后,这些棉花长成了,官府再论斤收购。
这地里的庄稼,就是农户们的命根子,一个弄得不好,很可能这一整年就都白忙活了,寻常人家没有多少积蓄,冒不起什么风险,自然也就不太愿意尝试新物种的种植。
但是像罗用他们这种做法,官府先给与足够数额的补贴的话,那么这种棉花一事,便成了一个美差,这回这个美差便给了当地一些富户。
毕竟也不能事事都想着贫民,在常乐县的发展过程中,真正要论出钱出力贡献值,这些富户要比贫民做得更多。
不能把他们的贡献当成是理所当然,有好处的时候,时常也要想着这些人。
常乐县中有黄县丞等人,又有谭老县令相帮,若是遇着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还能去问一问唐俭的意见,就算罗用一时不在,县中这些工作还是开展得井井有条。
唯一要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经济上的问题,没钱啊,县衙里头这么多人要吃要喝要发薪饷。
春耕这段时间又要给农户们借种子借农具,光是农具的修缮和耕牛的购置都花了不少,还有那个常乐书院,也是个烧钱的地方。
就在众人为钱帛发愁的时候,罗县令回来了,于是大家就都很高兴了,这个能挣钱的县令总算回来了,要不然他们下半年就要没有着落了。
然而罗用又不能凭空变出钱来,他又不会点石成金,于是没办法,只好找二娘借钱去了。
罗二娘在听闻了四娘她们皆平安无事,现如今已是住进白府,又有皇帝先前那话,安全应是无虞之后,也是很高兴。
又见罗用刚回常乐县,便巴巴跑来与自己借钱,于是便笑话他:“别个当官都能挣钱,怎的就你整日巴巴往里面贴钱。”
“挣那三五个钱又有何益。”罗用笑着对二娘说道:“阿姊,我要在这陇西干一番大事业,你且先借我几个砖瓦,待到几年以后,我叫你见识一番新天地。”
“就说你要多少吧。”二娘自打从罗用那里得了那些玻璃珠子以后,她在常乐县收钱卖货,然后从凉州城那边的仓库出货,这样的买卖做过几回之后,她手头上的钱帛渐渐就多了起来。
“……”罗用说了一个数字。
“这些钱帛我有。”二娘答应道:“你只管随时叫人过来取走便是。”
除了借钱,罗用眼下还有一件事需要二娘帮忙,就是他先前从大食人那里买来的那些棉花,他要二娘帮忙,将这些棉花纺成棉线,织成棉布。
二娘这里有这么多织衣纺线的女工,这个事情交给她做最是合适。
“什么帮忙不帮忙的,与我还说什么客气话,只管将东西拿来便是。”二娘爽快道。
“那些棉花着实难得,阿姊你可仔细着些。”罗用嘱咐道。
“你且安心吧,我自会比你更仔细。”
谁人不知常乐县中今年种了新庄稼,便是那棉花,这些棉花能不能挣钱,就看那织出来的棉布受不受欢迎了,二娘难道还能不知道这批棉布的重要性。
“就是不知那棉布织出来又是个甚模样。”二娘好奇道。
“听闻要比麻布柔软细致些,又不似丝绸华丽,穿在身上,自有一番儒雅亲和之意。”罗用大致给她形容了一下棉布这个东西。
二娘于是对棉布就产生了向往,催着罗用赶紧让人把棉花送过来,她好组织人手纺线织布。
之后姐弟二人又说了几句,二娘问罗用从他们常乐县到凉州城这条水泥路修的怎么样了,罗用说按照眼下这个进度,怕是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入夏之后才能修好。
二娘她们现在大多都从凉州城那边出货,常乐县这边的仓库堆了不少存货,等那条水泥路修好了,她打算组织一个较大规模的运货队伍,将常乐县这边的羊绒制品运去凉州仓库。
出了羊绒作坊,罗用又去了常乐书院,唐俭见他来了,也挺高兴,正打算问他一些长安城那边的近况,结果罗用却央他帮自己写个话本。
“怎的忽然想起来要写话本?”唐大人满腹经纶,当初在长安城的日子也过得很是风流,写话本对他来说小事一桩。
“还不是为了那白叠布。”罗用说道:“你也知晓县中钱帛短缺,今年种下去的这些棉花若是挣不来钱,别说什么水渠,就连这常乐书院的供给都成问题。”
“莫要与我说这个,你便只说想要个甚模样的话本。”唐大人不信这棺材板儿真能给他的常乐书院断炊,不过县衙没钱,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我想了一下,咱就写个这样的……”于是罗用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就给唐俭讲了一下自己的设想。
这个话本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棉布,也称白叠布,所有的故事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
罗用构想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姑娘在采桑的时候,不甚跌落沟中,待她再爬出来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没错,这就是一篇穿越小说……
“……她沿着一条乡野小径一路行走,走到了一个名叫白叠城的地方,遇见了一个身着白叠衣的少年,那少年俊逸非凡相貌无双……”
然后这个姑娘就y差阳错地成为了这名少年的妻子,然后就可以上一些玛丽苏了,这里面要有很多感情纠葛,爱恨情仇,而且还要足够香艳,当然最后肯定是happy endg啦。
“……”唐大人听完以后半晌无语:“我都这把岁数了,你让我写这个?”
“今年我县里的棉花若能卖得好价钱,明年便组织常乐书院的先生学子们去高昌游学。”罗县令言道。
“你且回去吧。”唐大人摆摆手,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
然后,在数日之后,罗县令便拿到了一本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言情小说。
这小说写得可真好啊,明明是罗用自己设计的主要情节,他竟然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看啊看啊就看到了最后一页,一垂眼,看到下面的落款——白叠书生。罗用当即就笑喷了!都这把岁数了还白叠书生呢,白叠老生还差不多。
第337章 白叠之歌
唐俭的这一篇小说写得并不长,用词十分ji,ng炼,为了能给读者们一个更好的阅读体验,罗用又找人来给这篇小说配上了cha图。
因为文字少图画多,最后做出来的效果,基本上就是每一段话都配一张cha图,看起来有点像罗用小的时候,罗奶奶给他买回来的那些童话故事书。
罗用令人制出雕版,刷墨复印,复印之后还要上色,最后装订成册,糊上封面,如此,第一批小说便印好了。
那封面也是十分ji,ng致,用的是上好的纸张,上面印着一个身着白叠衣的翩翩少年郎,背景是一座繁华的城池,还有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空……
“客人可是要买酒?”这一日,酒坊这边刚刚送走一拨客人,马上又来一拨。
今年开春一来,往来于常乐县的胡商们渐渐又多了起来,尤其是那些高昌焉耆等地的商贾,更是在这条商道上往来不绝,买针买酒买熏r_ou_,一整个冬天他们都没闲着,先前还只是少数商贾前来,后面渐渐就多了起来。
“如今这白酒,可还是按五折来卖?”那几名高昌商贾问道。
“正是。”那柜上的老者回答说:“县令道这白酒既然已经按五折的价钱卖过了这么久,现如今再涨价,也是有些不合适,于是便说了,以后这白酒便都按五折价钱出售。”
那几个高昌商贾听闻了,便很高兴,他们这也是第一次来常乐县,听那些回去的人说,常乐县的白酒近来都是按五折价卖,他们来的时候,也是有些担心自己赶不上这个好价钱。
“便要那最好的,与我们来一百坛。”这一回过来总共要买多少白酒,他们先前也是商量好了的,这时候既然价钱没有问题,那么只要按先前计划的数量购买便可。
“好嘞。一百坛白酒!”柜上的老者吩咐旁边的一个年轻人道:“这几位客人乃是远道而来,长路漫漫,运货不易,你与他们搬一百零一坛出来。”
这些高昌的商贾们听闻了,都觉得这常乐的店家着实细致周到。
很快,那一趟一趟的白酒被搬到厅堂里的空地上,这几个高昌商贾们仔细检查这些酒坛,不时抱起一个坛子掂一掂分量,最后在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在柜台这边付钱。
那柜上的老者收下他们带来的白银,仔细看过了品质,又称了重量,确认无误之后便收下了。
然后他又从柜台后面的一个木架上取下几本书册:“县中近日出了一本新书,在本店购满五十两便能获赠一本,这五本是送给你们的,权作消遣,还望客人以后常来我们常乐县。”
那几个高昌商贾见这几本书籍印得ji,ng美,便也没有多想,顺手便收下了,随手将其揣入怀中。
过后拿出来细看,也觉颇有滋味,只是毕竟身为男子,看这个讲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的话本,看过了便也过了,并无太多感触,只觉画册
ji,ng美,故事新颖。
待回到高昌国以后,刚进城,便有一个当地富户找他们买酒,于是他们就顺便送给这个富户一个小册子。
哪曾想这一下竟然不得了了,不两日,便听闻那富户家的女儿便魔障了,与她一起玩的那些小娘子们也是,整日里念叨着说要去什么白叠城,还说什么非白叠少年不嫁!
待那五本册子都送出去了,高昌城的女子们都要翻天了。
女子天生就是对爱情充满幻想的,然而在这个闭塞的年代,女子们对于爱情的想象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她们的想象力受到了环境的限制,然后这一本名叫《白叠之歌》的小说,为她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种言情小说的套路,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那些阅书无数的女青年们的那里,同样也是长期流行经久不衰。
更别说是公元七世纪这些还没有经过海量言情小说洗礼的小娘子们了,对于她们来说,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本小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开天辟地的,令人无限神往的存在!
之后的日子里,又不断有当地商贾从离石县那边带回这本书,每一本都能卖到极高的价钱。
这一本《白叠之歌》的横空出世,给当世女子们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同时,它对婚恋市场造成的影响也是空前巨大的。
听闻有人从高昌西面的一个小国买到了白叠布,贩到高昌城中,卖到了一个很好的价钱,城中那些家里有未婚小郎君的富裕家庭纷纷抢购。
而在距离高昌数千里之遥的长安城中,近日同样也掀起了一股白叠热潮。
罗用将一套雕版和几本样书寄到长安城中,邢二那边马上着手印刷,不多日,《白叠之歌》这本书便在南北杂货上架了,与南北杂货有合作的那些铺子纷纷也都在自家门口摆上了一个小书架,再放上满满一架子的《白叠之歌》,五文钱一本,每天出多少卖多少。
不仅是长安城,那些个周边城镇的,还有洛阳等地的商贾,也是纷纷前来采购。
估计要不了多久,这股热潮便要刮遍中原各地,尤其是那些富裕繁华的大城市。
现如今在这长安城中,谁家小娘子不曾听闻《白叠之歌》这个故事?
一众小娘子们相聚的时候,那话题往往也都离不开《白叠之歌》,书中的男女主角名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都要发展出二次元偶像崇拜来了。
至于那白叠布白叠衣,听一些见多识广的人说,西域有一些地方确实能产此布,而且确实也十分难得。
据说是有一种能开出白色绒花的植株,当地百姓将那绒花采下,再剥去里面的花心,将那白色细绒纺成线,织成布,这个过程费工费时,所以这白叠布价钱颇贵。
长安女子们为那白叠城的故事迷醉,不少男子却颇不以为然,什么白叠城白叠少年,什么少年美貌天下无双,分明都是编出来骗人的,偏那些女子就信这个。
这一日,几个少年郎聚在一处谈及此事,颇为不忿。
“这些女子着实无脑。”
“不过是个虚构的话本,竟能叫她们迷醉至此。”
“听闻那谢家的小娘子言是要退亲?”
“她怕是魔障了。”
“我怎的听闻你家去与叶氏女子提亲,那叶氏死活不应。”
“她这会儿正做梦呢,如何肯应?”
“她耶娘言她一时魔障了,脑子转不过弯来,叫我家再等等。”
“那你等不等啊?”
“我会等她?真当我许四这辈子娶不上亲不成?”
“那你家是怎么打算的?”
“我耶娘已经去帮我打听郑氏女子了。”
“我劝你还是缓缓,听闻那郑氏的女子近来也魔障得紧,便是与她提了,八成也不肯应。”
“她不应也是无用,婚姻一事,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别到时候闹到又逃家。”
“咱长安城中逃家的女子够多的了。”
“倒是白白便宜了那南北杂货。”
“听闻那韦氏的千金,娇滴滴一个士族小娘子,硬是违抗了父母之命,跑去南北杂货干活了,家人先前就想晾晾她,叫她在外边吃些苦头自己就回去了,哪曾想这一干就是一年多啊。”
“父母之命有时候也不好使,那要死要活的,又要上吊又要跳井的,天底下又有几个父母真正能够狠得下心。”
“能狠得下这个心的,着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要我说,还是那罗棺材板儿最坏,好好的出个什么破书,害得长安城这些小娘子都不正常了。”
“还不是为了卖那白叠布,没听闻他们常乐县眼下正在种棉花吗?”
“这也太黑了!”
“管他那白叠布有多好,横竖我就是不买!”
“对!就是不买!”
“谁买谁就是呆子!”
这些小郎君们义愤填膺的,约好了要坚决抵制白叠布,不叫那棺材板儿的如意算盘得逞。
然而,数日之后,那南北杂货便传出一则消息,言是近日便有一批白叠布到货,今年只此一批。
这批货乃是身在陇西的罗二娘费尽千辛万苦,与西域的胡商买来白叠花,又让自家作坊里的女工们细细将其织成白叠布,所有布料均未染色,就是白叠花原本的颜色,郎君们可以在买回去以后自行找人染色,再裁制成衣,不染色直接制衣亦可。
这批货上架的那一日,南北杂货几乎都要被各家的仆从小厮们挤爆了,真真就跟抢劫一般,小小一个货架的布料,转眼之间就被抢了一个ji,ng光。
数日之后,长安城中便出现了一些身着白叠布衣的翩翩少年郎。
别说,这白叠布与麻布丝绸确是有几分不同,这布料细而不腻,绵而不滑,比之麻布,多了几分细致,比之丝绸,又多了几分亲和朴质,年轻小郎君们穿着这一身白叠制成的衣裳走在街上,便是长安城中一道崭新的风景线。
至于先前信誓旦旦说自己绝对不买白叠布的那几名少年,这时候正跟自家耶娘闹腾呢。
“阿耶,听闻那西域也有白叠布,不若我们便派家人前去采买?”
“那西域离这里几千上万里路,你打算叫谁去给你买?”他老子不搭理他。
“若是没有白叠布,我这亲事怕是这辈子也成不了了。”少年不依。
“哦!这长安城中总共才几个穿白叠衣的,其他人便都不成亲了,你还是好好读书,莫要想这些有的没的。”
“你不给我买白叠布,我就不读书了。”
“你说甚?”
“不读书了!”
“看我不打死你个不孝子!”
“不读就是不读了!”
“你别跑,你给老子等着!”
“……”怎一个ji飞狗跳了得。
说起来,这些个正处在适婚年龄的小郎君小娘子们,若是搁在后世,也就是初中二年级的岁数,这中二属性要是一爆发起来,那着实也是很热闹。
近来就为了这白叠布一事,许多人家中那叫一个ji飞狗跳,少年们的愿望很朴素,他们只是想要一身白叠衣而已。
至于长安城中的小娘子们……
小娘子们近来流行结伴出游,骑着燕儿飞到长安城外去采桑,车把上挂个竹篮,每天清晨的时候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出去,傍晚的时候再沾一身泥土回来,灰头土脸地骑着燕儿飞穿街过巷。
“啧啧,瞅瞅她们这一身土。”
“不用说,肯定又是去沟里滚了,这是想去白叠城呢。”
第338章 惠特尼轧棉机
这一年六月,身在陇西的罗用听闻在长安城那边,有人给《白叠之歌》写了一首词,近来长安城那边的女子正在传唱,据说很是流行。
如此一来,这棉布的宣传工作便也到位了,看来今年常乐县出产的这一批棉花,应是能卖到一个好价钱。
眼下正是农历六月份,陇西这边眼瞅着便要入秋了,而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马上也要进入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打顶心。
所谓的打顶心,就是把棉花植株枝头上的尖尖给掐了,为的就是去除顶端优势,限制枝条生长,尽可能地将更多的植株营养转移到花蕾棉铃上面,从而实现高产的目的。
今年是他们常乐县第一年种植棉花,大家都没有经验,好在罗用空间里还有一些农业种植方面的书籍资料,这里面有不少关于棉花种植的,他于是就开始现学现卖。
不过后世的人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用到的很多种肥料,在公元七世纪这时候是没有的,于是只好用有机肥代替,有机肥好是挺好的,就是没什么针对性。
等到了快要开始打顶心的这段时日,罗用更是天天都往棉花地里跑,除了公府职田中那大片大片的棉花地,乡下一些富户也种了不少,罗用近日常常都在各村之间行走。
“我看你家这些棉花可以开始打顶了,打吧,明天就开始打。”罗用这一日在看过一个富户家中的棉花地之后,如此说道。
“怎么那徐家的棉花长得比我家的都高,他家不打我家打?”这户人家还有点舍不得,他也是跟庄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这地里的庄稼一旦伤了顶心,便不怎么长了,这个道理他还是知晓的。
“你家这些棉花水浇多了,长坏了。”罗用对他说道:“徐家的棉株长得好,壮实有力,便可晚一点打顶,这几日再给它抽几个枝条,枝条多了将来结棉铃就多。”
“你家这些棉株太弱,没力,现在若是使劲给它抽枝,将来它开花就少,结果也少,还容易掉,到时候这枝条虽旺,收成却不好。”
罗用说得详细,那富户听了也觉得有理,只是想想自家这片棉花地的收成注定要比那徐家少,心中便有几分不甘。
也怪他太贪心,为了让这些棉花长得好,总让人挑水来浇,明明先前县中的吏员便与他们说过,这新庄稼并不十分喜水,他可真是鬼迷心窍了,不知怎的,总想给它们浇水,这下好了,浇多了。
第二日一早,这个富户家中的老老少少长工短工们,便都下地给棉花打顶心去了。
这打顶心倒不是什么很重的活计,只是也颇费人工,这富户家中人手充足,挺大一片棉花地,一日多的工夫便也打完了,将来待这棉花推广种植以后,家家户户种棉花,一到眼下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要下地去打顶心,也是颇为繁忙。
待这一家人开始打顶心之后,其他各处的棉花纷纷也都进入到了可以打顶心的时候,那些种了棉花的富户们登时便忙碌起来,公府职田那边更甚,佃农们早出晚归,几乎是一天到晚都要耗在那地里头。
也有一些人担心掐芯会伤庄稼的,但是因为先前已经拿过了县里的补贴,所谓拿人的手短,虽然心中还有一些疑虑,但还是按照县里的说法去做了。
就有一个富户,死活跟罗用犟嘴,说他自己种了这大几十年的庄稼,从来没见谁这么干的。
罗用见他对打顶心这个事情很是排斥,也知道其他不少人心中也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便对他说:“不若你今年便留一亩地不要打顶心,待到了收获的时候再比较一二,看看是打了顶心的棉花地收成好,还是没打顶心的棉花地收成好。”
那人见罗用也做了让步,心中虽还是有些不愿,但还是同意了罗用的提议,留下一亩棉花地不打顶心,余下的都打了。
罗用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消除农户们心中的疑虑,从而使得明年的棉花种植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打顶心之后不久又是一次追肥,然后大家便看着那些棉花枝条上长出一个一个的花蕾,接出一个一个的棉铃,最后开出了一片雪白的绒花。
常乐百姓也称呼这种花为白叠花,作为常乐县人,他们很清楚那一本《白叠之歌》,乃是县令寻人写出来的,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所以在这常乐县中,少男少女们对于白叠城的故事反而不如别处那般狂热。
但就算明知是虚构的故事,人们对于那个故事里的白叠城,还有那一段发生在白叠城中的爱情故事,心中也还是有向往的,尤其是当这成片成片的白叠花盛开的时候。
在棉花丰收的季节,男女老少们身上挂着旧衣破布缝成的口袋,在田间采摘棉花,那县中吏员便在地头收购棉花,带籽的棉花,一斤两文半。
虽这棉花颇轻,这个年代的品种产量也不高,但是这价钱却很不错,一斤两文半,一亩地若是能产个百余斤,便能卖到二百余文,这是种别的庄稼很难达到的收入水平。
吏员们一面在田间地头收购棉花,一面又有人赶着牛车将收来的棉花运回城去。
自从去年冬末他们这里开始修水泥路,陆续发了几次徭役,现如今这常乐县城外面的主干道,颇长的一段路已经被翻修成了水泥路面,在这水泥路面上赶车运货,着实比那砂石路平稳舒坦得多,也更节约畜力。
这些从地头上收来的棉花,最后就被送到罗二娘的羊绒作坊去加工,在这个羊绒作坊中的某一间屋子里,女工们这时候正呼呼地转动着轧棉机。
早在当初罗用从那些大食人手中买到棉花和棉花种子的时候,便已令他的那些弟子们着手开始打造轧棉机,那第一台轧棉机,早在今年开春那时候便已造好并且投入使用了,只是不为外人所知而已。
今年这一年,常乐县要先靠这棉花挣些钱,待到来年,棉花种植在陇西大规模推广开了之后,罗用的这些弟子们就可以开始卖轧棉机了。
他们县中现在有个机械作坊,乃是以衡致打头,和其他几名弟子共同经营,另外他们手底下还集结着一批手艺ji,ng湛的艺人。
这些艺人里面,有当初从长安城那边带来的,也有在常乐县当地招来的,甚至还有这两年新培养出来的,手艺活这个东西,有时候确实也是要讲天赋,若是寻着那有天赋又肯努力的,教起来就很快。
现如今在他们那家机械作坊之中,已是囤积了不少轧棉机,大大小小好几个型号,价钱都定好了,就等着明年拿出来卖钱。
罗用叫他们尽量多造一些,不够钱尽管跟他说,他出面去找人借钱。当然等到了这些轧棉机卖掉以后,挣来的钱也有罗用的一份,毕竟是他提供的图纸,还投入了不少资金。
不仅是这羊绒作坊,针坊那边的收入也有罗用的一份,还有今年他们与太原郭氏合办的那一家针坊,虽是罗用的弟子们出面,但是这其中所得,其实也有罗用的一份。
罗用这一次在长安城中见了不少河东商贾,待他们与郭家的合作上了轨道之后,河东道还会陆续开办起不少针坊。
罗用的那些弟子以及他们手底下的匠人们,他们所掌握的造针技术,在这个时代来说应该是最ji,ng良的,而且他们还能打造一些制针器械,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节约人力,这是其他人一时学不去的。
这回羊绒作坊这边正在使用的这个轧棉机,乃是由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一个名叫伊莱惠特尼的美国人发明。
轧棉机在后世分为皮辊轧棉机和锯齿轧棉机,眼下他们正在使用的这一款便是锯齿轧棉机,因为草棉的棉籽极难去除,用寻常的棍压法很难剥除棉籽,所以必须是要带锯齿的。
这款轧棉机的设计很巧妙,只需将棉花放入棉斗之中,摇动手柄,在机器的运转中,就能实现棉絮与棉籽的分离。
听闻在大食国,少女们手工剥除棉籽,辛勤劳动整整一日,所得也不过一捧棉。现在离石县的这些女工们转动轧棉机,片刻工夫便能分离出一斗棉絮。
这就是机械给生产带来的便利,然后它将会在这日复一日的生产中,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且最终改变这个世界。
第339章 伊吾
长安百姓大多知晓在那陇西的常乐县中,今年种了不少白叠花,秋收之后,应该能产出一批白叠布,若是不出意外,待到明年开春,便会有一批白叠布运到南北杂货销售。
南北杂货向来走的平价路线,即便是一些奢侈品,与那些被商贾们几经转手炒到天上去的价格比起来,南北杂货的定价则要平实厚道得多。
都说那白叠花的花心十分难剥,常乐县那边人口稀疏,又少织女,不知这一个秋冬能产多少白叠布,若是产得太少,那价钱必定就会很高。
长安百姓大多如此想着,却不想,这才刚刚过了农历九月,进入十月初,那常乐县竟然就往他们长安城发了一批白叠布过来,定价亦不十分高昂,不到半日工夫便已被人抢购一空。
长安城这边很多人都想不通,那棺材板儿究竟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剥出这么多白叠花,织出这么多白叠布的。
而在常乐县这边,当地不少百姓这时候都到县里去购买白叠花籽。
罗用令人在县衙门口摆了个摊,每日里那羊绒作坊轧出多少棉花种子,便都令人用车拉到这里来卖。
价钱并不十分贵,就那还带着些许白色棉絮的种子,用米升量着卖,一升种子就卖五文钱。
自从去岁冬日以来,常乐县当地百姓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磨针挣钱,只在农忙时节磨得少些,平日里一得空便要把这些物什搬出来干活,日积月累之下,基本上也都挣了些钱,再加上这两年他们这里的农产品价格也不错,这五文钱一升的种子,一般人家倒也还是买得起。
只是这一升种子,到底也没多少,本来这种子个头就不小,再加上种子外边还缠着些许棉絮,撒到地里头,也就能种一小片。
好在这县衙也公道,许他们买得种子以后坐在路边挑拣,将那被轧棉机轧伤了的,还有一些个头特别小的品质特别差的种子挑拣出来,到时候挑出来多少个坏的,就到摊位上与那卖种子的吏员换几个好的来。
所以近来在常乐县中,人们总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在县衙门口那条街道上,农人们蹲的蹲坐的做,地上铺着油纸麻布等物什,上面再放一堆白叠花籽,一个两个的都在那里细细挑拣。
有些人买得多,一口气能从清晨坐到傍晚,还有一些个细心的,会将棉籽上沾着的那些许棉絮也剥下来,最后剥出这一小团棉花,换种子的时候顺便就把它交给摊位上的吏员。
听闻用这白叠花织出来的白叠布,价钱十分昂贵,在这些农人眼中,即使只是棉籽上沾着的那几根棉絮,也是十分珍贵的物什,不应浪费。
眼下这个年代交通不便,农人们从村子里来到常乐县城,很多人当天都回不去,于是便只好在县城投宿。
第80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