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作者:报纸糊墙
第61节
据说他这一次从莱州回来,除了各种当地特产,还从他堂兄那里弄来一些杜仲胶,这些杜仲胶你猜他拿来做什么用?
——这丫约上十几个世族大家的年轻人,拿了那些杜仲胶,到王家人那里换荔枝罐头去了。
王家人这两年在南方发展罐头事业,对于他们来说,杜仲胶采购一事绝对是十分迫切紧要的。
这回王家人见杜惜等人拿了杜仲胶过来换罐头,不管是看在杜仲胶的面子上也好,还是看在这些世族大家出身的年轻人的面子上也好,总之很爽快就换给了他们两大坛子荔枝罐头。
这两大坛子罐头拿回去,你猜他们怎么吃?
——十来个人,六十斤罐头,不足半日工夫,便被他们分吃一空,平均每人吃了得有五六斤。
这是怎么样的丧心病狂啊!
知道王家人的荔枝罐头现如今在长安城要卖到多少钱一罐吗!
朝堂之上也有人弹劾,说他们这几家没有好好管教自家年轻人。
不过这种弹劾对那些年轻人也未必就是坏事,尤其是起到带头作用的杜惜,早早在这些大佬们面前挂上号,将来自己出仕以后,也会比较有帮助。
事实上对于这些无伤大雅的荒唐事,这些大佬们往往也都是比较宽容的。
同是出身世族大家,谁人不是这般过来,人不风流枉少年嘛,那些酸溜溜的小官,爱参就给他们参去。
对于挨参这种事,杜惜他们也是看得很开的,所谓风流人物,哪有不犯点小错不闯点小祸的。
搁家里老老实实读书就能读出个风流人物来了?搁别的朝代也许还有机会,唐初这时候根本不用想。
自从杜惜他们弄出那个荔枝宴以后,罗用这边难得也轻松了几分。
顺顺利利卖完了辣椒种子,冷库那边也已经开工了,再运送一批钱帛支援关内道那边的修路队,算算自己早两年欠下的树苗钱是否都还清了……
一切都挺好的,就是等他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以后,卖辣椒种子得来的钱财也就没剩下几个了。
衡致近几日得了罗用的一张图纸,正疯狂地投入到手摇起吊机的研究制造之中。
邢二那边院子里的铁匠从原来的一个增加到了三个,每日里叮叮当当的,除了匠人的工钱,还要消耗不少ji,ng铁煤块,这些都是罗用花钱在买。
要做一个起吊机,最难的部分,就是滑轮和齿轮了。
齿轮的话,长安匠人多少会有一带经验,因为那燕儿飞的制作就需要用到齿轮,也有一些有钱人会自己花钱把燕儿飞上面的木结构换成ji,ng铁结构的,请的就是这些坊间的匠人。
滑轮那就难了,衡致与罗用商议,再过几日,若是他们这边还是不能顺利做出滑轮,就让罗用写信与殷家借人,他们那里有能做轴承的铁匠,请他们做几个滑轮想来也是不难。
至于起吊机的钢架并不难做,但是若想保证它的承重能力,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铁匠每日里丁丁当当的,光是用废的ji,ng铁都不知道有多少了,好在这些铁捡起来攒一攒,将来也是可以用来打造其他东西。
过些时日,等起吊机打出来以后,他们就要开始着手打造拖车。
入冬以后若是要从河里取冰,冰块的运输也要消耗许多人力物力,出库和入库的时候,免不得就要用到一些拖车。
想做的东西很多,处处都要用钱,收入渠道又比较有限,罗用觉得自己手头好像就没有一个宽裕的时候。
长安百姓都知道罗用这回挣钱了,只是那些钱又不知被他拿去填了哪个无底洞。
瞧他每日上班下班的,穿的还是一身平常不了的衣袍,驴车也是原来那一辆驴车,就连家里那些个小孩,都不见有谁添过一件新衣裳的。
“你阿兄那些钱都挣到哪里去了,怎的不与你们买衣裳?”左邻右舍有人问四娘她们。
“花了。”四娘坦然道。
“那么多,都花了?”那也太能花了!
“嗯,钱财本就不经花。”七娘把她阿兄昨晚说过的话给众人复述了一遍。
“啧,也就你家的钱财这般不经花,别人家还能跟你家一样?”
“还是要扣着点话,莫要都花完了。”
“你阿兄还未婚配,若是没有一点积攒,好人家的女子如何能嫁与他?”
“正是,那关内道的路,便是修得慢些,修得窄些,也是使得的。”
这些左邻右舍实在很想给这一家子不知道攒钱的兄弟姐妹上上课。
在汉人的生活观念里,积攒是很重要的,他们家里的财富,很多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一代人一代人积攒下来,若无积攒,又哪里来的家业?那买卖做得再大,终究伴着风险。
罗用又何尝不知道做生意有风险,只是人生无偿,何处又没有风险。
像他之前,走着走着都能穿越了,穿完了回过头去看一看,二十一世纪的科技那样发达,城市那样繁华,那个世界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而他对那个世界的了解和体验却是那样的有限。
“近两日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正是探亲访友的好时节,我便也不给你们布置作业了,学习努力是好事,但也应该劳逸结合。”
眼瞅着就要到九月初九重阳节,初九初十这两日放假,初八这日下午,罗用在给太学丙丁两个班级的学生上完了一个下午的数学课以后,这么对班上的学生说道。
“罗棺材板儿怎的了?”
“难道是发了善心?”
“莫非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总觉有那几分不妥。”
被繁重的课业压迫惯了的太学学子们,这时候突然被减了负,跟他们说你们尽情玩去吧,这一个个的,显然都还有些不太适应。
“我听闻这两日,又有人到圣人那里去告棺材板儿的小状。”
“啧,那些不要脸面的。”
“棺材板儿该不会被调走吧?”
“应是不能。”
“他若是走了,谁能教得了这门功课?”
“就凭棺材板儿的授课水平,离了这太学,外头那些私学还不得抢着要啊。”
“我阿耶说,将来我就算官途无望,好歹还能写写算算,他总算不用担心我会饿死街头了。”
“哎不用做作业正好。”
“那棺材板儿莫不是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若果真这般,咱往后便不叫他棺材板儿了。”
“……”
此时此刻,罗家院子。
“唰!唰!”
平日里在罗家这边上课的年轻女子们,这时候都在院子里忙活着,裁纸的裁纸,刷墨的刷墨,印刷的印刷,整理的整理,缝线的缝线,贴封面的贴封面,一个个忙得头也不抬。
在罗用的屋子里,上一回从学生们那里收过来的作业,还都整整齐齐地摞在桌案上,没来得及批改。
《辣椒食用手册》这个小册子卖得很好,虽然一本只要三文钱,但是扣除了材料人工陈本以后,罗用至少还能挣一文钱一本,这钱来得容易,不挣白不挣。
印刷工作的主力军还是邢二那边,罗用初时也只是拿过去给他们试了试,确定他们能做以后,这才让他们大批量开始印刷。
另外,每日在罗家院子这边上课的这些女子,罗用也让四娘喊她们过来干活,多少挣几个私房钱也是好的,雕版印刷着活计也不算累。
“阿兄,你屋里那些作业还没有批改,没事吗?”
“没事,偶尔也该让那些学生高兴几天。”
第257章 图画书
“你与我看看,这一页写的甚?”
“便是说如何用辣椒制酱。”
“制酱?看这图画我还当是酿酒。”
“……辣椒酿酒,亏你想得出。”
“有甚稀奇,花椒都能入酒,辣椒怎就不能?”
“……”
这时候的人饮用的屠苏酒和椒柏酒里头,都是放了花椒的,约莫也是为了祛shi除恶。
所以这妇人看了《辣椒食用手册》上某一页的图案以后,便以为这一页讲的是酿酒,问过自家夫婿之后,才知是制酱。
这一本《辣椒食用手册》,也是妙极,那上面不仅有文字讲诉,还有配图,那配图也很有意思,用极其简练的线条,就能把文字内容传达得七七八八。
前几日,自打这妇人的夫婿送给她这么一本册子,她有事没事就要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看,除了这个制酱的,其他内容她连看带猜,大抵也都看懂了。
这本册子上的内容也很详尽,从凉拌、煮汤、炒菜,到晒辣椒干、做辣子油、做酱、腌菜,能讲的几乎都讲了,只是大多都讲得很浅显,只够用作日常所需,若想钻研美食,那还得多花些工夫去琢磨研究。
第二天一早,家里的男人各忙各的,这妇人到她婆婆那里去请安,然后就看到她婆婆也在手里捧着那本小册子正研究呢。
老人不太看得清近物,捧着小册子离得远远的,伸着脖子抬着下巴很认真在那里看。
“怎的一大清早又在看这个?”这妇人好笑道。
“媳妇,昨日那一张讲的是甚,你可问过我儿了?”老太太问道。
“问过了,那一页讲的便是制酱。”妇人回答说。
“我便说瞅着有几分像是制酱。”老太太言道:“这几日天也凉了,一会儿我便让人出去买些好r_ou_回来捣成r_ou_糜,制些r_ou_酱。”
“这上面说得也不详尽。”她那儿媳妇说道。
“这有甚难的,便按往年的做法,再加一味辣椒便是。”老太太倒是很有信心。
他们这也算是比较会吃的人家,若是换了那些不懂做酱的,这本册子上就算有这样的一页内容,他们也是做不出来的。
不过这一整本册子,也就制酱这一页最难,其他倒是颇为浅显,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本册子的销路极好。
“可惜了今年买不着鲜辣椒。”
“前两日种下去的辣椒苗长得不错,过个三两个月的,家里便有鲜辣椒吃。”
“册子上画的那个蒜蓉辣酱,我也想做做看。”
“到时候就按这上面说的,挨个做一遍。”
“眼瞅着就要入冬了,不知那些辣椒能不能长得好。”
“冬日里搭了暖棚,胡瓜丝瓜都能长,这辣椒应也不差。”
别说,近来种植辣椒的人还真不少,因为有了前两年冬季种植蔬菜的经验,这些长安人现在搞起冬季种植来,半点都不带含糊的。
估摸着都不用等到年关,就能有一批鲜辣椒上市了,只不过暖棚里的辣椒大约是长不红的,也不太能留种。
罗用在太学里的那些同事,一个个的也都没少在家里种辣椒,反正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大院子,菜园子那都是基础配备,可劲儿折腾呗。
九月份的长安城已经比较凉爽了,但是距离冬天的到来还有一段时间,这几年长安城中一般不到农历十一月份不会下雪。
秋里天气干燥凉爽,食物也很丰盛,是很多人喜欢的季节。
近来有不少农人小贩用木板车推着柿子枣子梨子这些东西到坊间来叫卖,价钱也都不贵,长安百姓多少都会买些,吃不完的便晒成柿饼枣干,冬天没有果子吃的时候,也是不错的零嘴。
与柿子枣子相比,梨子因为不能制成干果,所以往年长安城的梨价并不高,尤其是那些个头小小味道又比较酸的梨子,根本卖不出几个钱,有时候干脆便让它烂在枝头上。
直到前两年,从离石那边传过来一种冻梨的法子,说来也怪,那些皮又厚味道又酸的梨子,冻过了之后,那滋味竟变得十分甘甜,现如今这种梨子的价钱也涨了不少,原本一担还卖不到两三文钱,现在没个十几文,那是买不着了。
这几天街头上卖的,主要还是那些皮薄r_ou_厚的大梨子,等到落雪将至,就该轮到那些小梨子登场了,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买上几担,用陶瓮装了,冻在院子里,冬日里不时拿一两个出来解解馋,那真是什么美味佳肴也比不了的。
“刘大,你家今年甚时候摘梨子?”
这一日,归义坊这边有农人推着板车过来卖柿子,这人的柿子好吃,价钱也实惠,因在这归义坊有亲戚,年年都到他们这边卖果子,很多街坊都是熟识的。
“大约还得半个月。”刘大郎就守在自己那一辆板车边上,手上空空如也连把杆秤都没有。
他的柿子就是按个卖,一文钱几个,街坊们自己挑拣着拿便是,也别指望能有个塑料袋来装,要么用手捧着拿回去,要么撩起衣服兜着,要么喊家里的娃儿拿个篮子木盆什么的过来装一装。
“待摘了梨子,你便还来我们这边卖。”
“我听人说,今年一担梨子约莫得卖到十四文钱。”
“怎的你家也要涨价?”
“我阿耶说,都是年年与我家买梨的,我家便也不涨那许多,比去年多一文钱,按十二文钱一担便好。”
“哎呦,这梨价年年涨啊……”
“刘大,你家好福气啊,守着那片梨树林,一年到头光是卖梨都得挣不少钱吧?”
“这两年倒是能挣一些,从前那梨子没人要,那几十棵梨树差点被我们兄弟几个砍了当柴烧。”
“哈哈哈哈!”
“你家那梨树都是老树了吧?”
“都是上百年的老树了。”
“长得可高?”
“高着呢,架了梯子都够不着,人得爬到树上去摘。”
“那也危险得紧。”
“我耶娘自打夏里收了麦子,就在家里编了好些草片子,待到收梨子的时候,就把那些草片子铺在梨树下边,一层又一层的,梨子掉在上面也不怕磕了,人若是从那上面掉下来,摔得也轻些。”
“那得铺多少层啊?”
“十几层呢。”
“哎呦,你耶娘也是心细的。”
“……”
这边这些人正说着话挑着柿子,邢二也从院子里头出来了,过来就问那刘大:“你家今年能摘多少梨子?”
“少说也能摘个大几十担,怎的了,你要买啊?”刘大笑嘻嘻问道。
“待收了梨子,你先与那离石罗三郎送十担,再往我这边也送十担。”
邢二说着,往他那边甩了一串铜钱过去:“先与你一百文钱,待梨子送到了,我再把剩下的给你。”
“好嘞!”那刘大一个c,ao手接过那串铜钱,面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邢二说完了便又回自家院子去了,看他那一身热汗的,估摸着又是在摆弄那些木头铁块。
刘大笑嘻嘻将那一串铜钱收到怀里,也不细数,那邢二的人品,他们都是信得过的。
“今年倒是大方,一口气就要了二十担,去年他可才买了三担。”刘大与众人说笑道。
“你竟不知,近来邢二他们与那罗三郎印册子,现成的雕版和纸张,只需刷上墨汁印一印,一本册子便能挣得半文钱,一天下来能印好些,每天都是整车整车地往南北杂货那边搬货。”
这些街坊一边挑着柿子,一边与刘大说着那邢二等人的八卦。
“听闻他昨日又收了两个小孩回来?”
“是一对小姊妹。”
“年纪那般小,怕是还不能干活。”
“哎,也是命苦的。”
“我看他们这里倒是很少有女娃子?”刘大cha了一句。
“女娃子若是到了街头上,不出几日便被人带走了,很少有能到他这里的。”
“啧。”
“好命一点的,就去与人做婢女,大多还不是……”
“唉,不说了不说了……”
“刘大,我这十个柿子。”
“三文钱。”
“哎呦,柿子也要吃不起咯。”
“什么时候罗三郎那印册子的活计,也能分一些出来与我们做做就好了。”
他们的这个愿望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罗用近来光靠这一本《辣椒食用手册》,也是挣了不少。
他还曾经在自家铺子里,看到那些波斯、大食的商贾成箱成箱地购买这本册子。
通过这件事,罗用看到了图画书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市场,目前他正考虑要不要在长安城发展一下印刷业。
下一本书要怎么攒呢,来个《长安流行新风尚》怎么样?
第258章 汇合
相较于这个时代别的村子,离石县西坡村也算是十分热闹的村庄了,但是与罗用他们目前所在的长安城相比,它依然安静得像是另一个世界。
这一年九月底,离石县的天气已经开始冷起来了,不过好在还未落雪,行路也还算是便利。
这一日,有几个定胡人来到西坡村,往林家院子送了一个两尺余高的坛子,那坛子上头封了泥,瞅着像是酒坛。
“这是大娘与我们送来的?”林母围着那坛子瞅了半天,也没瞅出来这物件有甚稀奇,值当罗大娘千里迢迢请那定达快递的人给他们送过来。
“正是。”那两个定胡人接过林家小孩递过来的粗陶碗灌了几口温水,笑着对他们说道:
“这里头装的可是稀罕物,ji,ng贵着呢,只这一坛子,少说也要数十贯。”这还没算上罗大娘给他们定达快递的运费。
“竟是这般贵!”听闻这价钱,一院子人都很吃惊,林父林母十分心疼钱财:“甚的稀罕物什,值当花费那许多钱财去买?”
“待你吃过了,便知值当不值当。”这两个定胡人也不多留,从林家告辞出来,到羊舍那边采购去了。
西坡村这边有不少好东西,从这里买些豆折大酱酱油之类的物什,带去定胡县,销路不愁,一转手就是一笔收入。
隰城太原那边的弟兄也托他们从这边买货,打算在经营快递铺子之余,另做几样杂货买卖,他们这些人内部走货的话,另外还有一个内部价格,运费成本比旁人低了许多,不过他们主要就是搞搞批发,并不打算做零售。
“这豆折可是这两日新做的?”两人一到羊舍那边,就先进了刘活他们家卖豆折的铺子。
“前些时日刚打下来的新米,豆子也是今年的新豆子,这回做出来的这些豆折好吃着呢。”年轻人都干活去了,铺子里就剩下刘老头领着小孙女在看着。
“你们现在能有多少货?我俩要的多。”一个定胡人笑着说道。
“原本还有三百来斤,今天一大早被人买走一百多斤,这会儿也就剩下不到二百斤了。”老头儿说道。
“便都要了。”一个定胡人说道:“下月初五以前,你再送五百斤豆折到秦记汤饼铺。”
“哎,好嘞。”
“你看总共是多少钱?”
“我看看……”
“……”
买得了豆折,两个定胡人赶着驽马拉的板车又往旁边铺子去了。
“下月初五以前,五百斤豆折,送去秦记汤饼铺,大娘你可记下了?”刘老汉问他孙女儿。
“记下了。”小姑娘将自己手里拿着的一张麻纸递给她阿翁看。
“给我做什么,我又看不懂。”老头儿摆摆手,又道:“大娘你在铺子里看着,若是有人来买物什,便去后头喊一声,我去给你耶娘搭把手。”
“阿翁我去,我去帮忙,你看铺子。”小姑娘站起来说道。
“你去做什么,你是能做豆折还是能推磨,好好在这儿待着,再把这两日学得的字再多写几遍,咱们家可就你一个识字的,将来这写写算算的,可都指望你了。”
许家人这两年挣了些钱,他们家小孩又多,年初的时候,许家兄弟从县里寻来一个外地先生,让他教自家小孩识字,顺带的这村里村外的小孩也都跟着学。
那先生是从关内道过来的,说话的时候口音比较重,读过的书也不是很多,不过教这些小孩认认字还是可以的。
林家这一边,自那两个定胡人走了以后,林母就一直在那里念念叨叨心疼钱。
“……有那几十贯钱,拿去置地多好,买这一贯劳什子物什……”
“也未必就是买来,我看八成还是从罗三郎那里拿来。”林大郎这时候说道。
“无事往家里拿这个作甚。”林母叹了一口气,还是心疼钱。
“刚才那两人说这罐子里头装的是甚?”林父问他那几个儿子道。
“荔枝。”林荣那小子抢着就说了。
“那荔枝又是甚物什,大郎你们可曾听闻过?”林老汉活了大半辈子,从来也没听人说过荔枝这个东西。
“我也不曾听闻,不若便打开看看吧。”林大郎说道。
“现在便要开了?”林母反对道。这不年不节的,好几十贯钱的东西,就这么开了吃?
“从那长安城过来,这般远的路,也不知那里头的东西还是不是好的,莫要再放了,万一再给放坏了。”林春秋这时候说道。
“我看这都好好的。”林母还是不舍得。
“六郎说得有道理,还是莫要放了,这便开了吧。”林父拍板。
老头儿都这般说了,林母便也不再反对,家里那些个年轻人都很高兴,一个个拿小锤的拿小锤,拿刀子的拿刀子,几下就把这个荔枝罐头给打开了。
闻着那满屋子的荔枝香,林家这些个老老少少的,一个个都被馋得直咽口水,不待老人吩咐,几个儿媳便到厨下去取了调羹陶碗过来。
负责分罐头的是林大郎,他先从坛子里打了两碗荔枝罐头上来,让自己那两个大一点的儿子端去给他们翁婆,然后又打了四碗,分给自家三个儿子,并林二郎两口子唯一的一个女儿。
之后的一碗,林大郎原本是想要打给自家媳妇,所谓长嫂如母,轮也该轮到他了,偏那林春秋这时候已经馋得等不得了,不待林大郎把手里那碗罐头递出去,他自己便走上去一把接了过来,林大郎心中有些不喜,但是看在今日这坛子罐头的份上,便也没说什么。
林家这老老少少十三口人,每人分得一碗荔枝罐头,一个个都吃得极仔细,小口小口地品尝吞咽。
林春秋吃得最快,吃完了手里那一碗,他便端着空碗凑到罐头坛子那边,伸手打算再打一碗,当时林二郎刚好就坐在边上,林春秋那双手刚伸过去,就被他一巴掌给拍开了。
“阿娘你看!”林春秋嚷嚷起来。
“二郎你这是作甚。”林母责怪道。
“你怎不问他作甚?”林二郎回了一句。
“都莫要吵吵了,好好的吃个罐头,怎的又要吵起来。”林老头把林春秋叫过去,将自己手里那半碗荔枝罐头递给他:“吃吧吃吧,都莫要吵吵了。”
林春秋那个没脸没皮的,竟然果真就伸手接过去吃了起来。
林大郎林二郎那两房,见了这情景气都不打一处来,但是看看厅里那些个小孩吃得正有滋味,便也不想把事情闹将起来,再说这时候若是闹起来,传出去也不好听。
“你们可听闻了,罗大娘从长安城寄了一个罐头回来,那林家兄弟几个吃得都打起来了。”谁能丢得起这个脸。
剩下那大半坛罐头,被他们放到了地窖里,之后一段时间,每天傍晚吃过了晚饭,林老汉就让林大郎他们去地窖打些荔枝罐头出来,每人分得一小碗,津津有味地吃了。
这一个罐头三十斤,他们一家十三口人,硬是吃了七八日,才总算吃完了。
“你说这荔枝罐头,怎就这般好吃呢?”这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林母就对林父说了。
“怎的,这会儿不心疼钱了?”林父问她。
“怎就不心疼,若是叫我花恁多钱去买,那是万万不舍得的。”不止林母不舍得,一般人都不舍得。
“贵是真贵,吃是真好吃。”
“五郎媳妇也是有心了,若换了其他几个,定是做不到她这般。”
“听五郎说,她在长安那边虽是请了一些妇人帮忙,自己却也是要干活的,每日天未亮就要起来,夜里有时候还要赶货。”
“哎,年轻人也不能光顾着干活,不爱惜身体。”
“她那肚子怎的就是没动静。”
“前几日我与六郎媳妇说起这事,她竟拿五郎媳妇来与我搪塞,她若能比得上人家一半,我便甚也不说了,就指着她给我生几个孙儿呢,旁的还能指望她什么?”
“二郎也只得一个女儿,唉,也就老大那边不用发愁了。”
“地里的粮食也收完了,不若还是早些让五郎往长安去吧?”
“哎……这般远的路,这来来回回的……”
第二日吃早饭的时候,林父林母便提起让五郎去长安城的事,还道路途这般远,叫他过年便不要回来了,待明年春耕的时候再回来。
听闻耶娘这般说,林五郎一边往嘴里扒着饭,一边满脸高兴地就答应下来了。
“阿耶,我也要去长安城。”这时候,林春秋突然来了一句。
“你去作甚?”这回林父还未说话,林五郎就先问他了,面上明显带了不喜。
“我也想去长安城看看。”林春秋半点都不觉得自己的话有什么不妥。
“你嫂子在那边做买卖辛苦得很,你莫要再去与她添乱。”林五郎板着脸说道。
那一日林母与六郎媳妇言及传宗接代一事,六郎媳妇却攀扯罗大娘,那些话刚好就被林五郎给听了个正着。
再想想从前大娘在家的时候,这两口子也不把她这个嫂嫂放在眼里。
上回林五郎从长安城回来,罗大娘还让她带了好些布料送给耶娘和几个妯娌,结果这两口子该拿的拿了,该吃的吃了,心里却并不念罗大娘的好。
林五郎从小长在这个家里,耶娘偏心那也是没有办法,他与林春秋是亲兄弟,也不必事事都那般计较,但这两口子这般对待罗大娘,他心中便觉十分不喜,更不会让他们去长安城给罗大娘添堵。
“我怎么就给她添乱了!她是我嫂嫂,她在长安城把买卖做得那般大,我不过就是去看看……”林春秋甩了筷子,在饭桌上大声嚷嚷起来。
“……”林五郎抿嘴看着他。他这兄弟贯会胡搅蛮缠,歪理说起来一套一套,小时候还能忍忍,大了真是越看越烦。
“给我嚷嚷个甚!吃饭!不吃你就去院子里推磨,把昨日泡下去那些豆子都给磨了。”
“!”
林春秋长这么大,还是第一回 被自家老爹这么骂,饭也不吃了,直接从自家院子里跑出去,更别提什么磨豆子了。
他只道是自家耶娘看重五郎媳妇能耐,现在开始偏心五郎了,却不知林老头完全就是为他着想。
就林春秋这性子,去了长安城能讨着什么好,还真当那罗三郎是个好性儿的。
当初他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儿,眼睁睁看着他们村里这些大人收拾田胜两口子,可是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林春秋两口子与罗大娘不合,从前罗用在西坡村的时候还能忍忍,那还不是看在他们老两口的面子上,林春秋那小子不知道天高地厚,还想去什么长安城,那不是给他送菜?
林老汉叹了一口气,嘱咐林大郎他们几个,叫他们这几日看紧了那林春秋,别叫他给跑了出去。
按林大郎林二郎的意思,还真就巴不得他赶紧跑出去,最好出去了就留在长安城,再别回来了。
但林春秋如果真的去了长安,罗三郎到时候会怎么想?听闻他们现如今在长安城开了好大一间铺子,每日能挣好些钱帛,而且罗三郎还是正经的朝廷命官,时不常的就能见一回皇帝。
现在的罗用,又哪里是他们能够算计和得罪得起的?
十月初五这一日,五郎赶着一辆驴车,带着麦青豆粒儿,还有黑人阿普他们,总共四人一驴两狗,跟着定达快递的运货队,一同前往长安城。
第259章 新丰集市
林五郎等人跟着定达快递的运货队一起走,一路上走得顺利安稳。
他们先是从离石到了隰城,跟他们一起过来的定达快递的那些人,到了隰城以后便不走了,让隰城那些人验过货,双方交接好了,在隰城休整了一个晚上,第二日便从隰城这边运了一批货,回定胡县去了。
林五郎他们则是跟着隰城这边的人一起南下,这一次他们没有再走旱路,而是坐上定达快递的人租来的货船,沿着汾水顺流而下,很快便到了临汾。
从临汾再往南,他们又改走旱路,这一条水泥路修得平整开阔,林五郎他们又有驴车,几个人轮流坐坐,这一路走得并不辛苦。
只是麦青豆粒儿这两条大狗显得有些不安,自打被罗家人抱回去养,它们就一直生活在西坡村罗家院子里,就算后来罗用他们都走了,这两条大狗依旧每日守在院中,等着主人们的归来。
这回林五郎突然就要带它们出门,这两条大狗表现得十分抗拒,这一路上都不知道闹过了多少回别扭,逮着机会就想调头往回跑,也亏得是林五郎和阿普都是仔细人,若是换了别个,说不定一个不留神就叫它们给跑了。
日子一天天过着,他们这一行人在路上一天天走着,林五郎原本还以为,只要看紧了这两条大狗,阿普他们也别出什么岔子,其他便也没什么了。
哪曾想,刚过绛州,空中便飘起了鹅毛大雪,大块大块的雪花落到地面上,很快就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积雪。
水泥路上也有积雪,人踩马塌的,雪花化成雪水,复又结成冰,给行路的商贾行人带来许多不便。
林五郎他们的驴车就是一辆四面大敞的板车,在这样的天气里行路本就艰难,再加上那两条大狗不时还要添乱,难得林五郎却一次也没有对那两条大狗生过气。
说起来,他连林春秋都能忍,这点事情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林家这两年氛围也是越来越不好了,林大郎林二郎与林春秋越来越不对付,林大嫂仗着自己为林家生了三个男孙,现如今在家里头也硬气了,林二嫂在许家客舍干活,家里就剩下她和林春秋媳妇,院里院外那些个活计,从前都是家里的儿媳妇们做得好好的,也没有起过什么大争执,现如今却是隔三差五便要闹一回。
从那家里头出来,林五郎便觉整个人都清爽了,就算是在这种下大雪的天气里行路,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一想到很快就要见到罗大娘了,心里就很高兴。
“汪!汪汪!”
“怎的又叫起来了?”
“带这两条狗出门也是怪不容易。”
“林五郎倒是个好性儿的。”
“五郎啊,这两条狗怎回事呢?”
“无事,就是心里头有些不安稳,待我哄哄便好了。”
“呜……汪呜……”
麦青豆粒儿并不知道这些人要把它们带到哪里去,走一段路,心里就要不安害怕起来,有时候还会比较烦躁,勉强被林五郎他们安抚下去,又走一段,它们又要不安起来。
如此又行了三四日,一行人走到蒲州安邑的时候,遇到一群推板车的村人,他们那板车上放着一筐一筐的柿子。
那些柿子的个头都比较大,颇红,卖相不错,只是还未孵软,都是硬的,这会儿被这风雪一冻,更是梆硬梆硬。
“老丈,你们这些柿子打算运去哪里?”
与阿普一起的那两个黑人都是爱说话的,这时候见这些人大雪天的推着这么多柿子出门,心下好奇,便与他们搭话。
那些村人见这两个人长得这般黑,一张嘴,那一口牙齿这般白,说起汉化来却又是这般地流利,一个个都觉得特别有意思,也愿意与他们说话。
“便是推去长安城啊。”
“听闻在长安城那边,三个柿子就要卖一文钱,咱这边一文钱能买十几个,那还不一定有人要。”
“横竖地里的庄稼也收完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
“你看这条路这么宽这么平,推着车子走在上面也不很费力。”
“长安城可远着呢。”一个黑人说道。
“怕甚,不过就是几日的路程。”那些村人浑不在意地笑了起来。
他们身上穿着布衣草鞋,推着车子在风雪之中前行,一脚一脚踩在积雪的路面上,车上的柿子又多又重。
“这也太不容易了。”一个黑人叹道。
他们自打到大唐,就一直给罗用干活,虽也都是卖力气,但是吃穿总是不愁,现如今身上穿上了棉袄子,脚下蹬着皮靴子。
虽那棉并不是丝绵,而是木棉,皮靴子也只在鞋底最下边贴了一层薄薄的胶底。但与这些村人相比,却已是强出许多。
“你这黑大个,竟是不知挣钱不易?”
“你们这是打哪里过来的?”
“我们从离石过来。”
“离石啊,难怪,听闻那边颇富裕。”
“谁人不知离石出了个罗三郎。”
“哎,早前咱们村还收到过他送的打谷机呢。”
“那打谷机确实是好用。”
一群人说着话,眼瞅着前面又是一道长坡,定达快递那些人都用牲畜拉车,这时候只要每辆车后面再有一两个人推一推,并不成什么问题。
那些卖柿子的村人就艰难了,要把那些柿子推过这道长坡,不知需得花费多少力气。
定达快递的人走得快,那些人走得慢,两拨人马很快就分开了。
越是往前走,遇到的村人就越多,大多都是运了柿子、梨子、枣子这些物什,要去蒲州、潼关、长安等地售卖,也有卖粮食的,倒是并不多。
这一路上浩浩荡荡,许多人,条件好一些的,也有用牛马驴子拉车的,条件差一些的,便要靠人力拉车。
第61节
恋耽美
第61节
据说他这一次从莱州回来,除了各种当地特产,还从他堂兄那里弄来一些杜仲胶,这些杜仲胶你猜他拿来做什么用?
——这丫约上十几个世族大家的年轻人,拿了那些杜仲胶,到王家人那里换荔枝罐头去了。
王家人这两年在南方发展罐头事业,对于他们来说,杜仲胶采购一事绝对是十分迫切紧要的。
这回王家人见杜惜等人拿了杜仲胶过来换罐头,不管是看在杜仲胶的面子上也好,还是看在这些世族大家出身的年轻人的面子上也好,总之很爽快就换给了他们两大坛子荔枝罐头。
这两大坛子罐头拿回去,你猜他们怎么吃?
——十来个人,六十斤罐头,不足半日工夫,便被他们分吃一空,平均每人吃了得有五六斤。
这是怎么样的丧心病狂啊!
知道王家人的荔枝罐头现如今在长安城要卖到多少钱一罐吗!
朝堂之上也有人弹劾,说他们这几家没有好好管教自家年轻人。
不过这种弹劾对那些年轻人也未必就是坏事,尤其是起到带头作用的杜惜,早早在这些大佬们面前挂上号,将来自己出仕以后,也会比较有帮助。
事实上对于这些无伤大雅的荒唐事,这些大佬们往往也都是比较宽容的。
同是出身世族大家,谁人不是这般过来,人不风流枉少年嘛,那些酸溜溜的小官,爱参就给他们参去。
对于挨参这种事,杜惜他们也是看得很开的,所谓风流人物,哪有不犯点小错不闯点小祸的。
搁家里老老实实读书就能读出个风流人物来了?搁别的朝代也许还有机会,唐初这时候根本不用想。
自从杜惜他们弄出那个荔枝宴以后,罗用这边难得也轻松了几分。
顺顺利利卖完了辣椒种子,冷库那边也已经开工了,再运送一批钱帛支援关内道那边的修路队,算算自己早两年欠下的树苗钱是否都还清了……
一切都挺好的,就是等他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以后,卖辣椒种子得来的钱财也就没剩下几个了。
衡致近几日得了罗用的一张图纸,正疯狂地投入到手摇起吊机的研究制造之中。
邢二那边院子里的铁匠从原来的一个增加到了三个,每日里叮叮当当的,除了匠人的工钱,还要消耗不少ji,ng铁煤块,这些都是罗用花钱在买。
要做一个起吊机,最难的部分,就是滑轮和齿轮了。
齿轮的话,长安匠人多少会有一带经验,因为那燕儿飞的制作就需要用到齿轮,也有一些有钱人会自己花钱把燕儿飞上面的木结构换成ji,ng铁结构的,请的就是这些坊间的匠人。
滑轮那就难了,衡致与罗用商议,再过几日,若是他们这边还是不能顺利做出滑轮,就让罗用写信与殷家借人,他们那里有能做轴承的铁匠,请他们做几个滑轮想来也是不难。
至于起吊机的钢架并不难做,但是若想保证它的承重能力,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铁匠每日里丁丁当当的,光是用废的ji,ng铁都不知道有多少了,好在这些铁捡起来攒一攒,将来也是可以用来打造其他东西。
过些时日,等起吊机打出来以后,他们就要开始着手打造拖车。
入冬以后若是要从河里取冰,冰块的运输也要消耗许多人力物力,出库和入库的时候,免不得就要用到一些拖车。
想做的东西很多,处处都要用钱,收入渠道又比较有限,罗用觉得自己手头好像就没有一个宽裕的时候。
长安百姓都知道罗用这回挣钱了,只是那些钱又不知被他拿去填了哪个无底洞。
瞧他每日上班下班的,穿的还是一身平常不了的衣袍,驴车也是原来那一辆驴车,就连家里那些个小孩,都不见有谁添过一件新衣裳的。
“你阿兄那些钱都挣到哪里去了,怎的不与你们买衣裳?”左邻右舍有人问四娘她们。
“花了。”四娘坦然道。
“那么多,都花了?”那也太能花了!
“嗯,钱财本就不经花。”七娘把她阿兄昨晚说过的话给众人复述了一遍。
“啧,也就你家的钱财这般不经花,别人家还能跟你家一样?”
“还是要扣着点话,莫要都花完了。”
“你阿兄还未婚配,若是没有一点积攒,好人家的女子如何能嫁与他?”
“正是,那关内道的路,便是修得慢些,修得窄些,也是使得的。”
这些左邻右舍实在很想给这一家子不知道攒钱的兄弟姐妹上上课。
在汉人的生活观念里,积攒是很重要的,他们家里的财富,很多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一代人一代人积攒下来,若无积攒,又哪里来的家业?那买卖做得再大,终究伴着风险。
罗用又何尝不知道做生意有风险,只是人生无偿,何处又没有风险。
像他之前,走着走着都能穿越了,穿完了回过头去看一看,二十一世纪的科技那样发达,城市那样繁华,那个世界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而他对那个世界的了解和体验却是那样的有限。
“近两日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正是探亲访友的好时节,我便也不给你们布置作业了,学习努力是好事,但也应该劳逸结合。”
眼瞅着就要到九月初九重阳节,初九初十这两日放假,初八这日下午,罗用在给太学丙丁两个班级的学生上完了一个下午的数学课以后,这么对班上的学生说道。
“罗棺材板儿怎的了?”
“难道是发了善心?”
“莫非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总觉有那几分不妥。”
被繁重的课业压迫惯了的太学学子们,这时候突然被减了负,跟他们说你们尽情玩去吧,这一个个的,显然都还有些不太适应。
“我听闻这两日,又有人到圣人那里去告棺材板儿的小状。”
“啧,那些不要脸面的。”
“棺材板儿该不会被调走吧?”
“应是不能。”
“他若是走了,谁能教得了这门功课?”
“就凭棺材板儿的授课水平,离了这太学,外头那些私学还不得抢着要啊。”
“我阿耶说,将来我就算官途无望,好歹还能写写算算,他总算不用担心我会饿死街头了。”
“哎不用做作业正好。”
“那棺材板儿莫不是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若果真这般,咱往后便不叫他棺材板儿了。”
“……”
此时此刻,罗家院子。
“唰!唰!”
平日里在罗家这边上课的年轻女子们,这时候都在院子里忙活着,裁纸的裁纸,刷墨的刷墨,印刷的印刷,整理的整理,缝线的缝线,贴封面的贴封面,一个个忙得头也不抬。
在罗用的屋子里,上一回从学生们那里收过来的作业,还都整整齐齐地摞在桌案上,没来得及批改。
《辣椒食用手册》这个小册子卖得很好,虽然一本只要三文钱,但是扣除了材料人工陈本以后,罗用至少还能挣一文钱一本,这钱来得容易,不挣白不挣。
印刷工作的主力军还是邢二那边,罗用初时也只是拿过去给他们试了试,确定他们能做以后,这才让他们大批量开始印刷。
另外,每日在罗家院子这边上课的这些女子,罗用也让四娘喊她们过来干活,多少挣几个私房钱也是好的,雕版印刷着活计也不算累。
“阿兄,你屋里那些作业还没有批改,没事吗?”
“没事,偶尔也该让那些学生高兴几天。”
第257章 图画书
“你与我看看,这一页写的甚?”
“便是说如何用辣椒制酱。”
“制酱?看这图画我还当是酿酒。”
“……辣椒酿酒,亏你想得出。”
“有甚稀奇,花椒都能入酒,辣椒怎就不能?”
“……”
这时候的人饮用的屠苏酒和椒柏酒里头,都是放了花椒的,约莫也是为了祛shi除恶。
所以这妇人看了《辣椒食用手册》上某一页的图案以后,便以为这一页讲的是酿酒,问过自家夫婿之后,才知是制酱。
这一本《辣椒食用手册》,也是妙极,那上面不仅有文字讲诉,还有配图,那配图也很有意思,用极其简练的线条,就能把文字内容传达得七七八八。
前几日,自打这妇人的夫婿送给她这么一本册子,她有事没事就要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看,除了这个制酱的,其他内容她连看带猜,大抵也都看懂了。
这本册子上的内容也很详尽,从凉拌、煮汤、炒菜,到晒辣椒干、做辣子油、做酱、腌菜,能讲的几乎都讲了,只是大多都讲得很浅显,只够用作日常所需,若想钻研美食,那还得多花些工夫去琢磨研究。
第二天一早,家里的男人各忙各的,这妇人到她婆婆那里去请安,然后就看到她婆婆也在手里捧着那本小册子正研究呢。
老人不太看得清近物,捧着小册子离得远远的,伸着脖子抬着下巴很认真在那里看。
“怎的一大清早又在看这个?”这妇人好笑道。
“媳妇,昨日那一张讲的是甚,你可问过我儿了?”老太太问道。
“问过了,那一页讲的便是制酱。”妇人回答说。
“我便说瞅着有几分像是制酱。”老太太言道:“这几日天也凉了,一会儿我便让人出去买些好r_ou_回来捣成r_ou_糜,制些r_ou_酱。”
“这上面说得也不详尽。”她那儿媳妇说道。
“这有甚难的,便按往年的做法,再加一味辣椒便是。”老太太倒是很有信心。
他们这也算是比较会吃的人家,若是换了那些不懂做酱的,这本册子上就算有这样的一页内容,他们也是做不出来的。
不过这一整本册子,也就制酱这一页最难,其他倒是颇为浅显,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本册子的销路极好。
“可惜了今年买不着鲜辣椒。”
“前两日种下去的辣椒苗长得不错,过个三两个月的,家里便有鲜辣椒吃。”
“册子上画的那个蒜蓉辣酱,我也想做做看。”
“到时候就按这上面说的,挨个做一遍。”
“眼瞅着就要入冬了,不知那些辣椒能不能长得好。”
“冬日里搭了暖棚,胡瓜丝瓜都能长,这辣椒应也不差。”
别说,近来种植辣椒的人还真不少,因为有了前两年冬季种植蔬菜的经验,这些长安人现在搞起冬季种植来,半点都不带含糊的。
估摸着都不用等到年关,就能有一批鲜辣椒上市了,只不过暖棚里的辣椒大约是长不红的,也不太能留种。
罗用在太学里的那些同事,一个个的也都没少在家里种辣椒,反正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大院子,菜园子那都是基础配备,可劲儿折腾呗。
九月份的长安城已经比较凉爽了,但是距离冬天的到来还有一段时间,这几年长安城中一般不到农历十一月份不会下雪。
秋里天气干燥凉爽,食物也很丰盛,是很多人喜欢的季节。
近来有不少农人小贩用木板车推着柿子枣子梨子这些东西到坊间来叫卖,价钱也都不贵,长安百姓多少都会买些,吃不完的便晒成柿饼枣干,冬天没有果子吃的时候,也是不错的零嘴。
与柿子枣子相比,梨子因为不能制成干果,所以往年长安城的梨价并不高,尤其是那些个头小小味道又比较酸的梨子,根本卖不出几个钱,有时候干脆便让它烂在枝头上。
直到前两年,从离石那边传过来一种冻梨的法子,说来也怪,那些皮又厚味道又酸的梨子,冻过了之后,那滋味竟变得十分甘甜,现如今这种梨子的价钱也涨了不少,原本一担还卖不到两三文钱,现在没个十几文,那是买不着了。
这几天街头上卖的,主要还是那些皮薄r_ou_厚的大梨子,等到落雪将至,就该轮到那些小梨子登场了,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买上几担,用陶瓮装了,冻在院子里,冬日里不时拿一两个出来解解馋,那真是什么美味佳肴也比不了的。
“刘大,你家今年甚时候摘梨子?”
这一日,归义坊这边有农人推着板车过来卖柿子,这人的柿子好吃,价钱也实惠,因在这归义坊有亲戚,年年都到他们这边卖果子,很多街坊都是熟识的。
“大约还得半个月。”刘大郎就守在自己那一辆板车边上,手上空空如也连把杆秤都没有。
他的柿子就是按个卖,一文钱几个,街坊们自己挑拣着拿便是,也别指望能有个塑料袋来装,要么用手捧着拿回去,要么撩起衣服兜着,要么喊家里的娃儿拿个篮子木盆什么的过来装一装。
“待摘了梨子,你便还来我们这边卖。”
“我听人说,今年一担梨子约莫得卖到十四文钱。”
“怎的你家也要涨价?”
“我阿耶说,都是年年与我家买梨的,我家便也不涨那许多,比去年多一文钱,按十二文钱一担便好。”
“哎呦,这梨价年年涨啊……”
“刘大,你家好福气啊,守着那片梨树林,一年到头光是卖梨都得挣不少钱吧?”
“这两年倒是能挣一些,从前那梨子没人要,那几十棵梨树差点被我们兄弟几个砍了当柴烧。”
“哈哈哈哈!”
“你家那梨树都是老树了吧?”
“都是上百年的老树了。”
“长得可高?”
“高着呢,架了梯子都够不着,人得爬到树上去摘。”
“那也危险得紧。”
“我耶娘自打夏里收了麦子,就在家里编了好些草片子,待到收梨子的时候,就把那些草片子铺在梨树下边,一层又一层的,梨子掉在上面也不怕磕了,人若是从那上面掉下来,摔得也轻些。”
“那得铺多少层啊?”
“十几层呢。”
“哎呦,你耶娘也是心细的。”
“……”
这边这些人正说着话挑着柿子,邢二也从院子里头出来了,过来就问那刘大:“你家今年能摘多少梨子?”
“少说也能摘个大几十担,怎的了,你要买啊?”刘大笑嘻嘻问道。
“待收了梨子,你先与那离石罗三郎送十担,再往我这边也送十担。”
邢二说着,往他那边甩了一串铜钱过去:“先与你一百文钱,待梨子送到了,我再把剩下的给你。”
“好嘞!”那刘大一个c,ao手接过那串铜钱,面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邢二说完了便又回自家院子去了,看他那一身热汗的,估摸着又是在摆弄那些木头铁块。
刘大笑嘻嘻将那一串铜钱收到怀里,也不细数,那邢二的人品,他们都是信得过的。
“今年倒是大方,一口气就要了二十担,去年他可才买了三担。”刘大与众人说笑道。
“你竟不知,近来邢二他们与那罗三郎印册子,现成的雕版和纸张,只需刷上墨汁印一印,一本册子便能挣得半文钱,一天下来能印好些,每天都是整车整车地往南北杂货那边搬货。”
这些街坊一边挑着柿子,一边与刘大说着那邢二等人的八卦。
“听闻他昨日又收了两个小孩回来?”
“是一对小姊妹。”
“年纪那般小,怕是还不能干活。”
“哎,也是命苦的。”
“我看他们这里倒是很少有女娃子?”刘大cha了一句。
“女娃子若是到了街头上,不出几日便被人带走了,很少有能到他这里的。”
“啧。”
“好命一点的,就去与人做婢女,大多还不是……”
“唉,不说了不说了……”
“刘大,我这十个柿子。”
“三文钱。”
“哎呦,柿子也要吃不起咯。”
“什么时候罗三郎那印册子的活计,也能分一些出来与我们做做就好了。”
他们的这个愿望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罗用近来光靠这一本《辣椒食用手册》,也是挣了不少。
他还曾经在自家铺子里,看到那些波斯、大食的商贾成箱成箱地购买这本册子。
通过这件事,罗用看到了图画书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市场,目前他正考虑要不要在长安城发展一下印刷业。
下一本书要怎么攒呢,来个《长安流行新风尚》怎么样?
第258章 汇合
相较于这个时代别的村子,离石县西坡村也算是十分热闹的村庄了,但是与罗用他们目前所在的长安城相比,它依然安静得像是另一个世界。
这一年九月底,离石县的天气已经开始冷起来了,不过好在还未落雪,行路也还算是便利。
这一日,有几个定胡人来到西坡村,往林家院子送了一个两尺余高的坛子,那坛子上头封了泥,瞅着像是酒坛。
“这是大娘与我们送来的?”林母围着那坛子瞅了半天,也没瞅出来这物件有甚稀奇,值当罗大娘千里迢迢请那定达快递的人给他们送过来。
“正是。”那两个定胡人接过林家小孩递过来的粗陶碗灌了几口温水,笑着对他们说道:
“这里头装的可是稀罕物,ji,ng贵着呢,只这一坛子,少说也要数十贯。”这还没算上罗大娘给他们定达快递的运费。
“竟是这般贵!”听闻这价钱,一院子人都很吃惊,林父林母十分心疼钱财:“甚的稀罕物什,值当花费那许多钱财去买?”
“待你吃过了,便知值当不值当。”这两个定胡人也不多留,从林家告辞出来,到羊舍那边采购去了。
西坡村这边有不少好东西,从这里买些豆折大酱酱油之类的物什,带去定胡县,销路不愁,一转手就是一笔收入。
隰城太原那边的弟兄也托他们从这边买货,打算在经营快递铺子之余,另做几样杂货买卖,他们这些人内部走货的话,另外还有一个内部价格,运费成本比旁人低了许多,不过他们主要就是搞搞批发,并不打算做零售。
“这豆折可是这两日新做的?”两人一到羊舍那边,就先进了刘活他们家卖豆折的铺子。
“前些时日刚打下来的新米,豆子也是今年的新豆子,这回做出来的这些豆折好吃着呢。”年轻人都干活去了,铺子里就剩下刘老头领着小孙女在看着。
“你们现在能有多少货?我俩要的多。”一个定胡人笑着说道。
“原本还有三百来斤,今天一大早被人买走一百多斤,这会儿也就剩下不到二百斤了。”老头儿说道。
“便都要了。”一个定胡人说道:“下月初五以前,你再送五百斤豆折到秦记汤饼铺。”
“哎,好嘞。”
“你看总共是多少钱?”
“我看看……”
“……”
买得了豆折,两个定胡人赶着驽马拉的板车又往旁边铺子去了。
“下月初五以前,五百斤豆折,送去秦记汤饼铺,大娘你可记下了?”刘老汉问他孙女儿。
“记下了。”小姑娘将自己手里拿着的一张麻纸递给她阿翁看。
“给我做什么,我又看不懂。”老头儿摆摆手,又道:“大娘你在铺子里看着,若是有人来买物什,便去后头喊一声,我去给你耶娘搭把手。”
“阿翁我去,我去帮忙,你看铺子。”小姑娘站起来说道。
“你去做什么,你是能做豆折还是能推磨,好好在这儿待着,再把这两日学得的字再多写几遍,咱们家可就你一个识字的,将来这写写算算的,可都指望你了。”
许家人这两年挣了些钱,他们家小孩又多,年初的时候,许家兄弟从县里寻来一个外地先生,让他教自家小孩识字,顺带的这村里村外的小孩也都跟着学。
那先生是从关内道过来的,说话的时候口音比较重,读过的书也不是很多,不过教这些小孩认认字还是可以的。
林家这一边,自那两个定胡人走了以后,林母就一直在那里念念叨叨心疼钱。
“……有那几十贯钱,拿去置地多好,买这一贯劳什子物什……”
“也未必就是买来,我看八成还是从罗三郎那里拿来。”林大郎这时候说道。
“无事往家里拿这个作甚。”林母叹了一口气,还是心疼钱。
“刚才那两人说这罐子里头装的是甚?”林父问他那几个儿子道。
“荔枝。”林荣那小子抢着就说了。
“那荔枝又是甚物什,大郎你们可曾听闻过?”林老汉活了大半辈子,从来也没听人说过荔枝这个东西。
“我也不曾听闻,不若便打开看看吧。”林大郎说道。
“现在便要开了?”林母反对道。这不年不节的,好几十贯钱的东西,就这么开了吃?
“从那长安城过来,这般远的路,也不知那里头的东西还是不是好的,莫要再放了,万一再给放坏了。”林春秋这时候说道。
“我看这都好好的。”林母还是不舍得。
“六郎说得有道理,还是莫要放了,这便开了吧。”林父拍板。
老头儿都这般说了,林母便也不再反对,家里那些个年轻人都很高兴,一个个拿小锤的拿小锤,拿刀子的拿刀子,几下就把这个荔枝罐头给打开了。
闻着那满屋子的荔枝香,林家这些个老老少少的,一个个都被馋得直咽口水,不待老人吩咐,几个儿媳便到厨下去取了调羹陶碗过来。
负责分罐头的是林大郎,他先从坛子里打了两碗荔枝罐头上来,让自己那两个大一点的儿子端去给他们翁婆,然后又打了四碗,分给自家三个儿子,并林二郎两口子唯一的一个女儿。
之后的一碗,林大郎原本是想要打给自家媳妇,所谓长嫂如母,轮也该轮到他了,偏那林春秋这时候已经馋得等不得了,不待林大郎把手里那碗罐头递出去,他自己便走上去一把接了过来,林大郎心中有些不喜,但是看在今日这坛子罐头的份上,便也没说什么。
林家这老老少少十三口人,每人分得一碗荔枝罐头,一个个都吃得极仔细,小口小口地品尝吞咽。
林春秋吃得最快,吃完了手里那一碗,他便端着空碗凑到罐头坛子那边,伸手打算再打一碗,当时林二郎刚好就坐在边上,林春秋那双手刚伸过去,就被他一巴掌给拍开了。
“阿娘你看!”林春秋嚷嚷起来。
“二郎你这是作甚。”林母责怪道。
“你怎不问他作甚?”林二郎回了一句。
“都莫要吵吵了,好好的吃个罐头,怎的又要吵起来。”林老头把林春秋叫过去,将自己手里那半碗荔枝罐头递给他:“吃吧吃吧,都莫要吵吵了。”
林春秋那个没脸没皮的,竟然果真就伸手接过去吃了起来。
林大郎林二郎那两房,见了这情景气都不打一处来,但是看看厅里那些个小孩吃得正有滋味,便也不想把事情闹将起来,再说这时候若是闹起来,传出去也不好听。
“你们可听闻了,罗大娘从长安城寄了一个罐头回来,那林家兄弟几个吃得都打起来了。”谁能丢得起这个脸。
剩下那大半坛罐头,被他们放到了地窖里,之后一段时间,每天傍晚吃过了晚饭,林老汉就让林大郎他们去地窖打些荔枝罐头出来,每人分得一小碗,津津有味地吃了。
这一个罐头三十斤,他们一家十三口人,硬是吃了七八日,才总算吃完了。
“你说这荔枝罐头,怎就这般好吃呢?”这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林母就对林父说了。
“怎的,这会儿不心疼钱了?”林父问她。
“怎就不心疼,若是叫我花恁多钱去买,那是万万不舍得的。”不止林母不舍得,一般人都不舍得。
“贵是真贵,吃是真好吃。”
“五郎媳妇也是有心了,若换了其他几个,定是做不到她这般。”
“听五郎说,她在长安那边虽是请了一些妇人帮忙,自己却也是要干活的,每日天未亮就要起来,夜里有时候还要赶货。”
“哎,年轻人也不能光顾着干活,不爱惜身体。”
“她那肚子怎的就是没动静。”
“前几日我与六郎媳妇说起这事,她竟拿五郎媳妇来与我搪塞,她若能比得上人家一半,我便甚也不说了,就指着她给我生几个孙儿呢,旁的还能指望她什么?”
“二郎也只得一个女儿,唉,也就老大那边不用发愁了。”
“地里的粮食也收完了,不若还是早些让五郎往长安去吧?”
“哎……这般远的路,这来来回回的……”
第二日吃早饭的时候,林父林母便提起让五郎去长安城的事,还道路途这般远,叫他过年便不要回来了,待明年春耕的时候再回来。
听闻耶娘这般说,林五郎一边往嘴里扒着饭,一边满脸高兴地就答应下来了。
“阿耶,我也要去长安城。”这时候,林春秋突然来了一句。
“你去作甚?”这回林父还未说话,林五郎就先问他了,面上明显带了不喜。
“我也想去长安城看看。”林春秋半点都不觉得自己的话有什么不妥。
“你嫂子在那边做买卖辛苦得很,你莫要再去与她添乱。”林五郎板着脸说道。
那一日林母与六郎媳妇言及传宗接代一事,六郎媳妇却攀扯罗大娘,那些话刚好就被林五郎给听了个正着。
再想想从前大娘在家的时候,这两口子也不把她这个嫂嫂放在眼里。
上回林五郎从长安城回来,罗大娘还让她带了好些布料送给耶娘和几个妯娌,结果这两口子该拿的拿了,该吃的吃了,心里却并不念罗大娘的好。
林五郎从小长在这个家里,耶娘偏心那也是没有办法,他与林春秋是亲兄弟,也不必事事都那般计较,但这两口子这般对待罗大娘,他心中便觉十分不喜,更不会让他们去长安城给罗大娘添堵。
“我怎么就给她添乱了!她是我嫂嫂,她在长安城把买卖做得那般大,我不过就是去看看……”林春秋甩了筷子,在饭桌上大声嚷嚷起来。
“……”林五郎抿嘴看着他。他这兄弟贯会胡搅蛮缠,歪理说起来一套一套,小时候还能忍忍,大了真是越看越烦。
“给我嚷嚷个甚!吃饭!不吃你就去院子里推磨,把昨日泡下去那些豆子都给磨了。”
“!”
林春秋长这么大,还是第一回 被自家老爹这么骂,饭也不吃了,直接从自家院子里跑出去,更别提什么磨豆子了。
他只道是自家耶娘看重五郎媳妇能耐,现在开始偏心五郎了,却不知林老头完全就是为他着想。
就林春秋这性子,去了长安城能讨着什么好,还真当那罗三郎是个好性儿的。
当初他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儿,眼睁睁看着他们村里这些大人收拾田胜两口子,可是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林春秋两口子与罗大娘不合,从前罗用在西坡村的时候还能忍忍,那还不是看在他们老两口的面子上,林春秋那小子不知道天高地厚,还想去什么长安城,那不是给他送菜?
林老汉叹了一口气,嘱咐林大郎他们几个,叫他们这几日看紧了那林春秋,别叫他给跑了出去。
按林大郎林二郎的意思,还真就巴不得他赶紧跑出去,最好出去了就留在长安城,再别回来了。
但林春秋如果真的去了长安,罗三郎到时候会怎么想?听闻他们现如今在长安城开了好大一间铺子,每日能挣好些钱帛,而且罗三郎还是正经的朝廷命官,时不常的就能见一回皇帝。
现在的罗用,又哪里是他们能够算计和得罪得起的?
十月初五这一日,五郎赶着一辆驴车,带着麦青豆粒儿,还有黑人阿普他们,总共四人一驴两狗,跟着定达快递的运货队,一同前往长安城。
第259章 新丰集市
林五郎等人跟着定达快递的运货队一起走,一路上走得顺利安稳。
他们先是从离石到了隰城,跟他们一起过来的定达快递的那些人,到了隰城以后便不走了,让隰城那些人验过货,双方交接好了,在隰城休整了一个晚上,第二日便从隰城这边运了一批货,回定胡县去了。
林五郎他们则是跟着隰城这边的人一起南下,这一次他们没有再走旱路,而是坐上定达快递的人租来的货船,沿着汾水顺流而下,很快便到了临汾。
从临汾再往南,他们又改走旱路,这一条水泥路修得平整开阔,林五郎他们又有驴车,几个人轮流坐坐,这一路走得并不辛苦。
只是麦青豆粒儿这两条大狗显得有些不安,自打被罗家人抱回去养,它们就一直生活在西坡村罗家院子里,就算后来罗用他们都走了,这两条大狗依旧每日守在院中,等着主人们的归来。
这回林五郎突然就要带它们出门,这两条大狗表现得十分抗拒,这一路上都不知道闹过了多少回别扭,逮着机会就想调头往回跑,也亏得是林五郎和阿普都是仔细人,若是换了别个,说不定一个不留神就叫它们给跑了。
日子一天天过着,他们这一行人在路上一天天走着,林五郎原本还以为,只要看紧了这两条大狗,阿普他们也别出什么岔子,其他便也没什么了。
哪曾想,刚过绛州,空中便飘起了鹅毛大雪,大块大块的雪花落到地面上,很快就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积雪。
水泥路上也有积雪,人踩马塌的,雪花化成雪水,复又结成冰,给行路的商贾行人带来许多不便。
林五郎他们的驴车就是一辆四面大敞的板车,在这样的天气里行路本就艰难,再加上那两条大狗不时还要添乱,难得林五郎却一次也没有对那两条大狗生过气。
说起来,他连林春秋都能忍,这点事情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林家这两年氛围也是越来越不好了,林大郎林二郎与林春秋越来越不对付,林大嫂仗着自己为林家生了三个男孙,现如今在家里头也硬气了,林二嫂在许家客舍干活,家里就剩下她和林春秋媳妇,院里院外那些个活计,从前都是家里的儿媳妇们做得好好的,也没有起过什么大争执,现如今却是隔三差五便要闹一回。
从那家里头出来,林五郎便觉整个人都清爽了,就算是在这种下大雪的天气里行路,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一想到很快就要见到罗大娘了,心里就很高兴。
“汪!汪汪!”
“怎的又叫起来了?”
“带这两条狗出门也是怪不容易。”
“林五郎倒是个好性儿的。”
“五郎啊,这两条狗怎回事呢?”
“无事,就是心里头有些不安稳,待我哄哄便好了。”
“呜……汪呜……”
麦青豆粒儿并不知道这些人要把它们带到哪里去,走一段路,心里就要不安害怕起来,有时候还会比较烦躁,勉强被林五郎他们安抚下去,又走一段,它们又要不安起来。
如此又行了三四日,一行人走到蒲州安邑的时候,遇到一群推板车的村人,他们那板车上放着一筐一筐的柿子。
那些柿子的个头都比较大,颇红,卖相不错,只是还未孵软,都是硬的,这会儿被这风雪一冻,更是梆硬梆硬。
“老丈,你们这些柿子打算运去哪里?”
与阿普一起的那两个黑人都是爱说话的,这时候见这些人大雪天的推着这么多柿子出门,心下好奇,便与他们搭话。
那些村人见这两个人长得这般黑,一张嘴,那一口牙齿这般白,说起汉化来却又是这般地流利,一个个都觉得特别有意思,也愿意与他们说话。
“便是推去长安城啊。”
“听闻在长安城那边,三个柿子就要卖一文钱,咱这边一文钱能买十几个,那还不一定有人要。”
“横竖地里的庄稼也收完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
“你看这条路这么宽这么平,推着车子走在上面也不很费力。”
“长安城可远着呢。”一个黑人说道。
“怕甚,不过就是几日的路程。”那些村人浑不在意地笑了起来。
他们身上穿着布衣草鞋,推着车子在风雪之中前行,一脚一脚踩在积雪的路面上,车上的柿子又多又重。
“这也太不容易了。”一个黑人叹道。
他们自打到大唐,就一直给罗用干活,虽也都是卖力气,但是吃穿总是不愁,现如今身上穿上了棉袄子,脚下蹬着皮靴子。
虽那棉并不是丝绵,而是木棉,皮靴子也只在鞋底最下边贴了一层薄薄的胶底。但与这些村人相比,却已是强出许多。
“你这黑大个,竟是不知挣钱不易?”
“你们这是打哪里过来的?”
“我们从离石过来。”
“离石啊,难怪,听闻那边颇富裕。”
“谁人不知离石出了个罗三郎。”
“哎,早前咱们村还收到过他送的打谷机呢。”
“那打谷机确实是好用。”
一群人说着话,眼瞅着前面又是一道长坡,定达快递那些人都用牲畜拉车,这时候只要每辆车后面再有一两个人推一推,并不成什么问题。
那些卖柿子的村人就艰难了,要把那些柿子推过这道长坡,不知需得花费多少力气。
定达快递的人走得快,那些人走得慢,两拨人马很快就分开了。
越是往前走,遇到的村人就越多,大多都是运了柿子、梨子、枣子这些物什,要去蒲州、潼关、长安等地售卖,也有卖粮食的,倒是并不多。
这一路上浩浩荡荡,许多人,条件好一些的,也有用牛马驴子拉车的,条件差一些的,便要靠人力拉车。
第61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