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作者:报纸糊墙
第59节
就是有些人没装信封,拿着一张信纸就过来了。
这也不怪他们,写信这回事,也是这两年才刚刚兴起的,从前有个什么事情,大多就是托人带个口信,既没有纸笔又不识得字,自然也就没有写信这回事。
这几年市面上的麻纸多了,价钱也便宜,民间才渐渐多了书信往来,坊间便有帮人代写书信的,一封信件一二文钱,随便写个几封,就比好些人累死累活一整天挣得多。
仇大郎有个老邻居,四五十岁了,还在那里拼了命地认字呢,就想吃上代人写信的这碗饭。
仇大郎倒是没有这个心思,不过等他长子年岁稍稍大些,也是要送去开蒙的。在仇大郎看来,买卖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经营一间铺子也未必就能长久,但是只要能识得了字,这辈子再如何也是饿不死的。
“你这没有信封啊,我们这里有信封卖,你买不买?要不然今日先拿回去,待封好了再拿过来也行。”这时候前面又有声音传来。
“哎,买买,我买一个信封。”又一个声音连忙应道。
“我们这里的信封是一文钱五个。”
“那就买一文钱。”
“需得把地址写在信封上,你可会写字?”
“不会。”
“行了,我帮你写吧。”
“哎,多谢。”
“下回记得封上信封,写好了地址再拿过来,你看后面那么多人等着呢。”
“哎哎。”
“……行了,五文钱。”
“哎。”
“下一个。”
“稍等稍等,我一个邻居托我问一问,他想寄些物什到绛州,不知什么价钱?”
“绛州的货物暂时不接,目前我们计划只在蒲州、临汾、隰城、定胡、太原这几个地方设铺子,离石的货物信件也能带,别的地方暂时送不了。”
“到我了到我了。”
“到蒲州的,五文钱。”
“我听闻发到太原定胡那边,也是五文钱。”
“都是五文钱,你寄不寄?”
“寄。”
“到河东道的信件都是五文钱,要是觉着吃亏,下回寄远一点。”
“哈哈!我家有个亲戚,在云州那边,你们什么时候能收云州的信件?”
“云州,那是够远的,按我们老、咳咳,王当家的计划,约莫一年以内吧。”
“绛州这边应是能快一些?”
“那是自然。”
寄货的那边,一个顾客打包好自己的包裹,收件那人接过去检查一番,又称了重,然后报价道:“十七文钱。”
“哎呦。”对方一阵r_ou_疼,但多少也是有些心理准备,来这之前,都是打听过了价格的。
付了钱,只见对方用一根粗针引了一条麻线,穿过包裹的一角,然后又穿了一块小木牌上去,系了两个死结。
这木牌上有“长安临汾”的字样,还有一串数字,负责收件那人将木牌上的字抄写在一张纸条上,又在纸条上写下了具体发货地址,一式三份,一份交给发货人,一份留底,另一份放在一个木匣子里面,到时候随货走,等到了临汾那边,再按照这些纸条上的具体地址发货。
“这便好了。”
“好了。”
“几日能到?”
“只要不是赶上下大雨,十日之内保证到达。”
“太原呢?太原要多少日到达?”
“那边正常是二十日以内到达。”
“怎的要这般久?”
“运货途中,有时候快一点有时候慢一点,总是有的,若是遇着大雨天气,难免又要多耽搁一些时日。”
厅堂这边的人专门负责接货收钱,院子里,王当的几名手下正在装货。
明日一早便要出发了,待到了蒲州,就会有一部分人脱离队伍,留在蒲州送货,然后就是寻找铺面安顿下来,蒲州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地方,所以大家的心情都有些忐忑,但是只要这件事情能成,以后的好处是享不尽的。
往后他们只要守着各自的铺面,收货送货,收一个货能有提成,送一个货也有提成,帮忙转运也有提成。
从长安城去往定胡县的这一条路,被他们分成几段,每一段约莫也就两三日的路程,打一个来回也就五六日的工夫,对于他们这些常年在外漂泊的人来说,五六日那根本都不算事儿。
第二日一早,王当等人运送第一批货出城,这时候他们除了长安城这一家铺子,在别处还没有一个快递点。
罗用赶着驴车出城去送他们,王当这几日找罗用聊过好几回,除了向罗用讨主意,他也向罗用说了自己心里最担心的。
对于王当来说,他最担心的并不是他们的商号没有办法在已定的那几座城池扎根,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也算见识过一些大风大浪,也比从前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当最担心的,还是队伍的管理问题,把他这些弟兄们打散了,分派到河东道各地,时间久了,又是利益当前,有些人难免就会生出异心。
对于这件事,罗用也给不出什么太好的建议,毕竟就算是在后世,公司团队的管理依旧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头疼的问题。
担心归担心,王当并没有退缩,他王老大从前想做的就只有两件事,一个是让妻儿老小吃饱穿暖,另一件事就是带领他的这些弟兄们寻个好营生。
从前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出得了远门,在外面贩货卖货,来去自如,那就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现在这两件事他都已经做到了,随着他站的位置越高,去过的地方越远,他心里所渴望和向往的,就再也不像过去那般。
前几日听闻了罗用提出的这个关于货运物流的设想之后,王当越想,就越是觉得这才是他这辈子真正应该去做的事,就算前方困难重重,也改变不了他想要去做这一件事的决心。
七月底,听闻定达快递在蒲州已经有了铺面。
随后,又有一批信件被那边铺子里的人送到长安城,再由长安城这边的人骑着燕儿飞送往各家各户。
“长安城与蒲州可以通信了!”
“定达快递在蒲州有铺面了!”
“信件包裹来去自如!”
“寄一封信件只要五文钱!”
“速度颇快!”
“从那蒲州过来,便只要三五日!”
“你家可有信件要寄?”
“可听闻过定达快递?”
长安城s_ao动了!
因为这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快递,也因为这家快递给他们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和改变。
第250章 没人敢要的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长安城中不断有消息传出,说那王当等人又在哪里哪里有了新铺面。
事实上,除了长安城以外,王当等人前期就打算在五个城市开设铺面。
出了长安往东走,过潼关,往北就是河东道,入了河东道,很快便能到蒲州,再上去便是临汾、隰城。隰城往北就是太原府,隰城往西就是离石、定胡。
离石距离定胡很近,目前不打算设铺子,但离石地方不大,他们这些人又很熟悉,甚至还有不少弟兄以及他们的家属居住在西坡村,所以就算不设铺子,收货发货依旧不成问题。
定胡有个孟门关,随着关内道那条水泥路越修越长,西北那边许多商贾小贩逐渐在孟门关聚集起来,他们不仅在孟门关卖货,还有买货需求。
从孟门关南下,便是早前圣人修建的那一条水泥路。定胡县的孟门关,就在这两条路的交界口,又承接着黄河水运,每年都会有不少商贾从黄河上游下来。
有着这样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唐初这时候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定胡县这个地方迟早有一天会发展成一个商贾云集的商业重地,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很多生活在孟门当地的人,也是直到最近才切实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发展热潮之中,王当他们这些人,却早已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罗用现在每次出门,都可以听到坊间百姓在那里议论定达快递如何如何。
朝堂之上,也针对这一事件展开了一场争辩,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眼下这个时候,应该顺应民意,不能逆势而为。
有人说信件的流通方便细作通敌,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一家快递的出现,不仅方便了百姓,事实上也方便了朝廷的监管。
从前百姓托人带信带包裹,那些在各地行商走货的商贾小贩们松散又难以管理,现在他们只要把这家快递给管理起来,就等于是管理了长安城与河东道之间的绝大多数信件流通。
而且像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乱世绝对可以成为一股势力的小头目,一个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弄个皇帝当当,在盛世之中,也要提防这样的人作乱。
现在他要去搞快递,帮人送信送包裹,那还不是天大的好事?
等他把自己的队伍都打散了,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城市去经营一间商铺,大家各干各的,利益相关之下,一言不合说不定还能打起来,等到了三年五载以后,又有几个人还能唯他王老大马首是瞻?
另外,朝廷方面肯定也会往他那队伍里面安cha眼线。后面这些话倒是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这种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八月初,长安县令给定达快递在长安城的铺子下达了一份文书,要求他们对每一个包裹每一封信件都进行详尽的登记留底,发件人收件人双方都要签字画押。
这个消息传开以后,不少商队也都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先前他们大多也都曾为乡邻以及亲友捎带过信件包袱,哪曾想这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大一个商机。
现如今已经被那些定胡人抢得了先机,长安百姓人人皆知定达快递,他们这时候再出手,显然是晚了些,但是诱惑力依旧还是很大,那些定胡人毕竟还只是占了河东道那边的市场,全国上下这么大,这会儿并没有其他人经营这项买卖,大片的市场等着他们去抢占。
那些定胡人之所以能够在河东道几个城市顺利定下铺面,一方面他们自己就是河东人,这些年在名声以及人脉方面也都有所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罗三郎的支持。
别的商队也是一样的,想要占领哪一块市场,最好就是有所依仗,若是要与人争抢,那过程肯定也是很残酷的。
长安城中喧嚣热闹,暗流汹涌,罗家人近来倒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无论是罗用还是侯蔺乔俊林,都很少出门。
乔俊林纯粹就是因为作业太多了,自从罗用开始大量布置练习题给太学那些学生以后,其他几门功课的先生们一看不行啊,课余时间都被算术作业给占完了,他们教授的课程难道就不用温习背诵了嘛。
于是他们也纷纷开始加大作业量,搞得太学这些学生,不是高三狗胜似高三狗,整天不是去学校读书就是在家里做作业,交际应酬活动锐减。
至于侯蔺,那是在躲人呢。
自从罗用在长安城中活跃起来以后,侯蔺在职场上也是更吃香了,这是一早就有的事。
最近侯蔺比较烦恼,因为他的一个上司想把自己的一个闺女许配给他,侯蔺明里暗里都拒绝了好几次,对方硬是当没听到没听懂,搞得侯蔺现在也不怎么出门了,国子学那边一下课他就往家里跑。
他那上司罗用也曾听闻过,家里头妻妾成群,后宅也不甚清静,儿女生了一大堆,光是那些女儿加起来都够组成一个足球队的。
这样的人家,就算纯粹只是利益婚姻,也不算什么好的选择,难怪侯蔺要躲着了。
在眼下这个时代,混官场的年轻人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也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甚至还有人向皇帝提议,说罗用这块棺材板儿确实是难得的良才,刚好他也未曾婚配,家中又无长辈,圣人不若赐婚与他,再像一个长辈一般去关照爱护她,想必与那罗用的品性,定然会为这李家江山鞠躬尽瘁,绝对不会生出二心。
皇帝初时乍一听闻这个提议,心中便有些排斥,真要罗用鞠躬尽瘁,就算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怎么着都得赐个关系近的,要不然赐了跟没赐一样,平白再叫那棺材板儿得个便宜。
公主郡主,那可都是金枝玉叶一般的女子,若是叫她们下嫁给罗用这个从七品上的小官,未免有些屈尊。
然后他又一想,以罗用这样的人品才干,若是好好栽培提拔,再不济也是一块工部大员的材料,或者是安排去户部,让他想法子发展发展国家经济也是很好的。
既如此,是不是干脆赐他一位公主好了,反正庶出的公主也有蛮多个,只是……这事要让谁去提呢?
最后就是这个问题把皇帝老儿给难住了,就那块棺材板儿那c,ao性,你说给他一个公主,他还真就未必想要,到时候若是被他给拒绝了,那他这个皇帝的脸面要往哪里摆?
算了算了,这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他也没必要非得弄这么一个人在跟前给自己添不自在。
罗用这一边,他最近还挺同情侯蔺的,完全不知道这棺材板儿的名声帮他挡了多少麻烦事。
就他这棺材板样儿,再加上社会关注度又这么高,谁要是巴巴凑上来,然后再碰一脸硬板子……谁人丢得起这个脸。
不止是罗用,罗四娘明明在适婚年纪,却根本没个人上门来提。
不过四娘这事吧,除了受到她哥这块棺材板儿的影响,她自己也是功不可没,自打今年年初的元宵节,她收拾了那个鼻孔朝天的小娘子以后,罗家四娘的厉害名声就传扬开了。
在这个婚姻全凭父母做主的年代,哪个父母会那么想不开,给自己找个这么厉害的儿媳,还不是避之唯恐不及。
再加上四娘有时候手痒,又喜欢在自家院子里玩两把刀子,这事再被传扬出去,离石罗四娘的形象简直就与女土匪无异了。
现在别说是那些体面人家,就算是家境一般的左邻右舍,都没人打四娘的主意,就她那一把刀子耍得,哪天小两口子万一吵起来,再动起手来……哎呦,不敢想不敢想。
“阿兄,那个黄博士家的小娘子,长得好看嘛?”这一天傍晚,罗用正在屋里整理学生作业,四娘双手撑在桌案上,一脸八卦兮兮地问罗用道。
“听闻是不怎么好看,小时候得过天花,一脸的坑坑洼洼。”罗用把自己听闻的消息告诉她。
“候教书可是嫌她丑?”四娘继续打听。
“应该也有这个原因。”罗用手里动作不停,顿了顿又补充道:“听闻那小娘子不识字。”
这个年代的人还是普遍认为,女子也最好要有一些才学,尤其是那些s_ao包兮兮的读书人。
一来若是被人知道自己娶了个文盲的话,会感觉比较丢脸,不够上档次,二来他们这些人对于爱情其实也有自己的期待和幻想,一脸坑坑洼洼又不识得字、家里不清净不时就要闹出事端惹人笑话的这种女子,绝对不是符合他们幻想的对象。
“你说候教书这回躲得过嘛?”四娘一脸的兴致盎然。
她倒是不觉得满脸坑不识字有什么大不了的,满脸坑也是可以很帅很潇洒的嘛,不识字随时可以学啊。
“谁知道。”罗用也觉得这事光靠躲的,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不若便娶了那小娘子吧,也没有传言说她品性不佳。”四娘咧着一张嘴,也不知道乐个什么劲儿。
“候教书说不定得哭。”梦想破碎啊简直就是。
“咯咯咯咯!”罗四娘笑得那叫一个幸灾乐祸。罗用抬头看了她一眼,忍不住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
这俩没人敢要的,倒是好意思在这里说别人的八卦取乐。
不止是他俩,将来下面那几个小的,婚事都得受影响,家里头有一个连皇帝都敢硬怼的兄长,再加上一个同样不省心,刀子耍得比胡人还溜的阿姊,哪户人家不得慎重考虑。
第251章 甚都想到了
时间进入农历八月份以后,笼罩长安城两月有余的闷热之气终于散去些许,天气渐渐变得有些干燥起来,早晚也颇为凉爽,就是白天的太阳依旧很大。
罗用早前与人合作种植的辣椒,这时候也基本都已经收了回来。今年的这批辣椒,大多都是雇人晒干了,再把辣椒皮和辣椒籽分开销售。
辣椒皮价钱便宜,南北杂货已经卖了一个多月了,几文钱就能买到不小的一包。辣椒籽目前还没有开始销售,有人问起,罗用也说过些时候要在南北杂货上架,至于价钱几何,他并未提起。
今年罗用与人合作种植了这么多辣椒,将这些辣椒全部晒干取籽,积攒起来的辣椒种子的数量自然是十分地可观。
这么多辣椒种子,如何才能在几个月时间里面全部卖完,并且价格还不能太低,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罗用觉得自己有必要再加大一下这方面的宣传。
只是秋老虎当道,天气又热又干燥,这种时节并不适宜辣椒的推广。
罗用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先缓一缓,等到天气凉爽一点再说。
“你们家里可是留了些许辣椒种子?”这一日,是收购最后一批辣椒的日子,刚好罗用休沐,他便亲自出城走了一趟。
“这……”这些农户帮罗用种了几个月辣椒,别的不说,光是拣几个田间熟烂的、路边掉落的,也够他们在家里攒些辣椒籽了,这时候罗用当面问起,他们就有些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了,说没有,那也太假了,说有,好像也不太合适。
“无妨。”罗用笑道:“我知道你们都是守信的,并没有在家里私藏辣椒,也没有背着我把辣椒卖给其他人,那些个零碎的,我自然也不会计较。”
“哎,就是偶有那两三个落下的,村人大多捡回家自己攒着。”一个村人小心接话道。
他们这几个月帮罗用种辣椒,挣得可不少,因为罗用从他们这里收购辣椒的价格颇高。
村人也不是没脑子,知道今年这些辣椒种子卖出去以后,等到了明后年,辣椒这个东西也就没有这么值钱了,他们村的人要是还想有个好收入,最好的出路就是跟罗用长期合作,罗用要什么他们就种什么,种出来的东西直接卖给南北杂货,一点心都不用c,ao,收入也更有保障。
这离石罗三郎可不是一般人,从前他在离石县种杜仲树,现如今那杜种树可不是一般的值钱。
还有他们种出来的占城稻,现在长安城郊区就有人种,一年能种两季,都不需种在水田里面,寻常坡地就能种,虽然口感差些,但是产量颇高不挑田地,这占城稻的种子刚传过来的时候,价钱也是贵得很。
现如今再加上这个辣椒,在长安城郊这些村人眼中,只要是离石罗三郎要种的,就没有卖不出好价钱的。
为了与罗用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村人之间也会相互监督约束,这一年合作种植辣椒的工作也开展得比较顺利,虽然肯定还是有私藏的,但是情况并不严重。
“我这些辣椒种子要过些时候才开始卖,你们这一时也先别卖,待我们铺子那边上架以后再拿出来卖,可好?”罗用与这些人商议道。
“自然,三郎尽管安心!”村人满口答应。罗用那边还没开始卖,他们这边就先卖的话,那不是摆明了拆罗用的台嘛。
“今年辛苦诸位了!待到明年开春,我再来你们村子。”罗用笑着向众人拱手道。
“三郎,明年我们种些甚?”有人大声问道。
“明年应是要种些寒瓜。”罗用笑道。
“寒瓜?”众人吃惊。
那寒瓜一物,也是最近这两年才刚从西域那边传过来,从前在那些世族大家的庄园里或许也曾出现过,民间却是难得一见。
今年夏天有人在西市售卖寒瓜,价钱颇高,却依旧还是供不应求。
罗用赶着驴车,与运送辣椒的队伍一同回了城,留下一众乡人,有心情忐忑的,有满怀期待的。
之后那些日子,这几个村子里的人只要是有那三两个人凑到一处说话,就没有不提种植寒瓜一事的。
罗用这边,其实他也知道要在这个年代的长安城种植西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西瓜这东西原产非洲,后来传入波斯等地,再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新疆一带,唐初这时候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直到五代时,中原各地才纷纷开始种植,到了宋朝那时候,西瓜就很普遍了。
一个物种的流传推广之所以需要这么长时间,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代极度闭塞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物种要适应一片新的土地,往往需要颇为漫长的时间。
今年夏天在西市卖西瓜那些人,罗用认为他们应该也不是在长安城附近种植,而是在距离长安城并不太远,气候更加干燥的地方种出来的,收获以后再运到长安城售卖。
西瓜比其他水果要好一些,摘下来以后放个十天半个月的,只要保存得当,也不太容易腐烂。只是这样一来运输成本太高了,西瓜这东西又这么重。
罗用现在打算在长安城郊种西瓜,他也是做好了短时间内不挣钱甚至是亏本的心理准备。
而且他还有作弊器,若是换了别人要在长安城附近种出西瓜,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摸索培育,但罗用的空间里不仅有相关农业书籍,他甚至还有几包西瓜种子。
像这种由种子公司生产出来的西瓜种子,遗传性通常不太稳定,第一代还好,留种以后再种第二代第三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种植出来的西瓜品质大幅度下降。
但是再怎么性状分离,那些优秀的基因总不会平白消失的,只要资金到位,花时间慢慢筛选培育,不出意外的话,几代下来应该就可以得到一个性状相对稳定的品种。
一想到自己种出来的西瓜在南北杂货大卖特卖的情景,罗用心里就忍不住高兴。
炎炎夏日,又怎么能少了西瓜降暑呢,没有西瓜的夏天,就不是完整的夏天。
“阿姊,我还要吃寒瓜。”
这一日下午,四娘领着七娘到崇化坊去找罗大娘,见这两个过来,罗大娘也很高兴,领她们到西市那边买了一小筐葡萄,那葡萄看着平常,价钱却不便宜,七娘那丫头一边往嘴里塞葡萄,一边又想着要吃西瓜。
“寒瓜今年过季了,阿姊明年再与你们买,过些时日秋梨子该下来了,阿姊与你买秋梨子吃。”罗大娘哄道。
罗大娘这两年买卖做得不错,手里也有了些钱财,生活压力小了,对下面这几个小的也比从前宽厚不少,不再像从前那般,动辄就要训斥几句。
“要吃冻梨子!”七娘高兴道。
“行,过些日子这边铺子要收些枣子,到时候若是遇着合适的梨子,我便买了让人送去你们院子。”罗大娘笑道,几担梨子而已,也要不了什么钱。
长安城周边种果树的人家比离石那边多多了,每年当季的梨子下来的时候,价钱比离石那边还要便宜几分。
她们这里又挨着西市,不少村人小贩都喜欢到这边卖水果蔬菜,若是遇着东西好价钱又合适的,大伙儿便都要挑拣着买一些。
罗大娘常常都是整车整担的买货,也不怎么压价,时间长了,很多人有货要卖的时候,就会先到她这边问一问,她这里的货源可比别处还要更好一些。
四娘七娘两个在崇化坊这边待了小半日,吃了一肚子葡萄,然后又提着一个麦秆编成的盖篮,拎着几串葡萄到太学去等罗用与乔俊林,跟他们一起坐驴车回家。
驴车不太宽敞,四个人一起坐也是挤了些,七娘还小,罗用让她坐自己腿上,四娘就抱着个篮子坐在角落里。
车子走着走着,四娘突然就问了一句:“阿兄,郑氏如今怎样了?”
罗用回答说:“挺好,她现在也不养猪了,我让许大郎他们安排她到水泥作坊那边去做饭。”
“阿姊说这盖篮一个要卖一文钱,还不如郑氏编的好。”四娘嘟囔道。
罗用看了看自家老妹,不确定这家伙究竟是想郑氏了,还是想他们的离石老家了,怎的突然间就有几分多愁善感起来了呢,难道说是青春期到了?
“也不知道麦青豆粒儿它们怎么样了。”过了一会儿,这姑娘又道。
“下回姊夫过来的时候,便叫他把麦青豆粒儿带过来。”当初他们出发来长安的时候,原本是打算只在这边待一个冬天就回去,结果这一待就待了快一年。
“姊夫什么时候过来?”七娘那丫头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听着自家阿兄阿姊说话,这时候听闻麦青豆粒儿也能过来,她便也跟着问了一句。
“他要秋收后才能过来,我这两日便与他写信,叫他把麦青豆粒儿带过来。”罗用回答说。
这件事托付给林五郎,罗用再放心不过了,依林五郎的性子,路上为了以防意外,都能把麦青豆粒儿带屋里跟他一起睡。
“那郑氏不过来?”乔俊林问了一句。
“她家里还有几个儿女,一时怕是走不了。”那郑氏除了在阿姊食铺帮忙的长女,家里还有三个小孩要养活。
上回南北杂货这边的人回离石运货的时候,刚好赶上郑氏那小儿子摔了腿。
郑氏去找了许二郎,问他能不能把家里那几个小孩接过来,就住在罗家院子外头那两间小屋,许二郎想了想答应了,从此他们母子几个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自打罗用走了以后,他那几个猪圈便没有再添过小猪崽,大猪养到一定时候便杀了,没多久,那几个猪圈便也空了出来,郑氏自然也就没活干了。
罗用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早早便与自家弟子交代好,让他们安排她到水泥作坊去给工人做饭。
她们那一家子吃用极省,待攒得了几个钱,便把家里那两个男孩送到小河村的蒙学读书去了。
听闻她在长安这边做工的长女,也曾托人捎带了一些铜钱回去。
罗用坐在车上,细细与自家这两个小姑娘说了郑氏一家的近况。
七娘那丫头年岁尚小,并不知道多想,四娘却是越听越觉得吃惊。
“阿兄!你怎的甚都想到了?”她还以为就自己挂念那郑氏的近况呢。
毕竟从前在家的时候,四娘与那郑氏打交道还是比较多的,另外还有二娘和彭二她们,至于罗用,他跟郑氏好像都没说过几回话。
“要不然你以为我甚都想不到?”罗用伸手搓了搓自家老妹原本就有些松了的头发。
他可是一家之主,这些事情他若是想不到,还能指望谁能想得到。
那郑氏一家的情况,罗用一直也都是看在眼里的。
对于罗家人来说,那郑氏便只是一个雇工,但是对于郑氏一家来说,罗用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雇主而已。
虽然说这些人过多的期待,有时候也会让罗用感到有些疲惫,但他还是让自己学会珍惜和重视这些期待,并且给与回应,这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
第252章 荔枝罐头
四娘她们从大娘那里提了这几串葡萄回去,当天晚饭后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大伙儿分吃了一小半,剩下的系了绳子吊在井里。
第二日赵夫子过来上课,中午回去的时候,便让他带了两串回去,剩下那些当天傍晚再拿出来吃,便已不如前一日新鲜了。
之后数日,家里便也没有什么水果,桃李都已过季,柿子枣子梨子都还没下来,葡萄倒是有,就是价钱太贵。
四娘她们手里头也没几个钱,花用起来也不能像大娘那么大方,坊间有人挑了葡萄过来卖,四娘看了货又问了价,终究也是没有买,不如她们阿姊买的好,价钱还比阿姊买的贵,不买。
五郎六郎两个倒是从学堂那边带过小吃食回来,无非就是一些饴糖果脯的。
这两个现在在学校里适应得也还不错,主要五郎人缘比较好,六郎有他罩着,基本上也吃不了什么亏。
六郎那小子长得斯斯文文的,还有点胆小,搁外人眼里可能就有那几分娘们唧唧的,但这一次入学以后,罗用发现六郎的性格其实还是比较要强。
小家伙读书还挺认真,每天放学回家以后,没人说他,他自己都能把先生布置的作业认认真真地做完,小小年纪,也是十分难得。
小的时候,这一个个的整日在家里叽叽喳喳,就跟小ji仔似得,现如今年岁大些,便慢慢显露出各自的性格来了。
小孩子长起来总是很快,也要不了很多年,他们就都会长大了,各自拥有自己的生活。
“过几日便是中秋节,你们都想吃些甚?”这一日吃早饭的时候,罗用问家里这几个。
“要吃葡萄!”七娘那丫头第一个就说了,其实她最想吃的还是寒瓜,但是阿姊说寒瓜已经过季了,要等明年才能吃到,葡萄倒是还没过季,就是价钱太贵,四娘总不肯给她买。
“要吃罐头!”四娘也说。
“还有甚?”罗用又问。
“饺子。”五郎说。
“六郎想吃甚?”罗用见六郎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便问道。
“煎饼馃子。”六郎说。
罗用一听就笑了,大过节的吃什么煎饼馃子,于是便对他说:“中秋节咱不吃那个,你若是爱吃,明后日我便与你做。”
几个小孩听闻明后日能有煎饼馃子吃,一个个就都很高兴。
罗用问阿枝衡致乔俊林几个有没有什么想吃的,这几人都说没有。至于侯蔺,他中秋节那天晚上要与人出去赏月吃酒。
太学那边也有同僚邀请罗用出去吃酒的,被他给推了,又不是关系多好的朋友,大过节的一起吃个什么酒。
之后几日,罗用便开始着手准备家里的中秋宴,这么大的节日,少不得要买一只ji,这个可以提前买了养在院子里,免得临时找不着合适的。
羊r_ou_也要提前与人订好,入秋以后,长安城中羊r_ou_的价钱就变得很高了,都想留着长羊绒呢,眼瞅着再过几个月就入冬了,一个个都不舍得宰羊,导致羊r_ou_价高。
至于家里那几个小孩的愿望,肯定是要无条件满足,饺子葡萄都好办,提前与罗大娘打一声招呼,叫她从那边带过来便是,中秋那一日,罗大娘肯定也是要过来吃饭的。
就是那罐头,大过节的,罗用就想给家里这几个小孩弄个平时不怎么吃得着的,桃r_ou_罐头梨子罐头这些,阿姊食铺都有卖,并不新鲜,罗用想着是不是去找王家人买两个橘子罐头,只不过今年的新罐头肯定还没运过来,去年的旧罐头不知道还有没有了。
罗用这边还未抽空去王家人的铺子,他们倒是自己找过来了,还给他带了几个从南方运过来的罐头。
这些罐头个头很大,一个个都赶上酿酒的坛子那么大,估摸着至少也能装三十多斤,再加上罐子的重量,大约得要五十斤往上。
“可是今年的橘子罐头出来了?”罗用猜道。
算一算时间,是不是早了点,这个季节差不多正是橘子成熟的时候,做成罐头再运到长安城,怎么着都得个把月。
“这回倒不是橘子罐头。”那王家的长辈笑得满脸褶子:“三郎见多识广,应是识得此物。”
“此为何物?”罗用一听,这是有惊喜啊。
“荔枝。”那人面上带笑,一字一句郑重说道。
荔枝!!?
罗用睁大了眼睛!
眼下还是唐初,距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年代,还有上百年时间,即便是在百年后,坊间也不是人人都知荔枝的,更何况唐初这时候。
这王家人也够生猛的,在贞观十二年这时候,竟然就给弄出了荔枝罐头!
“三郎果然知晓此物!”看出来罗用识得荔枝,来人更是高兴。
“岭南路远,这些罐头实在来之不易。”所谓岭南,便是在那南岭之南,也就是后世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对于时下很多人来说,那是十分遥远又蛮荒的地方。
“确实来之不易,还请三郎细细品尝。”男人对罗用拱手道。
他们王家人从前买卖也做得不小,但是说到底,也就是一个贩卖绢帛稻米的寻常商户,在离石还能排得上号,出来外面,又有几人知道他们离石王氏。
现如今情况已是大不相同,这两年的罐头买卖做下来,不仅挣得了大笔钱帛,在这长安城中,几乎人人都知道离石有个卖罐头的王氏,不管是世族大家还是坊间百姓,说起来,大抵都是知晓的。
他们王家能够打开今日这般局面,自然是要感谢罗用,是他当初不计前嫌,提着几个罐头到王家来谈合作,给了他们一个天大的契机。
他们王家终归还是有一些好儿郎,也是敢拼敢闯,现如今更是从岭南弄回来一批荔枝罐头,作为王家长辈,他心里自然也是很骄傲的。
送走了王家人,罗用心中也是感慨。
前些时日他与王当等人说了物流的概念,王当便义无反顾领着他的那群兄弟在弄出了一个定达快递。前两年他与王怀金合作罐头生产,教了他制作罐头的技术,然后王家人现在就已经把罐头作坊开到岭南去了。唐人的拼劲和闯劲,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前些时日,罗用看到齐民要术上面一些讲牲畜养殖的内容,其中就有一段讲述的是马群的驯化和管理,那书上说,害群之马一定要除去。
罗用当时看到这段话,心情就有些复杂。何谓害群之马,自然是那些自由散漫,桀骜难驯之马。
马之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唐初这时候的人,大约都还没怎么被彻底驯化。
像王当那些人,还有赵家那些人,还有王家那个敢去岭南开罐头作坊的,等等,若换作是马的话,这些马大抵都还是半野生状态。
等不及中秋节那一日,罗用当即便开了一个荔枝罐头。
大约是为了避免因为磕碰产生漏气的现象,在罐头瓶外,还封了一层泥封。
敲开泥封,用布巾细细将罐头瓶擦拭干净,再用小刀一撬瓶盖,呲地一声轻响,很快的,一股淡淡的荔枝香就在屋子里蔓延开来。
“阿兄,这是甚?”家里这些小孩都没有吃过荔枝,第一次闻到这荔枝味,就忍不住馋得直流口水。
“阿兄,这个罐头好吃嘛?”四娘这时候已经麻利地拿了陶碗调羹出来,摆在桌面上。
“谁知。”罗用笑道,这一世他也是没有吃过荔枝的。
侯蔺乔俊林原本都在自己屋里,这时候也都过来了,阿枝就在院中,原本还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避一避,结果她这边还没动弹,罗用就招呼她赶紧过去吃罐头。
衡致那小子也是个有口福的,平日都不见人,今日偏就在家中,自然也是分得了一碗荔枝罐头。
罗家那几个小孩人生第一次吃荔枝,一个个都吃得吭哧吭哧的,吃完了还想要,罗用也没拦着,一人又给他们打了一碗。
侯蔺等人吃完了一碗,便都不再要了,这荔枝既是岭南所产,在那边做好罐头,再雇了挑夫一担一担挑来长安城,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再看看罗家那几个吃得头也不抬的小孩……
算了,人家兄长养得起,旁人还能说什么,再说他们自己都还是蹭的罗用的罐头吃。
“听闻岭南路陡,挑担不易啊。”吃完了香甜可口的罐头,候校书忍不住又要感慨一句。
“长安城这边只要有人想吃罐头,将来自是有人修路。”罗用笑道。水果罐头的生产,对那些南方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发展的契机。
那些士族也总说百姓苦,劝君王要轻徭役轻赋税。
轻徭役轻赋税也是没错,但是往往也并不能改变大部分百姓的生存现状,只有发展,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就算是赋税徭役略重一些,大抵还是要比蛮荒之地的百姓活得好。
像岭南那样的地方,一年到头又能有多少赋税,收不收的上来都还两说,但岭南那边的百姓生活得好吗?
那些地方天高皇帝远的,都不知道要滋生出多少贪官污吏,土匪豪强。时人皆言岭南人野蛮凶恶,他们若是不够野蛮凶恶,又如何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你中秋节那一日可有安排?”罗用问乔俊林道。
“没有。”乔俊林这时候吃完了罐头,正有一下没一下地拨弄着陶碗里的调羹。
“那你便来与我帮忙吧,那日我要在马氏客舍办一个自助晚宴。”罗用笑道。
这几个荔枝罐头,也不能白吃,帮忙做点宣传总要的,再说罗用这边原本也是准备再推广几道辣菜出去,干脆趁着这个机会,一起了。
“你们几个到时候也到那边去吃。”
“嗷!!!”
作者有话要说:
看到评论区有筒子说古代的西瓜是白瓤多红瓤少,还有隔瓣的。
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好像是因为十七世纪一个名叫giovanni stanchi的画家,他的几副油画。
因为几幅油画就认定过去几千年的西瓜都长那样,未免太过草率,再说这个画家生在十七世纪,距离现在也没几百年,而西瓜的种植历史,从古埃及开始,至今已有四五千年。
我看他那西瓜就是不太熟而已,也可能是他们那里晴天太少西瓜长得不好。没有充分成熟的西瓜,基本上就是他画的那样,就算到了现在也差不多,我在微博上贴了个图片,感兴趣的筒子们可以去看看。
····
另外,我搜索了一些中国古代描写西瓜的诗词,大家自己体会判断吧。
····
南宋/范成大:《食西瓜》:“缕缕花衫唾碧玉,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明代/翟佑:《红瓤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唏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
清初/陈维崧:《洞仙歌·西瓜》:“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
清代/徐锦华:《咏西瓜诗》:“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
第253章 待我消消食
作者有话要说:
塎:yong第三声。
八月十三这一日下午,户部郎中姚塎刚刚回到家中,便听到家里的仆从跟他禀告说,中秋节那一日订在马氏客舍的位置没有了,问他要不要另寻一处地方。
第59节
恋耽美
第59节
就是有些人没装信封,拿着一张信纸就过来了。
这也不怪他们,写信这回事,也是这两年才刚刚兴起的,从前有个什么事情,大多就是托人带个口信,既没有纸笔又不识得字,自然也就没有写信这回事。
这几年市面上的麻纸多了,价钱也便宜,民间才渐渐多了书信往来,坊间便有帮人代写书信的,一封信件一二文钱,随便写个几封,就比好些人累死累活一整天挣得多。
仇大郎有个老邻居,四五十岁了,还在那里拼了命地认字呢,就想吃上代人写信的这碗饭。
仇大郎倒是没有这个心思,不过等他长子年岁稍稍大些,也是要送去开蒙的。在仇大郎看来,买卖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经营一间铺子也未必就能长久,但是只要能识得了字,这辈子再如何也是饿不死的。
“你这没有信封啊,我们这里有信封卖,你买不买?要不然今日先拿回去,待封好了再拿过来也行。”这时候前面又有声音传来。
“哎,买买,我买一个信封。”又一个声音连忙应道。
“我们这里的信封是一文钱五个。”
“那就买一文钱。”
“需得把地址写在信封上,你可会写字?”
“不会。”
“行了,我帮你写吧。”
“哎,多谢。”
“下回记得封上信封,写好了地址再拿过来,你看后面那么多人等着呢。”
“哎哎。”
“……行了,五文钱。”
“哎。”
“下一个。”
“稍等稍等,我一个邻居托我问一问,他想寄些物什到绛州,不知什么价钱?”
“绛州的货物暂时不接,目前我们计划只在蒲州、临汾、隰城、定胡、太原这几个地方设铺子,离石的货物信件也能带,别的地方暂时送不了。”
“到我了到我了。”
“到蒲州的,五文钱。”
“我听闻发到太原定胡那边,也是五文钱。”
“都是五文钱,你寄不寄?”
“寄。”
“到河东道的信件都是五文钱,要是觉着吃亏,下回寄远一点。”
“哈哈!我家有个亲戚,在云州那边,你们什么时候能收云州的信件?”
“云州,那是够远的,按我们老、咳咳,王当家的计划,约莫一年以内吧。”
“绛州这边应是能快一些?”
“那是自然。”
寄货的那边,一个顾客打包好自己的包裹,收件那人接过去检查一番,又称了重,然后报价道:“十七文钱。”
“哎呦。”对方一阵r_ou_疼,但多少也是有些心理准备,来这之前,都是打听过了价格的。
付了钱,只见对方用一根粗针引了一条麻线,穿过包裹的一角,然后又穿了一块小木牌上去,系了两个死结。
这木牌上有“长安临汾”的字样,还有一串数字,负责收件那人将木牌上的字抄写在一张纸条上,又在纸条上写下了具体发货地址,一式三份,一份交给发货人,一份留底,另一份放在一个木匣子里面,到时候随货走,等到了临汾那边,再按照这些纸条上的具体地址发货。
“这便好了。”
“好了。”
“几日能到?”
“只要不是赶上下大雨,十日之内保证到达。”
“太原呢?太原要多少日到达?”
“那边正常是二十日以内到达。”
“怎的要这般久?”
“运货途中,有时候快一点有时候慢一点,总是有的,若是遇着大雨天气,难免又要多耽搁一些时日。”
厅堂这边的人专门负责接货收钱,院子里,王当的几名手下正在装货。
明日一早便要出发了,待到了蒲州,就会有一部分人脱离队伍,留在蒲州送货,然后就是寻找铺面安顿下来,蒲州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地方,所以大家的心情都有些忐忑,但是只要这件事情能成,以后的好处是享不尽的。
往后他们只要守着各自的铺面,收货送货,收一个货能有提成,送一个货也有提成,帮忙转运也有提成。
从长安城去往定胡县的这一条路,被他们分成几段,每一段约莫也就两三日的路程,打一个来回也就五六日的工夫,对于他们这些常年在外漂泊的人来说,五六日那根本都不算事儿。
第二日一早,王当等人运送第一批货出城,这时候他们除了长安城这一家铺子,在别处还没有一个快递点。
罗用赶着驴车出城去送他们,王当这几日找罗用聊过好几回,除了向罗用讨主意,他也向罗用说了自己心里最担心的。
对于王当来说,他最担心的并不是他们的商号没有办法在已定的那几座城池扎根,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也算见识过一些大风大浪,也比从前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当最担心的,还是队伍的管理问题,把他这些弟兄们打散了,分派到河东道各地,时间久了,又是利益当前,有些人难免就会生出异心。
对于这件事,罗用也给不出什么太好的建议,毕竟就算是在后世,公司团队的管理依旧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头疼的问题。
担心归担心,王当并没有退缩,他王老大从前想做的就只有两件事,一个是让妻儿老小吃饱穿暖,另一件事就是带领他的这些弟兄们寻个好营生。
从前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出得了远门,在外面贩货卖货,来去自如,那就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现在这两件事他都已经做到了,随着他站的位置越高,去过的地方越远,他心里所渴望和向往的,就再也不像过去那般。
前几日听闻了罗用提出的这个关于货运物流的设想之后,王当越想,就越是觉得这才是他这辈子真正应该去做的事,就算前方困难重重,也改变不了他想要去做这一件事的决心。
七月底,听闻定达快递在蒲州已经有了铺面。
随后,又有一批信件被那边铺子里的人送到长安城,再由长安城这边的人骑着燕儿飞送往各家各户。
“长安城与蒲州可以通信了!”
“定达快递在蒲州有铺面了!”
“信件包裹来去自如!”
“寄一封信件只要五文钱!”
“速度颇快!”
“从那蒲州过来,便只要三五日!”
“你家可有信件要寄?”
“可听闻过定达快递?”
长安城s_ao动了!
因为这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快递,也因为这家快递给他们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和改变。
第250章 没人敢要的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长安城中不断有消息传出,说那王当等人又在哪里哪里有了新铺面。
事实上,除了长安城以外,王当等人前期就打算在五个城市开设铺面。
出了长安往东走,过潼关,往北就是河东道,入了河东道,很快便能到蒲州,再上去便是临汾、隰城。隰城往北就是太原府,隰城往西就是离石、定胡。
离石距离定胡很近,目前不打算设铺子,但离石地方不大,他们这些人又很熟悉,甚至还有不少弟兄以及他们的家属居住在西坡村,所以就算不设铺子,收货发货依旧不成问题。
定胡有个孟门关,随着关内道那条水泥路越修越长,西北那边许多商贾小贩逐渐在孟门关聚集起来,他们不仅在孟门关卖货,还有买货需求。
从孟门关南下,便是早前圣人修建的那一条水泥路。定胡县的孟门关,就在这两条路的交界口,又承接着黄河水运,每年都会有不少商贾从黄河上游下来。
有着这样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唐初这时候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定胡县这个地方迟早有一天会发展成一个商贾云集的商业重地,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很多生活在孟门当地的人,也是直到最近才切实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发展热潮之中,王当他们这些人,却早已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罗用现在每次出门,都可以听到坊间百姓在那里议论定达快递如何如何。
朝堂之上,也针对这一事件展开了一场争辩,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眼下这个时候,应该顺应民意,不能逆势而为。
有人说信件的流通方便细作通敌,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一家快递的出现,不仅方便了百姓,事实上也方便了朝廷的监管。
从前百姓托人带信带包裹,那些在各地行商走货的商贾小贩们松散又难以管理,现在他们只要把这家快递给管理起来,就等于是管理了长安城与河东道之间的绝大多数信件流通。
而且像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乱世绝对可以成为一股势力的小头目,一个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弄个皇帝当当,在盛世之中,也要提防这样的人作乱。
现在他要去搞快递,帮人送信送包裹,那还不是天大的好事?
等他把自己的队伍都打散了,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城市去经营一间商铺,大家各干各的,利益相关之下,一言不合说不定还能打起来,等到了三年五载以后,又有几个人还能唯他王老大马首是瞻?
另外,朝廷方面肯定也会往他那队伍里面安cha眼线。后面这些话倒是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这种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八月初,长安县令给定达快递在长安城的铺子下达了一份文书,要求他们对每一个包裹每一封信件都进行详尽的登记留底,发件人收件人双方都要签字画押。
这个消息传开以后,不少商队也都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先前他们大多也都曾为乡邻以及亲友捎带过信件包袱,哪曾想这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大一个商机。
现如今已经被那些定胡人抢得了先机,长安百姓人人皆知定达快递,他们这时候再出手,显然是晚了些,但是诱惑力依旧还是很大,那些定胡人毕竟还只是占了河东道那边的市场,全国上下这么大,这会儿并没有其他人经营这项买卖,大片的市场等着他们去抢占。
那些定胡人之所以能够在河东道几个城市顺利定下铺面,一方面他们自己就是河东人,这些年在名声以及人脉方面也都有所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罗三郎的支持。
别的商队也是一样的,想要占领哪一块市场,最好就是有所依仗,若是要与人争抢,那过程肯定也是很残酷的。
长安城中喧嚣热闹,暗流汹涌,罗家人近来倒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无论是罗用还是侯蔺乔俊林,都很少出门。
乔俊林纯粹就是因为作业太多了,自从罗用开始大量布置练习题给太学那些学生以后,其他几门功课的先生们一看不行啊,课余时间都被算术作业给占完了,他们教授的课程难道就不用温习背诵了嘛。
于是他们也纷纷开始加大作业量,搞得太学这些学生,不是高三狗胜似高三狗,整天不是去学校读书就是在家里做作业,交际应酬活动锐减。
至于侯蔺,那是在躲人呢。
自从罗用在长安城中活跃起来以后,侯蔺在职场上也是更吃香了,这是一早就有的事。
最近侯蔺比较烦恼,因为他的一个上司想把自己的一个闺女许配给他,侯蔺明里暗里都拒绝了好几次,对方硬是当没听到没听懂,搞得侯蔺现在也不怎么出门了,国子学那边一下课他就往家里跑。
他那上司罗用也曾听闻过,家里头妻妾成群,后宅也不甚清静,儿女生了一大堆,光是那些女儿加起来都够组成一个足球队的。
这样的人家,就算纯粹只是利益婚姻,也不算什么好的选择,难怪侯蔺要躲着了。
在眼下这个时代,混官场的年轻人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也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甚至还有人向皇帝提议,说罗用这块棺材板儿确实是难得的良才,刚好他也未曾婚配,家中又无长辈,圣人不若赐婚与他,再像一个长辈一般去关照爱护她,想必与那罗用的品性,定然会为这李家江山鞠躬尽瘁,绝对不会生出二心。
皇帝初时乍一听闻这个提议,心中便有些排斥,真要罗用鞠躬尽瘁,就算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怎么着都得赐个关系近的,要不然赐了跟没赐一样,平白再叫那棺材板儿得个便宜。
公主郡主,那可都是金枝玉叶一般的女子,若是叫她们下嫁给罗用这个从七品上的小官,未免有些屈尊。
然后他又一想,以罗用这样的人品才干,若是好好栽培提拔,再不济也是一块工部大员的材料,或者是安排去户部,让他想法子发展发展国家经济也是很好的。
既如此,是不是干脆赐他一位公主好了,反正庶出的公主也有蛮多个,只是……这事要让谁去提呢?
最后就是这个问题把皇帝老儿给难住了,就那块棺材板儿那c,ao性,你说给他一个公主,他还真就未必想要,到时候若是被他给拒绝了,那他这个皇帝的脸面要往哪里摆?
算了算了,这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他也没必要非得弄这么一个人在跟前给自己添不自在。
罗用这一边,他最近还挺同情侯蔺的,完全不知道这棺材板儿的名声帮他挡了多少麻烦事。
就他这棺材板样儿,再加上社会关注度又这么高,谁要是巴巴凑上来,然后再碰一脸硬板子……谁人丢得起这个脸。
不止是罗用,罗四娘明明在适婚年纪,却根本没个人上门来提。
不过四娘这事吧,除了受到她哥这块棺材板儿的影响,她自己也是功不可没,自打今年年初的元宵节,她收拾了那个鼻孔朝天的小娘子以后,罗家四娘的厉害名声就传扬开了。
在这个婚姻全凭父母做主的年代,哪个父母会那么想不开,给自己找个这么厉害的儿媳,还不是避之唯恐不及。
再加上四娘有时候手痒,又喜欢在自家院子里玩两把刀子,这事再被传扬出去,离石罗四娘的形象简直就与女土匪无异了。
现在别说是那些体面人家,就算是家境一般的左邻右舍,都没人打四娘的主意,就她那一把刀子耍得,哪天小两口子万一吵起来,再动起手来……哎呦,不敢想不敢想。
“阿兄,那个黄博士家的小娘子,长得好看嘛?”这一天傍晚,罗用正在屋里整理学生作业,四娘双手撑在桌案上,一脸八卦兮兮地问罗用道。
“听闻是不怎么好看,小时候得过天花,一脸的坑坑洼洼。”罗用把自己听闻的消息告诉她。
“候教书可是嫌她丑?”四娘继续打听。
“应该也有这个原因。”罗用手里动作不停,顿了顿又补充道:“听闻那小娘子不识字。”
这个年代的人还是普遍认为,女子也最好要有一些才学,尤其是那些s_ao包兮兮的读书人。
一来若是被人知道自己娶了个文盲的话,会感觉比较丢脸,不够上档次,二来他们这些人对于爱情其实也有自己的期待和幻想,一脸坑坑洼洼又不识得字、家里不清净不时就要闹出事端惹人笑话的这种女子,绝对不是符合他们幻想的对象。
“你说候教书这回躲得过嘛?”四娘一脸的兴致盎然。
她倒是不觉得满脸坑不识字有什么大不了的,满脸坑也是可以很帅很潇洒的嘛,不识字随时可以学啊。
“谁知道。”罗用也觉得这事光靠躲的,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不若便娶了那小娘子吧,也没有传言说她品性不佳。”四娘咧着一张嘴,也不知道乐个什么劲儿。
“候教书说不定得哭。”梦想破碎啊简直就是。
“咯咯咯咯!”罗四娘笑得那叫一个幸灾乐祸。罗用抬头看了她一眼,忍不住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
这俩没人敢要的,倒是好意思在这里说别人的八卦取乐。
不止是他俩,将来下面那几个小的,婚事都得受影响,家里头有一个连皇帝都敢硬怼的兄长,再加上一个同样不省心,刀子耍得比胡人还溜的阿姊,哪户人家不得慎重考虑。
第251章 甚都想到了
时间进入农历八月份以后,笼罩长安城两月有余的闷热之气终于散去些许,天气渐渐变得有些干燥起来,早晚也颇为凉爽,就是白天的太阳依旧很大。
罗用早前与人合作种植的辣椒,这时候也基本都已经收了回来。今年的这批辣椒,大多都是雇人晒干了,再把辣椒皮和辣椒籽分开销售。
辣椒皮价钱便宜,南北杂货已经卖了一个多月了,几文钱就能买到不小的一包。辣椒籽目前还没有开始销售,有人问起,罗用也说过些时候要在南北杂货上架,至于价钱几何,他并未提起。
今年罗用与人合作种植了这么多辣椒,将这些辣椒全部晒干取籽,积攒起来的辣椒种子的数量自然是十分地可观。
这么多辣椒种子,如何才能在几个月时间里面全部卖完,并且价格还不能太低,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罗用觉得自己有必要再加大一下这方面的宣传。
只是秋老虎当道,天气又热又干燥,这种时节并不适宜辣椒的推广。
罗用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先缓一缓,等到天气凉爽一点再说。
“你们家里可是留了些许辣椒种子?”这一日,是收购最后一批辣椒的日子,刚好罗用休沐,他便亲自出城走了一趟。
“这……”这些农户帮罗用种了几个月辣椒,别的不说,光是拣几个田间熟烂的、路边掉落的,也够他们在家里攒些辣椒籽了,这时候罗用当面问起,他们就有些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了,说没有,那也太假了,说有,好像也不太合适。
“无妨。”罗用笑道:“我知道你们都是守信的,并没有在家里私藏辣椒,也没有背着我把辣椒卖给其他人,那些个零碎的,我自然也不会计较。”
“哎,就是偶有那两三个落下的,村人大多捡回家自己攒着。”一个村人小心接话道。
他们这几个月帮罗用种辣椒,挣得可不少,因为罗用从他们这里收购辣椒的价格颇高。
村人也不是没脑子,知道今年这些辣椒种子卖出去以后,等到了明后年,辣椒这个东西也就没有这么值钱了,他们村的人要是还想有个好收入,最好的出路就是跟罗用长期合作,罗用要什么他们就种什么,种出来的东西直接卖给南北杂货,一点心都不用c,ao,收入也更有保障。
这离石罗三郎可不是一般人,从前他在离石县种杜仲树,现如今那杜种树可不是一般的值钱。
还有他们种出来的占城稻,现在长安城郊区就有人种,一年能种两季,都不需种在水田里面,寻常坡地就能种,虽然口感差些,但是产量颇高不挑田地,这占城稻的种子刚传过来的时候,价钱也是贵得很。
现如今再加上这个辣椒,在长安城郊这些村人眼中,只要是离石罗三郎要种的,就没有卖不出好价钱的。
为了与罗用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村人之间也会相互监督约束,这一年合作种植辣椒的工作也开展得比较顺利,虽然肯定还是有私藏的,但是情况并不严重。
“我这些辣椒种子要过些时候才开始卖,你们这一时也先别卖,待我们铺子那边上架以后再拿出来卖,可好?”罗用与这些人商议道。
“自然,三郎尽管安心!”村人满口答应。罗用那边还没开始卖,他们这边就先卖的话,那不是摆明了拆罗用的台嘛。
“今年辛苦诸位了!待到明年开春,我再来你们村子。”罗用笑着向众人拱手道。
“三郎,明年我们种些甚?”有人大声问道。
“明年应是要种些寒瓜。”罗用笑道。
“寒瓜?”众人吃惊。
那寒瓜一物,也是最近这两年才刚从西域那边传过来,从前在那些世族大家的庄园里或许也曾出现过,民间却是难得一见。
今年夏天有人在西市售卖寒瓜,价钱颇高,却依旧还是供不应求。
罗用赶着驴车,与运送辣椒的队伍一同回了城,留下一众乡人,有心情忐忑的,有满怀期待的。
之后那些日子,这几个村子里的人只要是有那三两个人凑到一处说话,就没有不提种植寒瓜一事的。
罗用这边,其实他也知道要在这个年代的长安城种植西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西瓜这东西原产非洲,后来传入波斯等地,再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新疆一带,唐初这时候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直到五代时,中原各地才纷纷开始种植,到了宋朝那时候,西瓜就很普遍了。
一个物种的流传推广之所以需要这么长时间,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代极度闭塞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物种要适应一片新的土地,往往需要颇为漫长的时间。
今年夏天在西市卖西瓜那些人,罗用认为他们应该也不是在长安城附近种植,而是在距离长安城并不太远,气候更加干燥的地方种出来的,收获以后再运到长安城售卖。
西瓜比其他水果要好一些,摘下来以后放个十天半个月的,只要保存得当,也不太容易腐烂。只是这样一来运输成本太高了,西瓜这东西又这么重。
罗用现在打算在长安城郊种西瓜,他也是做好了短时间内不挣钱甚至是亏本的心理准备。
而且他还有作弊器,若是换了别人要在长安城附近种出西瓜,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摸索培育,但罗用的空间里不仅有相关农业书籍,他甚至还有几包西瓜种子。
像这种由种子公司生产出来的西瓜种子,遗传性通常不太稳定,第一代还好,留种以后再种第二代第三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种植出来的西瓜品质大幅度下降。
但是再怎么性状分离,那些优秀的基因总不会平白消失的,只要资金到位,花时间慢慢筛选培育,不出意外的话,几代下来应该就可以得到一个性状相对稳定的品种。
一想到自己种出来的西瓜在南北杂货大卖特卖的情景,罗用心里就忍不住高兴。
炎炎夏日,又怎么能少了西瓜降暑呢,没有西瓜的夏天,就不是完整的夏天。
“阿姊,我还要吃寒瓜。”
这一日下午,四娘领着七娘到崇化坊去找罗大娘,见这两个过来,罗大娘也很高兴,领她们到西市那边买了一小筐葡萄,那葡萄看着平常,价钱却不便宜,七娘那丫头一边往嘴里塞葡萄,一边又想着要吃西瓜。
“寒瓜今年过季了,阿姊明年再与你们买,过些时日秋梨子该下来了,阿姊与你买秋梨子吃。”罗大娘哄道。
罗大娘这两年买卖做得不错,手里也有了些钱财,生活压力小了,对下面这几个小的也比从前宽厚不少,不再像从前那般,动辄就要训斥几句。
“要吃冻梨子!”七娘高兴道。
“行,过些日子这边铺子要收些枣子,到时候若是遇着合适的梨子,我便买了让人送去你们院子。”罗大娘笑道,几担梨子而已,也要不了什么钱。
长安城周边种果树的人家比离石那边多多了,每年当季的梨子下来的时候,价钱比离石那边还要便宜几分。
她们这里又挨着西市,不少村人小贩都喜欢到这边卖水果蔬菜,若是遇着东西好价钱又合适的,大伙儿便都要挑拣着买一些。
罗大娘常常都是整车整担的买货,也不怎么压价,时间长了,很多人有货要卖的时候,就会先到她这边问一问,她这里的货源可比别处还要更好一些。
四娘七娘两个在崇化坊这边待了小半日,吃了一肚子葡萄,然后又提着一个麦秆编成的盖篮,拎着几串葡萄到太学去等罗用与乔俊林,跟他们一起坐驴车回家。
驴车不太宽敞,四个人一起坐也是挤了些,七娘还小,罗用让她坐自己腿上,四娘就抱着个篮子坐在角落里。
车子走着走着,四娘突然就问了一句:“阿兄,郑氏如今怎样了?”
罗用回答说:“挺好,她现在也不养猪了,我让许大郎他们安排她到水泥作坊那边去做饭。”
“阿姊说这盖篮一个要卖一文钱,还不如郑氏编的好。”四娘嘟囔道。
罗用看了看自家老妹,不确定这家伙究竟是想郑氏了,还是想他们的离石老家了,怎的突然间就有几分多愁善感起来了呢,难道说是青春期到了?
“也不知道麦青豆粒儿它们怎么样了。”过了一会儿,这姑娘又道。
“下回姊夫过来的时候,便叫他把麦青豆粒儿带过来。”当初他们出发来长安的时候,原本是打算只在这边待一个冬天就回去,结果这一待就待了快一年。
“姊夫什么时候过来?”七娘那丫头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听着自家阿兄阿姊说话,这时候听闻麦青豆粒儿也能过来,她便也跟着问了一句。
“他要秋收后才能过来,我这两日便与他写信,叫他把麦青豆粒儿带过来。”罗用回答说。
这件事托付给林五郎,罗用再放心不过了,依林五郎的性子,路上为了以防意外,都能把麦青豆粒儿带屋里跟他一起睡。
“那郑氏不过来?”乔俊林问了一句。
“她家里还有几个儿女,一时怕是走不了。”那郑氏除了在阿姊食铺帮忙的长女,家里还有三个小孩要养活。
上回南北杂货这边的人回离石运货的时候,刚好赶上郑氏那小儿子摔了腿。
郑氏去找了许二郎,问他能不能把家里那几个小孩接过来,就住在罗家院子外头那两间小屋,许二郎想了想答应了,从此他们母子几个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自打罗用走了以后,他那几个猪圈便没有再添过小猪崽,大猪养到一定时候便杀了,没多久,那几个猪圈便也空了出来,郑氏自然也就没活干了。
罗用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早早便与自家弟子交代好,让他们安排她到水泥作坊去给工人做饭。
她们那一家子吃用极省,待攒得了几个钱,便把家里那两个男孩送到小河村的蒙学读书去了。
听闻她在长安这边做工的长女,也曾托人捎带了一些铜钱回去。
罗用坐在车上,细细与自家这两个小姑娘说了郑氏一家的近况。
七娘那丫头年岁尚小,并不知道多想,四娘却是越听越觉得吃惊。
“阿兄!你怎的甚都想到了?”她还以为就自己挂念那郑氏的近况呢。
毕竟从前在家的时候,四娘与那郑氏打交道还是比较多的,另外还有二娘和彭二她们,至于罗用,他跟郑氏好像都没说过几回话。
“要不然你以为我甚都想不到?”罗用伸手搓了搓自家老妹原本就有些松了的头发。
他可是一家之主,这些事情他若是想不到,还能指望谁能想得到。
那郑氏一家的情况,罗用一直也都是看在眼里的。
对于罗家人来说,那郑氏便只是一个雇工,但是对于郑氏一家来说,罗用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雇主而已。
虽然说这些人过多的期待,有时候也会让罗用感到有些疲惫,但他还是让自己学会珍惜和重视这些期待,并且给与回应,这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
第252章 荔枝罐头
四娘她们从大娘那里提了这几串葡萄回去,当天晚饭后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大伙儿分吃了一小半,剩下的系了绳子吊在井里。
第二日赵夫子过来上课,中午回去的时候,便让他带了两串回去,剩下那些当天傍晚再拿出来吃,便已不如前一日新鲜了。
之后数日,家里便也没有什么水果,桃李都已过季,柿子枣子梨子都还没下来,葡萄倒是有,就是价钱太贵。
四娘她们手里头也没几个钱,花用起来也不能像大娘那么大方,坊间有人挑了葡萄过来卖,四娘看了货又问了价,终究也是没有买,不如她们阿姊买的好,价钱还比阿姊买的贵,不买。
五郎六郎两个倒是从学堂那边带过小吃食回来,无非就是一些饴糖果脯的。
这两个现在在学校里适应得也还不错,主要五郎人缘比较好,六郎有他罩着,基本上也吃不了什么亏。
六郎那小子长得斯斯文文的,还有点胆小,搁外人眼里可能就有那几分娘们唧唧的,但这一次入学以后,罗用发现六郎的性格其实还是比较要强。
小家伙读书还挺认真,每天放学回家以后,没人说他,他自己都能把先生布置的作业认认真真地做完,小小年纪,也是十分难得。
小的时候,这一个个的整日在家里叽叽喳喳,就跟小ji仔似得,现如今年岁大些,便慢慢显露出各自的性格来了。
小孩子长起来总是很快,也要不了很多年,他们就都会长大了,各自拥有自己的生活。
“过几日便是中秋节,你们都想吃些甚?”这一日吃早饭的时候,罗用问家里这几个。
“要吃葡萄!”七娘那丫头第一个就说了,其实她最想吃的还是寒瓜,但是阿姊说寒瓜已经过季了,要等明年才能吃到,葡萄倒是还没过季,就是价钱太贵,四娘总不肯给她买。
“要吃罐头!”四娘也说。
“还有甚?”罗用又问。
“饺子。”五郎说。
“六郎想吃甚?”罗用见六郎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便问道。
“煎饼馃子。”六郎说。
罗用一听就笑了,大过节的吃什么煎饼馃子,于是便对他说:“中秋节咱不吃那个,你若是爱吃,明后日我便与你做。”
几个小孩听闻明后日能有煎饼馃子吃,一个个就都很高兴。
罗用问阿枝衡致乔俊林几个有没有什么想吃的,这几人都说没有。至于侯蔺,他中秋节那天晚上要与人出去赏月吃酒。
太学那边也有同僚邀请罗用出去吃酒的,被他给推了,又不是关系多好的朋友,大过节的一起吃个什么酒。
之后几日,罗用便开始着手准备家里的中秋宴,这么大的节日,少不得要买一只ji,这个可以提前买了养在院子里,免得临时找不着合适的。
羊r_ou_也要提前与人订好,入秋以后,长安城中羊r_ou_的价钱就变得很高了,都想留着长羊绒呢,眼瞅着再过几个月就入冬了,一个个都不舍得宰羊,导致羊r_ou_价高。
至于家里那几个小孩的愿望,肯定是要无条件满足,饺子葡萄都好办,提前与罗大娘打一声招呼,叫她从那边带过来便是,中秋那一日,罗大娘肯定也是要过来吃饭的。
就是那罐头,大过节的,罗用就想给家里这几个小孩弄个平时不怎么吃得着的,桃r_ou_罐头梨子罐头这些,阿姊食铺都有卖,并不新鲜,罗用想着是不是去找王家人买两个橘子罐头,只不过今年的新罐头肯定还没运过来,去年的旧罐头不知道还有没有了。
罗用这边还未抽空去王家人的铺子,他们倒是自己找过来了,还给他带了几个从南方运过来的罐头。
这些罐头个头很大,一个个都赶上酿酒的坛子那么大,估摸着至少也能装三十多斤,再加上罐子的重量,大约得要五十斤往上。
“可是今年的橘子罐头出来了?”罗用猜道。
算一算时间,是不是早了点,这个季节差不多正是橘子成熟的时候,做成罐头再运到长安城,怎么着都得个把月。
“这回倒不是橘子罐头。”那王家的长辈笑得满脸褶子:“三郎见多识广,应是识得此物。”
“此为何物?”罗用一听,这是有惊喜啊。
“荔枝。”那人面上带笑,一字一句郑重说道。
荔枝!!?
罗用睁大了眼睛!
眼下还是唐初,距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年代,还有上百年时间,即便是在百年后,坊间也不是人人都知荔枝的,更何况唐初这时候。
这王家人也够生猛的,在贞观十二年这时候,竟然就给弄出了荔枝罐头!
“三郎果然知晓此物!”看出来罗用识得荔枝,来人更是高兴。
“岭南路远,这些罐头实在来之不易。”所谓岭南,便是在那南岭之南,也就是后世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对于时下很多人来说,那是十分遥远又蛮荒的地方。
“确实来之不易,还请三郎细细品尝。”男人对罗用拱手道。
他们王家人从前买卖也做得不小,但是说到底,也就是一个贩卖绢帛稻米的寻常商户,在离石还能排得上号,出来外面,又有几人知道他们离石王氏。
现如今情况已是大不相同,这两年的罐头买卖做下来,不仅挣得了大笔钱帛,在这长安城中,几乎人人都知道离石有个卖罐头的王氏,不管是世族大家还是坊间百姓,说起来,大抵都是知晓的。
他们王家能够打开今日这般局面,自然是要感谢罗用,是他当初不计前嫌,提着几个罐头到王家来谈合作,给了他们一个天大的契机。
他们王家终归还是有一些好儿郎,也是敢拼敢闯,现如今更是从岭南弄回来一批荔枝罐头,作为王家长辈,他心里自然也是很骄傲的。
送走了王家人,罗用心中也是感慨。
前些时日他与王当等人说了物流的概念,王当便义无反顾领着他的那群兄弟在弄出了一个定达快递。前两年他与王怀金合作罐头生产,教了他制作罐头的技术,然后王家人现在就已经把罐头作坊开到岭南去了。唐人的拼劲和闯劲,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前些时日,罗用看到齐民要术上面一些讲牲畜养殖的内容,其中就有一段讲述的是马群的驯化和管理,那书上说,害群之马一定要除去。
罗用当时看到这段话,心情就有些复杂。何谓害群之马,自然是那些自由散漫,桀骜难驯之马。
马之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唐初这时候的人,大约都还没怎么被彻底驯化。
像王当那些人,还有赵家那些人,还有王家那个敢去岭南开罐头作坊的,等等,若换作是马的话,这些马大抵都还是半野生状态。
等不及中秋节那一日,罗用当即便开了一个荔枝罐头。
大约是为了避免因为磕碰产生漏气的现象,在罐头瓶外,还封了一层泥封。
敲开泥封,用布巾细细将罐头瓶擦拭干净,再用小刀一撬瓶盖,呲地一声轻响,很快的,一股淡淡的荔枝香就在屋子里蔓延开来。
“阿兄,这是甚?”家里这些小孩都没有吃过荔枝,第一次闻到这荔枝味,就忍不住馋得直流口水。
“阿兄,这个罐头好吃嘛?”四娘这时候已经麻利地拿了陶碗调羹出来,摆在桌面上。
“谁知。”罗用笑道,这一世他也是没有吃过荔枝的。
侯蔺乔俊林原本都在自己屋里,这时候也都过来了,阿枝就在院中,原本还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避一避,结果她这边还没动弹,罗用就招呼她赶紧过去吃罐头。
衡致那小子也是个有口福的,平日都不见人,今日偏就在家中,自然也是分得了一碗荔枝罐头。
罗家那几个小孩人生第一次吃荔枝,一个个都吃得吭哧吭哧的,吃完了还想要,罗用也没拦着,一人又给他们打了一碗。
侯蔺等人吃完了一碗,便都不再要了,这荔枝既是岭南所产,在那边做好罐头,再雇了挑夫一担一担挑来长安城,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再看看罗家那几个吃得头也不抬的小孩……
算了,人家兄长养得起,旁人还能说什么,再说他们自己都还是蹭的罗用的罐头吃。
“听闻岭南路陡,挑担不易啊。”吃完了香甜可口的罐头,候校书忍不住又要感慨一句。
“长安城这边只要有人想吃罐头,将来自是有人修路。”罗用笑道。水果罐头的生产,对那些南方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发展的契机。
那些士族也总说百姓苦,劝君王要轻徭役轻赋税。
轻徭役轻赋税也是没错,但是往往也并不能改变大部分百姓的生存现状,只有发展,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就算是赋税徭役略重一些,大抵还是要比蛮荒之地的百姓活得好。
像岭南那样的地方,一年到头又能有多少赋税,收不收的上来都还两说,但岭南那边的百姓生活得好吗?
那些地方天高皇帝远的,都不知道要滋生出多少贪官污吏,土匪豪强。时人皆言岭南人野蛮凶恶,他们若是不够野蛮凶恶,又如何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你中秋节那一日可有安排?”罗用问乔俊林道。
“没有。”乔俊林这时候吃完了罐头,正有一下没一下地拨弄着陶碗里的调羹。
“那你便来与我帮忙吧,那日我要在马氏客舍办一个自助晚宴。”罗用笑道。
这几个荔枝罐头,也不能白吃,帮忙做点宣传总要的,再说罗用这边原本也是准备再推广几道辣菜出去,干脆趁着这个机会,一起了。
“你们几个到时候也到那边去吃。”
“嗷!!!”
作者有话要说:
看到评论区有筒子说古代的西瓜是白瓤多红瓤少,还有隔瓣的。
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好像是因为十七世纪一个名叫giovanni stanchi的画家,他的几副油画。
因为几幅油画就认定过去几千年的西瓜都长那样,未免太过草率,再说这个画家生在十七世纪,距离现在也没几百年,而西瓜的种植历史,从古埃及开始,至今已有四五千年。
我看他那西瓜就是不太熟而已,也可能是他们那里晴天太少西瓜长得不好。没有充分成熟的西瓜,基本上就是他画的那样,就算到了现在也差不多,我在微博上贴了个图片,感兴趣的筒子们可以去看看。
····
另外,我搜索了一些中国古代描写西瓜的诗词,大家自己体会判断吧。
····
南宋/范成大:《食西瓜》:“缕缕花衫唾碧玉,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明代/翟佑:《红瓤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唏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
清初/陈维崧:《洞仙歌·西瓜》:“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
清代/徐锦华:《咏西瓜诗》:“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
第253章 待我消消食
作者有话要说:
塎:yong第三声。
八月十三这一日下午,户部郎中姚塎刚刚回到家中,便听到家里的仆从跟他禀告说,中秋节那一日订在马氏客舍的位置没有了,问他要不要另寻一处地方。
第59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