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作者:报纸糊墙
第6节
“无妨。”罗用抬了抬手,不用说他也能猜到棺材板儿这个诨号的出处。
“三郎可是要回村?我二人正好也要去西坡村,不如一道去吧。”对方热情道。
“我要先在这里收些羊毛。”罗用指了指不远处那个巷子口。
“收羊毛作何用途?”对方又问。
“做些易寒保暖之物。”罗用心想,这人是不是话唠啊,这才头一回见面,怎么这么多问题。
“可是又有什么新奇之物?”
“之前那个火炕也是你弄出来的啊。”
“你是怎么做出来的?是自己想的还是从别处学来的?”
“羊毛能做何物?”
“……”
果然,这就是个话唠。
主人是个话唠,身边的仆从也是个嘴上没把门的,都是走的同一个风格路线,想必平日里应该很有共同话题。
这位方巾青年姓郭名安,行十五,来自太原郭氏。
太原郭氏虽然不像太原王氏那样根深叶茂历史久远底蕴深厚,但在他们这里也已经很够看了,罗三郎很早之前就在县学中听人说起过,罗用穿来这里之后,也对这个家族有所耳闻。
郭安此人,身材颀长面貌端方,看他们的衣着举止,也是比较简朴随和,除去刚见面时那一声棺材板儿,罗用对这主仆二人的印象还是比较不错。
至于话太多什么的,那也不碍事,他说他的,罗用只管忙自己的。听说罗用要在这里收小半天的羊毛,对方还很大方地表示自己可以等他一起走,于是罗用就给他们指了城中吃饭的地方,让他们先去吃点东西歇一歇。
离石县城中,得知今天是罗用在收羊毛,找过来的人还真不少,不过他们大多都没有羊毛卖,就是过来瞧个热闹,一群人凑到一起说说闲话,进入二月份,天气也稍稍暖和了一些,难得今天天气也这么好。
城中百姓之中,有人就对罗用说了:“三郎,平日里我们跟人买腐ru,一文钱能买七块,半文钱怎么也得三块,怎的到了你这里,反而只能得两块了?”
“啊?”罗三郎一时没反应过来。
“你家豆酱,一升卖五文钱,一合酱是不是半文钱?一合酱也是一斤羊毛,两块腐ru也是一斤羊毛,那你的两块腐ru不就是要半文钱嘛?”那人于是就把这里面的关系细说一番。
罗三郎一想也是啊,于是便道:“我之前确实算错,那以后一斤羊毛就换三块腐ru吧,之前换过羊毛的人,尽可以来补。”
罗用的话引得众人一阵欢呼,欢呼过后,问问身边的人先前有谁换过羊毛没有,没想到竟然一个也无,像他们这些居住在城中的百姓,实在也没多少机会搜集到羊毛。
“一斤羊毛竟也能值一斤米。”一老者感叹道。一斗米值五文钱,一升就是半文钱,重量上来说差不多也就是当下的一斤重。
“也只有在清明前,过了清明,那羊身上的绒毛开始退了,便不值什么钱了。”罗用对众人说道。
不多久,有屠户提着一筐羊毛过来卖。
先前罗用他们刚开始收羊毛的时候,就有人在卖羊给他之前,把羊毛先给剃了,那屠户能干吗,当下就跟人说了:“我跟你买的可是一整头羊,你竟能把羊毛给剃了,你怎的不割块羊r_ou_吃了?”
于是后来就没人在卖羊之前剃羊毛了,毕竟和一整头羊比起来,两块腐ru还是小头,把这屠户惹恼了可是得不偿失。
这时候见这屠户提着羊毛过来卖,摊子边上围着的一圈闲人很热情就告诉他了,罗三郎说了,往后这一斤羊毛能换三块腐ru。
“那好啊,三郎,这里是四斤羊毛,你便给我十二方腐ru吧。”他既是卖r_ou_的屠户,家中自然有秤,这些羊毛也是先称过了再提过来卖。
“你先前卖过多少,三郎还能给补。”众人又对他说道。
“当真?”那屠户睁大了眼睛。意外之喜啊!
“自然。”罗用笑眯眯地收好羊毛,将箩筐递回给他,又接过对方手里的陶碗,从罐子里给他夹腐ru:“你先前卖过多少斤羊毛?”
“得有十五六斤吧,你给我补十五块腐ru就成。”那屠户高高兴兴就说了。
罗用做的这个腐ru,比后世那些瓶装的小块腐ru要大上不少,二十七块腐ru,直把屠户带来的那个粗陶大碗装得冒了尖,然后又往上面浇了一些汤汁,那屠户捧着这一大碗腐ru,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
“义山,你观罗三郎此人如何?”不远处一栋二层楼的酒肆中,郭安主仆这时候已经用过饭食,这时候正温了一些清酒慢饮。
“我观此人,甚是不错。”杜义山直言道。
“你可还记得,当初来我们家盘炕的那几个匠人说,先前罗用在这离石县帮人盘炕的时候,对于那些想学的百姓,他都慷慨传授,并不藏私。”郭安又道。
“自然记得,他们还说等开春后,要去帮那罗三郎种地嘞。”杜义山笑道。
“那么依你看来,在这片地方上,如今可还有人能动得了他?”郭安喝了一口清酒,放低了声音问道。这二楼虽是无人,但也需谨慎些,免得被人误会他对罗三郎有甚歹意。
“……”杜义山摇头不语。
别说在这离石县,就是在他们太原府,怕也没谁会在这时候贸然行事,明里不行,暗里也是不行,这罗三郎若是出事,弄不好就会在这地方上激起民怨。
当今圣上登基已有七年,可谓是励ji,ng图治,这些年下来未见松懈,国家政治愈发清明。他们太原府距离长安城不远不近,私底下一些小动作也就罢了,一旦牵扯到民愤民怨,谁人不怕。
在这离石县中,如今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受过那罗三郎的恩惠,先前那火炕一盘出来,让多少百姓免于冬日苦寒,他又教那许多人盘炕,让不少人凭借这个技艺赚得了钱粮。
时人耿直,有这一份恩情在,便是会护着那罗三郎,自是不能眼睁睁看他被人欺压迫害,蒙受冤屈。
要说罗三郎做的那个豆酱和酱油,在这乡野之地也算是有几分稀罕,对于太原乃至长安的一些士族大家来说,其实无甚稀奇。
但凡能混到士族阶级的,哪家没有一点别人没有的密门偏方,各朝各代传下来的农书,世家之间也有相互抄录,至于平民百姓,那就不好意思了,大多都还不认识字呢,看的什么书。
在这个时代,士族大家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还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科举制度虽已推行,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
再说酱油此物,听名字倒有几分新鲜,其实与《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酱清”乃同一物,豆酱自不必提,书中也有记载。
此书在他们太原郭氏也有收藏,他家每年也做豆酱,虽在口味上与那罗三郎做的豆酱有些许不同,但总归是大同小异。
但是腐ru此物,别说他们太原郭氏,就是太原王氏那些人,怕也是闻所未闻。
如今在太原府,但凡是消息稍微灵通一点的,必定早都知道了罗三郎和他做的腐ru,眼馋这腐ru制法的人必定不少,这些日子下来,却也没谁有什么轻举妄动。
说起来,也是那棺材板儿的名头太响,那离石县的王家人还没对他做什么呢,这都恶名远扬了,谁要是真对罗三郎做点什么,那后果还真不好说,别到时候捉鱼不成,反惹得一身腥。
郭安这回也是冲那腐ru来的,他家田庄每年能产许多豆子,若能将那些豆子制成腐ru之后售出,不知要给他们增加多少收入。
刚刚见面的时候,郭安也是多番试探,只那罗三郎实在是个稳得住的,杜义山冲撞于他,也不见他有什么着恼神色,就算自己在他面前狠狠暴露了一把话唠属性,对方竟也没表现出不耐烦,道明他二人乃是来自太原郭氏,对方也无多少反应。
罗三郎此人,看着虽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郎,却着实是叫他有些捉摸不透。
第22章 周转
自打郭安他们二人来到了西坡村以后,就在村子里住了下来。这主仆二人都没什么架子,跟村子里的百姓相处也得很融洽。
在郭安掏钱给村子里的小孩一人买了一块罗三郎家的ji蛋糕以后,村人们更是对他热情有加,尤其是那些小孩,恨不得一天到晚都围着郭十五郎转悠,对方若是问点什么,他们必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一天罗用去村里担水,就听到有几个小孩正围着郭安吹嘘,说罗三郎也是个读书郎,那书读得可好了,村里的大人都说,若不是他家遭了那场灾,他现在说不定都做官了。
那郭安见罗用过来,也不觉尴尬,笑嘻嘻跟他打了个招呼,那态度好像是在说:非是郭某有心打探,实在是你们村子里的小孩太过热情,总是主动跟我说起这些个事。
罗用也笑眯眯和他打了招呼,那表情神态也向对方充分传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打听你的,老子并不在意。
村子里这些小孩知道什么,只以为告诉对方罗三郎是读书郎,是个能考科举做官的人,对方就会高看几分,却丝毫不知道现如今这天底下的形势。
自东汉以来,士族阶级把持天下也有五六百年,科举制度的推广,简直就跟掘了这些士族大家的祖坟无异。
那些通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官员,一个个可都是听皇帝的话,给皇帝办事,若是任由这股风气发展壮大下去,那么将来这天底下还能有他们士族大家什么事,他们还有什么能力去制约王权,还怎么千秋万代昌盛不衰?想也知道这些人对于科举这个东西是个什么态度了。
前朝的灭亡,也就是十几年以前的事情,当初隋炀帝东征高句丽,三征三败,后方大本营里面那些人也没少给他拆台,最终纷乱四起,隋朝灭。
一个朝代的兴起和覆灭,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因素,以及这其中多股势力之间的相互角逐,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
只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更是设置进士科,加大了对这个制度的推广力度。在这种情况下若说那些士族大家没有什么想法,骗鬼也是不信。
虽不知这事在当时的形势下究竟能够激起多大的风浪,但总归不会没有影响。士族那些人又不是傻子,小小年纪就都启蒙开智了,一个个都ji,ng着呢。
后世那些说经史子集使人迂腐的,真该自己先去把那些书籍啃上几遍,愚民那也都是后世的事了,这时候还不兴这个,民间都还没几个认识字的,想愚也是无处下手。
总而言之,隋朝灭了,唐朝起了,但是当皇帝的现在都已经知道科举制度的好处了,于是这个制度依旧得到推行,只不过在种种阻力之下,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是有点推不太开。
在这种情况下,你猜像郭安这种氏族子弟对科举学子是什么态度?
呵呵。
就算太原郭氏算不得一流世家,那也毫不影响他们会和整个士族集团站在统一战线。
听着村里那些小孩一个个地还跟那儿吹嘘什么科举啊做官的,罗用真替他们感到忧心,真不知道等下一次逢五,那郭十五郎还愿不愿意给他们买糕了。
看来等下一次逢五,他们家的ji蛋糕也是可以少蒸一锅。
罗用挑着一担水,一面往自家院子走,一面整理着思绪。
那郭安对他们西坡村的制豆腐之法似乎也很感兴趣,奈何村人待他虽然热情,对于这种关乎自家经济命脉的秘密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肯相告的,至于村里那些个不懂事的小娃娃,大人根本不会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所以也就无从泄密。
说起来,罗用刚穿过来那会儿,还只当是他们这里地处偏僻,所以做豆腐的方法才没能流传到这里,如今看来,那郭安家里似乎也没有这制豆腐的方子。
世人都说豆腐这个东西是由淮南王刘安所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作此说。
但罗用从小到大背过不少唐诗,也不见哪一首诗中有出现过豆腐这个东西,由此可以猜测,在唐代,豆腐这个东西应该还没有成为百姓的日常菜品,至于那些士族大家如何,那就不太好说,照理说许多诗人也都是士族出身,却也未见谁提过豆腐一物,
现在看来,太原郭氏目前反正是没有这个方子的,郭安想要从罗用这里学得腐ru的制法,那他还得先学做豆腐,这大概也是他最近总在村子里流连的原因。
“三郎你又担水去了?都说要担水喊我们一声便是。”
罗用挑着一担水快要走到自家院门口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在他家帮工的村人,这会儿对方正扛着一个坯模子往村里的方向走,应该是要去给人还坯模子的。
这些日子他们这些人一起在罗家这边一起脱坯盖房,光是罗用跟林家那边借的那几个坯模子还不够用,另外又跟其他村人借了几个,这会儿用完了,自然就要拿去还。
按照现在的进度来看,都不用到初十那一天,罗家后院那些土坯屋子就肯定能建好了。
他们这些人现在也都在家里准备好了做豆腐需要用到的工具,那些豆腐筐都是跟罗家一样的规格,他们整个西坡村的豆腐筐基本上都是这个规格,切出来的豆腐长宽大小也差不多,区别就在于豆腐块的薄厚和水分的多少。
“没事,就这两桶水,我自己担就行了。”罗用笑道。
“我来我来。”那人二话不说,把肩上的坯模子往路边一放,伸手就去接罗用肩上的担子。
那一担子水被对方接走,罗用顿时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生在这个时代,像他们这样的人家,跳水劈柴那都是日常,罗用不想把活儿都推给二娘她们去做,于是只好自己承担起来。
要喝水得自己挑,要烧柴得自己劈,要吃个面食,还得自己推磨磨面,那青石大磨盘一圈一圈地推着,着实很辛苦。
这一担水倒进水缸,也才矮矮地积了一个缸底,那汉子挑上担子,又往村里去帮罗用担水。
最近这些天,他家有两个小孩也是每天都在罗家院子这边,中午罗用他们给帮工张罗吃食,那俩孩子就跟着一块儿吃。虽说也能帮着拣拣羊毛,但是在村人看来,罗用那羊毛买卖大抵也是挣不来多少钱粮的,自家小孩子帮罗家忙活做的那点活,根本值不了什么。
要说这股风气也是田崇虎那小子先给带起来的,是他先把田香儿往罗家院子带,后来村里头其他小孩儿见了就有跟着学样的。现在每天来罗家院子帮忙拣羊毛的,也有六七人了,大多都是女娃娃,还有一个跟罗五郎一般大的男娃。
那男娃也是个可怜的,爹死了娘改嫁,上边也就只有一个奶奶,偏他奶奶在死了儿子以后,脑子就有些不太好了。这祖孙二人成日里饥一顿饱一顿的,村里有那心善的,怕他们饿死在家里,时而也有接济。
最近那小子日日都来罗家院子这边,中午这一顿倒是也能混个肚儿饱。说实话,那么大点的孩子,没人教没人管的,穿得也邋遢,看着也比其他小孩木讷,就他那样儿,又能帮忙做得了什么活儿,也就是罗三郎他们心善,没赶他,每日中午做饭,也都没少了他的那一份。
对于这些小孩,罗用倒是没什么想法,反正既然来了,甭管能不能帮得上忙的,给他们也多做一口吃食的便是,横竖也不是什么ji,ng贵东西,但凡家庭条件比罗家好的,在自家都能吃得比罗家好的,也就不用跑他们这里来了。
在罗用看来,一个小孩子穿得好吃得好过得光鲜幸福,那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那些都是爹妈给的,也不是他们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
同样的,一个小孩穿着邋遢吃得不好日子过得乱七八糟,那也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只不过是运气不好没遇着好家庭好爹妈而已,也不是他们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时间又过去几日,这一日清晨,郭安终于来找罗用谈话了,表明自己想要跟他学习腐ru的制作方法。
“十五郎近日在村中走动,想必也看得清楚,这豆腐的制法,腐ru的制法,于我,于这西坡村,都不是可以轻易割舍予人。”罗用没有跟他客套兜圈,直言拒绝了。
郭安看向矮桌对面的罗三郎,只见此刻端坐炕上那少年,一身白色土布交领短褐,面庞身姿无处不透着少年人的稚嫩,只那说话事的神态和语气,却似没有半分转圜的余地。
郭安有一瞬甚至产生一种奇怪的错觉,当他看向这少年的时候,仿佛就像是在看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
“也不是没有折中的方法。”郭安不死心道。
“你若是我,可会用那些折中的方法?”以罗用现在的身份地位,跟这些士族子弟谈折中,无异于与虎谋皮。
郭安的所谓折中的方法,无外乎就是让罗用把方法教给他,将来西坡村做西坡村的生意,他们郭家做郭家的生意,市场这么大,也未必就会有什么利益冲突。
罗用也不傻,东西都教给他们了,将来还能有自己什么事,就算郭安这人是个讲诚信的,也难保他们家族里就没有那一两个手狠心黑的,方法既已学得,罗用这个人留着便成了隐患,将来他若再多教出几个人出来,又该如何收场?
这种事情说起来吓人,然而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残酷,利益有多少,人性中的黑暗面就能被放大到多少。
在这个信息极度闭塞的时代,哪个犄角旮旯又死了几个百姓,又有谁会知道,就算知道了,又有谁真正在意,只有等到真正爆发出民愤引起动乱的时候,史书上才会寥寥记下一笔,那些民愤因何而起,这背后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人间惨事,真正又有谁去关心。
在真正拥有可以保护自己的力量之前,罗用不会跟任何一股势力去做这种所谓的交易。
要教干脆就放开了教,不教那就一个也不教。只要他罗用说了不肯教,那别人就算拧下他的脑袋,也休想从他这里撬出一个字。
郭安又是一番劝说,见罗用实在不肯松口,最后也只好作罢。
“如此,我们便来谈一笔买卖吧。”遗憾归遗憾,这样的结果,倒也不出郭安的意料,毕竟那罗棺材板儿的名号也不是白叫的。
“好。”罗用爽快答应,要谈生意,那自然没有问题,他家的腐ru做出来本来也是为了卖钱。
“我若是用豆子与你换腐ru,多少豆子换多少腐ru?”郭安问道。
“三斗豆子换一罐腐ru。”罗用说道。
他家装腐ru的那种陶罐,一罐能装一升多一些,一罐腐ru卖五文钱。豆子的价格,现在一斗约莫是两文钱左右,不过这东西的销路并不像稻米小麦那么好,像这种大批量出货,罗用给他开三斗豆子五文钱并不算很过分。
“我给你六百斛豆子,你给我二千二百罐腐ru。”郭安还价道。
“太多了,头一笔买卖,我只能给你五百五十罐腐ru,豆子就按你说的,算作一百五十斛。”罗用嫌对方下的订单太大,他完成不了,于是张口就给他打了两个对折。
“三郎可是不信我?”郭安张口问道。
“实是力有不怠,十五郎若实在要得急,也可先将那六百斛豆子运来,届时我可将那二千二百罐腐ru分四批交于你。”罗三郎言下之意:我确实是不能相信你啊,你要是能信得过我,不妨先把豆子给我吧。
当初还在二十一世纪生活的时候,罗用就曾在影视节目种看过一个这样的情节:有一个大佬看上了一家新兴的工厂,想要把它据为己有,于是他就给那个工厂下了个大单,给那个工厂老板画了个大饼,让那个工厂不顾一切超负荷生产,为了购买原材料甚至还去贷款。
然后等到交货的时候,大佬又故意为难,那工厂不能成功出货,资金无法回笼,最后怎么样,那家工厂就易主了呗。
二千二百罐腐ru,那可不是罗用现在可以完成的数量,豆子和人工先不提,光是做腐ru要用的食盐和米酒,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罗用现在总共才多少家底?
五百五十罐已经是极限,就这,到时候他指定也得跟人赊账。要不是因为对自家腐ru比较有信心,不卖郭家还能卖别家,罗用也不肯接这么大的订单。
“如此,十五郎便先给一些定金吧。”见对方不再对订单大小提出异议,罗用于是又说了。虽然他这些天下来,他们也算是相处得不错,但是生意归生意。
“这是一贯钱。”郭安也是早有准备,当场便令他仆从取了一贯钱过来:“待到豆子交齐,你须得还我定金。”不知是被罗用影响还是怎的,郭安这时候也变得抠吧起来,若换了平时,和其他人一起,刚刚这话他是绝对不会这么直接就说出来。
“那是自然。”罗用一脸高兴地收下那一贯钱,一贯钱就是一千文,提起来很重,足有六七斤。
虽这只是定金,待对方交齐了豆子之后还得归还,不过那也没关系,好歹先周转一下啊,薛翁那里的三百文钱,这便算是有着落了。
第23章 三郎劁猪
数日后,郭安回到太原城中,向族内长辈说起自己离石县一行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和那罗三郎打交道的整个经过,都一一道来。
从双方见面一直听到生意谈成之后,罗三郎毫不客气地向郭安索要定金,在场数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啧啧称奇的,也有不以为然的,待到所有经过都说完了,有人便笑着说道:“倒也不负他那棺材板儿之名。”
“那罗三郎恐非池中之物,别的先不要多想,你且尽管与他交好。”郭安的父亲如此说道。
“我看那就是个油盐不进的,想交好也没那么容易。”一旁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按你的意思,莫不是要与他交恶?”郭安的父亲不满对方反驳自己的意见。
“没事去踢那石头做什么。”对方咕哝了一句,也不再多说什么,显然他在这郭氏家族中并不如郭安的父亲有话语权。
“如此,这笔买卖便交于十五郎去做吧,待到交货之期,你便将那一百五十斛豆子送去西坡村,换得了腐ru,再送去长安,交于你叔父。”在场一位老者拍板道。
郭安恭敬应承下来,于是这件事便这么定下来了。他们太原郭氏在长安也有经营,这头一批五百五十罐腐ru,不用说,肯定是要用来送人了。
·
西坡村这边,罗用这时候已经向村人订购了一批豆腐,分别在后院的两间空屋中,将它们切成小块,开始培养霉菌。
现在他们家院子里那些屋子也都已经建好,和前面的一排五间屋子相对,后面靠围墙也建了五间屋子,另外两侧还各有三间。前面的五间屋子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后面那些基本上都是用来干活和放东西的。
中间那个大院子被罗用划分成田字型,横竖两条道路供人通行,其他地方则预备用来摆放酱缸子,若要酱香,那就得晒。
在前排中间那屋,罗用原本那个房间,开了一道通往后院的门,其他地方则都已经被堵得严严实实,从今往后,若想从前院去往后院,就只能通过这个屋子这扇门,虽不方便,但有利于保密。
中间这个屋子现在被改为客厅,被他们当成吃饭活动待客的地方,罗用的卧室则被挪到了灶房旁边靠围墙的那一间新屋,另外,四郎和五郎也从二娘她们那个屋子被挪了出来,搬到隔壁新建的那间,也就是原来豆腐棚的位置。
罗用这几日除了做腐ru,就是蹲在后院敲敲打打,先前拿去染色的羊毛和毛线都已经取回来了,毛线都拿去二娘那边,羊毛罗用自己留着折腾。
羊毛毡这种东西罗用之前没有做过,但他多少知道一点原理,无非就是通过捶打穿刺碾压之类的动作,让羊毛毡化,形成片状或者其他各种形状,罗用做过一些尝试之后,发现捶打和穿刺结合,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阿兄,你又做好一个垫子啊?”小卖部那边,四娘她们见罗用拿着一个羊毛毡垫子往这边过来,很高兴就迎了出去,她阿兄做的垫子可好看了。
“嗯,还按上回那样,要扎得仔细些,知道了吗?”罗用把手里那个垫子递给四娘,然后又从一旁的货架上取下一个罐子,从里面抓出一把木签,将它们分发给在场的几个小孩。
罗家的院子虽然已经施工完毕,大人们都走了,小孩们却还在,罗用倒也不赶他们,虽然说他现在除了腐ru以外,也没有什么特别能来钱收入又稳定的技术,但给这几个小孩提供一顿午饭还不算什么,再说他们也能帮些忙。
罗四娘接过她阿兄新做好的这个垫子,打开来一看,见是一簇粉白粉白的花朵,用嫩绿的羊毛做底,那些浅白中还透着几分粉色的花瓣,薄得几乎能看到背景的绿色,而那些粉色的花苞,看着就显得凝实厚重几分。
“这是什么花?”罗四娘并不认识这个花,只觉得十分好看。
“这是海棠。”罗用笑着说道。
“哇!原来是海棠花啊,真好看!”一群小孩连连发出感慨,他们长到这么大,也就在村子周围见过几种蔬菜的花朵和野花,海棠花从未见过,这会儿一看,这海棠长得可真是好看。
见这些小孩那一脸的赞叹佩服,罗用也是有些成就感,不枉他这几日费的那许多功夫。
他空间里有几本关于花卉的书籍,是园林艺术专业的学生卖掉的二手书,这些书现在可是帮了罗用的大忙了,这两天他就是照着那些书上面的图案画花样。
花样画下来以后,还得进行分块分色,一朵花里面有几个颜色,他手头上那些羊毛又有几个颜色,某些颜色一时若是没有,只好用其他颜色代替。
而且像今天这个海棠,在颜色的薄厚方面就要多下一些功夫,有些地方白色的羊毛薄,有些地方白色的羊毛厚,有些地方白色的羊毛里面又要掺杂一些粉色进去,着实很费功夫。
好在薛老那边的染色技术相当给力,罗用原本还担心这个时代的技术有限,染出来的粉色淡黄之类,怕是会有些暗杂,没想到结果却比他想象的要强得多。
对于这些羊毛,薛老他们也是要经过一系列的漂白处理之后,再进行染色,再加上染料的提纯度也比较高,这样染出来的颜色就显得很干净饱满。
看到成品以后,罗用只觉得那六百文钱还是花得很值,这年头的人也是不容易,这样的工艺,不知要花费多少工夫,再刨去染料等成本,最后剩下的利润,想来也是比较有限。
拿了这些羊毛回来以后,罗用也构想了不少图案,流线型的几何形的,最后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要做花卉。
不像前世的人已经看腻了各种花样子,这时候的人基本上只能在应季的时候才能看到鲜艳的花朵,至于衣服上的刺绣之类,那就要耗费许多人工,也是很不易的,所以花卉的图样在这个时代应该还是很有市场的。
可怜罗三郎,两辈子加起来都没学过画画的人,这几天为了琢磨那些花瓣花叶花型线条,真是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半夜里发梦,梦到的也都是各种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做出来的这个海棠图样的坐垫,就很有几分样子,罗用对自己的这个作品相当满意。
昨天那个芍药就差远了,芍药花瓣层次太多,他有些没掌握好,做出来的花朵显得呆板,不过四娘他们不懂,见到那鲜艳的颜色,也是只夸漂亮。
“扎密实些,慢慢来没关系。”看着那几个围着矮桌,正用竹签在那块羊毛毡垫子上戳刺的小孩们,罗用嘱咐道。
“唔。”五郎他们戳得头也不抬,好像都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思的样子。
罗用笑了笑,就在炕沿上坐了下来,活动活动胳膊,不时和炕上那群孩子说几句话。
观他此时模样,一头乌发扎成髻子,额头鬓角自然地散落着些许碎发,衬得少年人愈发青嫩,这分明就是一个清澈少年,哪里还有半分棺材板的样子。
·
罗三郎用羊毛做出好看鲜花图案的事情,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也有村人忙里偷闲跑过来瞧热闹的,这一瞧,果然是惊叹连连。
之前他们还不看好罗三郎的那个羊毛买卖,没想到对方竟然能将那羊毛弄成这般模样,真是不服不行。
也有人心痒,想要跟着学的,不过在听说过罗三郎为了给这些羊毛染色所花费的钱财以后,就什么心事也没有了,有那么多钱,还不如多置办几亩地,再买一头牛。
这人一多起来,罗家院子就又热闹了,闲聊间,不少村人都说最近豆腐买卖不错,钱粮也挣着了,就是剩下来那么多豆渣,吃也吃不完,喂ji也喂不完,扔了实在可惜,放着又无甚用处。
然后就有人问罗用,他家这里的豆渣有没有卖出去的,若是有人要,他们也想把自家攒的那些豆渣卖掉。
对于这个豆渣,罗用一时也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他家到现在还攒着许多干豆渣呢,做酱油也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再说那干豆渣放得久了,滋味就不如鲜豆渣好。
村子里现在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在做豆腐,每日里都会弄出许多豆渣,这么多豆渣究竟要怎么消耗掉,并且让它们产生经济效益,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罗三郎细思片刻,然后对那些村人说道:“不如养些猪吧。”
“养猪?”村人有些犹豫,现如今他们在家里做着豆腐,每日里客来客往,若是在院子里搭个猪圈,定会生出许多污秽和难闻的气味,必定是要对豆腐买卖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这些村人看来,养猪还不如养羊,养羊多好,只要让家里的小孩赶着羊群往坡上一放就行了,也比较省事,也没那么臭。
“三郎你可要养?”村人问罗用道。
“嗯,我要养。”罗三郎点点头。
“你打算养多少?”村人又问。
“你们可是要将那豆渣卖于我?”罗三郎笑问。
“三郎若要,随便折些腐ru大酱便好。”见他如此说,村人也都很高兴,此事若成,他们将来家里吃的腐ru大酱,就不必再费钱粮去买了。
“好,以后便用腐ru大酱和你们换豆渣。”罗三郎也很高兴,腐ru大酱这些东西,根本用不了多少本钱。
对罗用来说,虽然羊r_ou_也很不错,到底不像猪r_ou_那般肥美,在二十一世纪的那会儿,天天吃猪r_ou_,也不觉得有什么,现在穿来这边,发现这里的人竟然不流行吃猪r_ou_,时日愈久,他就愈发怀念起前世那些用猪r_ou_做的菜肴。
奈何他们这个村子根本没人养猪,倒有几家养羊的,过年那些天就有人宰羊,头一回罗用去晚了,就逮着一条羊大肠,第二回 又有人杀羊,他就早早去那边等着,然后往家里头提了一条前腿和小半扇羊肋。
这年头也不比前世,今天买一块r_ou_明天买一块骨头的,难得有人宰羊,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冬日里可以多买些,一时吃不完也不怕,往屋檐下一挂,第二天就都冻上了。
相对羊r_ou_,猪r_ou_就不太好买,村里头没人养猪,买个r_ou_还得去城里,年前罗用刚好在城里帮人盘炕,回来的时候就带了一大块,如今也早吃干净了,连个油星子都没剩下,之前他们隔三差五就在家里做炸酱面吃,那油消耗起来快得很。
听闻罗用要收豆渣养猪,村人都很是高兴,一个个都乐颠颠地跑去帮他盖猪圈,那猪圈的位置就选在罗家院子坡下的那一块平地上,在村路对面不远处,距离房子稍远些,也免得把人熏着。
至于那些猪的安全问题,那是不怎么需要担心的,村人常常让家里的小孩出去放羊,有时候放着放着,小孩就不知道把羊放哪里去了,大人跑出去找找,也总能找回来,也少听说有丢羊的。这年头的民风还是不错,听说在别处,也有那山贼水匪,但是在他们这一带,可是连小偷都很少见。
这猪圈也是搭得简陋,用木材之类的搭一搭,上头再弄几个草片子挡雨,猪栏总共修了四个,罗用打算先养八头猪,两两一栏。
目前这猪圈是简陋些,因为现在大伙儿每日要做豆腐,本来就比较忙,眼瞅着马上又要进入春耕,能过来帮他修猪圈已经是很有心了,实在不适合再提更多要求,待到今年秋后,天气冷了,罗用到时候再看着将这猪圈升级便是。
修好了猪圈,大家又商量起了买猪崽的事,现在他们西坡村的人因着这豆腐生意,跟许多村子的人都有往来,消息也是灵通得很,对于哪里有人养猪,哪个养猪户家里头有猪崽,谁谁比较厚道,谁谁比较j,i,an猾,基本上门儿清。
最后买来的那八头猪崽就很不错,看着壮实,价钱也实在。八头猪崽加在一起不便宜,罗用如今手头上也没几个钱,不过好在对方也肯收粮食,粮食这东西,罗用最近倒还真攒了不少,家里卖着腐ru大酱这些东西,许多人都是拿的粮食过来换,每月逢五那三天都要做ji蛋糕卖,也能得来不少粮食。
八头猪崽,七头公猪一头母猪,价钱也是不同,母猪贵公猪贱,罗用这一次大抵都要的公猪,只挑了一头母的,打算用来留种,一头母猪能下崽许多年,一窝就能有好几头,罗用一时还不打算整太大规模,一头母猪就够。
罗三郎此举,就让那卖猪人有些看不明白了,从前那些跟他买猪的人,大多挑的母猪,再搭一两头公猪用于配种,等这些猪长大了,那些母猪就个个都能下崽,下了猪崽就能卖钱,大猪小猪一起卖,岂不是挣得更多,怎的这罗三郎偏偏就与别个不同?
罗用自然不会告诉他,自己之所以挑公猪,是为了阉割方便,这种事说出来多吓人。
猪圈修好,猪崽到位,这一日,罗三郎便拿上他家那把菜刀,去了猪圈,之后村人便听到了那一阵又一阵的猪崽们的惨嚎。
不少村人连忙跑去瞧究竟,结果就看到了罗用提着一把菜刀,将猪圈里那些公猪一头头全部阉割的人间惨剧。至于留种的公猪,那是不需要的,到时候临时赶去跟别人家的公猪配一配,配上了再给个小红包便是,不必特意再养一头种猪。
“三郎,你这是作甚?”村人们很是受到了一番惊吓。
“我曾偶然听人说起,将这公猪去势之后再养,不仅长得快,最后所得的猪r_ou_也更为肥美,无那腥臊之味。”
罗用抬起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人生第一次做这种事,他也很有压力啊。实在也是没办法,这种事他自己不干还能叫谁干,总不能再喊二娘过来。
顺手将最后一个蛋蛋放到碗里,起身从猪圈中走了出来,这时候他的双手已经染满鲜血,一手提着菜刀,一手端着一碗蛋蛋,那模样着实有些吓人,所到之处,人人皆避。
“竟还有如此一说?”村人们这时候大多心情复杂,好奇有之,惊惧有之,感慨有之,没想到这个看着清清爽爽的少年郎,竟然能下得了这种手。
“便是。听说有一本农书上曾经提过此法,只是不为世人所知。”罗三郎走到猪圈外头,深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呼出,复又对众人说道:“此物甚补,你们可要?”
“我要我要!”众村人纷纷表示自己需要进补,刚刚那些惊惧害怕的模样,早已不知被风吹去了哪里。
说起来,这些乡下汉子哪一个没宰杀过自家养的公ji母ji,猪羊也是有人杀过,甚至还有些人是从战场回来的,血腥场面也是见过不少。
但是将活生生的猪崽去势这种事,他们之前那是想都没想过,之后每每想起,更是不自觉就想伸手去捂住自身重要部位。
既然是农书上提过的方法,这种事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不就是去势嘛,刚刚他们也都是围观了的,罗三郎手法甚是利落,一边一刀,将那两个蛋蛋挤出来再抹把子灰,完事。时间过去几日,那些猪依旧也是活得好好的。
只是,此事过后,罗棺材板儿的名声更响,再经过些许时日的发展壮大,便可止小儿夜啼。
第24章 又是一次双赢
看着自家几头小猪都好好地活了下来,罗用也是松了一口气。
关于这劁猪的方法,他之前也只是在某位老乡家中吃饭的时候,听人说起过一次,如今却要他自己上手去劁猪,心情也是比较忐忑的,下不下得去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担心把自家这几头猪崽都给劁死了。
结果上手一试,没想到竟然十分顺利,于是他顺手就把剩下那几头猪也都给劁了,原本想要分成几批尝试的计划也被抛到九霄云外。
果然,他在劁猪这件事上面还是要比画画来得有天赋。罗三郎心中如此想道。
说到画画,罗用最近还在跟芍药较劲呢,这两天又做了一个芍药花样的羊毛毡垫子,多少比原先那一个好一点,但也还是不满意。
“阿兄,该去喂猪啦!”院子外面,罗五郎高声喊道。
“来了。”罗用放下毛笔,起身出了屋子,见五郎已经提着一篮子干豆渣站在院子里等他了,背景是一张接一张的草帘子,草帘子上面晒着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渣。
这些豆渣都是这几天他们从村民那里换来的,一听说罗用这边开始收豆渣,村民们就把自家攒下来的那些豆渣一担子一担子往这边挑,换回去那些酱油豆酱腐ru,不仅够自家吃的,亲戚朋友也都送了一些。
院子里晒着的这些,还只是鲜豆渣,罗家后院某个屋子里面,可还堆着许多干豆渣呢。从就这豆渣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村的豆腐买卖着实是做得不错。
“四娘,你在家里看着六郎七娘。”二娘这时候也挑着两个木桶从灶房那边出来。
“哦。”四娘不甘不愿地应了一声,昨天是五郎看家,今天就轮到她了,她也好想和大家一起去喂猪啊……
原本喂猪应该是个苦活累活,却被家里这几个小孩搞得好像郊游一般,说起来也是有些好笑。
这些天天气都很不错,接连出了几天大太阳,外头那厚厚的积雪渐渐也就化了,坡上还有一些未化尽的小雪堆,看那样子,应该也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迎面吹来的风中,还透着几分冷冽,但已经不像冬日那般几乎能将人冻到骨子里。当初罗用刚穿来这里的时候,还是初冬时节,转眼,一个冬天过完,春天已经到了。
二娘径自挑着水桶到村里担水去了。
罗用往五郎的篮子里又装了一些麦皮细糠:“还提得动吗?”
“提得动。”五郎仰着小脖子道。
“行,那你先过去吧。”罗用伸手拍了拍他的后背,让五郎先走,他自己还得去背些柴禾,前些天背过去的柴禾已经烧得差不多了,不够再烧一顿猪食的。
五郎拎着篮子,迈着小短腿就出了院子,麦青豆粒儿汪汪地跟着跑前跑后,四娘站在院门口那边豆粒儿豆粒儿喊了好几声,豆粒儿头也不回就跑远了。
“叫你不好好喂,这会儿说话不好使了吧?”罗用见着这一幕,忍不住乐了。
“……”四娘吸吸鼻子,垂着小肩膀回小卖部去了。
罗用背着一棍柴禾到猪圈那边的时候,见五郎正在往那几个猪栏里面加秸秆。
这时候的猪圈也不能做成水泥地面方便冲洗,只好往那里边加秸秆,每天都加一些干秸秆进去,隔段时间彻底清理一次,打扫出来的秸秆和猪粪可以用来肥田。
只要一想起清理猪圈的过程,罗用就忍不住直皱眉头,在这个没有像橡胶制品的年代,可是连双水鞋都没有,为了不糟蹋布鞋,到时候也只能穿草鞋或者是光脚进去了。
好在这地方原本就有些坡度,罗用当时在修猪圈的时候,就把靠近出口这一边的位置建在缓坡的高处,猪圈背面在低处,在猪圈背后,罗用还让人帮着挖了一条水沟,然后猪圈里面的污水就可以自己流到沟里,这样一来,便可以稍微减少一些打扫猪圈的次数,这沟里的污水,舀起来掺点清水进去,就可以直接担去浇地了。
罗用放下柴禾,过去和五郎一起往猪栏里头撒秸秆。
这秸秆表面有一层蜡质的东西,不太好分解,不好直接用来肥田,但如果把他们丢到猪圈里,用猪粪猪尿浸泡一些时日,每日又被里面的猪踩来踏去的,等到再从猪圈里出来的时候,那一层蜡质基本上就已经分解得差不多了,稍微再堆肥沤熟,就是很不错的肥料。
等他们兄弟两人往几个猪栏里都加过一遍秸秆,二娘也挑着一担水过来了。
几人就在猪圈旁边的一个小棚子里烧火煮猪食。开始的时候,村人对他们这种煮猪食的行为表示十分不解,在他们当地,猪都吃的生食,怎的换到罗三郎家,竟然也要像人一样做饭给它们吃了。
罗用便说那些公猪刚刚被他去了势,怕会不好养,于是便给它们煮些热食。
这话一传出去,不少人便说了,那罗三郎果然还是个心软的,那些猪看着不是挺好的嘛,少了两个蛋蛋,照样也是活蹦乱跳的,那罗三郎竟要像伤患一般把它们照顾起来。
甭管别人怎么说,罗家兄妹几个,每天都还是要给这些猪崽煮两顿猪食。
这时候煮着煮着,二娘突然想起什么,跑回家去提了一些干菜过来:“开春了,这些干菜也用不着了,便都给猪吃了吧。”
“行。”罗用接过干菜,一把把拧碎了丢进锅里,跟豆渣麦皮那些一起煮。
这些干菜都是去年夏秋时节,二娘领着四娘他们在附近坡山摘回来的。那时候他们合计着,自家那些粮食大约是不够吃过这个冬天的,多采些野菜回来晒干了,到时候也能填填肚子。
后来罗用醒了,家里做上了豆腐,他们就没怎么再吃这些干菜,偶尔吃一点,也都捡嫩的吃,全当是配菜,这会儿春天到了,这么多菜也没什么用处,干脆就拿来养猪吧。
随着锅内的热气飘出,栏中那几头猪崽便哼哼唧唧叫唤起来,一个个地都用脑袋使劲拱着木栅栏,使劲想从里面钻出来。
八头猪崽加起来也挺能吃,一大锅猪食还不够分,得煮两锅。
姐弟几个在那里煮猪食,不远处的村路上,偶尔有相熟的村人经过,就会停下来和他们打个招呼,也有干脆走过来和他们说话,顺便看看那几头猪崽的。
村人都说,眼看就要开春了,他们要趁现在多做一些豆腐卖,等到农忙时节,家里就腾不出人手来做这个了,到时候指不定就得停几天,可惜是可惜,但地里头的活计耽误不得。
农户人家,耽误什么也是不肯耽误种地的,尤其他们村里许多年长者都是从战乱年间过来的,更是把粮食看得跟命一样。
罗用他们也得种地,只他到底是从后世穿来的,不像这里的人,把粮食看得那样重。再说就算他历史学得不多好,好歹也知道贞观之治,晓得最近这一二十年一般是不怎么会饿死人的。
罗家先前也有大几十亩地,只去年那半年时间,已是卖得差不多了,现今便只剩下十来亩,其中五亩种着冬小麦,开春后免不得就要除草浇水施肥,待到五六月份才能有所收成。
另外那几亩地,罗用打算全部种了粟米,一来他们现在主要的口粮就是粟米白面,二来,交税的时候,也需上交不少粟米。
至于蔬菜,就在这猪圈旁边开出几块菜地便也够了,横竖吃菜是吃不了多少。
“那便不种麻了?那个可也要交税呢。”二娘忧心道。
“麻就不种了,你就多织几双袜子,那钱想来也是不用愁的。”罗用说道:“往后留意着点,若有便宜又好的布匹,就买来一些放在家里。”
“那便听你的吧。”不种麻不搓麻线,这在他们罗家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二娘心里总有些没着没落的,不过三郎既然这样说了,那便这样做吧,自从三郎醒来,家里的日子便一日好过一日,听他的定是没有错。
罗用也知道这时候的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差,所以那些个吃的穿的,恨不得自己家里都能做出来,这样一来好歹饿不死冻不死。
只是他们家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做了这个事,必定就分不出人手去做那个事,所以就需要有所取舍。
·
地里的雪还未完全化干净,就有心急的村人开始耕地了,一时间,耕牛也就成了紧俏物。
就在罗用思量着要不要去林家找他姐夫借牛的时候,朔州的赵大郎来了。
那赵琛正月里回到朔州以后,就着手开始搜集羊毛,这阵子见攒得差不多了,就把这些羊毛先运过来,好歹先换一些腐ru回去,也免得他老子整天跟他说这个事情一点都不靠谱。
而被他用来运羊毛的牲口,既不是牛也不是马,而是一群大毛驴,罗三郎一见着这群毛驴就笑眯了眼。
“怎的不用牛车拉?”罗三郎笑眯眯地伸手摸了摸一头大毛驴的脖颈,他看了,这群毛驴里头就数它最壮。
“怕误了春耕,那些牛都留在家里没动。”赵琛他们家也不是光靠贩卖牲口,还有一个不小的庄园呢,每年也能产出不少粮食。
“毛驴也是不错。”罗三郎真心实意道。
“我这次运来的羊毛全都要换成腐ru。”赵琛说道。最近在他们朔州那边,也有人从太原城听说了腐ru一物,这时候他从罗用这里交换一批腐ru回去,指定能换得不少钱粮。
“行啊,没问题。”刚好罗用最近又新做了不少腐ru,一时并不担心断货。
两人做完了这一笔羊毛换腐ru的买卖,罗用又很热情地送了赵琛一坛子豆酱和一坛子酱油,然后就跟他谈起了毛驴的事情。
刚好,赵琛这一回来到罗家,又新看上了一样东西,他刚刚进院子的时候,就看到几个小孩拿着木签在一块颜色鲜艳的垫子上不停戳刺,仔细一看,那物竟然就是羊毛毡。
羊毛毡这东西在草原上倒也常见,他在朔州也常常看到,只是那颜色那花样,却是他从前所见的那些羊毛毡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赵琛也非是不识货,别的不说,只那些染色的费用,想必罗三郎就没少花钱。
“三郎可是想要买驴?你刚刚看上哪个,可是头驴。”赵琛说道。
“啊?”罗用一时反应不及,他也知道自己刚刚看上那家伙是驴不是马更不是牛啊。
“头驴,就是那群驴子的头头。”赵琛给他解释道。
“哦……”罗用点头,怪不得刚刚他瞅着那一群驴里头就数它最神气,原来是头头。
“那可是头好驴,在整个朔州城都是很有名的。”有名是有名,是不是好名声那就不好说了。
那头驴在朔州城是出了名的任性妄为,在本地已经卖不到好价钱了,赵琛这回带他出来,就是想把它给卖了。这么好的驴,照理说留着当种驴也是不错,只是当地不少牧民都说,那样的种驴下出来的小驴怕也是一群刺儿头,于是都不肯出高价。
“那驴你打算卖多少钱?”罗用瞅那头驴实在很顺眼。
“刚才那样的垫子,你给我五对。”赵琛开价道。
“好吧,五对便五对。”罗用这回也是难得的好说话“也就是现在,我家刚好就差这么一头驴子,要不然那些垫子,我可是打算要卖一百文钱一个的。”
以现在的钱币购买力,那头驴应是卖不到一千文钱。只不过,做生意么,也不能处处都做得滴水不漏,什么便宜都可着自己占,偶尔也该叫对方高兴高兴,要不然这生意如何能够做得长久。
得了这几对垫子,赵大郎果然很高兴,有事没事就要拿出来瞧上两眼,这般鲜艳的颜色,这般好看的花样,带回去朔州那边,必定有人肯出高价购买,不过他耶娘翁婆若是喜欢的话,自家留着用也是不错。
至于毛驴,他留那么多毛驴做什么,不仅头驴要卖,其他驴子他也打算要卖掉一些。过来的时候每头驴要驼几十斤羊毛,回去的时候就只剩下几斤腐ru了,根本不用那么多毛驴驼东西。
离石县这里的毛驴价格比朔州要高出不少。这一趟过来,他原本也就打算要做两笔买卖,一笔是羊毛买卖,一笔是毛驴买卖。
·
罗三郎:真没想到,那几个垫子竟然就这么卖出去了。
随着技艺的日趋成熟,他现在看自己最早做出来的那几个垫子,那真是越看越糙啊,没想到竟然还能换得一头大毛驴,真是意外之喜。
第6节
恋耽美
第6节
“无妨。”罗用抬了抬手,不用说他也能猜到棺材板儿这个诨号的出处。
“三郎可是要回村?我二人正好也要去西坡村,不如一道去吧。”对方热情道。
“我要先在这里收些羊毛。”罗用指了指不远处那个巷子口。
“收羊毛作何用途?”对方又问。
“做些易寒保暖之物。”罗用心想,这人是不是话唠啊,这才头一回见面,怎么这么多问题。
“可是又有什么新奇之物?”
“之前那个火炕也是你弄出来的啊。”
“你是怎么做出来的?是自己想的还是从别处学来的?”
“羊毛能做何物?”
“……”
果然,这就是个话唠。
主人是个话唠,身边的仆从也是个嘴上没把门的,都是走的同一个风格路线,想必平日里应该很有共同话题。
这位方巾青年姓郭名安,行十五,来自太原郭氏。
太原郭氏虽然不像太原王氏那样根深叶茂历史久远底蕴深厚,但在他们这里也已经很够看了,罗三郎很早之前就在县学中听人说起过,罗用穿来这里之后,也对这个家族有所耳闻。
郭安此人,身材颀长面貌端方,看他们的衣着举止,也是比较简朴随和,除去刚见面时那一声棺材板儿,罗用对这主仆二人的印象还是比较不错。
至于话太多什么的,那也不碍事,他说他的,罗用只管忙自己的。听说罗用要在这里收小半天的羊毛,对方还很大方地表示自己可以等他一起走,于是罗用就给他们指了城中吃饭的地方,让他们先去吃点东西歇一歇。
离石县城中,得知今天是罗用在收羊毛,找过来的人还真不少,不过他们大多都没有羊毛卖,就是过来瞧个热闹,一群人凑到一起说说闲话,进入二月份,天气也稍稍暖和了一些,难得今天天气也这么好。
城中百姓之中,有人就对罗用说了:“三郎,平日里我们跟人买腐ru,一文钱能买七块,半文钱怎么也得三块,怎的到了你这里,反而只能得两块了?”
“啊?”罗三郎一时没反应过来。
“你家豆酱,一升卖五文钱,一合酱是不是半文钱?一合酱也是一斤羊毛,两块腐ru也是一斤羊毛,那你的两块腐ru不就是要半文钱嘛?”那人于是就把这里面的关系细说一番。
罗三郎一想也是啊,于是便道:“我之前确实算错,那以后一斤羊毛就换三块腐ru吧,之前换过羊毛的人,尽可以来补。”
罗用的话引得众人一阵欢呼,欢呼过后,问问身边的人先前有谁换过羊毛没有,没想到竟然一个也无,像他们这些居住在城中的百姓,实在也没多少机会搜集到羊毛。
“一斤羊毛竟也能值一斤米。”一老者感叹道。一斗米值五文钱,一升就是半文钱,重量上来说差不多也就是当下的一斤重。
“也只有在清明前,过了清明,那羊身上的绒毛开始退了,便不值什么钱了。”罗用对众人说道。
不多久,有屠户提着一筐羊毛过来卖。
先前罗用他们刚开始收羊毛的时候,就有人在卖羊给他之前,把羊毛先给剃了,那屠户能干吗,当下就跟人说了:“我跟你买的可是一整头羊,你竟能把羊毛给剃了,你怎的不割块羊r_ou_吃了?”
于是后来就没人在卖羊之前剃羊毛了,毕竟和一整头羊比起来,两块腐ru还是小头,把这屠户惹恼了可是得不偿失。
这时候见这屠户提着羊毛过来卖,摊子边上围着的一圈闲人很热情就告诉他了,罗三郎说了,往后这一斤羊毛能换三块腐ru。
“那好啊,三郎,这里是四斤羊毛,你便给我十二方腐ru吧。”他既是卖r_ou_的屠户,家中自然有秤,这些羊毛也是先称过了再提过来卖。
“你先前卖过多少,三郎还能给补。”众人又对他说道。
“当真?”那屠户睁大了眼睛。意外之喜啊!
“自然。”罗用笑眯眯地收好羊毛,将箩筐递回给他,又接过对方手里的陶碗,从罐子里给他夹腐ru:“你先前卖过多少斤羊毛?”
“得有十五六斤吧,你给我补十五块腐ru就成。”那屠户高高兴兴就说了。
罗用做的这个腐ru,比后世那些瓶装的小块腐ru要大上不少,二十七块腐ru,直把屠户带来的那个粗陶大碗装得冒了尖,然后又往上面浇了一些汤汁,那屠户捧着这一大碗腐ru,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
“义山,你观罗三郎此人如何?”不远处一栋二层楼的酒肆中,郭安主仆这时候已经用过饭食,这时候正温了一些清酒慢饮。
“我观此人,甚是不错。”杜义山直言道。
“你可还记得,当初来我们家盘炕的那几个匠人说,先前罗用在这离石县帮人盘炕的时候,对于那些想学的百姓,他都慷慨传授,并不藏私。”郭安又道。
“自然记得,他们还说等开春后,要去帮那罗三郎种地嘞。”杜义山笑道。
“那么依你看来,在这片地方上,如今可还有人能动得了他?”郭安喝了一口清酒,放低了声音问道。这二楼虽是无人,但也需谨慎些,免得被人误会他对罗三郎有甚歹意。
“……”杜义山摇头不语。
别说在这离石县,就是在他们太原府,怕也没谁会在这时候贸然行事,明里不行,暗里也是不行,这罗三郎若是出事,弄不好就会在这地方上激起民怨。
当今圣上登基已有七年,可谓是励ji,ng图治,这些年下来未见松懈,国家政治愈发清明。他们太原府距离长安城不远不近,私底下一些小动作也就罢了,一旦牵扯到民愤民怨,谁人不怕。
在这离石县中,如今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受过那罗三郎的恩惠,先前那火炕一盘出来,让多少百姓免于冬日苦寒,他又教那许多人盘炕,让不少人凭借这个技艺赚得了钱粮。
时人耿直,有这一份恩情在,便是会护着那罗三郎,自是不能眼睁睁看他被人欺压迫害,蒙受冤屈。
要说罗三郎做的那个豆酱和酱油,在这乡野之地也算是有几分稀罕,对于太原乃至长安的一些士族大家来说,其实无甚稀奇。
但凡能混到士族阶级的,哪家没有一点别人没有的密门偏方,各朝各代传下来的农书,世家之间也有相互抄录,至于平民百姓,那就不好意思了,大多都还不认识字呢,看的什么书。
在这个时代,士族大家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还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科举制度虽已推行,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
再说酱油此物,听名字倒有几分新鲜,其实与《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酱清”乃同一物,豆酱自不必提,书中也有记载。
此书在他们太原郭氏也有收藏,他家每年也做豆酱,虽在口味上与那罗三郎做的豆酱有些许不同,但总归是大同小异。
但是腐ru此物,别说他们太原郭氏,就是太原王氏那些人,怕也是闻所未闻。
如今在太原府,但凡是消息稍微灵通一点的,必定早都知道了罗三郎和他做的腐ru,眼馋这腐ru制法的人必定不少,这些日子下来,却也没谁有什么轻举妄动。
说起来,也是那棺材板儿的名头太响,那离石县的王家人还没对他做什么呢,这都恶名远扬了,谁要是真对罗三郎做点什么,那后果还真不好说,别到时候捉鱼不成,反惹得一身腥。
郭安这回也是冲那腐ru来的,他家田庄每年能产许多豆子,若能将那些豆子制成腐ru之后售出,不知要给他们增加多少收入。
刚刚见面的时候,郭安也是多番试探,只那罗三郎实在是个稳得住的,杜义山冲撞于他,也不见他有什么着恼神色,就算自己在他面前狠狠暴露了一把话唠属性,对方竟也没表现出不耐烦,道明他二人乃是来自太原郭氏,对方也无多少反应。
罗三郎此人,看着虽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郎,却着实是叫他有些捉摸不透。
第22章 周转
自打郭安他们二人来到了西坡村以后,就在村子里住了下来。这主仆二人都没什么架子,跟村子里的百姓相处也得很融洽。
在郭安掏钱给村子里的小孩一人买了一块罗三郎家的ji蛋糕以后,村人们更是对他热情有加,尤其是那些小孩,恨不得一天到晚都围着郭十五郎转悠,对方若是问点什么,他们必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一天罗用去村里担水,就听到有几个小孩正围着郭安吹嘘,说罗三郎也是个读书郎,那书读得可好了,村里的大人都说,若不是他家遭了那场灾,他现在说不定都做官了。
那郭安见罗用过来,也不觉尴尬,笑嘻嘻跟他打了个招呼,那态度好像是在说:非是郭某有心打探,实在是你们村子里的小孩太过热情,总是主动跟我说起这些个事。
罗用也笑眯眯和他打了招呼,那表情神态也向对方充分传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打听你的,老子并不在意。
村子里这些小孩知道什么,只以为告诉对方罗三郎是读书郎,是个能考科举做官的人,对方就会高看几分,却丝毫不知道现如今这天底下的形势。
自东汉以来,士族阶级把持天下也有五六百年,科举制度的推广,简直就跟掘了这些士族大家的祖坟无异。
那些通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官员,一个个可都是听皇帝的话,给皇帝办事,若是任由这股风气发展壮大下去,那么将来这天底下还能有他们士族大家什么事,他们还有什么能力去制约王权,还怎么千秋万代昌盛不衰?想也知道这些人对于科举这个东西是个什么态度了。
前朝的灭亡,也就是十几年以前的事情,当初隋炀帝东征高句丽,三征三败,后方大本营里面那些人也没少给他拆台,最终纷乱四起,隋朝灭。
一个朝代的兴起和覆灭,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因素,以及这其中多股势力之间的相互角逐,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
只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更是设置进士科,加大了对这个制度的推广力度。在这种情况下若说那些士族大家没有什么想法,骗鬼也是不信。
虽不知这事在当时的形势下究竟能够激起多大的风浪,但总归不会没有影响。士族那些人又不是傻子,小小年纪就都启蒙开智了,一个个都ji,ng着呢。
后世那些说经史子集使人迂腐的,真该自己先去把那些书籍啃上几遍,愚民那也都是后世的事了,这时候还不兴这个,民间都还没几个认识字的,想愚也是无处下手。
总而言之,隋朝灭了,唐朝起了,但是当皇帝的现在都已经知道科举制度的好处了,于是这个制度依旧得到推行,只不过在种种阻力之下,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是有点推不太开。
在这种情况下,你猜像郭安这种氏族子弟对科举学子是什么态度?
呵呵。
就算太原郭氏算不得一流世家,那也毫不影响他们会和整个士族集团站在统一战线。
听着村里那些小孩一个个地还跟那儿吹嘘什么科举啊做官的,罗用真替他们感到忧心,真不知道等下一次逢五,那郭十五郎还愿不愿意给他们买糕了。
看来等下一次逢五,他们家的ji蛋糕也是可以少蒸一锅。
罗用挑着一担水,一面往自家院子走,一面整理着思绪。
那郭安对他们西坡村的制豆腐之法似乎也很感兴趣,奈何村人待他虽然热情,对于这种关乎自家经济命脉的秘密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肯相告的,至于村里那些个不懂事的小娃娃,大人根本不会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所以也就无从泄密。
说起来,罗用刚穿过来那会儿,还只当是他们这里地处偏僻,所以做豆腐的方法才没能流传到这里,如今看来,那郭安家里似乎也没有这制豆腐的方子。
世人都说豆腐这个东西是由淮南王刘安所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作此说。
但罗用从小到大背过不少唐诗,也不见哪一首诗中有出现过豆腐这个东西,由此可以猜测,在唐代,豆腐这个东西应该还没有成为百姓的日常菜品,至于那些士族大家如何,那就不太好说,照理说许多诗人也都是士族出身,却也未见谁提过豆腐一物,
现在看来,太原郭氏目前反正是没有这个方子的,郭安想要从罗用这里学得腐ru的制法,那他还得先学做豆腐,这大概也是他最近总在村子里流连的原因。
“三郎你又担水去了?都说要担水喊我们一声便是。”
罗用挑着一担水快要走到自家院门口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在他家帮工的村人,这会儿对方正扛着一个坯模子往村里的方向走,应该是要去给人还坯模子的。
这些日子他们这些人一起在罗家这边一起脱坯盖房,光是罗用跟林家那边借的那几个坯模子还不够用,另外又跟其他村人借了几个,这会儿用完了,自然就要拿去还。
按照现在的进度来看,都不用到初十那一天,罗家后院那些土坯屋子就肯定能建好了。
他们这些人现在也都在家里准备好了做豆腐需要用到的工具,那些豆腐筐都是跟罗家一样的规格,他们整个西坡村的豆腐筐基本上都是这个规格,切出来的豆腐长宽大小也差不多,区别就在于豆腐块的薄厚和水分的多少。
“没事,就这两桶水,我自己担就行了。”罗用笑道。
“我来我来。”那人二话不说,把肩上的坯模子往路边一放,伸手就去接罗用肩上的担子。
那一担子水被对方接走,罗用顿时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生在这个时代,像他们这样的人家,跳水劈柴那都是日常,罗用不想把活儿都推给二娘她们去做,于是只好自己承担起来。
要喝水得自己挑,要烧柴得自己劈,要吃个面食,还得自己推磨磨面,那青石大磨盘一圈一圈地推着,着实很辛苦。
这一担水倒进水缸,也才矮矮地积了一个缸底,那汉子挑上担子,又往村里去帮罗用担水。
最近这些天,他家有两个小孩也是每天都在罗家院子这边,中午罗用他们给帮工张罗吃食,那俩孩子就跟着一块儿吃。虽说也能帮着拣拣羊毛,但是在村人看来,罗用那羊毛买卖大抵也是挣不来多少钱粮的,自家小孩子帮罗家忙活做的那点活,根本值不了什么。
要说这股风气也是田崇虎那小子先给带起来的,是他先把田香儿往罗家院子带,后来村里头其他小孩儿见了就有跟着学样的。现在每天来罗家院子帮忙拣羊毛的,也有六七人了,大多都是女娃娃,还有一个跟罗五郎一般大的男娃。
那男娃也是个可怜的,爹死了娘改嫁,上边也就只有一个奶奶,偏他奶奶在死了儿子以后,脑子就有些不太好了。这祖孙二人成日里饥一顿饱一顿的,村里有那心善的,怕他们饿死在家里,时而也有接济。
最近那小子日日都来罗家院子这边,中午这一顿倒是也能混个肚儿饱。说实话,那么大点的孩子,没人教没人管的,穿得也邋遢,看着也比其他小孩木讷,就他那样儿,又能帮忙做得了什么活儿,也就是罗三郎他们心善,没赶他,每日中午做饭,也都没少了他的那一份。
对于这些小孩,罗用倒是没什么想法,反正既然来了,甭管能不能帮得上忙的,给他们也多做一口吃食的便是,横竖也不是什么ji,ng贵东西,但凡家庭条件比罗家好的,在自家都能吃得比罗家好的,也就不用跑他们这里来了。
在罗用看来,一个小孩子穿得好吃得好过得光鲜幸福,那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那些都是爹妈给的,也不是他们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
同样的,一个小孩穿着邋遢吃得不好日子过得乱七八糟,那也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只不过是运气不好没遇着好家庭好爹妈而已,也不是他们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时间又过去几日,这一日清晨,郭安终于来找罗用谈话了,表明自己想要跟他学习腐ru的制作方法。
“十五郎近日在村中走动,想必也看得清楚,这豆腐的制法,腐ru的制法,于我,于这西坡村,都不是可以轻易割舍予人。”罗用没有跟他客套兜圈,直言拒绝了。
郭安看向矮桌对面的罗三郎,只见此刻端坐炕上那少年,一身白色土布交领短褐,面庞身姿无处不透着少年人的稚嫩,只那说话事的神态和语气,却似没有半分转圜的余地。
郭安有一瞬甚至产生一种奇怪的错觉,当他看向这少年的时候,仿佛就像是在看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
“也不是没有折中的方法。”郭安不死心道。
“你若是我,可会用那些折中的方法?”以罗用现在的身份地位,跟这些士族子弟谈折中,无异于与虎谋皮。
郭安的所谓折中的方法,无外乎就是让罗用把方法教给他,将来西坡村做西坡村的生意,他们郭家做郭家的生意,市场这么大,也未必就会有什么利益冲突。
罗用也不傻,东西都教给他们了,将来还能有自己什么事,就算郭安这人是个讲诚信的,也难保他们家族里就没有那一两个手狠心黑的,方法既已学得,罗用这个人留着便成了隐患,将来他若再多教出几个人出来,又该如何收场?
这种事情说起来吓人,然而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残酷,利益有多少,人性中的黑暗面就能被放大到多少。
在这个信息极度闭塞的时代,哪个犄角旮旯又死了几个百姓,又有谁会知道,就算知道了,又有谁真正在意,只有等到真正爆发出民愤引起动乱的时候,史书上才会寥寥记下一笔,那些民愤因何而起,这背后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人间惨事,真正又有谁去关心。
在真正拥有可以保护自己的力量之前,罗用不会跟任何一股势力去做这种所谓的交易。
要教干脆就放开了教,不教那就一个也不教。只要他罗用说了不肯教,那别人就算拧下他的脑袋,也休想从他这里撬出一个字。
郭安又是一番劝说,见罗用实在不肯松口,最后也只好作罢。
“如此,我们便来谈一笔买卖吧。”遗憾归遗憾,这样的结果,倒也不出郭安的意料,毕竟那罗棺材板儿的名号也不是白叫的。
“好。”罗用爽快答应,要谈生意,那自然没有问题,他家的腐ru做出来本来也是为了卖钱。
“我若是用豆子与你换腐ru,多少豆子换多少腐ru?”郭安问道。
“三斗豆子换一罐腐ru。”罗用说道。
他家装腐ru的那种陶罐,一罐能装一升多一些,一罐腐ru卖五文钱。豆子的价格,现在一斗约莫是两文钱左右,不过这东西的销路并不像稻米小麦那么好,像这种大批量出货,罗用给他开三斗豆子五文钱并不算很过分。
“我给你六百斛豆子,你给我二千二百罐腐ru。”郭安还价道。
“太多了,头一笔买卖,我只能给你五百五十罐腐ru,豆子就按你说的,算作一百五十斛。”罗用嫌对方下的订单太大,他完成不了,于是张口就给他打了两个对折。
“三郎可是不信我?”郭安张口问道。
“实是力有不怠,十五郎若实在要得急,也可先将那六百斛豆子运来,届时我可将那二千二百罐腐ru分四批交于你。”罗三郎言下之意:我确实是不能相信你啊,你要是能信得过我,不妨先把豆子给我吧。
当初还在二十一世纪生活的时候,罗用就曾在影视节目种看过一个这样的情节:有一个大佬看上了一家新兴的工厂,想要把它据为己有,于是他就给那个工厂下了个大单,给那个工厂老板画了个大饼,让那个工厂不顾一切超负荷生产,为了购买原材料甚至还去贷款。
然后等到交货的时候,大佬又故意为难,那工厂不能成功出货,资金无法回笼,最后怎么样,那家工厂就易主了呗。
二千二百罐腐ru,那可不是罗用现在可以完成的数量,豆子和人工先不提,光是做腐ru要用的食盐和米酒,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罗用现在总共才多少家底?
五百五十罐已经是极限,就这,到时候他指定也得跟人赊账。要不是因为对自家腐ru比较有信心,不卖郭家还能卖别家,罗用也不肯接这么大的订单。
“如此,十五郎便先给一些定金吧。”见对方不再对订单大小提出异议,罗用于是又说了。虽然他这些天下来,他们也算是相处得不错,但是生意归生意。
“这是一贯钱。”郭安也是早有准备,当场便令他仆从取了一贯钱过来:“待到豆子交齐,你须得还我定金。”不知是被罗用影响还是怎的,郭安这时候也变得抠吧起来,若换了平时,和其他人一起,刚刚这话他是绝对不会这么直接就说出来。
“那是自然。”罗用一脸高兴地收下那一贯钱,一贯钱就是一千文,提起来很重,足有六七斤。
虽这只是定金,待对方交齐了豆子之后还得归还,不过那也没关系,好歹先周转一下啊,薛翁那里的三百文钱,这便算是有着落了。
第23章 三郎劁猪
数日后,郭安回到太原城中,向族内长辈说起自己离石县一行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和那罗三郎打交道的整个经过,都一一道来。
从双方见面一直听到生意谈成之后,罗三郎毫不客气地向郭安索要定金,在场数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啧啧称奇的,也有不以为然的,待到所有经过都说完了,有人便笑着说道:“倒也不负他那棺材板儿之名。”
“那罗三郎恐非池中之物,别的先不要多想,你且尽管与他交好。”郭安的父亲如此说道。
“我看那就是个油盐不进的,想交好也没那么容易。”一旁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按你的意思,莫不是要与他交恶?”郭安的父亲不满对方反驳自己的意见。
“没事去踢那石头做什么。”对方咕哝了一句,也不再多说什么,显然他在这郭氏家族中并不如郭安的父亲有话语权。
“如此,这笔买卖便交于十五郎去做吧,待到交货之期,你便将那一百五十斛豆子送去西坡村,换得了腐ru,再送去长安,交于你叔父。”在场一位老者拍板道。
郭安恭敬应承下来,于是这件事便这么定下来了。他们太原郭氏在长安也有经营,这头一批五百五十罐腐ru,不用说,肯定是要用来送人了。
·
西坡村这边,罗用这时候已经向村人订购了一批豆腐,分别在后院的两间空屋中,将它们切成小块,开始培养霉菌。
现在他们家院子里那些屋子也都已经建好,和前面的一排五间屋子相对,后面靠围墙也建了五间屋子,另外两侧还各有三间。前面的五间屋子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后面那些基本上都是用来干活和放东西的。
中间那个大院子被罗用划分成田字型,横竖两条道路供人通行,其他地方则预备用来摆放酱缸子,若要酱香,那就得晒。
在前排中间那屋,罗用原本那个房间,开了一道通往后院的门,其他地方则都已经被堵得严严实实,从今往后,若想从前院去往后院,就只能通过这个屋子这扇门,虽不方便,但有利于保密。
中间这个屋子现在被改为客厅,被他们当成吃饭活动待客的地方,罗用的卧室则被挪到了灶房旁边靠围墙的那一间新屋,另外,四郎和五郎也从二娘她们那个屋子被挪了出来,搬到隔壁新建的那间,也就是原来豆腐棚的位置。
罗用这几日除了做腐ru,就是蹲在后院敲敲打打,先前拿去染色的羊毛和毛线都已经取回来了,毛线都拿去二娘那边,羊毛罗用自己留着折腾。
羊毛毡这种东西罗用之前没有做过,但他多少知道一点原理,无非就是通过捶打穿刺碾压之类的动作,让羊毛毡化,形成片状或者其他各种形状,罗用做过一些尝试之后,发现捶打和穿刺结合,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阿兄,你又做好一个垫子啊?”小卖部那边,四娘她们见罗用拿着一个羊毛毡垫子往这边过来,很高兴就迎了出去,她阿兄做的垫子可好看了。
“嗯,还按上回那样,要扎得仔细些,知道了吗?”罗用把手里那个垫子递给四娘,然后又从一旁的货架上取下一个罐子,从里面抓出一把木签,将它们分发给在场的几个小孩。
罗家的院子虽然已经施工完毕,大人们都走了,小孩们却还在,罗用倒也不赶他们,虽然说他现在除了腐ru以外,也没有什么特别能来钱收入又稳定的技术,但给这几个小孩提供一顿午饭还不算什么,再说他们也能帮些忙。
罗四娘接过她阿兄新做好的这个垫子,打开来一看,见是一簇粉白粉白的花朵,用嫩绿的羊毛做底,那些浅白中还透着几分粉色的花瓣,薄得几乎能看到背景的绿色,而那些粉色的花苞,看着就显得凝实厚重几分。
“这是什么花?”罗四娘并不认识这个花,只觉得十分好看。
“这是海棠。”罗用笑着说道。
“哇!原来是海棠花啊,真好看!”一群小孩连连发出感慨,他们长到这么大,也就在村子周围见过几种蔬菜的花朵和野花,海棠花从未见过,这会儿一看,这海棠长得可真是好看。
见这些小孩那一脸的赞叹佩服,罗用也是有些成就感,不枉他这几日费的那许多功夫。
他空间里有几本关于花卉的书籍,是园林艺术专业的学生卖掉的二手书,这些书现在可是帮了罗用的大忙了,这两天他就是照着那些书上面的图案画花样。
花样画下来以后,还得进行分块分色,一朵花里面有几个颜色,他手头上那些羊毛又有几个颜色,某些颜色一时若是没有,只好用其他颜色代替。
而且像今天这个海棠,在颜色的薄厚方面就要多下一些功夫,有些地方白色的羊毛薄,有些地方白色的羊毛厚,有些地方白色的羊毛里面又要掺杂一些粉色进去,着实很费功夫。
好在薛老那边的染色技术相当给力,罗用原本还担心这个时代的技术有限,染出来的粉色淡黄之类,怕是会有些暗杂,没想到结果却比他想象的要强得多。
对于这些羊毛,薛老他们也是要经过一系列的漂白处理之后,再进行染色,再加上染料的提纯度也比较高,这样染出来的颜色就显得很干净饱满。
看到成品以后,罗用只觉得那六百文钱还是花得很值,这年头的人也是不容易,这样的工艺,不知要花费多少工夫,再刨去染料等成本,最后剩下的利润,想来也是比较有限。
拿了这些羊毛回来以后,罗用也构想了不少图案,流线型的几何形的,最后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要做花卉。
不像前世的人已经看腻了各种花样子,这时候的人基本上只能在应季的时候才能看到鲜艳的花朵,至于衣服上的刺绣之类,那就要耗费许多人工,也是很不易的,所以花卉的图样在这个时代应该还是很有市场的。
可怜罗三郎,两辈子加起来都没学过画画的人,这几天为了琢磨那些花瓣花叶花型线条,真是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半夜里发梦,梦到的也都是各种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做出来的这个海棠图样的坐垫,就很有几分样子,罗用对自己的这个作品相当满意。
昨天那个芍药就差远了,芍药花瓣层次太多,他有些没掌握好,做出来的花朵显得呆板,不过四娘他们不懂,见到那鲜艳的颜色,也是只夸漂亮。
“扎密实些,慢慢来没关系。”看着那几个围着矮桌,正用竹签在那块羊毛毡垫子上戳刺的小孩们,罗用嘱咐道。
“唔。”五郎他们戳得头也不抬,好像都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思的样子。
罗用笑了笑,就在炕沿上坐了下来,活动活动胳膊,不时和炕上那群孩子说几句话。
观他此时模样,一头乌发扎成髻子,额头鬓角自然地散落着些许碎发,衬得少年人愈发青嫩,这分明就是一个清澈少年,哪里还有半分棺材板的样子。
·
罗三郎用羊毛做出好看鲜花图案的事情,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也有村人忙里偷闲跑过来瞧热闹的,这一瞧,果然是惊叹连连。
之前他们还不看好罗三郎的那个羊毛买卖,没想到对方竟然能将那羊毛弄成这般模样,真是不服不行。
也有人心痒,想要跟着学的,不过在听说过罗三郎为了给这些羊毛染色所花费的钱财以后,就什么心事也没有了,有那么多钱,还不如多置办几亩地,再买一头牛。
这人一多起来,罗家院子就又热闹了,闲聊间,不少村人都说最近豆腐买卖不错,钱粮也挣着了,就是剩下来那么多豆渣,吃也吃不完,喂ji也喂不完,扔了实在可惜,放着又无甚用处。
然后就有人问罗用,他家这里的豆渣有没有卖出去的,若是有人要,他们也想把自家攒的那些豆渣卖掉。
对于这个豆渣,罗用一时也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他家到现在还攒着许多干豆渣呢,做酱油也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再说那干豆渣放得久了,滋味就不如鲜豆渣好。
村子里现在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在做豆腐,每日里都会弄出许多豆渣,这么多豆渣究竟要怎么消耗掉,并且让它们产生经济效益,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罗三郎细思片刻,然后对那些村人说道:“不如养些猪吧。”
“养猪?”村人有些犹豫,现如今他们在家里做着豆腐,每日里客来客往,若是在院子里搭个猪圈,定会生出许多污秽和难闻的气味,必定是要对豆腐买卖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这些村人看来,养猪还不如养羊,养羊多好,只要让家里的小孩赶着羊群往坡上一放就行了,也比较省事,也没那么臭。
“三郎你可要养?”村人问罗用道。
“嗯,我要养。”罗三郎点点头。
“你打算养多少?”村人又问。
“你们可是要将那豆渣卖于我?”罗三郎笑问。
“三郎若要,随便折些腐ru大酱便好。”见他如此说,村人也都很高兴,此事若成,他们将来家里吃的腐ru大酱,就不必再费钱粮去买了。
“好,以后便用腐ru大酱和你们换豆渣。”罗三郎也很高兴,腐ru大酱这些东西,根本用不了多少本钱。
对罗用来说,虽然羊r_ou_也很不错,到底不像猪r_ou_那般肥美,在二十一世纪的那会儿,天天吃猪r_ou_,也不觉得有什么,现在穿来这边,发现这里的人竟然不流行吃猪r_ou_,时日愈久,他就愈发怀念起前世那些用猪r_ou_做的菜肴。
奈何他们这个村子根本没人养猪,倒有几家养羊的,过年那些天就有人宰羊,头一回罗用去晚了,就逮着一条羊大肠,第二回 又有人杀羊,他就早早去那边等着,然后往家里头提了一条前腿和小半扇羊肋。
这年头也不比前世,今天买一块r_ou_明天买一块骨头的,难得有人宰羊,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冬日里可以多买些,一时吃不完也不怕,往屋檐下一挂,第二天就都冻上了。
相对羊r_ou_,猪r_ou_就不太好买,村里头没人养猪,买个r_ou_还得去城里,年前罗用刚好在城里帮人盘炕,回来的时候就带了一大块,如今也早吃干净了,连个油星子都没剩下,之前他们隔三差五就在家里做炸酱面吃,那油消耗起来快得很。
听闻罗用要收豆渣养猪,村人都很是高兴,一个个都乐颠颠地跑去帮他盖猪圈,那猪圈的位置就选在罗家院子坡下的那一块平地上,在村路对面不远处,距离房子稍远些,也免得把人熏着。
至于那些猪的安全问题,那是不怎么需要担心的,村人常常让家里的小孩出去放羊,有时候放着放着,小孩就不知道把羊放哪里去了,大人跑出去找找,也总能找回来,也少听说有丢羊的。这年头的民风还是不错,听说在别处,也有那山贼水匪,但是在他们这一带,可是连小偷都很少见。
这猪圈也是搭得简陋,用木材之类的搭一搭,上头再弄几个草片子挡雨,猪栏总共修了四个,罗用打算先养八头猪,两两一栏。
目前这猪圈是简陋些,因为现在大伙儿每日要做豆腐,本来就比较忙,眼瞅着马上又要进入春耕,能过来帮他修猪圈已经是很有心了,实在不适合再提更多要求,待到今年秋后,天气冷了,罗用到时候再看着将这猪圈升级便是。
修好了猪圈,大家又商量起了买猪崽的事,现在他们西坡村的人因着这豆腐生意,跟许多村子的人都有往来,消息也是灵通得很,对于哪里有人养猪,哪个养猪户家里头有猪崽,谁谁比较厚道,谁谁比较j,i,an猾,基本上门儿清。
最后买来的那八头猪崽就很不错,看着壮实,价钱也实在。八头猪崽加在一起不便宜,罗用如今手头上也没几个钱,不过好在对方也肯收粮食,粮食这东西,罗用最近倒还真攒了不少,家里卖着腐ru大酱这些东西,许多人都是拿的粮食过来换,每月逢五那三天都要做ji蛋糕卖,也能得来不少粮食。
八头猪崽,七头公猪一头母猪,价钱也是不同,母猪贵公猪贱,罗用这一次大抵都要的公猪,只挑了一头母的,打算用来留种,一头母猪能下崽许多年,一窝就能有好几头,罗用一时还不打算整太大规模,一头母猪就够。
罗三郎此举,就让那卖猪人有些看不明白了,从前那些跟他买猪的人,大多挑的母猪,再搭一两头公猪用于配种,等这些猪长大了,那些母猪就个个都能下崽,下了猪崽就能卖钱,大猪小猪一起卖,岂不是挣得更多,怎的这罗三郎偏偏就与别个不同?
罗用自然不会告诉他,自己之所以挑公猪,是为了阉割方便,这种事说出来多吓人。
猪圈修好,猪崽到位,这一日,罗三郎便拿上他家那把菜刀,去了猪圈,之后村人便听到了那一阵又一阵的猪崽们的惨嚎。
不少村人连忙跑去瞧究竟,结果就看到了罗用提着一把菜刀,将猪圈里那些公猪一头头全部阉割的人间惨剧。至于留种的公猪,那是不需要的,到时候临时赶去跟别人家的公猪配一配,配上了再给个小红包便是,不必特意再养一头种猪。
“三郎,你这是作甚?”村人们很是受到了一番惊吓。
“我曾偶然听人说起,将这公猪去势之后再养,不仅长得快,最后所得的猪r_ou_也更为肥美,无那腥臊之味。”
罗用抬起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人生第一次做这种事,他也很有压力啊。实在也是没办法,这种事他自己不干还能叫谁干,总不能再喊二娘过来。
顺手将最后一个蛋蛋放到碗里,起身从猪圈中走了出来,这时候他的双手已经染满鲜血,一手提着菜刀,一手端着一碗蛋蛋,那模样着实有些吓人,所到之处,人人皆避。
“竟还有如此一说?”村人们这时候大多心情复杂,好奇有之,惊惧有之,感慨有之,没想到这个看着清清爽爽的少年郎,竟然能下得了这种手。
“便是。听说有一本农书上曾经提过此法,只是不为世人所知。”罗三郎走到猪圈外头,深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呼出,复又对众人说道:“此物甚补,你们可要?”
“我要我要!”众村人纷纷表示自己需要进补,刚刚那些惊惧害怕的模样,早已不知被风吹去了哪里。
说起来,这些乡下汉子哪一个没宰杀过自家养的公ji母ji,猪羊也是有人杀过,甚至还有些人是从战场回来的,血腥场面也是见过不少。
但是将活生生的猪崽去势这种事,他们之前那是想都没想过,之后每每想起,更是不自觉就想伸手去捂住自身重要部位。
既然是农书上提过的方法,这种事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不就是去势嘛,刚刚他们也都是围观了的,罗三郎手法甚是利落,一边一刀,将那两个蛋蛋挤出来再抹把子灰,完事。时间过去几日,那些猪依旧也是活得好好的。
只是,此事过后,罗棺材板儿的名声更响,再经过些许时日的发展壮大,便可止小儿夜啼。
第24章 又是一次双赢
看着自家几头小猪都好好地活了下来,罗用也是松了一口气。
关于这劁猪的方法,他之前也只是在某位老乡家中吃饭的时候,听人说起过一次,如今却要他自己上手去劁猪,心情也是比较忐忑的,下不下得去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担心把自家这几头猪崽都给劁死了。
结果上手一试,没想到竟然十分顺利,于是他顺手就把剩下那几头猪也都给劁了,原本想要分成几批尝试的计划也被抛到九霄云外。
果然,他在劁猪这件事上面还是要比画画来得有天赋。罗三郎心中如此想道。
说到画画,罗用最近还在跟芍药较劲呢,这两天又做了一个芍药花样的羊毛毡垫子,多少比原先那一个好一点,但也还是不满意。
“阿兄,该去喂猪啦!”院子外面,罗五郎高声喊道。
“来了。”罗用放下毛笔,起身出了屋子,见五郎已经提着一篮子干豆渣站在院子里等他了,背景是一张接一张的草帘子,草帘子上面晒着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渣。
这些豆渣都是这几天他们从村民那里换来的,一听说罗用这边开始收豆渣,村民们就把自家攒下来的那些豆渣一担子一担子往这边挑,换回去那些酱油豆酱腐ru,不仅够自家吃的,亲戚朋友也都送了一些。
院子里晒着的这些,还只是鲜豆渣,罗家后院某个屋子里面,可还堆着许多干豆渣呢。从就这豆渣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村的豆腐买卖着实是做得不错。
“四娘,你在家里看着六郎七娘。”二娘这时候也挑着两个木桶从灶房那边出来。
“哦。”四娘不甘不愿地应了一声,昨天是五郎看家,今天就轮到她了,她也好想和大家一起去喂猪啊……
原本喂猪应该是个苦活累活,却被家里这几个小孩搞得好像郊游一般,说起来也是有些好笑。
这些天天气都很不错,接连出了几天大太阳,外头那厚厚的积雪渐渐也就化了,坡上还有一些未化尽的小雪堆,看那样子,应该也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迎面吹来的风中,还透着几分冷冽,但已经不像冬日那般几乎能将人冻到骨子里。当初罗用刚穿来这里的时候,还是初冬时节,转眼,一个冬天过完,春天已经到了。
二娘径自挑着水桶到村里担水去了。
罗用往五郎的篮子里又装了一些麦皮细糠:“还提得动吗?”
“提得动。”五郎仰着小脖子道。
“行,那你先过去吧。”罗用伸手拍了拍他的后背,让五郎先走,他自己还得去背些柴禾,前些天背过去的柴禾已经烧得差不多了,不够再烧一顿猪食的。
五郎拎着篮子,迈着小短腿就出了院子,麦青豆粒儿汪汪地跟着跑前跑后,四娘站在院门口那边豆粒儿豆粒儿喊了好几声,豆粒儿头也不回就跑远了。
“叫你不好好喂,这会儿说话不好使了吧?”罗用见着这一幕,忍不住乐了。
“……”四娘吸吸鼻子,垂着小肩膀回小卖部去了。
罗用背着一棍柴禾到猪圈那边的时候,见五郎正在往那几个猪栏里面加秸秆。
这时候的猪圈也不能做成水泥地面方便冲洗,只好往那里边加秸秆,每天都加一些干秸秆进去,隔段时间彻底清理一次,打扫出来的秸秆和猪粪可以用来肥田。
只要一想起清理猪圈的过程,罗用就忍不住直皱眉头,在这个没有像橡胶制品的年代,可是连双水鞋都没有,为了不糟蹋布鞋,到时候也只能穿草鞋或者是光脚进去了。
好在这地方原本就有些坡度,罗用当时在修猪圈的时候,就把靠近出口这一边的位置建在缓坡的高处,猪圈背面在低处,在猪圈背后,罗用还让人帮着挖了一条水沟,然后猪圈里面的污水就可以自己流到沟里,这样一来,便可以稍微减少一些打扫猪圈的次数,这沟里的污水,舀起来掺点清水进去,就可以直接担去浇地了。
罗用放下柴禾,过去和五郎一起往猪栏里头撒秸秆。
这秸秆表面有一层蜡质的东西,不太好分解,不好直接用来肥田,但如果把他们丢到猪圈里,用猪粪猪尿浸泡一些时日,每日又被里面的猪踩来踏去的,等到再从猪圈里出来的时候,那一层蜡质基本上就已经分解得差不多了,稍微再堆肥沤熟,就是很不错的肥料。
等他们兄弟两人往几个猪栏里都加过一遍秸秆,二娘也挑着一担水过来了。
几人就在猪圈旁边的一个小棚子里烧火煮猪食。开始的时候,村人对他们这种煮猪食的行为表示十分不解,在他们当地,猪都吃的生食,怎的换到罗三郎家,竟然也要像人一样做饭给它们吃了。
罗用便说那些公猪刚刚被他去了势,怕会不好养,于是便给它们煮些热食。
这话一传出去,不少人便说了,那罗三郎果然还是个心软的,那些猪看着不是挺好的嘛,少了两个蛋蛋,照样也是活蹦乱跳的,那罗三郎竟要像伤患一般把它们照顾起来。
甭管别人怎么说,罗家兄妹几个,每天都还是要给这些猪崽煮两顿猪食。
这时候煮着煮着,二娘突然想起什么,跑回家去提了一些干菜过来:“开春了,这些干菜也用不着了,便都给猪吃了吧。”
“行。”罗用接过干菜,一把把拧碎了丢进锅里,跟豆渣麦皮那些一起煮。
这些干菜都是去年夏秋时节,二娘领着四娘他们在附近坡山摘回来的。那时候他们合计着,自家那些粮食大约是不够吃过这个冬天的,多采些野菜回来晒干了,到时候也能填填肚子。
后来罗用醒了,家里做上了豆腐,他们就没怎么再吃这些干菜,偶尔吃一点,也都捡嫩的吃,全当是配菜,这会儿春天到了,这么多菜也没什么用处,干脆就拿来养猪吧。
随着锅内的热气飘出,栏中那几头猪崽便哼哼唧唧叫唤起来,一个个地都用脑袋使劲拱着木栅栏,使劲想从里面钻出来。
八头猪崽加起来也挺能吃,一大锅猪食还不够分,得煮两锅。
姐弟几个在那里煮猪食,不远处的村路上,偶尔有相熟的村人经过,就会停下来和他们打个招呼,也有干脆走过来和他们说话,顺便看看那几头猪崽的。
村人都说,眼看就要开春了,他们要趁现在多做一些豆腐卖,等到农忙时节,家里就腾不出人手来做这个了,到时候指不定就得停几天,可惜是可惜,但地里头的活计耽误不得。
农户人家,耽误什么也是不肯耽误种地的,尤其他们村里许多年长者都是从战乱年间过来的,更是把粮食看得跟命一样。
罗用他们也得种地,只他到底是从后世穿来的,不像这里的人,把粮食看得那样重。再说就算他历史学得不多好,好歹也知道贞观之治,晓得最近这一二十年一般是不怎么会饿死人的。
罗家先前也有大几十亩地,只去年那半年时间,已是卖得差不多了,现今便只剩下十来亩,其中五亩种着冬小麦,开春后免不得就要除草浇水施肥,待到五六月份才能有所收成。
另外那几亩地,罗用打算全部种了粟米,一来他们现在主要的口粮就是粟米白面,二来,交税的时候,也需上交不少粟米。
至于蔬菜,就在这猪圈旁边开出几块菜地便也够了,横竖吃菜是吃不了多少。
“那便不种麻了?那个可也要交税呢。”二娘忧心道。
“麻就不种了,你就多织几双袜子,那钱想来也是不用愁的。”罗用说道:“往后留意着点,若有便宜又好的布匹,就买来一些放在家里。”
“那便听你的吧。”不种麻不搓麻线,这在他们罗家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二娘心里总有些没着没落的,不过三郎既然这样说了,那便这样做吧,自从三郎醒来,家里的日子便一日好过一日,听他的定是没有错。
罗用也知道这时候的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差,所以那些个吃的穿的,恨不得自己家里都能做出来,这样一来好歹饿不死冻不死。
只是他们家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做了这个事,必定就分不出人手去做那个事,所以就需要有所取舍。
·
地里的雪还未完全化干净,就有心急的村人开始耕地了,一时间,耕牛也就成了紧俏物。
就在罗用思量着要不要去林家找他姐夫借牛的时候,朔州的赵大郎来了。
那赵琛正月里回到朔州以后,就着手开始搜集羊毛,这阵子见攒得差不多了,就把这些羊毛先运过来,好歹先换一些腐ru回去,也免得他老子整天跟他说这个事情一点都不靠谱。
而被他用来运羊毛的牲口,既不是牛也不是马,而是一群大毛驴,罗三郎一见着这群毛驴就笑眯了眼。
“怎的不用牛车拉?”罗三郎笑眯眯地伸手摸了摸一头大毛驴的脖颈,他看了,这群毛驴里头就数它最壮。
“怕误了春耕,那些牛都留在家里没动。”赵琛他们家也不是光靠贩卖牲口,还有一个不小的庄园呢,每年也能产出不少粮食。
“毛驴也是不错。”罗三郎真心实意道。
“我这次运来的羊毛全都要换成腐ru。”赵琛说道。最近在他们朔州那边,也有人从太原城听说了腐ru一物,这时候他从罗用这里交换一批腐ru回去,指定能换得不少钱粮。
“行啊,没问题。”刚好罗用最近又新做了不少腐ru,一时并不担心断货。
两人做完了这一笔羊毛换腐ru的买卖,罗用又很热情地送了赵琛一坛子豆酱和一坛子酱油,然后就跟他谈起了毛驴的事情。
刚好,赵琛这一回来到罗家,又新看上了一样东西,他刚刚进院子的时候,就看到几个小孩拿着木签在一块颜色鲜艳的垫子上不停戳刺,仔细一看,那物竟然就是羊毛毡。
羊毛毡这东西在草原上倒也常见,他在朔州也常常看到,只是那颜色那花样,却是他从前所见的那些羊毛毡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赵琛也非是不识货,别的不说,只那些染色的费用,想必罗三郎就没少花钱。
“三郎可是想要买驴?你刚刚看上哪个,可是头驴。”赵琛说道。
“啊?”罗用一时反应不及,他也知道自己刚刚看上那家伙是驴不是马更不是牛啊。
“头驴,就是那群驴子的头头。”赵琛给他解释道。
“哦……”罗用点头,怪不得刚刚他瞅着那一群驴里头就数它最神气,原来是头头。
“那可是头好驴,在整个朔州城都是很有名的。”有名是有名,是不是好名声那就不好说了。
那头驴在朔州城是出了名的任性妄为,在本地已经卖不到好价钱了,赵琛这回带他出来,就是想把它给卖了。这么好的驴,照理说留着当种驴也是不错,只是当地不少牧民都说,那样的种驴下出来的小驴怕也是一群刺儿头,于是都不肯出高价。
“那驴你打算卖多少钱?”罗用瞅那头驴实在很顺眼。
“刚才那样的垫子,你给我五对。”赵琛开价道。
“好吧,五对便五对。”罗用这回也是难得的好说话“也就是现在,我家刚好就差这么一头驴子,要不然那些垫子,我可是打算要卖一百文钱一个的。”
以现在的钱币购买力,那头驴应是卖不到一千文钱。只不过,做生意么,也不能处处都做得滴水不漏,什么便宜都可着自己占,偶尔也该叫对方高兴高兴,要不然这生意如何能够做得长久。
得了这几对垫子,赵大郎果然很高兴,有事没事就要拿出来瞧上两眼,这般鲜艳的颜色,这般好看的花样,带回去朔州那边,必定有人肯出高价购买,不过他耶娘翁婆若是喜欢的话,自家留着用也是不错。
至于毛驴,他留那么多毛驴做什么,不仅头驴要卖,其他驴子他也打算要卖掉一些。过来的时候每头驴要驼几十斤羊毛,回去的时候就只剩下几斤腐ru了,根本不用那么多毛驴驼东西。
离石县这里的毛驴价格比朔州要高出不少。这一趟过来,他原本也就打算要做两笔买卖,一笔是羊毛买卖,一笔是毛驴买卖。
·
罗三郎:真没想到,那几个垫子竟然就这么卖出去了。
随着技艺的日趋成熟,他现在看自己最早做出来的那几个垫子,那真是越看越糙啊,没想到竟然还能换得一头大毛驴,真是意外之喜。
第6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