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 作者:太子姑娘
第10节
“竟有此等歪诗?”邵安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震惊幕后黑手的散播谣言的能力。
张三收起笑容,开始正经的讲道:“是谁散发的谣言,你我心中有数。想那年科场案发,首辅弃市,少宰2戍边。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邵安闻言心中感到一阵温暖,浅笑道:“放心。”
张三见邵安胸有成竹,自知不必为他担忧,也笑道:“在我这小店,是探听不到什么的。现在最受士子欢迎的酒家是‘状元客栈’。”
“状元客栈?”邵安表示住在京城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过有如此霸气之名的客栈。
可张三却神秘一笑,连那家店的位置也不透露,只是说:“我带你去瞅瞅。”
跟着张三左转右转,邵安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家熟悉的客栈,那正是三年前他来京城会试时住过的客栈。
后来邵安金榜题名,大魁天下;再后来宣麻拜相,荣登首辅之位。此店也借着邵安的名声,生意蒸蒸日上。如今又到春闱之际,直接将店名改为“状元客栈”。再加上这里曾是当朝宰相住过的地方,可不得人满为患吗?
张三拉着邵安挤进人堆,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座位坐下。然后嗑着瓜子津津有味的听掌柜的对众人吹嘘,当年他如何慧眼识珠,第一眼就发现邵安有宰辅之才的故事。
邵安无奈的看着这一幕,想当初自己刚入京,行事格外低调,与那掌柜的也只说过几句话,多数时间是在客房内温习功课。等发榜后没多久,皇帝赐宅,便搬出客栈了。
果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能掌柜的早已忘记邵安容貌,却能编出一段段与状元郎相识相知的精彩故事。
邵安听得无聊,对张三抱怨道:“听他胡吹,有什么意思?”
张三还未答话,同桌对面的一位士子却抢答道:“这可是邵丞相住过的客栈。楼上那间邵相住过的客房,如今要上百两才能住一晚呢。”
邵安摇头道:“哪朝哪代没有状元,哪朝哪代没有首辅?有什么值得上百两住一间屋子的。”
那人高声质问邵安:“兄台此言差矣。敢问哪位状元能在三年之内当上丞相?”
邻桌的一人听到动静,抬头瞪了那人一眼,“的确史无前例。但仁兄可知一句话,登高必跌重。”
“你敢非议丞相?”
眼见着两人要吵起来了,邵安赶紧拉架,“罢了罢了,听故事要紧。”
而旁边的张三,已经忍笑忍到胃痛了。
————————————————————
1孔方主试副钱神,题义先分富与贫。定价七千立契约,经房十二不论文。金陵自古成金穴,白下于今多白丁。最讶丁酉兼壬子,博得财星始发身。——无名氏。
2少宰:吏部侍郎的别称。
第三十六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一)
翻过年便是泰安五年,又逢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依照惯例,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指派正副主考官各一名,同考官十八名,甄选天下有才之士。
主考官的人选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正是丞相邵安。由于孙敕是上届主考,故而此次副主考之位便落在吏部尚书彭源平头上。至于十八位同考官人选,糅杂了朝中各方势力,礼部出几人,吏部出几人,大理寺出几人,连御史台也出了几人。
比之考官间的势力争逐,长安城内蜂拥而至的士子之中,竞争同样激烈。各个摩拳擦掌,势要在春闱一决高下,跃入龙门。
三月初九,春闱伊始。
赴考的举子们早已在贡院门口等候多时,有穿补丁长衫的,有着华服罗衫的;有徒步前来的,有乘轿而来的。但无论贫富贵贱,大家都是来考试的,此刻人人心情忐忑,众人皆议论纷纷,场面吵闹纷杂。
卯时一到,举子进考场。先在贡院门口排队登记姓名,以核对身份。然后进去搜身查包袱,为防夹带。
不知是因为今科举子们胆子太大,还是因为搜查力度加大,导致而今年的夹带,似乎要比往年搜出的多。故而有几十个考生被驱出考场,革除功名。看着那些人哭天喊地的被士兵赶出大门,斯文扫地。这一幕给其余考生带来无形的压力。
邵安听到查出这么多舞弊考生,也坐不住了。指示士兵继续严查,并亲自去贡院门口看看。结果刚去那就看见一位熟人,还是一位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考场的熟人。
“那位考生不用检查了,去叫他过来。”邵安对属下发话,那人正等待搜身呢,却被请到了丞相面前。可惜那人一见邵安的面,神情大变,丝毫没有遇见熟人的兴奋之情。
邵安当然更没有什么兴奋之情,甚至没有和他寒暄,语气严厉的问道:“你可有领卷票1?”
“……有。”那人迟疑片刻,磨磨唧唧的拿出领卷票。
邵安打开,看到上书“某省某地某人执票赴院考试毋迟”等字样,冷笑一声道:“本官记得你姓刘,怎么这上面改姓张了?”
“在下就是姓张。”那人犟嘴,仍然死不承认。这是情理之中的,毕竟替考的惩罚要比夹带严重得多。
“本官的记性没那么差,你乃刘咏舟之子刘汝卿。”邵安毫不客气的揭穿那人的真面目,而后放缓语气,谆谆诱导道,“现下左右无人,你可以据实以告。你是替人代考吗?”
“不是。”刘汝卿见被拆穿,知道挣扎无意,老实交代道,“这上面的名字确实不是我,但并非为人代考。而是由于家父之案,三代不得科举,故不得不出此下策。”
本朝规定,犯官之后、娼妓、优伶等不得科举。这个理由倒说得通,邵安便信了刘汝卿的话。
“领卷票上的名字是谁?”
“此人乃家父故友之子,他多次不第,无心科举,便给了我他的户籍,算是给我一个机会。”刘汝卿声音渐渐低沉,“大人是知道家父的冤屈,能否网开一面?”
邵安丝毫不为所动,冷漠的说道:“律法上写的明明白白,有资格参加科举者,须身家清白、不能冒籍、不能匿丧。”
“大人您心里清楚,家父没有通敌。为何您不能通融通融?”
“二者岂可混为一谈?”邵安训斥道,“你若觉得刘咏舟冤枉,可以上书陈冤,为其翻案。但在此之前,你仍是犯官之后,不得科考。”
“然而董疾已死。”刘汝卿失落的说。他自然也想过翻案一事,但无人证物证,想要沉冤得雪,简直比登天还难。
邵安莫名的轻笑道:“知道内情的并非董疾一人。”
“并非董疾一人?您是说……”刘汝卿蓦然抬头望向邵安,眼中充满了极为惊异的神色。
邵安点头,“本官可以为你写份证词,你拿此去大理寺鸣冤。不过本届春闱,你怕是要错过了。”
“在下明白。在下从没有到过贡院,更没有去过刑部大牢。”
果然是一点就透,邵安满意的笑了笑,提笔一挥,文不加点的写好了证词。然后又叮咛他一次,“记住,一定要去大理寺。”
当时刘汝卿并不懂去大理寺和去刑部有何分别,可等他明白过来后,为时已晚。
考生入场,封锁贡院。向主考官禀明舞弊人数,缺考人数等事项,然后领取试题。
按例,春闱考九天,分三场,每场三天。首场试四书五经义;次场试论判,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2简单的说,第一场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旨在测试考生对儒家学说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第二场是为了考察生员判别是非,撰写各种公文行政地能力。第三场是考察学生古今政事方面的见地。
这边考官们确认试卷无误,便分发试卷,击鼓鸣钟,表明春闱正式开始。
那边考生们正襟危坐,在小隔间内焦急的等待考官发题。等众考生拿到密封的试卷,拆开阅卷后,所有考生都倒吸一口冷气,科场中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只见首题为:学而优则仕。
此句出自《论语》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此题之难,一是难在立意,二是对“优”的理解,三是对“仕”的理解,四是对“学”的理解。
此题不仅让下面的考生抓耳挠腮,也令上面的考官百思不得其解。纵观本朝科举,很少出这类有争议的句子。这题该如何解,恐怕只有出题者邵安心中有数了。
虽然题难,但考生们千里迢迢来长安一趟,可不是来交白卷的,就算胡诌也得把卷子给写满了才行。众人或文思泉涌下笔如神,或三纸无驴离题万里,总之都开始提笔研磨了。
邵安缓缓巡视着诸位奋笔疾书的身影,倾听着笔尖触动宣纸的声音,思绪万千。不过他并没有回想三年前自己的科举往事,而是想到更远的从前,想起秦爷给他提过的,先帝时期的科举案。
※※※※※
那是永康二十年,安儿流放期间,秦叔告诉他关于科举案的内|幕。
那日,又有几个犯人熬不过苦役,逃跑被杀。长官聚集起众人一通骂,让他们好好看看逃跑者的下场。
等长官让大伙解散后,秦叔摇着头看着地下躺着的尸体,对安儿说:“这些人死了也好。来到这儿,熬得过则生,熬不过则死。他们一看就是自幼富贵的人,哪里受得了这苦,早晚都得死。”
“你也是锦衣玉食的人,怎么就能受得了?”安儿问道。比起之前刚来的那段时间,他渐渐从悲痛中走出,偶尔也能说几句话了。
“哈哈。”秦叔苦笑,“锦衣玉食?那哪是锦衣玉食啊,简直是杀人的衣,害人的食。”
安儿静静的听着,良久抬头看向秦叔,问道:“秦叔因何犯罪?”
“因为,党争!”秦叔摇头叹息,“十多年前的科举案,你知道吗?”
邵安听安王说起过此事,便回答道:“知道。那次科举案是当今圣上继位初期发生的,是为了扫平官员士子相互勾结,拜师座收门生的风气。”
“肤浅!那只不过是胜利者的说辞罢了,实则还不是为了党争。”秦叔越说越激动,捏拳狠狠捶了一下墙面,“你可知科举案杀人无数,震惊朝野。”
安儿撇撇嘴,不以为然道:“可我听说,犯案的收受了考生贿赂,科举舞弊,罪有应得。”
“官场都是这风气,几人不贪?即使入仕时清白如水,到官场这大染坊一泡,又有几人能干净?”秦叔指了指远方几个劳作的罪犯,“你看那些个人,也是当官的。他们不是贪污就是腐败,因而被发配到这里的。”
安儿蹙眉,没想到官场中的水这么深。
秦叔继续说:“每回科考都会有舞弊现象,你可知为何这次牵连甚广?”
安儿想了想,“有人想排除异己,党同伐异?”
秦叔对安儿的回答有些吃惊,“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居然一语中的。当时皇上登基没几年,根基不稳,朝中老臣结为一党,掌控权柄。于是皇帝借廖鸿煊老贼的手,以科举案之名,除掉了老臣们。”
安儿默然,他虽未曾见过当今圣上,但从安王以及晋王的只言片语中,早已感受到其手腕和能力。只要看看如今朝中的夺嫡之争,太子与晋王争斗不休,而圣上却高高在上,冷眼旁观自己的两个儿子,斗个你死我活。
“除去老臣后,皇帝依然心存疑虑,怕再有人结党。”秦叔伸出三个手指,“而今朋党有三途,同乡而出为其一,门生而出为其二,同年而出为其三。”
安儿偏头思索道:“老乡天生注定,同年命中注定。唯有门生是人为选定的。”
“对。皇帝一心要阻止党争,故而禁收门生。这才是科举案的最终目的。”
安儿感叹,想当年皇帝初登基,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可如今却贪图享乐,放任太子和晋王结党,甚至利用党争来操控朝政,掌握权力。原来权力真的是让人丧心病狂的毒|药,能令人变得面目全非。
想到此,安儿心中更加抵制官场。而他那时并未猜到,自己有一天会为了哥哥,去科考,去当官,去在世间那最艰险的地方拼搏。
※※※※※
后两场的题目中规中矩,不易不难。九日后三场试毕,诸事平顺。所有考生答完退场,轮到考官们开始阅卷了。
为防止作弊,先要将试卷糊名誊录,再交给考官评阅。当试卷送入内帘之后。主考官邵安对所有同考官道:“诸位,掣签吧。”十几位同考官轮流上前抽签,抽到几就把那一沓卷子拿走。
等所有人拿到卷子后,一个个安静的在座位上正襟危坐,等待主考官破题,也就是说明答案和评分标准。而他们最期待的答案,自然是第一场的那道考题,看邵安如何自圆其说。
————————————————————
1领卷票:相当于准考证。
2考试内容仿照明朝科举。
第三十七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二)
邵安走上前,缓缓扫过在座诸位,开始讲解:“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若考生解释为:学习优秀就做官。此等答卷,弃之。”
众人点头,因为如此解释,则与之对称的‘仕而优则学’,难道要理解成:做官如果优秀了就去学习?
见众人无异议,邵安继续讲道:“若将‘优’释为‘行有余力’,评下等;释为‘多’,评中等。”
这次下面隐隐传来嗡嗡声,个别人对此感到疑惑,终于有一年青官员站起来问道:“邵相,下官不解。马融注《论语》,训‘优’为‘行有余力’。何以评下等?”
“《说文》有云:优,饶也。又曰:饶,饱也。《小尔雅》云:优,多也。”邵安毫不客气的举出反例。
提问者被驳得无言以对,脸一红拱手道:“下官受教。”
“将‘仕’释为‘学习’,下等;释为‘做事’,中等。”邵安停顿片刻,环视四周,“诸位可有疑问?”
第二个人站起来了,态度可比第一个要谦逊许多,“下官愚钝,敢问邵相,此解出自何处?”
邵安解道:“朱熹曰:‘仕与学,理同而事异。’然本官以为,此处应参照《段注》:仕,事也。‘仕’与‘士’皆事其事之谓。”
“多谢丞相,下官受教。”
邵安最后点评道:“将‘学’释为‘学习’,下等;释为‘觉悟’,中等。《说文》有云:学,觉悟也。”
总结一下,就是说将此句译为“学习优秀了就做官”的人,直接落榜。译为“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很明显后半句逻辑不通,当官可不是你学习有了闲余时间,想当就能当的。故此等试卷最好成绩也就相当于是个三甲名次。
如果理解为“学习有余力就能做事”或者“读书多了可以做事”,逻辑合适,可能落个相当于二甲的名次。
最后公布正确答案,此句应该这么理解:“做事如果做得多了就能领悟其中的道理,领语的道理多了就能更好地做事。1”若理解无误,再加上立意出众,文笔精妙,那么挤入前三名是很有希望的。
邵安宣布完取卷要求,同考官们才开始阅卷。等同考官点评过后,再将卷子移交副主考彭源平。彭源平看过,觉得此文尚可,就写个“取”字,上交主考官。邵安看后,觉得中意,便写“中”字,那么恭喜这位考生,终于及第了。
所以说,邵安的阅卷工作并非冗杂,但他清楚,此刻远远还没到轻松的时候。因为在阅卷过程中,舞弊的机会是最多的。那么多同考官,哪能保证他们没有一人受贿?什么通关节,换卷子……其手段之多,方法之奇,简直令人防不胜防。
※※※※※
贡院的阅卷工作在紧张进行中,且说贡院之外,大理寺中则翻起来惊涛骇浪。
扰乱一汪春水的,就是被邵安赶出考场的刘汝卿。他按照邵安指示,去大理寺鸣冤。等升堂告完后才发现,自己要告的人正是主审之人——冯彻。
审案者是被告者,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话说那日情形,刘汝卿击鼓过后,差役案例拿过状子,递交大理寺卿冯彻。等冯彻看完,发现这竟然是状告自己的案子,立马来了兴致,马上开堂审问。
刘汝卿被带到堂下,抬头看向主审官,脸上无丝毫诧异之情。因为他根本就没见过冯彻,甚至连冯彻是谁都没听说过。
冯彻先是按规矩问了姓名籍贯之事,然后才问出正题:“堂下状告何人?”
刘汝卿按邵安写的证词,照本宣科道:“原刑部左侍郎,冯彻冯致远。”
此言一出,衙役们一个个露出奇怪的表情,看刘汝卿的神情仿佛是看一个死人。
冯彻依旧不动声色道:“所告何事?”
“冯彻冤枉家父刘咏舟通敌,在没有确凿证据时,肆意囚禁家父,致使家父被害狱中。”
“你这是要翻案!”冯彻一眼就看穿刘汝卿的意图,“既如此,你有何证据证明他是被冤枉的?”
“通敌案主谋董疾就是证人。他死前透露,家父并不知通敌之事,而且家父在狱中并非畏罪自尽,是被他人所杀。”
冯彻深觉匪夷所思,“翻出个死人如何为你作证?而且董疾死前关入刑部大牢,你区区一平民如何能进去?”
“草民自然不能入大牢,故而时至今日才得知家父是枉死的。前几日草民入京,偶遇丞相大人,才得知这些事情。”说罢他拿出邵安的手书,递交给冯彻。
冯彻细细阅览,见邵安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是他曾在董疾临刑前又审过一次,董疾道出自己杀害刘咏舟,并得知刘咏舟是冤枉的。二是他曾在审案时表明通敌者另有其人,但冯彻不听劝告,执意进京逮捕刘咏舟下狱,造成冤案。
冯彻看完久久不能回神,邵安写的每个字都是千真万确的,令他无从辩驳。他失落的放下证词,对刘汝卿说:“本官就是冯彻,字致远。”
“……”刘汝卿终于明白,邵安为何要强调他来大理寺告状了。
※※※※※
暮春三月,春寒将尽,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十几位考官坐在贡院,一个个都低头快速的浏览着卷子,偶尔有几个人微微抬头舒展下筋骨,或是碰到疑难点和同僚耳语几句。
邵安坐于正中主座,看卷子的途中也会略微抬头,扫视下面的各位考官,似乎想从他们的批阅动作中看出些许端疑。然而一切风平浪静,似乎无一人有作弊的倾向。
可平静是表面的,正如海浪席岸的前夕,暴风雨降临的前夜,死寂沉沉,毫无声息。
到了掌灯时分,邵安看大伙略显疲惫,便通融道:“今日阅卷毕,各位歇息去吧。”
众人密封好试卷,收拾好笔墨,便纷纷起身,向丞相拱手告辞。等考官们各自散去,邵安再检查一遍后才锁好门窗,最后一个离开。
邵安漫步在贡院后园中,脑子里回放着从开考到阅卷的全过程。在他严厉的监督下,那些舞弊念头都被扼杀于幼苗之中,但他深知贪污舞弊之事层出不穷,稍不防备又会纷纷冒出。更何况以于承平的性子,就算没有舞弊也会制造伪装,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看来被动的等待是不行的,一切还得先下手为强。
次日阅卷,和前几天一样,在平稳有序的气氛中进行着。可到了中途,邵府的管家阿瑞忽然来到了贡院。
起先守院的士兵不让阿瑞进,但阿瑞说出自己是丞相府管家,专程来为邵相送药。士兵们闻言面面相觑,不知真假,只能上报。
最后报到邵安跟前,邵安笑道:“是本官让他来的,近日本官身体不适,需药物调理,他是送汤药来的。”
那人仿佛并未起疑,舔着笑脸讨好的说道:“既然如此,下官这就放行。以后若还送药,丞相只需吩咐一声,下面人不会再拦的。”
未多时,阿瑞在众目睽睽下进入房中,胳膊上挎着一个竹篮。邵安接过篮子,端出碗慢慢喝了。喝完后,又从篮中取出两张纸条。
有的同考官惊诧的望向邵安,被身边同僚一碰胳膊,立马眼观鼻,鼻观心,低头假装在看卷子。而离邵安最近的彭源平只做全未在意,继续做自己的事。
一日阅卷结束,有两名同考官随着散去的人流,缓缓踱步在贡院的走廊中,且渐行渐远,有意无意的脱离大队人群。
等到四处无人处,其中一青年官员低声问道:“送药的事,是什么情况?”
另一个年纪稍大,略微发福的中年人笑道:“这还不明白?以送药为名,行舞弊之事。那条子上写的,必是行贿考生的试卷题目或首句内容。”
“这等方法,可比通关节要巧妙得多。”
“是巧妙,但不适合你我。”中年人嫉妒道,“除非像丞相这种权倾天下之人,谁能随意和贡院外通消息?”
那青年还是不相信,“丞相当真是舞弊吗?为何他前几天要摆出一副刚正不阿的气势。为防通关节,但凡用了生僻的语气词的卷子,通通被他打回来了。”
“你还真以为他清廉如水,两袖清风?做官谁能不贪,前几天装成严苛的样子,还不是做给大家看。现在才是到了真正收钱的关键时刻。”
青年微微叹气,“可我们怎么办,卷子被打回来,事也办不成,邵相真是半条财路都不留给我们。”
中年人一咬牙一跺脚,恨恨道:“看来这年头钱不好拿。先分一半给邵相,事成之后,再找考生要就是。”
“这样……成吗?”
“怎么不成?邵相他为何光明正大的让人送药,就是这个意思。他从考生那敛财不算,还得从我们这里刮去一层。高啊,狠呐!”
几日后果然不出邵安所料,陆陆续续有官员前来,送来银票,请求通融。邵安来者不拒,收下钱后却没说同意,也没拒绝,只是让他们写了考生姓名籍贯。
事后邵安统计了一下,发现礼部舞弊的官员最多,吏部和大理寺的最少。看来礼部吏治腐败,是该好好整饬了。而大理寺的官员没有舞弊,应该是知道于承平的计划,甚至是此计划中的关键人物。至于吏部,得力于前任尚书孙敕的管理,较为清廉。
此刻阅卷也到了最后关头——拆糊名,书金榜。但在拆糊名前,先要看排名。正副主考,及十八位同考官依次看完名次,若无异议,则进入下一环节。
一般来说,最多偶尔有几个排序有问题,略微调整即可,大体上没有变动。
排名商定后,就到了最激动的时刻了。众目睽睽下,由同考官拆开糊名,大声念出,另一人则在金榜上写下此人名字。
同考官中要属礼部的官员最为紧张,直到听见所托之人的姓名后,才微微放下心。
金榜写好,同考官上呈主考官,只等邵安确认无误后,便可以开贡院公榜了。
历来这只是走个过场的程序,这次却耽搁了很多功夫,让同考官们在太阳底下等待许久,各个心急如焚。
————————————————————
1关于“学而优则仕”的解释,摘自:《“学而优则仕”正解》
第三十八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三)
暂不提贡院内的情形,先说贡院外,已是流言蜚语不断,闹得天翻地覆了。
这几日京城中有两件大事,被老百姓津津乐道着。其一是刘汝卿告冯彻一事;其二是科举舞弊之事。
刘汝卿的事好办,邵相手书一放,证据充实,无可反驳,于是冯彻决定重审通敌案。虽然冯彻是被告者,但对他审案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依然能做到公正公平。结果正如邵安所言,刘咏舟一案为冤案。
案子一结,京城哗然。人人皆道冯大人是青天大老爷,断案无私,秉公执法。连刘汝卿也被其感动,想要撤诉,说只愿洗清父亲罪名,不愿连累冯大人。
可冯彻却不领情,他主动上折子向皇帝请罪。按本朝律例,误判令人致死,或斩首、或流徙。皇帝念他是个刚正严明的好官,且已平冤纠错,便想下旨轻判。但高巍一伙记恨冯彻,带着几个武将上朝闹过,要求严惩冯彻。
皇上心知肚明,此事乃邵安的手笔,更明白其用意。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了结此事,非得由邵安亲自出面才行。故而皇帝对冯彻的折子不理不睬,留中不发。
至于第二件事,则是极其棘手的。士子们不知从何得到的消息,传言只需向丞相府递交写有自己文章标题的纸条,则可由下人送入贡院内,保证中榜。
寒门士子听说后气愤填膺,富家士子得知后喜上眉梢。一时间,几家欢喜几家愁……
到了放榜那日,士子们的情绪被推到了高|潮。天不亮众人就堵在贡院之外,带着或愤怒、或悲伤、或兴奋、或淡然的表情,一个个紧张的盯着大门,仿佛那门是会吃人的血盆大口。
的确,现在的贡院,就像一个炸药包,恐怕大门一开,士子们的愤怒就能让它爆炸。
然而开门的时间,终究是来临了。
“吱”的一声,朱红色的大门笨重的开启,仿佛带着一种魔力,令外面的士子们全都停止讨论,沉重的气氛瞬时漫延开来。众人只觉得呼吸困难,双手发冷,这不仅仅源于得知成绩前的紧张,还夹杂着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几位同考官先出来,张贴榜单。在贴榜的同时,他们也感觉到了士子之间气氛不对。以往大家会争先恐后的挤上前看榜,今次却表现的十分冷淡。每个人都沉默的站在原地,冷眼旁观。
金榜贴好后,到底还是有一部分士子的目光被吸引过去了。一些举子看到自己高中,却不敢高声欢呼,怕大家以为他是舞弊得到的功名。没有中举的更是骂爹骂娘,高呼不公。甚至有人开始唱那首歪诗:“孔方主试副钱神,题义先分富与贫。……”
最初只有一两个士子唱歪诗,到最后,几乎一半以上的士子都扯着嗓子乱吼。眼见场面失控,平时文弱的书生们转身变为凶神恶煞,一副要吃人的样子。
同考官们哪见过这等架势,这简直是要造反呀。幸好那几人脑子不笨,麻溜的杀回贡院,“砰”的一声将大门关上。
见考官溜走,士子们不干了。有人来到金榜面前,二话不说“撕拉”一声,直接将榜单生生扯下一大片。人们愣了一下后,忽然全部涌向金榜,仿佛遇到什么兴奋的事,争抢着撕榜单。他们不仅要撕,还要扯下来踩两脚,方才能泄了心头之愤。
另一些人见抢不上撕金榜,就挤到贡院门口,挥舞拳头使劲捶门,高叫让里面的人滚出来。
贡院里头众考官人心惶惶,眼巴巴的看着邵安,等着他拿主意。可邵安仿佛没有听见外面的嘶喊咒骂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邵相……士子群情激愤,我等被困在贡院中,如何是好?”终于有人忍不住提问了。
邵安瞥了一眼那没出息的,不咸不淡道:“放心,会有人来的。”
谁会来,来干什么?邵安不说,官员们也不敢多问。
没过多久,果然有救兵到了。
高巍率领着一队禁军正迅速向贡院逼近,听脚步声,少说也有一百来人。且一个个拿着刀剑,身穿盔甲。那铠甲上冰冷的寒气,给禁军添加了几分威严肃穆。
等到了贡院门口,禁军训练有素的分成几路,将叫嚷的考生们团团包围后,“唰”的齐整的抽出刀剑,明晃晃的对着里面的考生们。
那些闹事的考生们见状,声音渐渐低落,很多人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脸色写满了后悔与恐惧。
高巍见场面稳定下来,便上前敲门。门内的同考官们一直在听外面动静,听到高将军带救兵来了,忙欢喜的打开了大门。
同考官一个个出来向高巍致谢,高巍只是冷漠的看向贡院内,仿佛没听到众人的道谢。直到最后一人出来,高巍才露出了一丝笑容。
最后出来的正是邵安。话说前些日子因为文武相斗,高巍一直没与邵安有过来往。后来由于邵安作证刘汝卿之案,打击冯彻,安抚军方,高巍这才亲自跑来维护贡院安危了。
邵安淡淡的看了眼高巍,并没像他人一样道谢,只是说:“高将军怎么亲自来了?”
“维护京城治安是本将职责所在。”
邵安抬眼看见士兵们将刀对着士子,不满道:“皇上的意思,不是让你来镇压考生的,将刀都收起来吧。”
高巍一挥手示意士兵收刀,士子们提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地了。
大伙心没放下多久,又见刑部和大理寺的长官带着一小队衙役也来贡院凑热闹了。蒋嘉闵和冯彻疾步上前,躬身行礼,“下官等来迟,请丞相恕罪。”
“御史台还没到吗?”邵安面沉如水,语音不大,却给人一种压迫感。
蒋嘉闵和冯彻面面相觑,已有刑部和大理寺在场,要是再加上御史台,岂不是三司齐聚了?邵安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高巍此次行动也对一头雾水,既然不是为了抓闹事举子,那皇上叫禁军来做甚?故开口问道:“邵相,这是要做什么?还有冯彻,待罪之人,何以来此?”
邵安道:“是皇上叫他来的。冯彻之事,稍后再议。眼下以平息贡院风波为首。”
高巍撇撇嘴,不再多言。
等最后一人御史大夫于承平到场后,邵安上来对纷纷攘攘的士子讲话。没想到第一句话就让人大惊失色,只听他道:“春闱,确实不公。”
此言一出,不要说那些考官考生了,就连旁观的三司并高巍,皆相顾失色。众人心里茫然不安,脑海中隐隐约约浮现出,先帝时期的科举案。
先帝时期的科举案,搞得是满城风雨,人人自危,谈师门而色变。众人望向台上的考官们,猜测着这回又有谁人弃市,谁人抄家,谁人流放千里?
邵安让副主考彭源平拿出一张单子,对众人道:“本官乃今科主考邵安。经查明,此次会试中,确有通关节,换卷子等行为。本官所查舞弊考官及考生名字皆在此单之上。舞弊案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司会审,定给天下士子一个答复。”
底下人群传来一阵骚动,都没搞清是什么情况。而上面的同考官中,有人竟支持不住,瘫倒在地了。
彭源平将名单交由三司,刑部带头,直接锁了在场的几位考官及士子。高巍派手下的人去各客栈搜查没到贡院的犯罪考生。贡院门前,上演一幕幕大起大落的戏剧人生。刚刚还是威风八面的同考官,转眼间成了阶下囚。唯有邵安运筹帷幄,谈笑风生间杀伐决断。
“此次闹事的举子,本官不予追究,下不为例。”邵安目光犀利的扫过全场,“若有疑问,当下提出。”
高巍乘机问道:“三司会审,大理寺卿是否参加?”
“这是自然。”
“本将认为,冯彻本是罪臣,有何资格审问他人?”
邵安闻言深深皱眉,当初他写供词,一是为刘咏舟申冤,二是为安抚军方,三是打击冯彻。现下三个目的虽已达成,但他对冯彻审案期间所作所为十分钦佩,倒不舍得放弃这样的好官了。
邵安不说话,没想到出列解围的是冯彻,他跪地向丞相叩首道:“下官前来请罪。下官错判误判,使得刘大人被害狱中。”
邵安问:“此案皇上怎么说?”
“下官递了请罪折子,日日在家待罪,然皇上一直不曾下旨。”
“哦。”
“哦?”高巍一听邵安漠不关心的语气,立马跳脚,“邵相,你可不能不管此事啊。冯彻他身为办案官员,不知为民做主,反倒制造冤案,令受害者及其家人遭受巨大损失。”
冯彻内疚道:“对冤案的发生,下官深感自责……”
高巍不等冯彻说完,插话道:“光自责有什么用,自责就能换回刘大人的命吗?他的死谁来负责?你以为光道个歉算完了吗?”
邵安听着高巍说话的口吻语气,和指责他误军的时候一模一样。而冯彻的处境,简直是和当年的自己相差无几:两人同样是失误,同样导致无辜者身亡。
“有错必纠,有责必追,这是肯定的。”邵安打断高巍的长篇大论,“但是,必须先查清楚误判的原因。是有意还是无意,是被人误导还是自身失误?本官会向圣上请旨,严审此案。至于大理寺卿一职,暂由大理寺少卿裴绍钧代理。”
高巍心知邵安所言依律依法,无可反驳,暂时同意了。
第二个问题,是由一位士子提出的。这一问,就问到了关键点上。那人高声道:“敢问丞相大人,此次春闱成绩作何处置?”
邵安笑着指了指张榜的墙面,“你们不是把金榜给撕毁了吗?故第一次榜单作废,春闱成绩,待会重新贴榜。”
原来同考官写完金榜,要交给邵安复查。而这个走过场的程序,恰恰被邵安给利用了。他利用这个时机,将作弊的士子名字逐一删去,换成未中第的有才学子,然后重新誊写一遍。故而复查时邵安耽搁了很久。
第二张金榜公布,考生们纷纷涌上去找自己的名字。一炷香后,有人上榜喜笑颜开,有人落榜则躲在角落抱头痛哭,此情此景,活脱脱的一幅科考众生图。
第三十九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四)
贡院事平,邵安也懒得欣赏考生百态,和高巍一起打道回府了。一路上看高巍还是闷闷不乐的样子,邵安低声开解道:“得饶人处且饶人,他毕竟洗清了洪义的冤枉,难道真要他的性命不可?”
“冯彻挑战我枢密院的权威,罪不容诛。”
邵安冷冷道:“你错了。挑战枢密院的权威的,不是冯彻,是李洪辉和徐磊。”
高巍回顾一下事情经过,的确是李洪辉写的状子,徐磊敲的鸣冤鼓。冯彻作为大理寺卿,接了状子,自然要去提人犯审讯。
可李洪辉和徐磊是自己人,高巍怎么忍心去责怪他们,但这口恶气他又咽不下去,便发泄在了冯彻的身上。
“我可以不要他的命,但至少得引咎辞官吧。邵相,冯彻的案子,本将希望能看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
皇帝下旨,命三司会审科举舞弊案,命丞相邵安主审冯彻误判案。两案齐头并进,同时审理。这下京城百姓,又有闲谈的话题了。
先说科举舞弊案。邵安到底棋高一着,以自身为诱饵,引出那些藏在暗处的不法者。抓来的人在三司严加审讯下,全部认罪画押。于承平眼见自己的完美计划就这么夭折了,心有不甘,便在审问时一个劲的问幕后主谋,想将污水往邵安身上泼。
邵安做事向来滴水不漏,即使有人供出相府家仆私进贡院,传递纸条。可没想到阿瑞能进贡院送药,原来是皇帝先前就允许的。至于小纸条,早已全部上交,正好作为一些士子的舞弊证据。
于承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琢磨着,可以告邵安居心不良,本想受贿,只因发榜当日发觉士子哗变,才揪出舞弊之人,以便撇清自己。
虽然这种猜测毫无证据,但邵安也不好解释清楚。这样的话,于承平即使扳不倒他,但能在皇帝心里留下个爱财的印象。所谓诛心,不过如此。
于承平正筹谋着,忽然管家禀报,邵相来了。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于承平心里不情不愿,面上还要摆出热情好客的样子来。
邵安初入于府,却是个自来熟。自顾自的坐到主位上,打量着厅内摆设,肆意品评了一番,才步入正题。
“于大人听说过一首诗吗,此诗写得真是好。”邵安陶醉的开始诵读,“孔方主试副钱神,题义先分富与贫。……”
于承平不知邵安为何要念此诗,听他读完后,讪讪笑道:“这诗抨击科举,其心可诛,下官认为此诗不好,不好。”
“既然不好,于大人为何要给作者五百两,把这首诗买下来?”邵安疑惑的盯着于承平,看他瞬间脸色惨白,汗如雨下。
“下官……下官不懂丞相的意思。”
“不懂吗?看来本官表述不清。既如此,本官再提醒于大人一下。那位诗人姓赵,是个老秀才。唉,这人真是的,不好好去读圣贤书,倒会写几首歪诗抱怨科举。”邵安饶有兴致的看着于承平不断的擦着汗,继续说道,“不过写诗也有写诗的好处,比如,就遇见于大人这样的伯乐。五百两,也不少了。”
“丞相您这是何意?”于承平的声音有了一丝丝颤抖。
“人呐,贪财就是不好。要是我,得五百两早就溜了。可这位赵秀才,不听于大人的话乖乖回乡。这不,不幸被本官给找到了。”
于承平见邵安已掌握了人证,还能说什么呢?他一下子跪倒在地,服软道:“邵相,下官……下官糊涂,邵相饶下官一回吧。”
邵安叹口气,“出来做官,都不易。不知为何,大人和本官总有一些误会。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是、是,都是误会,误会一场。”于承平像小狗似的,一个劲的点头。
“本官也无意为难你,你好好做你的御史大夫,大家相安无事不好吗?”
“下官受教,下官知错了。”于承平见保住了官位,连连向邵安磕头,激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邵安瞥了眼跪在他脚下的人,从骨子里看不起他。于承平就像一只摇尾乞怜的狗,愚蠢又自大。正因如此,留着于承平,总比应付下一位不知底细的御史大夫要好得多。
科举案没有了于承平的捣乱,其后的审讯一帆风顺。结案上报后,皇帝手下留情,只是将舞弊的同考官与考生流放,并未处斩。一场流血化为无形,人人心里皆松了一口气。
唯有礼部尚书唉声叹气,毕竟科举案中,礼部官员频频出事。礼部贪官如此之多,身为礼部尚书,便很有自知之明的上书乞骸骨。皇帝念其年老,不再追究礼部吏治混乱之责,准许他告老还乡。
至于于承平,邵安对他的处置是:不处置!张三对此颇为不满,抱怨道:“老子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好不容易找到赵秀才,你居然白白放过他?你该不会真相信他能改过自新吧?”
邵安反问道:“谁说我要放过他?我此次不抓他,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
※※※※※
科举案结后,大家的目光通通转向邵安这里,紧盯着冯彻误判案,且看此案如何审训。
最近邵安很烦,高巍隔三差五跑来找他谈心,文官们也派代表上他这里打探消息。而皇上则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彻底撒手不管了。邵安可以预见,本来好好的一桩案子,即将沦为文武党争的工具了。
隔天邵安去刑部大牢探望冯彻,见他虽身居阴暗的牢房,却如坐在自家后院,静看庭前花开花落,仰望天际云卷云舒。看似宠辱不惊,实则对生活失去信念。
邵安很明白他的感受,终归那是他引以为傲的断案事业,却沾上了误判的污点。即使今次逃过一劫,日后恐怕再难掌管刑狱之事了。
看着冯彻,邵安仿佛看见几年前的自己,内心充满了自责、愧疚、甚至自我怀疑。自从那年兵败流放,他便再也不碰兵事了。
而冯彻正经历的,则是邵安曾经历过的。现在他内心的痛苦与纠葛,邵安感同身受。
“你可怪我?”
冯彻神色平静,缓缓摇头道:“下官不怪,下官反倒要感激丞相,及时纠正错案。若等上数十年后才能翻案,到那时下官必定更加良心不安。”
“当时你我同赴杭州审案,我知道你只不过是因为心急。在那样千钧一发之时,任谁都可能会出错的。”
“其实下官不止这一处错。下官还错在挑起文武官员争吵,扰乱朝堂。丞相需平衡朝廷,调理阴阳,不严惩下官不足以平愤。下官愿意领罚,也不想令丞相烦扰。”
邵安笑了,冯彻还是这般一针见血,这般心直口快。
邵安微微弯腰,身子前倾,凑近冯彻,附耳轻语:“不,本官定会捞你出去。因为你是本官见过的,最会断案的判官。”
冯彻愣愣的看着邵安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能言语。他曾观察过邵安多时,却永远也猜不透那人的心思。自己和邵安并不交好,甚至还当众辱骂过他。可他不落井下石,反倒要救自己,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邵安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四个字,物伤其类。如是而已!
※※※※※
已是深夜,万籁无声,邵安揉一揉发痛的眼睛,合上书册。
这些天邵安不眠不休,将本朝法律乃至历代判例均翻检了个遍,想从中找出营救冯彻的方法,然而结果不甚理想。
从误判动机上分,有两种情况:凡官吏怀挟私仇拷打致死者,以故杀论,处斩。如果是过失行为,则可减轻罪行。
从误判后果上分,有三种情况:凡是因过失而判决一人斩刑,主审法官流放千里之外,入籍管教。误判二人斩刑,流放到穷乡僻壤服役。误判三人及以上斩刑,刺配1千里之外坐牢。
综上所述,冯彻最轻也是流放,这辈子别想要做官了。
张三见邵安日日熬夜,一心想为冯彻脱罪,故而奇道:“他当年侮辱过你,如今落得这种下场,不是正合你意?”
“张哥居然是这样看我?”邵安听出张三语气中的讽刺,心下一片冰凉。
张三冷眼旁观这么多事,一直忍着没说。如今被邵安一言挑起,便控制不住道:“你本来就是故意的。从李四入狱开始,你步步设套,环环相扣。先是挑起枢密院和大理寺的纷争,借此打压高巍。后作证冯彻误判,让高巍以为你站在他这边,借此利用他平定科举风波。现在冯彻的使命完成,已成弃子,不是该抛出去,以平息武将怒气吗?”
邵安没有任何辩解,坦然承认,“你说的没错,我原意是此,但我现在不想放弃冯彻了。”
张三明显不信,问道:“何以改变心意?”
邵安不答。
张三无所谓道:“反正你是主审,想咋判就咋判。只剩三日便开堂了,你好自为之。”
————————————————————
1刺配:古代刑罚名。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
第四十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五)
三日后,误判案在刑部衙门正式开堂。
邵安端居堂上主位,是谓主审;刑部诸人站立于侧,是谓陪审。堂上还有枢密使高巍在旁坐着,奉旨听审。
第10节
恋耽美
第10节
“竟有此等歪诗?”邵安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震惊幕后黑手的散播谣言的能力。
张三收起笑容,开始正经的讲道:“是谁散发的谣言,你我心中有数。想那年科场案发,首辅弃市,少宰2戍边。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邵安闻言心中感到一阵温暖,浅笑道:“放心。”
张三见邵安胸有成竹,自知不必为他担忧,也笑道:“在我这小店,是探听不到什么的。现在最受士子欢迎的酒家是‘状元客栈’。”
“状元客栈?”邵安表示住在京城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过有如此霸气之名的客栈。
可张三却神秘一笑,连那家店的位置也不透露,只是说:“我带你去瞅瞅。”
跟着张三左转右转,邵安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家熟悉的客栈,那正是三年前他来京城会试时住过的客栈。
后来邵安金榜题名,大魁天下;再后来宣麻拜相,荣登首辅之位。此店也借着邵安的名声,生意蒸蒸日上。如今又到春闱之际,直接将店名改为“状元客栈”。再加上这里曾是当朝宰相住过的地方,可不得人满为患吗?
张三拉着邵安挤进人堆,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座位坐下。然后嗑着瓜子津津有味的听掌柜的对众人吹嘘,当年他如何慧眼识珠,第一眼就发现邵安有宰辅之才的故事。
邵安无奈的看着这一幕,想当初自己刚入京,行事格外低调,与那掌柜的也只说过几句话,多数时间是在客房内温习功课。等发榜后没多久,皇帝赐宅,便搬出客栈了。
果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能掌柜的早已忘记邵安容貌,却能编出一段段与状元郎相识相知的精彩故事。
邵安听得无聊,对张三抱怨道:“听他胡吹,有什么意思?”
张三还未答话,同桌对面的一位士子却抢答道:“这可是邵丞相住过的客栈。楼上那间邵相住过的客房,如今要上百两才能住一晚呢。”
邵安摇头道:“哪朝哪代没有状元,哪朝哪代没有首辅?有什么值得上百两住一间屋子的。”
那人高声质问邵安:“兄台此言差矣。敢问哪位状元能在三年之内当上丞相?”
邻桌的一人听到动静,抬头瞪了那人一眼,“的确史无前例。但仁兄可知一句话,登高必跌重。”
“你敢非议丞相?”
眼见着两人要吵起来了,邵安赶紧拉架,“罢了罢了,听故事要紧。”
而旁边的张三,已经忍笑忍到胃痛了。
————————————————————
1孔方主试副钱神,题义先分富与贫。定价七千立契约,经房十二不论文。金陵自古成金穴,白下于今多白丁。最讶丁酉兼壬子,博得财星始发身。——无名氏。
2少宰:吏部侍郎的别称。
第三十六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一)
翻过年便是泰安五年,又逢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依照惯例,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指派正副主考官各一名,同考官十八名,甄选天下有才之士。
主考官的人选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正是丞相邵安。由于孙敕是上届主考,故而此次副主考之位便落在吏部尚书彭源平头上。至于十八位同考官人选,糅杂了朝中各方势力,礼部出几人,吏部出几人,大理寺出几人,连御史台也出了几人。
比之考官间的势力争逐,长安城内蜂拥而至的士子之中,竞争同样激烈。各个摩拳擦掌,势要在春闱一决高下,跃入龙门。
三月初九,春闱伊始。
赴考的举子们早已在贡院门口等候多时,有穿补丁长衫的,有着华服罗衫的;有徒步前来的,有乘轿而来的。但无论贫富贵贱,大家都是来考试的,此刻人人心情忐忑,众人皆议论纷纷,场面吵闹纷杂。
卯时一到,举子进考场。先在贡院门口排队登记姓名,以核对身份。然后进去搜身查包袱,为防夹带。
不知是因为今科举子们胆子太大,还是因为搜查力度加大,导致而今年的夹带,似乎要比往年搜出的多。故而有几十个考生被驱出考场,革除功名。看着那些人哭天喊地的被士兵赶出大门,斯文扫地。这一幕给其余考生带来无形的压力。
邵安听到查出这么多舞弊考生,也坐不住了。指示士兵继续严查,并亲自去贡院门口看看。结果刚去那就看见一位熟人,还是一位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考场的熟人。
“那位考生不用检查了,去叫他过来。”邵安对属下发话,那人正等待搜身呢,却被请到了丞相面前。可惜那人一见邵安的面,神情大变,丝毫没有遇见熟人的兴奋之情。
邵安当然更没有什么兴奋之情,甚至没有和他寒暄,语气严厉的问道:“你可有领卷票1?”
“……有。”那人迟疑片刻,磨磨唧唧的拿出领卷票。
邵安打开,看到上书“某省某地某人执票赴院考试毋迟”等字样,冷笑一声道:“本官记得你姓刘,怎么这上面改姓张了?”
“在下就是姓张。”那人犟嘴,仍然死不承认。这是情理之中的,毕竟替考的惩罚要比夹带严重得多。
“本官的记性没那么差,你乃刘咏舟之子刘汝卿。”邵安毫不客气的揭穿那人的真面目,而后放缓语气,谆谆诱导道,“现下左右无人,你可以据实以告。你是替人代考吗?”
“不是。”刘汝卿见被拆穿,知道挣扎无意,老实交代道,“这上面的名字确实不是我,但并非为人代考。而是由于家父之案,三代不得科举,故不得不出此下策。”
本朝规定,犯官之后、娼妓、优伶等不得科举。这个理由倒说得通,邵安便信了刘汝卿的话。
“领卷票上的名字是谁?”
“此人乃家父故友之子,他多次不第,无心科举,便给了我他的户籍,算是给我一个机会。”刘汝卿声音渐渐低沉,“大人是知道家父的冤屈,能否网开一面?”
邵安丝毫不为所动,冷漠的说道:“律法上写的明明白白,有资格参加科举者,须身家清白、不能冒籍、不能匿丧。”
“大人您心里清楚,家父没有通敌。为何您不能通融通融?”
“二者岂可混为一谈?”邵安训斥道,“你若觉得刘咏舟冤枉,可以上书陈冤,为其翻案。但在此之前,你仍是犯官之后,不得科考。”
“然而董疾已死。”刘汝卿失落的说。他自然也想过翻案一事,但无人证物证,想要沉冤得雪,简直比登天还难。
邵安莫名的轻笑道:“知道内情的并非董疾一人。”
“并非董疾一人?您是说……”刘汝卿蓦然抬头望向邵安,眼中充满了极为惊异的神色。
邵安点头,“本官可以为你写份证词,你拿此去大理寺鸣冤。不过本届春闱,你怕是要错过了。”
“在下明白。在下从没有到过贡院,更没有去过刑部大牢。”
果然是一点就透,邵安满意的笑了笑,提笔一挥,文不加点的写好了证词。然后又叮咛他一次,“记住,一定要去大理寺。”
当时刘汝卿并不懂去大理寺和去刑部有何分别,可等他明白过来后,为时已晚。
考生入场,封锁贡院。向主考官禀明舞弊人数,缺考人数等事项,然后领取试题。
按例,春闱考九天,分三场,每场三天。首场试四书五经义;次场试论判,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2简单的说,第一场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旨在测试考生对儒家学说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第二场是为了考察生员判别是非,撰写各种公文行政地能力。第三场是考察学生古今政事方面的见地。
这边考官们确认试卷无误,便分发试卷,击鼓鸣钟,表明春闱正式开始。
那边考生们正襟危坐,在小隔间内焦急的等待考官发题。等众考生拿到密封的试卷,拆开阅卷后,所有考生都倒吸一口冷气,科场中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只见首题为:学而优则仕。
此句出自《论语》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此题之难,一是难在立意,二是对“优”的理解,三是对“仕”的理解,四是对“学”的理解。
此题不仅让下面的考生抓耳挠腮,也令上面的考官百思不得其解。纵观本朝科举,很少出这类有争议的句子。这题该如何解,恐怕只有出题者邵安心中有数了。
虽然题难,但考生们千里迢迢来长安一趟,可不是来交白卷的,就算胡诌也得把卷子给写满了才行。众人或文思泉涌下笔如神,或三纸无驴离题万里,总之都开始提笔研磨了。
邵安缓缓巡视着诸位奋笔疾书的身影,倾听着笔尖触动宣纸的声音,思绪万千。不过他并没有回想三年前自己的科举往事,而是想到更远的从前,想起秦爷给他提过的,先帝时期的科举案。
※※※※※
那是永康二十年,安儿流放期间,秦叔告诉他关于科举案的内|幕。
那日,又有几个犯人熬不过苦役,逃跑被杀。长官聚集起众人一通骂,让他们好好看看逃跑者的下场。
等长官让大伙解散后,秦叔摇着头看着地下躺着的尸体,对安儿说:“这些人死了也好。来到这儿,熬得过则生,熬不过则死。他们一看就是自幼富贵的人,哪里受得了这苦,早晚都得死。”
“你也是锦衣玉食的人,怎么就能受得了?”安儿问道。比起之前刚来的那段时间,他渐渐从悲痛中走出,偶尔也能说几句话了。
“哈哈。”秦叔苦笑,“锦衣玉食?那哪是锦衣玉食啊,简直是杀人的衣,害人的食。”
安儿静静的听着,良久抬头看向秦叔,问道:“秦叔因何犯罪?”
“因为,党争!”秦叔摇头叹息,“十多年前的科举案,你知道吗?”
邵安听安王说起过此事,便回答道:“知道。那次科举案是当今圣上继位初期发生的,是为了扫平官员士子相互勾结,拜师座收门生的风气。”
“肤浅!那只不过是胜利者的说辞罢了,实则还不是为了党争。”秦叔越说越激动,捏拳狠狠捶了一下墙面,“你可知科举案杀人无数,震惊朝野。”
安儿撇撇嘴,不以为然道:“可我听说,犯案的收受了考生贿赂,科举舞弊,罪有应得。”
“官场都是这风气,几人不贪?即使入仕时清白如水,到官场这大染坊一泡,又有几人能干净?”秦叔指了指远方几个劳作的罪犯,“你看那些个人,也是当官的。他们不是贪污就是腐败,因而被发配到这里的。”
安儿蹙眉,没想到官场中的水这么深。
秦叔继续说:“每回科考都会有舞弊现象,你可知为何这次牵连甚广?”
安儿想了想,“有人想排除异己,党同伐异?”
秦叔对安儿的回答有些吃惊,“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居然一语中的。当时皇上登基没几年,根基不稳,朝中老臣结为一党,掌控权柄。于是皇帝借廖鸿煊老贼的手,以科举案之名,除掉了老臣们。”
安儿默然,他虽未曾见过当今圣上,但从安王以及晋王的只言片语中,早已感受到其手腕和能力。只要看看如今朝中的夺嫡之争,太子与晋王争斗不休,而圣上却高高在上,冷眼旁观自己的两个儿子,斗个你死我活。
“除去老臣后,皇帝依然心存疑虑,怕再有人结党。”秦叔伸出三个手指,“而今朋党有三途,同乡而出为其一,门生而出为其二,同年而出为其三。”
安儿偏头思索道:“老乡天生注定,同年命中注定。唯有门生是人为选定的。”
“对。皇帝一心要阻止党争,故而禁收门生。这才是科举案的最终目的。”
安儿感叹,想当年皇帝初登基,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可如今却贪图享乐,放任太子和晋王结党,甚至利用党争来操控朝政,掌握权力。原来权力真的是让人丧心病狂的毒|药,能令人变得面目全非。
想到此,安儿心中更加抵制官场。而他那时并未猜到,自己有一天会为了哥哥,去科考,去当官,去在世间那最艰险的地方拼搏。
※※※※※
后两场的题目中规中矩,不易不难。九日后三场试毕,诸事平顺。所有考生答完退场,轮到考官们开始阅卷了。
为防止作弊,先要将试卷糊名誊录,再交给考官评阅。当试卷送入内帘之后。主考官邵安对所有同考官道:“诸位,掣签吧。”十几位同考官轮流上前抽签,抽到几就把那一沓卷子拿走。
等所有人拿到卷子后,一个个安静的在座位上正襟危坐,等待主考官破题,也就是说明答案和评分标准。而他们最期待的答案,自然是第一场的那道考题,看邵安如何自圆其说。
————————————————————
1领卷票:相当于准考证。
2考试内容仿照明朝科举。
第三十七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二)
邵安走上前,缓缓扫过在座诸位,开始讲解:“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若考生解释为:学习优秀就做官。此等答卷,弃之。”
众人点头,因为如此解释,则与之对称的‘仕而优则学’,难道要理解成:做官如果优秀了就去学习?
见众人无异议,邵安继续讲道:“若将‘优’释为‘行有余力’,评下等;释为‘多’,评中等。”
这次下面隐隐传来嗡嗡声,个别人对此感到疑惑,终于有一年青官员站起来问道:“邵相,下官不解。马融注《论语》,训‘优’为‘行有余力’。何以评下等?”
“《说文》有云:优,饶也。又曰:饶,饱也。《小尔雅》云:优,多也。”邵安毫不客气的举出反例。
提问者被驳得无言以对,脸一红拱手道:“下官受教。”
“将‘仕’释为‘学习’,下等;释为‘做事’,中等。”邵安停顿片刻,环视四周,“诸位可有疑问?”
第二个人站起来了,态度可比第一个要谦逊许多,“下官愚钝,敢问邵相,此解出自何处?”
邵安解道:“朱熹曰:‘仕与学,理同而事异。’然本官以为,此处应参照《段注》:仕,事也。‘仕’与‘士’皆事其事之谓。”
“多谢丞相,下官受教。”
邵安最后点评道:“将‘学’释为‘学习’,下等;释为‘觉悟’,中等。《说文》有云:学,觉悟也。”
总结一下,就是说将此句译为“学习优秀了就做官”的人,直接落榜。译为“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很明显后半句逻辑不通,当官可不是你学习有了闲余时间,想当就能当的。故此等试卷最好成绩也就相当于是个三甲名次。
如果理解为“学习有余力就能做事”或者“读书多了可以做事”,逻辑合适,可能落个相当于二甲的名次。
最后公布正确答案,此句应该这么理解:“做事如果做得多了就能领悟其中的道理,领语的道理多了就能更好地做事。1”若理解无误,再加上立意出众,文笔精妙,那么挤入前三名是很有希望的。
邵安宣布完取卷要求,同考官们才开始阅卷。等同考官点评过后,再将卷子移交副主考彭源平。彭源平看过,觉得此文尚可,就写个“取”字,上交主考官。邵安看后,觉得中意,便写“中”字,那么恭喜这位考生,终于及第了。
所以说,邵安的阅卷工作并非冗杂,但他清楚,此刻远远还没到轻松的时候。因为在阅卷过程中,舞弊的机会是最多的。那么多同考官,哪能保证他们没有一人受贿?什么通关节,换卷子……其手段之多,方法之奇,简直令人防不胜防。
※※※※※
贡院的阅卷工作在紧张进行中,且说贡院之外,大理寺中则翻起来惊涛骇浪。
扰乱一汪春水的,就是被邵安赶出考场的刘汝卿。他按照邵安指示,去大理寺鸣冤。等升堂告完后才发现,自己要告的人正是主审之人——冯彻。
审案者是被告者,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话说那日情形,刘汝卿击鼓过后,差役案例拿过状子,递交大理寺卿冯彻。等冯彻看完,发现这竟然是状告自己的案子,立马来了兴致,马上开堂审问。
刘汝卿被带到堂下,抬头看向主审官,脸上无丝毫诧异之情。因为他根本就没见过冯彻,甚至连冯彻是谁都没听说过。
冯彻先是按规矩问了姓名籍贯之事,然后才问出正题:“堂下状告何人?”
刘汝卿按邵安写的证词,照本宣科道:“原刑部左侍郎,冯彻冯致远。”
此言一出,衙役们一个个露出奇怪的表情,看刘汝卿的神情仿佛是看一个死人。
冯彻依旧不动声色道:“所告何事?”
“冯彻冤枉家父刘咏舟通敌,在没有确凿证据时,肆意囚禁家父,致使家父被害狱中。”
“你这是要翻案!”冯彻一眼就看穿刘汝卿的意图,“既如此,你有何证据证明他是被冤枉的?”
“通敌案主谋董疾就是证人。他死前透露,家父并不知通敌之事,而且家父在狱中并非畏罪自尽,是被他人所杀。”
冯彻深觉匪夷所思,“翻出个死人如何为你作证?而且董疾死前关入刑部大牢,你区区一平民如何能进去?”
“草民自然不能入大牢,故而时至今日才得知家父是枉死的。前几日草民入京,偶遇丞相大人,才得知这些事情。”说罢他拿出邵安的手书,递交给冯彻。
冯彻细细阅览,见邵安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是他曾在董疾临刑前又审过一次,董疾道出自己杀害刘咏舟,并得知刘咏舟是冤枉的。二是他曾在审案时表明通敌者另有其人,但冯彻不听劝告,执意进京逮捕刘咏舟下狱,造成冤案。
冯彻看完久久不能回神,邵安写的每个字都是千真万确的,令他无从辩驳。他失落的放下证词,对刘汝卿说:“本官就是冯彻,字致远。”
“……”刘汝卿终于明白,邵安为何要强调他来大理寺告状了。
※※※※※
暮春三月,春寒将尽,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十几位考官坐在贡院,一个个都低头快速的浏览着卷子,偶尔有几个人微微抬头舒展下筋骨,或是碰到疑难点和同僚耳语几句。
邵安坐于正中主座,看卷子的途中也会略微抬头,扫视下面的各位考官,似乎想从他们的批阅动作中看出些许端疑。然而一切风平浪静,似乎无一人有作弊的倾向。
可平静是表面的,正如海浪席岸的前夕,暴风雨降临的前夜,死寂沉沉,毫无声息。
到了掌灯时分,邵安看大伙略显疲惫,便通融道:“今日阅卷毕,各位歇息去吧。”
众人密封好试卷,收拾好笔墨,便纷纷起身,向丞相拱手告辞。等考官们各自散去,邵安再检查一遍后才锁好门窗,最后一个离开。
邵安漫步在贡院后园中,脑子里回放着从开考到阅卷的全过程。在他严厉的监督下,那些舞弊念头都被扼杀于幼苗之中,但他深知贪污舞弊之事层出不穷,稍不防备又会纷纷冒出。更何况以于承平的性子,就算没有舞弊也会制造伪装,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看来被动的等待是不行的,一切还得先下手为强。
次日阅卷,和前几天一样,在平稳有序的气氛中进行着。可到了中途,邵府的管家阿瑞忽然来到了贡院。
起先守院的士兵不让阿瑞进,但阿瑞说出自己是丞相府管家,专程来为邵相送药。士兵们闻言面面相觑,不知真假,只能上报。
最后报到邵安跟前,邵安笑道:“是本官让他来的,近日本官身体不适,需药物调理,他是送汤药来的。”
那人仿佛并未起疑,舔着笑脸讨好的说道:“既然如此,下官这就放行。以后若还送药,丞相只需吩咐一声,下面人不会再拦的。”
未多时,阿瑞在众目睽睽下进入房中,胳膊上挎着一个竹篮。邵安接过篮子,端出碗慢慢喝了。喝完后,又从篮中取出两张纸条。
有的同考官惊诧的望向邵安,被身边同僚一碰胳膊,立马眼观鼻,鼻观心,低头假装在看卷子。而离邵安最近的彭源平只做全未在意,继续做自己的事。
一日阅卷结束,有两名同考官随着散去的人流,缓缓踱步在贡院的走廊中,且渐行渐远,有意无意的脱离大队人群。
等到四处无人处,其中一青年官员低声问道:“送药的事,是什么情况?”
另一个年纪稍大,略微发福的中年人笑道:“这还不明白?以送药为名,行舞弊之事。那条子上写的,必是行贿考生的试卷题目或首句内容。”
“这等方法,可比通关节要巧妙得多。”
“是巧妙,但不适合你我。”中年人嫉妒道,“除非像丞相这种权倾天下之人,谁能随意和贡院外通消息?”
那青年还是不相信,“丞相当真是舞弊吗?为何他前几天要摆出一副刚正不阿的气势。为防通关节,但凡用了生僻的语气词的卷子,通通被他打回来了。”
“你还真以为他清廉如水,两袖清风?做官谁能不贪,前几天装成严苛的样子,还不是做给大家看。现在才是到了真正收钱的关键时刻。”
青年微微叹气,“可我们怎么办,卷子被打回来,事也办不成,邵相真是半条财路都不留给我们。”
中年人一咬牙一跺脚,恨恨道:“看来这年头钱不好拿。先分一半给邵相,事成之后,再找考生要就是。”
“这样……成吗?”
“怎么不成?邵相他为何光明正大的让人送药,就是这个意思。他从考生那敛财不算,还得从我们这里刮去一层。高啊,狠呐!”
几日后果然不出邵安所料,陆陆续续有官员前来,送来银票,请求通融。邵安来者不拒,收下钱后却没说同意,也没拒绝,只是让他们写了考生姓名籍贯。
事后邵安统计了一下,发现礼部舞弊的官员最多,吏部和大理寺的最少。看来礼部吏治腐败,是该好好整饬了。而大理寺的官员没有舞弊,应该是知道于承平的计划,甚至是此计划中的关键人物。至于吏部,得力于前任尚书孙敕的管理,较为清廉。
此刻阅卷也到了最后关头——拆糊名,书金榜。但在拆糊名前,先要看排名。正副主考,及十八位同考官依次看完名次,若无异议,则进入下一环节。
一般来说,最多偶尔有几个排序有问题,略微调整即可,大体上没有变动。
排名商定后,就到了最激动的时刻了。众目睽睽下,由同考官拆开糊名,大声念出,另一人则在金榜上写下此人名字。
同考官中要属礼部的官员最为紧张,直到听见所托之人的姓名后,才微微放下心。
金榜写好,同考官上呈主考官,只等邵安确认无误后,便可以开贡院公榜了。
历来这只是走个过场的程序,这次却耽搁了很多功夫,让同考官们在太阳底下等待许久,各个心急如焚。
————————————————————
1关于“学而优则仕”的解释,摘自:《“学而优则仕”正解》
第三十八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三)
暂不提贡院内的情形,先说贡院外,已是流言蜚语不断,闹得天翻地覆了。
这几日京城中有两件大事,被老百姓津津乐道着。其一是刘汝卿告冯彻一事;其二是科举舞弊之事。
刘汝卿的事好办,邵相手书一放,证据充实,无可反驳,于是冯彻决定重审通敌案。虽然冯彻是被告者,但对他审案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依然能做到公正公平。结果正如邵安所言,刘咏舟一案为冤案。
案子一结,京城哗然。人人皆道冯大人是青天大老爷,断案无私,秉公执法。连刘汝卿也被其感动,想要撤诉,说只愿洗清父亲罪名,不愿连累冯大人。
可冯彻却不领情,他主动上折子向皇帝请罪。按本朝律例,误判令人致死,或斩首、或流徙。皇帝念他是个刚正严明的好官,且已平冤纠错,便想下旨轻判。但高巍一伙记恨冯彻,带着几个武将上朝闹过,要求严惩冯彻。
皇上心知肚明,此事乃邵安的手笔,更明白其用意。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了结此事,非得由邵安亲自出面才行。故而皇帝对冯彻的折子不理不睬,留中不发。
至于第二件事,则是极其棘手的。士子们不知从何得到的消息,传言只需向丞相府递交写有自己文章标题的纸条,则可由下人送入贡院内,保证中榜。
寒门士子听说后气愤填膺,富家士子得知后喜上眉梢。一时间,几家欢喜几家愁……
到了放榜那日,士子们的情绪被推到了高|潮。天不亮众人就堵在贡院之外,带着或愤怒、或悲伤、或兴奋、或淡然的表情,一个个紧张的盯着大门,仿佛那门是会吃人的血盆大口。
的确,现在的贡院,就像一个炸药包,恐怕大门一开,士子们的愤怒就能让它爆炸。
然而开门的时间,终究是来临了。
“吱”的一声,朱红色的大门笨重的开启,仿佛带着一种魔力,令外面的士子们全都停止讨论,沉重的气氛瞬时漫延开来。众人只觉得呼吸困难,双手发冷,这不仅仅源于得知成绩前的紧张,还夹杂着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几位同考官先出来,张贴榜单。在贴榜的同时,他们也感觉到了士子之间气氛不对。以往大家会争先恐后的挤上前看榜,今次却表现的十分冷淡。每个人都沉默的站在原地,冷眼旁观。
金榜贴好后,到底还是有一部分士子的目光被吸引过去了。一些举子看到自己高中,却不敢高声欢呼,怕大家以为他是舞弊得到的功名。没有中举的更是骂爹骂娘,高呼不公。甚至有人开始唱那首歪诗:“孔方主试副钱神,题义先分富与贫。……”
最初只有一两个士子唱歪诗,到最后,几乎一半以上的士子都扯着嗓子乱吼。眼见场面失控,平时文弱的书生们转身变为凶神恶煞,一副要吃人的样子。
同考官们哪见过这等架势,这简直是要造反呀。幸好那几人脑子不笨,麻溜的杀回贡院,“砰”的一声将大门关上。
见考官溜走,士子们不干了。有人来到金榜面前,二话不说“撕拉”一声,直接将榜单生生扯下一大片。人们愣了一下后,忽然全部涌向金榜,仿佛遇到什么兴奋的事,争抢着撕榜单。他们不仅要撕,还要扯下来踩两脚,方才能泄了心头之愤。
另一些人见抢不上撕金榜,就挤到贡院门口,挥舞拳头使劲捶门,高叫让里面的人滚出来。
贡院里头众考官人心惶惶,眼巴巴的看着邵安,等着他拿主意。可邵安仿佛没有听见外面的嘶喊咒骂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邵相……士子群情激愤,我等被困在贡院中,如何是好?”终于有人忍不住提问了。
邵安瞥了一眼那没出息的,不咸不淡道:“放心,会有人来的。”
谁会来,来干什么?邵安不说,官员们也不敢多问。
没过多久,果然有救兵到了。
高巍率领着一队禁军正迅速向贡院逼近,听脚步声,少说也有一百来人。且一个个拿着刀剑,身穿盔甲。那铠甲上冰冷的寒气,给禁军添加了几分威严肃穆。
等到了贡院门口,禁军训练有素的分成几路,将叫嚷的考生们团团包围后,“唰”的齐整的抽出刀剑,明晃晃的对着里面的考生们。
那些闹事的考生们见状,声音渐渐低落,很多人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脸色写满了后悔与恐惧。
高巍见场面稳定下来,便上前敲门。门内的同考官们一直在听外面动静,听到高将军带救兵来了,忙欢喜的打开了大门。
同考官一个个出来向高巍致谢,高巍只是冷漠的看向贡院内,仿佛没听到众人的道谢。直到最后一人出来,高巍才露出了一丝笑容。
最后出来的正是邵安。话说前些日子因为文武相斗,高巍一直没与邵安有过来往。后来由于邵安作证刘汝卿之案,打击冯彻,安抚军方,高巍这才亲自跑来维护贡院安危了。
邵安淡淡的看了眼高巍,并没像他人一样道谢,只是说:“高将军怎么亲自来了?”
“维护京城治安是本将职责所在。”
邵安抬眼看见士兵们将刀对着士子,不满道:“皇上的意思,不是让你来镇压考生的,将刀都收起来吧。”
高巍一挥手示意士兵收刀,士子们提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地了。
大伙心没放下多久,又见刑部和大理寺的长官带着一小队衙役也来贡院凑热闹了。蒋嘉闵和冯彻疾步上前,躬身行礼,“下官等来迟,请丞相恕罪。”
“御史台还没到吗?”邵安面沉如水,语音不大,却给人一种压迫感。
蒋嘉闵和冯彻面面相觑,已有刑部和大理寺在场,要是再加上御史台,岂不是三司齐聚了?邵安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高巍此次行动也对一头雾水,既然不是为了抓闹事举子,那皇上叫禁军来做甚?故开口问道:“邵相,这是要做什么?还有冯彻,待罪之人,何以来此?”
邵安道:“是皇上叫他来的。冯彻之事,稍后再议。眼下以平息贡院风波为首。”
高巍撇撇嘴,不再多言。
等最后一人御史大夫于承平到场后,邵安上来对纷纷攘攘的士子讲话。没想到第一句话就让人大惊失色,只听他道:“春闱,确实不公。”
此言一出,不要说那些考官考生了,就连旁观的三司并高巍,皆相顾失色。众人心里茫然不安,脑海中隐隐约约浮现出,先帝时期的科举案。
先帝时期的科举案,搞得是满城风雨,人人自危,谈师门而色变。众人望向台上的考官们,猜测着这回又有谁人弃市,谁人抄家,谁人流放千里?
邵安让副主考彭源平拿出一张单子,对众人道:“本官乃今科主考邵安。经查明,此次会试中,确有通关节,换卷子等行为。本官所查舞弊考官及考生名字皆在此单之上。舞弊案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司会审,定给天下士子一个答复。”
底下人群传来一阵骚动,都没搞清是什么情况。而上面的同考官中,有人竟支持不住,瘫倒在地了。
彭源平将名单交由三司,刑部带头,直接锁了在场的几位考官及士子。高巍派手下的人去各客栈搜查没到贡院的犯罪考生。贡院门前,上演一幕幕大起大落的戏剧人生。刚刚还是威风八面的同考官,转眼间成了阶下囚。唯有邵安运筹帷幄,谈笑风生间杀伐决断。
“此次闹事的举子,本官不予追究,下不为例。”邵安目光犀利的扫过全场,“若有疑问,当下提出。”
高巍乘机问道:“三司会审,大理寺卿是否参加?”
“这是自然。”
“本将认为,冯彻本是罪臣,有何资格审问他人?”
邵安闻言深深皱眉,当初他写供词,一是为刘咏舟申冤,二是为安抚军方,三是打击冯彻。现下三个目的虽已达成,但他对冯彻审案期间所作所为十分钦佩,倒不舍得放弃这样的好官了。
邵安不说话,没想到出列解围的是冯彻,他跪地向丞相叩首道:“下官前来请罪。下官错判误判,使得刘大人被害狱中。”
邵安问:“此案皇上怎么说?”
“下官递了请罪折子,日日在家待罪,然皇上一直不曾下旨。”
“哦。”
“哦?”高巍一听邵安漠不关心的语气,立马跳脚,“邵相,你可不能不管此事啊。冯彻他身为办案官员,不知为民做主,反倒制造冤案,令受害者及其家人遭受巨大损失。”
冯彻内疚道:“对冤案的发生,下官深感自责……”
高巍不等冯彻说完,插话道:“光自责有什么用,自责就能换回刘大人的命吗?他的死谁来负责?你以为光道个歉算完了吗?”
邵安听着高巍说话的口吻语气,和指责他误军的时候一模一样。而冯彻的处境,简直是和当年的自己相差无几:两人同样是失误,同样导致无辜者身亡。
“有错必纠,有责必追,这是肯定的。”邵安打断高巍的长篇大论,“但是,必须先查清楚误判的原因。是有意还是无意,是被人误导还是自身失误?本官会向圣上请旨,严审此案。至于大理寺卿一职,暂由大理寺少卿裴绍钧代理。”
高巍心知邵安所言依律依法,无可反驳,暂时同意了。
第二个问题,是由一位士子提出的。这一问,就问到了关键点上。那人高声道:“敢问丞相大人,此次春闱成绩作何处置?”
邵安笑着指了指张榜的墙面,“你们不是把金榜给撕毁了吗?故第一次榜单作废,春闱成绩,待会重新贴榜。”
原来同考官写完金榜,要交给邵安复查。而这个走过场的程序,恰恰被邵安给利用了。他利用这个时机,将作弊的士子名字逐一删去,换成未中第的有才学子,然后重新誊写一遍。故而复查时邵安耽搁了很久。
第二张金榜公布,考生们纷纷涌上去找自己的名字。一炷香后,有人上榜喜笑颜开,有人落榜则躲在角落抱头痛哭,此情此景,活脱脱的一幅科考众生图。
第三十九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四)
贡院事平,邵安也懒得欣赏考生百态,和高巍一起打道回府了。一路上看高巍还是闷闷不乐的样子,邵安低声开解道:“得饶人处且饶人,他毕竟洗清了洪义的冤枉,难道真要他的性命不可?”
“冯彻挑战我枢密院的权威,罪不容诛。”
邵安冷冷道:“你错了。挑战枢密院的权威的,不是冯彻,是李洪辉和徐磊。”
高巍回顾一下事情经过,的确是李洪辉写的状子,徐磊敲的鸣冤鼓。冯彻作为大理寺卿,接了状子,自然要去提人犯审讯。
可李洪辉和徐磊是自己人,高巍怎么忍心去责怪他们,但这口恶气他又咽不下去,便发泄在了冯彻的身上。
“我可以不要他的命,但至少得引咎辞官吧。邵相,冯彻的案子,本将希望能看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
皇帝下旨,命三司会审科举舞弊案,命丞相邵安主审冯彻误判案。两案齐头并进,同时审理。这下京城百姓,又有闲谈的话题了。
先说科举舞弊案。邵安到底棋高一着,以自身为诱饵,引出那些藏在暗处的不法者。抓来的人在三司严加审讯下,全部认罪画押。于承平眼见自己的完美计划就这么夭折了,心有不甘,便在审问时一个劲的问幕后主谋,想将污水往邵安身上泼。
邵安做事向来滴水不漏,即使有人供出相府家仆私进贡院,传递纸条。可没想到阿瑞能进贡院送药,原来是皇帝先前就允许的。至于小纸条,早已全部上交,正好作为一些士子的舞弊证据。
于承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琢磨着,可以告邵安居心不良,本想受贿,只因发榜当日发觉士子哗变,才揪出舞弊之人,以便撇清自己。
虽然这种猜测毫无证据,但邵安也不好解释清楚。这样的话,于承平即使扳不倒他,但能在皇帝心里留下个爱财的印象。所谓诛心,不过如此。
于承平正筹谋着,忽然管家禀报,邵相来了。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于承平心里不情不愿,面上还要摆出热情好客的样子来。
邵安初入于府,却是个自来熟。自顾自的坐到主位上,打量着厅内摆设,肆意品评了一番,才步入正题。
“于大人听说过一首诗吗,此诗写得真是好。”邵安陶醉的开始诵读,“孔方主试副钱神,题义先分富与贫。……”
于承平不知邵安为何要念此诗,听他读完后,讪讪笑道:“这诗抨击科举,其心可诛,下官认为此诗不好,不好。”
“既然不好,于大人为何要给作者五百两,把这首诗买下来?”邵安疑惑的盯着于承平,看他瞬间脸色惨白,汗如雨下。
“下官……下官不懂丞相的意思。”
“不懂吗?看来本官表述不清。既如此,本官再提醒于大人一下。那位诗人姓赵,是个老秀才。唉,这人真是的,不好好去读圣贤书,倒会写几首歪诗抱怨科举。”邵安饶有兴致的看着于承平不断的擦着汗,继续说道,“不过写诗也有写诗的好处,比如,就遇见于大人这样的伯乐。五百两,也不少了。”
“丞相您这是何意?”于承平的声音有了一丝丝颤抖。
“人呐,贪财就是不好。要是我,得五百两早就溜了。可这位赵秀才,不听于大人的话乖乖回乡。这不,不幸被本官给找到了。”
于承平见邵安已掌握了人证,还能说什么呢?他一下子跪倒在地,服软道:“邵相,下官……下官糊涂,邵相饶下官一回吧。”
邵安叹口气,“出来做官,都不易。不知为何,大人和本官总有一些误会。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是、是,都是误会,误会一场。”于承平像小狗似的,一个劲的点头。
“本官也无意为难你,你好好做你的御史大夫,大家相安无事不好吗?”
“下官受教,下官知错了。”于承平见保住了官位,连连向邵安磕头,激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邵安瞥了眼跪在他脚下的人,从骨子里看不起他。于承平就像一只摇尾乞怜的狗,愚蠢又自大。正因如此,留着于承平,总比应付下一位不知底细的御史大夫要好得多。
科举案没有了于承平的捣乱,其后的审讯一帆风顺。结案上报后,皇帝手下留情,只是将舞弊的同考官与考生流放,并未处斩。一场流血化为无形,人人心里皆松了一口气。
唯有礼部尚书唉声叹气,毕竟科举案中,礼部官员频频出事。礼部贪官如此之多,身为礼部尚书,便很有自知之明的上书乞骸骨。皇帝念其年老,不再追究礼部吏治混乱之责,准许他告老还乡。
至于于承平,邵安对他的处置是:不处置!张三对此颇为不满,抱怨道:“老子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好不容易找到赵秀才,你居然白白放过他?你该不会真相信他能改过自新吧?”
邵安反问道:“谁说我要放过他?我此次不抓他,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
※※※※※
科举案结后,大家的目光通通转向邵安这里,紧盯着冯彻误判案,且看此案如何审训。
最近邵安很烦,高巍隔三差五跑来找他谈心,文官们也派代表上他这里打探消息。而皇上则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彻底撒手不管了。邵安可以预见,本来好好的一桩案子,即将沦为文武党争的工具了。
隔天邵安去刑部大牢探望冯彻,见他虽身居阴暗的牢房,却如坐在自家后院,静看庭前花开花落,仰望天际云卷云舒。看似宠辱不惊,实则对生活失去信念。
邵安很明白他的感受,终归那是他引以为傲的断案事业,却沾上了误判的污点。即使今次逃过一劫,日后恐怕再难掌管刑狱之事了。
看着冯彻,邵安仿佛看见几年前的自己,内心充满了自责、愧疚、甚至自我怀疑。自从那年兵败流放,他便再也不碰兵事了。
而冯彻正经历的,则是邵安曾经历过的。现在他内心的痛苦与纠葛,邵安感同身受。
“你可怪我?”
冯彻神色平静,缓缓摇头道:“下官不怪,下官反倒要感激丞相,及时纠正错案。若等上数十年后才能翻案,到那时下官必定更加良心不安。”
“当时你我同赴杭州审案,我知道你只不过是因为心急。在那样千钧一发之时,任谁都可能会出错的。”
“其实下官不止这一处错。下官还错在挑起文武官员争吵,扰乱朝堂。丞相需平衡朝廷,调理阴阳,不严惩下官不足以平愤。下官愿意领罚,也不想令丞相烦扰。”
邵安笑了,冯彻还是这般一针见血,这般心直口快。
邵安微微弯腰,身子前倾,凑近冯彻,附耳轻语:“不,本官定会捞你出去。因为你是本官见过的,最会断案的判官。”
冯彻愣愣的看着邵安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能言语。他曾观察过邵安多时,却永远也猜不透那人的心思。自己和邵安并不交好,甚至还当众辱骂过他。可他不落井下石,反倒要救自己,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邵安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四个字,物伤其类。如是而已!
※※※※※
已是深夜,万籁无声,邵安揉一揉发痛的眼睛,合上书册。
这些天邵安不眠不休,将本朝法律乃至历代判例均翻检了个遍,想从中找出营救冯彻的方法,然而结果不甚理想。
从误判动机上分,有两种情况:凡官吏怀挟私仇拷打致死者,以故杀论,处斩。如果是过失行为,则可减轻罪行。
从误判后果上分,有三种情况:凡是因过失而判决一人斩刑,主审法官流放千里之外,入籍管教。误判二人斩刑,流放到穷乡僻壤服役。误判三人及以上斩刑,刺配1千里之外坐牢。
综上所述,冯彻最轻也是流放,这辈子别想要做官了。
张三见邵安日日熬夜,一心想为冯彻脱罪,故而奇道:“他当年侮辱过你,如今落得这种下场,不是正合你意?”
“张哥居然是这样看我?”邵安听出张三语气中的讽刺,心下一片冰凉。
张三冷眼旁观这么多事,一直忍着没说。如今被邵安一言挑起,便控制不住道:“你本来就是故意的。从李四入狱开始,你步步设套,环环相扣。先是挑起枢密院和大理寺的纷争,借此打压高巍。后作证冯彻误判,让高巍以为你站在他这边,借此利用他平定科举风波。现在冯彻的使命完成,已成弃子,不是该抛出去,以平息武将怒气吗?”
邵安没有任何辩解,坦然承认,“你说的没错,我原意是此,但我现在不想放弃冯彻了。”
张三明显不信,问道:“何以改变心意?”
邵安不答。
张三无所谓道:“反正你是主审,想咋判就咋判。只剩三日便开堂了,你好自为之。”
————————————————————
1刺配:古代刑罚名。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
第四十章: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五)
三日后,误判案在刑部衙门正式开堂。
邵安端居堂上主位,是谓主审;刑部诸人站立于侧,是谓陪审。堂上还有枢密使高巍在旁坐着,奉旨听审。
第10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