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国舅的太师路 作者:澹博雅
分卷阅读47
日炎炎,稍稍走动,整个人便像在水里漟过一圈。
方全带着怀中的小主子东躲西藏已有大半年。
凭着先时的布局,轮番换上造假的官凭路引,尽往人烟稀少的镇甸行走,到了此时,已是山穷水尽。
自己不通妇务,若不是乡野农妇们心善,见自己孤身一人,“家乡遭遇大旱,带着‘儿子’讨日子不容易”,多加帮衬,小主子只怕已经去了。
望着怀中瘦弱的婴儿,方全知道,再没有精心照料,小主子将夭折而死。
堂堂亲王第三代长孙,至少能袭封镇国将军。
不说泼天富贵,至少衣食无忧。
到了此时,方全才暗暗替自家王爷懊悔。
一失,失全盘。
虽说王爷并二公子都被废为庶人,没了自由之身,但到底保住了性命,可惜连累了无数人众,连小主子……日后别说被葬入历代晋王墓地,连姓“朱”都成了奢望。
舔舔干裂的嘴唇,察觉出唇上痛楚,方全叹息。
王爷,奴婢已是无计可施。
历代晋王先祖在上,还望保佑晋王一脉能留下的最后一点骨血。
重重叩首,方全抱起怀中婴儿,主动走进最近的一处县城。
“烦劳足下通报,罪人方全,庶人朱钟铉故贴身长随,携庶人朱钟铉庶孙,庶人朱知烊嫡子朱奇源自首。”
刑部官堂。
已是六旬的刑部尚书白昂,虽老态尽显,形容枯槁,眼中却自有一股不服老的倔劲。
递下最后一份官文,一侧的左侍郎顺手递上湿布,语气轻快,“历时近一年,晋王谋反一事终于省结,倒让人心头能松快些。”
白昂冷哼,“他一家谋反,山西黎庶跟着遭殃,现在关在诏狱里,倒真松快了。”
左侍郎立即装壁画。
这位上任不到两年的刑部尚书大人,原就是国朝一等一的牛人。
以礼部给事中起任,奉命去中都督造皇陵,见当地闹灾,竟上书廉造皇陵,赈济灾民,堪称向祖宗借胆。
其后入江浙剿匪,以兵部侍郎之身,转任户部侍郎,治理黄河,政绩斐然。若不是当时治张秋河水患的奏折未被朝堂诸公慧眼察明,致张秋河连年决口,也不至虎头蛇尾。
治河期间,灾民碗中不添陈米,百姓口称“白青天”,修筑的长堤,亦被百姓们赞为“白堤”。
如今官任刑部尚书,别的不提,但凡有勋贵子弟欺凌百姓之事得报,必严惩不贷。
加之其自新朝初立,就任礼部尚书达六年之久。
论礼,几乎谁都论不过这位曾经的礼部尚书。
便是勋贵子弟上书辩解,讨不着好不说。
说不定连着以往犯下的丑事,一块儿被掀个底儿朝天。
迄今为止,除了前些年被皇后娘娘死死护住的寿宁侯、建昌伯,可从未听说哪位勋贵、重臣子弟在这位大人手上讨上便宜。
“半年前,耿冢宰牵线的那份吏部官文,那个翰林院的……”
“尚书指的是?”
“一份特批的吏部官文,上边印上了内阁、以及几部尚书官印、私印。”
左侍郎把脑袋翻来覆去颠了几个来回,终于在角落找到了一个名字。
“大人是说翰林院编修徐穆吧。”
“徐穆?不错,不错。此人可有消息?”
左侍郎沉吟片刻,道:“倒是不清楚。不妨遣书吏去翰林院打探一下。”
说完话锋忽转,“不过在下倒听内子说起,太常寺李东阳长子,翰林院谢迁长子前两日都不约而同地往广东去了。”
白昂挑眉。
接着说。
“下官也只是猜测。李东阳与谢迁交好,李东阳长子与徐穆交好,这几者之间只怕有些联系。”
白昂随意将湿布丢在案上,像是在自言自语,“岭南多瘴气,沿路盗匪横行,李东阳、谢迁倒舍得。”
“大人的意思是……”
白昂嗤笑一声,“没什么意思。李东阳是首辅看好的接班人,谢迁乃丘阁老的得意门生,此二人前途无量,他家的事情,日后不要阴探。或许,用不了多久,大家就是同袍了。”
左侍郎不赞同,“不过都是四品官罢了。便是越级提拔,还能一步登天不成?”
白昂轻轻摇头。
虽说一个是太常寺少卿,一个是詹事府少詹事,他们身上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官位可一直还在。
经筵讲习,会试主考,受命教导庶吉士……只一个“简在帝心”,什么规矩是破不了的?
圣上践祚之初,时常任人唯亲,或者说任有功于皇后之人为亲更准些,虽然行事仁德,少苛责朝臣,多能采纳谏言,但却绝不是菩萨心肠,圣心坚定之下,谁也毫无办法。近年来,更显出峥嵘之色,若朝臣还一味指望天子退步,只怕圣心不渝,招致祸患。
王宗贯(王恕)因何以吏部尚书之身落魄还乡,真是因为同内阁丘浚不合么。
不。
他的名声太大。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不如说是天下人的敬仰害惨了他。
其盛名之下,两京十二部官员都被贬成落尘。
他太直,直得天下敬仰,也直得功高震主。
宪宗亲批他以太子少保致仕,天下皆惊。
士林敬仰,廷臣不断向上举荐他,有人因为称赞他丢官,于是他更加贤明远扬。
他请辞,皇帝担心天下人说自己不公;任他为高官,他又不懂揣摩圣心,更接连与阁臣、宠臣结怨。
说白了这是朱家的天下。
天下不缺有才的人,但皇帝缺能懂自己心思的人。
刘吉溜须拍马,尸位素餐,但只因他懂宪宗心思,又交好宦官,安然稳坐内阁首辅之位十八年。
圣上继位,他又转过面孔,时常建言献策。有能力又“听话”的阁臣,谁不想要。
更何况圣上不满二十继位,对其来说,有时“亲”大于“贤”。
耿裕曾任职礼部尚书六年,那吏部官文究竟合不合规矩,他会不明白么。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圣意如此罢了。
既不碍国政,不伤黎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为何不可?
能做上正二品的,除了像王宗贯那样的少数,都是绝顶的聪明人。
知道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聪明。
抚过案边的青花山笔架,白昂悠悠而叹,自己到底老了啊。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
远在千里之外的刑部尚书的心思,徐穆自然无从知晓。
自己提议待打捞出的器物能折银二十万两时就全部用于为当地百姓修建房屋、兴修水利、广建学堂。
“民生多艰,我等取先人之利,必要惠及此方水土,以免天怒。”
“民心凝聚,吏部衡量百官,升赏奖罚自然要清明公允。”
看着眼神仍有些闪烁的薛楷,徐穆转而说起了“题外话”。
“李东阳大人与詹事府少詹事谢迁大人交好,与首辅大人乃是忘年之交。谢迁大人乃是丘阁老的得意门生,丘阁老今岁连上十三道奏章以年老体弱请辞。”
冯远抬起茶盖的手微顿。
“穆得江湖异士所赠风
分卷阅读47
欲望文
分卷阅读47
日炎炎,稍稍走动,整个人便像在水里漟过一圈。
方全带着怀中的小主子东躲西藏已有大半年。
凭着先时的布局,轮番换上造假的官凭路引,尽往人烟稀少的镇甸行走,到了此时,已是山穷水尽。
自己不通妇务,若不是乡野农妇们心善,见自己孤身一人,“家乡遭遇大旱,带着‘儿子’讨日子不容易”,多加帮衬,小主子只怕已经去了。
望着怀中瘦弱的婴儿,方全知道,再没有精心照料,小主子将夭折而死。
堂堂亲王第三代长孙,至少能袭封镇国将军。
不说泼天富贵,至少衣食无忧。
到了此时,方全才暗暗替自家王爷懊悔。
一失,失全盘。
虽说王爷并二公子都被废为庶人,没了自由之身,但到底保住了性命,可惜连累了无数人众,连小主子……日后别说被葬入历代晋王墓地,连姓“朱”都成了奢望。
舔舔干裂的嘴唇,察觉出唇上痛楚,方全叹息。
王爷,奴婢已是无计可施。
历代晋王先祖在上,还望保佑晋王一脉能留下的最后一点骨血。
重重叩首,方全抱起怀中婴儿,主动走进最近的一处县城。
“烦劳足下通报,罪人方全,庶人朱钟铉故贴身长随,携庶人朱钟铉庶孙,庶人朱知烊嫡子朱奇源自首。”
刑部官堂。
已是六旬的刑部尚书白昂,虽老态尽显,形容枯槁,眼中却自有一股不服老的倔劲。
递下最后一份官文,一侧的左侍郎顺手递上湿布,语气轻快,“历时近一年,晋王谋反一事终于省结,倒让人心头能松快些。”
白昂冷哼,“他一家谋反,山西黎庶跟着遭殃,现在关在诏狱里,倒真松快了。”
左侍郎立即装壁画。
这位上任不到两年的刑部尚书大人,原就是国朝一等一的牛人。
以礼部给事中起任,奉命去中都督造皇陵,见当地闹灾,竟上书廉造皇陵,赈济灾民,堪称向祖宗借胆。
其后入江浙剿匪,以兵部侍郎之身,转任户部侍郎,治理黄河,政绩斐然。若不是当时治张秋河水患的奏折未被朝堂诸公慧眼察明,致张秋河连年决口,也不至虎头蛇尾。
治河期间,灾民碗中不添陈米,百姓口称“白青天”,修筑的长堤,亦被百姓们赞为“白堤”。
如今官任刑部尚书,别的不提,但凡有勋贵子弟欺凌百姓之事得报,必严惩不贷。
加之其自新朝初立,就任礼部尚书达六年之久。
论礼,几乎谁都论不过这位曾经的礼部尚书。
便是勋贵子弟上书辩解,讨不着好不说。
说不定连着以往犯下的丑事,一块儿被掀个底儿朝天。
迄今为止,除了前些年被皇后娘娘死死护住的寿宁侯、建昌伯,可从未听说哪位勋贵、重臣子弟在这位大人手上讨上便宜。
“半年前,耿冢宰牵线的那份吏部官文,那个翰林院的……”
“尚书指的是?”
“一份特批的吏部官文,上边印上了内阁、以及几部尚书官印、私印。”
左侍郎把脑袋翻来覆去颠了几个来回,终于在角落找到了一个名字。
“大人是说翰林院编修徐穆吧。”
“徐穆?不错,不错。此人可有消息?”
左侍郎沉吟片刻,道:“倒是不清楚。不妨遣书吏去翰林院打探一下。”
说完话锋忽转,“不过在下倒听内子说起,太常寺李东阳长子,翰林院谢迁长子前两日都不约而同地往广东去了。”
白昂挑眉。
接着说。
“下官也只是猜测。李东阳与谢迁交好,李东阳长子与徐穆交好,这几者之间只怕有些联系。”
白昂随意将湿布丢在案上,像是在自言自语,“岭南多瘴气,沿路盗匪横行,李东阳、谢迁倒舍得。”
“大人的意思是……”
白昂嗤笑一声,“没什么意思。李东阳是首辅看好的接班人,谢迁乃丘阁老的得意门生,此二人前途无量,他家的事情,日后不要阴探。或许,用不了多久,大家就是同袍了。”
左侍郎不赞同,“不过都是四品官罢了。便是越级提拔,还能一步登天不成?”
白昂轻轻摇头。
虽说一个是太常寺少卿,一个是詹事府少詹事,他们身上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官位可一直还在。
经筵讲习,会试主考,受命教导庶吉士……只一个“简在帝心”,什么规矩是破不了的?
圣上践祚之初,时常任人唯亲,或者说任有功于皇后之人为亲更准些,虽然行事仁德,少苛责朝臣,多能采纳谏言,但却绝不是菩萨心肠,圣心坚定之下,谁也毫无办法。近年来,更显出峥嵘之色,若朝臣还一味指望天子退步,只怕圣心不渝,招致祸患。
王宗贯(王恕)因何以吏部尚书之身落魄还乡,真是因为同内阁丘浚不合么。
不。
他的名声太大。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不如说是天下人的敬仰害惨了他。
其盛名之下,两京十二部官员都被贬成落尘。
他太直,直得天下敬仰,也直得功高震主。
宪宗亲批他以太子少保致仕,天下皆惊。
士林敬仰,廷臣不断向上举荐他,有人因为称赞他丢官,于是他更加贤明远扬。
他请辞,皇帝担心天下人说自己不公;任他为高官,他又不懂揣摩圣心,更接连与阁臣、宠臣结怨。
说白了这是朱家的天下。
天下不缺有才的人,但皇帝缺能懂自己心思的人。
刘吉溜须拍马,尸位素餐,但只因他懂宪宗心思,又交好宦官,安然稳坐内阁首辅之位十八年。
圣上继位,他又转过面孔,时常建言献策。有能力又“听话”的阁臣,谁不想要。
更何况圣上不满二十继位,对其来说,有时“亲”大于“贤”。
耿裕曾任职礼部尚书六年,那吏部官文究竟合不合规矩,他会不明白么。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圣意如此罢了。
既不碍国政,不伤黎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为何不可?
能做上正二品的,除了像王宗贯那样的少数,都是绝顶的聪明人。
知道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聪明。
抚过案边的青花山笔架,白昂悠悠而叹,自己到底老了啊。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
远在千里之外的刑部尚书的心思,徐穆自然无从知晓。
自己提议待打捞出的器物能折银二十万两时就全部用于为当地百姓修建房屋、兴修水利、广建学堂。
“民生多艰,我等取先人之利,必要惠及此方水土,以免天怒。”
“民心凝聚,吏部衡量百官,升赏奖罚自然要清明公允。”
看着眼神仍有些闪烁的薛楷,徐穆转而说起了“题外话”。
“李东阳大人与詹事府少詹事谢迁大人交好,与首辅大人乃是忘年之交。谢迁大人乃是丘阁老的得意门生,丘阁老今岁连上十三道奏章以年老体弱请辞。”
冯远抬起茶盖的手微顿。
“穆得江湖异士所赠风
分卷阅读47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