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 作者:木兰竹
第54节
……
…………
………………
“嗷嗷嗷嗷嗷长青!我错了,别打脸!别打脸啊!!!”
………
…………
………………
脸上挂着两黑眼圈的德王殿下一脸悲愤欲绝的等着案上公务,恨不得将案上公务大卸八块似的。
旁边伺候的小厮看着凄凄惨惨的德王殿下,把头都快埋到了胸口。
“前方将士好不容易才赢得了战斗,稳定了外部环境。要是闽州内里乱了,你对得起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对得起为了揭穿此次闽州豪强和地方官卖国行为而丧命的人吗?”余柏林苦口婆心道。
封蔚抬头看着余柏林,又低下头,垂头丧气道:“对不起。可是我看着公务就头疼,实在是处理不了了。”
“长青,你不知道,我刚结束对临时官员的考核,他们的文章,怎么说,写的实在是太差了,看得我火冒三丈,恨不得全撕了。还全举人呢,举人就这水准?”封蔚揉揉眼睛,表示自己的眼睛受到了比揍成黑眼圈还严重的荼毒。
余柏林道:“你之前任的是殿试考官。能入殿试的学子,都是已经定为进士的人,是整个大晖最优秀的学子。普通举人的学问,和能入殿试的学子,能比吗?”
“反正我不高兴看。”封蔚抱怨道,“不过我不高兴看,也咬牙看完了。我这么努力,你还揍我。”
余柏林:“一码归一码,你公务堆了几日了?”
“反正没出乱子。”封蔚狡辩道,“何况再过一两日李潇就要来了,他自会处理的,何必替他先处理了。”
余柏林心里替李湘陵默哀几秒,然后坚决制止了封蔚想在李湘陵来之前放飞自己,给李湘陵留下一堆烂摊子的想法。
封蔚很不高兴。因此虽然他被余柏林压制着,和余柏林一起将积压的公务做完了,但李湘陵来的时候,封蔚可就直接对其放杀气,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
让许多不知情的人都以为,封蔚和李湘陵有旧怨,连崔承都忍不住来询问余柏林。
余柏林苦笑道:“哪是有旧怨,不过是抱怨李大人来得晚了而已。”
崔承思及之前封蔚躲树上都不肯处理公务的样子,心中了然,然后回去告诉婉淑公主,说她想多了,德王小孩子脾气而已。
李湘陵在得知此事之后,对余柏林抱怨:“可德王从初次见面就没给我好脸色过。”
虽然德王也并未对他做过什么打压之事,甚至是他的恩人。
“德王平日都是冷着脸,并非独对你一人。”余柏林只得道。
李湘陵摸摸鼻子。这可和平日不同吧?他对人情绪挺敏锐的,德王那样子明显似的带着敌意。
在很多年之后,李湘陵知道了封蔚和余柏林的关系,才恍然大悟,封蔚该不会把他当情敌吧?但转念一想,他和余柏林也没什么过于亲密的关系啊,怎么就让封蔚敌意那么大。
他不知道,这人啊,有天生的气场不合。封蔚就是单纯看他那双脉脉含情,看谁都像是在诉说爱意的桃花眼不满而已。
现在李湘陵想不明白,封蔚除了瞪他,也没做其他事,公务上也交接的妥妥当当的。他向来心大,也就揭过不谈了。
如今闽州官场百废待兴,李湘陵受此重任,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一朝中毫无根基之人,能中探花之后,不到十年,便升为一省布政使,待回京之后,定会受重用。
至于余柏林,那已经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了。
李湘陵到任之后,封蔚终于可以抛开头疼的公务,跟着余柏林一起回到海军营地,为在瀛洲建立军事基地而奋斗了。
对他而言,在烈日下指挥着工匠搭建房屋,都比坐在凉爽的屋子中批改公务来着自在。
余柏林表示无法理解,于是户外的活都交给封蔚了,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坐在屋中,就着冰盆的凉气批改做些文字上的活吧。
闽州哪来的冰?硝石制冰嘛。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的非商业性广播剧,今天独家授权给北冥有音广播社团。希望能顺利听到本文有声化00。
☆、第122章
瀛洲多山地,也有平原。
这么大一个岛,肯定不是全部用来当做军事基地。选好军事基地之后,这些将士们的家属也会慢慢迁徙过来,最终,会和北疆那些军营周边一样,渐渐形成新的百姓聚集地。
附近渔民和土著也会朝着有将士的地方靠拢,以求庇佑,并且向其家属兜售东西。
最终,瀛洲上的小渔村,大概会成为城镇。
而那些土著的首领们虽然现在带着自己的子民们缩在堡垒中,但当军事基地建立起来,他们看着大晖的武力,也会走出堡垒,向大晖的军队投诚。
事实上,瀛洲早就属于大晖。只是因为那时候皇帝并不重视海上,海岛也基本没怎么开发起来。所以瀛洲虽然属于闽州管辖,但连闽州沿海一些地方中央的管辖力度都不强,更别说海岛了。
但当海军在这里驻扎,一切都不同了。
瀛洲气候比闽州稍微好一些,毕竟是海岛,气温要舒适一些。但遇到台风过境,那就很是凄惨了。
因为台风的事,第一个海岛上的海军基地,是否选在瀛洲,经过了很激烈的讨论。
不过因为瀛洲岛屿土地面积广阔,且又正处于西方前往大晖京城海域的航线重要的关卡位置,最终皇帝陛下拍板决定,海军基地就建立在瀛洲。
在这其中,余柏林让工匠试验出来的水泥也是众臣不再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泥再加上砖,很快就能建造起一栋坚固的房子,不需要大费周章的去采石材。
海军基地的房子咨询了当地工匠的意见,又因为本地取材,就地烧制,建造十分便利。在余柏林的规划下,建造成了两层小屋,上层住人,以免湿热让海军将士水土不服,下层囤放东西。
住宿区中绿树成荫,十分阴凉,让将士们看着规划图,都十分高兴。
余柏林还加入了下水道系统,让他们告别了马桶的烦恼。
不过每次比试输了的人,就从刷马桶变成了清扫厕所。
至于家具,全是就地取材,砍伐的竹子。既清凉防虫,还十分耐用。
关键是制作十分简易。
因基地还没修建好,除了训练,战士们还跟当地老乡学了一手用竹子编东西的好手艺。
因为余柏林道,他们屋里的东西都是简易的,自己需要什么,要么自己买,要么自己做。
比起花钱买,当然还是自己做比较划算。
至于修建基地砍伐的枯草之类,余柏林也废物利用,全做成了纸。
有好一点的纸就到时候教导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差一点的就用来擦屁屁。
大家都得讲卫生啊。
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余柏林制定了很详细的强军计划,因此还修建了十分气派的教学小院,都是清一色的二层小楼。
之所以不修建高了,主要是因为没钢筋,怕台风一来,就吹垮了。再加上现在瀛洲地广人稀,他们要占更多的地盘,还为今后做准备。
余柏林可以预见,只要大晖不倒,一直延续下去,完成蜕变。那么这个军事基地说不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余柏林并没有预料错。大晖的确抓住了机遇,政治制度平稳过度。而在瀛洲的这个军事基地,一直延续下来。甚至这中心区的二层小楼,经历了多次翻新,但仍旧保持了原有的模样。
只是在院子正中间,多了余柏林的雕像。手握书卷,面带微笑,目光温和。
至于封蔚的雕像,则在入门处。提刀跨马,怒目远眺。
关键是,封蔚的雕像,虎背熊腰,满脸横肉,络腮胡子,好一员猛将,简直小儿止啼。
若是封蔚看见那雕像,估计得瞠目结舌,大喊“这是谁,我不认识”。
后世提起余柏林此次在海军基地的中所作所为,特别是增加文化课,被誉为现代军事教育的起源。
后来在新华国成立之后,将海军基地搬迁,原址上建立了第一所海军军事院校。就是因为这历史意义。
当然,当时海军基地的长官很不愿意。他们这一支部队在这里呆了几百年,说挪窝就挪窝?凭什么?
这让当时政府花了很多时间,才说服这个军事基地的将领和战士们。
当军事基地搬迁的时候,将士们对着两座雕像脱帽垂泪,弄得跟生离死别似的。让当时媒体大书特书。
不过对于余柏林而言,这个有意义的地方变成培养华国海军将领的摇篮,还是更高兴的吧。
只是,这时候,余柏林专门修建了这么大一片地方,说是给士兵和底层军官上课,让将士们抵触心理都挺强。
将领们首先想的是,余柏林是不是想把文官那一□□进来,让士兵们读些四书五经,占用他们的训练时间。
不过经余柏林解释后,又有北疆的成功例子在,他们便不反对了。
高层将领们都是读过书的,并且文化素养都不差。甚至有些人如果从文,也能考个进士当当。这个时代的人骨子里还是崇尚读书人,余柏林爱兵如子,不在乎那些大老粗笨,愿意教这些士兵读书习字,以后他们退役之后,有这番本事,也能得个好生计。
而中层将领,除了空降的,许多都是从底层拼杀上来的。当将领和当士兵的时候不同,你不通些文墨,不读几本兵书,不会与文人沟通,根本干不下来。
听余柏林的课程规划,四书五经虽然有,但只是其中之一,最主要的是兵书史书甚至各地地理、风俗民情之类,甚至连海外都有。这些都是将领们所需要知道的。
有些将领甚至琢磨着,若是余柏林亲自授课,自己不好意思拉下脸去求教,但是可以打着监督的旗号去蹭课。
至于那些外语课,让将领们更是兴奋。
这是要为打到外面而做准备吗?
可以说,在大晖这么大个地方,当到高层将领的人,能力不错,背景更不错。
背景不错,自然文化素养就高。
再加上这群人都是去新大陆磨砺过的,对接受新知识并不抵触,甚至十分热衷。
但对于士兵们而言,就是叫苦不迭。
这么大年纪了,居然被逼着读书习字,那简直跟要了老命似的。
他们很多人,要是能读书,谁吃从军这碗饭?
至于算数之类,外语之类,要知道,数学和外语,到后世也是让学生们深恶痛绝的东西。
但将领都同意了,他们也只能咬牙认了。
谁让自己只是小虾米呢?
而有学习就有考试。考到前面有奖励,考到后面不但会通报批评,考不及格还会补考。多次补考不合格,呵呵,到时候会有补课大餐和不可言说的惩罚等着你。
这时候可没有什么人权,什么快乐学习可言。
训练没完成,没打你板子就算好的。包下所有清扫厕所的任务惨不惨?
这时候,一将领突然提起,余柏林在北疆的时候,就在军中传有“余阎王”的名号,对北疆将士而言,其可怖程度,比德王更深,是让士兵们闻风丧胆的人物。
如今,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余阎王”的恐怖之处。
于是余柏林“余阎王”之名,再次传开了。
一南一北,最终传遍了整个大晖。所以武官,所有士兵,全都知晓余柏林“余阎王”之名,知道他的考试。
之后当学习朝着全军推广的时候,即使余阎王并没有负责其他营地将士学习之事,但将士们仍旧传唱着余阎王之名。
谁让余柏林是最先发起此事之人,也是最终推广此事之人?
文官们很高兴,认为余柏林是渗透武官队伍,是教化那些武夫;
武官们也很高兴,认为余柏林是看得起武夫,是真正和武夫和睦相处,并且为其着想。
反正余柏林推广此事在文武百官中赞誉极高,只苦了那些不但要训练,还要读书的士兵们。
当然,这些士兵在学成之后,都对余柏林感激涕零。
但在学的时候,都恨不得在心底天天钉余柏林小人。
他们甚至编起了顺口溜来唱,余阎王,考试忙,让你三更死,不得五更亡。
余柏林第一次不小心听到这极具瀛洲特色的小调之后,露出了迷之微笑。
而后一群士兵遭遇了非人的补课折磨,这是后话。
余柏林明明脾气最温和,时时刻刻都带着笑容。封蔚则天天在外面跑,对士兵训练很严格。但封蔚在将士们心中却不是那么可怕的存在。
大概是封蔚虽然具有威严,但还是正常的极具威严的将领的样子。让他们爱戴,让他们服从,让他们愿意跟随。但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余柏林。
封蔚知晓之后,对着镜子瞅了半天,然后对余柏林委屈道:“我这张脸还没你长的凶吗?”
余柏林挑眉。
谁要比谁长的凶来着?
作者有话要说: 广播剧之事……其实我也不懂啊,我也没关注过。但来找我的是个好像很软萌的老乡妹子,我一时色迷心窍就答应了。妹子答应我会按时跟我报告进度。不过我想广播剧肯定很难吧,估计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出?反正到时候有了消息,我会在微博和最新的文下面给大家说下载地址的。
不过我想说,我大熊猫城的妹子真是软萌啊,(?﹃?)口水。
☆、第123章
这是自余柏林来到这里后度过的第一次台风。
因余柏林在修建之前详细询问了当地人,修建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台风才到来。
当台风到来的时候,封蔚美其名曰让将士们提前适应瀛洲的生活,让大家囤好物资,都留在瀛洲看台风。
营地选址避开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修建的水泥砖房又足够兼顾。除了窝在家里闲得发慌之外,并没有其余危险。
封蔚很快就后悔了。
他闲在房子里,快发霉了。
“我真的不能出去吗?”封蔚看着外面风雨交加,道,“我觉得风也不是很大嘛,穿着蓑衣就可以了。”
余柏林扫了一眼窗外被吹折的树木,然后对着封蔚微笑。
封蔚蔫哒哒的坐回了位置上:“好无聊啊,我快发霉了。”
余柏林将书放下,叹口气道:“是你说的要留在这里,不进内陆躲着。现在说无聊的也是你。”
“我这不是担心今后都要长期驻扎在这,让他们提早适应嘛。”封蔚道,“但是我又不会长期留在这。”
余柏林冷笑道:“你是想把下属们都丢在这,自己跑回去?”
封蔚讪讪道:“好吧,我这不是没走吗。长青啊,你说这雨究竟要下多久啊。”
余柏林道:“台风过境很快的,没几日就过去了。”
封蔚眼巴巴的看着窗外。
本来以为待在屋里没什么无聊的,反正有余柏林陪着。他在京城的时候,也常常偷懒不去官衙。
谁知道这待在屋里,和待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
他连房门都没办法出,这就很悲催了。
在屋里能有什么娱乐?天天抱着余柏林啃吗?那也要余柏林肯让他啃才成。
余柏林天天手不释卷,正好弥补前段时间太忙,而没能按时完成的功课。
封蔚读了没带多少话本来,很快就书荒了,百无聊赖天天转圈子。
最后余柏林看着他实在是无聊,就陪他搓麻将,还叫了两副将一起。
这几人在台风过境的最后几天,天天打牌搓麻将,封蔚倒是不觉得无聊了,但是当台风过去,,众人的工作进入正轨之后,陪着封蔚打麻将打牌的几人,都颇有些不适应。
“几天而已,都上瘾了吗?”余柏林很无奈。
“上瘾?我怎么没上瘾。”好不容易“被放出来”,满地撒欢的封蔚道。
余柏林道:“没上瘾就好。凡事都有个度。”
封蔚很高兴余柏林夸奖他了,然后继续满地撒欢。
台风过境也就短短一阵子,他都能一副被憋坏了的样子。这样子,让余柏林想起来曾经朋友家的那一只,据说一天不出去遛,就生无可恋的哈士奇。
不过哈士奇只折腾他家主人,封蔚兴奋了,就去折腾他手下的将士。
今天弄个比武比赛,明天弄个骑马比赛,后天再来个球技大赛,奖励倒是丰厚,但垫底之人却也凄惨的很。
余柏林看着觉得有趣,也掺了一脚,举办了一下文化上的大赛,还真在军中发现些文化素质不错的人。
这些人大多都是多次考童生未曾考上的人。在科举制度下,考不上童生,并不代表他就一无是处,只是不适应科举制度罢了。
即使他们四书五经学得差,但总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余柏林就着重培养这些人,让他们学习后世宣传部和政委那一套工作。
一来二去,他们倒是做的像模像样的。
封蔚观察了一段时间,和余柏林联名上折子,将此举可用之处写给皇帝陛下。
至于推广不推广,就看皇帝陛下的意思了。
不过看现在军中面貌,估计皇帝陛下还是会推广的。
余柏林除了监督修建军营基地之事外,还要处理屯田之事。
所有兵营的地方,几乎都要屯田,以求至少自给自主,给朝廷减轻负担。
这里也不例外。
瀛洲种植的是水稻,处于一年两熟道一年三熟之间。只是瀛洲多山地,水稻能种植的地方,只有部分狭小的平原,让当地的粮食实在是不够吃。
现在的水稻不像余柏林生活的时代,已经改良了很多次,十分高产。要靠这么点田地,别说养活瀛洲上的所有老百姓,只说养活这些胃口十分大将士们,都不太可能。
现在大晖推广的新作物就排上用场了。
无论是山地,还是贫瘠的沙土,都能种上可供饱腹的粮食。
越是小的地方,越是落后的地方,就越是排斥新事物。瀛洲就是如此。
闽州已经开始推广新作物,但是瀛洲却从未种植过。
瀛洲的土著祖祖辈辈都种着同样的东西,即使吃不饱,即使收成差。但他们已经习惯这种生活,惧怕改变。
但余柏林等人到来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新作物已经推广了好几年,这些将士们还游历过新大陆,属于第一批吃到新作物的人。所以他们种植新作物,已经十分熟练。
这个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瀛洲本来就地广人稀,原本的土著们在见到大晖驻兵之后,逃到了更远的深山里。原本的渔民占用的地本来就不多,余柏林让人带着铜钱和布匹去买位于军营附近的地的时候,渔民们全都忙不慌的答应了。
在他们看来,这些兵老爷们直接把地占了,他们也无话可说。毕竟瀛洲虽然属于闽州,但官府一直没怎么管。瀛洲上开垦的土地,也是没有去官府登记造册的。如果官府一顶大帽子压下来,全都得乖乖送回去。
这些官老爷兵老爷们居然客客气气的用钱用布来买,实在是让他们受宠若惊。
余柏林觉得,这个时代的百姓真是太老实了。若是在现代,大概又有钉子户闹得不可开交,狮子大开口了吧。
虽然现在只是在播种,但待收获的时候,百姓们见到那些粮食,也会试着播种吧。
反正不占良田,多一点口粮十一点。
瀛洲的百姓处于连温饱尚且难以保证的地步。
军队在此驻扎之后,不仅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新的作物,也因军队里经常派船只与闽地联络,去闽地购买东西。在封蔚和余柏林允许之后,百姓们的小船可以跟在军队的大船后面,和去闽地的士兵们一同航行,这样安全性就高了许多。
后来余柏林看见了商机,专门空了一艘大船做客运的买卖。
有官方的支持,两地来往渐渐变得活跃起来,去往瀛洲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瀛洲上出现了不少繁荣的城镇,皇帝陛下边将此地重新规划,派遣地方官重新管辖,设立瀛洲府,这就是后话了。
...................................
闽州和瀛洲的消息不断传到京城,封庭心情经历大起大落之后,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
虽然很快就好了,但封庭自感身体更差了。
这一切他都没有告诉远在东南的封蔚和余柏林。
建立海军基地之事十分重要,闽州的安稳也十分重要,相比之下,他身子虚弱算什么?
屋漏偏逢连夜雨。封庭身体刚好,成皇后又病倒了。
成皇后的身体本来就差,生小宝的时候更是伤了元气。她是为了两个孩子,才硬撑着一口气挺过来。
这么多年来,虽然一直有悉心调养,但毕竟伤了底子,并不是那么容易恢复的。
况且作为一国之母,不仅要处理宫中繁琐事务,命妇们和宗室女眷中许多事,也要她来协调解决,十分劳心劳力。
封庭和成皇后的身体,都属于累不得的。但没办法,谁让他们是皇帝皇后呢?
因封庭和成皇后的病,大宝自不用说,改变很大,现在性子十分沉稳大气,参与朝中政事,多有建树。特别是在封庭生病期间代理朝政,被朝中大臣交口称赞。
小宝自余柏林走后,就安静许多。封庭和成皇后生病之后,他就更显乖巧早熟,很有大宝当初的影子。
大宝看着很心疼,对小宝道,在他面前可以不用那么乖。
小宝摇摇头。父母身体不好,大哥为了帮父母的忙十分忙碌,他年纪小,没有办法替父母,替哥哥分忧,至少不能给人添麻烦。
“要是林在就好了。”大宝知道小宝的心思。因为他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已经成长为沉稳少年的大宝,拉着小宝,还像小时候一样,排排坐在台阶上看月亮。
这时候是不会有人来劝诫他,注意一国太子的形象。
“哪怕王叔在也好啊。”大宝又道。
小宝撑着下巴,靠在自家大哥身旁,道:“可是父皇母后不准我们给林和王叔写的信中说他们生病了。”
“因为林和王叔在做很重要的事,不能分心。”大宝也用手撑着下巴,道,“如果林和王叔知道了,一定会很担心,会忍不住想回来吧。”
“那就回来不成吗?”小宝老气横秋的叹气,“好吧,我知道不可以。”
然后两兄弟齐齐叹气。
☆、第124章
余柏林拆开信,转头对封蔚道:“婉柔公主和渔樵要成亲了,我们回不去,想好送什么了吗?”
封蔚头戴草帽,正挎着鱼篓,准备出去海钓。他闻言后,道:“就送那些东西呗,反正都是有旧例可循的。”
余柏林道:“只送些普通的东西?不送些闽州特产之类?”
封蔚道:“闽州有什么特产?我送我钓的鱼?”
余柏林:“……”
他还是自己想吧。
不过封蔚这么随口一说之后,还真琢磨着,要不要送些海产过去。
就算不送吃的,什么珊瑚珍珠都是些稀罕物。
封蔚这主意让余柏林很欣慰。他总算知道送些比较正常的东西。
瀛洲正好位于东西方往来海上航线上,海军不但要防备夷人,还要剿灭海盗,并且为大晖的商船保驾护航。
虽然这护航是不收费的,但商船船主都会送一些珍宝给护送的海军。
这个时代的将士日子并不算好过,普通士兵也没有俸禄可拿,虽有兵饷,但省吃俭用,还要给自己疗伤治病,存下来的并不是多少。
这种“孝敬”在这个时代是潜规则。
余柏林和封蔚干脆定下了每个护送的商船,抽百分之一的货物作为护送费的规定。
本来余柏林是想直接折现金钱,但考虑现在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从货物折算金钱这中间,有许多猫腻。
但直接抽取货物,又要考虑到折现的问题。
余柏林还在任的时候,他可以监督折现的事。但等换了一任长官,那长官会不会联合别人中饱私囊,就很难说了。
不过现在将士们都是很满意的。之后的问题,余柏林再慢慢想。
到了之后,肯定是从直接抽取金钱,到不收取任何费用转变。
因为来往商船很多,运着奇珍异宝的商船也很多。因职务便利,余柏林和封蔚还出资了船队,去海外淘金,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那些等人高的珊瑚树,和拇指大小的珍珠,都是从南边一座很大的岛屿上得到的。
那座很大的岛屿让封蔚很眼馋,虽然那上面已经有西方的一个岛国驻扎了海军。但以封蔚的虎视眈眈的样子,余柏林很担心等这边海军训练走上正轨,他会拿那块地方试刀。
不过那都是后面的事了。
封蔚和余柏林的贺礼通过海陆转水运,一路到了京城之后,被封庭拦下了。
他把起封存下来,作为婉柔公主的嫁妆带出去。
封蔚和余柏林相当于为婉柔公主添妆了。
之所以把这些东西作为婉柔公主的假装,并不是皇帝陛下防着驸马家。
封庭若是防着郑牧,那他也就没多少可信的人了。
留下来作为假装,只是因为这些珍宝太显眼了,比宫里库中存了许久的珍宝成色和样式上好许多。为了皇室的面子着想,皇帝陛下私下扣留了封蔚和余柏林的贺礼。
封蔚给婉柔公主添妆倒好说,他们是一家人。但余柏林好像就没这资格了。
有些人说皇家太不规矩了些,也有些人开始重新审视余柏林身世的传言。
余柏林后来知道此事时,也对皇帝陛下的随性而哭笑不得。不过贺礼就是送得对方高兴,只要婉柔公主和郑牧不介意,余柏林也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共同的意思,婉柔公主和郑牧也不会有意见就是了。
...................................
婉柔公主和郑牧大婚之后,余柏林这边的军事基地也基本上走上正轨了。
除了士兵们每天面对文化课叫苦不迭之外,一切都很和谐。
李潇来到闽州做布政使之后,闽州官场也渐渐稳定。让朝堂惊讶的是,当初德王为稳定闽州而临时选拔的官员,有大半都留了下来,直接转正。
有些官员担心,皇帝陛下此举,相当于是将闽州送给德王了。
但他们之前担忧过很多次,皇帝陛下和德王的感情还是那么好。这次又来这么一着,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
反正弹劾了也没有什么用,而且还是皇帝陛下下令。他们弹劾谁,弹劾皇帝陛下?
这么多年了,他们也算看明白了。皇帝陛下和德王是真的兄弟情深,相互之间都十分信任。
德王不是什么潜藏的野心家,而是皇帝陛下的左臂右膀,是辅佐明君的贤王。
然而,大臣们,特别是文臣们,实在是不想把“贤王”这个头衔套到封蔚头上。
因为封蔚做事太随性。
说起贤王,历史上的贤王,都是一副克己奉公的样子,都是道德楷模,君子标杆。
德王?
提起这个人,文武百官们就头疼。
能一言不合“迷路”到国境外,打到别人国都城下的人,“奉公”可能有,“克己”,怎么也说不上吧?
皇帝陛下给封蔚封号为“德”,这已经表明在皇帝陛下心中,封蔚品行那是顶顶好的。
但对于文武百官而言,德王在京城就是一霸。
倒不是说德王有多嚣张。他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贱,他就直接以权压人。
怎么直接怎么来,有本事去朝堂告我啊?
不是针对你,我是针对京城所有的望族,你们都是垃圾。
偏偏德王行事直接是直接,不给面子是不给面子,但无论是从舆论还是从法理上来说,德王永远占据道德制高点,让他们想趁机发难都没机会。
而虽然他们望族世家之间根系错综复杂,旁人不愿招惹。但他们拿德王,还真没办法。
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威胁到德王的地方。
只要皇帝陛下不倒,德王就无所畏惧。
看太子对德王的亲近,估计就算换了一任帝王,德王还是无所畏惧。
那么串联搞掉太子?换一个亲近世族的上位?
不好意思,皇帝陛下就两儿子,别说太子无论才华还是德行都让大臣百姓交口称赞,就算太子不能继位,年幼还未封王的二皇子殿下,那也和德王亲近的很。
甚至比太子跟德王更亲近。
传说二皇子殿下幼年就是在德王府长大。
那弄掉皇帝陛下两个儿子,推宗室上位?
这不叫站位,这叫造反了。
除了不给他们面子,当今圣上的确是一位明君、有为之君,只从大晖臣子的身份而言,辅佐如此明君,他们也十分高兴。
去推翻一位明君?别说做不做得到,就算做得到,那也遗臭万年了。
当然,其实……还是做不到。
所以,他们也只能忍着了。
其实想点好的,当年武宗皇帝在的时候,他们照旧夹着尾巴过日子。武宗皇帝比当今圣上脾气更暴躁,更加喜怒无常,哪有当今圣上好说话?只要不涉及底线,只要好好工作,就不用担心其他的。
他们只是被文宗时期养刁了胃口罢了。
文宗“得位不正”,必须依靠他们这些大臣。
封庭即位快十年了,文宗时期的印迹终于完全被抹去,如今,是天齐帝的时代。
.....................................
余柏林和军汉子们相处久了,又跟着海军多次对海盗进行扫荡,身上终于又找回了一些战场上的凶悍之气。
因本就是旧识,两人性格又合拍,李潇到任之后,两人一月之中,总会聚那么一两次。
他们不谈官场学问,只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明明两人都是朝中大官,却颇有些闲云野鹤之感。
两人这段时期所创作的诗词文章,也呈现两极分化。
比如余柏林,一方面,他这一段时期创作了许多军旅生涯的豪迈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田园派的作品。
只看田园派的作品,还以为是隐居山间的闲云野鹤所写。
李潇当看到余柏林这种作品时,也是如此笑话他。
余柏林便开玩笑似的,将自己类似作品落款,写作“闲鹤先生”。
于是后世称呼余柏林,便是名柏林,字长青,号闲鹤。
事实上余柏林并未真的号闲鹤,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之后也并未用此别号。
余柏林和李潇走得近,封蔚又有些不乐意。不过他也不会说出来,而是余柏林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不捣乱,就跟着。反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他又不是不会。
李潇受宠若惊,心想余柏林果真说的不错,德王只是本来就是那一副冷脸,并不是对他有额外的恶感。
其实,他哪知道,封蔚只是黏余柏林黏的紧而已。
虽然封蔚不常提笔,但他被皇帝陛下亲自教导长大,该学的一样没拿下。
余柏林和李潇谈论诗词,他偶尔也会诗兴大发来那么一两首。虽然大部分都是平平之作,但数量大了,总会撞上几首不错的。
封蔚是个好面子的人,他每写完一首,就让余柏林点评。若是余柏林说一般,他就毁掉。到最后,他只留下三首不错的诗词。
后世提起封蔚,都说封蔚其实是大诗人。因为他仅存的三首诗词都是上佳之作。
后世研究者叹息,明明封蔚和余柏林同时期,感情也十分好,封氏王朝又没有中途断过,按理说,封蔚的作品应该很容易流传下来,结果只有三首。
他们哪知道,封蔚并不是什么大诗人,不过是只写了这么三首好的,其余都被他撕掉了而已。
第54节
恋耽美
第54节
……
…………
………………
“嗷嗷嗷嗷嗷长青!我错了,别打脸!别打脸啊!!!”
………
…………
………………
脸上挂着两黑眼圈的德王殿下一脸悲愤欲绝的等着案上公务,恨不得将案上公务大卸八块似的。
旁边伺候的小厮看着凄凄惨惨的德王殿下,把头都快埋到了胸口。
“前方将士好不容易才赢得了战斗,稳定了外部环境。要是闽州内里乱了,你对得起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对得起为了揭穿此次闽州豪强和地方官卖国行为而丧命的人吗?”余柏林苦口婆心道。
封蔚抬头看着余柏林,又低下头,垂头丧气道:“对不起。可是我看着公务就头疼,实在是处理不了了。”
“长青,你不知道,我刚结束对临时官员的考核,他们的文章,怎么说,写的实在是太差了,看得我火冒三丈,恨不得全撕了。还全举人呢,举人就这水准?”封蔚揉揉眼睛,表示自己的眼睛受到了比揍成黑眼圈还严重的荼毒。
余柏林道:“你之前任的是殿试考官。能入殿试的学子,都是已经定为进士的人,是整个大晖最优秀的学子。普通举人的学问,和能入殿试的学子,能比吗?”
“反正我不高兴看。”封蔚抱怨道,“不过我不高兴看,也咬牙看完了。我这么努力,你还揍我。”
余柏林:“一码归一码,你公务堆了几日了?”
“反正没出乱子。”封蔚狡辩道,“何况再过一两日李潇就要来了,他自会处理的,何必替他先处理了。”
余柏林心里替李湘陵默哀几秒,然后坚决制止了封蔚想在李湘陵来之前放飞自己,给李湘陵留下一堆烂摊子的想法。
封蔚很不高兴。因此虽然他被余柏林压制着,和余柏林一起将积压的公务做完了,但李湘陵来的时候,封蔚可就直接对其放杀气,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
让许多不知情的人都以为,封蔚和李湘陵有旧怨,连崔承都忍不住来询问余柏林。
余柏林苦笑道:“哪是有旧怨,不过是抱怨李大人来得晚了而已。”
崔承思及之前封蔚躲树上都不肯处理公务的样子,心中了然,然后回去告诉婉淑公主,说她想多了,德王小孩子脾气而已。
李湘陵在得知此事之后,对余柏林抱怨:“可德王从初次见面就没给我好脸色过。”
虽然德王也并未对他做过什么打压之事,甚至是他的恩人。
“德王平日都是冷着脸,并非独对你一人。”余柏林只得道。
李湘陵摸摸鼻子。这可和平日不同吧?他对人情绪挺敏锐的,德王那样子明显似的带着敌意。
在很多年之后,李湘陵知道了封蔚和余柏林的关系,才恍然大悟,封蔚该不会把他当情敌吧?但转念一想,他和余柏林也没什么过于亲密的关系啊,怎么就让封蔚敌意那么大。
他不知道,这人啊,有天生的气场不合。封蔚就是单纯看他那双脉脉含情,看谁都像是在诉说爱意的桃花眼不满而已。
现在李湘陵想不明白,封蔚除了瞪他,也没做其他事,公务上也交接的妥妥当当的。他向来心大,也就揭过不谈了。
如今闽州官场百废待兴,李湘陵受此重任,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一朝中毫无根基之人,能中探花之后,不到十年,便升为一省布政使,待回京之后,定会受重用。
至于余柏林,那已经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了。
李湘陵到任之后,封蔚终于可以抛开头疼的公务,跟着余柏林一起回到海军营地,为在瀛洲建立军事基地而奋斗了。
对他而言,在烈日下指挥着工匠搭建房屋,都比坐在凉爽的屋子中批改公务来着自在。
余柏林表示无法理解,于是户外的活都交给封蔚了,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坐在屋中,就着冰盆的凉气批改做些文字上的活吧。
闽州哪来的冰?硝石制冰嘛。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的非商业性广播剧,今天独家授权给北冥有音广播社团。希望能顺利听到本文有声化00。
☆、第122章
瀛洲多山地,也有平原。
这么大一个岛,肯定不是全部用来当做军事基地。选好军事基地之后,这些将士们的家属也会慢慢迁徙过来,最终,会和北疆那些军营周边一样,渐渐形成新的百姓聚集地。
附近渔民和土著也会朝着有将士的地方靠拢,以求庇佑,并且向其家属兜售东西。
最终,瀛洲上的小渔村,大概会成为城镇。
而那些土著的首领们虽然现在带着自己的子民们缩在堡垒中,但当军事基地建立起来,他们看着大晖的武力,也会走出堡垒,向大晖的军队投诚。
事实上,瀛洲早就属于大晖。只是因为那时候皇帝并不重视海上,海岛也基本没怎么开发起来。所以瀛洲虽然属于闽州管辖,但连闽州沿海一些地方中央的管辖力度都不强,更别说海岛了。
但当海军在这里驻扎,一切都不同了。
瀛洲气候比闽州稍微好一些,毕竟是海岛,气温要舒适一些。但遇到台风过境,那就很是凄惨了。
因为台风的事,第一个海岛上的海军基地,是否选在瀛洲,经过了很激烈的讨论。
不过因为瀛洲岛屿土地面积广阔,且又正处于西方前往大晖京城海域的航线重要的关卡位置,最终皇帝陛下拍板决定,海军基地就建立在瀛洲。
在这其中,余柏林让工匠试验出来的水泥也是众臣不再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泥再加上砖,很快就能建造起一栋坚固的房子,不需要大费周章的去采石材。
海军基地的房子咨询了当地工匠的意见,又因为本地取材,就地烧制,建造十分便利。在余柏林的规划下,建造成了两层小屋,上层住人,以免湿热让海军将士水土不服,下层囤放东西。
住宿区中绿树成荫,十分阴凉,让将士们看着规划图,都十分高兴。
余柏林还加入了下水道系统,让他们告别了马桶的烦恼。
不过每次比试输了的人,就从刷马桶变成了清扫厕所。
至于家具,全是就地取材,砍伐的竹子。既清凉防虫,还十分耐用。
关键是制作十分简易。
因基地还没修建好,除了训练,战士们还跟当地老乡学了一手用竹子编东西的好手艺。
因为余柏林道,他们屋里的东西都是简易的,自己需要什么,要么自己买,要么自己做。
比起花钱买,当然还是自己做比较划算。
至于修建基地砍伐的枯草之类,余柏林也废物利用,全做成了纸。
有好一点的纸就到时候教导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差一点的就用来擦屁屁。
大家都得讲卫生啊。
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余柏林制定了很详细的强军计划,因此还修建了十分气派的教学小院,都是清一色的二层小楼。
之所以不修建高了,主要是因为没钢筋,怕台风一来,就吹垮了。再加上现在瀛洲地广人稀,他们要占更多的地盘,还为今后做准备。
余柏林可以预见,只要大晖不倒,一直延续下去,完成蜕变。那么这个军事基地说不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余柏林并没有预料错。大晖的确抓住了机遇,政治制度平稳过度。而在瀛洲的这个军事基地,一直延续下来。甚至这中心区的二层小楼,经历了多次翻新,但仍旧保持了原有的模样。
只是在院子正中间,多了余柏林的雕像。手握书卷,面带微笑,目光温和。
至于封蔚的雕像,则在入门处。提刀跨马,怒目远眺。
关键是,封蔚的雕像,虎背熊腰,满脸横肉,络腮胡子,好一员猛将,简直小儿止啼。
若是封蔚看见那雕像,估计得瞠目结舌,大喊“这是谁,我不认识”。
后世提起余柏林此次在海军基地的中所作所为,特别是增加文化课,被誉为现代军事教育的起源。
后来在新华国成立之后,将海军基地搬迁,原址上建立了第一所海军军事院校。就是因为这历史意义。
当然,当时海军基地的长官很不愿意。他们这一支部队在这里呆了几百年,说挪窝就挪窝?凭什么?
这让当时政府花了很多时间,才说服这个军事基地的将领和战士们。
当军事基地搬迁的时候,将士们对着两座雕像脱帽垂泪,弄得跟生离死别似的。让当时媒体大书特书。
不过对于余柏林而言,这个有意义的地方变成培养华国海军将领的摇篮,还是更高兴的吧。
只是,这时候,余柏林专门修建了这么大一片地方,说是给士兵和底层军官上课,让将士们抵触心理都挺强。
将领们首先想的是,余柏林是不是想把文官那一□□进来,让士兵们读些四书五经,占用他们的训练时间。
不过经余柏林解释后,又有北疆的成功例子在,他们便不反对了。
高层将领们都是读过书的,并且文化素养都不差。甚至有些人如果从文,也能考个进士当当。这个时代的人骨子里还是崇尚读书人,余柏林爱兵如子,不在乎那些大老粗笨,愿意教这些士兵读书习字,以后他们退役之后,有这番本事,也能得个好生计。
而中层将领,除了空降的,许多都是从底层拼杀上来的。当将领和当士兵的时候不同,你不通些文墨,不读几本兵书,不会与文人沟通,根本干不下来。
听余柏林的课程规划,四书五经虽然有,但只是其中之一,最主要的是兵书史书甚至各地地理、风俗民情之类,甚至连海外都有。这些都是将领们所需要知道的。
有些将领甚至琢磨着,若是余柏林亲自授课,自己不好意思拉下脸去求教,但是可以打着监督的旗号去蹭课。
至于那些外语课,让将领们更是兴奋。
这是要为打到外面而做准备吗?
可以说,在大晖这么大个地方,当到高层将领的人,能力不错,背景更不错。
背景不错,自然文化素养就高。
再加上这群人都是去新大陆磨砺过的,对接受新知识并不抵触,甚至十分热衷。
但对于士兵们而言,就是叫苦不迭。
这么大年纪了,居然被逼着读书习字,那简直跟要了老命似的。
他们很多人,要是能读书,谁吃从军这碗饭?
至于算数之类,外语之类,要知道,数学和外语,到后世也是让学生们深恶痛绝的东西。
但将领都同意了,他们也只能咬牙认了。
谁让自己只是小虾米呢?
而有学习就有考试。考到前面有奖励,考到后面不但会通报批评,考不及格还会补考。多次补考不合格,呵呵,到时候会有补课大餐和不可言说的惩罚等着你。
这时候可没有什么人权,什么快乐学习可言。
训练没完成,没打你板子就算好的。包下所有清扫厕所的任务惨不惨?
这时候,一将领突然提起,余柏林在北疆的时候,就在军中传有“余阎王”的名号,对北疆将士而言,其可怖程度,比德王更深,是让士兵们闻风丧胆的人物。
如今,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余阎王”的恐怖之处。
于是余柏林“余阎王”之名,再次传开了。
一南一北,最终传遍了整个大晖。所以武官,所有士兵,全都知晓余柏林“余阎王”之名,知道他的考试。
之后当学习朝着全军推广的时候,即使余阎王并没有负责其他营地将士学习之事,但将士们仍旧传唱着余阎王之名。
谁让余柏林是最先发起此事之人,也是最终推广此事之人?
文官们很高兴,认为余柏林是渗透武官队伍,是教化那些武夫;
武官们也很高兴,认为余柏林是看得起武夫,是真正和武夫和睦相处,并且为其着想。
反正余柏林推广此事在文武百官中赞誉极高,只苦了那些不但要训练,还要读书的士兵们。
当然,这些士兵在学成之后,都对余柏林感激涕零。
但在学的时候,都恨不得在心底天天钉余柏林小人。
他们甚至编起了顺口溜来唱,余阎王,考试忙,让你三更死,不得五更亡。
余柏林第一次不小心听到这极具瀛洲特色的小调之后,露出了迷之微笑。
而后一群士兵遭遇了非人的补课折磨,这是后话。
余柏林明明脾气最温和,时时刻刻都带着笑容。封蔚则天天在外面跑,对士兵训练很严格。但封蔚在将士们心中却不是那么可怕的存在。
大概是封蔚虽然具有威严,但还是正常的极具威严的将领的样子。让他们爱戴,让他们服从,让他们愿意跟随。但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余柏林。
封蔚知晓之后,对着镜子瞅了半天,然后对余柏林委屈道:“我这张脸还没你长的凶吗?”
余柏林挑眉。
谁要比谁长的凶来着?
作者有话要说: 广播剧之事……其实我也不懂啊,我也没关注过。但来找我的是个好像很软萌的老乡妹子,我一时色迷心窍就答应了。妹子答应我会按时跟我报告进度。不过我想广播剧肯定很难吧,估计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出?反正到时候有了消息,我会在微博和最新的文下面给大家说下载地址的。
不过我想说,我大熊猫城的妹子真是软萌啊,(?﹃?)口水。
☆、第123章
这是自余柏林来到这里后度过的第一次台风。
因余柏林在修建之前详细询问了当地人,修建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台风才到来。
当台风到来的时候,封蔚美其名曰让将士们提前适应瀛洲的生活,让大家囤好物资,都留在瀛洲看台风。
营地选址避开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修建的水泥砖房又足够兼顾。除了窝在家里闲得发慌之外,并没有其余危险。
封蔚很快就后悔了。
他闲在房子里,快发霉了。
“我真的不能出去吗?”封蔚看着外面风雨交加,道,“我觉得风也不是很大嘛,穿着蓑衣就可以了。”
余柏林扫了一眼窗外被吹折的树木,然后对着封蔚微笑。
封蔚蔫哒哒的坐回了位置上:“好无聊啊,我快发霉了。”
余柏林将书放下,叹口气道:“是你说的要留在这里,不进内陆躲着。现在说无聊的也是你。”
“我这不是担心今后都要长期驻扎在这,让他们提早适应嘛。”封蔚道,“但是我又不会长期留在这。”
余柏林冷笑道:“你是想把下属们都丢在这,自己跑回去?”
封蔚讪讪道:“好吧,我这不是没走吗。长青啊,你说这雨究竟要下多久啊。”
余柏林道:“台风过境很快的,没几日就过去了。”
封蔚眼巴巴的看着窗外。
本来以为待在屋里没什么无聊的,反正有余柏林陪着。他在京城的时候,也常常偷懒不去官衙。
谁知道这待在屋里,和待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
他连房门都没办法出,这就很悲催了。
在屋里能有什么娱乐?天天抱着余柏林啃吗?那也要余柏林肯让他啃才成。
余柏林天天手不释卷,正好弥补前段时间太忙,而没能按时完成的功课。
封蔚读了没带多少话本来,很快就书荒了,百无聊赖天天转圈子。
最后余柏林看着他实在是无聊,就陪他搓麻将,还叫了两副将一起。
这几人在台风过境的最后几天,天天打牌搓麻将,封蔚倒是不觉得无聊了,但是当台风过去,,众人的工作进入正轨之后,陪着封蔚打麻将打牌的几人,都颇有些不适应。
“几天而已,都上瘾了吗?”余柏林很无奈。
“上瘾?我怎么没上瘾。”好不容易“被放出来”,满地撒欢的封蔚道。
余柏林道:“没上瘾就好。凡事都有个度。”
封蔚很高兴余柏林夸奖他了,然后继续满地撒欢。
台风过境也就短短一阵子,他都能一副被憋坏了的样子。这样子,让余柏林想起来曾经朋友家的那一只,据说一天不出去遛,就生无可恋的哈士奇。
不过哈士奇只折腾他家主人,封蔚兴奋了,就去折腾他手下的将士。
今天弄个比武比赛,明天弄个骑马比赛,后天再来个球技大赛,奖励倒是丰厚,但垫底之人却也凄惨的很。
余柏林看着觉得有趣,也掺了一脚,举办了一下文化上的大赛,还真在军中发现些文化素质不错的人。
这些人大多都是多次考童生未曾考上的人。在科举制度下,考不上童生,并不代表他就一无是处,只是不适应科举制度罢了。
即使他们四书五经学得差,但总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余柏林就着重培养这些人,让他们学习后世宣传部和政委那一套工作。
一来二去,他们倒是做的像模像样的。
封蔚观察了一段时间,和余柏林联名上折子,将此举可用之处写给皇帝陛下。
至于推广不推广,就看皇帝陛下的意思了。
不过看现在军中面貌,估计皇帝陛下还是会推广的。
余柏林除了监督修建军营基地之事外,还要处理屯田之事。
所有兵营的地方,几乎都要屯田,以求至少自给自主,给朝廷减轻负担。
这里也不例外。
瀛洲种植的是水稻,处于一年两熟道一年三熟之间。只是瀛洲多山地,水稻能种植的地方,只有部分狭小的平原,让当地的粮食实在是不够吃。
现在的水稻不像余柏林生活的时代,已经改良了很多次,十分高产。要靠这么点田地,别说养活瀛洲上的所有老百姓,只说养活这些胃口十分大将士们,都不太可能。
现在大晖推广的新作物就排上用场了。
无论是山地,还是贫瘠的沙土,都能种上可供饱腹的粮食。
越是小的地方,越是落后的地方,就越是排斥新事物。瀛洲就是如此。
闽州已经开始推广新作物,但是瀛洲却从未种植过。
瀛洲的土著祖祖辈辈都种着同样的东西,即使吃不饱,即使收成差。但他们已经习惯这种生活,惧怕改变。
但余柏林等人到来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新作物已经推广了好几年,这些将士们还游历过新大陆,属于第一批吃到新作物的人。所以他们种植新作物,已经十分熟练。
这个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瀛洲本来就地广人稀,原本的土著们在见到大晖驻兵之后,逃到了更远的深山里。原本的渔民占用的地本来就不多,余柏林让人带着铜钱和布匹去买位于军营附近的地的时候,渔民们全都忙不慌的答应了。
在他们看来,这些兵老爷们直接把地占了,他们也无话可说。毕竟瀛洲虽然属于闽州,但官府一直没怎么管。瀛洲上开垦的土地,也是没有去官府登记造册的。如果官府一顶大帽子压下来,全都得乖乖送回去。
这些官老爷兵老爷们居然客客气气的用钱用布来买,实在是让他们受宠若惊。
余柏林觉得,这个时代的百姓真是太老实了。若是在现代,大概又有钉子户闹得不可开交,狮子大开口了吧。
虽然现在只是在播种,但待收获的时候,百姓们见到那些粮食,也会试着播种吧。
反正不占良田,多一点口粮十一点。
瀛洲的百姓处于连温饱尚且难以保证的地步。
军队在此驻扎之后,不仅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新的作物,也因军队里经常派船只与闽地联络,去闽地购买东西。在封蔚和余柏林允许之后,百姓们的小船可以跟在军队的大船后面,和去闽地的士兵们一同航行,这样安全性就高了许多。
后来余柏林看见了商机,专门空了一艘大船做客运的买卖。
有官方的支持,两地来往渐渐变得活跃起来,去往瀛洲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瀛洲上出现了不少繁荣的城镇,皇帝陛下边将此地重新规划,派遣地方官重新管辖,设立瀛洲府,这就是后话了。
...................................
闽州和瀛洲的消息不断传到京城,封庭心情经历大起大落之后,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
虽然很快就好了,但封庭自感身体更差了。
这一切他都没有告诉远在东南的封蔚和余柏林。
建立海军基地之事十分重要,闽州的安稳也十分重要,相比之下,他身子虚弱算什么?
屋漏偏逢连夜雨。封庭身体刚好,成皇后又病倒了。
成皇后的身体本来就差,生小宝的时候更是伤了元气。她是为了两个孩子,才硬撑着一口气挺过来。
这么多年来,虽然一直有悉心调养,但毕竟伤了底子,并不是那么容易恢复的。
况且作为一国之母,不仅要处理宫中繁琐事务,命妇们和宗室女眷中许多事,也要她来协调解决,十分劳心劳力。
封庭和成皇后的身体,都属于累不得的。但没办法,谁让他们是皇帝皇后呢?
因封庭和成皇后的病,大宝自不用说,改变很大,现在性子十分沉稳大气,参与朝中政事,多有建树。特别是在封庭生病期间代理朝政,被朝中大臣交口称赞。
小宝自余柏林走后,就安静许多。封庭和成皇后生病之后,他就更显乖巧早熟,很有大宝当初的影子。
大宝看着很心疼,对小宝道,在他面前可以不用那么乖。
小宝摇摇头。父母身体不好,大哥为了帮父母的忙十分忙碌,他年纪小,没有办法替父母,替哥哥分忧,至少不能给人添麻烦。
“要是林在就好了。”大宝知道小宝的心思。因为他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已经成长为沉稳少年的大宝,拉着小宝,还像小时候一样,排排坐在台阶上看月亮。
这时候是不会有人来劝诫他,注意一国太子的形象。
“哪怕王叔在也好啊。”大宝又道。
小宝撑着下巴,靠在自家大哥身旁,道:“可是父皇母后不准我们给林和王叔写的信中说他们生病了。”
“因为林和王叔在做很重要的事,不能分心。”大宝也用手撑着下巴,道,“如果林和王叔知道了,一定会很担心,会忍不住想回来吧。”
“那就回来不成吗?”小宝老气横秋的叹气,“好吧,我知道不可以。”
然后两兄弟齐齐叹气。
☆、第124章
余柏林拆开信,转头对封蔚道:“婉柔公主和渔樵要成亲了,我们回不去,想好送什么了吗?”
封蔚头戴草帽,正挎着鱼篓,准备出去海钓。他闻言后,道:“就送那些东西呗,反正都是有旧例可循的。”
余柏林道:“只送些普通的东西?不送些闽州特产之类?”
封蔚道:“闽州有什么特产?我送我钓的鱼?”
余柏林:“……”
他还是自己想吧。
不过封蔚这么随口一说之后,还真琢磨着,要不要送些海产过去。
就算不送吃的,什么珊瑚珍珠都是些稀罕物。
封蔚这主意让余柏林很欣慰。他总算知道送些比较正常的东西。
瀛洲正好位于东西方往来海上航线上,海军不但要防备夷人,还要剿灭海盗,并且为大晖的商船保驾护航。
虽然这护航是不收费的,但商船船主都会送一些珍宝给护送的海军。
这个时代的将士日子并不算好过,普通士兵也没有俸禄可拿,虽有兵饷,但省吃俭用,还要给自己疗伤治病,存下来的并不是多少。
这种“孝敬”在这个时代是潜规则。
余柏林和封蔚干脆定下了每个护送的商船,抽百分之一的货物作为护送费的规定。
本来余柏林是想直接折现金钱,但考虑现在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从货物折算金钱这中间,有许多猫腻。
但直接抽取货物,又要考虑到折现的问题。
余柏林还在任的时候,他可以监督折现的事。但等换了一任长官,那长官会不会联合别人中饱私囊,就很难说了。
不过现在将士们都是很满意的。之后的问题,余柏林再慢慢想。
到了之后,肯定是从直接抽取金钱,到不收取任何费用转变。
因为来往商船很多,运着奇珍异宝的商船也很多。因职务便利,余柏林和封蔚还出资了船队,去海外淘金,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那些等人高的珊瑚树,和拇指大小的珍珠,都是从南边一座很大的岛屿上得到的。
那座很大的岛屿让封蔚很眼馋,虽然那上面已经有西方的一个岛国驻扎了海军。但以封蔚的虎视眈眈的样子,余柏林很担心等这边海军训练走上正轨,他会拿那块地方试刀。
不过那都是后面的事了。
封蔚和余柏林的贺礼通过海陆转水运,一路到了京城之后,被封庭拦下了。
他把起封存下来,作为婉柔公主的嫁妆带出去。
封蔚和余柏林相当于为婉柔公主添妆了。
之所以把这些东西作为婉柔公主的假装,并不是皇帝陛下防着驸马家。
封庭若是防着郑牧,那他也就没多少可信的人了。
留下来作为假装,只是因为这些珍宝太显眼了,比宫里库中存了许久的珍宝成色和样式上好许多。为了皇室的面子着想,皇帝陛下私下扣留了封蔚和余柏林的贺礼。
封蔚给婉柔公主添妆倒好说,他们是一家人。但余柏林好像就没这资格了。
有些人说皇家太不规矩了些,也有些人开始重新审视余柏林身世的传言。
余柏林后来知道此事时,也对皇帝陛下的随性而哭笑不得。不过贺礼就是送得对方高兴,只要婉柔公主和郑牧不介意,余柏林也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共同的意思,婉柔公主和郑牧也不会有意见就是了。
...................................
婉柔公主和郑牧大婚之后,余柏林这边的军事基地也基本上走上正轨了。
除了士兵们每天面对文化课叫苦不迭之外,一切都很和谐。
李潇来到闽州做布政使之后,闽州官场也渐渐稳定。让朝堂惊讶的是,当初德王为稳定闽州而临时选拔的官员,有大半都留了下来,直接转正。
有些官员担心,皇帝陛下此举,相当于是将闽州送给德王了。
但他们之前担忧过很多次,皇帝陛下和德王的感情还是那么好。这次又来这么一着,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
反正弹劾了也没有什么用,而且还是皇帝陛下下令。他们弹劾谁,弹劾皇帝陛下?
这么多年了,他们也算看明白了。皇帝陛下和德王是真的兄弟情深,相互之间都十分信任。
德王不是什么潜藏的野心家,而是皇帝陛下的左臂右膀,是辅佐明君的贤王。
然而,大臣们,特别是文臣们,实在是不想把“贤王”这个头衔套到封蔚头上。
因为封蔚做事太随性。
说起贤王,历史上的贤王,都是一副克己奉公的样子,都是道德楷模,君子标杆。
德王?
提起这个人,文武百官们就头疼。
能一言不合“迷路”到国境外,打到别人国都城下的人,“奉公”可能有,“克己”,怎么也说不上吧?
皇帝陛下给封蔚封号为“德”,这已经表明在皇帝陛下心中,封蔚品行那是顶顶好的。
但对于文武百官而言,德王在京城就是一霸。
倒不是说德王有多嚣张。他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贱,他就直接以权压人。
怎么直接怎么来,有本事去朝堂告我啊?
不是针对你,我是针对京城所有的望族,你们都是垃圾。
偏偏德王行事直接是直接,不给面子是不给面子,但无论是从舆论还是从法理上来说,德王永远占据道德制高点,让他们想趁机发难都没机会。
而虽然他们望族世家之间根系错综复杂,旁人不愿招惹。但他们拿德王,还真没办法。
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威胁到德王的地方。
只要皇帝陛下不倒,德王就无所畏惧。
看太子对德王的亲近,估计就算换了一任帝王,德王还是无所畏惧。
那么串联搞掉太子?换一个亲近世族的上位?
不好意思,皇帝陛下就两儿子,别说太子无论才华还是德行都让大臣百姓交口称赞,就算太子不能继位,年幼还未封王的二皇子殿下,那也和德王亲近的很。
甚至比太子跟德王更亲近。
传说二皇子殿下幼年就是在德王府长大。
那弄掉皇帝陛下两个儿子,推宗室上位?
这不叫站位,这叫造反了。
除了不给他们面子,当今圣上的确是一位明君、有为之君,只从大晖臣子的身份而言,辅佐如此明君,他们也十分高兴。
去推翻一位明君?别说做不做得到,就算做得到,那也遗臭万年了。
当然,其实……还是做不到。
所以,他们也只能忍着了。
其实想点好的,当年武宗皇帝在的时候,他们照旧夹着尾巴过日子。武宗皇帝比当今圣上脾气更暴躁,更加喜怒无常,哪有当今圣上好说话?只要不涉及底线,只要好好工作,就不用担心其他的。
他们只是被文宗时期养刁了胃口罢了。
文宗“得位不正”,必须依靠他们这些大臣。
封庭即位快十年了,文宗时期的印迹终于完全被抹去,如今,是天齐帝的时代。
.....................................
余柏林和军汉子们相处久了,又跟着海军多次对海盗进行扫荡,身上终于又找回了一些战场上的凶悍之气。
因本就是旧识,两人性格又合拍,李潇到任之后,两人一月之中,总会聚那么一两次。
他们不谈官场学问,只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明明两人都是朝中大官,却颇有些闲云野鹤之感。
两人这段时期所创作的诗词文章,也呈现两极分化。
比如余柏林,一方面,他这一段时期创作了许多军旅生涯的豪迈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田园派的作品。
只看田园派的作品,还以为是隐居山间的闲云野鹤所写。
李潇当看到余柏林这种作品时,也是如此笑话他。
余柏林便开玩笑似的,将自己类似作品落款,写作“闲鹤先生”。
于是后世称呼余柏林,便是名柏林,字长青,号闲鹤。
事实上余柏林并未真的号闲鹤,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之后也并未用此别号。
余柏林和李潇走得近,封蔚又有些不乐意。不过他也不会说出来,而是余柏林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不捣乱,就跟着。反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他又不是不会。
李潇受宠若惊,心想余柏林果真说的不错,德王只是本来就是那一副冷脸,并不是对他有额外的恶感。
其实,他哪知道,封蔚只是黏余柏林黏的紧而已。
虽然封蔚不常提笔,但他被皇帝陛下亲自教导长大,该学的一样没拿下。
余柏林和李潇谈论诗词,他偶尔也会诗兴大发来那么一两首。虽然大部分都是平平之作,但数量大了,总会撞上几首不错的。
封蔚是个好面子的人,他每写完一首,就让余柏林点评。若是余柏林说一般,他就毁掉。到最后,他只留下三首不错的诗词。
后世提起封蔚,都说封蔚其实是大诗人。因为他仅存的三首诗词都是上佳之作。
后世研究者叹息,明明封蔚和余柏林同时期,感情也十分好,封氏王朝又没有中途断过,按理说,封蔚的作品应该很容易流传下来,结果只有三首。
他们哪知道,封蔚并不是什么大诗人,不过是只写了这么三首好的,其余都被他撕掉了而已。
第54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