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 作者:木兰竹
第49节
让边疆将士更兴奋的是,后期工匠还做出了火|炮。虽然笨重,但是阵前一顿猛轰,战基本不用打了。
据说,更往西的地方,也用上了火|枪和火|炮,咱们的海军就碰上了。不过大晖的邻国们,除了沙俄,还没有装备这些利器。
而沙俄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新继位的皇帝刚结束国内纷争。他是个很有野心的皇帝,这次甚至偷偷派人来到西北,想要援助回部。结果被封蔚追出国境几百里,若不是太冷了,他就继续追下去了。
可封蔚没追到北边沙俄那边去,却追到了西边欧洲的地盘去。
余柏林的军备增援一直源源不断,这帮将领本来想着等哪天军备不够了,粮饷告急了,就不浪了,滚回来清点战利品。
谁让余柏林一直这么给力,咬牙硬生生的支撑了下去。
这下这帮爷们就浪的没边没际了。
皇帝陛下还充当帮凶,对朝中弹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非得余柏林来信威胁他们要亲自来捉封蔚回去。
当然,他们知道,再怎么浪也有结束的一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但那也是有时效性的。
所以火|枪啊火|炮啊就对着人家城墙哄,对方想要派来使和解商议,这帮人怕时间不够愣是不给人家和解商议的时间,直接放话,要么把人献上,要么就打过去。
对方国主叫苦不迭。他们也惧怕大晖的武力,但是东欧也这么大地盘,谁知道那些鞑靼贵族躲到哪去了?要找人总要些时间吧?贵国能不能给我们点时间。
封蔚带着出征将领们把耳朵堵住,不听不听我就不听,反正要么把人交出来,要么就打过去。
封蔚叹气,不是他不想给人时间啊,实在是他太了解余柏林的性子了,浪过头肯定余柏林得怒,他得在余柏林怒之前先把事情解决了。
等余柏林的信来了,就不得不回去了。
封蔚对下面的口号也是这样。
兄弟们!小的们!浪过头余阎王肯定要给咱们断粮,必须在余阎王下最后通牒之前浪个爽啊!
兄弟们和小的们:嗷嗷嗷嗷明白了王爷!跟我上啊!
于是火|炮轰轰轰,火|枪突突突,然后就是骑兵出场,步兵随后,一路扫荡过去。当对方尽最大努力,终于在亡国之前把鞑靼一行逃亡的人送上去时,这些人还有些意犹未尽。
怎么就结束了呢?
恰巧这时候余柏林的信也到了。
封蔚拍着胸口道:“我就说,长青肯定得怒。看,他说本王不停手就要亲自过来了。”
张珊嘴角一抽,道:“余布政使可是一省长官,哪能说走就走?”
封蔚摆摆手:“你不懂。长青要来,肯定就能来。”
张珊无语。好吧,我是不懂你们皇室一家不按常理出牌的套路。
“好了,收兵收兵。”封蔚道,“长青都来信了,该收兵了。”
“这么多地方就还回去?”将领们有点舍不得,虽然没死多少人,但是总是有伤亡的。这么大一块地盘,就这么回去了?
封蔚一脸自豪的拿出另一封书信,道:“这个嘛,长青知道本王动作快,大晖铁骑所向披靡,早就料到了等信送到的时候,我们大概已经把对方打怕了,所以专门出了主意。”
将领们一听余柏林居然有献策,他们虽然对文臣没多少好感,但是余柏林这种六元及第的、被神化了的文人可不一样。余柏林借由封蔚插手军务之事他们都没反对,其军队的改变他们也是看在眼里。
余布政使能有什么好主意?难道他料事如神?
余柏林并非是料事如神,能掐会算,只是他深知□□在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的威力,何况他所给的图纸已经是目前工艺水平能达到的极致。如果对方抵抗不强,他书信到达又需要时间,最好(差)的结果就是,他信到达的时候,封蔚这边战争已经结束了。
所以他只是根据这个可能性,提出建议而已。
这建议其实很简单,后世都很熟悉的套路。
晖朝以前那种打痛了你,就让你俯首称臣的套路已经不符合实际了。谁都知道这基本对晖朝其实没什么好处,也就是面子上好看一些。
而且在朝中也不好说话。没事把别的国家打了干什么?
因此,余柏林的建议是,先把眼前实惠拿了再说。实惠到手,就不可能吐出来,以后就算对方怎么做,他们至少已经得到好处了。
这实惠,就四个字,割地赔款。
你包庇了我们晖朝的逃犯,你害我们死了这么多人,耗费了这么多钱,不该给点补偿吗?
我们大晖是仁义之师,只是想给你们点教训,没想占领你们国家,也不需要你们俯首称臣,只需要给我们一点小小补偿就好。
比如,割地赔款。llll
所以,要么奉上国书,你们国主一家乖乖跟我们回京城,俯首称臣,留下质子。要么,就给点赔偿,咱们就此结束,不做追究。
作为国主,作为贵族,他们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做。
不就是一点地盘,一点钱,能保得住自己的王位最重要。
“损,真是损。”张瑚一看,就明白了其中含义。
如果俯首称臣,因为离得太远,说不定今天纳贡,明天这里就不搭理晖朝了,晖朝总不能因为这样再打一次?战争也是需要很大耗费的。
但以余柏林的建议,虽然是一锤子买卖,但是仅说赔款,瞬间就把这次消耗的军资补了回来不说,还大大赚了一笔。
回去之后,也好交代一些。
“但为何是这些地?”张瑚展开地图,将余柏林所指地方圈出后道,“这几处是靠近我们边境,有和河流经过,难得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这倒可以理解。但这几处十分荒芜……”
封蔚道:“这个本王知道一些。之前打仗的时候,他们火攻用的东西还记得吧?”
张瑚想了想,好歹他爹是状元,他自己书看得不少,一下子就想起古籍中曾经记载过的:“王爷说的是,石油?”
“没错,就是石油。”封蔚点头道,“曾经长青跟我说,这里有石油存在。石油在西方已经探明有很大用处,据说有一种叫蒸汽机和内燃机的机器,十分了得,可以让船只无风而动。因为西方将图纸保密的厉害,我们工匠正在自己研究。虽然还没研究出来,但这种和煤炭一样可燃烧的石油,以后肯定有大用途。”
张瑚想了想,道:“在几百年前,存中先生的书中,便预言此物以后大有用途。”
“正是如此。”封蔚道,“即使现在,代替木材和煤炭,也是好的。可用作燃料的东西,不嫌多。咱们炼金打铁这些哪样不需要燃料?”
“可这些地方零零散散,以后咱们怎么受得住?”一将领虽然意识到这名为石油的东西以后应该大有用处,但是要守住却很难。
封蔚道:“这个长青也曾经跟本王提过。你们还记得长青用来修建贡院的石头?”
将领眼睛一亮:“王爷是说那一夜变出来的石头?”
“那物称为水泥,是工匠们无意间发现的。有这东西,我们可以在底下修建地窖,从那边开采石头之后,就把其运回我大晖境内,倒进地底存着。”封蔚笑道,“西北地广人稀,还有水泥这等能一夜成石的神物,要挖个地窖还不容易?虽然不知道这石油以后有何等用途,先存起来呗。”
张珊叹息:“余布政使真乃神人也。”
“那是。”封蔚就跟被夸的是自己一样得意。
众将领看着封蔚神情,心中不由感叹。所以不愧是天子血脉,天子的亲兄弟就是不一样,一文一武,当真是当时豪杰。
皇帝陛下有如此亲兄弟辅佐,怪不得能短时间内就大权独握,盛世可期。
而皇帝陛下有如此能干的兄弟,却丝毫不猜忌,甚至护犊子得紧,可见陛下胸襟气度,堪为贤君。
“这临近咱们的地方有水的地方不多,咱们也没占多少,其余都是些荒芜的地方,向来割这些地他们也不会不同意。”将领问道,“但若是他们还是不同意怎么办?毕竟有些地方深入腹地,他们或许会担忧我们对其不利。”
“长青道,能割走的就割走,不能割走的就租借。”封蔚道,“先说一百年,底线五十年。五十年,够咱们搬空他们了。”
反正咱们需要的只是石油罢了。如果附近还有其他矿产,也一起挖走。
将领们心灵神会,立刻唤来军中能说会道,专门用于谈判的官吏,将此事交给了他们。
官吏们回去打好了草稿,经过激烈讨论之后,带着和蔼慈爱的微笑,去跟对方谈判去了。
我们要相信,在拥有绝对优势,又不脑抽的前提下,耍嘴皮子,我们从来不会输。
....................................
余柏林在给皇帝的密折上,除了劝说皇帝下旨别打了,还有就是也写了假如打完了,该如何应对。
就如封蔚知道余柏林肯定会同时给他哥递折子,他哥一定会同意,自己就率先做决定一样,皇帝陛下也知道余柏林肯定会写信劝阻封蔚,并且给他如何解决此事的建议。
并且,他的弟弟一定能和他心意相通,知道机会难得,会先按照余柏林的建议去做。
毕竟余柏林所说之事,他们在几年前就已经商量好了,只差实践。
毕竟他们虽然商量的好,但国内之事尚且腾不出手,还没来得及去外面开疆扩土。
在封蔚打出国门的时候,封庭就已经在想了,要是打的好,正好可以实践一下当年他们所商议之事。
现在三人心有灵犀,果然都这么想了。
当时朝臣弹劾余柏林耗费巨资给自己做面子工程,将贡院书院考院都用石头砌了一遍的时候,封庭就知道水泥这东西了。
只是那时候水泥还在试验中,修贡院只是做试验。现在工匠们已经研究出许多种类水泥,对水泥的性能也做了足够的试验,可以供大规模使用。
所以装石油的地窖修建成为可能。
有了海军,频繁和西方夷人交战之后,消息也就更灵通,西方的动静,封庭自然也知道的更多了。
所以他知道,西方据说已经有可以带动车子自己动的机器,但图纸什么的,西方保密的很严格,他们并未得到。
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工匠早点做出来,最好跳过那蒸汽机,直接做到余柏林曾经听说过的内燃机。
既然余柏林听说过,即使图纸已经散佚,但制作图纸的家人朋友总有听说过的,只要听说过,迟早就会复原。
封庭从新大陆上吃到了足够多的甜头,他绝对不会把到手的利益让出去。和多国交战之后,封庭深知武器更新换代的重要性。若是对方船只能无风自动,对方车辆也能不需要马匹拉动,他们的装备优势瞬间就被比了下去。
打不过人家,到嘴的肥肉就得乖乖让出来,说不得还会被人咬上一口。
看看私库国库都被填满了的金子银子,兵器库那些新打造的亮锃锃的兵器,再想想被抢走土地、矿产甚至自己的新大陆的土著,由不得封庭不紧张。
晖朝地大物博,在夷人口中是不输于新大陆的黄金之地。若是晖朝武力赶不上别人,迟早晖朝就是下一个被敲开大门,被掠夺的地方。
为了成为猎食者,而不是猎物,封庭卯足了劲,思想也更新换代的勤快的很。
余柏林一前一后收到皇帝陛下和封蔚的回信,他心中终于安定下来。
封蔚居然这么快就迎来了胜利,这至少能堵上朝中一半大臣的嘴。
对于许多人而言,打出国门不要紧,只要没输就成。
而对于另一半人,觉得战争劳民伤财的人,等割地赔款一事了解,白花花的银子和黄灿灿的金子,以及各色奇珍异宝运回京城,他们也该住嘴了。
对外战争如果没有好处,怎么可能总有人去打?只是为了名声?又不是所有领导者都是只要面子的傻子。
而晖朝统治阶层的好胃口,就是从这次封蔚“不小心”打出国门,正是拉开帷幕。
至于一手培养出晖朝统治阶层好胃口,并且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掠食计划的余柏林,完全没去想他会给晖朝,给华夏带来什么改变。他只是为封蔚的安全,和为封蔚浪过头的事应该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而松了一口气。
至于那些好处,余柏林不过是基于来到这个朝代,在西方列强都在抢夺好处的时候,不落人之后的正常反应而已。
等天气异常之后,晖朝就该应该灾害频发的时候。在那之前,晖朝必须积累足够的资产,去度过此次磨难。
或许是因为太忙了,让余柏林更加无暇顾及自己的腿。
当他担忧的心终于落到实处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的腿在行走的时候已经没有疼痛感了。
除了腿上那难看的疤痕之外还铭记着那场意外。
席御医十分有成就感。余柏林的伤势不算严重,但也绝对算不上轻,不然不会动用上手术。但余柏林的恢复,是在同等伤势的病人中,恢复最快最好的。
这大概跟余柏林复健从来不需要人催有关系吧。
一个看起来就很文弱的达官贵人,居然在复健过程中没有丝毫推脱抱怨,甚至他忙起来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在治疗上也极其配合御医,说换药就换药,说推拿就推拿,说熏蒸就熏蒸,从来不问为什么,也不会威胁抱怨。
这让席御医治疗起来,心中也十分轻松,行动上也果断许多。
若是其他达官贵人,席御医肯定怎么保守怎么来,绝对不会像治疗余柏林这样,有什么新点子,立刻就用上了,那治疗方法,时时刻刻都在更改。
余柏林十分感谢席御医。他本来以为现在治疗条件技术,能恢复到能正常行走就不错了。但他现在自己摸了一下骨,打了一套拳,感觉腿上力量已经恢复了不少,肌肉萎缩也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可以练回来。
这多亏席御医的医术。
“席御医既然有如此医术,为何不著书?”余柏林道,“不仅可以教导后人,还能流芳百世。”
席御医本来对公开手艺并不愿意。吃医术这碗饭的人,肯定不愿意有人代替自己。但余柏林“流芳百世”的说法让他很是心动。
反正现在著书,也不是现在刊发啊。他儿子又不准备吃御医这口饭,那么等他老眼昏花离开御医院之后,将书刊发出来,也能卖不少钱不说,还能给自己刷一刷声望,说不定对子孙前程也有好处。
更别说流芳百世。
御医院那些医术的著作者,也是让他们这些御医很敬佩的。
不过写字他会,写书他不怎么会啊。
余柏林正好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便和席御医讨论起来著书的事。
他虽说算不上神医,但对国医也有涉猎,能自己给自己开药,医治一些常见病症。
即使他不是学医出生,但后世的一套医学研究的流程,他还是略知一二,比如如何计量如何试验等等。
后世国医在计量和效用上被许多人质疑,若是早早的引入其中概念,早早将国医从传统引入现代化,也不至于那么多国医黑闹着废除国医了。
华国这么多年就靠着国医医治病人,国医总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大概是因为都闲着,留守的御医和军医也纷纷加入进来。
虽然不传外人,但是在水准相当之人中,这帮大夫们却一点也不藏私,经常互相交流。
在御医院他们就经常切磋医术,军医之间也经常互相切磋医术。
所以两者在一起,气氛也很融洽。
大概学医的人,特别是敢于动刀子做手术的人,骨子里都并不守旧。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余柏林的建议,并且开始很有兴致的着手试验。
余柏林专门给他们找了一处地方供他们作为工作场地,然后他就忙于公务不管了。
至于这会不会成为后世国医走入现代化的开端……就看那群大夫们能研究到何种地步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5章
德王大胜得归,皇帝陛下本来想让封蔚直接回京城。不过考虑到后续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封蔚还是先回的北疆。
余柏林如同之前所承诺的一样,在关外等候封蔚和大宝归来。
大宝作为运粮官,在封蔚一不留神就打到边境线外时,吃了许多苦头,也得到许多磨砺。
在封蔚打过界的时候,大宝虽然心中疑惑,但既然父皇和余柏林都没有表示异议,大宝认为,即使他不懂,但其中也有需要打的道理。
之后割地赔款,让大宝确定了这一点。他想,大人们真厉害,他还有的学呢。
其实封蔚只是突然头脑一热,任性了一把而已。而皇帝陛下也只是突然头脑一热,热血了一把而已。
至于余柏林,是纯粹为两人善后而已。
嘛,算了,结果是好的,那就没关系了。
封蔚为了见余柏林,特意在到达关口最有一次驻扎的时候,特意把自己打理了一下。要是脏兮兮的去见好久好久没见到的余柏林,封蔚多不好意思啊。
大宝也好好打理了一下自己。他也不能让余柏林担心。
看着两位大佬这么做,其余将领也不由自主的打整了一下形象。
要见到北疆父老乡亲了,还是精神点比较有面子。
所有将领们都这么做了,士兵们也有样学样,把盔甲和武器擦的亮亮的,不但自己洗了澡洗了头,把马匹战车也擦的干干净净,第二天行军的时候还特意放满了速度,就为了保持形象。
咱们可是得胜归来,不弄得亮堂一点,还以为是逃兵呢。
这么一打整,效果肯定是有的。
余柏林远远望去,这一军队军容整洁,看上去就十分有气势。虽然没有风尘仆仆血腥气冲天来的震撼,但看着却另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压力。
余柏林早就在关外摆好了酒,待封蔚等人归来的时候,余柏林率领众官员齐齐跪下,迎接德王和太子得胜归来。
其余围观百姓也跟着跪下,哭着说着祝福和感激的话。
余柏林等官员听得心头一酸。
鞑靼肆虐,这些边疆的百姓们感受最深。因此在大军得胜,甚至一举打破整个北疆割据,几乎百年内,北疆不会有战事,这些边疆的百姓们心中自然最为高兴。
在京城高官嚷嚷着劳民伤财,算计着每年边疆的损失和军资的消耗哪个更划算一点的时候,这些边疆百姓们,正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家破人亡。
在京城高官眼中,所谓边疆损失只是一个个文字,一个个数字。在边疆人的眼中,这些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次鞑靼的骚扰,在中原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小村庄被焚烧,不值得一提。
在那个村庄的人眼中,就是天塌了的绝望。
在国家利益上,本就没有什么可衡量的。寸土必争,保家卫国,也不是什么数字和文字功夫可以制约的。
在朝中大臣眼中,封蔚此次出征有诸多弊病。在边疆人眼中,能一劳永逸打的鞑靼两三代再无力进犯晖朝边境,就是天大的功绩。
封蔚本来只是因为能见到余柏林很高兴,当听到主动来相迎的黎民百姓一声高过一声的带着哭腔的呼喊声的时候,封蔚雀跃的心沉了下来。
封蔚当即下马,对着被衙役们挡在两旁的黎民百姓抱拳道:“本王,不负皇恩,不负百姓,得胜归来!北疆,再无战事!”
“再无战事!”
“再无战事!!”
百姓们重复着封蔚的话,呼声渐渐被哭声压过。
明明是大军得胜归来的喜悦场面,却是哭声震天。这一次,边疆百姓们,似乎要把之前经历的苦楚都哭出来。
将士们也不由哽咽,一些人也已经泪流满面,甚至忍不住痛哭出声。
就是因为背后有这么多黎民百姓,所以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吃不饱穿不乱更不指望战功能有公平兑现,他们仍旧要奋死杀敌,马革裹尸亦不悔。
朝中文人有许多诗词描写边疆将士的悲哀。他们的笔调是悲哀的,是消极的,似乎那些人死的无辜,死的不值。
实际上,悲哀有,但消极却没有。每一个人即使遭遇了再多不公,在面对鞑靼的时候,仍旧是心中充满仇恨。
若真是心中不甘不愿,又为何能在最困难的时候,硬生生的将鞑靼最精锐之师阻拦在边关这么多年?
那该早就溃败了吧。
文宗时期,即使边关屡遭险情,但最终,边关仍旧树立在那里,守关的将士换了一拨又一拨,守护的地点却仍旧没有变。
寸土不让。
军心未散。
或许再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样黑暗绝望的日子,这些血性或许也会被磨灭了。
幸亏又迎来了一个盛世,一个硬气的皇帝,一个拥有军事才能,且能身先士卒拼命的军神王爷。
还有余柏林等与以往文臣不同的边疆官员,还有新式的武器,和农作物。
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这次胜利。造就了,边疆的将士和百姓,终于能够将以往悲伤都痛哭发泄出来的景象。
余柏林让人端来酒,一众文臣对着一众武将举起手中酒碗,一饮而尽。
一众武将随后将敬酒仰头饮尽。
酒碗重重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这时候什么文武隔阂,都在这一碗酒,在众人通红的眼眶中消失。在今日,大家都为同一件事喜悦兴奋。
“长青,我回来了。”封蔚看着能行走自如的余柏林,心中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酸涩。
“欢迎得胜归来。”余柏林微笑着点点头。
“林!我回来了!”大宝凑了上来,插|到封蔚和余柏林之间,仰头对着余柏林露出大大的笑容。
“殿下,欢迎回来,辛苦了。”余柏林微笑道。
封蔚摸了摸鼻子。好吧,在这么多人面前,他需要给太子面子,不能一把将这小破孩扔一边去。
“先回去再说吧。军营中已经在做酒宴。”余柏林道。
封蔚点头。军中人回去之后自然会大吃一顿,他们这些将领另有酒席,和余柏林等官员一同用餐。
不过在那之前,他得回去换一身一副。其余将士,也得回去好好休整一下。
在百姓们的护送下,将士们终于又进入了大晖的国土。
...................................
不过现在已经不能这么说了。边关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关外,也已经是大晖的国土了。现在,朝中已经从对着封蔚该怎么赏罚的扯皮,变成讨论该在草原和西北划分行省之事了。
不知道那些早早投靠了晖朝的鞑靼部落们,心情如果,是庆幸还是悲哀。
他们或许以为晖朝还是和以往一样,大概也就是和草原上的鞑靼保持平衡,让鞑靼不再攻打边疆而已。他们依附着大晖,过着舒坦的日子,待大晖又变弱了,又回到草原,继续打劫大晖。
谁知道,鞑靼居然直接被击溃了,草原,已经不是鞑靼的了。
然而事情已经成为定局,让他们叛乱,他们也没胆子。
那火|枪火|炮已经足以让他们胆寒。
他们唯一的期盼,就是从新大陆那边传来好消息,完全乐不思归,不想回来的同胞们。
听说余布政使的确没说话,那边的草原又广阔又肥美,关键是还没人。
想圈多大就圈多大。
这么一想,这片草地就算让给大晖也没什么了。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草原的水草也没以往丰盛,鞑靼人也有这么多,部落也有这么多,还是不够分。
而且余布政使不是说,不但西方有一大片草原,南方也有一片大草原。如果武力值够,西边虽然人有点多,草原也是有的。大不了(划掉)把他们赶走(划掉)花钱买地就成了。
鞑靼们自我安慰,跟着大晖走,好过的日子还在后面,不用汲汲于以往的荣光。
在鞑靼的政权分裂的时候,其实荣光早已经不见了。
......................................
封蔚回来之后,似乎是因为军旅生涯太苦了,导致他立刻颓废了下去。每日连军营也不去了,就像是曾经在京城一样,要么躺在榻上,要么躺在椅子上,反正总是躺着,连吃饭的时候,骨头都仿佛软了似的,都夸趴着吃了。
余柏林忍不住卷起手中的书,给躺在他旁边封蔚一下子:“懒成这样了,你怎么给大宝做榜样?你看大宝多勤快!”
大宝回来之后,虽然也休息了几日,不过很快就继续接手了余柏林手中庶务,像以前一样帮着余柏林做事了。
封蔚懒到连躲都不躲,直接挨了这么一下子,然后翻个身,在余柏林大腿外侧蹭了蹭,继续躺尸。
余柏林:“……”
这人没救了!
“实在太闲,继续去军营折腾啊,不是说军队改革很有用吗?不然去种地。”余柏林催促道。
封蔚又翻了个身,背对着余柏林,打起了哈欠。
余柏林:“……”
就没有什么事让这懒虫动起来吗?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6章
所幸封蔚没懒多久就有事干了。
他哥召唤他回京城论功行赏了。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想回去。”封蔚抱着余柏林,把头搁在余柏林肩膀上闭目养神道,“回去肯定有很多人像苍蝇一样在我耳边嗡嗡嗡,烦人。”
“陛下很久没见到你了,虽然有许多烦心事等着你,但能见到陛下,你应该高兴才是。”余柏林安抚道,“再说,那些人再怎么烦你,也不能拿你怎样。”
“可我和你分开这么久,刚回来不久啊。”封蔚委屈道,“难道我又要走了,你一点都不难过。”
余柏林无奈笑道:“若是陛下不准备让你驻守北疆,我应该也会很快调回京城。马上就快到入京叙职的时间了,不过也是比你晚一两月的事。”
封蔚道:“话虽是如此,但总是要分开的。你一点都不难过吗?”
余柏林见封蔚反反复复问,知道没给他一个他想听的答案,是别想耳根清净了,便忙道:“当然难过。”
封蔚委屈:“你敷衍我。”
余柏林:“……”
这人好烦!
最终他们还是在床上解决了这个想不想爱不爱的问题,这都是套路。
大宝本来早就应该回京,不过他任了运粮官之后,就一直做到出征回来,因此这次要和封蔚一起回京。
大宝有些迷茫。
北疆论生活条件比起京城差得远,余柏林和封蔚对大宝也没有像宫里养的那样精细,大宝还得做许多工作,怎么说,也是京城来的更舒坦。
大宝却莫名不想离开这里。
或许是因为做得太多,接触了太多人,又在兵营训练,又在将领那里接受指导,又跟着余柏林去衙役做事,又下田劳作,又和北疆平民聊天,比起在京城里,能接触到的寥寥无几的几人,大宝显得生活充实多了,对这里感情也深厚多了。
但他再不舍,也知道自己必须得回去了。他是太子,京城才是他该呆的地方。
“这次回到京城之后,你也会忙起来的。”余柏林道,“你在这里学了很多,回到京城,都能用上。要多听陛下的话,陛下是一位贤明的君王,是你学习的榜样。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事事都要像陛下一样。每个君王的个性和施政方针都不一样。”
大宝一个劲儿的点头:“林早点回来。”
虽然又要向父皇学习又不能和父皇完全一样什么的听起来很难的样子,但只要林回来教我就没关系了吧。
“好。”余柏林微笑道。
依照他对皇帝陛下的了解,既然北疆没什么事了,驻守北疆肯定轮不到封蔚身上。他在北疆的任期满之后,应该也会调回京城。
毕竟他来北疆,纯粹是为了协助封蔚。
“长青,你这就不厚道了。”封蔚插嘴道,“跟大宝就说这么多话,对我就这么敷衍。”
余柏林挑眉道:“你是长辈!”
封蔚梗着脖子道:“我才五岁!我也需要照顾!”
余柏林和大宝同时无语。
好吧,封五岁,你赢了。
“林,辛苦了。”大宝凑到余柏林耳边,小声道。
经过这么久时间,大宝也知道自己父皇母后心里应该明白王叔和林之事。而他们居然没有反对,而是持以默认甚至支持的态度,大宝看着现在这场景,心中明白了几分。
只是苦了林。大宝还是希望林会有小宝宝,这样他就可以带着林的宝宝,把他从林那里学到的东西再交给他。那一定很有意思。
余柏林眼皮子跳了跳,幽幽的叹了口气。
封蔚明明在公事和大事上挺靠谱,但私底下怎么永远也不靠谱。
果然个性问题和年龄阅历完全没关系,有些熊孩子就算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老顽童。
封蔚估计也就这幅德性,改不了了。
皇帝陛下说要封蔚回京,封蔚即使再在余柏林面前说怎么不舍得,还是得收拾妥当之后就按时启程。
大宝也随行其中。
北疆的将领也回去了一半,论功行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画风不怎么和谐的人在其中,一起跟着回去。
这些人就是当年涉及袭击大宝一事的人。
其实在出征后不久,金刀卫就查了出来。只是那时候晖朝的重心在出征上,审讯之事就暂且压后了。
皇帝陛下知道封蔚这次功劳极大,也足够任性。回朝之后,肯定会有人上蹿下跳又要弹劾他。
为了封蔚的耳根子清静,他准备在封蔚回朝之后,将此事抛出,直接将群臣视线转移到太子袭击一案上。等关一批人砍一批人,朝堂大概也就没精力再针对他心爱的弟弟了。
不得不说,皇帝陛下不愧是皇帝陛下,这阳谋用的妥妥的。即使群臣知道皇帝陛下打的小九九,也只能跟着他的计划走。
太子被袭击这件事,可比封蔚在出征途中那点小小的浪重要多了。
所以说,晖朝现在的大臣也是挺奇葩的。封蔚打到了国境线之外,把人家都城都攻了下来,对他们而言,也就是小小的浪而已。
那大大的浪,不知道是怎么浪。或许割地赔款不算,直接合并版图?
.....................................
封蔚回京之后,余柏林的日子就闲了下来。
都快到进京述职的时候了,余柏林在北疆早已经稳定下来,许多事情已经成了正规。
原本准备跟余柏林对着干的北疆豪强和地方官吏,还没商议出个所以然来,就被余柏林指挥的团团转。
事务太多太忙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渐渐的就把什么试探什么拉拢排挤统统忘到脑后。等他们回归神来,都已经习惯余柏林的领导,并且觉得很不错了。
比如那几块田地。以前他们是可鄙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觉得有辱斯文。现在每天不在田里晃悠一圈,看看新长出来的苗苗,就觉得心里不自在。
养花养草是一件雅事,养出能吃的,谁说不是一种雅事呢?反正也都是植物啊。
嗯,开的花也挺漂亮的。
现在余柏林任期将满,这些官员很不舍得。
封疆大吏也有多次留任的。北疆现在虽然和平了,但也是军事重地。余柏林深受皇帝陛下信任,是不是会继续留在这啊?
假如余柏林被召回去了,继任的人还能继续余柏林的政策,好好的把北疆弄好吗?
现在北疆越来越繁荣,民众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连官吏豪强都觉得日子比以前更舒坦了。要换一个乱来的,他们真不乐意啊。
于是在一些豪强的串联下,他们准备给京城寄去万民书,希望余柏林留任。
好歹再留一个任期啊。
余柏林得知之后,哭笑不得。
曾毓道:“即使有万民书,你大概也留不下来。”
余柏林笑道:“说的好像你能留下似的。”
曾毓叹气道:“我是不能留下来,我准备去更北的地方了。”
余柏林惊讶道:“蒙古行省还是新疆行省?”
曾毓道:“应该是蒙古行省。”
余柏林道:“你啊……若是你愿意,立刻就能调回六部,至少是个侍郎。你何必去新建立的行省?不但不安全,而且又那么荒芜人眼。”
曾毓笑道:“正因为那是一片空白,我才回去。作为文人,青史留名,是最终的事功追求。你那圈地放牧的法子我看了,觉得很不错。正想去试验一下。若是能让那些游牧民族乖乖安定下来。只要居住的地方不流动,就能建立城镇,就能够管理。”
余柏林摸摸鼻子,心想,曾毓若是能做到他所说的,那肯定青史留名没得跑了。那史书上他的头衔,说不得就是个著名政治家之类的。
不知道自己在后世史书中,是个什么名号。著名文学家肯定是没得跑了吧?其余的,他还不怎么有把握。
若是余柏林知道他后世一连串头衔中,还有军事家这个名头,他一定会非常诧异。
封蔚是军事家也就罢了,他都没有上过战场,更别说主持战役什么的,怎么就成为了军事家?
余柏林不知道,后世学者把晖朝对外扩张政策的功劳(骂名)安他头上,让他背锅(虽然他也至少该背一半的锅),这扩张就有战争,几次著名战争都是封蔚指挥,每次封蔚指挥余柏林总在身边。
这以讹传讹,负责后勤的余柏林不知道怎么就在史书中成了料事如神能掐会算的军师一类人物了。
只能说,历史啊,在流传下来的时候,总是有些改变的。
而野史中余柏林各种出谋划策,料敌于千里之外,甚至据说还有一册得之便能平天下的神级兵书著作遗失在历史长河中。
对于余柏林曾经所著兵书,几乎已经是军事研究者所公认的事实了,他们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起,从几百年前各种蛛丝马迹中论证了这部兵书存在的痕迹,并且为华事史上一部重要的瑰宝的遗失而感到深深遗憾。
余柏林对此表示“呵呵”,兵书是什么鬼?他怎么不知道?历史上还有第二个余柏林吧?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7章
第49节
恋耽美
第49节
让边疆将士更兴奋的是,后期工匠还做出了火|炮。虽然笨重,但是阵前一顿猛轰,战基本不用打了。
据说,更往西的地方,也用上了火|枪和火|炮,咱们的海军就碰上了。不过大晖的邻国们,除了沙俄,还没有装备这些利器。
而沙俄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新继位的皇帝刚结束国内纷争。他是个很有野心的皇帝,这次甚至偷偷派人来到西北,想要援助回部。结果被封蔚追出国境几百里,若不是太冷了,他就继续追下去了。
可封蔚没追到北边沙俄那边去,却追到了西边欧洲的地盘去。
余柏林的军备增援一直源源不断,这帮将领本来想着等哪天军备不够了,粮饷告急了,就不浪了,滚回来清点战利品。
谁让余柏林一直这么给力,咬牙硬生生的支撑了下去。
这下这帮爷们就浪的没边没际了。
皇帝陛下还充当帮凶,对朝中弹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非得余柏林来信威胁他们要亲自来捉封蔚回去。
当然,他们知道,再怎么浪也有结束的一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但那也是有时效性的。
所以火|枪啊火|炮啊就对着人家城墙哄,对方想要派来使和解商议,这帮人怕时间不够愣是不给人家和解商议的时间,直接放话,要么把人献上,要么就打过去。
对方国主叫苦不迭。他们也惧怕大晖的武力,但是东欧也这么大地盘,谁知道那些鞑靼贵族躲到哪去了?要找人总要些时间吧?贵国能不能给我们点时间。
封蔚带着出征将领们把耳朵堵住,不听不听我就不听,反正要么把人交出来,要么就打过去。
封蔚叹气,不是他不想给人时间啊,实在是他太了解余柏林的性子了,浪过头肯定余柏林得怒,他得在余柏林怒之前先把事情解决了。
等余柏林的信来了,就不得不回去了。
封蔚对下面的口号也是这样。
兄弟们!小的们!浪过头余阎王肯定要给咱们断粮,必须在余阎王下最后通牒之前浪个爽啊!
兄弟们和小的们:嗷嗷嗷嗷明白了王爷!跟我上啊!
于是火|炮轰轰轰,火|枪突突突,然后就是骑兵出场,步兵随后,一路扫荡过去。当对方尽最大努力,终于在亡国之前把鞑靼一行逃亡的人送上去时,这些人还有些意犹未尽。
怎么就结束了呢?
恰巧这时候余柏林的信也到了。
封蔚拍着胸口道:“我就说,长青肯定得怒。看,他说本王不停手就要亲自过来了。”
张珊嘴角一抽,道:“余布政使可是一省长官,哪能说走就走?”
封蔚摆摆手:“你不懂。长青要来,肯定就能来。”
张珊无语。好吧,我是不懂你们皇室一家不按常理出牌的套路。
“好了,收兵收兵。”封蔚道,“长青都来信了,该收兵了。”
“这么多地方就还回去?”将领们有点舍不得,虽然没死多少人,但是总是有伤亡的。这么大一块地盘,就这么回去了?
封蔚一脸自豪的拿出另一封书信,道:“这个嘛,长青知道本王动作快,大晖铁骑所向披靡,早就料到了等信送到的时候,我们大概已经把对方打怕了,所以专门出了主意。”
将领们一听余柏林居然有献策,他们虽然对文臣没多少好感,但是余柏林这种六元及第的、被神化了的文人可不一样。余柏林借由封蔚插手军务之事他们都没反对,其军队的改变他们也是看在眼里。
余布政使能有什么好主意?难道他料事如神?
余柏林并非是料事如神,能掐会算,只是他深知□□在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的威力,何况他所给的图纸已经是目前工艺水平能达到的极致。如果对方抵抗不强,他书信到达又需要时间,最好(差)的结果就是,他信到达的时候,封蔚这边战争已经结束了。
所以他只是根据这个可能性,提出建议而已。
这建议其实很简单,后世都很熟悉的套路。
晖朝以前那种打痛了你,就让你俯首称臣的套路已经不符合实际了。谁都知道这基本对晖朝其实没什么好处,也就是面子上好看一些。
而且在朝中也不好说话。没事把别的国家打了干什么?
因此,余柏林的建议是,先把眼前实惠拿了再说。实惠到手,就不可能吐出来,以后就算对方怎么做,他们至少已经得到好处了。
这实惠,就四个字,割地赔款。
你包庇了我们晖朝的逃犯,你害我们死了这么多人,耗费了这么多钱,不该给点补偿吗?
我们大晖是仁义之师,只是想给你们点教训,没想占领你们国家,也不需要你们俯首称臣,只需要给我们一点小小补偿就好。
比如,割地赔款。llll
所以,要么奉上国书,你们国主一家乖乖跟我们回京城,俯首称臣,留下质子。要么,就给点赔偿,咱们就此结束,不做追究。
作为国主,作为贵族,他们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做。
不就是一点地盘,一点钱,能保得住自己的王位最重要。
“损,真是损。”张瑚一看,就明白了其中含义。
如果俯首称臣,因为离得太远,说不定今天纳贡,明天这里就不搭理晖朝了,晖朝总不能因为这样再打一次?战争也是需要很大耗费的。
但以余柏林的建议,虽然是一锤子买卖,但是仅说赔款,瞬间就把这次消耗的军资补了回来不说,还大大赚了一笔。
回去之后,也好交代一些。
“但为何是这些地?”张瑚展开地图,将余柏林所指地方圈出后道,“这几处是靠近我们边境,有和河流经过,难得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这倒可以理解。但这几处十分荒芜……”
封蔚道:“这个本王知道一些。之前打仗的时候,他们火攻用的东西还记得吧?”
张瑚想了想,好歹他爹是状元,他自己书看得不少,一下子就想起古籍中曾经记载过的:“王爷说的是,石油?”
“没错,就是石油。”封蔚点头道,“曾经长青跟我说,这里有石油存在。石油在西方已经探明有很大用处,据说有一种叫蒸汽机和内燃机的机器,十分了得,可以让船只无风而动。因为西方将图纸保密的厉害,我们工匠正在自己研究。虽然还没研究出来,但这种和煤炭一样可燃烧的石油,以后肯定有大用途。”
张瑚想了想,道:“在几百年前,存中先生的书中,便预言此物以后大有用途。”
“正是如此。”封蔚道,“即使现在,代替木材和煤炭,也是好的。可用作燃料的东西,不嫌多。咱们炼金打铁这些哪样不需要燃料?”
“可这些地方零零散散,以后咱们怎么受得住?”一将领虽然意识到这名为石油的东西以后应该大有用处,但是要守住却很难。
封蔚道:“这个长青也曾经跟本王提过。你们还记得长青用来修建贡院的石头?”
将领眼睛一亮:“王爷是说那一夜变出来的石头?”
“那物称为水泥,是工匠们无意间发现的。有这东西,我们可以在底下修建地窖,从那边开采石头之后,就把其运回我大晖境内,倒进地底存着。”封蔚笑道,“西北地广人稀,还有水泥这等能一夜成石的神物,要挖个地窖还不容易?虽然不知道这石油以后有何等用途,先存起来呗。”
张珊叹息:“余布政使真乃神人也。”
“那是。”封蔚就跟被夸的是自己一样得意。
众将领看着封蔚神情,心中不由感叹。所以不愧是天子血脉,天子的亲兄弟就是不一样,一文一武,当真是当时豪杰。
皇帝陛下有如此亲兄弟辅佐,怪不得能短时间内就大权独握,盛世可期。
而皇帝陛下有如此能干的兄弟,却丝毫不猜忌,甚至护犊子得紧,可见陛下胸襟气度,堪为贤君。
“这临近咱们的地方有水的地方不多,咱们也没占多少,其余都是些荒芜的地方,向来割这些地他们也不会不同意。”将领问道,“但若是他们还是不同意怎么办?毕竟有些地方深入腹地,他们或许会担忧我们对其不利。”
“长青道,能割走的就割走,不能割走的就租借。”封蔚道,“先说一百年,底线五十年。五十年,够咱们搬空他们了。”
反正咱们需要的只是石油罢了。如果附近还有其他矿产,也一起挖走。
将领们心灵神会,立刻唤来军中能说会道,专门用于谈判的官吏,将此事交给了他们。
官吏们回去打好了草稿,经过激烈讨论之后,带着和蔼慈爱的微笑,去跟对方谈判去了。
我们要相信,在拥有绝对优势,又不脑抽的前提下,耍嘴皮子,我们从来不会输。
....................................
余柏林在给皇帝的密折上,除了劝说皇帝下旨别打了,还有就是也写了假如打完了,该如何应对。
就如封蔚知道余柏林肯定会同时给他哥递折子,他哥一定会同意,自己就率先做决定一样,皇帝陛下也知道余柏林肯定会写信劝阻封蔚,并且给他如何解决此事的建议。
并且,他的弟弟一定能和他心意相通,知道机会难得,会先按照余柏林的建议去做。
毕竟余柏林所说之事,他们在几年前就已经商量好了,只差实践。
毕竟他们虽然商量的好,但国内之事尚且腾不出手,还没来得及去外面开疆扩土。
在封蔚打出国门的时候,封庭就已经在想了,要是打的好,正好可以实践一下当年他们所商议之事。
现在三人心有灵犀,果然都这么想了。
当时朝臣弹劾余柏林耗费巨资给自己做面子工程,将贡院书院考院都用石头砌了一遍的时候,封庭就知道水泥这东西了。
只是那时候水泥还在试验中,修贡院只是做试验。现在工匠们已经研究出许多种类水泥,对水泥的性能也做了足够的试验,可以供大规模使用。
所以装石油的地窖修建成为可能。
有了海军,频繁和西方夷人交战之后,消息也就更灵通,西方的动静,封庭自然也知道的更多了。
所以他知道,西方据说已经有可以带动车子自己动的机器,但图纸什么的,西方保密的很严格,他们并未得到。
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工匠早点做出来,最好跳过那蒸汽机,直接做到余柏林曾经听说过的内燃机。
既然余柏林听说过,即使图纸已经散佚,但制作图纸的家人朋友总有听说过的,只要听说过,迟早就会复原。
封庭从新大陆上吃到了足够多的甜头,他绝对不会把到手的利益让出去。和多国交战之后,封庭深知武器更新换代的重要性。若是对方船只能无风自动,对方车辆也能不需要马匹拉动,他们的装备优势瞬间就被比了下去。
打不过人家,到嘴的肥肉就得乖乖让出来,说不得还会被人咬上一口。
看看私库国库都被填满了的金子银子,兵器库那些新打造的亮锃锃的兵器,再想想被抢走土地、矿产甚至自己的新大陆的土著,由不得封庭不紧张。
晖朝地大物博,在夷人口中是不输于新大陆的黄金之地。若是晖朝武力赶不上别人,迟早晖朝就是下一个被敲开大门,被掠夺的地方。
为了成为猎食者,而不是猎物,封庭卯足了劲,思想也更新换代的勤快的很。
余柏林一前一后收到皇帝陛下和封蔚的回信,他心中终于安定下来。
封蔚居然这么快就迎来了胜利,这至少能堵上朝中一半大臣的嘴。
对于许多人而言,打出国门不要紧,只要没输就成。
而对于另一半人,觉得战争劳民伤财的人,等割地赔款一事了解,白花花的银子和黄灿灿的金子,以及各色奇珍异宝运回京城,他们也该住嘴了。
对外战争如果没有好处,怎么可能总有人去打?只是为了名声?又不是所有领导者都是只要面子的傻子。
而晖朝统治阶层的好胃口,就是从这次封蔚“不小心”打出国门,正是拉开帷幕。
至于一手培养出晖朝统治阶层好胃口,并且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掠食计划的余柏林,完全没去想他会给晖朝,给华夏带来什么改变。他只是为封蔚的安全,和为封蔚浪过头的事应该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而松了一口气。
至于那些好处,余柏林不过是基于来到这个朝代,在西方列强都在抢夺好处的时候,不落人之后的正常反应而已。
等天气异常之后,晖朝就该应该灾害频发的时候。在那之前,晖朝必须积累足够的资产,去度过此次磨难。
或许是因为太忙了,让余柏林更加无暇顾及自己的腿。
当他担忧的心终于落到实处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的腿在行走的时候已经没有疼痛感了。
除了腿上那难看的疤痕之外还铭记着那场意外。
席御医十分有成就感。余柏林的伤势不算严重,但也绝对算不上轻,不然不会动用上手术。但余柏林的恢复,是在同等伤势的病人中,恢复最快最好的。
这大概跟余柏林复健从来不需要人催有关系吧。
一个看起来就很文弱的达官贵人,居然在复健过程中没有丝毫推脱抱怨,甚至他忙起来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在治疗上也极其配合御医,说换药就换药,说推拿就推拿,说熏蒸就熏蒸,从来不问为什么,也不会威胁抱怨。
这让席御医治疗起来,心中也十分轻松,行动上也果断许多。
若是其他达官贵人,席御医肯定怎么保守怎么来,绝对不会像治疗余柏林这样,有什么新点子,立刻就用上了,那治疗方法,时时刻刻都在更改。
余柏林十分感谢席御医。他本来以为现在治疗条件技术,能恢复到能正常行走就不错了。但他现在自己摸了一下骨,打了一套拳,感觉腿上力量已经恢复了不少,肌肉萎缩也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可以练回来。
这多亏席御医的医术。
“席御医既然有如此医术,为何不著书?”余柏林道,“不仅可以教导后人,还能流芳百世。”
席御医本来对公开手艺并不愿意。吃医术这碗饭的人,肯定不愿意有人代替自己。但余柏林“流芳百世”的说法让他很是心动。
反正现在著书,也不是现在刊发啊。他儿子又不准备吃御医这口饭,那么等他老眼昏花离开御医院之后,将书刊发出来,也能卖不少钱不说,还能给自己刷一刷声望,说不定对子孙前程也有好处。
更别说流芳百世。
御医院那些医术的著作者,也是让他们这些御医很敬佩的。
不过写字他会,写书他不怎么会啊。
余柏林正好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便和席御医讨论起来著书的事。
他虽说算不上神医,但对国医也有涉猎,能自己给自己开药,医治一些常见病症。
即使他不是学医出生,但后世的一套医学研究的流程,他还是略知一二,比如如何计量如何试验等等。
后世国医在计量和效用上被许多人质疑,若是早早的引入其中概念,早早将国医从传统引入现代化,也不至于那么多国医黑闹着废除国医了。
华国这么多年就靠着国医医治病人,国医总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大概是因为都闲着,留守的御医和军医也纷纷加入进来。
虽然不传外人,但是在水准相当之人中,这帮大夫们却一点也不藏私,经常互相交流。
在御医院他们就经常切磋医术,军医之间也经常互相切磋医术。
所以两者在一起,气氛也很融洽。
大概学医的人,特别是敢于动刀子做手术的人,骨子里都并不守旧。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余柏林的建议,并且开始很有兴致的着手试验。
余柏林专门给他们找了一处地方供他们作为工作场地,然后他就忙于公务不管了。
至于这会不会成为后世国医走入现代化的开端……就看那群大夫们能研究到何种地步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5章
德王大胜得归,皇帝陛下本来想让封蔚直接回京城。不过考虑到后续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封蔚还是先回的北疆。
余柏林如同之前所承诺的一样,在关外等候封蔚和大宝归来。
大宝作为运粮官,在封蔚一不留神就打到边境线外时,吃了许多苦头,也得到许多磨砺。
在封蔚打过界的时候,大宝虽然心中疑惑,但既然父皇和余柏林都没有表示异议,大宝认为,即使他不懂,但其中也有需要打的道理。
之后割地赔款,让大宝确定了这一点。他想,大人们真厉害,他还有的学呢。
其实封蔚只是突然头脑一热,任性了一把而已。而皇帝陛下也只是突然头脑一热,热血了一把而已。
至于余柏林,是纯粹为两人善后而已。
嘛,算了,结果是好的,那就没关系了。
封蔚为了见余柏林,特意在到达关口最有一次驻扎的时候,特意把自己打理了一下。要是脏兮兮的去见好久好久没见到的余柏林,封蔚多不好意思啊。
大宝也好好打理了一下自己。他也不能让余柏林担心。
看着两位大佬这么做,其余将领也不由自主的打整了一下形象。
要见到北疆父老乡亲了,还是精神点比较有面子。
所有将领们都这么做了,士兵们也有样学样,把盔甲和武器擦的亮亮的,不但自己洗了澡洗了头,把马匹战车也擦的干干净净,第二天行军的时候还特意放满了速度,就为了保持形象。
咱们可是得胜归来,不弄得亮堂一点,还以为是逃兵呢。
这么一打整,效果肯定是有的。
余柏林远远望去,这一军队军容整洁,看上去就十分有气势。虽然没有风尘仆仆血腥气冲天来的震撼,但看着却另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压力。
余柏林早就在关外摆好了酒,待封蔚等人归来的时候,余柏林率领众官员齐齐跪下,迎接德王和太子得胜归来。
其余围观百姓也跟着跪下,哭着说着祝福和感激的话。
余柏林等官员听得心头一酸。
鞑靼肆虐,这些边疆的百姓们感受最深。因此在大军得胜,甚至一举打破整个北疆割据,几乎百年内,北疆不会有战事,这些边疆的百姓们心中自然最为高兴。
在京城高官嚷嚷着劳民伤财,算计着每年边疆的损失和军资的消耗哪个更划算一点的时候,这些边疆百姓们,正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家破人亡。
在京城高官眼中,所谓边疆损失只是一个个文字,一个个数字。在边疆人的眼中,这些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次鞑靼的骚扰,在中原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小村庄被焚烧,不值得一提。
在那个村庄的人眼中,就是天塌了的绝望。
在国家利益上,本就没有什么可衡量的。寸土必争,保家卫国,也不是什么数字和文字功夫可以制约的。
在朝中大臣眼中,封蔚此次出征有诸多弊病。在边疆人眼中,能一劳永逸打的鞑靼两三代再无力进犯晖朝边境,就是天大的功绩。
封蔚本来只是因为能见到余柏林很高兴,当听到主动来相迎的黎民百姓一声高过一声的带着哭腔的呼喊声的时候,封蔚雀跃的心沉了下来。
封蔚当即下马,对着被衙役们挡在两旁的黎民百姓抱拳道:“本王,不负皇恩,不负百姓,得胜归来!北疆,再无战事!”
“再无战事!”
“再无战事!!”
百姓们重复着封蔚的话,呼声渐渐被哭声压过。
明明是大军得胜归来的喜悦场面,却是哭声震天。这一次,边疆百姓们,似乎要把之前经历的苦楚都哭出来。
将士们也不由哽咽,一些人也已经泪流满面,甚至忍不住痛哭出声。
就是因为背后有这么多黎民百姓,所以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吃不饱穿不乱更不指望战功能有公平兑现,他们仍旧要奋死杀敌,马革裹尸亦不悔。
朝中文人有许多诗词描写边疆将士的悲哀。他们的笔调是悲哀的,是消极的,似乎那些人死的无辜,死的不值。
实际上,悲哀有,但消极却没有。每一个人即使遭遇了再多不公,在面对鞑靼的时候,仍旧是心中充满仇恨。
若真是心中不甘不愿,又为何能在最困难的时候,硬生生的将鞑靼最精锐之师阻拦在边关这么多年?
那该早就溃败了吧。
文宗时期,即使边关屡遭险情,但最终,边关仍旧树立在那里,守关的将士换了一拨又一拨,守护的地点却仍旧没有变。
寸土不让。
军心未散。
或许再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样黑暗绝望的日子,这些血性或许也会被磨灭了。
幸亏又迎来了一个盛世,一个硬气的皇帝,一个拥有军事才能,且能身先士卒拼命的军神王爷。
还有余柏林等与以往文臣不同的边疆官员,还有新式的武器,和农作物。
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这次胜利。造就了,边疆的将士和百姓,终于能够将以往悲伤都痛哭发泄出来的景象。
余柏林让人端来酒,一众文臣对着一众武将举起手中酒碗,一饮而尽。
一众武将随后将敬酒仰头饮尽。
酒碗重重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这时候什么文武隔阂,都在这一碗酒,在众人通红的眼眶中消失。在今日,大家都为同一件事喜悦兴奋。
“长青,我回来了。”封蔚看着能行走自如的余柏林,心中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酸涩。
“欢迎得胜归来。”余柏林微笑着点点头。
“林!我回来了!”大宝凑了上来,插|到封蔚和余柏林之间,仰头对着余柏林露出大大的笑容。
“殿下,欢迎回来,辛苦了。”余柏林微笑道。
封蔚摸了摸鼻子。好吧,在这么多人面前,他需要给太子面子,不能一把将这小破孩扔一边去。
“先回去再说吧。军营中已经在做酒宴。”余柏林道。
封蔚点头。军中人回去之后自然会大吃一顿,他们这些将领另有酒席,和余柏林等官员一同用餐。
不过在那之前,他得回去换一身一副。其余将士,也得回去好好休整一下。
在百姓们的护送下,将士们终于又进入了大晖的国土。
...................................
不过现在已经不能这么说了。边关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关外,也已经是大晖的国土了。现在,朝中已经从对着封蔚该怎么赏罚的扯皮,变成讨论该在草原和西北划分行省之事了。
不知道那些早早投靠了晖朝的鞑靼部落们,心情如果,是庆幸还是悲哀。
他们或许以为晖朝还是和以往一样,大概也就是和草原上的鞑靼保持平衡,让鞑靼不再攻打边疆而已。他们依附着大晖,过着舒坦的日子,待大晖又变弱了,又回到草原,继续打劫大晖。
谁知道,鞑靼居然直接被击溃了,草原,已经不是鞑靼的了。
然而事情已经成为定局,让他们叛乱,他们也没胆子。
那火|枪火|炮已经足以让他们胆寒。
他们唯一的期盼,就是从新大陆那边传来好消息,完全乐不思归,不想回来的同胞们。
听说余布政使的确没说话,那边的草原又广阔又肥美,关键是还没人。
想圈多大就圈多大。
这么一想,这片草地就算让给大晖也没什么了。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草原的水草也没以往丰盛,鞑靼人也有这么多,部落也有这么多,还是不够分。
而且余布政使不是说,不但西方有一大片草原,南方也有一片大草原。如果武力值够,西边虽然人有点多,草原也是有的。大不了(划掉)把他们赶走(划掉)花钱买地就成了。
鞑靼们自我安慰,跟着大晖走,好过的日子还在后面,不用汲汲于以往的荣光。
在鞑靼的政权分裂的时候,其实荣光早已经不见了。
......................................
封蔚回来之后,似乎是因为军旅生涯太苦了,导致他立刻颓废了下去。每日连军营也不去了,就像是曾经在京城一样,要么躺在榻上,要么躺在椅子上,反正总是躺着,连吃饭的时候,骨头都仿佛软了似的,都夸趴着吃了。
余柏林忍不住卷起手中的书,给躺在他旁边封蔚一下子:“懒成这样了,你怎么给大宝做榜样?你看大宝多勤快!”
大宝回来之后,虽然也休息了几日,不过很快就继续接手了余柏林手中庶务,像以前一样帮着余柏林做事了。
封蔚懒到连躲都不躲,直接挨了这么一下子,然后翻个身,在余柏林大腿外侧蹭了蹭,继续躺尸。
余柏林:“……”
这人没救了!
“实在太闲,继续去军营折腾啊,不是说军队改革很有用吗?不然去种地。”余柏林催促道。
封蔚又翻了个身,背对着余柏林,打起了哈欠。
余柏林:“……”
就没有什么事让这懒虫动起来吗?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6章
所幸封蔚没懒多久就有事干了。
他哥召唤他回京城论功行赏了。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想回去。”封蔚抱着余柏林,把头搁在余柏林肩膀上闭目养神道,“回去肯定有很多人像苍蝇一样在我耳边嗡嗡嗡,烦人。”
“陛下很久没见到你了,虽然有许多烦心事等着你,但能见到陛下,你应该高兴才是。”余柏林安抚道,“再说,那些人再怎么烦你,也不能拿你怎样。”
“可我和你分开这么久,刚回来不久啊。”封蔚委屈道,“难道我又要走了,你一点都不难过。”
余柏林无奈笑道:“若是陛下不准备让你驻守北疆,我应该也会很快调回京城。马上就快到入京叙职的时间了,不过也是比你晚一两月的事。”
封蔚道:“话虽是如此,但总是要分开的。你一点都不难过吗?”
余柏林见封蔚反反复复问,知道没给他一个他想听的答案,是别想耳根清净了,便忙道:“当然难过。”
封蔚委屈:“你敷衍我。”
余柏林:“……”
这人好烦!
最终他们还是在床上解决了这个想不想爱不爱的问题,这都是套路。
大宝本来早就应该回京,不过他任了运粮官之后,就一直做到出征回来,因此这次要和封蔚一起回京。
大宝有些迷茫。
北疆论生活条件比起京城差得远,余柏林和封蔚对大宝也没有像宫里养的那样精细,大宝还得做许多工作,怎么说,也是京城来的更舒坦。
大宝却莫名不想离开这里。
或许是因为做得太多,接触了太多人,又在兵营训练,又在将领那里接受指导,又跟着余柏林去衙役做事,又下田劳作,又和北疆平民聊天,比起在京城里,能接触到的寥寥无几的几人,大宝显得生活充实多了,对这里感情也深厚多了。
但他再不舍,也知道自己必须得回去了。他是太子,京城才是他该呆的地方。
“这次回到京城之后,你也会忙起来的。”余柏林道,“你在这里学了很多,回到京城,都能用上。要多听陛下的话,陛下是一位贤明的君王,是你学习的榜样。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事事都要像陛下一样。每个君王的个性和施政方针都不一样。”
大宝一个劲儿的点头:“林早点回来。”
虽然又要向父皇学习又不能和父皇完全一样什么的听起来很难的样子,但只要林回来教我就没关系了吧。
“好。”余柏林微笑道。
依照他对皇帝陛下的了解,既然北疆没什么事了,驻守北疆肯定轮不到封蔚身上。他在北疆的任期满之后,应该也会调回京城。
毕竟他来北疆,纯粹是为了协助封蔚。
“长青,你这就不厚道了。”封蔚插嘴道,“跟大宝就说这么多话,对我就这么敷衍。”
余柏林挑眉道:“你是长辈!”
封蔚梗着脖子道:“我才五岁!我也需要照顾!”
余柏林和大宝同时无语。
好吧,封五岁,你赢了。
“林,辛苦了。”大宝凑到余柏林耳边,小声道。
经过这么久时间,大宝也知道自己父皇母后心里应该明白王叔和林之事。而他们居然没有反对,而是持以默认甚至支持的态度,大宝看着现在这场景,心中明白了几分。
只是苦了林。大宝还是希望林会有小宝宝,这样他就可以带着林的宝宝,把他从林那里学到的东西再交给他。那一定很有意思。
余柏林眼皮子跳了跳,幽幽的叹了口气。
封蔚明明在公事和大事上挺靠谱,但私底下怎么永远也不靠谱。
果然个性问题和年龄阅历完全没关系,有些熊孩子就算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老顽童。
封蔚估计也就这幅德性,改不了了。
皇帝陛下说要封蔚回京,封蔚即使再在余柏林面前说怎么不舍得,还是得收拾妥当之后就按时启程。
大宝也随行其中。
北疆的将领也回去了一半,论功行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画风不怎么和谐的人在其中,一起跟着回去。
这些人就是当年涉及袭击大宝一事的人。
其实在出征后不久,金刀卫就查了出来。只是那时候晖朝的重心在出征上,审讯之事就暂且压后了。
皇帝陛下知道封蔚这次功劳极大,也足够任性。回朝之后,肯定会有人上蹿下跳又要弹劾他。
为了封蔚的耳根子清静,他准备在封蔚回朝之后,将此事抛出,直接将群臣视线转移到太子袭击一案上。等关一批人砍一批人,朝堂大概也就没精力再针对他心爱的弟弟了。
不得不说,皇帝陛下不愧是皇帝陛下,这阳谋用的妥妥的。即使群臣知道皇帝陛下打的小九九,也只能跟着他的计划走。
太子被袭击这件事,可比封蔚在出征途中那点小小的浪重要多了。
所以说,晖朝现在的大臣也是挺奇葩的。封蔚打到了国境线之外,把人家都城都攻了下来,对他们而言,也就是小小的浪而已。
那大大的浪,不知道是怎么浪。或许割地赔款不算,直接合并版图?
.....................................
封蔚回京之后,余柏林的日子就闲了下来。
都快到进京述职的时候了,余柏林在北疆早已经稳定下来,许多事情已经成了正规。
原本准备跟余柏林对着干的北疆豪强和地方官吏,还没商议出个所以然来,就被余柏林指挥的团团转。
事务太多太忙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渐渐的就把什么试探什么拉拢排挤统统忘到脑后。等他们回归神来,都已经习惯余柏林的领导,并且觉得很不错了。
比如那几块田地。以前他们是可鄙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觉得有辱斯文。现在每天不在田里晃悠一圈,看看新长出来的苗苗,就觉得心里不自在。
养花养草是一件雅事,养出能吃的,谁说不是一种雅事呢?反正也都是植物啊。
嗯,开的花也挺漂亮的。
现在余柏林任期将满,这些官员很不舍得。
封疆大吏也有多次留任的。北疆现在虽然和平了,但也是军事重地。余柏林深受皇帝陛下信任,是不是会继续留在这啊?
假如余柏林被召回去了,继任的人还能继续余柏林的政策,好好的把北疆弄好吗?
现在北疆越来越繁荣,民众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连官吏豪强都觉得日子比以前更舒坦了。要换一个乱来的,他们真不乐意啊。
于是在一些豪强的串联下,他们准备给京城寄去万民书,希望余柏林留任。
好歹再留一个任期啊。
余柏林得知之后,哭笑不得。
曾毓道:“即使有万民书,你大概也留不下来。”
余柏林笑道:“说的好像你能留下似的。”
曾毓叹气道:“我是不能留下来,我准备去更北的地方了。”
余柏林惊讶道:“蒙古行省还是新疆行省?”
曾毓道:“应该是蒙古行省。”
余柏林道:“你啊……若是你愿意,立刻就能调回六部,至少是个侍郎。你何必去新建立的行省?不但不安全,而且又那么荒芜人眼。”
曾毓笑道:“正因为那是一片空白,我才回去。作为文人,青史留名,是最终的事功追求。你那圈地放牧的法子我看了,觉得很不错。正想去试验一下。若是能让那些游牧民族乖乖安定下来。只要居住的地方不流动,就能建立城镇,就能够管理。”
余柏林摸摸鼻子,心想,曾毓若是能做到他所说的,那肯定青史留名没得跑了。那史书上他的头衔,说不得就是个著名政治家之类的。
不知道自己在后世史书中,是个什么名号。著名文学家肯定是没得跑了吧?其余的,他还不怎么有把握。
若是余柏林知道他后世一连串头衔中,还有军事家这个名头,他一定会非常诧异。
封蔚是军事家也就罢了,他都没有上过战场,更别说主持战役什么的,怎么就成为了军事家?
余柏林不知道,后世学者把晖朝对外扩张政策的功劳(骂名)安他头上,让他背锅(虽然他也至少该背一半的锅),这扩张就有战争,几次著名战争都是封蔚指挥,每次封蔚指挥余柏林总在身边。
这以讹传讹,负责后勤的余柏林不知道怎么就在史书中成了料事如神能掐会算的军师一类人物了。
只能说,历史啊,在流传下来的时候,总是有些改变的。
而野史中余柏林各种出谋划策,料敌于千里之外,甚至据说还有一册得之便能平天下的神级兵书著作遗失在历史长河中。
对于余柏林曾经所著兵书,几乎已经是军事研究者所公认的事实了,他们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起,从几百年前各种蛛丝马迹中论证了这部兵书存在的痕迹,并且为华事史上一部重要的瑰宝的遗失而感到深深遗憾。
余柏林对此表示“呵呵”,兵书是什么鬼?他怎么不知道?历史上还有第二个余柏林吧?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7章
第49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