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 作者:木兰竹

    第19节

    在京城的时候,封蔚事多,他又忙着读书,虽住在同一地方,几日不见也正常。

    但余柏林忘记,那时候封蔚有事做,现在他很闲。那时候封蔚京城里有能说上话的,现在没人陪他玩。

    当余柏林终于发现封蔚的郁闷之后,不由黑线。

    就不能直说吗?若是直说,余柏林肯定会找个借口婉拒陈家的好意。封蔚不说,余柏林怎么知道他那么多心理活动。被陈老爷子这种大儒看重,余柏林自然不会拂别人好意。但若余柏林要拒绝,也有婉拒的法子。

    封蔚被余柏林猜中了心思,尴尬道:“这不是怕耽误你读书。我又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事。”

    封蔚也知道现在他的心情有点无理取闹,所以只写信去闹腾他哥,不会去闹腾余柏林。

    余柏林在陈家读书也好,在书院读书也好,都是正事。

    余柏林无奈。是他考虑不周。

    余柏林特意向陈沛请辞,说他来江南,除了拜访陈家之外,更有陪伴德王,为德王出谋划策之意。之前较闲,如今有事在身,他不能再在书院停留下去,要干本职工作了。

    陈沛误以为余柏林已是德王幕僚,甚至直接是皇帝陛下命令,忙表示理解,并表示余柏林该早一点说,别让德王觉得他失礼。

    封蔚道:“你这么说,他们以为你已经投靠我,对你不好。”

    余柏林笑道:“这是事实,我本就已经‘投靠’你和陛下。”

    既然封蔚都给他编了一个“认识于微末”的人设,那么就算有人黑他抱大腿又如何?不服憋着。

    余柏林之前藏着掖着,一是烦心别人流言蜚语,二是担忧别人不好针对封蔚和陛下就拿他这小虾米出气。

    现在看来,陛下对朝中控制力度超出他的想象,陛下和封蔚想要护着他别人哪怕想殃及他都难——如之前婉丽公主一事。那么他又有何担心的?

    至于流言蜚语,他两本经义一出,就算再酸他年龄的人,都承认他学识担得起大儒之称,而不是以前的神童。他有才华,又于患难中结识,别人最多酸他运气好,而不是嘲笑他是趋炎附势之人。

    那么几句酸言酸语也就与名声无碍了。

    封蔚听余柏林解释之后,也放下心中担忧,笑道:“也对。我两回到京城之后,也将交情公开吧。我看会试,还会不会有人像乡试之时那样欺辱你。”

    封蔚还对余柏林乡试被安排到最差的考号而耿耿于怀。

    余柏林道:“那必是不可能的。不过就算再来一次,乡试我能考中解元,会试也必不会影响我发挥。”

    封蔚点头。他对余柏林是非常信任的。

    不过到会试的时候,封蔚还是愁得团团转,恨不得进考场守着余柏林考试,这就是后话了。

    大致据高考半年前家长们也会觉得自己会很淡定,很相信自己的孩子。而到了高考那天,就寝食难安,是一个道理。

    余柏林跟陈沛说明之后,也并没有立即离开苏州。

    他仍旧偶尔去元源书院与书院中老师交流学问,只是不再住在元源书院了而已。

    去元源书院的时候,余柏林也会将封蔚带上,对外仍称呼是老师张岳家子侄,随他一同来江南,并且保护照顾他。

    余柏林出远门,自不可能一个人出行,有人陪同很正常。而且封蔚虽不喜与文人打交道,但也并非粗人。他虽出生时家中便已经陷入困境,可封庭是由名师大儒教导,其才华教导封蔚绰绰有余。再加上封蔚和余柏林解释之后,受余柏林熏陶,对儒学见解不低。且封蔚身居朝堂高位,眼界也不一般。与困于书院的这些儒生聊天,不仅不会被人看轻,反而让他们惊讶赞叹。

    封蔚为此得意了许久。

    余柏林看着好笑。

    封蔚一副生人勿进的样子,交流时只捡自己擅长的说,别人又因封蔚冷脸,不会主动找他说话,当然封蔚表现出来的水准就更高了。

    在与书院中人交流同时,余柏林也托书院老师,得到了各个私家园林主人的邀请帖子。

    他记得封蔚来苏州时,心心念念要去逛园林,看看苏州的园林和京城的园林有何不同。

    封蔚还以为余柏林忘记这回事了,见余柏林记在心上,非常高兴。

    得到邀请的帖子之后,余柏林只要递上帖子,主人若有空,就会带余柏林去逛园子,并不用特意等主人家设宴的时候。

    恰好苏州有一处园林是书院任教的一位老师堂亲家业,余柏林便在那人的陪同下,先去那座园林。

    那园林和其他园林相比,更别出心裁一些。园林名叫“竹园”。园如其名,园中草木基本为翠竹,建筑也多为竹制。

    竹园主人姓邓,字君守。邓君守刚到天命之年,身体硬朗,听到子侄带饱学之人来逛园子的时候,不仅欣然同意,还亲自陪同。

    余柏林与邓君守见礼之后,介绍封蔚有官职在身。邓君守明了,见封蔚不和余柏林一样拱手为礼,仅颔首而已,并不感到心里不舒服。

    邓君守也曾做官,后赋闲还家,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封蔚既然有官职在身,听闻又是京城世家,对一平民的确不需行礼。

    邓君守若是多德高望重之人,封蔚倒有可能多几分礼节。

    竹园中只有翠竹,景色却并不单调。苏州工匠匠心独运,将池塘假山、亭台楼阁与翠竹穿插在一起,步移景异,不愧有“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之赞,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封蔚眼中兴致甚浓。

    京城园林多大气恢弘,和苏州小巧别致,如写意山水般各有所长。

    只是他觉得,余柏林周身气质,似乎与这苏州园林更般配一些。余柏林早晚会另建一府,他早已圈定隔壁,正想着早一点给余柏林修建好,待余柏林金榜题名之时,再将其送给他。

    封蔚一直对其建造风格犹豫不定,现在见到这园林,心中终于有了大概轮廓。

    工部工匠也有苏州人,想来他们对这江南园林风格很熟悉。

    园子并不大。邓君守见余柏林和封蔚眼中赞赏惊叹之意,心中十分得意。他又听余柏林谈吐,对余柏林很欣赏,便留两人,吃一顿有竹园特色的饭菜。

    他们在园林中心一竹亭入座,桌椅都为竹子编造,周围一圈水一圈翠竹,层层叠叠,忘之不尽,入耳泉水叮咚,竹叶沙沙,甚是惬意。

    说是竹园特色的饭菜,自然和竹子有关。

    壶中清茶泡着的是嫩竹叶,配着各色肉类的配菜是竹笋,烧的柴火是竹枝,还有一道特色烤肉是竹鼠,连米饭都是用竹筒蒸出来的。

    做饭的厨娘手艺也不错,将竹子清香都引了出来,吃的人满口竹香,十分惬意。

    离开之时,余柏林根据传统,要留下字画或诗作。因他不便在生人面前显露身份,便留下一副墨竹图,落款和题字却空着。

    余柏林解释道,明年他要应试,若考中,便回来来信要回这幅画,补上题字后寄回来。若考不中,便不回来了,邓老把那画丢了便是。

    文人多有个性,邓君守听闻余柏林所言,觉得这倒是一件雅事,便应下了。

    他以为余柏林所说应试是进学,心想余柏林连秀才都不是,自己留下其画作也是占位置。若余柏林得中秀才,再补上落款,他挂上这幅画,也有面子一些。

    邓君守也是文人,以举人之身做官。虽没考中进士,眼力也不错。一番交谈之后,已经认可了余柏林才华,认为余柏林明年进学把握还是很大的。

    他却不知道,余柏林所说应试,是应春试。若他知道,肯定立刻让余柏林留下落款,不用待应试之后了吧。

    应该说,余柏林只要说出自己真名,邓君守定会抱着余柏林胳膊不放。一副墨竹图算什么,奉上千金,来首题诗啊!不然再来一副字画也成啊!

    实在不成,在《浅谈》和《集注》上签名留字也可以啊!

    然而邓君守并不知道。

    所以当他收到余柏林寄回来的墨竹图,看到落款,捶胸顿足,长吁短叹,可想而知。

    不只是邓君守,余柏林拜访的其余园林的主人也是一样。

    大概余柏林还未及弱冠,又说明年应试,明年又无乡试。以己度人,旁人都以为余柏林是应秀才试。邓君守让余柏林留下墨竹图,一是自己的确欣赏余柏林谈吐,二是有子侄一同前来,给子侄一个面子。

    即使被允许逛园子,主人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要求留下字画的。

    余柏林“连秀才都不是”,主人家大多不会特意请求。主人家不请求,余柏林也不会主动提起。

    最终,除了邓君守之外,只有一位园林主人向余柏林讨了一副字。还不是题诗也不是对联,仅仅是四个夸赞风景的字而已。

    余柏林照旧说应试之后再来讨要,落款后再寄回。

    当这家主人得到余柏林寄回的字之后同样悔之晚矣。

    而当这两人把余柏林之事传出去之后,其余人知道那逛园子的少年郎便是余柏林之时,其郁闷程度,让那两人心里好一阵舒爽。

    至少他们慧眼识珠,让余柏林留下了字画了啊。

    园林再多,出名的也就那几个,再加上园主身份限制,余柏林不可能各个都去拜访。最终逛完想去园林,也不过花费了几日而已。

    余柏林算算自己在苏州待的时间已经够久,留在别宫侍卫也该担心了。便与书院老师以及陈沛告辞,与封蔚回到杭州。

    这时,余柏林到江南,已经一月有余,离离开京城,已经两月。

    因有李湘陵所给消息,和那死去之人留下证据,刘淳进展很快,对江南官场之事,已经掌握大概。

    封蔚与刘淳商议之后,觉得此事正是回京之时。

    他装作已经收集好证据,启程回京,让江南官员们松懈下来。刘淳则留下,继续完善手中证据。

    商议好之后,封蔚又与皇帝陛下通信,待皇帝陛下同意之后,封蔚便大张旗鼓的表示该回京了。

    江南官员:你特么的逗我?

    自封蔚来到江南之后,就未曾与任何官员见面,连一次公开的吃喝应酬都未参加。

    封蔚下船之后便托身体不适,到了别宫就闭门谢客。一闭门,就直接闭到现在离开。

    他连两江总督,江南巡按都未曾接见,更别说其余官员,衙门更是一个都没去过。

    难道德王全是一个一个私访来着?

    他到底见了什么人?

    江南这些大官终于坐不住了。

    他们本来认为,德王就算私访,好歹也会访到他们头上,因此稳坐钓鱼台,德王不急,他们也不急。

    现在德王说他要回京了。这些人就蒙蔽了。

    连已经被刘淳拜访过的人都蒙蔽了。

    他们根本就不信刘淳才是主事之人,还以为刘淳只是德王手下辅助之人呢!

    刘淳:都说明白了你们不信怪我啰?

    德王可不管那一群江南高官堵在门口,反正他要回京了,有本事派人把他扣留下来啊?

    那一群高官能吗?当然不能。

    德王说他要走了,大摇大摆的走了,他们连坐挽留都不可能。

    挽留要怎么说?王爷!别走啊!留下来继续玩啊!我们还没请你吃饭听戏呢!那一群瘦马也还没塞给你呢!

    德王说,不理你们,我走了。

    于是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德王的船队慢悠悠的走了,仍旧是走走停停,速度慢的很。

    江南官员们心里又琢磨了。德王这该不会是假象吧?说走其实没走吧?只是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吧?

    事实上,封蔚还真没走。

    他在江南又玩了些日子,比如扬州什么的还是要去一去的。

    终于玩够之后,封蔚和余柏林回到船队,终于朝着北方前行的速度终于快了一点。

    但他们也没有直接回到京城,而是将船队开到了金陵,又在金陵玩了一阵子,还去欣赏了十里秦淮。

    不过为了不暴露身份,两人只是看了看景色游了游船,没有去捧什么名妓的场子。

    德王的船队驶到金陵的时候,把金陵的官员吓了一跳,立刻来码头迎接。

    然而他们并没有迎接到人。船队为首之人道,德王不在船队,另有事在身,他们只是停留在这里等王爷回来,诸位大人请回吧。

    这消息一传出后,无论是江南官场,还是金陵官场,都是一阵子鸡飞狗跳。

    江南官员更加确信德王还留在江南,要抄他们的老底,根本只是障眼法;金陵官员则猜测皇帝陛下是不是不止要整治江南,还要清理金陵。金陵一些犯了事的人夹紧了尾巴,低调了不少,生怕就被德王找上门了。

    其实,封蔚只是和余柏林在金陵单独出游了而已。

    这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一干擅长脑补的官员们,简直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连京城之中,也掀起了很大的风浪。

    朝中为德王之事吵做一团,皇帝陛下却只一句“德王所做之事全由朕示意”便把所有人给打了回去。

    至于再问什么事,陛下只神秘微笑,不可说。

    这下连朝中那些老狐狸们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实在是这新帝和德王都不按常理出牌,宫里又被治理的铁桶一般,皇帝陛下身边连个吹枕边风探话的人都没有。

    封庭登基之前是个穷苦的小透明,当然没什么侧妃通房等他登基之后册封为妃嫔。封庭后宫除成皇后之外,就一个何贵妃,还是何太后绕过封庭,自己给封的。

    这故侄两惯爱作死,太过嚣张,被发了狠的成皇后整治的岂不成军。

    何贵妃自从被成皇后打了板子之后,身体一直不好。若不是成皇后想让她活着,她早就撑不下去了。

    何太后则被砍掉了所有耳目,想发懿旨找人进宫陪伴,都被拦在宫中,令不得出后宫。婉丽公主也被勒令在公主府反省,不准出门,出门就被抓回去继续关着。

    外命妇又不可能在何太后不召见的前提下,自己进宫。她们倒是可以递帖子,可递进去就被人扔掉了。

    封庭表面功夫做得极好,一会儿又送了何太后什么东西,一会儿又召集了什么戏班子给何太后解闷,一会儿何太后要礼佛了他还专门让人在宫里修了佛塔。

    嗯,何太后不召见外命妇,是因为闭门礼佛了。

    至于何贵妃。你一个妃嫔而已,哪来资格擅自和宫外联系?

    封庭登基前,家中简单的人口,在登基之后,本以为会让他在后宫举步维艰,却不想是让大臣们百愁莫展。

    大臣们倒是想让封庭充实后宫,但封庭以“虽朕只守孝三月,但常人守孝三年,朕三年内不愿大选”就给驳回了。

    皇帝陛下以孝治天下,孝感动天,以身作则呢。平常人守孝三年,皇帝下三年内罢选,哪里有问题了?一点问题都没有。还要上帖子让开大选的人,绝对是私德有问题!皇帝陛下不开口,文人口诛笔伐都得骂死你!

    而且皇帝陛下还有一点让大臣们无话可说的优势,那就是皇帝陛下已有两位嫡子。就算皇帝陛下之后再也不封后妃,大臣们也拿皇帝陛下无可奈何。

    帝后和睦乃是国之大幸,若是妃嫔专宠,还能劝说一二。独宠皇后,皇后还已经育有二子,那是皇帝不近女色,是高德,是龙凤呈祥。

    在有两个嫡子的情况下,谁说让皇帝陛下为子嗣着想,都是意图不轨。

    要那么多庶子干嘛,夺嫡吗?

    只有太子一个,还要担心一下太子未来寿命。

    还有封祉这个嫡次子,二皇子,双重保险,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再说皇帝皇后还年轻,虽然两人身体都不怎么好,谁又说得清,将来会不会再来个三皇子?

    有嫡子在,还求着皇帝生庶子,你不是居心不良是什么?

    朝中这么早就叫着要往后宫塞人的人被封庭暗戳戳的都告诉了皇后。成皇后微笑,再微笑。

    这些人她记住了!

    她虽不盼能与皇帝一生一世一双人,但不代表她不生气!

    封庭表示,他就是想看成皇后生气的模样。

    现在大宝小宝都在宫里,成皇后放在他身上的注意力少了太多,他有点小小的不高兴。

    当然,这小心思封庭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他表示,告诉成皇后在这些,是哪日他不得已收人如后宫之后,这些人家族出来的女子,要重点照顾,能打发多远就打发多远。

    封蔚一路走一路游玩,终于赶在第一场大雪之前,入了京。

    此时,皇帝陛下派去给刘淳撑场子的侍卫和士兵也悄悄的到了江南。

    在封蔚到京后不久,刘淳就身着官服,手持圣旨,在一干护卫的簇拥下,正式现身江南衙门,让江南巡按跪听圣旨,开启了明面上的撕逼。

    这时候他们才知道,被德王骗了。

    主持江南一事之人,并不是德王,而是据说被派往边疆宣旨,嘉赏边疆将士的右副都御使,撕逼专家刘淳。

    刘淳之名,在朝堂之中早已如雷贯耳。他面善心黑,能言善辩,又背景深厚,早在文宗时期,便是文宗手上一把尖刀。

    新君登基之后,本以为刘淳不被新君所喜。谁知刘淳低调了一年,直接接手了江南这么大一件事。

    所以德王真的只是来江南玩玩玩的?只是个幌子而已?还是这只是个假象,德王其实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刘淳微笑不语。事实都摆在眼前了,还不肯相信,怪我啰?

    ☆、第51章

    余柏林刚回京,就被张岳抓走检查功课。

    张岳心中还是很满意的,但表面上还是要装出一副严厉的样子,挑剔了一番之后,余柏林便恢复了最初还没被张岳放养时,每日一大早吃完早饭就去张岳家,到日落才回来的作息。

    张岳每日要上朝,下朝之后还要上班。他每日将安排的事情写好,余柏林到来之后就按照张岳写好的要求和留下的题目看书写文章,然后等着张岳回来检查功课。

    日子一晃,就接近年关了。

    回京这两月时间,朝堂上吵成一锅粥,送信的官兵快马加鞭往返江南京城,终于赶在过年前,完结了此事。

    在军队的镇守和确凿的证据下,江南官场轻轻松松完成了初步洗牌,砍掉了几个领头的。剩下的人只等二月春试之后,大面积替换。

    江南之事对于封蔚而言,算是给他放了几月旅游假。回到京城之后,就被他哥抓了壮丁。最忙的时候,吃住都在皇宫。余柏林再见到他时,那两个黑眼圈浓重的跟个大熊猫似的。

    封蔚虽然平时跳脱了些,大事上却很听话,帮他哥揽了大部分活,并没有撂挑子不干。

    “我不多做一些,哥又病倒了怎么办。”封蔚道。

    余柏林心想,别的王爷多干活,是为了□□。你这理由倒是稀奇,估计也只有皇帝陛下才信你。

    不过封蔚多是做打下手的功夫,替封庭完成一些繁杂的事,封庭只需要下最后定夺。自己直接下决定是没有的。

    不仅是封蔚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封蔚不耐烦这些事。

    封庭接这次江南之事,也是手把手的教导封蔚。可封蔚总是一副神游状态。

    封庭很担心。封蔚不可能一辈子待在京城。他现在虽然拦着,但以后封蔚肯定会参与更多的军政大事。

    封蔚道:“哥你给我派个聪明的跟着不就成了?我看长青就不错。”

    封庭捂着胸口:“我以后肯定对长青委以重任,他老是跟着你替你打下手怎么成?”

    封蔚反驳:“可哥你交给我的事肯定也是很重要的事,反正都会派人和我一起,长青就很好,和我配合多默契啊。反正都是派人,派谁不是?”

    封庭一想,居然觉得弟弟说的很有道理。

    余柏林以后肯定是他心腹大臣,而封蔚更是他最信任的弟弟。他让封蔚做的事,肯定是大事中大事,本就不可能封蔚一个人做得成。反正都要派人去,派余柏林不也是一样?

    派其他人,他还担心自己弟弟被欺负欺骗了呢,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啊。现在他弟弟什么事都没做,就被一堆人跳着脚黑,以后还得了?

    可有封蔚在,余柏林顶多算个二把手。到了其他地方,余柏林就是做主的人。长此以往,余柏林会不会不高兴?算是亏待了吧?

    封蔚道:“不会的,长青不是这种人。”

    有他在,余柏林才能放手做事呢。

    封庭感慨:“长青不慕名利,的确是我多想。”

    “对。”封蔚眨眨眼睛。怎么到不慕名利上去了?算了,哥哥说对就是对吧。

    封蔚回家之后,把此事告诉了余柏林。

    虽然他说要让余柏林跟他当搭档,总要问问余柏林的意思。若余柏林要抛弃他这个小伙伴,他还是要尊重余柏林的意见。

    余柏林放下书卷,很没风度的给了他一个白眼:“你就不能自己稍稍学一点吗?”

    “我会,可若是你能帮我,我何必这么累。”封蔚强词夺理道,“再说,反正哥又不会让我一个人,会累死。”

    余柏林还真认真的想了想。

    作为孤臣最难的一点,就是容易拉仇恨。若是皇帝想把他当做一把刀,他又除了皇帝这座靠山之外没有其他依靠,很容易玩脱。

    刘淳不惧怕,那是因为他背后有刘家。

    余柏林身后什么也没有。

    即使老师好友也能结成一张网,但这种网络能共生,却不能同死。能成为他的救命稻草,却不能成为他对别人的威胁。

    若有封蔚在上面顶着,自己不但做事更加肆无忌惮一些,仇恨度也小一些。并且凭借皇帝陛下对封蔚的爱护,也不会让他做弃子。那么以封蔚对自己的情谊,自己也不会成为弃子。

    至于皇帝陛下之后会不会对封蔚态度改变,那是之后的事了。

    在皇帝陛下不会猜忌封蔚的前提下,与封蔚共事百利无一害。

    想来皇帝陛下也不愿意让封蔚身边多一个跟封蔚呛声对着干的人。

    余柏林道:“若能与你共事也不错,但你也要成熟点,别让我操太多心。”

    封蔚很高兴的把余柏林的话转达给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长吁短叹。总觉得余柏林在帮他带孩子,还是预定了带一辈子这种。

    成皇后笑道:“这不是很好吗?小叔总有长大的一天,陛下也不用时时担心了。”

    皇帝陛下拍拍大腿,皇后说得对!弟弟总要长大啊!

    所以陛下娘娘,你们两所说的长大,就是换一个人照顾吗?

    余柏林回来之后,最高兴的是大宝小宝。

    他们可从未跟余柏林分别这么长的时间。

    只是封蔚忙碌,余柏林又需日日去张岳家报道,大宝小宝不能像余柏林出京前那样,在德王府住的那样频繁。

    不过大宝还是找时间抱着一大堆记着疑问的书籍去找余柏林解惑。

    嗯,还有一大堆对他老师和他父皇的小小抱怨。

    余柏林听后,废了好大的劲,才维持住自己平静的表情。

    老师也就罢了,小宝抱怨过很多次了。但陛下这是怎么回事?

    余柏林眼角余光瞟向正抱着小宝,握着小宝的小手,在上等的宣纸上,用上等的毛笔蘸着上等墨,画着不知道什么图案的封蔚。

    听闻封蔚是由陛下亲自教导。所以说封蔚长成现在这副样子,也可以理解了?

    当然,余柏林自然不可能吐槽皇帝陛下的。他还得维持大宝心中皇帝陛下光辉高大的形象。

    大宝是个好孩子,虽然他对皇帝陛下的教导多有困惑,但在他心中,父皇仍旧是棒棒哒,大宝还是很信任很爱父皇哒,也很愿意听父皇的教导哒。

    嗯,然后私下再问问余柏林就好了。

    大宝也提起新来的太子太傅。

    陈老的人品和学问都是不错的,他又不像大宝身边其他暂任老师者那样急功近利。他曾教导过穆宗,也指导过封庭,还教导过陈家家中那么多年轻一辈,对教导小孩子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大宝在陈老那里听课,虽说比不过在余柏林这里那么开心,但授课方式不同,和教导水准高低并无关系,大宝在陈老这里受益良多,心中也对陈老非常尊敬。

    至于大宝对余柏林,也有尊敬,但更多是亲近。

    比如他可以趴在余柏林怀里,一边听着余柏林强有力的心跳,一边听着余柏林用好听的身体讲着书中不懂的道理。

    对陈老,大宝就是正襟危坐,全程板着脸,十分严肃认真。

    陈老对大宝赞不绝口,说大宝有陛下之风。

    看着现在的封蔚,余柏林是不太能想象,能教导出封蔚的陛下,当年是怎么一副模样。

    有武宗和穆宗的双重宠爱,想来陛下当年肯定比现在的封蔚更……咳咳一些吧。

    今年余柏林是在舅舅冯努家过的年。

    小表侄儿取名为冯博闻,小名苗苗。据说取这个么小姑娘一样的小名,是为了好养活。

    冯努儿子儿媳都离世了,仅剩苗苗这一根独苗,为了让苗苗长大成人,无病无灾,冯努可是费尽了心血。

    什么扮作女娃养,什么找个人当替身出家,什么事情都想过了。

    余柏林看着那穿着花衣服,头上还扎着小辫子的表侄儿,心想现在还好没有相机,不然像后世的那些无良父母一样,拍下儿子穿小裙子,扎小辫子的黑历史,还在儿子结婚典礼的时候放出来,那才让人呕血。

    苗苗现在已经两岁,冯努自从把苗苗接回来之后,就一直将苗苗养在身边,即使去外地经商也带着。

    苗苗有点怕生,看见余柏林就躲。习惯了几日,才和余柏林亲近起来。

    冯努家境变好之后,苗苗身边丫鬟婆子一大堆,不缺人伺候。但因冯努忙碌,家中又无其他男丁,把苗苗养的真跟女孩子似的,又害羞又怯懦。

    而且因为下人不可能领着苗苗玩耍,苗苗一直被人抱着,身体也很差。

    他身体一差,冯努更拘着他。

    冯努这次回京,也想托余柏林能不能借借和德王的关系,请御医来给孩子看看。

    余柏林自然应下。

    来的御医是经常给小宝看病的常御医。他深得帝后二人信任,自然也知道余柏林和皇帝家的关系,对给一商家小孩看病,也并不怠慢。

    苗苗身体其实没什么大毛病,就是体弱而已。和以前的大宝小宝差不多。常御医见大宝小宝身体越来越好,又经常和余柏林交流医理,对这种类似于“富贵病”的病状很擅长。

    常御医并未开药方,只写了几张适合冬季的药膳单子,然后对冯努道,让小孩多动动就成了。

    “一个男孩子,养的太娇弱了。”常御医道。

    这个时候不流行娇滴滴的病弱美男,君子六艺,上马能打仗,下马能作诗,才是士大夫阶层的常态。若苗苗只是想当个纨绔倒也罢了,但常御医听闻这孩子是冯家独苗,被冯家寄予厚望,这么娇惯,别说之后会不会被养废,就说现在,身体都受不住。

    冯努宠孩子宠的太过,但别人的说话他可能不听,御医的话却是要听的。一听这对孩子不好,他就愁得不成。可他家中又无其他可以做主的人,让下人带着玩耍,他又不放心。

    想到开春之后,他会更忙碌,甚至要亲自带船队出海,孩子就更顾不上了。

    到时候只能继续讲孩子寄养在好友家。但他虽然信任好友,担心孩子寄人篱下过得不好,担忧好友对孩子教养不上心,也是人之常情。

    余柏林思考了会儿,道:“舅舅若是放心,把苗苗留在京城吧。只是若是留在我身边的话,苗苗身边伺候的人我都会重新找。”

    抱着苗苗的婆子脸色一变,还以为余柏林斥责她们伺候不尽心。

    但他不过是一外人,一下子要换掉家中小公子身边伺候的人,怎么可能。即使他是文曲星,在长辈教养孩子这里,也无从置喙。

    不只是那婆子,其他下人也是如此想的。

    但冯努听到余柏林的话之后,却一脸激动:“不会麻烦长青?”

    余柏林道:“不麻烦。”

    “可与……那位商量过了?”

    余柏林点头:“商议过了。他会找来伺候的人。”

    冯努更加激动了,拍了好几下胸口才缓过气:“好……好!那舅舅只能厚颜答应了。”

    余柏林微笑道:“长青受舅舅照顾良多,苗苗是我表侄,照顾他理应之责。”

    冯努把苗苗抱起来,叮嘱道:“苗苗,要好好听你表叔的话,且不可淘气。”

    苗苗懵懵懂懂的点点头。

    苗苗的奶娘和大丫鬟一听,立刻就跪在地上哭泣,说希望自己能跟着苗苗一起走。

    特别是奶娘,话里话外就说苗苗吃他的奶长大,和他最亲近,不见他就会哭。

    冯努怒斥道:“我孙子还离不开一个下人了?”

    奶娘一听,顿时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给自己扇了几个耳光,说绝无此事。

    余柏林接过苗苗,抱着听奶娘丫鬟一哭,自己也开始抽泣的苗苗躲进内屋。冯家下人的事,还是别惨和了。

    他才不会说,是无意间听到奶娘天天给还不懂事的苗苗念叨,说没有她就没有苗苗,让苗苗长大后要孝敬她,听她的话,还教唆苗苗问舅舅要东西,然后送给她,心里不爽,故意当着奶娘的面说这话,让奶娘闹一场。

    反正就算今年奶娘说错话,以舅舅性格,不过是训斥奶娘一顿,给奶娘的遣散费不会那么丰厚了而已。小惩大诫吧。

    年后,冯努再舍不得苗苗,也很快出了京,忙活自己的事却去了。苗苗正式搬到了余柏林家中。

    李叔和李妈十分高兴。现在大宝小宝身边随时有伺候的人,再用不着他两。苗苗来了,他们又有小孩子可以养了。

    封蔚很快就配齐了伺候的人,因余柏林说孩子不需要养的太娇惯,丫鬟婆子一大堆没什么大用处,封蔚便只配了些粗实的用人,够听话就好。

    李妈会好好安排这些人。

    等孩子大一些,再安排妥当的人,从小使唤,从小培养。

    苗苗不经常见到冯努,因此现在没见到冯努也难过。至于其余下人,因冯努忙碌,对苗苗其实并不算上心。

    苗苗虽是小孩子,小孩子对人的善意恶意才感觉的最直观。因此苗苗身边换了一批人,他也不闹腾。反而因为李妈和余柏林真心疼他,他笑容还多些。

    余柏林把苗苗身上的女娃娃的衣服都换掉了。把男孩当女孩养就能养好这种事他是不行的,孩子还是早早培养性别意识比较好。

    小宝再次可以常住德王府的时候,发现多了一个小孩抢夺余柏林的注意力,顿时折腾了好久。

    大宝还好,大宝懂事,不但不闹,还帮着带着苗苗玩。小宝闹脾气的时候,大宝还会训斥小宝。

    余柏林哭笑不得。

    不过小宝也好哄,余柏林说现在有个比小宝更小的孩子,小宝可以当大哥哥了,可以像大宝教导他一样教导苗苗了,小宝又见余柏林还是对他一样好,便很快就开心了。

    余柏林本来只是本着照顾表侄的心,没想到让表侄和皇子交好这么长远的事。现在见小宝和苗苗这两年龄相近的孩子一同玩的开心,不由有些忧愁,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封蔚宽慰道:“苗苗以后肯定由你教导长大,也算是儿子了。他现在不和大宝小宝认识,早晚也要和大宝小宝相处的。还是说,你看着大宝小宝长大了,就不疼他们了?”

    余柏林还在思考呢,封蔚就大呼小叫,大宝小宝,余柏林说等你们再长大几岁就不理你们了,要装作不认识你们了,再不给你们讲故事,也不陪你们玩了。

    这下子不止小宝,大宝都哭了。

    最后余柏林抱着大宝小宝,三人挤在一张床上睡了好几天,才把两个孩子哄好,让他们相信余柏林并没有不理睬他们的心思。

    至于太子不回宫……几天而已,封蔚闯下的祸,他自己收拾。

    因为家中平时就很热闹,所以多了一个内向的小孩子,家里也没多热闹到哪去。

    苗苗来到余柏林家中不久,余柏林就要准备春试了。

    今年的二月特别冷,明明应该到了河水解冻,沿河看柳的季节,居然天空阴沉沉的,雪花飘舞,就没停过。

    封蔚都快愁死了。

    他以前去看了京城的贡院。去年他“以权谋私”,刚求封庭,找借口把贡院翻新了一遍。

    但现在他看着,那狭小的房间仍旧简陋无比。再加上天寒地冻,地面湿冷,在这种地方考上九天,实在是太让人担忧了。

    虽然会试和乡试一样,是考三天休息一天,再接着考。可在这种地方住三天,也十分难捱。

    考号狭小到何种地步?考生床上有两块板,平时叠起来为座位,睡觉时合起来就成了床铺,若高壮一点的人,睡觉时还得曲着身子。

    而且床铺离地面十分近,就一砖石垒的台子,又不是现在流行的火炕,这种天气,铺着厚厚的被子,湿冷之意都能透着被子窜上来。

    二月会试,比八月秋实,更加艰苦。

    会试之前,家中给余柏林准备了许多东西。

    上好的炭火和毛皮,更是绝不可少的。

    余柏林会做饭,有火炉在,他不担心吃不上热食,这一点倒让封蔚稍稍安心一些。

    不只是封蔚,张岳这作为老师的,自然也担忧的不成。他还专门为余柏林准备了一份他当年所用物品的清单,还担忧余柏林家中拿不出上好的东西,那银炭和毛皮送了不少来。

    不只是张岳,陈家也送了不少东西,陈老还专门把余柏林叫到家中,进行靠前心理辅导。

    自陈老进京之后,皇帝赐下府宅伺候的人,陈磊自然不用再借宿,也住进了陈老府宅之中,每日接受陈老教导,心中对考中的信心又多了几分。

    有了陈老的鼎力支持,陈磊准备的东西自然不差。

    皇帝可是赐下了很多好东西。

    陈家这一年只有陈磊这一个入京应试的人,好东西太多,陈老自然也送了不少来。

    余柏林哭笑不得,这么多东西,他得用马车拉进去了。

    封蔚:用马车拉进去就用马车拉进去呗。

    余柏林好说歹说,才整理好东西,进了考场。

    他本来心里还是很紧张的,但封蔚和老师这么紧张,他反而不紧张了。

    这次他的考号可不比之前那么差。余柏林在京中不止有张岳一个靠山,德王和太子太傅都是他的靠山,他还和赵家卫家交好,又接受京中许多大儒指导。如今他在京城之中,也算一个惹不起的人了。

    赶巧的是,赵信和卫玉楠正好和他同一处考场。不仅如此,那何家的举子也一样。

    进考号之前,赵信对余柏林露出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

    第19节

    恋耽美

章节目录

盛世文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木兰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兰竹并收藏盛世文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