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 作者:木兰竹
第12节
封蔚说,自己过得很滋润,早就烦这些事了。
不止封蔚,连自出宫一次之后,就时不时的携妻子出来转悠转悠的皇帝陛下都觉得这样挺好。
按照皇帝陛下的话来说,我弟有点蠢,有人帮着管着,挺好,你不管就得我管,我也累啊。
皇后娘娘不住的点头。
皇帝陛下忙政事已经很累了,这些事都是皇后娘娘在管。皇后娘娘重病,封蔚才勉强自己处理。
他不是处理不好,只是比起动脑子,他更喜欢动手。
有余柏林分担,封蔚当然把不喜欢的事都推掉了,只安心当“米虫”,开源节流什么的都让余柏林操心,他只管伸手要钱就成了。
余柏林在德王府过的这第一个年并不冷清。
甚至说还有些热闹。
封蔚早说了,他不在王府,王府的年还是要过的,大家也要热热闹闹的。
余柏林以自己还是白身为由,和王府总管长吏等人坐一桌,并把李叔李妈也拉到了一起。对余柏林而言,李叔李妈已经如同他长辈一般。
德王府的下人在德王爷这个主人的带领下,也颇有些“不着调”。余柏林说什么就什么。
他们围成一桌坐着,吃着热腾腾的火锅,虽然火锅没辣椒,红汤是由只放了艾油胡椒花椒以及其他香料,并牛大骨熬制而成,对于初次吃的人来说,也是喷香扑鼻,远远闻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即使不爱吃辣,那辛辣的味道飘过来,也让人不由吞咽唾沫。
火锅这吃法,在这个时空虽说不知道是不是余柏林首创,但至少现在并没有传到京城来。
寒冬腊月,即使再好的饭菜,搁桌上一会儿就凉了。现在又流行吃荤油,只余柏林来王府之后,王府才开始用素油做菜。但年夜饭上,大荤肯定占绝大多数,就算想吃蔬菜,也只有每桌很小一盘——这寒冷的冬季,蔬菜可比荤菜贵多了,千金难得。
所以菜放上来没多久,凝固的白油就让人立刻没了食欲。
火锅好啊,围着吃连烤火炉都省了,暖和的很。
耕牛不能吃,并非牛肉不能吃。富人之家,都养着以供食用的“菜牛”,就算平民,老掉了耕牛也能让他们尝到牛肉的味道。
当今太平已久,早已经不缺耕牛,菜牛自然就多起来了。德王府虽然根基尚浅,封庭一直舍得给弟弟好东西,大把大把的东西赏赐下来,上好的菜牛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涮火锅的上好的牛肉可以吃到饱。
这个时代没有饲料没有激素,菜牛都是在野外庄子的山上放养着的,其肉质之鲜美劲道可想而知。
余柏林前世吃过的珍稀佳肴数不胜数,高档牛羊肉不用说,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虽然穿越了几年记不得当初的味道,但余柏林品尝美食的能力没丢。这切成薄片的牛羊肉,无论从外表上来看,还是吃到嘴里的感觉,都是极品中的极品。
古代达官贵人吃食上,并不比现代的富人们少多少精细。
不止牛肉羊肉这类易得的东西,淡水里的珍稀鱼虾,晒好储存道现在的山珍干货,甚至海里的一些鱼贝类都是有的。
种类不及现代,也够令人眼花缭乱。
余柏林一边吃一边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天天巴着封蔚吃好穿好,等入朝为官搬了家,肯定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适应。
谁曾想,宫里有人和他想的一样。
帝后二人在德亲王府吃过火锅,过年这顿年夜饭,一家五口人自然也围在桌子旁吃暖烘烘的火锅。
礼仪礼节对于小家而言什么都不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聚在一起吃好吃的才是最重要的。
封蔚喝了几口温酒,对着他哥他嫂子叹气道:“一想到长青入朝为官之后肯定得另搬宅子我就难受。”
封庭和成皇后也面带难色的点了点头。
毕竟现在不比以往,封蔚不能和他们住在一起,本来就很孤单。封蔚从小就是个喜欢热闹,却又很难和人相处的,难得有个人入了他的眼。
再说了,他们跟所有父母(?)一样,即使孩子(?)长的再大,在他们眼中,都是小小的那一团,没人照顾着,怎么都不放心。好不容易有人照顾封蔚照顾的妥妥帖帖。
后来封庭道:“这有什么难,若能得中一甲肯定是我赐宅子给他。”
只要余柏林能进殿试,封庭就没想过给他一甲之外的名次。
封蔚想想也是。到时候赐宅子赐到隔壁不就成了,也就是再打掉一面墙的事。
他一高兴就喝多了。
他哥也喝多了。
于是两兄弟联手在屋里又唱又跳。成皇后温婉的笑着,跟两儿子坐在一旁给他们鼓掌喝彩。
直到两兄弟越跳越高兴,要上房揭瓦的时候,成皇后才娉娉婷婷的走过去,让人把两个醉鬼架走。
从喝醉酒后的举动来看,封蔚和封庭的确是同父同母亲兄弟无误。
...................................
正月过,百官重新上班的时候,封庭终于改元了。
这新的一年,就叫做天齐元年。
改元之后,封庭所做第一件轰动朝堂的大事,就是给他爹追封皇帝。
平常而言,若是皇帝无子,宗室子继位,是没资格给生父追封。但封庭不一样,他并非过继给先帝,算不得先帝的儿子。封庭的爹又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当年武宗死的时候,本该成为皇帝的。
只是还没来得及继位,就“暴毙”了而已。
若文宗稍稍“大度”些,本就该把光穆太子追封为皇帝。
所以现在封庭追封他爹,大部分坚持正统的官员是赞成的。
他们认为先太子早就该追封皇帝了。
但反对的人也有。不管何种心思,反正就要死要活的反对。
“没人能阻拦我们。”封蔚道,“若闹得过分,我哥不止要追封,还要把前面一个皇帝的名号撤了。”
封蔚说后,也觉现在不应该跟余柏林说这些,便岔过话题。
余柏林心中叹息。
看来当年光穆太子之死果然有内幕。但已经过了十几年,文宗当了十几年的皇帝,有什么证据也早就没了。
皇帝若要国家安稳,只能将此事作为悬案,避而不谈。
但若连追封之事都被阻拦,皇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说来,这只是一种妥协的讯号而已。
果不其然,很快封蔚携带的阴暗气息就没了,看来追封之事有结果了。
之后,光穆太子被追封为穆宗皇帝,先太子妃被追封为慈贞皇后的旨意果然昭示天下。
对余柏林而言,其影响不过是封蔚接连在宫里住了几日,回来后又独自醉过几次而已。
...................................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过了四九之后,天气渐渐转暖,余柏林接到的邀请又多了起来。
经过赵信和卫玉楠的牵线搭桥,余柏林和这两人的同窗好友有了解除,再加上敦郡王府上的“同仇敌忾”,关系也就亲近了一些。
不是所有人都和赵信一样擅长诗词,与余柏林一般,早早的写出了让读书人承认的经书集注的更少。因此各种读书人的聚会,自然是不能少的。
在封蔚的帮忙下,余柏林挑选了一些聚会参加,又结识了两三友人。比不得赵信和卫玉楠这种可以交心的挚友,但也聊的比较投契。
天气没暖几日,突然又来了倒春寒,飘起了比冬日更大的鹅毛大雪。
一向身体倍棒的封蔚,居然受了风寒病倒了。
或许是不常生病的人生起病来更加难缠,封蔚折腾了好久才勉强好转,但仍旧咳个不听。
封庭心疼的不得了,几乎快要把御医院全搬到封蔚王府去了。封蔚病稍稍好些之后,封庭也不让封蔚上班,让他完全休养好再说工作的事。
封蔚终于有机会住进自己的温泉庄子,没事就去泡泡温泉逛逛山上的寺庙,特别惬意。
余柏林本来担心患了风寒的人不适宜泡温泉。不过御医说封蔚的风寒基本上已经好了,每天泡一会儿温泉,多补充点水分,反而对身体有益,余柏林才放心。
住到温泉庄子,自然没那么多应酬。碰巧余柏林读书遇到了瓶颈,偶尔翻开自己几月前所著《春秋浅谈》,觉得里面一些内容不够完善。
《春秋浅谈》热度道如今依旧未消,不但成为京城学子读春秋必备的参考书,也渐渐被人带到其他地方,传播开来。
经过许多人推荐之后,细品余柏林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余柏林注经的质疑渐渐消失,还有不少心胸开阔的大儒前辈对余柏林此书公开赞扬。余柏林若想写一本正统的注经,条件已经成熟。
他之前的“浅谈”,的确只是浅谈。许多心里明白的理论,只是给出一个“猜想”,一个“引导”,让其尽力符合自己“读书笔记”的套路。
现在这些“猜想”已经被很多人接受,甚至已经有人在文章中开始写这些“猜想”。再过一段时日,估计就会有人以他这本书为基础,来写书了。
在闭门读书的时候,很容易起懈怠之心,且也难以查缺补漏。
余柏林虽也做了许多之前的会试题,但作文水平高低虽能让老师判定,但会试题要撞中基本不可能,还是得加深自己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才成。
著书过程,就是查缺补漏的过程。
下定决心之后,余柏林开始着手重新写书。
有了上一本书的阅读基础,这一次余柏林著书的进展就要稍稍快一些。
他现在主要补充的是,在自己这本书出来之后,看过这本书的读书人们所写的文章和书评。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会给他很大启发。
写浅谈的时候,关于春秋的著作已经看得差不多,现在余柏林开始看其余四书四经的著作。
若要注经,自然不能讲四书五经割裂开来。四书五经是一个完整的入学体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会让其变得支离破碎。
余柏林著书虽为了在会试前扬名,但若写出自己会遗憾的书,他心底也难以接受。
就算不能做到最好,也要竭尽全力。
张岳得知余柏林在研读其他四经的时候,提起来的心终于放下。
许多读书人选择本经之后,急功近利,对其余四经弃之如敝履。可真能在一经中得到大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精通五经的人。
只有精通五经,才能看到其蕴含的精华所在。
余柏林年纪在那,张岳并不要求余柏林达到精通五经的程度,但粗通五经则是必须的。
若不能粗通五经,会试中文章必然不能进入上等之列。
张岳还想余柏林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什么时候提点,没想到余柏林自己开始钻研起来。
张岳虽然自己精通五经,但他为了给余柏林牵线,向余柏林推荐了自己治其他经书的好友,让余柏林可以写信向他们请教。
这让余柏林著书的准备更加如鱼得水。
余柏林请教的人之一,就是赵信的父亲赵卿。
本经想来师徒相传,父子相传。赵信能得到诗经魁,赵卿自然是治诗经的大家。
赵卿本来对余柏林就颇有好感,认为此子非常有灵气,且他和其他人看法不同,他认为余柏林不急不缓,有大智慧。
余柏林向他请教《诗经》,他自然欣然同意。
经过来来回回的书信之后,赵卿把自己关在书房许久,然后拿着余柏林的书信去找了赵老爷子。
两人谈论了许久,把赵信叫来。
赵信从书房出来之后,整个人都是飘忽着的,似乎受到挺大打击。
而后赵信读书更加勤奋,这是后话。
余柏林经历了几月的沉淀,在春季结束之前,再也未接受任何邀请。待立夏之时,他终于有底气动笔了。
按照余柏林后世的观点,注经共有三种层次。
第一种层次称“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这一层次是无限度的追求圣人本意,探寻圣人当时著书的真实用意;
第二种层次为“托古言志”,为理学一派所有。根据圣人之意,根据当今实际情况,进行发散;
第三种层次则是心学。即圣贤再有道理,那也只是圣贤的道理,不是我的道理。我只认同我的道理,用自己的想法注经,甚至与经书中圣人真意辩论。
即识之、用之、驳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余柏林所在时空,研究四书五经的学者已经在第三种层次发扬光大。不只是研究儒学,其他学问,也多用这三种方式。
但目前而言,余柏林只能进行道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太超前了。
孟子曾言:“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当今读书人也秉承这个思想,道统传承,自古以来,圣圣相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余柏林自然也要遵循这个大潮流。
他可以在其中加入新颖的东西,加入后世之人的研究和见解,但他只能“用”,不能“驳”,不然就等着犯众怒吧。
或许等他威望更重,年龄够大的时候,能“大胆”一次。
打好腹稿之后,余柏林开始动笔。他按照层层递增来写这本注释。每一章节注释,都先求圣人之意,然后抒发自己见解。每日若顺利,能成两三千字。有时需要去古书里反复求证,就只能写百余字而已。
《春秋》仅一万八千余字,加上余柏林注释所增字数,就算多个四五倍,也就四五万字。一两月时间,足够成稿。
在这部书中,余柏林用上了标点。
说起标点,余柏林并未想到它会被读书人接受的如此快。
按照后世的观点,一直没有标点问世,涉及方方面面复杂的原因,其中愚民一说最为盛行。
但事实上科举盛行之后,寒门学子皆可读书,读书人越多,中的者越多,当地官员文德教化之功越大。除了少数奇葩王朝因以少数统治多数,必须禁锢人的思想之外,其他朝代对教育都十分推崇。
教育越兴盛,人才越多,皇帝可用之人才越多。
只要不是“歪门邪说”挑动“反叛之心”,皇帝是乐意推广教育的。
而余柏林标点的推广,却不是因为皇帝要推广教育,而是因为他写在浅谈中的一句话而已。
“吾不愿后人曲解之。”
我不愿意后人曲解我文章的意思。
要知道断句不同文章意思完全不同,因此在作文之时,其实句与句之间是有空处的。那空处,就是标点。
这在写文给别人看的时候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不然别人怎么知道你写什么?
若你科举文章中无空处,考官怎么知道你写什么意思?
若官文上没有空处,谁知道你这官文下达了什么指示?
只是印刷之时,因为印刷技术所致,句以句之间才没有留空而已。
而古代传下来书籍,因代代传抄,当年到底是怎么空的,也不可考,只能后人猜测。
余柏林浅谈一出,许多读书人觉得这标点挺好用。又因为浅谈一书流传甚广,所用标点也被看过书的人熟知,渐渐文中不留空而是加点,成了“流行”。
这“流行”,渐渐的从普通读书人传到官吏中,又传入朝堂上。最后很明显,会继续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这倒是无心之举了。
☆、第 37 章
谁都知道,余柏林的浅谈是为了之后为春秋做注而打底。所以当传出余柏林闭门著书之时,大家都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
余柏林的浅谈宛若给治《春秋》的读书人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不只是本经为《春秋》的,本经为其他经书的学子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甚至一些大儒都跃跃欲试,想用由余柏林浅谈所启发的新念头,著书立说。
若余柏林不赶紧一点,说不得会被人抢了头筹。若是有大儒著书在先,他的理论和大儒重叠,可就成笑话了。
因对余柏林勤学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这次著书,自然也被人杜撰出了许多“趣事”。比如看书看得入迷,把手边馒头沾着墨汁吃了之类;比如偶尔一佳句,放声大笑状若疯癫之类。
最后余柏林在他们心中形象,已经是蓬头垢面,坐卧在书堆之中,除两眼冒着精光之外,看着就是一野人似的。
因余柏林闭门读书之时,老师友人都没来打扰。乍一听到这传闻,他们还真吓了一跳,忍不住来信询问。
张岳更是沉不住气,不顾老师面子尊严,亲自来到余柏林家里。若他看到余柏林为了著书坏了身子,定要把余柏林狠狠臭骂一顿。
当张岳看到余柏林虽然心无旁骛手不释卷,但整个人还算干净整洁并没有如传闻一般疯疯癫癫之后,松了口气。
余柏林哭笑不得。
他自己在家读书著书,并未见过外人。那些人信誓旦旦一副亲眼所见的样子,是趴在自己屋梁上还是躲在自己床底下?居然也有人相信。实在是不可理喻。
不过这种传言也是有好处的。
知道余柏林如此勤奋,认为余柏林明年会试能中的人越发多了,对余柏林嫉妒不满的人少了。
就跟现代高考似的。若高考状元说自己非常努力起,五更睡三更起,卷子做了等身高,其他人大概就感叹一句,“怪不得能成为状元”。
若是哪位高考状元说自己并没有很努力啊,也就是和别人一样该学学该玩玩啊,估计听众一背过身就忍不住骂一句麻痹去薨。
天赋这玩意儿不是人人都有的,努力却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即使自己没成功,也可以给自己找借口,“哎呀我就是太懒了,要是我也这么勤奋肯定也成功了”。这人的心理也就舒服许多。
至少比知道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要来的舒服。
可以追赶,就能少些红眼病。
至于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反正你比我强我就是嫉妒的人就不用提了,这种人没啥可提,神经病什么时代都有。
余柏林初稿定稿之后,就把稿子给张岳检查。张岳把余柏林叫到府上,师徒两商量了整整五天,这五天张岳直接告了病假,说自己病的要死,班都没上。
封蔚知道真实情况,封庭自然也知道。虽然年初很忙很忙,张岳明目张胆要偷懒,皇帝陛下还是很纵容的答应了。
其他人还真以为张岳病的要死了,以为余柏林去张府是去侍疾。弟子如日子,张岳就一个儿子在身边,还有公职在身。余柏林代替儿子侍疾很正常。
当然,虽然正常,也说明余柏林对老师好啊,是个尊重老师的好孩子啊。
季媛和张瑚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明知道张岳和余柏林闭门研究修改书稿,在外真装出一副“我家当家的快挂了”的悲伤神情。
也不怕不吉利。
余柏林想,师父一家这么做,大概有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吧?
直到后来张瑚他哥,张岳他大儿子张珊回到京城,余柏林才知道。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原因,而是张岳想儿子了而已。
只是当年张珊偷溜离开京城之时,张岳生气大骂,让张瑚不准回来。
现在张岳消气了,又抹不下面子。
听闻去年年末边疆大捷,短时间内边疆比较安稳,唐将军要回京叙职,张岳按捺不住想见儿子的心,又抹不开面子去信妥协。听闻外面传闻他病的要死,两夫妻就将计就计,演了这出戏。
张珊这次还真没打算回来。
他以为老爹还在生气,想再过段时间,立了更大的功劳再回来。反正京城有他弟照顾老爹,并不担心。
现在听到老爹生病了,甚至病危了,哪还坐得住,立刻跟随他顶头上司一起回来了。
余柏林得知真实原因之后哭笑不得之余,又有些羡慕。
他再尊重舅舅,舅舅也不是他父母,甚至因为社会习俗原因,舅舅自己都把自己当做外姓人,对余柏林不会像真正长辈那样随意。
虽然老师一家吵吵闹闹各种情况百出,但亲情确实令人羡慕。
不过当他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里趴在竹塌上晒太阳的封巨宝,小手牵小手,在王府下人指导下放风筝的封大宝和封小宝,余柏林一腔羡慕就渐渐消散了。
“林!”小宝的话已经说得越来越利落了,“王叔不陪我和哥放风筝!坏!”
大宝点点头。有余柏林在,他就敢告状。
余柏林拍了拍躺在竹塌上装死的封蔚:“懒什么懒,起来。”
封蔚打了个哈欠:“好困,反正你回来了,陪他们玩,我要睡觉。”
“要睡觉回房里睡。”
“我要晒太阳。我五行缺太阳。”
余柏林:“……阁下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封蔚:“什么?”
余柏林:“你怎么不上天呢?”
封蔚想了想:“恐高?”
余柏林:“……”不想理他了。
大宝小宝见了余柏林回来,也不再缠着封蔚放风筝。有余柏林就够了。
前几个月余柏林专心著书,大宝小宝即使还是常常来王府,也都乖巧的不去麻烦余柏林。
大宝还会帮余柏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递递书本,检查错字之类。
像个小书童一样。
余柏林一边著书,一边耐心给大宝解释自己书中所写道理。哪怕讲的不多,大宝听起来,也比宫里新来的老师讲的好。
太子的老师不能总空着,封庭又认定了余柏林,因此只叫翰林院的人轮流给太子讲课。
翰林院除少数有幸得到文辅和皇帝赏识直接进入内阁轮值之外,其余大多数人都在熬资历。资历够了就有资格轮值内阁,起草诏书,让皇帝看到。
现在多一个途径给他们表现,翰林院众人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使尽浑身解数向太子推销自己。
谁知过犹不及,太过卖弄反而让太子不喜。
大宝聪慧,得余柏林教导后比一般蒙童懂得多,他们那群人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在大宝看来,只能给一个关爱傻子的眼神。
大宝心里通透着,这群大人以为大宝什么都不懂,其实大宝什么都懂,就算不懂也会把事情告诉封庭,他爹会告诉他们,这些愚蠢的大人的愚蠢行为,背后的愚蠢意思。
也幸亏大宝是个好孩子,在这种熏陶下,也还是个谦虚可爱为人友善的好孩子,没变成封蔚这样的中二病。
在听到大宝说起皇帝陛下的教导之后,余柏林不由扶额。
他总算知道封蔚怎么变成这幅德行的。长兄如父,封蔚被皇帝陛下一手拉扯大,他的性格养成,自然皇帝陛下功不可没。
原来皇帝陛下是隐形中二病……
不过想想皇帝陛下过往,好像……这种性格也不难理解。
大概,也许。
大宝这么软和,估计是基因突变。
余柏林在张岳的严格审查下,稿子终于“一审通过”。现在张岳正揣着余柏林的稿子,去找老朋友们继续探讨。
会试之前,余柏林不好上门拜访其他大儒——这些大儒很可能成为下一届会试考官,张岳为了余柏林将来成绩不被人怀疑,早早请求皇帝陛下,不参与下一届会试监考和改卷。
余柏林不能去,张岳却是可以去的。张岳和同僚朋友唠唠嗑,很正常。
况且张岳其实是抱着炫耀的心思去的。
这次他没被何振洲打出来。但等讨论完之后,他还是被何振洲打出来了。
收个不到弱冠就能注经的弟子了不起啊?好吧,真的很了不起。何大人今天也很心塞。
余柏林暂时没什么事,这几个月著书耗费了他太多心力。劳逸结合,他也准备稍稍喘口气。
大宝小宝要他陪着放风筝,余柏林欣然同意。
他不但陪着两个小孩放风筝,还为他们画风筝,做风筝。甚至画了一条巨龙风筝,需要好几个人一起放的那种,飞上天后可神气了。
封蔚看得心痒痒,终于忍不住要求加入。
大宝小宝在余柏林的授意下,坚决无视王叔,就是不跟王叔玩。
封蔚早就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也知道该如何解决。他围着两个小孩嬉皮笑脸的说着讨好的话,善良的大宝果然最先心软,跑到余柏林身边,悄悄拉了拉余柏林的衣角。
余柏林叹口气。好吧,又让封蔚过关了。
封蔚高高兴兴的加入进来,抢走了龙头的位置,带着两小孩满院子疯跑,结果一不小心太用力,绳子扯断了,风筝栽了下来,挂树上,被戳坏了。
这下大宝小宝双双看着封蔚,眼睛里都开始冒水气。
“我再画一个。”余柏林微笑的安慰两个孩子,“我们再一起做风筝。”
两小孩点头,把金豆子憋回去。
封蔚摸摸鼻子,抢走了下人磨平做风筝骨架的竹条的“重任”。
三(?)只小孩玩风筝玩的很开心,大宝小宝回宫的时候,还给皇帝皇后带了一龙一凤两只风筝。
封庭见那龙凤画的栩栩如生,堪称大家,余柏林却毫不在意的给两个孩子做成风筝,不由莞尔。
所谓书画大家总有些脾气,对自己书画作品看重的很。当然,当一些人需要用书画作品去推销自己的时候,什么看重什么清高就不在乎了。
无论哪种人,把自己的作品做成风筝这种小孩子玩乐的东西,肯定是不愿意的。
若是做成扇面给小孩子扇风倒是可以。
可对余柏林而言,为喜欢的孩子做玩具理所当然,率性洒脱。
这点和张岳很像。
张岳一幅画在外也千金难求,可他在家爱好之一就是帮季媛画绣东西的图样。
他从未觉得,为妻子画绣品的图样是多么不耻的事。对他而言,为亲人作画,什么都是画得的。
怪不得张岳对余柏林爱惜的如同幺子一般,张瑚都要排在后面。两人确实太过相似。
余柏林想稍稍喘口气,便主动邀约好友出去踏青。
初夏天气正好,草木繁盛繁花似锦。再过些日子太阳热起来,就不愿意出门了。
余柏林闭门著书时,受到激励的赵信和卫玉楠等人也潜心苦读。听余柏林邀约,也愿意放松一下。
读书也需松弛有度。
晖朝读书人中虽有死读书的,大家公子却很少没有通习君子六艺之人。骑马对他们而言,都是必备技能。
就算是余柏林原身,余父余母在时,家境尚可,对独子也是如同世家公子般培养,君子六艺学的都不错。
至于余柏林穿越前,出任务时骑马的时候不少,骑术自然比原身更加精湛。
现在让他练一段时间,去边疆骑马打仗都是没问题的。
除卫玉楠和赵信之外,余柏林还邀约了五位新近结识的友人。八人在一起骑马踏青,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出口成诗,时而高歌一曲,颇有名士之风。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就算没有好嗓子,也要会唱几句。
他们可能唱诗经,可能唱古诗词,也可能没有歌词,只是用调子抒发情感。踏青之时,或者亲密朋友聚会之时,文人们尝尝会引吭高歌。
余柏林在其他几人感染下,差点一开口就是军歌,好险出口时忍住了,没把歌词唱出来。
军歌的调子还是很振奋人心的,虽然有当代中原歌曲没有的“半调”,有点胡乐的特色。胡乐在晖朝比较盛行,余柏林唱的调子也并不突兀。
几位年轻才子一边唱一边笑,引来周围不少人注目。
这不是现代人踏青时看到有人边走边唱歌露出的关爱智障的眼神(除非是一看就知道的集体活动),古代人对文人歌啸是很推崇的,看着这一溜俊俏的公子哥,眼光里都是带着钦羡和赞赏的。
晖朝女性地位不算低,至少大家小姐在仆从围绕下,带着纱帽也是可以相约一起在外踏青的。
当然,若遇到外男,双方肯定会垂首避过对方目光,以示避嫌。更别说跟外男搭话什么的。
就算是认识的人,也会装作不认识。除非是亲戚,才会遣奴仆问候一声。
但虽然不会主动结识外男,每年踏青,都是还未订婚的大家小姐们“自由相亲”的时候。若遇到看上的人,大家小姐就会当着自己仆人的面故作羞涩,或者随意称赞。
仆人们听弦音知雅意,当回府后,当家夫人问起小姐们踏青情况时,就会将自家小姐举措一五一十的上报。
夫人们若听到女儿关注了谁,自然会遣人偷偷搜寻那人消息。若那人恰巧也无婚约,又门当户对,自然会留心一二。
虽说女儿家要矜持,不可能主动出击。但选婿之事总是很慎重,有女儿的家人不可能不打听。
至于男子也是一样,若无意间瞟到一见钟情的人,也会向家长汇报。
踏青和花灯节,是男女唯二可以“自由相亲”的活动。
余柏林这一行人都是年轻且相貌堂堂,家世不提但本身都是举人,说起来全是青年才俊,且品行端正,各有各的才名德名。
特别是赵信、卫玉楠和余柏林三人,更是声名在外,早就是无数女子闺中梦中人。
许多小姐早就听闻这三人名声,只是未见真人。今天恰巧遇上,见这三人比自己想象中的更为俊俏。
女子也爱俏,梦中形象在这一瞬间的巧遇之下渐渐丰满,这三人无意间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芳心。
余柏林还是家世差了些,嫡出的大家小姐自知家中不太可能相中余柏林,自家庶出的姐妹倒是有可能。
只是余柏林的老师张岳早就表明不可能早早为弟子说亲,余柏林年纪不大,待会试之后再谈成家之事。
若余柏林得中进士,以他年龄才干,再加上师从张岳,又得风头正盛的德王和敦郡王赏识,谁家小姐配不上?
赵信和卫玉楠和余柏林不一样。两人家世良好,一文一武,都是历史悠久且正受圣眷的大家族嫡子,早就是大家小姐们心中佳婿的最佳人选。
他们两也收获了最多的芳心。
其他几位家世良好,且无婚约的人得到的放心也比余柏林多。
当然,余柏林就算知道,也不会嫉妒便是。
这一踏青回去,不知道多少人家又会动心,替赵信和卫玉楠等人说亲的人估计又得踏破门槛。
不说这些女子。其实赵信等人对这些大家小姐们也是蛮好奇的。
少年慕艾,即使知道婚事由父母做主,但比起盲婚哑嫁,若能与某位女子一见钟情,恰巧又门当户对,最后结为连理,造就一对人人羡慕的快活鸳鸯,文人们都是很向往的。
他们在家也都有些话语权,家中父母在商议婚事时,也会询问他们的意见。
只是走了这么久,这几人也没有一个一眼看中的。看来一见钟情这种事,还真是小概率事件。何况还隔着重重仆人以及厚厚的纱帽。
余柏林等人的地点是京郊一处道观。这道观香火旺盛,据说签也比较灵验,是达官贵人们常去之地。
到了道观之后,几人把马给小道童牵走,并付了看守马匹的铜钱,然后买了香烛去观中烧香磕头,给点香火钱许许愿,顺带求上一签。
今天几人运气都不错,全都抽到了上上签,无一不是文曲星高照,夙愿得中之类的内容。高兴的几人立刻掏出大把钱捐给道观。
余柏林也不免俗的跟着破费。幸亏他这次出门在怀里揣了不少铜钱,还被封蔚塞了一锭银子,几张银票。
虽然铜钱揣在怀里总感觉很奇怪,好像走路都会叮咚作响似的。
本来公子出游,身边定会带一二小厮,帮忙牵马给钱跑腿传话。这几人非要说什么自在装什么潇洒,踏青的地方又离城不远,又自诩体力不差,硬说不带小厮更自在一些。所以他们都是独身前来。
不过说是独身,谁也不知道这些人家中长辈有没有暗中派人跟着。想来肯定是有的。
余柏林眼尖的看见几位在赵信、卫玉楠府中见过的人,正装作普通小贩或游人,在他们周边晃悠。
或许其他几人也见到了,但都装作没瞧见。
余柏林出门时,封蔚当然也不放心,也有派心腹跟着。
余柏林一进道观,就看见了熟悉的人,卖冰糖葫芦、卖面人、卖小饰品,甚至还有一个叫卖茶叶蛋的。
这茶叶蛋还是他献出的独门配方,只在百香楼售卖。这人一拉开嗓子叫卖,立刻被围得水泄不通。
这引起其他“同行”的“竞争心”,那卖冰糖葫芦、卖面人、卖小饰品的也都一改之前假装木讷的样子,纷纷努力叫卖推销,看得余柏林嘴角抽搐不止。
作为封蔚的心腹,即使只是王府侍卫,在外都是有头有脸的。虽然经过了乔装打扮,若非余柏林前世练出的特殊眼力,其余人不太可能看得出来。但你们这样卖力的当小贩,真的没关系吗?
脸还在吗?
难道说,因为封蔚这个主人很奇怪,所以他的心腹们也都很奇怪?
大概……很有可能。
☆、第38章
余柏林等人求签之后又去后山游览了一会儿,才兴尽而归。读书疲惫,似乎在这次踏青中缓解不少,各人回家之后,再拿起书本,精神都比之前集中。可见劳逸结合,的确是至理。
对他们而言,今日踏青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后最多跟家人说一句今天天气不错,山上景色很好,抽了一只吉利签。
可对一些女子而言,今日就十分重要,回家之后不少女子患了相思,不少夫人开始为女儿查探消息。
而其中,有一位地位颇高的女子,也对其中一人起了兴趣。
第12节
恋耽美
第12节
封蔚说,自己过得很滋润,早就烦这些事了。
不止封蔚,连自出宫一次之后,就时不时的携妻子出来转悠转悠的皇帝陛下都觉得这样挺好。
按照皇帝陛下的话来说,我弟有点蠢,有人帮着管着,挺好,你不管就得我管,我也累啊。
皇后娘娘不住的点头。
皇帝陛下忙政事已经很累了,这些事都是皇后娘娘在管。皇后娘娘重病,封蔚才勉强自己处理。
他不是处理不好,只是比起动脑子,他更喜欢动手。
有余柏林分担,封蔚当然把不喜欢的事都推掉了,只安心当“米虫”,开源节流什么的都让余柏林操心,他只管伸手要钱就成了。
余柏林在德王府过的这第一个年并不冷清。
甚至说还有些热闹。
封蔚早说了,他不在王府,王府的年还是要过的,大家也要热热闹闹的。
余柏林以自己还是白身为由,和王府总管长吏等人坐一桌,并把李叔李妈也拉到了一起。对余柏林而言,李叔李妈已经如同他长辈一般。
德王府的下人在德王爷这个主人的带领下,也颇有些“不着调”。余柏林说什么就什么。
他们围成一桌坐着,吃着热腾腾的火锅,虽然火锅没辣椒,红汤是由只放了艾油胡椒花椒以及其他香料,并牛大骨熬制而成,对于初次吃的人来说,也是喷香扑鼻,远远闻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即使不爱吃辣,那辛辣的味道飘过来,也让人不由吞咽唾沫。
火锅这吃法,在这个时空虽说不知道是不是余柏林首创,但至少现在并没有传到京城来。
寒冬腊月,即使再好的饭菜,搁桌上一会儿就凉了。现在又流行吃荤油,只余柏林来王府之后,王府才开始用素油做菜。但年夜饭上,大荤肯定占绝大多数,就算想吃蔬菜,也只有每桌很小一盘——这寒冷的冬季,蔬菜可比荤菜贵多了,千金难得。
所以菜放上来没多久,凝固的白油就让人立刻没了食欲。
火锅好啊,围着吃连烤火炉都省了,暖和的很。
耕牛不能吃,并非牛肉不能吃。富人之家,都养着以供食用的“菜牛”,就算平民,老掉了耕牛也能让他们尝到牛肉的味道。
当今太平已久,早已经不缺耕牛,菜牛自然就多起来了。德王府虽然根基尚浅,封庭一直舍得给弟弟好东西,大把大把的东西赏赐下来,上好的菜牛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涮火锅的上好的牛肉可以吃到饱。
这个时代没有饲料没有激素,菜牛都是在野外庄子的山上放养着的,其肉质之鲜美劲道可想而知。
余柏林前世吃过的珍稀佳肴数不胜数,高档牛羊肉不用说,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虽然穿越了几年记不得当初的味道,但余柏林品尝美食的能力没丢。这切成薄片的牛羊肉,无论从外表上来看,还是吃到嘴里的感觉,都是极品中的极品。
古代达官贵人吃食上,并不比现代的富人们少多少精细。
不止牛肉羊肉这类易得的东西,淡水里的珍稀鱼虾,晒好储存道现在的山珍干货,甚至海里的一些鱼贝类都是有的。
种类不及现代,也够令人眼花缭乱。
余柏林一边吃一边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天天巴着封蔚吃好穿好,等入朝为官搬了家,肯定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适应。
谁曾想,宫里有人和他想的一样。
帝后二人在德亲王府吃过火锅,过年这顿年夜饭,一家五口人自然也围在桌子旁吃暖烘烘的火锅。
礼仪礼节对于小家而言什么都不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聚在一起吃好吃的才是最重要的。
封蔚喝了几口温酒,对着他哥他嫂子叹气道:“一想到长青入朝为官之后肯定得另搬宅子我就难受。”
封庭和成皇后也面带难色的点了点头。
毕竟现在不比以往,封蔚不能和他们住在一起,本来就很孤单。封蔚从小就是个喜欢热闹,却又很难和人相处的,难得有个人入了他的眼。
再说了,他们跟所有父母(?)一样,即使孩子(?)长的再大,在他们眼中,都是小小的那一团,没人照顾着,怎么都不放心。好不容易有人照顾封蔚照顾的妥妥帖帖。
后来封庭道:“这有什么难,若能得中一甲肯定是我赐宅子给他。”
只要余柏林能进殿试,封庭就没想过给他一甲之外的名次。
封蔚想想也是。到时候赐宅子赐到隔壁不就成了,也就是再打掉一面墙的事。
他一高兴就喝多了。
他哥也喝多了。
于是两兄弟联手在屋里又唱又跳。成皇后温婉的笑着,跟两儿子坐在一旁给他们鼓掌喝彩。
直到两兄弟越跳越高兴,要上房揭瓦的时候,成皇后才娉娉婷婷的走过去,让人把两个醉鬼架走。
从喝醉酒后的举动来看,封蔚和封庭的确是同父同母亲兄弟无误。
...................................
正月过,百官重新上班的时候,封庭终于改元了。
这新的一年,就叫做天齐元年。
改元之后,封庭所做第一件轰动朝堂的大事,就是给他爹追封皇帝。
平常而言,若是皇帝无子,宗室子继位,是没资格给生父追封。但封庭不一样,他并非过继给先帝,算不得先帝的儿子。封庭的爹又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当年武宗死的时候,本该成为皇帝的。
只是还没来得及继位,就“暴毙”了而已。
若文宗稍稍“大度”些,本就该把光穆太子追封为皇帝。
所以现在封庭追封他爹,大部分坚持正统的官员是赞成的。
他们认为先太子早就该追封皇帝了。
但反对的人也有。不管何种心思,反正就要死要活的反对。
“没人能阻拦我们。”封蔚道,“若闹得过分,我哥不止要追封,还要把前面一个皇帝的名号撤了。”
封蔚说后,也觉现在不应该跟余柏林说这些,便岔过话题。
余柏林心中叹息。
看来当年光穆太子之死果然有内幕。但已经过了十几年,文宗当了十几年的皇帝,有什么证据也早就没了。
皇帝若要国家安稳,只能将此事作为悬案,避而不谈。
但若连追封之事都被阻拦,皇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说来,这只是一种妥协的讯号而已。
果不其然,很快封蔚携带的阴暗气息就没了,看来追封之事有结果了。
之后,光穆太子被追封为穆宗皇帝,先太子妃被追封为慈贞皇后的旨意果然昭示天下。
对余柏林而言,其影响不过是封蔚接连在宫里住了几日,回来后又独自醉过几次而已。
...................................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过了四九之后,天气渐渐转暖,余柏林接到的邀请又多了起来。
经过赵信和卫玉楠的牵线搭桥,余柏林和这两人的同窗好友有了解除,再加上敦郡王府上的“同仇敌忾”,关系也就亲近了一些。
不是所有人都和赵信一样擅长诗词,与余柏林一般,早早的写出了让读书人承认的经书集注的更少。因此各种读书人的聚会,自然是不能少的。
在封蔚的帮忙下,余柏林挑选了一些聚会参加,又结识了两三友人。比不得赵信和卫玉楠这种可以交心的挚友,但也聊的比较投契。
天气没暖几日,突然又来了倒春寒,飘起了比冬日更大的鹅毛大雪。
一向身体倍棒的封蔚,居然受了风寒病倒了。
或许是不常生病的人生起病来更加难缠,封蔚折腾了好久才勉强好转,但仍旧咳个不听。
封庭心疼的不得了,几乎快要把御医院全搬到封蔚王府去了。封蔚病稍稍好些之后,封庭也不让封蔚上班,让他完全休养好再说工作的事。
封蔚终于有机会住进自己的温泉庄子,没事就去泡泡温泉逛逛山上的寺庙,特别惬意。
余柏林本来担心患了风寒的人不适宜泡温泉。不过御医说封蔚的风寒基本上已经好了,每天泡一会儿温泉,多补充点水分,反而对身体有益,余柏林才放心。
住到温泉庄子,自然没那么多应酬。碰巧余柏林读书遇到了瓶颈,偶尔翻开自己几月前所著《春秋浅谈》,觉得里面一些内容不够完善。
《春秋浅谈》热度道如今依旧未消,不但成为京城学子读春秋必备的参考书,也渐渐被人带到其他地方,传播开来。
经过许多人推荐之后,细品余柏林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余柏林注经的质疑渐渐消失,还有不少心胸开阔的大儒前辈对余柏林此书公开赞扬。余柏林若想写一本正统的注经,条件已经成熟。
他之前的“浅谈”,的确只是浅谈。许多心里明白的理论,只是给出一个“猜想”,一个“引导”,让其尽力符合自己“读书笔记”的套路。
现在这些“猜想”已经被很多人接受,甚至已经有人在文章中开始写这些“猜想”。再过一段时日,估计就会有人以他这本书为基础,来写书了。
在闭门读书的时候,很容易起懈怠之心,且也难以查缺补漏。
余柏林虽也做了许多之前的会试题,但作文水平高低虽能让老师判定,但会试题要撞中基本不可能,还是得加深自己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才成。
著书过程,就是查缺补漏的过程。
下定决心之后,余柏林开始着手重新写书。
有了上一本书的阅读基础,这一次余柏林著书的进展就要稍稍快一些。
他现在主要补充的是,在自己这本书出来之后,看过这本书的读书人们所写的文章和书评。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会给他很大启发。
写浅谈的时候,关于春秋的著作已经看得差不多,现在余柏林开始看其余四书四经的著作。
若要注经,自然不能讲四书五经割裂开来。四书五经是一个完整的入学体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会让其变得支离破碎。
余柏林著书虽为了在会试前扬名,但若写出自己会遗憾的书,他心底也难以接受。
就算不能做到最好,也要竭尽全力。
张岳得知余柏林在研读其他四经的时候,提起来的心终于放下。
许多读书人选择本经之后,急功近利,对其余四经弃之如敝履。可真能在一经中得到大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精通五经的人。
只有精通五经,才能看到其蕴含的精华所在。
余柏林年纪在那,张岳并不要求余柏林达到精通五经的程度,但粗通五经则是必须的。
若不能粗通五经,会试中文章必然不能进入上等之列。
张岳还想余柏林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什么时候提点,没想到余柏林自己开始钻研起来。
张岳虽然自己精通五经,但他为了给余柏林牵线,向余柏林推荐了自己治其他经书的好友,让余柏林可以写信向他们请教。
这让余柏林著书的准备更加如鱼得水。
余柏林请教的人之一,就是赵信的父亲赵卿。
本经想来师徒相传,父子相传。赵信能得到诗经魁,赵卿自然是治诗经的大家。
赵卿本来对余柏林就颇有好感,认为此子非常有灵气,且他和其他人看法不同,他认为余柏林不急不缓,有大智慧。
余柏林向他请教《诗经》,他自然欣然同意。
经过来来回回的书信之后,赵卿把自己关在书房许久,然后拿着余柏林的书信去找了赵老爷子。
两人谈论了许久,把赵信叫来。
赵信从书房出来之后,整个人都是飘忽着的,似乎受到挺大打击。
而后赵信读书更加勤奋,这是后话。
余柏林经历了几月的沉淀,在春季结束之前,再也未接受任何邀请。待立夏之时,他终于有底气动笔了。
按照余柏林后世的观点,注经共有三种层次。
第一种层次称“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这一层次是无限度的追求圣人本意,探寻圣人当时著书的真实用意;
第二种层次为“托古言志”,为理学一派所有。根据圣人之意,根据当今实际情况,进行发散;
第三种层次则是心学。即圣贤再有道理,那也只是圣贤的道理,不是我的道理。我只认同我的道理,用自己的想法注经,甚至与经书中圣人真意辩论。
即识之、用之、驳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余柏林所在时空,研究四书五经的学者已经在第三种层次发扬光大。不只是研究儒学,其他学问,也多用这三种方式。
但目前而言,余柏林只能进行道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太超前了。
孟子曾言:“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当今读书人也秉承这个思想,道统传承,自古以来,圣圣相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余柏林自然也要遵循这个大潮流。
他可以在其中加入新颖的东西,加入后世之人的研究和见解,但他只能“用”,不能“驳”,不然就等着犯众怒吧。
或许等他威望更重,年龄够大的时候,能“大胆”一次。
打好腹稿之后,余柏林开始动笔。他按照层层递增来写这本注释。每一章节注释,都先求圣人之意,然后抒发自己见解。每日若顺利,能成两三千字。有时需要去古书里反复求证,就只能写百余字而已。
《春秋》仅一万八千余字,加上余柏林注释所增字数,就算多个四五倍,也就四五万字。一两月时间,足够成稿。
在这部书中,余柏林用上了标点。
说起标点,余柏林并未想到它会被读书人接受的如此快。
按照后世的观点,一直没有标点问世,涉及方方面面复杂的原因,其中愚民一说最为盛行。
但事实上科举盛行之后,寒门学子皆可读书,读书人越多,中的者越多,当地官员文德教化之功越大。除了少数奇葩王朝因以少数统治多数,必须禁锢人的思想之外,其他朝代对教育都十分推崇。
教育越兴盛,人才越多,皇帝可用之人才越多。
只要不是“歪门邪说”挑动“反叛之心”,皇帝是乐意推广教育的。
而余柏林标点的推广,却不是因为皇帝要推广教育,而是因为他写在浅谈中的一句话而已。
“吾不愿后人曲解之。”
我不愿意后人曲解我文章的意思。
要知道断句不同文章意思完全不同,因此在作文之时,其实句与句之间是有空处的。那空处,就是标点。
这在写文给别人看的时候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不然别人怎么知道你写什么?
若你科举文章中无空处,考官怎么知道你写什么意思?
若官文上没有空处,谁知道你这官文下达了什么指示?
只是印刷之时,因为印刷技术所致,句以句之间才没有留空而已。
而古代传下来书籍,因代代传抄,当年到底是怎么空的,也不可考,只能后人猜测。
余柏林浅谈一出,许多读书人觉得这标点挺好用。又因为浅谈一书流传甚广,所用标点也被看过书的人熟知,渐渐文中不留空而是加点,成了“流行”。
这“流行”,渐渐的从普通读书人传到官吏中,又传入朝堂上。最后很明显,会继续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这倒是无心之举了。
☆、第 37 章
谁都知道,余柏林的浅谈是为了之后为春秋做注而打底。所以当传出余柏林闭门著书之时,大家都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
余柏林的浅谈宛若给治《春秋》的读书人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不只是本经为《春秋》的,本经为其他经书的学子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甚至一些大儒都跃跃欲试,想用由余柏林浅谈所启发的新念头,著书立说。
若余柏林不赶紧一点,说不得会被人抢了头筹。若是有大儒著书在先,他的理论和大儒重叠,可就成笑话了。
因对余柏林勤学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这次著书,自然也被人杜撰出了许多“趣事”。比如看书看得入迷,把手边馒头沾着墨汁吃了之类;比如偶尔一佳句,放声大笑状若疯癫之类。
最后余柏林在他们心中形象,已经是蓬头垢面,坐卧在书堆之中,除两眼冒着精光之外,看着就是一野人似的。
因余柏林闭门读书之时,老师友人都没来打扰。乍一听到这传闻,他们还真吓了一跳,忍不住来信询问。
张岳更是沉不住气,不顾老师面子尊严,亲自来到余柏林家里。若他看到余柏林为了著书坏了身子,定要把余柏林狠狠臭骂一顿。
当张岳看到余柏林虽然心无旁骛手不释卷,但整个人还算干净整洁并没有如传闻一般疯疯癫癫之后,松了口气。
余柏林哭笑不得。
他自己在家读书著书,并未见过外人。那些人信誓旦旦一副亲眼所见的样子,是趴在自己屋梁上还是躲在自己床底下?居然也有人相信。实在是不可理喻。
不过这种传言也是有好处的。
知道余柏林如此勤奋,认为余柏林明年会试能中的人越发多了,对余柏林嫉妒不满的人少了。
就跟现代高考似的。若高考状元说自己非常努力起,五更睡三更起,卷子做了等身高,其他人大概就感叹一句,“怪不得能成为状元”。
若是哪位高考状元说自己并没有很努力啊,也就是和别人一样该学学该玩玩啊,估计听众一背过身就忍不住骂一句麻痹去薨。
天赋这玩意儿不是人人都有的,努力却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即使自己没成功,也可以给自己找借口,“哎呀我就是太懒了,要是我也这么勤奋肯定也成功了”。这人的心理也就舒服许多。
至少比知道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要来的舒服。
可以追赶,就能少些红眼病。
至于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反正你比我强我就是嫉妒的人就不用提了,这种人没啥可提,神经病什么时代都有。
余柏林初稿定稿之后,就把稿子给张岳检查。张岳把余柏林叫到府上,师徒两商量了整整五天,这五天张岳直接告了病假,说自己病的要死,班都没上。
封蔚知道真实情况,封庭自然也知道。虽然年初很忙很忙,张岳明目张胆要偷懒,皇帝陛下还是很纵容的答应了。
其他人还真以为张岳病的要死了,以为余柏林去张府是去侍疾。弟子如日子,张岳就一个儿子在身边,还有公职在身。余柏林代替儿子侍疾很正常。
当然,虽然正常,也说明余柏林对老师好啊,是个尊重老师的好孩子啊。
季媛和张瑚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明知道张岳和余柏林闭门研究修改书稿,在外真装出一副“我家当家的快挂了”的悲伤神情。
也不怕不吉利。
余柏林想,师父一家这么做,大概有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吧?
直到后来张瑚他哥,张岳他大儿子张珊回到京城,余柏林才知道。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原因,而是张岳想儿子了而已。
只是当年张珊偷溜离开京城之时,张岳生气大骂,让张瑚不准回来。
现在张岳消气了,又抹不下面子。
听闻去年年末边疆大捷,短时间内边疆比较安稳,唐将军要回京叙职,张岳按捺不住想见儿子的心,又抹不开面子去信妥协。听闻外面传闻他病的要死,两夫妻就将计就计,演了这出戏。
张珊这次还真没打算回来。
他以为老爹还在生气,想再过段时间,立了更大的功劳再回来。反正京城有他弟照顾老爹,并不担心。
现在听到老爹生病了,甚至病危了,哪还坐得住,立刻跟随他顶头上司一起回来了。
余柏林得知真实原因之后哭笑不得之余,又有些羡慕。
他再尊重舅舅,舅舅也不是他父母,甚至因为社会习俗原因,舅舅自己都把自己当做外姓人,对余柏林不会像真正长辈那样随意。
虽然老师一家吵吵闹闹各种情况百出,但亲情确实令人羡慕。
不过当他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里趴在竹塌上晒太阳的封巨宝,小手牵小手,在王府下人指导下放风筝的封大宝和封小宝,余柏林一腔羡慕就渐渐消散了。
“林!”小宝的话已经说得越来越利落了,“王叔不陪我和哥放风筝!坏!”
大宝点点头。有余柏林在,他就敢告状。
余柏林拍了拍躺在竹塌上装死的封蔚:“懒什么懒,起来。”
封蔚打了个哈欠:“好困,反正你回来了,陪他们玩,我要睡觉。”
“要睡觉回房里睡。”
“我要晒太阳。我五行缺太阳。”
余柏林:“……阁下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封蔚:“什么?”
余柏林:“你怎么不上天呢?”
封蔚想了想:“恐高?”
余柏林:“……”不想理他了。
大宝小宝见了余柏林回来,也不再缠着封蔚放风筝。有余柏林就够了。
前几个月余柏林专心著书,大宝小宝即使还是常常来王府,也都乖巧的不去麻烦余柏林。
大宝还会帮余柏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递递书本,检查错字之类。
像个小书童一样。
余柏林一边著书,一边耐心给大宝解释自己书中所写道理。哪怕讲的不多,大宝听起来,也比宫里新来的老师讲的好。
太子的老师不能总空着,封庭又认定了余柏林,因此只叫翰林院的人轮流给太子讲课。
翰林院除少数有幸得到文辅和皇帝赏识直接进入内阁轮值之外,其余大多数人都在熬资历。资历够了就有资格轮值内阁,起草诏书,让皇帝看到。
现在多一个途径给他们表现,翰林院众人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使尽浑身解数向太子推销自己。
谁知过犹不及,太过卖弄反而让太子不喜。
大宝聪慧,得余柏林教导后比一般蒙童懂得多,他们那群人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在大宝看来,只能给一个关爱傻子的眼神。
大宝心里通透着,这群大人以为大宝什么都不懂,其实大宝什么都懂,就算不懂也会把事情告诉封庭,他爹会告诉他们,这些愚蠢的大人的愚蠢行为,背后的愚蠢意思。
也幸亏大宝是个好孩子,在这种熏陶下,也还是个谦虚可爱为人友善的好孩子,没变成封蔚这样的中二病。
在听到大宝说起皇帝陛下的教导之后,余柏林不由扶额。
他总算知道封蔚怎么变成这幅德行的。长兄如父,封蔚被皇帝陛下一手拉扯大,他的性格养成,自然皇帝陛下功不可没。
原来皇帝陛下是隐形中二病……
不过想想皇帝陛下过往,好像……这种性格也不难理解。
大概,也许。
大宝这么软和,估计是基因突变。
余柏林在张岳的严格审查下,稿子终于“一审通过”。现在张岳正揣着余柏林的稿子,去找老朋友们继续探讨。
会试之前,余柏林不好上门拜访其他大儒——这些大儒很可能成为下一届会试考官,张岳为了余柏林将来成绩不被人怀疑,早早请求皇帝陛下,不参与下一届会试监考和改卷。
余柏林不能去,张岳却是可以去的。张岳和同僚朋友唠唠嗑,很正常。
况且张岳其实是抱着炫耀的心思去的。
这次他没被何振洲打出来。但等讨论完之后,他还是被何振洲打出来了。
收个不到弱冠就能注经的弟子了不起啊?好吧,真的很了不起。何大人今天也很心塞。
余柏林暂时没什么事,这几个月著书耗费了他太多心力。劳逸结合,他也准备稍稍喘口气。
大宝小宝要他陪着放风筝,余柏林欣然同意。
他不但陪着两个小孩放风筝,还为他们画风筝,做风筝。甚至画了一条巨龙风筝,需要好几个人一起放的那种,飞上天后可神气了。
封蔚看得心痒痒,终于忍不住要求加入。
大宝小宝在余柏林的授意下,坚决无视王叔,就是不跟王叔玩。
封蔚早就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也知道该如何解决。他围着两个小孩嬉皮笑脸的说着讨好的话,善良的大宝果然最先心软,跑到余柏林身边,悄悄拉了拉余柏林的衣角。
余柏林叹口气。好吧,又让封蔚过关了。
封蔚高高兴兴的加入进来,抢走了龙头的位置,带着两小孩满院子疯跑,结果一不小心太用力,绳子扯断了,风筝栽了下来,挂树上,被戳坏了。
这下大宝小宝双双看着封蔚,眼睛里都开始冒水气。
“我再画一个。”余柏林微笑的安慰两个孩子,“我们再一起做风筝。”
两小孩点头,把金豆子憋回去。
封蔚摸摸鼻子,抢走了下人磨平做风筝骨架的竹条的“重任”。
三(?)只小孩玩风筝玩的很开心,大宝小宝回宫的时候,还给皇帝皇后带了一龙一凤两只风筝。
封庭见那龙凤画的栩栩如生,堪称大家,余柏林却毫不在意的给两个孩子做成风筝,不由莞尔。
所谓书画大家总有些脾气,对自己书画作品看重的很。当然,当一些人需要用书画作品去推销自己的时候,什么看重什么清高就不在乎了。
无论哪种人,把自己的作品做成风筝这种小孩子玩乐的东西,肯定是不愿意的。
若是做成扇面给小孩子扇风倒是可以。
可对余柏林而言,为喜欢的孩子做玩具理所当然,率性洒脱。
这点和张岳很像。
张岳一幅画在外也千金难求,可他在家爱好之一就是帮季媛画绣东西的图样。
他从未觉得,为妻子画绣品的图样是多么不耻的事。对他而言,为亲人作画,什么都是画得的。
怪不得张岳对余柏林爱惜的如同幺子一般,张瑚都要排在后面。两人确实太过相似。
余柏林想稍稍喘口气,便主动邀约好友出去踏青。
初夏天气正好,草木繁盛繁花似锦。再过些日子太阳热起来,就不愿意出门了。
余柏林闭门著书时,受到激励的赵信和卫玉楠等人也潜心苦读。听余柏林邀约,也愿意放松一下。
读书也需松弛有度。
晖朝读书人中虽有死读书的,大家公子却很少没有通习君子六艺之人。骑马对他们而言,都是必备技能。
就算是余柏林原身,余父余母在时,家境尚可,对独子也是如同世家公子般培养,君子六艺学的都不错。
至于余柏林穿越前,出任务时骑马的时候不少,骑术自然比原身更加精湛。
现在让他练一段时间,去边疆骑马打仗都是没问题的。
除卫玉楠和赵信之外,余柏林还邀约了五位新近结识的友人。八人在一起骑马踏青,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出口成诗,时而高歌一曲,颇有名士之风。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就算没有好嗓子,也要会唱几句。
他们可能唱诗经,可能唱古诗词,也可能没有歌词,只是用调子抒发情感。踏青之时,或者亲密朋友聚会之时,文人们尝尝会引吭高歌。
余柏林在其他几人感染下,差点一开口就是军歌,好险出口时忍住了,没把歌词唱出来。
军歌的调子还是很振奋人心的,虽然有当代中原歌曲没有的“半调”,有点胡乐的特色。胡乐在晖朝比较盛行,余柏林唱的调子也并不突兀。
几位年轻才子一边唱一边笑,引来周围不少人注目。
这不是现代人踏青时看到有人边走边唱歌露出的关爱智障的眼神(除非是一看就知道的集体活动),古代人对文人歌啸是很推崇的,看着这一溜俊俏的公子哥,眼光里都是带着钦羡和赞赏的。
晖朝女性地位不算低,至少大家小姐在仆从围绕下,带着纱帽也是可以相约一起在外踏青的。
当然,若遇到外男,双方肯定会垂首避过对方目光,以示避嫌。更别说跟外男搭话什么的。
就算是认识的人,也会装作不认识。除非是亲戚,才会遣奴仆问候一声。
但虽然不会主动结识外男,每年踏青,都是还未订婚的大家小姐们“自由相亲”的时候。若遇到看上的人,大家小姐就会当着自己仆人的面故作羞涩,或者随意称赞。
仆人们听弦音知雅意,当回府后,当家夫人问起小姐们踏青情况时,就会将自家小姐举措一五一十的上报。
夫人们若听到女儿关注了谁,自然会遣人偷偷搜寻那人消息。若那人恰巧也无婚约,又门当户对,自然会留心一二。
虽说女儿家要矜持,不可能主动出击。但选婿之事总是很慎重,有女儿的家人不可能不打听。
至于男子也是一样,若无意间瞟到一见钟情的人,也会向家长汇报。
踏青和花灯节,是男女唯二可以“自由相亲”的活动。
余柏林这一行人都是年轻且相貌堂堂,家世不提但本身都是举人,说起来全是青年才俊,且品行端正,各有各的才名德名。
特别是赵信、卫玉楠和余柏林三人,更是声名在外,早就是无数女子闺中梦中人。
许多小姐早就听闻这三人名声,只是未见真人。今天恰巧遇上,见这三人比自己想象中的更为俊俏。
女子也爱俏,梦中形象在这一瞬间的巧遇之下渐渐丰满,这三人无意间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芳心。
余柏林还是家世差了些,嫡出的大家小姐自知家中不太可能相中余柏林,自家庶出的姐妹倒是有可能。
只是余柏林的老师张岳早就表明不可能早早为弟子说亲,余柏林年纪不大,待会试之后再谈成家之事。
若余柏林得中进士,以他年龄才干,再加上师从张岳,又得风头正盛的德王和敦郡王赏识,谁家小姐配不上?
赵信和卫玉楠和余柏林不一样。两人家世良好,一文一武,都是历史悠久且正受圣眷的大家族嫡子,早就是大家小姐们心中佳婿的最佳人选。
他们两也收获了最多的芳心。
其他几位家世良好,且无婚约的人得到的放心也比余柏林多。
当然,余柏林就算知道,也不会嫉妒便是。
这一踏青回去,不知道多少人家又会动心,替赵信和卫玉楠等人说亲的人估计又得踏破门槛。
不说这些女子。其实赵信等人对这些大家小姐们也是蛮好奇的。
少年慕艾,即使知道婚事由父母做主,但比起盲婚哑嫁,若能与某位女子一见钟情,恰巧又门当户对,最后结为连理,造就一对人人羡慕的快活鸳鸯,文人们都是很向往的。
他们在家也都有些话语权,家中父母在商议婚事时,也会询问他们的意见。
只是走了这么久,这几人也没有一个一眼看中的。看来一见钟情这种事,还真是小概率事件。何况还隔着重重仆人以及厚厚的纱帽。
余柏林等人的地点是京郊一处道观。这道观香火旺盛,据说签也比较灵验,是达官贵人们常去之地。
到了道观之后,几人把马给小道童牵走,并付了看守马匹的铜钱,然后买了香烛去观中烧香磕头,给点香火钱许许愿,顺带求上一签。
今天几人运气都不错,全都抽到了上上签,无一不是文曲星高照,夙愿得中之类的内容。高兴的几人立刻掏出大把钱捐给道观。
余柏林也不免俗的跟着破费。幸亏他这次出门在怀里揣了不少铜钱,还被封蔚塞了一锭银子,几张银票。
虽然铜钱揣在怀里总感觉很奇怪,好像走路都会叮咚作响似的。
本来公子出游,身边定会带一二小厮,帮忙牵马给钱跑腿传话。这几人非要说什么自在装什么潇洒,踏青的地方又离城不远,又自诩体力不差,硬说不带小厮更自在一些。所以他们都是独身前来。
不过说是独身,谁也不知道这些人家中长辈有没有暗中派人跟着。想来肯定是有的。
余柏林眼尖的看见几位在赵信、卫玉楠府中见过的人,正装作普通小贩或游人,在他们周边晃悠。
或许其他几人也见到了,但都装作没瞧见。
余柏林出门时,封蔚当然也不放心,也有派心腹跟着。
余柏林一进道观,就看见了熟悉的人,卖冰糖葫芦、卖面人、卖小饰品,甚至还有一个叫卖茶叶蛋的。
这茶叶蛋还是他献出的独门配方,只在百香楼售卖。这人一拉开嗓子叫卖,立刻被围得水泄不通。
这引起其他“同行”的“竞争心”,那卖冰糖葫芦、卖面人、卖小饰品的也都一改之前假装木讷的样子,纷纷努力叫卖推销,看得余柏林嘴角抽搐不止。
作为封蔚的心腹,即使只是王府侍卫,在外都是有头有脸的。虽然经过了乔装打扮,若非余柏林前世练出的特殊眼力,其余人不太可能看得出来。但你们这样卖力的当小贩,真的没关系吗?
脸还在吗?
难道说,因为封蔚这个主人很奇怪,所以他的心腹们也都很奇怪?
大概……很有可能。
☆、第38章
余柏林等人求签之后又去后山游览了一会儿,才兴尽而归。读书疲惫,似乎在这次踏青中缓解不少,各人回家之后,再拿起书本,精神都比之前集中。可见劳逸结合,的确是至理。
对他们而言,今日踏青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后最多跟家人说一句今天天气不错,山上景色很好,抽了一只吉利签。
可对一些女子而言,今日就十分重要,回家之后不少女子患了相思,不少夫人开始为女儿查探消息。
而其中,有一位地位颇高的女子,也对其中一人起了兴趣。
第12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