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认命吧 作者:五色龙章
第15节
如此反复五六日,百越守军终于无以为继。谢仁在大船上指挥战斗,打翻了数条百越小船,又叫士兵乘小舟向河岸驶去,终于登上对岸。那些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扑杀了不少百越守军,令得夏军有了登陆安全地界。
大船上的士兵慢慢都乘小舟渡到对岸,连铁锁、木板之类也被分批运送上去。谢仁也弃了大船乘上小舟,准备到对面监督众人建浮桥。
宣帝在岸这边登高而望,也为江上这一场胜利高兴。然而未及他高兴多久,水中不知兴起了什么问题,那些小船似乎都摇摇晃晃,向下沉去。船上众人皆惊惶失措,有跳水逃生的,紧抱着小舟的,江水中渐渐有血水漫了上来。
宣帝正担心得几乎要跳下水去,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阵震动大地的马蹄声,一丛兵马不知从何处跃出,为首的一个约三十余岁,神色张扬,身披黄袍,耀武扬威地对着宣帝喊道:“夏朝人听者,孤是百越王赵延。夏朝皇帝,你中了我的计了!你夏
国如今怕已换了皇帝了,你今日定然逃不出我百越大军的包围。你若知趣,干脆也别再想回国的事,就留在我百越当个违命侯。我朝是礼仪之邦,朕定会好生看待你的!”
宣帝连看也不看赵延,只盯着河中的谢仁,身子极力往前抢,高声叫道:“阿仁,快回来!”
殷正和副将紧抓着宣帝,急切地劝他到后方避险。宣帝却什么都听不见,眼中只能看到谢仁所在的小船越晃越厉害,谢仁原本紧粘在船上的双足也有些不稳,身形踉跄,猛然被甩进了水中。
而他落下之后,水面翻腾起一片浪花,渐渐归于平静,只在水面上留下了一片鲜红血色。
☆、第 83 章
宣帝怔怔地看着那片泛红的水面,满心只想着:早知有今日,还不如不再见他,不叫他随军!
他喉中堵得厉害,气都透不出来了,掉了魂儿一样一步步朝着江边走去。殷正急得额上青筋暴露,横拖倒拽,亲手将宣帝拖离岸边,高声在他耳边吼道:“陛下将百万兵而入孤绝之地,如今要为一人之死不顾安危,将这些将士与万里河山都抛于脑后么?”
宣帝木然立在那里,似听到他劝,又似没听到他劝,目光越过士兵仍旧落在江中。直到那片血迹被过往船只翻起的浪花淹没,宣帝才终于回过头来,神色已平静如常,只是眼中密布着细细的红色血丝。
他张了张口,哑声道:“派人支援战舰,多带些弩箭,不要中了贼人计策,离岸太近,令大船搁浅。此外,派人去寻阿仁……”他看着河上激烈战况,咬着嘴唇沉默了一阵,摇头道:“罢了,这还到哪儿去找……我心已乱了,战事由你安排就是,不必叫人去白白送死。”
殷正听他连“朕”都不用了,果然是心绪大乱的模样。他身为臣下,也不好多劝什么,看着江边轻叹了一声,叫人带了宣帝回辇中休息,自己安排军士到江中接应。
百越王大军在江右不时骚扰,却也不渡过江来,似乎是故意在吸引他们注意一般。这一仗起起落落,直到夜晚两军各自收兵,殷正才回去见宣帝。
从谢仁出事到现在不过半天,宣帝双目已深深抠了进去,毫无神彩,面色也憔悴灰败,似乎全身精神都随着河水流走了。他盘坐在竹席上,抬起眼看着殷正,目中却是一片荒凉,照不出任何东西:“阿仁待朕这样痴心,朕却连他的尸身都不能叫人捞回来。”
殷正对谢仁印象一向不怎么好,但人死怨消,再搭着宣帝这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得不耐心劝道:“陛下节哀。如今情势,也不容得大伙儿为谢将军举哀,还是等拿下百越,将那贼王千刀万剐,为谢将军报仇吧。”
宣帝深深垂着头,低低应了一声:“嗯。”
殷正在屋里呆得浑身发毛,连忙行礼告辞。待他走到门外,即将转身离去,宣帝沙哑的声音却忽地从屋中传了出来:“派些探子去大军后方打探。兵法有云:半渡而击。夏军不习水战,百越王却不等我军渡江便急忙堵截,必是另有安排。我怕他们还有伏兵,你多防备些,莫叫人趁夜偷袭。”
殷正又回身应命,大踏步离了大帐,下去安排人值守。探子倒是一早就安排出去了,并没什么消息传回来,殷正思量一阵,还是以打破百越王拦江之军为第一要务。他忙到半夜才将兵力安排妥当,令后
军护住大营,重新编整谢仁水军部属,配上弓弩枪械,准备明日江上再战。
百越王赵延倒像是真要和宣帝隔江一决雌雄,这几日来一直亲自领兵在江对岸劝降。百越军熟习水战,多驾小舟在水中穿插,不仅以箭弩射击,不知何时便有百越人攀上大船,悍不畏死地冲到甲板上砍杀夏军。
水军在近战上有些吃亏,却胜在有精良武器。除了派人守住船身,防止敌人偷袭;还放下小船围在大船四舟,防着有人暗地凿船;各船上都架起床弩,隔着百丈之远射向岸上的百越将官,和身先士卒的百越王赵延。
赵延藏身在盾手之后,隔江犹向宣帝喊话:“夏朝皇帝,不必再负隅顽抗了,你的兵马已叫孤圈了起来。若你肯现在投降,朕还能饶你一命,若你再这么不知好歹,眼下这条大江就是你葬身之地!”
可惜宣帝此时正坐镇后帐,与徐文昭军中来的探子谈话,赵延满腔善意空付流水,只听得对岸传来的一片喊杀声,和江上射来的弩箭咻咻声。
两军接战正酣,宣帝忽然觉着大地隐隐有些震动,就连正报着东南战情的探子也有同感,扶着他出帐望去。虽只看到一片郁郁山森,但宣帝就觉着脚下震动之意越来越明显。
那探子眼尖,指着一片树冠道:“圣人且看,那树可是有些摇晃?莫不是要地震了?”
护着宣帝的偏将也道:“树枝的确是摇晃的厉害,那边好像还有什么声音……”
宣帝上辈子亲征过百越,比他们见识得多,看远处似有树木倒下,耳中又听得隐哟高吭啸声,立刻变了脸色,着人去找了殷正来:“是百越的象军,难怪百越王阻朕大军于此,还不惜以身相诱,原来是已安排象军从后方包抄。”
殷正从未见过象,只听说过生得极大,又力大无穷,也颇有些稀罕,既有心要看,又怕中了埋伏,便拱手请命:“趁着那象阵还远,臣先派兵去探探大象数量,然后叫骑兵列阵冲击,以弓弩射其骑士就是。”
宣帝眯着眼望向远方,冷笑道:“那些人也不知准备了多久,你之前派出的探子不曾回来,怕不就是已被百越人擒下了。马匹畏象,骑兵冲不得象阵……”
宣帝忽然沉寂下来,脑中又想起当初在阳山为谢仁讲解百越象兵时的情形。如今象军出现了,阿仁却已不能按着他所讲的法子退敌了。
殷正不敢催促,只侍立在一旁等他自己清醒过来。宣帝看着远方不停倒下的树木,抬起紧抓着衣带的手,看着掌中无力低垂的衣带,嘴角向上抬了一分,哑声道:“眼下正好无风,倒不怕火烧过来。选几匹马,用
黑布罩目,绑上几桶火油,赶到林中。待马进去后,叫几个善射的兵勇将火箭射向油桶……”
殷正立刻下去安排人马,变幻阵型,宣帝也紧了紧衣带,回房拿起盔甲,吩咐那探子:“替朕披甲,朕要亲眼看看去。”
宣帝结束停当,手中倒提宝剑,直冲向那片茂林方向。他策马到后军时,正看到殷正指挥士兵排列阵法。殷正命令下得快,士兵动作也十分利落,不一时便已备好马匹,驱赶向树林中。他虽未见过大象,却也临危不惧,安排得井井有条,将骑兵马匹都缚上眼罩,分列左右冀,准备冲阵。
一阵箭雨过后,密林中已着起一片雄雄烈焰,林中咆啸声此起彼伏,哭喊声也尖锐响起,大片林木眼看着就打着旋儿一样倒成一片,却没有大象从火幕这边冲过来。
殷正见火攻见效,便调了三万人围在林边,专司放火,还将自己军营这边与林地间烧出一片白地,烈焰腾腾,眼看着一片青郁山林竟化成了火场。
这场大火百越王自然也看到了,他那篇劝降的话语顿时再也说不出来,连脸色都有些发青了。
正在此时,大军左侧忽有探子来报王都消息。那人满面尘灰,一身狼狈,连面目也辨不清,见着百越军便自称京中出事,要亲见赵延。百越士兵查过他的腰牌,便将此人引至阵前,到了赵延马前奏报。
他说话有些慢,咬字有些不大清楚,说话时还一直低着头,说赵延出城诱敌这几日,不知哪来的一支夏朝人马竟化妆成当地土人混入都城,内外合击,如今已占了都城,将偌大一座番禺城烧成了白地。
赵延本就被那把火烧失魂落魄,此时再听到这消息,惊怒交加,一把将那人揪了起来。正欲细问,忽觉那人面上泥污之下,竟是一副难以遮掩的妖艳相貌。目光虽不算太亮,但一双眸子黑白分明,形状也极美好,不由得便松了松手,有些怀疑地问道:“你是哪一处的……”
一句话还未说完,他就觉着小腹处忽然一凉,转眼又觉着疼痛难当,低下头去看时,自己衣摆处竟已沾满血色,还有一段闪着寒光的匕首落在腹中。
那探子还朝他笑了一下,手腕一翻,抽出匕道尽力扎向他马腹中,身形利落如青猿般倒翻了出去,几步便穿过人墙,没入江中。直到此时,赵延才痛呼出声,随着跨下白马一起瘫倒在地。
百越军中顿时乱成一片,左右将军连忙下马扶起赵延,却也只能空看着他腹中流血不止,呼出的气渐渐短了。
对岸夏军已齐声高呼起来:“百越逆王已伏诛,汝等还不早降天子!”
岸上江
中的百越士兵都士气大跌,不知该战还是该降,竟也无人留意江中有个水淋淋的人爬上小舟,独自撑着篙向百越岸边驶去。江中有夏朝士兵挽弓欲射,瞄准时却看到他被江水洗净的面孔,连忙放下弓箭,高声喝道:“住手,都住手!那是咱们谢将军,谢将军还活着,是他杀了百越王!”
一条大船上放下软梯,欲叫谢仁上船。谢仁哪里顾得,自己驾着小舟冲到岸边,抓过人便问宣帝何在。他相貌特出,倒是无人不识他,那些人便指了路径,还借了匹马与他。
谢仁飞身上马,一抖缰绳,飞一般往至中军大帐见宣帝。到了帐中,他才听说宣帝到了后方,连忙又奔了过去,一路心无旁骛,只想着早些见到宣帝。
直到那片雄雄山火之前,他才见着身形寥落、容色黯淡的宣帝。他激动得难以自抑,当即跃下马,扑到宣帝马前,长跪着仰面叫道:“陛下,谢仁回来了!”
宣帝听到他的呼喊,几乎疑心自己是在做梦,脸一寸寸向着那喊声传来处拧过去,满目火光中便闯入一个亲切动人得叫他永生难忘的身影。
他伸出手,颤抖着抚上谢仁头上的百越发冠,不确定地问了句:“阿仁?”
谢仁站起身来,攥紧拳头,深吸了口气,朗声答道:“谢仁不负使命,已斩杀百越逆王。眼下百越军队已开始溃散,请陛下再下诏与我,让我带兵追击上岸,将逆军一网打尽!”
宣帝伏下丨身,猛然抓着谢仁的肩头:“阿仁,你终于回来了!朕真怕你丧身江中……”
他惊喜太过,一时真情流泄,说不出话来。谢仁抬手握住加在自己肩头的那只手,含笑答道:“陛下摸摸,我身上都是热的,怎么会死了?我那日是落江后受了点伤,顺流漂到了那边岸上,因此暂时未能回来。昨夜我本已弄到了船,却在江边撞上了个百越探子,正好杀了他,顶着他的身份潜入百越军中,刺杀了百越王。”
宣帝恍恍惚惚地下了马,摸着谢仁的胸膛,又去摸他的手。谢仁身上一片冰凉,可心脏一下下跳得有力,脉也能清晰地摸出来,宣帝在他脉门处按了许久,这才相信他真地活着回来了。
宣帝紧紧握着那双湿凉的手,无语凝噎,半晌才想到此处是军前,他做这些事全军将士都看在眼里了。可就是多少人看着,他也只觉着高兴,毫无避嫌之意。他抬起头环顾四周,高声说道:“谢将军斩杀百越王有功,朕心甚慰,待百越平定后,便加谢卿为卫将军。众将士同有功,回国之后各升一级,金帛按功发放!”
趁着赵延死去,百越军溃乱之际,殷正便令大军暂以
船渡江,过江追击其残部。少了对岸敌军干扰,一日之间前军便建起浮桥,终于渡过北江,追至百越城下。
作者有话要说:最近越发越晚了
☆、第 84 章
入百越两月有余,终于到了兵临城下这一日。
此时却已算不上兵临城下。大军行至百越都城时,城头的旗帜已换成了大夏皇旗。城下哀鸿遍野,尸横满地,横的却是百越人的尸体。离开都城去江边引诱宣帝入伏的百越王赵延已被谢仁杀死,而扶他灵柩回都城的残军却被堵在了自家城下,还被城上射下的乱箭杀伤。
剩下的一些将士有心撤离京城,背后已围上了夏朝南征的大军。
宣帝策马立在军前,眼也不眨地看着前方近乎屠杀的场景,面上光华流转,这些日子日夜行军带来的疲惫早已一扫而空,只有胜利的喜悦充溢在心中。
入城之后,早前已攻入都城的徐文昭便将百越王族与后宫都解到宣帝面前,请他处置。宣帝随意看过这些人便吩咐道:“皆依西戎前例,王族成年男子一应处死,女眷与十岁以下男童解入京城。徐将军暂驻此地,为百越郡守。再派兵西下,配合嵇令夺下桂林郡、象郡,也归入百越郡下,由徐将军一体统管。”
徐文昭应命,替宣帝收拾行宫,又安排大军饮食休息。休整一日后,宣帝便叫来殷正,要他早日提兵回中原,平定长沙郡作乱之辈。
殷正问道:“陛下与谢将军可是要在百越多留几日,还是与臣一道回去?”
宣帝道:“百越已定,朕在此多留无益。留些人与徐将军收复桂林、象郡之用,剩下的兵勇都带回国去。”
殷正心下有些犹豫,便劝道:“陛下之前日夜行军,已十分疲累,又因谢将军受伤之事损耗了精神,不如多歇几天。至于长沙之乱,不过是一郡之地,有臣带兵回去平乱已足够了,请陛下三思。”
宣帝的确疲累未复,但他看着殷正深深凹下的两腮,便觉着自己也不算太累,感慨地笑道:“出征数月,有谁不累?那些贼人断朕后路,肯定图的不是一地之利。他们敢这样做乱,就是因为朕不在国中,待朕回去了,他们自然也就闹不起来了。”
他心意已决,处决了百越王族之后便随大军回銮。
少了百越军阻扰,回程这一趟路便快得多了。不出十日,大军便回到了阳山关,却没如预想一般遭人阻拦。
阳山关干干净净,守关将士满怀敬畏地迎接大军进了关,守关将领徐清在见着宣帝之后便双膝跪倒,涕泗横流地边哭说:“陛下圣体果然无恙,都是宛陵王老贼编造谎话,兴兵谋逆,遇置陛下与大军于死地,亏得贤妃娘娘看破老贼阴谋,生擒逆王,我才有迎接圣驾之日……”
谢仁在旁安安静静地听着,听到“贤妃”二字时却忽然满含疑问地看
了宣帝一眼。宣帝却是满心讶异震惊,并没注意到谢仁的眼神,皱眉问道:“怎会是宛陵王谋反?他不过是旁支宗亲,这些年也一直安安静静地留在封地……”
他脑中灵光一闪,猛然想通了这其中关窍,冷哼一声:“人心不足蛇吞象。那是朕的孙儿……罢了,你且说说凤卿是怎么生擒的宛陵王?”
徐清应命,擦干脸上泪光,慢慢讲起了凤玄早先在长沙郡所为。
凤玄当日出了京便直奔长沙,他带的人少,马匹又多,日夜兼程,反倒比宣帝留滞在百越城中的时候更短,有大半个月便赶到了长沙郡。
当时宛陵王已率军入驻长沙郡,扣了傅湘的人和军粮,城中戒备森严。
凤玄将从宫里带来的半副銮驾停在城外,叫人拿圣旨叩开了城门,自己带了十几内卫进城,却叫随行的数百名将士在城外集结等候。此外,进到长沙府之前,他便安排人拿着自己手书圣旨去见武陵郡守,叫他召集兵马,准备来日里应外合,一举拔下长沙。
凤玄在朝中是以中书舍人进的御前侍讲学士。纵然后来宣帝命他统领御林军,但因入宫封妃之故,天下人多只当他这个御林军统领只是宣帝宠幸他才赐的官。宛陵王只知他是柔弱文臣,曲身侍上,并不将他放在眼里,果然放了他进城。
入城之后,宛陵王便令士兵将他软禁起来,并不见他。凤玄手中有的是加过印的空白圣旨,一面想尽法子打探宣帝那边的消息,一面在房中拟写诏书,安排刺杀宛陵王后该如何收拢叛军。
然而还没等他做好准备,就听说了宣帝驾崩的消息。
那消息是软禁他的一个士兵传来的。初听到那消息时凤玄并不相信,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只对那士兵说道:“陛下登极以来,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百姓生计也比前朝强了许多。你不思报皇恩,却随着逆王谋反,还要在我面前诅咒陛下,不怕将来上天降罚么?”
那士兵压低了声音,悄悄说道:“我是看你可怜才告诉你真话——宛陵王是皇太孙的亲祖父,大行皇帝一去,皇太孙便要继位,皇太孙年纪又小,到时候天下还不是听王爷的?我告诉你吧,现在世子已经进京了,只要皇太孙一即位……”
凤玄脑中“嗡”地一声,深悔自己出来时带的兵力太多,没有多留些给淳于嘉守卫京师。他并不相信宣帝会出事,但想到宛陵王世子不知会带多少人马入京,就担心起京城守卫,待别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淳于嘉与小皇孙来。
不管他承不承认,这两人都是宣帝极为看重之人,若在京里出了事,却都是他不曾留下守城的
缘故,他将来该如何面对宣帝!宛陵王世子是皇孙之父,万一有人信了宣帝已驾崩,为了讨好未来皇帝之父,私开城门,放他的大军入城……
凤玄再也坐不住,从随身行李中翻出一卷空白圣旨,一个字也顾不上往上写,手托圣旨便往门外闯。他还记着要装作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被门口侍卫拦住时并不还手,只对众人正色道:“奉皇后懿旨,叫宛陵王过来接旨。如今还是皇后临朝听政,他想让皇太孙登基,也少不得皇后的支持!”
这一闹之后,宛陵王果然叫人将他请到了正厅,装出一点悲戚之色,拿手绢按着眼皮道:“陛下南征不幸失利,如今丧身异国,老夫也至为悲痛,正准备领兵南下夺回陛下遗体,一时事忙,顾不得迎接贤妃……娘……大人,请大人恕罪。”
凤玄面沉如水,冷眼看着他装傻,手持圣旨立在厅中。宛陵王见他不为所动,便也将手帕撂下,向人使了个眼色,叫手下将凤玄手中圣旨接过来。凤玄道:“慢来,这道懿旨是皇后交与我,要我亲手念给王爷的,不劳旁人动手。宛陵王听旨!”
宛陵王虽不情愿,但还未挑了旗造反,在凤玄这个皇妃面前怎么也低了一筹,终于勉强跪了下去。凤玄踱到他面前,慢慢展开圣旨,直展到最后,露出了一柄极细巧的精钢匕首。
他手指一翻,便将那匕首握住,向着宛陵王头顶扎了下去。屋内虽都是宛陵王的心腹侍卫,但单论武功却比不上凤玄,待到身旁侍卫拔出剑来,凤玄已将匕首深深□宛陵王大椎穴中。他动作不停,眨眼之间便已将离他最近的那名侍卫的长剑收入掌中,行云流水般杀了五六个人。
待屋中再无活人,他便割下宛陵王头颅,提着人头走到门外,一扬圣旨,高声喝道:“宛陵王夏洧谋反,本宫奉中宫懿旨杀之。贼首已死,愿降者概不论罪!”
杀了宛陵王后,凤玄也不敢在长沙多加停留,先找到被扣已久的傅湘,又派人大开城门,引了御林军来控制局势。待到武陵郡守引着新招的丁勇进了长沙,他便将救驾之事交与傅湘,自己带着御林军匆匆赶往京城。
后方既定,傅湘便带人沿着原先大军下行的路线扫荡宛陵王旧部,宣帝他们却因取了直线回来,并没遇着傅湘。
宣帝听得频频叹息,对徐清道:“朕都已知情了,卿且派人去追傅卿,朕还要早些赶回京城,以免有失。”
谢仁悄然伸出手,在桌下捏了宣帝一把,待徐清下去后才若有所思地说道:“当初凤郎与我一同入京,现在已封了贤妃,果然有过人之处。只是皇太孙是宛陵王亲孙,将来陛下
该如何待他?”
宣帝反手紧紧握住他,心中也是一片黯然:“朕悉心教养皇太孙这么久,如今出了这等事,朕只怕祖孙情份难免受损了。不过他已过继至朕名下,又一直在宫中,和这些反贼却是绝无关系的。”
谢仁双目微眯,盯着宣帝欲言又止。
他倒不大想问皇太孙的事,而是更想知道那位凤贤妃与宣帝情份如何。不过宣帝只提皇孙,大约就是和凤玄的感情也不过尔尔——不过就算宣帝真宠爱凤玄,与他又有什么关系?他又不是那些只靠宠爱活着的深宫女子,就是宣帝不来找他,他还是能……
倒是用不着用强,反正宣帝不会当面拒绝他,只要他略微强硬一点就行了。
谢仁一路上都在琢磨这“强硬一点”的分寸,不过因赶路要紧,他们是先带了骑兵回来的,白日都要骑马,晚上也不好做此事,因此这分寸还没能测试出来。
然而这世上偏是巧合最多,他们疾行至汉中时,正撞上了往京城赶的凤玄。凤玄虽然比他们走得早,但因宣帝回京时多带了马匹,可轮换骑乘,路上耗的时间倒比凤玄少得多,才过汉中便与他撞上了。
凤玄那副充门面的銮驾早扔在了长沙,现在只一身普通白衣,面色略显青灰,下巴也长出了几根胡茬,正在客栈外备马。宣帝对他的身材熟得不能再熟,未能看到面容时,便凭着身形认出他来,隔着远远的距离高声呼喊:“凤卿——”
凤玄耳音极好,听得十分真切,却不敢相信那声音真是宣帝的,抱着一丝沉甸甸的希望,缓缓转过头去——只看了一眼,他就能确定,远方马上那个一身雪白长袍,面容尚且看不大清楚的人就是宣帝。他激动得紧扣住马鞍,拉着马转了个圈子,纵马扬鞭在闹市狂奔起来。
他终于明白了初次见面时,宣帝纵马狂奔,甚至不管会不会撞到路人的那种心情。实在是等了太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脑中只有见到他这一个念头。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南瓜·豆豆同学的地雷
☆、第 85 章
数里长的街巷,平日都不值得纵马,可此时凤玄拼命拍马,却还嫌马走得太慢。宣帝下意识地一夹马腹,向着他跑来的方向迎了上去,跑不上几步,凤玄便已到了他面前。
两人同时勒马。凤玄将马镫一踢,一手抓着宣帝的衣袖轻身纵跃,在空中旋了个身,正正落到宣帝马后,紧拥住宣帝,贴在他颈后喃喃说道:“圣上无恙,圣上果真无恙,真是上天垂怜!”
宣帝回身拍着他的肩背,眼角余光扫过自己带来的那些将士,不免觉着这样有失天子威严。正欲劝他莫再这么失态,但看到凤玄面上令人心酸的激动与欣喜,出口的话便换成了:“凤卿辛苦了。百越已破,朕与众将士都平安归来了,你不用再担心了。”
凤玄紧紧搂着宣帝,几乎要把他揉进自己骨肉之中,双目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用从未有过的颤抖声音说道:“坊间四处谣传陛下已不幸殉难,我一直不肯相信,果然等到了今日。吾皇上秉天命,岂是那些小人的诡计可以伤害的!”
凤玄这样真情流露,宣帝也不忍心再斥责他行动逾礼,就任由他抱着自己看了半天,面上一直带着安抚的笑容。直到凤玄平静些许,他才温柔地安慰道:“眼下朕正在大军之中,卿与阿仁都在朕身边,朕绝不会出事的。此处人多,待到了下处,咱们再叙别后之事。”
凤玄略略平静下来,将宣帝放松了些,却仍从背后拥着他,接过马缰道:“我带的人都在前方,是要继续赶往京师还是暂时休息,请陛下安排。”
宣帝所带的人马尚未用餐,正是要休息的时候,便随口答道:“将你的人马与朕带回的大军并在一处吧。朕还不曾用膳,暂且在城里休息一夜,明日带足干粮饮水再启程。”
凤玄连连点头,过了一阵才想起自己正在宣帝背后,再点头他也看不见,便开口答道:“悉听吾皇吩咐。”
他一抖缰绳,正要把宣帝带到自己刚才用餐的客栈,那缰绳却忽然被人扣住,一个微带寒意的声音在他身旁不远处低低响起:“凤学……贤妃精通礼仪,当知后宫没有与天子共骑的道理。贤妃的马就在那边,请换马。”
凤玄转过目光,便看到谢仁那张令人印象深刻的脸庞。他蓦然想起,方才宣帝说过一句“卿与阿仁都在朕身边”,只是他初见宣帝,欢喜太过,一时没想到这个阿仁代表什么。
然而现在容不得他不想了。早在他还只是中书舍人,对宣帝并无情愫的时候,谢仁就是宣帝心心念念要娶入宫中的皇后。那时为了让谢仁入宫,宣帝强硬地抵住了满朝大臣的反对,还曾经微服出京,飞马到城外见他。
可后来宣帝还是亲自下诏送了谢仁离京。
凤玄淡然看着谢仁,纹丝不动地贴在宣帝身后——宣帝的确曾经无限爱慕谢仁,可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谢仁还未入宫,而他已经能光明正大地坐在宣帝身后,何必只想着从前的事,在情敌面前不战而退呢?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对,仿佛凝成实质的刀剑,无声地往来交战。宣帝忽觉身上有些发冷,箍在腰间的手臂也紧了几分,连忙清咳一声:“咱们先找下处休息,凤卿是怎样知道宛陵王谋反的?快与朕细细说来。”
一行人终于进了客栈。殷将军已培养出眼色来,先行将客栈清场,替宣帝他们安排包厢,将那三人恭送进去后,就眼不见心不乱地带着手下用起餐来。
包厢中的情况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混乱。
因为现今国中有大事发生,他们之间这点小心思在正事面前都不值一提。进得包厢后,宣帝与谢仁坐在上下首进餐,凤玄打横做陪,将出京前听说的吐蕃东进、宛陵王谋反,和在长沙得知的宛陵王世子带兵入京之事都一一道来。
如今宣帝北伐回来,宛陵王已死,总算是少了两桩最要命的事。但宛陵王世子的行踪还未捕捉到;西北边境兵力又少,不足以抗拒吐蕃;京城与西线的情况都十分堪忧。
唯一令宣帝安心的就是朱煊亲自去拒敌。只要他在,军心就在,就算一时兵力不足,但将士一心,总不会出现不战而逃,将大片土地让与敌军的情况。至于朱煊的身份会被将士知道——现在怕是满朝文武都知道了,再来担心也没用了。
宣帝极为光棍儿地满饮一碗清酒,将酒盏扔在桌上,站起身来问道:“凤卿、阿仁,朕欲令殷正回去带大军直取岷州,支援朱煊,只留这五千骑兵救京城之围,你们能不能为朕胜这一仗?”
凤玄向谢仁瞟了一眼,见他双眼只看着宣帝,毫不迟疑地应了下来,便也垂头拱手,朗声答道:“为君取胜自是凤玄的本份。”
宣帝与凤玄坐得较近,本欲抬手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可才抬起手来便看到谢仁一双星眸闪动,直勾勾地盯着他的手,那手臂顿时就似有千钧重。待要撂下,又见凤玄眉间一带黯然之色,自己心里又过意不去。
他当真是进退两难,横下一条心,拿出自己上辈子哄女人的功夫,含笑在两人面上扫了一圈,从桌上举起杯来:“两位爱妃……爱卿皆是朕的臂膀心腹,朕先敬你们一杯。待来日拿下宛陵王世子,平定京城之乱,朕自有重赏。”
至于平定京城之乱后要怎么赏,三人心中便有三个主意,只是眼下情势危急不便争论,凤玄与谢仁便都先谢了恩,不再多问。
用罢晚膳,宣帝先叫了殷正来,安排了西迎吐蕃之事:“吐蕃之事朕早想交给将军,只是当初朕想先解了京师之围再西顾……”
宣帝便将朱煊带兵迎击吐蕃军一事如数告诉了殷正,特别提醒了他一点:如今领兵拒敌的十有□是他的皇后,希望殷正招子放亮一点,到了那儿不要乱说话。
殷正对朱煊虽然崇拜无已,对朱家出的那位皇后却是满心不屑,当着宣帝面前尽力收敛,眉梢嘴角那些细细纹路还是暴露了他的心思。宣帝不必细看也看得出他那点不屑之意,但不好公开告诉殷正那位皇后就是他一心追随的朱煊,只反复盯瞩他在皇后面前要肃穆恭敬,不可有失臣子之仪。
该嘱咐的他已经嘱咐了,到了军前就任凭朱煊做主吧。
转过一天,宣帝便与凤玄合兵一处。殷正只带了五十亲卫,轻装简从地回头去迎步兵,剩下的人随宣帝指挥赶往京城。汉中离长安已然不远,日夜奔袭了几日,前哨便已潜入到了宛陵王世子驻军的范围,并活捉了一名宛陵王世子所带的探子。
那探子见了宣帝便软倒在地,结结巴巴地说:“世子并不是想造反,只是误信之言,以为陛下已在百越遭难,故而要进京吊唁……都、都是奸妃淳于嘉把持朝政,囚禁太孙,欲谋不轨!我、我主只是想清君侧……”
凤玄冷笑道:“宛陵王谋反,意图拦阻陛下大军北归,宛陵王世子势迫京城,居然还敢诬陷淳于大人?陛下,京中兵马叫我带出来不少,淳于大人与朱老将军怕是支持的艰难,我们纵不能一举拿下叛军,至少也要将陛下凯旋的消息传回京城,免叫人受了叛贼蛊惑。”
宣帝心中倒有些感慨。
淳于嘉前世结党营私,私下被人呼作奸臣;今生倒是有了几分纯臣的样子,却又这么糊里糊涂地让人当了奸妃。宛陵王世子欲行不轨,还要拿他作筏,说什么清君侧——
宣帝暗自冷笑:他还不是唐明皇,淳于嘉更不是杨贵妃。他身边的人,就是有错也轮不到这等逆臣来清!
他站起身来,面无表情地吩咐道:“将此人放回去,叫他将朕凯旋的消息传与宛陵王世子,朕看在他是皇太孙生父的份上,给他一个请罪的机会。凤卿,你带两千人马绕到景龙门,想法进京安定人心,朕与阿仁须从朱雀门入城。”
凤玄入城的时候,几乎就是长安最艰难的时刻。
宣帝已在南征中驾崩的消息传得漫天都是,许多朝臣都信之不疑。特别是朱煊与凤玄走后,淳于嘉将皇孙留在宫中,不使其接触大臣,越来越多的人在朝上向他施加压力,想让他放小皇孙出来听政。
因宛陵王并未公然举旗造反,淳于嘉说出他欲谋害宣帝一事时,还有许多人嗤之以鼻,以为皇孙即宛陵王太孙,他没有谋反的必要。而宛陵王世子到城外要求吊唁,被淳于嘉拒之门外后,更有人疑心他想要控制幼主,有不臣之心。若非朱煊临行时将京中兵权交与了朱淮与朱恒,淳于嘉在宫中怕是早已坐不稳了。
后来宛陵王世子陈兵朱雀门外,举起讨伐奸妃的旗帜,朝中众臣才终于认清了宛陵王的真面目——自古以来打着清君侧旗号的,无有不是借此逼皇帝下台,自己登基为帝的。但宣帝生死不明,宛陵王世子又是未来新君的生父,仍是有不少人倾向迎他入城。
眼看着守城将士死伤得一日比一日惨重,朝中人心又涣散,淳于嘉终于打定主意,将皇孙叫到自己身旁,将他父祖谋反、欲图加害宣帝一事从头到底告诉了夏铖。
他双膝跪倒,向着皇太孙叩首奏道:“殿下是圣上亲选入宫,欲以继承大统之人。臣虽为后妃,在殿下面前亦是臣子之属。是开门迎接世子还是守城到最后,此事重大,臣不能代殿下决断,唯请殿下熟思之,臣愿唯殿下之命是从。”
皇太孙已经懵了,怯生生地问他:“我父……宛陵王父子要谋反,那皇祖父还会回来吗?”
淳于嘉长跪起身平视着他,平静地说道:“若宛陵王世子先入京城,拥立殿下登基,或是自行登基,陛下就回不来了。如今京城已阻不住世子大军了,他势必要入宫来取这个皇位。殿下若要守城,臣就陪殿下守到最后;殿下若要放世子入京,臣虽不敢违命,却也不会等到开城那一刻……臣自当为圣上殉节。”
“淳于叔祖这几天不让我上朝,是因为宛陵王谋反了吗?”
“臣怕殿下知道此事,心中不安。”
“我父亲要是不谋反呢?我去劝劝他,叫他……把皇祖父还回来。”
淳于嘉对于宛陵王世子不抱希望,但他对皇孙抱希望。只要小皇孙说一声宛陵王谋反,让将士阻他进城,士气便能高得多。若皇孙想不开……反正他离皇孙最近,到时候替皇孙说话就是。
他亲手牵着皇太孙踏上城头,抱着他望向下方硝烟战火。皇太孙听着下方传来的“除奸妃”“救皇孙”的呼喊,带着点怯意看向城下那个一身金黄盔甲,坐在大军后方的男子——淳于嘉将宛陵王世子的所在指给了他,并告诉他那些军士呼喊的那些话的意思。
那身影在他眼中已经十分陌生了。小皇孙看了几眼,便皱着眉头看向淳于嘉:“淳于叔祖待我很好。我也不想皇祖父不能再回来……”他紧紧抓着淳于嘉的衣袖,将脸埋到他怀中:“我想皇祖父了,我不想让他们打仗……”
淳于嘉将他从怀里拉了出来,站在城墙边高声问道:“殿下是想要皇祖父,想要像现在一样过下去,还是想要宛陵王世子入宫,以后再也见不到皇祖父和我们这些叔祖?”
小皇孙眨了眨眼,一串泪水便落了下来:“我要皇祖父,我不想让父亲谋反,我想让皇祖父回宫……”
他的声音极大,城头守军都听得清清楚楚。淳于嘉从怀中掏出手帕,温柔地替他擦干眼泪,含笑提醒赶过来保护他和皇孙的朱淮:“老将军,让众将士将皇太孙之言传下去吧?”
作者有话要说:啊,等正文完结,就可以写我期待已久的番外《后攻·真乱传》了。话说我本来打算20万完结,然后写番外的,这是怎么会拖了十万字出来的!!!都怪肉太多了!!!!
☆、第 86 章
有皇太孙一言,宛陵王世子谋反一事便定了案。城头上守军士气大涨,不再那么担心伤了未来皇帝生父;而下头的宛陵王军士却因此迟疑起来。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太孙亲口说他们是逆臣,让这些等着铲除奸妃、拥戴新君的将士心底都有些不安。
更为生气的则是宛陵王世子——太孙入宫前也是宛陵王世孙,一直都是他与宛陵王寄予重望的子嗣。这才叫人抱去养了一年,竟敢直呼他为反贼,简直是大逆不道!他呼喝士兵加紧攻击,抬头望向城上的皇太孙时,神色也是相当不善,配着他的容貌,竟狠狠吓着了皇孙。
淳于嘉抱着皇太孙站在垛子后观察敌情,不时躲避城下飞来的乱箭。朱淮拿着盾牌护在他们身旁,苦劝淳于嘉带着皇孙躲回宫里去。淳于嘉将夏铖往上举了举,忍着手臂酸疼,坚定地答道:“不可。老将军的好意我知道,可我为皇妃,殿下为太孙,逆贼谋反是为了篡位登基,乱军入城后,必定要杀害我们祖孙,才好以宗室身份登基。与其受辱于敌手,我与皇孙宁可与京城共存亡!”
本来皇太孙就是储君,宛陵王世子谋反,却是叫他的储君之位坐不稳了。想来那对父子权欲熏心,对这个孩子也没什么好意。与其让他们拿皇孙的身份作筏,得了正统的名份登基,不如自己带着这孩子留在城头鼓舞士气。若真有城破之时,他抱着皇子自尽,宛陵王要做皇帝也没那么名正言顺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节。
朱淮劝他不转,只好留在他身旁护持。城楼上满地鲜血,墙头剑痕宛然,不远处还有宛陵王府带的兵士爬上城头,与守城将士相互厮杀。小皇孙的头紧紧埋在他肩头,却也不敢叫他抱自己回宫,哭得声音极小,朱淮在旁看着,心疼得恨不能自己把皇孙送下去。
可惜那孩子不能算自己的孙……曾孙子,抱着他的还是他名正言顺的祖父之一。朱老将军心中怜悯之情大盛,尽力叫人挡住皇孙的视线,不叫他看到这些血腥杀戮的场景。淳于嘉却是没有为人祖父之心,对待皇太孙也只如一个严苛的臣子对待不成熟的君主一样,逼着他面对最残酷的斗争。
宣帝回不来,皇太孙就得行监国之责,不管他现在几岁,更不管他是生父是谁。
淳于嘉的精神十分亢奋,甚至忘记了疲惫饥渴,带着皇太孙在城头上坚守了五六日。皇孙也从一开始的无知害怕,到后来竟能学着他的模样安慰士兵,要他们固守城门,誓与京城共存亡。
在存亡之刻到来之前,淳于嘉就在城头看见了希望——他一开始还觉着是自己的幻觉,但在一旁跟着守护皇孙的内侍也高呼:“天子旌旗!陛下、陛下回銮了!”
这一语惊动城上众人,就连攻城的士兵都忍不住在云梯上回身下望,看着远处滚滚而来的兵马和打头的三面朱红色绣金龙旌旗。
淳于嘉惊喜地把皇孙从内侍怀中接了过来,吩咐人去朝中通知这件大事,一手抱着皇孙,一手指向下方旌旗:“铖儿,你皇祖父回来了,京城安矣!”
小皇孙也是真心实意地跟着高兴,这些日子他被攻城吓得够呛,虽然后来渐渐习惯了,却也盼着宣帝早日回朝,让他能过上平常那样安定的日子。眼看着一骑人马已杀入围城军中,祖孙二人更不愿离开城墙,都眼巴巴地盯着下方王师的移动。特别是那面显眼的旌旗,和旌旗下方一身猩红披风,掩映金黄甲胄的宣帝。
淳于嘉之喜,所对应的自然是宛陵王世子之忧。
宣帝旗帜一出现时,不少他手下的将士自然便生了退意,更不敢与纵马杀入战圈的谢仁交手。尤其谢仁下手狠辣,所过处无不留下一地尸身,那些宛陵将士畏惧之意更是大增,见他冲到便主动让开。
宣帝端坐马上看着他的英姿,身旁一带武士都整整齐齐地喝道:“圣上已至,逆臣还不束手就擒!”
淳于嘉目不转睛地盯着场上形势,一手按在城墙上,激动得几乎不能呼吸。两军又厮杀了一阵,更振奋人心的消息却从城下传来——凤玄已自景龙门进了京,现在正往朱雀门赶来,要从城中冲出,与宣帝里外夹击宛陵王叛军。
淳于嘉闻言,辛辛苦苦地抱着幼小瘦弱的皇太孙跑到城墙另一面,冲着下方正疾奔向城门的凤玄高喊道:“凤学士辛苦,劳凤学士出去告诉陛下,皇太孙与我就在这城上为陛下摇旗呐喊,等着王师回城!”
待得凤玄也冲出门去,这场仗已是再无悬念。宛陵王世子带来的将士纷纷乞降,他被自己手下所缚,绑到了宣帝面前。宣帝冷眼看着满面惋惜,却无一丝悔意的宛陵王世子,感叹了一句:“朕当初险些自宗室之中选了你为嗣子,亏得上天庇佑,令朕不曾错选承嗣之人。”
凤玄派人将世子带开,清扫入城之路,请宣帝先行。走到城门时,他就见到淳于嘉牵着皇孙,率众将士立在朱雀门外相迎。宣帝的目光一一扫过这群守城功臣,表彰了他们守城的功绩,然后策马走到淳于嘉面前,向他伸出了一只手。
淳于嘉激动不已,双眸明亮得如有火苗颤动,紧抓着宣帝的手,另一只手按住马鞍,翻身上马,坐到了宣帝身后。
宣帝的身体微微僵了一下。
他本来是想让淳于嘉把皇孙递给他,带着小皇孙进城,以显示自己与皇孙之前毫无芥蒂,不会因为宛陵王之事冷落这个已过继到自己名下的孙子的。可淳于嘉并没理解他的意思,反倒自己上了马。
他既然上来了,宣帝就不能再让他下去——三军之前,这个面子他是必须要给的。于是宣帝一拉缰绳,将动作调整得自然了些,回头吩咐凤玄:“凤卿抱皇孙上马,阿仁也随朕一道回宫吧。”
话音才落,宣帝便觉腹前轻轻搭上了一双手,颈后也有温热的气息吹拂过,更有一道极低的声音随风传入他耳中:“天佑我大夏,陛下终于还京了。臣不负陛下重托,总算为陛下守住京师,不曾放反贼入城。皇太孙也能鼓励将士为陛下而战,与其父、与逆贼宛陵王父子全然不类,当是因为陛下与大将军教导得好。”
早先逆军围城时,淳于嘉倒是一直想着拉皇太孙一起殉国。但如今等到了宣帝回来,他也就想到了皇孙的好处,打算替他开脱几句——皇太孙早已过继宣帝,又在宫中养了两年,按律例和礼法,都不该被父祖牵连。
宣帝悄悄把手移到腹间,隔着衣袖按住淳于嘉的手,紧握了上去:“幼道不必担心,朕已归来,你可以安心休息几日了。皇孙这几日也受了惊,还要偏劳你安慰,剩下的事都有朕处置,你只管放心就是。”
这两人当着满街将士就敢私下调情。亏得因宛陵军围城之故,城门下并无百姓,不然宣帝与淳于嘉怎逃得过一个昏君与奸妃之名?
守城将士见识还少,不少人直勾勾盯着马上的这一对君臣,后头跟着一起进城的那些官军却都已色空大道学得出神入化,将眼前之色化为脑中之空。跟在宣帝马旁的凤玄与谢仁感觉又比别人不同,只是皇宫就在眼前,周围又有无数将士,他们也不能在这种时候做出有失形象之举。
回到宫中后,宣帝立刻下诏安抚四方,加封有功将士和朝中官员,并将撤了宛陵王的王爵,将世子发落到宗正寺圈了起来。宛陵王妻妾子女一体贬为庶民,仍许居于本府,由宛陵郡守派人看管。
安排过朝中事务,回宫后他便顶着三位爱妃满含深意的目光,将皇太孙抱到身旁,询问他这些日子过得如何。小皇孙看见了宣帝才算找着亲人,抱着他哭了一个下午,呜呜咽咽地把这些日子随着淳于嘉在城头上看人打仗的事说了一回。
说着说着,他还问道:“宛陵王谋反,是不是全家要死了?他们以后还能进宫看我吗?”
宣帝心疼得要死,可又不得不硬起心肠告诉他:“铖儿是皇太孙,将来要做皇帝,注定是孤家寡人,你只有朕和三……四位叔祖,再无旁的亲人。宛陵王族人罪虽重大,但我朝无杀宗室的先例,朕可以让在他们外面继续生活,却不能让他们再来看你。”看着皇太孙可怜兮兮的小脸,他也有些说不下去,擦了擦皇孙脸上的泪珠问道:“这些日子皇祖父不在宫中,你读了什么书?给祖父背来!”
夏铖在城头血里火里的锻炼了数日,私下里也不知听了多少传言,叫心事逼着,一下子就成了大人,比宣帝回来之前沉稳懂事多了。见宣帝问他学问,便收起泪水讲了讲自己学的几章书,和淳于嘉在城头上教他的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的绝命诗,宣帝一听便知当时淳于嘉面临的情形何等危急。可就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他竟还能守住京师,等着大军回师救援,这本事的确是少有人能及之。
宣帝心底翻涌上一片柔情爱意,又觉着淳于嘉当时情况实在可怜,该去奖励安慰一回才是。他揉了揉小皇孙的脑袋,将他放到了床上,吩咐内侍好生看顾,自己换了衣裳,打算去淳于嘉所在的移清殿看他。
才走到门外,王义便低声提醒道:“陛下,淳于大人、凤学士和谢将军都在偏殿等候,不知陛下欲召哪位……”
最后两个字他虽没说出来,神情却已是明明白白地了。宣帝不由得咽了口口水,心中霎时转过千百个念头,定了定神道:“皇太孙这些日子受惊甚重,朕打算先陪他睡几日。你带太孙到外头更衣,顺便替朕召淳于嘉进来,朕有道诏书要他拟。”
王义低头退出内殿,两个小内侍把皇太孙也领了出去,宣帝坐到案旁慢慢研着墨静心,略等了一阵,便有人引着淳于嘉进到殿内。他进来还欲行礼,宣帝便先一步抬手道:“幼道不必多礼,朕召你来些,一是为嘉奖你固守京城之功,二是为要你替朕拟一道旨意。”
淳于嘉直起身来,踌躇满志地走到宣帝身旁站定,从架上抽了支狼毫笔,饱蘸浓墨,两道目光如勾子一般落到宣帝面上,笑问:“拟旨自是臣的本份,但臣想提前听陛下说一声……陛下要怎样嘉奖我?”
他笑容虽明亮,却掩不住消瘦的两颊和面上的风尘之色。宣帝下意识抬起手,抚摸着他向内凹下的两腮,怜惜地说道:“幼道瘦了许多,这些日子京中全赖你才能保住,朕怎样赏你都嫌不足。你先替朕拟旨,召谢仁入宫为妃,待颁下旨后,就在殿中随朕一起用晚膳吧。朕叫御膳房做些药膳来为你滋补身体。”
淳于嘉眼角猛然抽动了几下,面上却还浮着一层淡淡笑意:“多谢陛下赐膳。谢将军果然又要入宫了,陛下心愿得偿,臣在此先行道贺了。只是陛下这些日子久历风雨,也该多多进补,我一会儿去嘱咐王公公一声,叫御膳房多做些补中益气的佳肴。”
加封他和凤玄的诏书都是他亲手拟的,写这封自然也是驾轻就熟。他文不加点地拟罢诏书交与宣帝,自己起身出了殿门,和王义悄声说了宣帝要今日要留他下来,叫御膳房备些特制佳肴以供宣帝食用。
王义心领神会,叫人去御膳房安排,自己又拿了宣帝盖过章的圣旨去偏殿宣旨,定下了谢仁为三夫人之一德妃,入主成平殿一事。待谢仁领旨谢恩之后,他便搓着手笑道:“谢大人今日入宫,要搬的东西还不少,凤大人这一路也辛苦了,陛下今日要陪皇孙共寝,就不留两位了。”
谢仁拿着圣旨先去搬家,凤玄却比他走得慢了一步,意态悠远地对王义说道:“请王公公为我致意淳于大人,陛下这一路夙兴夜寐,日夜兼程驰援京城,如今定已疲累得紧了,请他谨守臣子的分寸。”
作者有话要说:联袂扔了一颗地雷
白苏扔了一颗地雷
顾真彦扔了一颗地雷
方写忆扔了一颗地雷
联袂扔了一颗地雷
嗯,多谢各位送我的地雷
☆、第 87 章
淳于嘉固守京师之功,远过于上回在垂拱殿宴上救驾;这些日子他所受的惊吓辛苦,更比受伤也不轻松。宣帝坐在椅上看淳于嘉草拟圣旨嘉奖功臣,不经意看见他鬓边有一丝白发,喟叹一声:“幼道这么年轻竟有了白发,果然是这几日朕不在京中,叫你受累了。”
淳于嘉抬手摸了一把,放松地笑了笑:“待会儿拟罢诏书,我便把它们都拔了,不会叫陛下看出我老了。”
“幼道怎会老,朕是怜你辛苦了。”他起身走到淳于嘉身旁,亲自动手将他头上发冠拆掉、巾帻解开,拔下了那根白发。
淳于嘉静坐在椅上,由着宣帝为他做这一切,满眼都是温柔之色。等到宣帝将那根白发扔到地上,他才抬起头来,按着宣帝的手道:“我自己梳起来就好,不敢劳陛下……”
他若不说,宣帝本就要让内侍替他束发了,但既然听出淳于嘉有这样的心思,便也不吝满足他,握起那一头比之前干枯了不少的长发,款款笑道:“你不要动,坐在这儿等着朕为你束发就是。”
淳于嘉满含期待,提笔继续写着诏书。宣帝叫人送上了镜奁梳篦等物,站在淳于嘉身后替他细细篦了头发,再用梳子都梳到头顶,拢成发髻。有小太监在旁捧着镜子,宣帝在后头端详了许久,又伏身从镜中看那发髻束得是否端正,重挽了几回,直至看着端正得无可挑剔了,才从王义手中接过头巾裹上。
淳于嘉自己也满心欢喜,在镜中端详了半晌,伸手要王义将冠递给他。宣帝却又在背后按住他的胳膊,从王义手中接过那顶梁冠,亲自戴到了他头上。
宣帝头一次替人梳发,梳得居然十分齐整,自己也颇为得意,站在淳于嘉面前观赏起来。内侍们将镜梳等物撤下,低眉顺眼地各归各位。淳于嘉摸着头上发冠,站起身执着宣帝的手,凑到他耳边悄声道:“张京兆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正是此事啊。”
宣帝只觉耳边一阵酥麻,觉着气氛有些过于暧昧,连忙清咳一声,往后退了两步。此时恰好王义的声音传来,问他是否要传膳。宣帝如蒙大赦,连忙应道:“原来已到了这时候了么?快传膳吧。今日只上些甜酒即可,免得冲了药性,也免得朕醉得深沉,不能照顾皇孙。”
淳于嘉一语不发,站在一旁似笑非笑地看着宣帝,随他走到外头花厅用膳。
席间他也并不特意向宣帝敬酒,而是将桌上药膳一一尝过,挑了几样盛到宣帝碗中,殷殷劝道:“陛下大破百越,又与凤学士和谢将军千里驰援京师,这些日子在外奔波辛苦,远过于嘉。这些菜我都尝过,确实是滋补佳品,陛下多吃一些。”
他夹来的菜,宣帝自然无不笑纳。只他们两人在,也不必讲究什么规矩礼仪,一面用膳,一面便议起奖励军士和支援西线用兵的事。淳于嘉谦冲地说:“此事不能只我与陛下两人议定,还需叫何丞相、岳太尉这等老臣共相参详。何况我只是中书侍郎,为陛下拟旨是我的本份,却不能倚仗身份,胡乱左右陛下的判断。”
宣帝笑道:“谁说你只是中书侍郎。战时不比平时,你既能担下守住京城的大任,自然也就当得中书令一职。中书令一位朕心许幼道久矣,如今正好以此奖赏你的功绩。”
淳于嘉也喜出望外,连忙起身拜谢,起身后亲手倒了杯酒给宣帝:“陛下圣恩,嘉无以为报。方才我思来想去,身上一应所有无不是陛下所赐,唯一可报圣上恩情的,唯有此一身了。”
宣帝这些日子在马上颠簸得够呛,早盼着回宫之后能好生歇几日,却不怎么想宠幸后宫。淳于嘉这样表白,他也不敢回应,低下头喝着那杯递到唇边的甜酒,只装作没听懂他说什么。
淳于嘉也不揭破,只重新替他盛了一碗药膳。两人都有几天不曾好生吃过饭,这回用餐时速度都比平日快了许多。待到宣帝动作慢了下来,淳于嘉便向一旁侍立的宫人使了个眼色,自己接过了布菜之职,亲手服侍宣帝。
只是他服侍得有些过于殷勤。饭菜犹只是用筷子送到宣帝唇边,汤水便都是自己噙了,再口对口地哺进去。宣帝初时还劝他不要这样喂,免教内侍们看了笑话;但两人唇舌相接时,不知为何有股燥意从宣帝胸中透出,只觉着淳于嘉身上十分清凉,口中所含的汤汁更如甘霖一般,几乎按捺不住想亲近他的冲动。
淳于嘉俯身深深吻住宣帝,一手紧箍着他的背,一手按着他后脑,用力吸吮他的唇舌,丝毫不肯放松。宣帝原本还有些推拒之意,但随着体内火焰灼烧,原本按在淳于嘉胸前的双手已改为搂抱,紧攥着他身上光滑的丝绸长袍。
殿内灯烛也不知是何人点的,竟十分昏昧,远些的东西都看不清楚,就连对面的人也似蒙了一层轻沙,面容模糊。
宣帝忽然有种身在梦中的感觉,抬手摸上淳于嘉的脸,顺着他的眉眼一点点下向抚摸。淳于嘉放开宣帝的背,握着那只手在自己面上游走,不一时又放开手,也去碰触宣帝的脸,并顺着他的衣领慢慢向下探去。
待这一吻结束,宣帝已觉着身体发生了些不该发生的变化。他向后微微仰身,倚在桌边喘息了一阵,硬是压□内那股火苗,放开了淳于嘉的衣裳。
“幼道,朕现下实在累了,待会儿还要陪皇太孙,此事不如改天……”
淳于嘉轻轻点头,将手从宣帝怀中抽出,正容道:“我亦看出陛下疲累了。正好这几日我在城头督战,成日家抱着皇孙,膂力已练出来不少,由我抱着陛下去龙床上即可。”
他言出即行,弯下腰抱起宣帝,转身便向内室走去。路上宣帝几回挣扎想要下地,都被他紧紧困住不得动弹。直到一条腿迈上龙床,淳于嘉才放下宣帝,颇有些自得地问道:“嘉这些日子有时也随将士杀贼,又要抱着皇孙,体力比从前大有进益了吧?”
他这些不无炫耀的之意的话语,落入宣帝耳中,却只觉着心疼。本来淳于嘉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臣,却在城上栉风沐雨、抵御虎狼般的反贼,一个不小心,说不得今生就不能再相见了。宣帝与他肌肤相贴,闻着他身上熏的衣香,之前强压下去的那股燥意又腾腾升起,烧得身下某处悄然立起。
淳于嘉也微有感觉,伸手到那处轻轻揉弄,含笑凑到宣帝耳边问道:“陛下之言颇不由衷。此处可是不见有疲惫之意,陛下怎会想赶我出去?子曰:饮食男女,人之欲存焉。如今已进过饮食,正该行夫妇敦伦之道。”
他对宣帝的身体熟悉已极,手上动作之余,更贴着宣帝耳廓寸寸舔舐,挑起宣帝本就已在体内肆虐的欲丨火。宣帝忍不住抬起身子配合他的动作,脑中却还清楚地看出了自己这么配合的结果,伸出手去攥住了他的腕子,用力止住了他的动作:“幼道,朕是真的累了,明日、不,过个两三天,朕一定应你……”
淳于嘉抬起头来,深深看着宣帝,低声应道:“好。”
他作势起身,待宣帝放开他的手后,却将手轻轻在自己爱抚许久之处弹了一下。宣帝惊喘一声,用力夹紧双腿,衣摆上却已湿了一小片。淳于嘉顺势伏下去轻轻咬住那处,双手按住宣帝的腿,隔着衣料含吮起来。
方才那顿药膳效果果然显着。他尚未觉着下颌酸楚,就有一股腥膻浓浆洇透下面重重衣物,弥散到了他口中。淳于嘉抬起头来,解开宣帝衣带,一手探进去摸着软垂的龙根,亲昵地问宣帝:“陛下还要嘴硬么?这些日子在军中哪有人服侍陛下,想必此时已积得多了,一次远远不够呢。”
宣帝的脸连着大半身子都红透了,幸好烛火本就点得不足,又在床里,更形昏暗,料来淳于嘉也看不清他是什么模样。他还想强硬地让淳于嘉下去,可叫人握在手中之处竟又不争气地抬了头,那股不知何时兴起的火焰也毫无熄灭的势头。
淳于嘉咬着他身上的衣带层层解开,从他小腹下方寸寸亲吻了上来。他身上还有许多未褪去的吻痕,淳于嘉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故意在那些印痕上加意吮吻,直至将那颜色弄得鲜亮水润,全然看不出底下的痕迹为止。
这样漫长细致的前戏令宣帝的身体几乎无法承受,前方虽然发泄了两次,体内身处那种空虚渴求却越发明显,再怎么忍耐也无法忍住。他紧紧蜷着脚趾,将半侧脸颊埋进枕中,张着口急促地喘息着,无奈地恳求道:“幼道,你……”
淳于嘉支起身子,早已昂扬挺立的欲望若有似无地蹭过宣帝腿间,故意问道:“陛下有何事吩咐我?”
他这一离开,宣帝只觉身上空索索更加难受,身体不由得跟着他向上贴去,并伸手去抓他。淳于嘉摁住宣帝双手,轻轻亲吻着他的面颊,磨得宣帝不住挣扎,眼中也泛出水色,才重又问了一遍:“陛下有何事吩咐我?”
宣帝眼前已是一片水雾,强忍着羞耻之意说道:“幼道,你来……进到、进到朕这里来……”
淳于嘉这才放开宣帝,也不去寻什么药膏,只沾了宣帝身上未干的龙精,便向他后廷处探去。岂知那里已是一片湿滑,指头才进去便被那处的软肉紧紧吸住,一点点向里头吞去。
淳于嘉自己也忍得十分辛苦,再不拖延,拉开宣帝双腿,便纵身没了进去。他等这一刻已久,如今终于剑及履及,也实再无法控制深浅,只压着宣帝,一下接一下地将自己送入最深处,体尝那种睽违已久的美妙滋味。
宣帝进补过多,身体比平日更炽热,也更急切地缠着他。柔软的肠壁如有自己的意志一般,紧缠着淳于嘉不放,连他射落其中的汁液也都被紧紧含住。两人相交之处只随着递送偶尔溢出一些粘滑的白液,点点滴落在床单上。
宣帝的身体被打开得太过彻底,腰腿都疼痛酸软,尾骨处渐渐被冲撞得麻木。然而那种麻木却只是骨肉的麻木,紧箍着淳于嘉的那处狭窄的入口却因不停被出入而有些疼痛,更深一点的地方又是完全不同的欢娱滋味。
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宣帝只觉着自己几乎要死去,每一下被人进入都像被碾碎全身骨骼,而淳于嘉每次离开,又似将他的魂儿一并带了出去。他紧紧抓着淳于嘉的背,泪水已顺着眼眶落到枕畔,洇得床单都湿了一小片。
淳于嘉怜爱地捧着他的脸,吻干了那些泪珠,在他脸侧低声问道:“陛下可是哪儿不舒服?”
问这话的时候,楔在宣帝体内的那物事依旧不停顶向他体内最要命的那一处。宣帝眸光涣散,已聚不到一处,张开口欲说什么,却也已经无法准确地表达意思——他甚至已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快活还是难受,只能更用力地攀住淳于嘉,随着他的动作发出一声声轻吟。
直到淳于嘉从他体内撤出,宣帝的身体还在不停颤抖,连一根指头都抬不起来。然而他还是挣扎着睁开眼望向窗外,沙哑无力地说道:“去将……铖儿抱过来,朕还要、还要陪他……”
淳于嘉起身去要了水,回来劝宣帝:“已近三更了,陛下沐浴过后,便要准备上朝,还是不要惊动太孙的好。何况……”他又握着宣帝的手摸着他身上几处吻痕,暧昧地说道:“何况圣体伤损至此,陛下不在意,臣也舍不得叫人看到。”
宣帝顿时弃了去看皇孙的打算,洗浴过后,便忍着困倦去上朝。朝上倒是又有个好消息等着他——他的皇后在岷县歼灭了五千吐蕃军,昨夜传来战报,兵部怕打扰宣帝,熬到早朝才报了上来。
宣帝喜得连身上的不适都忘了,拍着扶手站起来:“朕就知阿、咳、皇后之能,必是能大破吐蕃的。也不知殷正到了岷县没有……何丞相,韩爱卿,再替朕筹措粮草牛羊劳军,并将朕带回京师的几千精军也送到皇后军中去!”
韩翼脸上也是一片喜气洋洋,仿佛这一仗是他打的一般,向着宣帝躬身行礼,朗声应道:“臣遵旨!”
作者有话要说:方写忆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3 17:47:28
十文字零扔了一个手榴弹 投掷时间:20130123 02:38:55
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2 22:49:01
青眠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2 21:27:17
联袂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1 16:45:34
白苏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1 12:36:04
顾真彦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1 10:39:35
方写忆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1 09:48:29
第15节
恋耽美
第15节
如此反复五六日,百越守军终于无以为继。谢仁在大船上指挥战斗,打翻了数条百越小船,又叫士兵乘小舟向河岸驶去,终于登上对岸。那些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扑杀了不少百越守军,令得夏军有了登陆安全地界。
大船上的士兵慢慢都乘小舟渡到对岸,连铁锁、木板之类也被分批运送上去。谢仁也弃了大船乘上小舟,准备到对面监督众人建浮桥。
宣帝在岸这边登高而望,也为江上这一场胜利高兴。然而未及他高兴多久,水中不知兴起了什么问题,那些小船似乎都摇摇晃晃,向下沉去。船上众人皆惊惶失措,有跳水逃生的,紧抱着小舟的,江水中渐渐有血水漫了上来。
宣帝正担心得几乎要跳下水去,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阵震动大地的马蹄声,一丛兵马不知从何处跃出,为首的一个约三十余岁,神色张扬,身披黄袍,耀武扬威地对着宣帝喊道:“夏朝人听者,孤是百越王赵延。夏朝皇帝,你中了我的计了!你夏
国如今怕已换了皇帝了,你今日定然逃不出我百越大军的包围。你若知趣,干脆也别再想回国的事,就留在我百越当个违命侯。我朝是礼仪之邦,朕定会好生看待你的!”
宣帝连看也不看赵延,只盯着河中的谢仁,身子极力往前抢,高声叫道:“阿仁,快回来!”
殷正和副将紧抓着宣帝,急切地劝他到后方避险。宣帝却什么都听不见,眼中只能看到谢仁所在的小船越晃越厉害,谢仁原本紧粘在船上的双足也有些不稳,身形踉跄,猛然被甩进了水中。
而他落下之后,水面翻腾起一片浪花,渐渐归于平静,只在水面上留下了一片鲜红血色。
☆、第 83 章
宣帝怔怔地看着那片泛红的水面,满心只想着:早知有今日,还不如不再见他,不叫他随军!
他喉中堵得厉害,气都透不出来了,掉了魂儿一样一步步朝着江边走去。殷正急得额上青筋暴露,横拖倒拽,亲手将宣帝拖离岸边,高声在他耳边吼道:“陛下将百万兵而入孤绝之地,如今要为一人之死不顾安危,将这些将士与万里河山都抛于脑后么?”
宣帝木然立在那里,似听到他劝,又似没听到他劝,目光越过士兵仍旧落在江中。直到那片血迹被过往船只翻起的浪花淹没,宣帝才终于回过头来,神色已平静如常,只是眼中密布着细细的红色血丝。
他张了张口,哑声道:“派人支援战舰,多带些弩箭,不要中了贼人计策,离岸太近,令大船搁浅。此外,派人去寻阿仁……”他看着河上激烈战况,咬着嘴唇沉默了一阵,摇头道:“罢了,这还到哪儿去找……我心已乱了,战事由你安排就是,不必叫人去白白送死。”
殷正听他连“朕”都不用了,果然是心绪大乱的模样。他身为臣下,也不好多劝什么,看着江边轻叹了一声,叫人带了宣帝回辇中休息,自己安排军士到江中接应。
百越王大军在江右不时骚扰,却也不渡过江来,似乎是故意在吸引他们注意一般。这一仗起起落落,直到夜晚两军各自收兵,殷正才回去见宣帝。
从谢仁出事到现在不过半天,宣帝双目已深深抠了进去,毫无神彩,面色也憔悴灰败,似乎全身精神都随着河水流走了。他盘坐在竹席上,抬起眼看着殷正,目中却是一片荒凉,照不出任何东西:“阿仁待朕这样痴心,朕却连他的尸身都不能叫人捞回来。”
殷正对谢仁印象一向不怎么好,但人死怨消,再搭着宣帝这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得不耐心劝道:“陛下节哀。如今情势,也不容得大伙儿为谢将军举哀,还是等拿下百越,将那贼王千刀万剐,为谢将军报仇吧。”
宣帝深深垂着头,低低应了一声:“嗯。”
殷正在屋里呆得浑身发毛,连忙行礼告辞。待他走到门外,即将转身离去,宣帝沙哑的声音却忽地从屋中传了出来:“派些探子去大军后方打探。兵法有云:半渡而击。夏军不习水战,百越王却不等我军渡江便急忙堵截,必是另有安排。我怕他们还有伏兵,你多防备些,莫叫人趁夜偷袭。”
殷正又回身应命,大踏步离了大帐,下去安排人值守。探子倒是一早就安排出去了,并没什么消息传回来,殷正思量一阵,还是以打破百越王拦江之军为第一要务。他忙到半夜才将兵力安排妥当,令后
军护住大营,重新编整谢仁水军部属,配上弓弩枪械,准备明日江上再战。
百越王赵延倒像是真要和宣帝隔江一决雌雄,这几日来一直亲自领兵在江对岸劝降。百越军熟习水战,多驾小舟在水中穿插,不仅以箭弩射击,不知何时便有百越人攀上大船,悍不畏死地冲到甲板上砍杀夏军。
水军在近战上有些吃亏,却胜在有精良武器。除了派人守住船身,防止敌人偷袭;还放下小船围在大船四舟,防着有人暗地凿船;各船上都架起床弩,隔着百丈之远射向岸上的百越将官,和身先士卒的百越王赵延。
赵延藏身在盾手之后,隔江犹向宣帝喊话:“夏朝皇帝,不必再负隅顽抗了,你的兵马已叫孤圈了起来。若你肯现在投降,朕还能饶你一命,若你再这么不知好歹,眼下这条大江就是你葬身之地!”
可惜宣帝此时正坐镇后帐,与徐文昭军中来的探子谈话,赵延满腔善意空付流水,只听得对岸传来的一片喊杀声,和江上射来的弩箭咻咻声。
两军接战正酣,宣帝忽然觉着大地隐隐有些震动,就连正报着东南战情的探子也有同感,扶着他出帐望去。虽只看到一片郁郁山森,但宣帝就觉着脚下震动之意越来越明显。
那探子眼尖,指着一片树冠道:“圣人且看,那树可是有些摇晃?莫不是要地震了?”
护着宣帝的偏将也道:“树枝的确是摇晃的厉害,那边好像还有什么声音……”
宣帝上辈子亲征过百越,比他们见识得多,看远处似有树木倒下,耳中又听得隐哟高吭啸声,立刻变了脸色,着人去找了殷正来:“是百越的象军,难怪百越王阻朕大军于此,还不惜以身相诱,原来是已安排象军从后方包抄。”
殷正从未见过象,只听说过生得极大,又力大无穷,也颇有些稀罕,既有心要看,又怕中了埋伏,便拱手请命:“趁着那象阵还远,臣先派兵去探探大象数量,然后叫骑兵列阵冲击,以弓弩射其骑士就是。”
宣帝眯着眼望向远方,冷笑道:“那些人也不知准备了多久,你之前派出的探子不曾回来,怕不就是已被百越人擒下了。马匹畏象,骑兵冲不得象阵……”
宣帝忽然沉寂下来,脑中又想起当初在阳山为谢仁讲解百越象兵时的情形。如今象军出现了,阿仁却已不能按着他所讲的法子退敌了。
殷正不敢催促,只侍立在一旁等他自己清醒过来。宣帝看着远方不停倒下的树木,抬起紧抓着衣带的手,看着掌中无力低垂的衣带,嘴角向上抬了一分,哑声道:“眼下正好无风,倒不怕火烧过来。选几匹马,用
黑布罩目,绑上几桶火油,赶到林中。待马进去后,叫几个善射的兵勇将火箭射向油桶……”
殷正立刻下去安排人马,变幻阵型,宣帝也紧了紧衣带,回房拿起盔甲,吩咐那探子:“替朕披甲,朕要亲眼看看去。”
宣帝结束停当,手中倒提宝剑,直冲向那片茂林方向。他策马到后军时,正看到殷正指挥士兵排列阵法。殷正命令下得快,士兵动作也十分利落,不一时便已备好马匹,驱赶向树林中。他虽未见过大象,却也临危不惧,安排得井井有条,将骑兵马匹都缚上眼罩,分列左右冀,准备冲阵。
一阵箭雨过后,密林中已着起一片雄雄烈焰,林中咆啸声此起彼伏,哭喊声也尖锐响起,大片林木眼看着就打着旋儿一样倒成一片,却没有大象从火幕这边冲过来。
殷正见火攻见效,便调了三万人围在林边,专司放火,还将自己军营这边与林地间烧出一片白地,烈焰腾腾,眼看着一片青郁山林竟化成了火场。
这场大火百越王自然也看到了,他那篇劝降的话语顿时再也说不出来,连脸色都有些发青了。
正在此时,大军左侧忽有探子来报王都消息。那人满面尘灰,一身狼狈,连面目也辨不清,见着百越军便自称京中出事,要亲见赵延。百越士兵查过他的腰牌,便将此人引至阵前,到了赵延马前奏报。
他说话有些慢,咬字有些不大清楚,说话时还一直低着头,说赵延出城诱敌这几日,不知哪来的一支夏朝人马竟化妆成当地土人混入都城,内外合击,如今已占了都城,将偌大一座番禺城烧成了白地。
赵延本就被那把火烧失魂落魄,此时再听到这消息,惊怒交加,一把将那人揪了起来。正欲细问,忽觉那人面上泥污之下,竟是一副难以遮掩的妖艳相貌。目光虽不算太亮,但一双眸子黑白分明,形状也极美好,不由得便松了松手,有些怀疑地问道:“你是哪一处的……”
一句话还未说完,他就觉着小腹处忽然一凉,转眼又觉着疼痛难当,低下头去看时,自己衣摆处竟已沾满血色,还有一段闪着寒光的匕首落在腹中。
那探子还朝他笑了一下,手腕一翻,抽出匕道尽力扎向他马腹中,身形利落如青猿般倒翻了出去,几步便穿过人墙,没入江中。直到此时,赵延才痛呼出声,随着跨下白马一起瘫倒在地。
百越军中顿时乱成一片,左右将军连忙下马扶起赵延,却也只能空看着他腹中流血不止,呼出的气渐渐短了。
对岸夏军已齐声高呼起来:“百越逆王已伏诛,汝等还不早降天子!”
岸上江
中的百越士兵都士气大跌,不知该战还是该降,竟也无人留意江中有个水淋淋的人爬上小舟,独自撑着篙向百越岸边驶去。江中有夏朝士兵挽弓欲射,瞄准时却看到他被江水洗净的面孔,连忙放下弓箭,高声喝道:“住手,都住手!那是咱们谢将军,谢将军还活着,是他杀了百越王!”
一条大船上放下软梯,欲叫谢仁上船。谢仁哪里顾得,自己驾着小舟冲到岸边,抓过人便问宣帝何在。他相貌特出,倒是无人不识他,那些人便指了路径,还借了匹马与他。
谢仁飞身上马,一抖缰绳,飞一般往至中军大帐见宣帝。到了帐中,他才听说宣帝到了后方,连忙又奔了过去,一路心无旁骛,只想着早些见到宣帝。
直到那片雄雄山火之前,他才见着身形寥落、容色黯淡的宣帝。他激动得难以自抑,当即跃下马,扑到宣帝马前,长跪着仰面叫道:“陛下,谢仁回来了!”
宣帝听到他的呼喊,几乎疑心自己是在做梦,脸一寸寸向着那喊声传来处拧过去,满目火光中便闯入一个亲切动人得叫他永生难忘的身影。
他伸出手,颤抖着抚上谢仁头上的百越发冠,不确定地问了句:“阿仁?”
谢仁站起身来,攥紧拳头,深吸了口气,朗声答道:“谢仁不负使命,已斩杀百越逆王。眼下百越军队已开始溃散,请陛下再下诏与我,让我带兵追击上岸,将逆军一网打尽!”
宣帝伏下丨身,猛然抓着谢仁的肩头:“阿仁,你终于回来了!朕真怕你丧身江中……”
他惊喜太过,一时真情流泄,说不出话来。谢仁抬手握住加在自己肩头的那只手,含笑答道:“陛下摸摸,我身上都是热的,怎么会死了?我那日是落江后受了点伤,顺流漂到了那边岸上,因此暂时未能回来。昨夜我本已弄到了船,却在江边撞上了个百越探子,正好杀了他,顶着他的身份潜入百越军中,刺杀了百越王。”
宣帝恍恍惚惚地下了马,摸着谢仁的胸膛,又去摸他的手。谢仁身上一片冰凉,可心脏一下下跳得有力,脉也能清晰地摸出来,宣帝在他脉门处按了许久,这才相信他真地活着回来了。
宣帝紧紧握着那双湿凉的手,无语凝噎,半晌才想到此处是军前,他做这些事全军将士都看在眼里了。可就是多少人看着,他也只觉着高兴,毫无避嫌之意。他抬起头环顾四周,高声说道:“谢将军斩杀百越王有功,朕心甚慰,待百越平定后,便加谢卿为卫将军。众将士同有功,回国之后各升一级,金帛按功发放!”
趁着赵延死去,百越军溃乱之际,殷正便令大军暂以
船渡江,过江追击其残部。少了对岸敌军干扰,一日之间前军便建起浮桥,终于渡过北江,追至百越城下。
作者有话要说:最近越发越晚了
☆、第 84 章
入百越两月有余,终于到了兵临城下这一日。
此时却已算不上兵临城下。大军行至百越都城时,城头的旗帜已换成了大夏皇旗。城下哀鸿遍野,尸横满地,横的却是百越人的尸体。离开都城去江边引诱宣帝入伏的百越王赵延已被谢仁杀死,而扶他灵柩回都城的残军却被堵在了自家城下,还被城上射下的乱箭杀伤。
剩下的一些将士有心撤离京城,背后已围上了夏朝南征的大军。
宣帝策马立在军前,眼也不眨地看着前方近乎屠杀的场景,面上光华流转,这些日子日夜行军带来的疲惫早已一扫而空,只有胜利的喜悦充溢在心中。
入城之后,早前已攻入都城的徐文昭便将百越王族与后宫都解到宣帝面前,请他处置。宣帝随意看过这些人便吩咐道:“皆依西戎前例,王族成年男子一应处死,女眷与十岁以下男童解入京城。徐将军暂驻此地,为百越郡守。再派兵西下,配合嵇令夺下桂林郡、象郡,也归入百越郡下,由徐将军一体统管。”
徐文昭应命,替宣帝收拾行宫,又安排大军饮食休息。休整一日后,宣帝便叫来殷正,要他早日提兵回中原,平定长沙郡作乱之辈。
殷正问道:“陛下与谢将军可是要在百越多留几日,还是与臣一道回去?”
宣帝道:“百越已定,朕在此多留无益。留些人与徐将军收复桂林、象郡之用,剩下的兵勇都带回国去。”
殷正心下有些犹豫,便劝道:“陛下之前日夜行军,已十分疲累,又因谢将军受伤之事损耗了精神,不如多歇几天。至于长沙之乱,不过是一郡之地,有臣带兵回去平乱已足够了,请陛下三思。”
宣帝的确疲累未复,但他看着殷正深深凹下的两腮,便觉着自己也不算太累,感慨地笑道:“出征数月,有谁不累?那些贼人断朕后路,肯定图的不是一地之利。他们敢这样做乱,就是因为朕不在国中,待朕回去了,他们自然也就闹不起来了。”
他心意已决,处决了百越王族之后便随大军回銮。
少了百越军阻扰,回程这一趟路便快得多了。不出十日,大军便回到了阳山关,却没如预想一般遭人阻拦。
阳山关干干净净,守关将士满怀敬畏地迎接大军进了关,守关将领徐清在见着宣帝之后便双膝跪倒,涕泗横流地边哭说:“陛下圣体果然无恙,都是宛陵王老贼编造谎话,兴兵谋逆,遇置陛下与大军于死地,亏得贤妃娘娘看破老贼阴谋,生擒逆王,我才有迎接圣驾之日……”
谢仁在旁安安静静地听着,听到“贤妃”二字时却忽然满含疑问地看
了宣帝一眼。宣帝却是满心讶异震惊,并没注意到谢仁的眼神,皱眉问道:“怎会是宛陵王谋反?他不过是旁支宗亲,这些年也一直安安静静地留在封地……”
他脑中灵光一闪,猛然想通了这其中关窍,冷哼一声:“人心不足蛇吞象。那是朕的孙儿……罢了,你且说说凤卿是怎么生擒的宛陵王?”
徐清应命,擦干脸上泪光,慢慢讲起了凤玄早先在长沙郡所为。
凤玄当日出了京便直奔长沙,他带的人少,马匹又多,日夜兼程,反倒比宣帝留滞在百越城中的时候更短,有大半个月便赶到了长沙郡。
当时宛陵王已率军入驻长沙郡,扣了傅湘的人和军粮,城中戒备森严。
凤玄将从宫里带来的半副銮驾停在城外,叫人拿圣旨叩开了城门,自己带了十几内卫进城,却叫随行的数百名将士在城外集结等候。此外,进到长沙府之前,他便安排人拿着自己手书圣旨去见武陵郡守,叫他召集兵马,准备来日里应外合,一举拔下长沙。
凤玄在朝中是以中书舍人进的御前侍讲学士。纵然后来宣帝命他统领御林军,但因入宫封妃之故,天下人多只当他这个御林军统领只是宣帝宠幸他才赐的官。宛陵王只知他是柔弱文臣,曲身侍上,并不将他放在眼里,果然放了他进城。
入城之后,宛陵王便令士兵将他软禁起来,并不见他。凤玄手中有的是加过印的空白圣旨,一面想尽法子打探宣帝那边的消息,一面在房中拟写诏书,安排刺杀宛陵王后该如何收拢叛军。
然而还没等他做好准备,就听说了宣帝驾崩的消息。
那消息是软禁他的一个士兵传来的。初听到那消息时凤玄并不相信,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只对那士兵说道:“陛下登极以来,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百姓生计也比前朝强了许多。你不思报皇恩,却随着逆王谋反,还要在我面前诅咒陛下,不怕将来上天降罚么?”
那士兵压低了声音,悄悄说道:“我是看你可怜才告诉你真话——宛陵王是皇太孙的亲祖父,大行皇帝一去,皇太孙便要继位,皇太孙年纪又小,到时候天下还不是听王爷的?我告诉你吧,现在世子已经进京了,只要皇太孙一即位……”
凤玄脑中“嗡”地一声,深悔自己出来时带的兵力太多,没有多留些给淳于嘉守卫京师。他并不相信宣帝会出事,但想到宛陵王世子不知会带多少人马入京,就担心起京城守卫,待别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淳于嘉与小皇孙来。
不管他承不承认,这两人都是宣帝极为看重之人,若在京里出了事,却都是他不曾留下守城的
缘故,他将来该如何面对宣帝!宛陵王世子是皇孙之父,万一有人信了宣帝已驾崩,为了讨好未来皇帝之父,私开城门,放他的大军入城……
凤玄再也坐不住,从随身行李中翻出一卷空白圣旨,一个字也顾不上往上写,手托圣旨便往门外闯。他还记着要装作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被门口侍卫拦住时并不还手,只对众人正色道:“奉皇后懿旨,叫宛陵王过来接旨。如今还是皇后临朝听政,他想让皇太孙登基,也少不得皇后的支持!”
这一闹之后,宛陵王果然叫人将他请到了正厅,装出一点悲戚之色,拿手绢按着眼皮道:“陛下南征不幸失利,如今丧身异国,老夫也至为悲痛,正准备领兵南下夺回陛下遗体,一时事忙,顾不得迎接贤妃……娘……大人,请大人恕罪。”
凤玄面沉如水,冷眼看着他装傻,手持圣旨立在厅中。宛陵王见他不为所动,便也将手帕撂下,向人使了个眼色,叫手下将凤玄手中圣旨接过来。凤玄道:“慢来,这道懿旨是皇后交与我,要我亲手念给王爷的,不劳旁人动手。宛陵王听旨!”
宛陵王虽不情愿,但还未挑了旗造反,在凤玄这个皇妃面前怎么也低了一筹,终于勉强跪了下去。凤玄踱到他面前,慢慢展开圣旨,直展到最后,露出了一柄极细巧的精钢匕首。
他手指一翻,便将那匕首握住,向着宛陵王头顶扎了下去。屋内虽都是宛陵王的心腹侍卫,但单论武功却比不上凤玄,待到身旁侍卫拔出剑来,凤玄已将匕首深深□宛陵王大椎穴中。他动作不停,眨眼之间便已将离他最近的那名侍卫的长剑收入掌中,行云流水般杀了五六个人。
待屋中再无活人,他便割下宛陵王头颅,提着人头走到门外,一扬圣旨,高声喝道:“宛陵王夏洧谋反,本宫奉中宫懿旨杀之。贼首已死,愿降者概不论罪!”
杀了宛陵王后,凤玄也不敢在长沙多加停留,先找到被扣已久的傅湘,又派人大开城门,引了御林军来控制局势。待到武陵郡守引着新招的丁勇进了长沙,他便将救驾之事交与傅湘,自己带着御林军匆匆赶往京城。
后方既定,傅湘便带人沿着原先大军下行的路线扫荡宛陵王旧部,宣帝他们却因取了直线回来,并没遇着傅湘。
宣帝听得频频叹息,对徐清道:“朕都已知情了,卿且派人去追傅卿,朕还要早些赶回京城,以免有失。”
谢仁悄然伸出手,在桌下捏了宣帝一把,待徐清下去后才若有所思地说道:“当初凤郎与我一同入京,现在已封了贤妃,果然有过人之处。只是皇太孙是宛陵王亲孙,将来陛下
该如何待他?”
宣帝反手紧紧握住他,心中也是一片黯然:“朕悉心教养皇太孙这么久,如今出了这等事,朕只怕祖孙情份难免受损了。不过他已过继至朕名下,又一直在宫中,和这些反贼却是绝无关系的。”
谢仁双目微眯,盯着宣帝欲言又止。
他倒不大想问皇太孙的事,而是更想知道那位凤贤妃与宣帝情份如何。不过宣帝只提皇孙,大约就是和凤玄的感情也不过尔尔——不过就算宣帝真宠爱凤玄,与他又有什么关系?他又不是那些只靠宠爱活着的深宫女子,就是宣帝不来找他,他还是能……
倒是用不着用强,反正宣帝不会当面拒绝他,只要他略微强硬一点就行了。
谢仁一路上都在琢磨这“强硬一点”的分寸,不过因赶路要紧,他们是先带了骑兵回来的,白日都要骑马,晚上也不好做此事,因此这分寸还没能测试出来。
然而这世上偏是巧合最多,他们疾行至汉中时,正撞上了往京城赶的凤玄。凤玄虽然比他们走得早,但因宣帝回京时多带了马匹,可轮换骑乘,路上耗的时间倒比凤玄少得多,才过汉中便与他撞上了。
凤玄那副充门面的銮驾早扔在了长沙,现在只一身普通白衣,面色略显青灰,下巴也长出了几根胡茬,正在客栈外备马。宣帝对他的身材熟得不能再熟,未能看到面容时,便凭着身形认出他来,隔着远远的距离高声呼喊:“凤卿——”
凤玄耳音极好,听得十分真切,却不敢相信那声音真是宣帝的,抱着一丝沉甸甸的希望,缓缓转过头去——只看了一眼,他就能确定,远方马上那个一身雪白长袍,面容尚且看不大清楚的人就是宣帝。他激动得紧扣住马鞍,拉着马转了个圈子,纵马扬鞭在闹市狂奔起来。
他终于明白了初次见面时,宣帝纵马狂奔,甚至不管会不会撞到路人的那种心情。实在是等了太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脑中只有见到他这一个念头。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南瓜·豆豆同学的地雷
☆、第 85 章
数里长的街巷,平日都不值得纵马,可此时凤玄拼命拍马,却还嫌马走得太慢。宣帝下意识地一夹马腹,向着他跑来的方向迎了上去,跑不上几步,凤玄便已到了他面前。
两人同时勒马。凤玄将马镫一踢,一手抓着宣帝的衣袖轻身纵跃,在空中旋了个身,正正落到宣帝马后,紧拥住宣帝,贴在他颈后喃喃说道:“圣上无恙,圣上果真无恙,真是上天垂怜!”
宣帝回身拍着他的肩背,眼角余光扫过自己带来的那些将士,不免觉着这样有失天子威严。正欲劝他莫再这么失态,但看到凤玄面上令人心酸的激动与欣喜,出口的话便换成了:“凤卿辛苦了。百越已破,朕与众将士都平安归来了,你不用再担心了。”
凤玄紧紧搂着宣帝,几乎要把他揉进自己骨肉之中,双目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用从未有过的颤抖声音说道:“坊间四处谣传陛下已不幸殉难,我一直不肯相信,果然等到了今日。吾皇上秉天命,岂是那些小人的诡计可以伤害的!”
凤玄这样真情流露,宣帝也不忍心再斥责他行动逾礼,就任由他抱着自己看了半天,面上一直带着安抚的笑容。直到凤玄平静些许,他才温柔地安慰道:“眼下朕正在大军之中,卿与阿仁都在朕身边,朕绝不会出事的。此处人多,待到了下处,咱们再叙别后之事。”
凤玄略略平静下来,将宣帝放松了些,却仍从背后拥着他,接过马缰道:“我带的人都在前方,是要继续赶往京师还是暂时休息,请陛下安排。”
宣帝所带的人马尚未用餐,正是要休息的时候,便随口答道:“将你的人马与朕带回的大军并在一处吧。朕还不曾用膳,暂且在城里休息一夜,明日带足干粮饮水再启程。”
凤玄连连点头,过了一阵才想起自己正在宣帝背后,再点头他也看不见,便开口答道:“悉听吾皇吩咐。”
他一抖缰绳,正要把宣帝带到自己刚才用餐的客栈,那缰绳却忽然被人扣住,一个微带寒意的声音在他身旁不远处低低响起:“凤学……贤妃精通礼仪,当知后宫没有与天子共骑的道理。贤妃的马就在那边,请换马。”
凤玄转过目光,便看到谢仁那张令人印象深刻的脸庞。他蓦然想起,方才宣帝说过一句“卿与阿仁都在朕身边”,只是他初见宣帝,欢喜太过,一时没想到这个阿仁代表什么。
然而现在容不得他不想了。早在他还只是中书舍人,对宣帝并无情愫的时候,谢仁就是宣帝心心念念要娶入宫中的皇后。那时为了让谢仁入宫,宣帝强硬地抵住了满朝大臣的反对,还曾经微服出京,飞马到城外见他。
可后来宣帝还是亲自下诏送了谢仁离京。
凤玄淡然看着谢仁,纹丝不动地贴在宣帝身后——宣帝的确曾经无限爱慕谢仁,可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谢仁还未入宫,而他已经能光明正大地坐在宣帝身后,何必只想着从前的事,在情敌面前不战而退呢?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对,仿佛凝成实质的刀剑,无声地往来交战。宣帝忽觉身上有些发冷,箍在腰间的手臂也紧了几分,连忙清咳一声:“咱们先找下处休息,凤卿是怎样知道宛陵王谋反的?快与朕细细说来。”
一行人终于进了客栈。殷将军已培养出眼色来,先行将客栈清场,替宣帝他们安排包厢,将那三人恭送进去后,就眼不见心不乱地带着手下用起餐来。
包厢中的情况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混乱。
因为现今国中有大事发生,他们之间这点小心思在正事面前都不值一提。进得包厢后,宣帝与谢仁坐在上下首进餐,凤玄打横做陪,将出京前听说的吐蕃东进、宛陵王谋反,和在长沙得知的宛陵王世子带兵入京之事都一一道来。
如今宣帝北伐回来,宛陵王已死,总算是少了两桩最要命的事。但宛陵王世子的行踪还未捕捉到;西北边境兵力又少,不足以抗拒吐蕃;京城与西线的情况都十分堪忧。
唯一令宣帝安心的就是朱煊亲自去拒敌。只要他在,军心就在,就算一时兵力不足,但将士一心,总不会出现不战而逃,将大片土地让与敌军的情况。至于朱煊的身份会被将士知道——现在怕是满朝文武都知道了,再来担心也没用了。
宣帝极为光棍儿地满饮一碗清酒,将酒盏扔在桌上,站起身来问道:“凤卿、阿仁,朕欲令殷正回去带大军直取岷州,支援朱煊,只留这五千骑兵救京城之围,你们能不能为朕胜这一仗?”
凤玄向谢仁瞟了一眼,见他双眼只看着宣帝,毫不迟疑地应了下来,便也垂头拱手,朗声答道:“为君取胜自是凤玄的本份。”
宣帝与凤玄坐得较近,本欲抬手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可才抬起手来便看到谢仁一双星眸闪动,直勾勾地盯着他的手,那手臂顿时就似有千钧重。待要撂下,又见凤玄眉间一带黯然之色,自己心里又过意不去。
他当真是进退两难,横下一条心,拿出自己上辈子哄女人的功夫,含笑在两人面上扫了一圈,从桌上举起杯来:“两位爱妃……爱卿皆是朕的臂膀心腹,朕先敬你们一杯。待来日拿下宛陵王世子,平定京城之乱,朕自有重赏。”
至于平定京城之乱后要怎么赏,三人心中便有三个主意,只是眼下情势危急不便争论,凤玄与谢仁便都先谢了恩,不再多问。
用罢晚膳,宣帝先叫了殷正来,安排了西迎吐蕃之事:“吐蕃之事朕早想交给将军,只是当初朕想先解了京师之围再西顾……”
宣帝便将朱煊带兵迎击吐蕃军一事如数告诉了殷正,特别提醒了他一点:如今领兵拒敌的十有□是他的皇后,希望殷正招子放亮一点,到了那儿不要乱说话。
殷正对朱煊虽然崇拜无已,对朱家出的那位皇后却是满心不屑,当着宣帝面前尽力收敛,眉梢嘴角那些细细纹路还是暴露了他的心思。宣帝不必细看也看得出他那点不屑之意,但不好公开告诉殷正那位皇后就是他一心追随的朱煊,只反复盯瞩他在皇后面前要肃穆恭敬,不可有失臣子之仪。
该嘱咐的他已经嘱咐了,到了军前就任凭朱煊做主吧。
转过一天,宣帝便与凤玄合兵一处。殷正只带了五十亲卫,轻装简从地回头去迎步兵,剩下的人随宣帝指挥赶往京城。汉中离长安已然不远,日夜奔袭了几日,前哨便已潜入到了宛陵王世子驻军的范围,并活捉了一名宛陵王世子所带的探子。
那探子见了宣帝便软倒在地,结结巴巴地说:“世子并不是想造反,只是误信之言,以为陛下已在百越遭难,故而要进京吊唁……都、都是奸妃淳于嘉把持朝政,囚禁太孙,欲谋不轨!我、我主只是想清君侧……”
凤玄冷笑道:“宛陵王谋反,意图拦阻陛下大军北归,宛陵王世子势迫京城,居然还敢诬陷淳于大人?陛下,京中兵马叫我带出来不少,淳于大人与朱老将军怕是支持的艰难,我们纵不能一举拿下叛军,至少也要将陛下凯旋的消息传回京城,免叫人受了叛贼蛊惑。”
宣帝心中倒有些感慨。
淳于嘉前世结党营私,私下被人呼作奸臣;今生倒是有了几分纯臣的样子,却又这么糊里糊涂地让人当了奸妃。宛陵王世子欲行不轨,还要拿他作筏,说什么清君侧——
宣帝暗自冷笑:他还不是唐明皇,淳于嘉更不是杨贵妃。他身边的人,就是有错也轮不到这等逆臣来清!
他站起身来,面无表情地吩咐道:“将此人放回去,叫他将朕凯旋的消息传与宛陵王世子,朕看在他是皇太孙生父的份上,给他一个请罪的机会。凤卿,你带两千人马绕到景龙门,想法进京安定人心,朕与阿仁须从朱雀门入城。”
凤玄入城的时候,几乎就是长安最艰难的时刻。
宣帝已在南征中驾崩的消息传得漫天都是,许多朝臣都信之不疑。特别是朱煊与凤玄走后,淳于嘉将皇孙留在宫中,不使其接触大臣,越来越多的人在朝上向他施加压力,想让他放小皇孙出来听政。
因宛陵王并未公然举旗造反,淳于嘉说出他欲谋害宣帝一事时,还有许多人嗤之以鼻,以为皇孙即宛陵王太孙,他没有谋反的必要。而宛陵王世子到城外要求吊唁,被淳于嘉拒之门外后,更有人疑心他想要控制幼主,有不臣之心。若非朱煊临行时将京中兵权交与了朱淮与朱恒,淳于嘉在宫中怕是早已坐不稳了。
后来宛陵王世子陈兵朱雀门外,举起讨伐奸妃的旗帜,朝中众臣才终于认清了宛陵王的真面目——自古以来打着清君侧旗号的,无有不是借此逼皇帝下台,自己登基为帝的。但宣帝生死不明,宛陵王世子又是未来新君的生父,仍是有不少人倾向迎他入城。
眼看着守城将士死伤得一日比一日惨重,朝中人心又涣散,淳于嘉终于打定主意,将皇孙叫到自己身旁,将他父祖谋反、欲图加害宣帝一事从头到底告诉了夏铖。
他双膝跪倒,向着皇太孙叩首奏道:“殿下是圣上亲选入宫,欲以继承大统之人。臣虽为后妃,在殿下面前亦是臣子之属。是开门迎接世子还是守城到最后,此事重大,臣不能代殿下决断,唯请殿下熟思之,臣愿唯殿下之命是从。”
皇太孙已经懵了,怯生生地问他:“我父……宛陵王父子要谋反,那皇祖父还会回来吗?”
淳于嘉长跪起身平视着他,平静地说道:“若宛陵王世子先入京城,拥立殿下登基,或是自行登基,陛下就回不来了。如今京城已阻不住世子大军了,他势必要入宫来取这个皇位。殿下若要守城,臣就陪殿下守到最后;殿下若要放世子入京,臣虽不敢违命,却也不会等到开城那一刻……臣自当为圣上殉节。”
“淳于叔祖这几天不让我上朝,是因为宛陵王谋反了吗?”
“臣怕殿下知道此事,心中不安。”
“我父亲要是不谋反呢?我去劝劝他,叫他……把皇祖父还回来。”
淳于嘉对于宛陵王世子不抱希望,但他对皇孙抱希望。只要小皇孙说一声宛陵王谋反,让将士阻他进城,士气便能高得多。若皇孙想不开……反正他离皇孙最近,到时候替皇孙说话就是。
他亲手牵着皇太孙踏上城头,抱着他望向下方硝烟战火。皇太孙听着下方传来的“除奸妃”“救皇孙”的呼喊,带着点怯意看向城下那个一身金黄盔甲,坐在大军后方的男子——淳于嘉将宛陵王世子的所在指给了他,并告诉他那些军士呼喊的那些话的意思。
那身影在他眼中已经十分陌生了。小皇孙看了几眼,便皱着眉头看向淳于嘉:“淳于叔祖待我很好。我也不想皇祖父不能再回来……”他紧紧抓着淳于嘉的衣袖,将脸埋到他怀中:“我想皇祖父了,我不想让他们打仗……”
淳于嘉将他从怀里拉了出来,站在城墙边高声问道:“殿下是想要皇祖父,想要像现在一样过下去,还是想要宛陵王世子入宫,以后再也见不到皇祖父和我们这些叔祖?”
小皇孙眨了眨眼,一串泪水便落了下来:“我要皇祖父,我不想让父亲谋反,我想让皇祖父回宫……”
他的声音极大,城头守军都听得清清楚楚。淳于嘉从怀中掏出手帕,温柔地替他擦干眼泪,含笑提醒赶过来保护他和皇孙的朱淮:“老将军,让众将士将皇太孙之言传下去吧?”
作者有话要说:啊,等正文完结,就可以写我期待已久的番外《后攻·真乱传》了。话说我本来打算20万完结,然后写番外的,这是怎么会拖了十万字出来的!!!都怪肉太多了!!!!
☆、第 86 章
有皇太孙一言,宛陵王世子谋反一事便定了案。城头上守军士气大涨,不再那么担心伤了未来皇帝生父;而下头的宛陵王军士却因此迟疑起来。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太孙亲口说他们是逆臣,让这些等着铲除奸妃、拥戴新君的将士心底都有些不安。
更为生气的则是宛陵王世子——太孙入宫前也是宛陵王世孙,一直都是他与宛陵王寄予重望的子嗣。这才叫人抱去养了一年,竟敢直呼他为反贼,简直是大逆不道!他呼喝士兵加紧攻击,抬头望向城上的皇太孙时,神色也是相当不善,配着他的容貌,竟狠狠吓着了皇孙。
淳于嘉抱着皇太孙站在垛子后观察敌情,不时躲避城下飞来的乱箭。朱淮拿着盾牌护在他们身旁,苦劝淳于嘉带着皇孙躲回宫里去。淳于嘉将夏铖往上举了举,忍着手臂酸疼,坚定地答道:“不可。老将军的好意我知道,可我为皇妃,殿下为太孙,逆贼谋反是为了篡位登基,乱军入城后,必定要杀害我们祖孙,才好以宗室身份登基。与其受辱于敌手,我与皇孙宁可与京城共存亡!”
本来皇太孙就是储君,宛陵王世子谋反,却是叫他的储君之位坐不稳了。想来那对父子权欲熏心,对这个孩子也没什么好意。与其让他们拿皇孙的身份作筏,得了正统的名份登基,不如自己带着这孩子留在城头鼓舞士气。若真有城破之时,他抱着皇子自尽,宛陵王要做皇帝也没那么名正言顺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节。
朱淮劝他不转,只好留在他身旁护持。城楼上满地鲜血,墙头剑痕宛然,不远处还有宛陵王府带的兵士爬上城头,与守城将士相互厮杀。小皇孙的头紧紧埋在他肩头,却也不敢叫他抱自己回宫,哭得声音极小,朱淮在旁看着,心疼得恨不能自己把皇孙送下去。
可惜那孩子不能算自己的孙……曾孙子,抱着他的还是他名正言顺的祖父之一。朱老将军心中怜悯之情大盛,尽力叫人挡住皇孙的视线,不叫他看到这些血腥杀戮的场景。淳于嘉却是没有为人祖父之心,对待皇太孙也只如一个严苛的臣子对待不成熟的君主一样,逼着他面对最残酷的斗争。
宣帝回不来,皇太孙就得行监国之责,不管他现在几岁,更不管他是生父是谁。
淳于嘉的精神十分亢奋,甚至忘记了疲惫饥渴,带着皇太孙在城头上坚守了五六日。皇孙也从一开始的无知害怕,到后来竟能学着他的模样安慰士兵,要他们固守城门,誓与京城共存亡。
在存亡之刻到来之前,淳于嘉就在城头看见了希望——他一开始还觉着是自己的幻觉,但在一旁跟着守护皇孙的内侍也高呼:“天子旌旗!陛下、陛下回銮了!”
这一语惊动城上众人,就连攻城的士兵都忍不住在云梯上回身下望,看着远处滚滚而来的兵马和打头的三面朱红色绣金龙旌旗。
淳于嘉惊喜地把皇孙从内侍怀中接了过来,吩咐人去朝中通知这件大事,一手抱着皇孙,一手指向下方旌旗:“铖儿,你皇祖父回来了,京城安矣!”
小皇孙也是真心实意地跟着高兴,这些日子他被攻城吓得够呛,虽然后来渐渐习惯了,却也盼着宣帝早日回朝,让他能过上平常那样安定的日子。眼看着一骑人马已杀入围城军中,祖孙二人更不愿离开城墙,都眼巴巴地盯着下方王师的移动。特别是那面显眼的旌旗,和旌旗下方一身猩红披风,掩映金黄甲胄的宣帝。
淳于嘉之喜,所对应的自然是宛陵王世子之忧。
宣帝旗帜一出现时,不少他手下的将士自然便生了退意,更不敢与纵马杀入战圈的谢仁交手。尤其谢仁下手狠辣,所过处无不留下一地尸身,那些宛陵将士畏惧之意更是大增,见他冲到便主动让开。
宣帝端坐马上看着他的英姿,身旁一带武士都整整齐齐地喝道:“圣上已至,逆臣还不束手就擒!”
淳于嘉目不转睛地盯着场上形势,一手按在城墙上,激动得几乎不能呼吸。两军又厮杀了一阵,更振奋人心的消息却从城下传来——凤玄已自景龙门进了京,现在正往朱雀门赶来,要从城中冲出,与宣帝里外夹击宛陵王叛军。
淳于嘉闻言,辛辛苦苦地抱着幼小瘦弱的皇太孙跑到城墙另一面,冲着下方正疾奔向城门的凤玄高喊道:“凤学士辛苦,劳凤学士出去告诉陛下,皇太孙与我就在这城上为陛下摇旗呐喊,等着王师回城!”
待得凤玄也冲出门去,这场仗已是再无悬念。宛陵王世子带来的将士纷纷乞降,他被自己手下所缚,绑到了宣帝面前。宣帝冷眼看着满面惋惜,却无一丝悔意的宛陵王世子,感叹了一句:“朕当初险些自宗室之中选了你为嗣子,亏得上天庇佑,令朕不曾错选承嗣之人。”
凤玄派人将世子带开,清扫入城之路,请宣帝先行。走到城门时,他就见到淳于嘉牵着皇孙,率众将士立在朱雀门外相迎。宣帝的目光一一扫过这群守城功臣,表彰了他们守城的功绩,然后策马走到淳于嘉面前,向他伸出了一只手。
淳于嘉激动不已,双眸明亮得如有火苗颤动,紧抓着宣帝的手,另一只手按住马鞍,翻身上马,坐到了宣帝身后。
宣帝的身体微微僵了一下。
他本来是想让淳于嘉把皇孙递给他,带着小皇孙进城,以显示自己与皇孙之前毫无芥蒂,不会因为宛陵王之事冷落这个已过继到自己名下的孙子的。可淳于嘉并没理解他的意思,反倒自己上了马。
他既然上来了,宣帝就不能再让他下去——三军之前,这个面子他是必须要给的。于是宣帝一拉缰绳,将动作调整得自然了些,回头吩咐凤玄:“凤卿抱皇孙上马,阿仁也随朕一道回宫吧。”
话音才落,宣帝便觉腹前轻轻搭上了一双手,颈后也有温热的气息吹拂过,更有一道极低的声音随风传入他耳中:“天佑我大夏,陛下终于还京了。臣不负陛下重托,总算为陛下守住京师,不曾放反贼入城。皇太孙也能鼓励将士为陛下而战,与其父、与逆贼宛陵王父子全然不类,当是因为陛下与大将军教导得好。”
早先逆军围城时,淳于嘉倒是一直想着拉皇太孙一起殉国。但如今等到了宣帝回来,他也就想到了皇孙的好处,打算替他开脱几句——皇太孙早已过继宣帝,又在宫中养了两年,按律例和礼法,都不该被父祖牵连。
宣帝悄悄把手移到腹间,隔着衣袖按住淳于嘉的手,紧握了上去:“幼道不必担心,朕已归来,你可以安心休息几日了。皇孙这几日也受了惊,还要偏劳你安慰,剩下的事都有朕处置,你只管放心就是。”
这两人当着满街将士就敢私下调情。亏得因宛陵军围城之故,城门下并无百姓,不然宣帝与淳于嘉怎逃得过一个昏君与奸妃之名?
守城将士见识还少,不少人直勾勾盯着马上的这一对君臣,后头跟着一起进城的那些官军却都已色空大道学得出神入化,将眼前之色化为脑中之空。跟在宣帝马旁的凤玄与谢仁感觉又比别人不同,只是皇宫就在眼前,周围又有无数将士,他们也不能在这种时候做出有失形象之举。
回到宫中后,宣帝立刻下诏安抚四方,加封有功将士和朝中官员,并将撤了宛陵王的王爵,将世子发落到宗正寺圈了起来。宛陵王妻妾子女一体贬为庶民,仍许居于本府,由宛陵郡守派人看管。
安排过朝中事务,回宫后他便顶着三位爱妃满含深意的目光,将皇太孙抱到身旁,询问他这些日子过得如何。小皇孙看见了宣帝才算找着亲人,抱着他哭了一个下午,呜呜咽咽地把这些日子随着淳于嘉在城头上看人打仗的事说了一回。
说着说着,他还问道:“宛陵王谋反,是不是全家要死了?他们以后还能进宫看我吗?”
宣帝心疼得要死,可又不得不硬起心肠告诉他:“铖儿是皇太孙,将来要做皇帝,注定是孤家寡人,你只有朕和三……四位叔祖,再无旁的亲人。宛陵王族人罪虽重大,但我朝无杀宗室的先例,朕可以让在他们外面继续生活,却不能让他们再来看你。”看着皇太孙可怜兮兮的小脸,他也有些说不下去,擦了擦皇孙脸上的泪珠问道:“这些日子皇祖父不在宫中,你读了什么书?给祖父背来!”
夏铖在城头血里火里的锻炼了数日,私下里也不知听了多少传言,叫心事逼着,一下子就成了大人,比宣帝回来之前沉稳懂事多了。见宣帝问他学问,便收起泪水讲了讲自己学的几章书,和淳于嘉在城头上教他的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的绝命诗,宣帝一听便知当时淳于嘉面临的情形何等危急。可就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他竟还能守住京师,等着大军回师救援,这本事的确是少有人能及之。
宣帝心底翻涌上一片柔情爱意,又觉着淳于嘉当时情况实在可怜,该去奖励安慰一回才是。他揉了揉小皇孙的脑袋,将他放到了床上,吩咐内侍好生看顾,自己换了衣裳,打算去淳于嘉所在的移清殿看他。
才走到门外,王义便低声提醒道:“陛下,淳于大人、凤学士和谢将军都在偏殿等候,不知陛下欲召哪位……”
最后两个字他虽没说出来,神情却已是明明白白地了。宣帝不由得咽了口口水,心中霎时转过千百个念头,定了定神道:“皇太孙这些日子受惊甚重,朕打算先陪他睡几日。你带太孙到外头更衣,顺便替朕召淳于嘉进来,朕有道诏书要他拟。”
王义低头退出内殿,两个小内侍把皇太孙也领了出去,宣帝坐到案旁慢慢研着墨静心,略等了一阵,便有人引着淳于嘉进到殿内。他进来还欲行礼,宣帝便先一步抬手道:“幼道不必多礼,朕召你来些,一是为嘉奖你固守京城之功,二是为要你替朕拟一道旨意。”
淳于嘉直起身来,踌躇满志地走到宣帝身旁站定,从架上抽了支狼毫笔,饱蘸浓墨,两道目光如勾子一般落到宣帝面上,笑问:“拟旨自是臣的本份,但臣想提前听陛下说一声……陛下要怎样嘉奖我?”
他笑容虽明亮,却掩不住消瘦的两颊和面上的风尘之色。宣帝下意识抬起手,抚摸着他向内凹下的两腮,怜惜地说道:“幼道瘦了许多,这些日子京中全赖你才能保住,朕怎样赏你都嫌不足。你先替朕拟旨,召谢仁入宫为妃,待颁下旨后,就在殿中随朕一起用晚膳吧。朕叫御膳房做些药膳来为你滋补身体。”
淳于嘉眼角猛然抽动了几下,面上却还浮着一层淡淡笑意:“多谢陛下赐膳。谢将军果然又要入宫了,陛下心愿得偿,臣在此先行道贺了。只是陛下这些日子久历风雨,也该多多进补,我一会儿去嘱咐王公公一声,叫御膳房多做些补中益气的佳肴。”
加封他和凤玄的诏书都是他亲手拟的,写这封自然也是驾轻就熟。他文不加点地拟罢诏书交与宣帝,自己起身出了殿门,和王义悄声说了宣帝要今日要留他下来,叫御膳房备些特制佳肴以供宣帝食用。
王义心领神会,叫人去御膳房安排,自己又拿了宣帝盖过章的圣旨去偏殿宣旨,定下了谢仁为三夫人之一德妃,入主成平殿一事。待谢仁领旨谢恩之后,他便搓着手笑道:“谢大人今日入宫,要搬的东西还不少,凤大人这一路也辛苦了,陛下今日要陪皇孙共寝,就不留两位了。”
谢仁拿着圣旨先去搬家,凤玄却比他走得慢了一步,意态悠远地对王义说道:“请王公公为我致意淳于大人,陛下这一路夙兴夜寐,日夜兼程驰援京城,如今定已疲累得紧了,请他谨守臣子的分寸。”
作者有话要说:联袂扔了一颗地雷
白苏扔了一颗地雷
顾真彦扔了一颗地雷
方写忆扔了一颗地雷
联袂扔了一颗地雷
嗯,多谢各位送我的地雷
☆、第 87 章
淳于嘉固守京师之功,远过于上回在垂拱殿宴上救驾;这些日子他所受的惊吓辛苦,更比受伤也不轻松。宣帝坐在椅上看淳于嘉草拟圣旨嘉奖功臣,不经意看见他鬓边有一丝白发,喟叹一声:“幼道这么年轻竟有了白发,果然是这几日朕不在京中,叫你受累了。”
淳于嘉抬手摸了一把,放松地笑了笑:“待会儿拟罢诏书,我便把它们都拔了,不会叫陛下看出我老了。”
“幼道怎会老,朕是怜你辛苦了。”他起身走到淳于嘉身旁,亲自动手将他头上发冠拆掉、巾帻解开,拔下了那根白发。
淳于嘉静坐在椅上,由着宣帝为他做这一切,满眼都是温柔之色。等到宣帝将那根白发扔到地上,他才抬起头来,按着宣帝的手道:“我自己梳起来就好,不敢劳陛下……”
他若不说,宣帝本就要让内侍替他束发了,但既然听出淳于嘉有这样的心思,便也不吝满足他,握起那一头比之前干枯了不少的长发,款款笑道:“你不要动,坐在这儿等着朕为你束发就是。”
淳于嘉满含期待,提笔继续写着诏书。宣帝叫人送上了镜奁梳篦等物,站在淳于嘉身后替他细细篦了头发,再用梳子都梳到头顶,拢成发髻。有小太监在旁捧着镜子,宣帝在后头端详了许久,又伏身从镜中看那发髻束得是否端正,重挽了几回,直至看着端正得无可挑剔了,才从王义手中接过头巾裹上。
淳于嘉自己也满心欢喜,在镜中端详了半晌,伸手要王义将冠递给他。宣帝却又在背后按住他的胳膊,从王义手中接过那顶梁冠,亲自戴到了他头上。
宣帝头一次替人梳发,梳得居然十分齐整,自己也颇为得意,站在淳于嘉面前观赏起来。内侍们将镜梳等物撤下,低眉顺眼地各归各位。淳于嘉摸着头上发冠,站起身执着宣帝的手,凑到他耳边悄声道:“张京兆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正是此事啊。”
宣帝只觉耳边一阵酥麻,觉着气氛有些过于暧昧,连忙清咳一声,往后退了两步。此时恰好王义的声音传来,问他是否要传膳。宣帝如蒙大赦,连忙应道:“原来已到了这时候了么?快传膳吧。今日只上些甜酒即可,免得冲了药性,也免得朕醉得深沉,不能照顾皇孙。”
淳于嘉一语不发,站在一旁似笑非笑地看着宣帝,随他走到外头花厅用膳。
席间他也并不特意向宣帝敬酒,而是将桌上药膳一一尝过,挑了几样盛到宣帝碗中,殷殷劝道:“陛下大破百越,又与凤学士和谢将军千里驰援京师,这些日子在外奔波辛苦,远过于嘉。这些菜我都尝过,确实是滋补佳品,陛下多吃一些。”
他夹来的菜,宣帝自然无不笑纳。只他们两人在,也不必讲究什么规矩礼仪,一面用膳,一面便议起奖励军士和支援西线用兵的事。淳于嘉谦冲地说:“此事不能只我与陛下两人议定,还需叫何丞相、岳太尉这等老臣共相参详。何况我只是中书侍郎,为陛下拟旨是我的本份,却不能倚仗身份,胡乱左右陛下的判断。”
宣帝笑道:“谁说你只是中书侍郎。战时不比平时,你既能担下守住京城的大任,自然也就当得中书令一职。中书令一位朕心许幼道久矣,如今正好以此奖赏你的功绩。”
淳于嘉也喜出望外,连忙起身拜谢,起身后亲手倒了杯酒给宣帝:“陛下圣恩,嘉无以为报。方才我思来想去,身上一应所有无不是陛下所赐,唯一可报圣上恩情的,唯有此一身了。”
宣帝这些日子在马上颠簸得够呛,早盼着回宫之后能好生歇几日,却不怎么想宠幸后宫。淳于嘉这样表白,他也不敢回应,低下头喝着那杯递到唇边的甜酒,只装作没听懂他说什么。
淳于嘉也不揭破,只重新替他盛了一碗药膳。两人都有几天不曾好生吃过饭,这回用餐时速度都比平日快了许多。待到宣帝动作慢了下来,淳于嘉便向一旁侍立的宫人使了个眼色,自己接过了布菜之职,亲手服侍宣帝。
只是他服侍得有些过于殷勤。饭菜犹只是用筷子送到宣帝唇边,汤水便都是自己噙了,再口对口地哺进去。宣帝初时还劝他不要这样喂,免教内侍们看了笑话;但两人唇舌相接时,不知为何有股燥意从宣帝胸中透出,只觉着淳于嘉身上十分清凉,口中所含的汤汁更如甘霖一般,几乎按捺不住想亲近他的冲动。
淳于嘉俯身深深吻住宣帝,一手紧箍着他的背,一手按着他后脑,用力吸吮他的唇舌,丝毫不肯放松。宣帝原本还有些推拒之意,但随着体内火焰灼烧,原本按在淳于嘉胸前的双手已改为搂抱,紧攥着他身上光滑的丝绸长袍。
殿内灯烛也不知是何人点的,竟十分昏昧,远些的东西都看不清楚,就连对面的人也似蒙了一层轻沙,面容模糊。
宣帝忽然有种身在梦中的感觉,抬手摸上淳于嘉的脸,顺着他的眉眼一点点下向抚摸。淳于嘉放开宣帝的背,握着那只手在自己面上游走,不一时又放开手,也去碰触宣帝的脸,并顺着他的衣领慢慢向下探去。
待这一吻结束,宣帝已觉着身体发生了些不该发生的变化。他向后微微仰身,倚在桌边喘息了一阵,硬是压□内那股火苗,放开了淳于嘉的衣裳。
“幼道,朕现下实在累了,待会儿还要陪皇太孙,此事不如改天……”
淳于嘉轻轻点头,将手从宣帝怀中抽出,正容道:“我亦看出陛下疲累了。正好这几日我在城头督战,成日家抱着皇孙,膂力已练出来不少,由我抱着陛下去龙床上即可。”
他言出即行,弯下腰抱起宣帝,转身便向内室走去。路上宣帝几回挣扎想要下地,都被他紧紧困住不得动弹。直到一条腿迈上龙床,淳于嘉才放下宣帝,颇有些自得地问道:“嘉这些日子有时也随将士杀贼,又要抱着皇孙,体力比从前大有进益了吧?”
他这些不无炫耀的之意的话语,落入宣帝耳中,却只觉着心疼。本来淳于嘉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臣,却在城上栉风沐雨、抵御虎狼般的反贼,一个不小心,说不得今生就不能再相见了。宣帝与他肌肤相贴,闻着他身上熏的衣香,之前强压下去的那股燥意又腾腾升起,烧得身下某处悄然立起。
淳于嘉也微有感觉,伸手到那处轻轻揉弄,含笑凑到宣帝耳边问道:“陛下之言颇不由衷。此处可是不见有疲惫之意,陛下怎会想赶我出去?子曰:饮食男女,人之欲存焉。如今已进过饮食,正该行夫妇敦伦之道。”
他对宣帝的身体熟悉已极,手上动作之余,更贴着宣帝耳廓寸寸舔舐,挑起宣帝本就已在体内肆虐的欲丨火。宣帝忍不住抬起身子配合他的动作,脑中却还清楚地看出了自己这么配合的结果,伸出手去攥住了他的腕子,用力止住了他的动作:“幼道,朕是真的累了,明日、不,过个两三天,朕一定应你……”
淳于嘉抬起头来,深深看着宣帝,低声应道:“好。”
他作势起身,待宣帝放开他的手后,却将手轻轻在自己爱抚许久之处弹了一下。宣帝惊喘一声,用力夹紧双腿,衣摆上却已湿了一小片。淳于嘉顺势伏下去轻轻咬住那处,双手按住宣帝的腿,隔着衣料含吮起来。
方才那顿药膳效果果然显着。他尚未觉着下颌酸楚,就有一股腥膻浓浆洇透下面重重衣物,弥散到了他口中。淳于嘉抬起头来,解开宣帝衣带,一手探进去摸着软垂的龙根,亲昵地问宣帝:“陛下还要嘴硬么?这些日子在军中哪有人服侍陛下,想必此时已积得多了,一次远远不够呢。”
宣帝的脸连着大半身子都红透了,幸好烛火本就点得不足,又在床里,更形昏暗,料来淳于嘉也看不清他是什么模样。他还想强硬地让淳于嘉下去,可叫人握在手中之处竟又不争气地抬了头,那股不知何时兴起的火焰也毫无熄灭的势头。
淳于嘉咬着他身上的衣带层层解开,从他小腹下方寸寸亲吻了上来。他身上还有许多未褪去的吻痕,淳于嘉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故意在那些印痕上加意吮吻,直至将那颜色弄得鲜亮水润,全然看不出底下的痕迹为止。
这样漫长细致的前戏令宣帝的身体几乎无法承受,前方虽然发泄了两次,体内身处那种空虚渴求却越发明显,再怎么忍耐也无法忍住。他紧紧蜷着脚趾,将半侧脸颊埋进枕中,张着口急促地喘息着,无奈地恳求道:“幼道,你……”
淳于嘉支起身子,早已昂扬挺立的欲望若有似无地蹭过宣帝腿间,故意问道:“陛下有何事吩咐我?”
他这一离开,宣帝只觉身上空索索更加难受,身体不由得跟着他向上贴去,并伸手去抓他。淳于嘉摁住宣帝双手,轻轻亲吻着他的面颊,磨得宣帝不住挣扎,眼中也泛出水色,才重又问了一遍:“陛下有何事吩咐我?”
宣帝眼前已是一片水雾,强忍着羞耻之意说道:“幼道,你来……进到、进到朕这里来……”
淳于嘉这才放开宣帝,也不去寻什么药膏,只沾了宣帝身上未干的龙精,便向他后廷处探去。岂知那里已是一片湿滑,指头才进去便被那处的软肉紧紧吸住,一点点向里头吞去。
淳于嘉自己也忍得十分辛苦,再不拖延,拉开宣帝双腿,便纵身没了进去。他等这一刻已久,如今终于剑及履及,也实再无法控制深浅,只压着宣帝,一下接一下地将自己送入最深处,体尝那种睽违已久的美妙滋味。
宣帝进补过多,身体比平日更炽热,也更急切地缠着他。柔软的肠壁如有自己的意志一般,紧缠着淳于嘉不放,连他射落其中的汁液也都被紧紧含住。两人相交之处只随着递送偶尔溢出一些粘滑的白液,点点滴落在床单上。
宣帝的身体被打开得太过彻底,腰腿都疼痛酸软,尾骨处渐渐被冲撞得麻木。然而那种麻木却只是骨肉的麻木,紧箍着淳于嘉的那处狭窄的入口却因不停被出入而有些疼痛,更深一点的地方又是完全不同的欢娱滋味。
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宣帝只觉着自己几乎要死去,每一下被人进入都像被碾碎全身骨骼,而淳于嘉每次离开,又似将他的魂儿一并带了出去。他紧紧抓着淳于嘉的背,泪水已顺着眼眶落到枕畔,洇得床单都湿了一小片。
淳于嘉怜爱地捧着他的脸,吻干了那些泪珠,在他脸侧低声问道:“陛下可是哪儿不舒服?”
问这话的时候,楔在宣帝体内的那物事依旧不停顶向他体内最要命的那一处。宣帝眸光涣散,已聚不到一处,张开口欲说什么,却也已经无法准确地表达意思——他甚至已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快活还是难受,只能更用力地攀住淳于嘉,随着他的动作发出一声声轻吟。
直到淳于嘉从他体内撤出,宣帝的身体还在不停颤抖,连一根指头都抬不起来。然而他还是挣扎着睁开眼望向窗外,沙哑无力地说道:“去将……铖儿抱过来,朕还要、还要陪他……”
淳于嘉起身去要了水,回来劝宣帝:“已近三更了,陛下沐浴过后,便要准备上朝,还是不要惊动太孙的好。何况……”他又握着宣帝的手摸着他身上几处吻痕,暧昧地说道:“何况圣体伤损至此,陛下不在意,臣也舍不得叫人看到。”
宣帝顿时弃了去看皇孙的打算,洗浴过后,便忍着困倦去上朝。朝上倒是又有个好消息等着他——他的皇后在岷县歼灭了五千吐蕃军,昨夜传来战报,兵部怕打扰宣帝,熬到早朝才报了上来。
宣帝喜得连身上的不适都忘了,拍着扶手站起来:“朕就知阿、咳、皇后之能,必是能大破吐蕃的。也不知殷正到了岷县没有……何丞相,韩爱卿,再替朕筹措粮草牛羊劳军,并将朕带回京师的几千精军也送到皇后军中去!”
韩翼脸上也是一片喜气洋洋,仿佛这一仗是他打的一般,向着宣帝躬身行礼,朗声应道:“臣遵旨!”
作者有话要说:方写忆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3 17:47:28
十文字零扔了一个手榴弹 投掷时间:20130123 02:38:55
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2 22:49:01
青眠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2 21:27:17
联袂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1 16:45:34
白苏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1 12:36:04
顾真彦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1 10:39:35
方写忆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30121 09:48:29
第15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