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现在的国内情况,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到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大唐急需一场社会变革,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将生产力完全的释放出来。
当然了,上面谈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全都是哲学方面的,李世民和李愔未必懂这些,甚至就算是懂,他们也不会放在心上。不过他们身为帝王,却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大唐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否则将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只是李世民的年纪大了,思想也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推动这场变革,只得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继承人李治身上,只是李世民对李治并不放心,因此就给李愔写信,让他一定要帮助李治,完成这场关系到大唐生死存亡的变革。
这件事李愔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不过今天却对王安讲了出来,这主要是因为王安身为大齐的首相,日后李愔想要帮助李治,必定需要王安的大力配合,所以事先给他提个醒,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以免到时出什么差错。
只是王安考虑到这件事牵扯太深,大唐的太子李治他也见过,感觉对方不像是能承担这种大任的人,因此他担心万一在改革时真的出现什么差错,会让大齐也陷进去,只是王安十分了解李愔,一看他说话的样子和脸上的神态,立刻知道这件事李愔已经做出决定,任何人都无法再更改,因此只得暗中做好准备。
几个月后,已经休养完毕的吕万回到台湾,结果得到了李愔的亲自接见,而且在接见之时,李愔亲口宣布赐予吕万伯爵的爵位,同时他还向各个报纸的先生表示,将在大齐的各个行业中,选拔出一批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巨大贡献的人授予爵位。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爆了整个社会,不但大齐国内对此反应强烈,无数自认有资格获得爵位的人争相奔走,为自己增加一些声望。甚至连大唐国内也是反响强烈,特别是大唐的工商业界,不少人都在后悔没有早点移民大齐的同时,也开始安排自己在大唐的产业,然后将重心向大齐转移。
“陛下,大齐此举无异于明抢,数日之内,我大唐就已经有数家有名的大商人开始向大齐转移资产,若是再放任下去,恐怕真的会让我大唐的商业一蹶不振啊!”两仪殿的书房内,长孙无忌一脸痛心疾首的向李世民陈述道。
长孙无忌递交给王安的公文,想要限制大唐商人在大齐的落户,结果却得到对方委婉的拒绝,紧接着李愔又给一些对社会贡献极大的平民授予爵位,其中有文士、有老师、有发明家,不过其中人数最多的,却还要数各行各业的大商人、大工厂主和大种植园主,这些人大都在社会上拥有相当的声望,而且本身的道德也没有问题,被授予爵位也是众望所归。
李世民虽然刚过五十,但是多年的政务操劳,已经让他显露出一种苍老之色,额头上的皱纹比原来又多了几条,两鬓的头发也已经花白,若是不知道的人,恐怕会认为李世民最少也有六十岁了。
只见李世民听完长孙无忌的陈述后,却是露出一个微笑道:“无忌啊,这件事我已经知道了,只是六郎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大齐不可能对商人的去留做出限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大唐要如何才能留住商人?”
听到李世民无动于衷的回答,长孙无忌先是一愣,紧接着再次上前道:“陛下,臣也知道根本在于我大唐,但是我大唐本就是以农立国,先天上就比不上大齐,想要留住商人,就必须对一些律法做出修改,但这却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实在是动不得,因此臣只能希望大齐看在往日大唐对他们的帮助上,能够做出一些牺牲,可是……”
“好了,不要说了!”长孙无忌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李世民挥手打断。接着只见李世民站起来转身说道:“这件事到此为止吧,六郎他有自己的打算,况且也不是所有商人都愿意离开大唐,比如像瓷器和丝绸这种传统行业,海外可是供不应求,你可以安排人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将大唐的一些优势行业扩大,这样也能弥补一些商人流失带来的损失!”
李世民说完,背对着长孙无忌摆了摆手,示意让他离开。结果长孙无忌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施礼之后转身离开了书房。
等到长孙无忌离开后,李世民站在那里却是一动不动。这时从旁边的屏风后面转过一个人,身长玉立容貌俊美,正是大唐太子李治。只见他走到李世民的身后,施一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治儿,你舅舅的话都听到了吗?”李世民这时才转过身来,目光平静的看着李治问道。他知道今天长孙无忌会来找自己禀报这件事,所以事先就把李治叫来,让他藏在屏风后面,听一听长孙无忌在说些什么,思考一下对方话中的深意。
“启禀父皇,儿臣都听到了。”李治也是神色平静的回答道。
“有何感想?”李世民忽然露出一种考量的目光看向李治。
只见李治停下来想了一下,脸上露出几分犹豫之色,不过最后还是目光坚定的回答道:“启禀父皇,儿臣觉得舅舅有私心!”
听到李治直言不讳的指出长孙无忌有私心,李世民却是露出一种欣赏的神色,看向李治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满意,接着又柔声说道:“哦?治儿你为何会觉得你舅舅有私心?”
李治这时露出一脸坚定的表情道:“父皇,据儿臣所知,舅舅他们长孙氏通过这些年的吞并,把持着西域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生产,每年他们靠着囤积棉花,哄抬棉花的价格,使得不少纺织厂都要看长孙氏的脸色行事,而且在最近几年,长孙氏正慢慢的进入纺织行业,开办了不少的纺织厂,相信再过几年,长孙氏就将成为纺织业的一个巨头。”
李治说到这里时,抬头看了一眼父亲的神色,结果发现李世民脸色柔和,当下又大胆的接着道:“无论是之前的吞并土地,还是现在的大举进入纺织业,长孙氏都用了一些或明或暗的权势手段,这些行为若是放在六哥那里,肯定会被冠以扰乱商业秩序的罪名,轻则没收非法所得,重则有可能入狱判刑,但是我大唐却没有这方面的律法,不但无法保障那些受害商人的权益,同时也无法给长孙氏定罪……”
还没等李治说到最后的关键处,却被李世民打断道:“不错,治儿你倒是看的明白,国内类似长孙氏的这些行为还有很多,而且大都与权贵豪强有关,这也是大唐的商人纷纷去往大齐的原因,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所以想要让大唐留住商人,就必须要有一场类似商鞅变法的行动,只是这场变法肯定会让长孙氏这种权贵豪强的利益受损,你舅舅很清楚这一点,而且很不幸的是,他选择了站在家族那边!”
李治听后则是一脸欣喜,上前一步躬身道:“原来父皇你早就看明白了,儿臣本来还担心……担心……”
李治说到最后有些太兴奋,差点把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这时才猛然惊醒,却是不敢再说下去,反倒是李世民轻笑一声道:“你是不是担心为父的思想陈腐,看不出我大唐的问题所在?”
“儿臣不敢!”李治显得有些窘迫,心想自己还真是小看了父皇,本以为自己从小跟着六哥,后来又去台湾生活过一年多时间,自问将大唐和大齐两国的差异看的十分清楚,也明白大唐的问题在哪里,没想到父皇他老人家却是比自己看的还清楚。
“行了,没什么敢不敢的,今天只有我们父子二人,你就当和父亲说一些心里话吧,把你心中如何想的,日后打算如何做的都说一遍!”李世民笑着开口道。
其实李治也早就想找李世民谈一谈大唐的现状了,因此听后深吸了口气,一脸坚毅的开口道:“父皇,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儿臣也认为大唐急需一场变法,用六哥的话说,其实就是一场社会变革,想要推动这场变革,就必须有父皇您的支持,然后再由一些得力的人手实施,若是顺利的话,几十年后,我大唐必定也能像六哥的大齐一样,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几十年?”李世民轻轻的重复了一遍,接着十分无奈的开口道,“治儿,你能看出这场变革需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这让为父十分欣慰,只是为父的年纪大了,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推动这场变革,所以这个重任只能落到你的身上了!”(未完待续。)
当然了,上面谈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全都是哲学方面的,李世民和李愔未必懂这些,甚至就算是懂,他们也不会放在心上。不过他们身为帝王,却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大唐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否则将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只是李世民的年纪大了,思想也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推动这场变革,只得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继承人李治身上,只是李世民对李治并不放心,因此就给李愔写信,让他一定要帮助李治,完成这场关系到大唐生死存亡的变革。
这件事李愔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不过今天却对王安讲了出来,这主要是因为王安身为大齐的首相,日后李愔想要帮助李治,必定需要王安的大力配合,所以事先给他提个醒,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以免到时出什么差错。
只是王安考虑到这件事牵扯太深,大唐的太子李治他也见过,感觉对方不像是能承担这种大任的人,因此他担心万一在改革时真的出现什么差错,会让大齐也陷进去,只是王安十分了解李愔,一看他说话的样子和脸上的神态,立刻知道这件事李愔已经做出决定,任何人都无法再更改,因此只得暗中做好准备。
几个月后,已经休养完毕的吕万回到台湾,结果得到了李愔的亲自接见,而且在接见之时,李愔亲口宣布赐予吕万伯爵的爵位,同时他还向各个报纸的先生表示,将在大齐的各个行业中,选拔出一批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巨大贡献的人授予爵位。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爆了整个社会,不但大齐国内对此反应强烈,无数自认有资格获得爵位的人争相奔走,为自己增加一些声望。甚至连大唐国内也是反响强烈,特别是大唐的工商业界,不少人都在后悔没有早点移民大齐的同时,也开始安排自己在大唐的产业,然后将重心向大齐转移。
“陛下,大齐此举无异于明抢,数日之内,我大唐就已经有数家有名的大商人开始向大齐转移资产,若是再放任下去,恐怕真的会让我大唐的商业一蹶不振啊!”两仪殿的书房内,长孙无忌一脸痛心疾首的向李世民陈述道。
长孙无忌递交给王安的公文,想要限制大唐商人在大齐的落户,结果却得到对方委婉的拒绝,紧接着李愔又给一些对社会贡献极大的平民授予爵位,其中有文士、有老师、有发明家,不过其中人数最多的,却还要数各行各业的大商人、大工厂主和大种植园主,这些人大都在社会上拥有相当的声望,而且本身的道德也没有问题,被授予爵位也是众望所归。
李世民虽然刚过五十,但是多年的政务操劳,已经让他显露出一种苍老之色,额头上的皱纹比原来又多了几条,两鬓的头发也已经花白,若是不知道的人,恐怕会认为李世民最少也有六十岁了。
只见李世民听完长孙无忌的陈述后,却是露出一个微笑道:“无忌啊,这件事我已经知道了,只是六郎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大齐不可能对商人的去留做出限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大唐要如何才能留住商人?”
听到李世民无动于衷的回答,长孙无忌先是一愣,紧接着再次上前道:“陛下,臣也知道根本在于我大唐,但是我大唐本就是以农立国,先天上就比不上大齐,想要留住商人,就必须对一些律法做出修改,但这却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实在是动不得,因此臣只能希望大齐看在往日大唐对他们的帮助上,能够做出一些牺牲,可是……”
“好了,不要说了!”长孙无忌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李世民挥手打断。接着只见李世民站起来转身说道:“这件事到此为止吧,六郎他有自己的打算,况且也不是所有商人都愿意离开大唐,比如像瓷器和丝绸这种传统行业,海外可是供不应求,你可以安排人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将大唐的一些优势行业扩大,这样也能弥补一些商人流失带来的损失!”
李世民说完,背对着长孙无忌摆了摆手,示意让他离开。结果长孙无忌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施礼之后转身离开了书房。
等到长孙无忌离开后,李世民站在那里却是一动不动。这时从旁边的屏风后面转过一个人,身长玉立容貌俊美,正是大唐太子李治。只见他走到李世民的身后,施一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治儿,你舅舅的话都听到了吗?”李世民这时才转过身来,目光平静的看着李治问道。他知道今天长孙无忌会来找自己禀报这件事,所以事先就把李治叫来,让他藏在屏风后面,听一听长孙无忌在说些什么,思考一下对方话中的深意。
“启禀父皇,儿臣都听到了。”李治也是神色平静的回答道。
“有何感想?”李世民忽然露出一种考量的目光看向李治。
只见李治停下来想了一下,脸上露出几分犹豫之色,不过最后还是目光坚定的回答道:“启禀父皇,儿臣觉得舅舅有私心!”
听到李治直言不讳的指出长孙无忌有私心,李世民却是露出一种欣赏的神色,看向李治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满意,接着又柔声说道:“哦?治儿你为何会觉得你舅舅有私心?”
李治这时露出一脸坚定的表情道:“父皇,据儿臣所知,舅舅他们长孙氏通过这些年的吞并,把持着西域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生产,每年他们靠着囤积棉花,哄抬棉花的价格,使得不少纺织厂都要看长孙氏的脸色行事,而且在最近几年,长孙氏正慢慢的进入纺织行业,开办了不少的纺织厂,相信再过几年,长孙氏就将成为纺织业的一个巨头。”
李治说到这里时,抬头看了一眼父亲的神色,结果发现李世民脸色柔和,当下又大胆的接着道:“无论是之前的吞并土地,还是现在的大举进入纺织业,长孙氏都用了一些或明或暗的权势手段,这些行为若是放在六哥那里,肯定会被冠以扰乱商业秩序的罪名,轻则没收非法所得,重则有可能入狱判刑,但是我大唐却没有这方面的律法,不但无法保障那些受害商人的权益,同时也无法给长孙氏定罪……”
还没等李治说到最后的关键处,却被李世民打断道:“不错,治儿你倒是看的明白,国内类似长孙氏的这些行为还有很多,而且大都与权贵豪强有关,这也是大唐的商人纷纷去往大齐的原因,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所以想要让大唐留住商人,就必须要有一场类似商鞅变法的行动,只是这场变法肯定会让长孙氏这种权贵豪强的利益受损,你舅舅很清楚这一点,而且很不幸的是,他选择了站在家族那边!”
李治听后则是一脸欣喜,上前一步躬身道:“原来父皇你早就看明白了,儿臣本来还担心……担心……”
李治说到最后有些太兴奋,差点把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这时才猛然惊醒,却是不敢再说下去,反倒是李世民轻笑一声道:“你是不是担心为父的思想陈腐,看不出我大唐的问题所在?”
“儿臣不敢!”李治显得有些窘迫,心想自己还真是小看了父皇,本以为自己从小跟着六哥,后来又去台湾生活过一年多时间,自问将大唐和大齐两国的差异看的十分清楚,也明白大唐的问题在哪里,没想到父皇他老人家却是比自己看的还清楚。
“行了,没什么敢不敢的,今天只有我们父子二人,你就当和父亲说一些心里话吧,把你心中如何想的,日后打算如何做的都说一遍!”李世民笑着开口道。
其实李治也早就想找李世民谈一谈大唐的现状了,因此听后深吸了口气,一脸坚毅的开口道:“父皇,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儿臣也认为大唐急需一场变法,用六哥的话说,其实就是一场社会变革,想要推动这场变革,就必须有父皇您的支持,然后再由一些得力的人手实施,若是顺利的话,几十年后,我大唐必定也能像六哥的大齐一样,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几十年?”李世民轻轻的重复了一遍,接着十分无奈的开口道,“治儿,你能看出这场变革需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这让为父十分欣慰,只是为父的年纪大了,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推动这场变革,所以这个重任只能落到你的身上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