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给街巷取名的方式通常比较直观,街巷上住着李姓大户,便以李家巷称之;街上时常有黑衣卫士聚集,就称之为乌衣巷;荀彧的目的地——青梅巷,最大的特征也不过是巷口的几株梅树罢了。
时值隆冬时节,自然没有果实累累,枝叶茂盛的梅树来应景,不过,当荀彧所乘的乌蓬马车停在某间宅院门前时,依然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清幽雅致之气。
还没进门,就能闻到院内传出的那股沛然清香,仔细聆听,虽不闻丝竹管弦之声,但依稀可闻的水沸之声却半点不见庖厨的俗气。
荀彧向车夫摆摆手,示意对方在门外远处等候,自己整了整衣冠,也不叩门,径自推门而入,看他那行云流水的动作,竟似早就知道门只是虚掩,聊以候客一般。
走不多远,荀彧忽地扬声长笑道:“不知哪位高士在堂,竟惹得奉孝这般好兴致,亲手煮茶奉盏以款?荀彧不才,吝请一见。”
厅堂内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悠然答道:“所谓见山不是山,嘉本以为这话指的只是那些愚人,却不想文若兄竟然也为俗事所惑,以至着了相,迷了灵慧,枉费了小弟虚席待客的这番情意。可惜,可叹啊……”
“唔?”荀彧微微一怔。
颍川荀家乃是百年世家,他的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家中出仕为官者更是数不胜数,闻名天下的颍川书院,正是由荀家的一所别院改建而成。
因为这个渊源,荀家虽然没有四世三公的袁家那样的显赫与野心,但荀家子弟无不交游极广,人脉遍布天下,荀彧正是其中翘楚。
郭嘉为人清高,不屑象普通士子那样到处拜会名士,参加士子集会以扬名,故而才华虽高,名声却不显于外,其人的性格为人更是乏人知晓。
但对荀彧来说,这些都不是秘密,他很清楚郭嘉的爱好和习惯。这个年轻人自幼身体就不好,却又喜欢通宵达旦的读书或清谈,因身体之故不能饮酒,故而只能以茶代之。
他在院外就闻到了那股清香气息,通过曹军的情报系统,又得知有某些神秘来客在城中活动,所以一口道出,郭嘉是在招待某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却不想对方矢口否认,并且直言说:是在虚席等候自己……饶是荀彧素有机变之能,一时也不知该如何作答圆场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若兄何故迟疑不进?莫不是嫌弃小弟这间陋室过于简陋,不足以招待贵客吗?”语调平稳,意态从容,厅堂中的郭嘉似乎完全不知道荀彧的尴尬似的,只是淡然延客。
“那就叨扰了。”荀彧一边举步入堂,一边暗自苦笑。
早就知道此间主人性情清高,言辞犀利,不是个好相与的。本待挑破某些关系,借以在气势上占个上风,至少不落下风,谁知还是被人一句话就给压回来了。不是自己不努力,实在是对方太高明了啊。
好在自己不是来审案的,而是来探口风,施以笼络来的,不然今天这档子事儿啊,还真不是一般的难办。
室内的布置很简单,郭嘉原也不是真正的主人,只是暂时借住而已,故而也没什么陈设。
一张书案摆在中央,左手边是书架,除了藏书之外,还摆了一张古琴。另一侧却是炉灶,炉膛中木炭烧得正旺,炭火之上,被擦洗得甑明瓦亮的铜壶已是沸然有声。
郭嘉正肃坐在炭火前,神情庄肃,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在煮茶,而是在做着某件关乎天下兴亡,社稷安危的大事一般。
更让人无从置评的是,这般凝重之中,偏偏又带了一丝闲逸之气,正合了郭嘉那句见山不是山的禅机——壶里煮的,看起来是茶,其实不是茶,而是天下。
郭嘉也不招呼荀彧,只是凝神听着水声,须臾,他面露喜色,从旁边取过两只磁瓶,将其置于距离炭盆稍远的地方摆正。接着又缓缓起身,从书架上取了一柄非常干净的银勺,在两个磁瓶其中之一舀出小半勺雪花一样白的精盐,打开铜壶盖子,轻轻放进了水里。
直到这时,他才回转身来,冲荀彧略带歉意的笑笑,以示对方稍等。然后又把心思转回到铜壶上。
待壶中的水声稍大,他揭开壶盖,用另一把银勺撇净水面上的细碎泡沫。接着,再次盖住了铜壶。
顷刻之后,壶中水沸声如落珠。
郭嘉再度掀开壶盖,此番却不撇水,而是用一把大铜勺将沸水舀出两大勺来,倒入事先预备好的磁碗内。随即,用一根竹夹子在水中轻轻搅拌,边搅,边用银勺从另一根天青色瓷瓶内舀了些细如碎米般的茶末,缓缓投入沸水之内。
此时斗室内已经是茶香四溢,不用喝,便已醺然。
在汉代,茶还只流行于上层社会,非勋贵公卿不能品尝。而汉朝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高峰,无论是在国力武功,还是在礼仪文化上,流行于贵族阶层的饮茶之礼自然应运而生。
荀彧也是豪门世家出身,对此倒也不会陌生,不过,他从未见过有人能将这煮茶、饮茶之礼,演绎出这等境界,这简直已经不是一种礼仪,而是应该以‘道’称之。
荀彧只觉身不由己一般,机械般地随着对方请茶的动作而举盏,随着郭嘉落盏的动作而直腰,只觉得对方的每一个动作都暗含节律,如临风而起舞,美不胜收,根本忘记了去品口中茶水是何滋味!
对方身上的衣裳不过青衣麻布,茶具也远称不上名贵,茶室亦不过数尺斗室而已,远称不上堂皇,然而,在荀彧眼中,眼前之人直如浊世之中的翩翩佳公子,举手投足之间,一丝烟火气也无。
这一刻,他已然有了明悟:自己彻底失去了这场谈话的主动权。不过,既然遇上的是这么一个对象,自己输得却也不冤。同时,他也在庆幸,好在劝住了主公,没当真遣人相召,不然的话,这事情恐怕就要棘手了。
那铜壶本来就不大,须臾之间,一壶水分完,郭嘉略略谦逊几句,意思是准备不足,并非有心怠慢远客,荀彧也终于算是找到了个说话的机会。
“奉孝,愚兄今日会来,也是偶然起念,你怎会早早知道?莫非这世间当真有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之能?”
“未卜先知,纯属虚妄,然则,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嘉虽不才,但这见微知著的本领,还是有那么几分的。”从荀彧一进门开始,两人就在打机锋,不过,郭嘉的言辞却很直接。
“当日小弟离开邺城南渡,文若兄就已经来过一次,邀嘉往曹将军幕府效力,小弟以不甘人下的理由拒之。志才兄远赴琅琊,策动泰山群寇攻青州,也非是什么秘密,今日夏侯杰快马由东门入城,形容狼狈,这泰山一战的胜负,志才兄的安危,岂不是已然分明?”
郭嘉脸上不见得意,反而泛着一丝沉痛之色,语气却依旧是淡淡的:“日前曹子孝将军在清河战没,军中已是争议四起,而今志才兄又去,青州横扫河北之势已然无可抵挡,对孟德将军来说,应该已经是内忧外患,焦头烂额了吧?”
不等荀彧说话,他便自问自答道:“嘉自忖还有那么几分薄名,志才兄也对嘉颇为推崇,若是昔人果然已没,临终之际,想必也是有所交待。既如此,文若兄今日来,是应有之义,若是不来,那才真是小弟看走了眼,将孟德将军看得过高了呢。”
淡淡几句话,前因后果,涉及的诸多复杂关联,已是清清楚楚,条理分明,荀彧只觉一阵无语,预先准备好的那些言辞,竟是尽数作废,没一句再能用得上。
荀彧生平见过的人物太多太多,以他的眼力和识人之明,除了王羽那个怪胎之外,从未遇上任何一个让他怎么也看不透的人物。
直到今天,他真正看到了这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人真正的才华,鬼神难测的才华,他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识人之明,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天下之大,人才辈出,岂是他荀彧一目可以尽收的?
这不是他和郭嘉的第一次会面。
袁绍入主冀州时,和很多颇具才名的士子一样,郭嘉曾受辛评、郭图之邀,北上邺城,加入了袁绍的幕府。其中如牵招一般,出人头地者有之;和大多数人一样,默默无闻者有之;只有郭嘉是最特别的。
他在袁绍的声势最大,在界桥阻挡了公孙瓒和王羽联手的锋芒的那一刻,断言道:袁绍不懂用人,非成大事之人。然后飘然离去。
这是个相当不起眼的事件,连向郭嘉发出邀请的郭图和辛评都没放在心上,更别提志得意满的袁绍了。唯一对此事表示关注的,唯有戏志才。
他执掌曹军的情报系统,大事小情都瞒不过他,而他又是颍川名士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意识到了郭嘉的才华之人。
戏志才将这个消息转达给了荀彧,于是才有了荀彧的第一次招揽。结果两人见面后,郭嘉坦言表示,不肯居于人下,哪怕在他之上的首席军师是好友戏志才也一样。
这样的条件,荀彧当然没法答允,别说他这个幕僚,就算是曹操,也不可能随便就答应这种条件啊!
军中最重规矩,华夏文明最看重的同样也是上下尊卑之别,戏志才干的好好的,立功无数,哪有给郭嘉上位的余地?更何况,郭嘉后来居上,越过的可不仅仅是戏志才一个人,而是整个幕府!
当时荀彧没见识到郭嘉的才华,倒是将其狂傲清高之气领略了个十足十,事后回报,曹操也没当一回事,这件事就这么耽搁下来了。
这次接触,郭嘉的作风依然和从前一样直截了当,但不同的是,他这次没有刻意谈条件,而是将他的才华谋略不着痕迹的展示了出来,一下就把荀彧给震住了。
从入门到现在,郭嘉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的放矢的,给荀彧带来的,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震惊。
再想到郭嘉对袁绍的精准预言,以及戏志才临终之际的郑重举荐,荀彧对这位鬼才的重视,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就在荀彧思绪翻涌的当口,郭嘉又用淡淡一句话,彻底击垮了他的心防。
“其实文若兄想的倒也不错,青州的确来过人了,就在昨夜。若只是以时间而论,文若兄其实是差了一步的。”
郭嘉一脸的云淡风轻,神情语气,都是那样的淡然,说出来的话,却像是惊雷一般,在荀彧耳边轰然炸响。
(未完待续)
时值隆冬时节,自然没有果实累累,枝叶茂盛的梅树来应景,不过,当荀彧所乘的乌蓬马车停在某间宅院门前时,依然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清幽雅致之气。
还没进门,就能闻到院内传出的那股沛然清香,仔细聆听,虽不闻丝竹管弦之声,但依稀可闻的水沸之声却半点不见庖厨的俗气。
荀彧向车夫摆摆手,示意对方在门外远处等候,自己整了整衣冠,也不叩门,径自推门而入,看他那行云流水的动作,竟似早就知道门只是虚掩,聊以候客一般。
走不多远,荀彧忽地扬声长笑道:“不知哪位高士在堂,竟惹得奉孝这般好兴致,亲手煮茶奉盏以款?荀彧不才,吝请一见。”
厅堂内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悠然答道:“所谓见山不是山,嘉本以为这话指的只是那些愚人,却不想文若兄竟然也为俗事所惑,以至着了相,迷了灵慧,枉费了小弟虚席待客的这番情意。可惜,可叹啊……”
“唔?”荀彧微微一怔。
颍川荀家乃是百年世家,他的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家中出仕为官者更是数不胜数,闻名天下的颍川书院,正是由荀家的一所别院改建而成。
因为这个渊源,荀家虽然没有四世三公的袁家那样的显赫与野心,但荀家子弟无不交游极广,人脉遍布天下,荀彧正是其中翘楚。
郭嘉为人清高,不屑象普通士子那样到处拜会名士,参加士子集会以扬名,故而才华虽高,名声却不显于外,其人的性格为人更是乏人知晓。
但对荀彧来说,这些都不是秘密,他很清楚郭嘉的爱好和习惯。这个年轻人自幼身体就不好,却又喜欢通宵达旦的读书或清谈,因身体之故不能饮酒,故而只能以茶代之。
他在院外就闻到了那股清香气息,通过曹军的情报系统,又得知有某些神秘来客在城中活动,所以一口道出,郭嘉是在招待某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却不想对方矢口否认,并且直言说:是在虚席等候自己……饶是荀彧素有机变之能,一时也不知该如何作答圆场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若兄何故迟疑不进?莫不是嫌弃小弟这间陋室过于简陋,不足以招待贵客吗?”语调平稳,意态从容,厅堂中的郭嘉似乎完全不知道荀彧的尴尬似的,只是淡然延客。
“那就叨扰了。”荀彧一边举步入堂,一边暗自苦笑。
早就知道此间主人性情清高,言辞犀利,不是个好相与的。本待挑破某些关系,借以在气势上占个上风,至少不落下风,谁知还是被人一句话就给压回来了。不是自己不努力,实在是对方太高明了啊。
好在自己不是来审案的,而是来探口风,施以笼络来的,不然今天这档子事儿啊,还真不是一般的难办。
室内的布置很简单,郭嘉原也不是真正的主人,只是暂时借住而已,故而也没什么陈设。
一张书案摆在中央,左手边是书架,除了藏书之外,还摆了一张古琴。另一侧却是炉灶,炉膛中木炭烧得正旺,炭火之上,被擦洗得甑明瓦亮的铜壶已是沸然有声。
郭嘉正肃坐在炭火前,神情庄肃,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在煮茶,而是在做着某件关乎天下兴亡,社稷安危的大事一般。
更让人无从置评的是,这般凝重之中,偏偏又带了一丝闲逸之气,正合了郭嘉那句见山不是山的禅机——壶里煮的,看起来是茶,其实不是茶,而是天下。
郭嘉也不招呼荀彧,只是凝神听着水声,须臾,他面露喜色,从旁边取过两只磁瓶,将其置于距离炭盆稍远的地方摆正。接着又缓缓起身,从书架上取了一柄非常干净的银勺,在两个磁瓶其中之一舀出小半勺雪花一样白的精盐,打开铜壶盖子,轻轻放进了水里。
直到这时,他才回转身来,冲荀彧略带歉意的笑笑,以示对方稍等。然后又把心思转回到铜壶上。
待壶中的水声稍大,他揭开壶盖,用另一把银勺撇净水面上的细碎泡沫。接着,再次盖住了铜壶。
顷刻之后,壶中水沸声如落珠。
郭嘉再度掀开壶盖,此番却不撇水,而是用一把大铜勺将沸水舀出两大勺来,倒入事先预备好的磁碗内。随即,用一根竹夹子在水中轻轻搅拌,边搅,边用银勺从另一根天青色瓷瓶内舀了些细如碎米般的茶末,缓缓投入沸水之内。
此时斗室内已经是茶香四溢,不用喝,便已醺然。
在汉代,茶还只流行于上层社会,非勋贵公卿不能品尝。而汉朝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高峰,无论是在国力武功,还是在礼仪文化上,流行于贵族阶层的饮茶之礼自然应运而生。
荀彧也是豪门世家出身,对此倒也不会陌生,不过,他从未见过有人能将这煮茶、饮茶之礼,演绎出这等境界,这简直已经不是一种礼仪,而是应该以‘道’称之。
荀彧只觉身不由己一般,机械般地随着对方请茶的动作而举盏,随着郭嘉落盏的动作而直腰,只觉得对方的每一个动作都暗含节律,如临风而起舞,美不胜收,根本忘记了去品口中茶水是何滋味!
对方身上的衣裳不过青衣麻布,茶具也远称不上名贵,茶室亦不过数尺斗室而已,远称不上堂皇,然而,在荀彧眼中,眼前之人直如浊世之中的翩翩佳公子,举手投足之间,一丝烟火气也无。
这一刻,他已然有了明悟:自己彻底失去了这场谈话的主动权。不过,既然遇上的是这么一个对象,自己输得却也不冤。同时,他也在庆幸,好在劝住了主公,没当真遣人相召,不然的话,这事情恐怕就要棘手了。
那铜壶本来就不大,须臾之间,一壶水分完,郭嘉略略谦逊几句,意思是准备不足,并非有心怠慢远客,荀彧也终于算是找到了个说话的机会。
“奉孝,愚兄今日会来,也是偶然起念,你怎会早早知道?莫非这世间当真有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之能?”
“未卜先知,纯属虚妄,然则,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嘉虽不才,但这见微知著的本领,还是有那么几分的。”从荀彧一进门开始,两人就在打机锋,不过,郭嘉的言辞却很直接。
“当日小弟离开邺城南渡,文若兄就已经来过一次,邀嘉往曹将军幕府效力,小弟以不甘人下的理由拒之。志才兄远赴琅琊,策动泰山群寇攻青州,也非是什么秘密,今日夏侯杰快马由东门入城,形容狼狈,这泰山一战的胜负,志才兄的安危,岂不是已然分明?”
郭嘉脸上不见得意,反而泛着一丝沉痛之色,语气却依旧是淡淡的:“日前曹子孝将军在清河战没,军中已是争议四起,而今志才兄又去,青州横扫河北之势已然无可抵挡,对孟德将军来说,应该已经是内忧外患,焦头烂额了吧?”
不等荀彧说话,他便自问自答道:“嘉自忖还有那么几分薄名,志才兄也对嘉颇为推崇,若是昔人果然已没,临终之际,想必也是有所交待。既如此,文若兄今日来,是应有之义,若是不来,那才真是小弟看走了眼,将孟德将军看得过高了呢。”
淡淡几句话,前因后果,涉及的诸多复杂关联,已是清清楚楚,条理分明,荀彧只觉一阵无语,预先准备好的那些言辞,竟是尽数作废,没一句再能用得上。
荀彧生平见过的人物太多太多,以他的眼力和识人之明,除了王羽那个怪胎之外,从未遇上任何一个让他怎么也看不透的人物。
直到今天,他真正看到了这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人真正的才华,鬼神难测的才华,他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识人之明,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天下之大,人才辈出,岂是他荀彧一目可以尽收的?
这不是他和郭嘉的第一次会面。
袁绍入主冀州时,和很多颇具才名的士子一样,郭嘉曾受辛评、郭图之邀,北上邺城,加入了袁绍的幕府。其中如牵招一般,出人头地者有之;和大多数人一样,默默无闻者有之;只有郭嘉是最特别的。
他在袁绍的声势最大,在界桥阻挡了公孙瓒和王羽联手的锋芒的那一刻,断言道:袁绍不懂用人,非成大事之人。然后飘然离去。
这是个相当不起眼的事件,连向郭嘉发出邀请的郭图和辛评都没放在心上,更别提志得意满的袁绍了。唯一对此事表示关注的,唯有戏志才。
他执掌曹军的情报系统,大事小情都瞒不过他,而他又是颍川名士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意识到了郭嘉的才华之人。
戏志才将这个消息转达给了荀彧,于是才有了荀彧的第一次招揽。结果两人见面后,郭嘉坦言表示,不肯居于人下,哪怕在他之上的首席军师是好友戏志才也一样。
这样的条件,荀彧当然没法答允,别说他这个幕僚,就算是曹操,也不可能随便就答应这种条件啊!
军中最重规矩,华夏文明最看重的同样也是上下尊卑之别,戏志才干的好好的,立功无数,哪有给郭嘉上位的余地?更何况,郭嘉后来居上,越过的可不仅仅是戏志才一个人,而是整个幕府!
当时荀彧没见识到郭嘉的才华,倒是将其狂傲清高之气领略了个十足十,事后回报,曹操也没当一回事,这件事就这么耽搁下来了。
这次接触,郭嘉的作风依然和从前一样直截了当,但不同的是,他这次没有刻意谈条件,而是将他的才华谋略不着痕迹的展示了出来,一下就把荀彧给震住了。
从入门到现在,郭嘉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的放矢的,给荀彧带来的,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震惊。
再想到郭嘉对袁绍的精准预言,以及戏志才临终之际的郑重举荐,荀彧对这位鬼才的重视,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就在荀彧思绪翻涌的当口,郭嘉又用淡淡一句话,彻底击垮了他的心防。
“其实文若兄想的倒也不错,青州的确来过人了,就在昨夜。若只是以时间而论,文若兄其实是差了一步的。”
郭嘉一脸的云淡风轻,神情语气,都是那样的淡然,说出来的话,却像是惊雷一般,在荀彧耳边轰然炸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