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奇人录 作者:杏林春暖
337章 阴阳之辩
都市奇人录 作者:杏林春暖
337章 阴阳之辩
337章 阴阳之辩
继续回答黄帝内经。上篇讲了黄帝内经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黄帝内经到底在说什么。黄帝内经说的是这个宇宙的太素层次,而不是我们现在肉眼看到的这个世界,所以黄帝内经为什么难以理解,就是因为这里。我们现在的科学都是在太极这个层次上的,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物质实体层面的,简单的说就是眼见为实。只有看到的东西,才被认为是存在的。看不到的东西就认为不存在,这么这种思想只是停留在太极这个层面。抱着这个态度去看黄帝内经的话,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本书就是迷信。
所以一个人的世界观很重要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对其的影响是深远的,要正确解读黄帝内经,必须抛开现代文明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不然我说的这些东西,你们是无法理解的。
黄帝内经开篇说道:“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段的意思,最后一句是个隐语,也是个双关语。成而登天。表面意思是成年后登上天子之位,一统华夏。暗地里指黄帝飞升做了神仙,暗地里说黄帝是一位道家修行者。所以上古真天论排第一篇,就是为了点明主旨之所在,也隐隐暗示,这部书其实明面上是医经,实际上是道经。并且上古真天论一直是后世争论的焦点,为什么成为焦点,哪个地方引起争论。就是因为这句: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争论的焦点在于上古真人,和至人上。这个形容上古真人和至人的话太夸张了吧,显得那么的不真实,跟古人严谨的作风不相符啊。这分明说的是神仙啊,神仙的话语出现在了医术上能严谨么?所以历代学者对这一点都争论不已,有说迷信的,有说糟粕的,反对声居多,有人甚至利用这一点来攻击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课上,老师也是迅速的带过,绝不过多的停留。为啥,老师不敢讲啊,这是迷信啊,这是糟粕啊,怎么能讲呢?
其实上古天真论之所以作为黄帝内经的首篇,就是黄帝内经的一个宗旨所在,点题所在,开篇点明黄帝内经其实是道经。而修行当然是道家的使命。修行最上等就是上古真人,其次就是至人,在其次就是圣贤,最后就是凡人的养生了,按这个层次划分的。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有神仙的,但是呢,随着世道的变迁,神仙越来越少了,能够达到一定层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所以从上古真人到凡人,也正是道家五太的一个分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人类作为个体来说,我们的社会性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情感越来越杂乱,当然等级也越来越低下,层次越来越地下,根本达不到神仙的境界,连圣贤的境界都达不到了,只能做个凡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连凡夫俗子的质量都做不好了,生活规律失衡,欲望丛生,从而导致了疾病的产生。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从太素这个层次上,来揭示一些人体奥秘,以及疾病是怎么产生的,在人体怎么发展的。也算是对凡人界做出一点贡献。以上这些就是黄帝内经的主旨。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异样的感觉。其实道家一直以来的宗旨就是内修真,外积累功德。黄帝内经就是济世之书,也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这这里为黄帝内经正本清源,也是想让大家认识一下其本来面目。黄帝内经里面没有糟粕,更没有迷信,只是现代的专家和教授不理解造成的,还有一些政治的因素在里面。大家不要轻易听信所谓专家之言,我认为大家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判断,不要盲从,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智者的所为。可能由于你经历的事情不同,看待问题的层次也不同,有些事情没经历过,是不会感受到的。比如修炼来说,你没有修炼体现的话,永远不会相信修炼的存在,你永远认为神仙只是传说。当你真正的体验到了修炼当中的内景的话,一瞬间,你的世界观将会全部改变。原本认为迷信的东西现在才知道是真实的,原本认为是糟粕的东西,现在才知道是宝贵的,原本自以为是的态度将会变得谦虚,原本随意轻视古人的行为将会变得自责。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建立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但是,修行何其困难。就算最基础的内景体验也不是很容易达到的,这里面牵扯到一个缘分问题。绝大部分人注定体验不到的,他没有这个体验的机缘。不了解的不要随意的评判,不要用自己无知去评判宇宙的无限。
古代的一个核心就是自身修行,这个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在更找的历史里都可以找到踪迹。古代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修行。这一点,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修行的后期了,这个时候战争纷杂厉害,为了私欲而战斗。人的欲望达到了一个层次,爆发了战争。修行那个时候就已经算是灭绝时期了,只有少部分流传下来。在更早的时期,应该是修行盛行的时期,比如三皇五帝时代,那个时期到底在公元前多少年,已经不可考证,但是三皇五帝时代绝对是修行的鼎盛期,可惜太过久远,加上战乱,流产下来的东西太少了。
其实很幸运,我们到今天还能看到黄帝内经。从内经的一些只言片语里面,我们可以慢慢的揣测,古人所流传下来宝贵的内涵。
内经经常出现这句话,那就是阴阳直接的关系用语。比如阳化气,阴成形。阴平阳秘。这里面的阴阳可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是教科书上阴阳之间的关系。
阳化气,阴成形。气在形先,也就是阳在阴前。阳决定阴,阳主阴从。气决定着形态。这个用西方科学解释就是事物都有场的存在的,这个场肉眼看不到,但是是存在的。场决定着物质的性质。这里的场可以理解为气。所以说阳气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是人的先天之所在,人的本源,更是决定后天阴,也就是形体的存在。所以过去修真的人说,纯阳之体。也就是先天之体的意思。
人阳气就等同于寿命的存在,这个阴阳是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阳比阴高一个层次,阳决定着阴。而不是教科书上,随便的阴阳平衡之类想当然的解释,那都是很肤浅的。这里面的阴阳关系其实很重要的,往往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情况。
我举个例子。一个危重病人,如果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后,病人出现了全身烦躁,躁动不安的情况,那么说明这个病人快要死了,这就是一种阴阳分离的景象。阴阳分离后,阳气不在藏于阴中,而浮出表面,病人表现出烦躁,身体发烫之类的表现,这个也是阳脱。阳气即将脱离,病人即将死亡的表现。
这个时候用什么药呢?
答案是伤寒论中的白通汤。
附子, 干姜,葱白三味药构成。但是这个方子的特殊之处,就是需要一个药引子。那就是猪胆汁。这个方子为什么这么奇怪呢?其实就是深刻的辩证阴阳之间的关系才产生的。
阴阳离绝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当然是要恢复阴阳之间的关系了。那么既然是阳气占主导地位,那好,我们用附子,干姜,葱白,三位阳药来补阳气。光补阳气也不行啊,已经离绝了,就算把阳气补回来,人也活不了啊,并且身体会更烫。这个时候就用猪胆汁了。利用猪胆汁的苦降之性,帮助阳气进入到阴里面,使阳气重新藏在阴里面。这就是阴平阳密。
所以说,阴阳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平衡那么简单,关系是阳气为主导,但是阳气却不现身,藏在阴里面。这才是阴阳之间真正的关系。阳藏而不显,却时刻在做功,运化阴来营养全身。(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337章 阴阳之辩在线阅读
337章 阴阳之辩
337章 阴阳之辩
337章 阴阳之辩
都市奇人录 作者:杏林春暖
337章 阴阳之辩
337章 阴阳之辩
继续回答黄帝内经。上篇讲了黄帝内经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黄帝内经到底在说什么。黄帝内经说的是这个宇宙的太素层次,而不是我们现在肉眼看到的这个世界,所以黄帝内经为什么难以理解,就是因为这里。我们现在的科学都是在太极这个层次上的,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物质实体层面的,简单的说就是眼见为实。只有看到的东西,才被认为是存在的。看不到的东西就认为不存在,这么这种思想只是停留在太极这个层面。抱着这个态度去看黄帝内经的话,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本书就是迷信。
所以一个人的世界观很重要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对其的影响是深远的,要正确解读黄帝内经,必须抛开现代文明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不然我说的这些东西,你们是无法理解的。
黄帝内经开篇说道:“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段的意思,最后一句是个隐语,也是个双关语。成而登天。表面意思是成年后登上天子之位,一统华夏。暗地里指黄帝飞升做了神仙,暗地里说黄帝是一位道家修行者。所以上古真天论排第一篇,就是为了点明主旨之所在,也隐隐暗示,这部书其实明面上是医经,实际上是道经。并且上古真天论一直是后世争论的焦点,为什么成为焦点,哪个地方引起争论。就是因为这句: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争论的焦点在于上古真人,和至人上。这个形容上古真人和至人的话太夸张了吧,显得那么的不真实,跟古人严谨的作风不相符啊。这分明说的是神仙啊,神仙的话语出现在了医术上能严谨么?所以历代学者对这一点都争论不已,有说迷信的,有说糟粕的,反对声居多,有人甚至利用这一点来攻击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课上,老师也是迅速的带过,绝不过多的停留。为啥,老师不敢讲啊,这是迷信啊,这是糟粕啊,怎么能讲呢?
其实上古天真论之所以作为黄帝内经的首篇,就是黄帝内经的一个宗旨所在,点题所在,开篇点明黄帝内经其实是道经。而修行当然是道家的使命。修行最上等就是上古真人,其次就是至人,在其次就是圣贤,最后就是凡人的养生了,按这个层次划分的。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有神仙的,但是呢,随着世道的变迁,神仙越来越少了,能够达到一定层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所以从上古真人到凡人,也正是道家五太的一个分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人类作为个体来说,我们的社会性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情感越来越杂乱,当然等级也越来越低下,层次越来越地下,根本达不到神仙的境界,连圣贤的境界都达不到了,只能做个凡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连凡夫俗子的质量都做不好了,生活规律失衡,欲望丛生,从而导致了疾病的产生。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从太素这个层次上,来揭示一些人体奥秘,以及疾病是怎么产生的,在人体怎么发展的。也算是对凡人界做出一点贡献。以上这些就是黄帝内经的主旨。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异样的感觉。其实道家一直以来的宗旨就是内修真,外积累功德。黄帝内经就是济世之书,也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这这里为黄帝内经正本清源,也是想让大家认识一下其本来面目。黄帝内经里面没有糟粕,更没有迷信,只是现代的专家和教授不理解造成的,还有一些政治的因素在里面。大家不要轻易听信所谓专家之言,我认为大家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判断,不要盲从,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智者的所为。可能由于你经历的事情不同,看待问题的层次也不同,有些事情没经历过,是不会感受到的。比如修炼来说,你没有修炼体现的话,永远不会相信修炼的存在,你永远认为神仙只是传说。当你真正的体验到了修炼当中的内景的话,一瞬间,你的世界观将会全部改变。原本认为迷信的东西现在才知道是真实的,原本认为是糟粕的东西,现在才知道是宝贵的,原本自以为是的态度将会变得谦虚,原本随意轻视古人的行为将会变得自责。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建立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但是,修行何其困难。就算最基础的内景体验也不是很容易达到的,这里面牵扯到一个缘分问题。绝大部分人注定体验不到的,他没有这个体验的机缘。不了解的不要随意的评判,不要用自己无知去评判宇宙的无限。
古代的一个核心就是自身修行,这个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在更找的历史里都可以找到踪迹。古代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修行。这一点,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修行的后期了,这个时候战争纷杂厉害,为了私欲而战斗。人的欲望达到了一个层次,爆发了战争。修行那个时候就已经算是灭绝时期了,只有少部分流传下来。在更早的时期,应该是修行盛行的时期,比如三皇五帝时代,那个时期到底在公元前多少年,已经不可考证,但是三皇五帝时代绝对是修行的鼎盛期,可惜太过久远,加上战乱,流产下来的东西太少了。
其实很幸运,我们到今天还能看到黄帝内经。从内经的一些只言片语里面,我们可以慢慢的揣测,古人所流传下来宝贵的内涵。
内经经常出现这句话,那就是阴阳直接的关系用语。比如阳化气,阴成形。阴平阳秘。这里面的阴阳可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是教科书上阴阳之间的关系。
阳化气,阴成形。气在形先,也就是阳在阴前。阳决定阴,阳主阴从。气决定着形态。这个用西方科学解释就是事物都有场的存在的,这个场肉眼看不到,但是是存在的。场决定着物质的性质。这里的场可以理解为气。所以说阳气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是人的先天之所在,人的本源,更是决定后天阴,也就是形体的存在。所以过去修真的人说,纯阳之体。也就是先天之体的意思。
人阳气就等同于寿命的存在,这个阴阳是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阳比阴高一个层次,阳决定着阴。而不是教科书上,随便的阴阳平衡之类想当然的解释,那都是很肤浅的。这里面的阴阳关系其实很重要的,往往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情况。
我举个例子。一个危重病人,如果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后,病人出现了全身烦躁,躁动不安的情况,那么说明这个病人快要死了,这就是一种阴阳分离的景象。阴阳分离后,阳气不在藏于阴中,而浮出表面,病人表现出烦躁,身体发烫之类的表现,这个也是阳脱。阳气即将脱离,病人即将死亡的表现。
这个时候用什么药呢?
答案是伤寒论中的白通汤。
附子, 干姜,葱白三味药构成。但是这个方子的特殊之处,就是需要一个药引子。那就是猪胆汁。这个方子为什么这么奇怪呢?其实就是深刻的辩证阴阳之间的关系才产生的。
阴阳离绝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当然是要恢复阴阳之间的关系了。那么既然是阳气占主导地位,那好,我们用附子,干姜,葱白,三位阳药来补阳气。光补阳气也不行啊,已经离绝了,就算把阳气补回来,人也活不了啊,并且身体会更烫。这个时候就用猪胆汁了。利用猪胆汁的苦降之性,帮助阳气进入到阴里面,使阳气重新藏在阴里面。这就是阴平阳密。
所以说,阴阳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平衡那么简单,关系是阳气为主导,但是阳气却不现身,藏在阴里面。这才是阴阳之间真正的关系。阳藏而不显,却时刻在做功,运化阴来营养全身。(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337章 阴阳之辩在线阅读
337章 阴阳之辩
337章 阴阳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