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作者:河边草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迁徙(二)
发生在大秦成武六年,草原黄羊之年的这一次蒙古部族内乱,实际上,称不上什么叛乱。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屠杀……
连年掳掠而生的汉奴群体,因不服水土,人口众多等原因,大部分被留在了东北草原南方地域。
这里正是当年塔塔尔人聚居的草原,塔塔尔人在蒙古人和金国的挤压之下,衰落下来,并最终被蒙古诸部吞并。
汉奴群体的到来,让这片草原渐渐变了模样,几年时间,渐渐在这片草原出现了一些汉人聚居的村落。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当中,在蒙古人统治下的汉奴们,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已经无需赘言。
初夜权(当然,这是汉人的叫法。)等臭名昭著的词句,在这个时候开始在东北草原出现,并得到了很多蒙古贵族的欢迎。
而到了大秦成武六年,事态开始剧烈恶化了起来。
说起来很简单,食物不够……
没有什么天灾,皆为而起。
战争给塔塔尔人造成了重创,这些年过去,加上蒙古诸部对其并不放心,攻打金国的战争中,又常常以塔塔尔人为先驱,战后分配战利品的时候,塔塔尔人却总落在后面。
塔塔尔人元气大伤之下,又要收拢汉奴,这让塔塔尔人诸部逐渐承受不住了。
就在这一年,塔塔尔人的怨气终于爆发了出来,他们不敢向强大的蒙古诸部发泄自己的不满。却将怒火对准了生活在这里的汉奴们。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屠杀就此发生。
没法计算。在这场清洗中汉人到底有多少伤亡,成千上万的汉人奴隶被砍下头颅,刚刚有了雏形的汉人村落,冒起滚滚浓烟,浓浓的血腥味儿在这片草原飘荡。
但这只是开始,走投无路之下,辽东人郑可儿兄弟三人,聚拢汉奴数十。杀死了塔塔尔人派在他们这里的百户,揭竿而起,一路向南,接连摧毁了三个塔塔尔人部落,救出汉奴数千人。
其中多半皆为妇孺,一路碾转,向长城之内逃去。
他们并没有走多远,便被塔塔尔人骑兵追上,已经绝望到极点的汉奴们,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在空旷的草原上,跟两千余塔塔尔人骑兵激战两日。
这一战。没有人再向茹毛饮血的胡人屈下膝盖,也没有人能活着见到辽东故土。
这一支逃亡队伍,最终全军覆没于草原之上。
但经此一战,汉奴的反抗猛然间便剧烈了起来,很快,不死而死,不活而活这样满含绝望的声音,出现在了汉奴中间。
不时有塔塔尔人贵族被汉人奴仆杀死的消息传播于草原之上,终于让塔塔尔人感到,事情在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蒙古诸部来人询问发生了什么,塔塔尔人贵族开始还只是敷衍,后来则变成了惊慌,在蒙古诸部来人的质问下,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波及甚广的叛乱。
当成吉思汗铁木真回到蒙古诸部的时候,这场叛乱其实已经来到了尾声。
蒙古诸部骑兵出现在塔塔尔人的草原上,他们的铁蹄踏碎了一切。
无论是塔塔尔人,还是汉奴,在彪悍勇猛而又嗜血的蒙古骑兵面前,纷纷倒下,在鲜血的刺激下,蒙古人再次失控了,这也让这场叛乱,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大清洗。
塔塔尔人的鲜血流淌不止,蒙古人也出现了伤亡,汉奴……此战过后,东北草原南方的汉奴,幸存者屈指可数。
蒙古人再次证明了自己和女真人,契丹人刚刚崛起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不同,他们甚至更加疯狂,更加嗜血。
在连年的战争中,蒙古人已经开始抛弃许多草原上约定俗成的规矩,并越来越多的开始举起屠刀,将他们的弯刀和弓箭对准毫无反抗能力的人群,来宣泄他们嗜血的本性。
成吉思汗铁木真回到蒙古诸部后,很快便终止了这场几乎毫无意义的屠杀,并象征性的惩罚了术赤为首的一些蒙古将领。
但这场杀戮,造成的影响,其实已经无法挽回,他汗帐中的汉人和蒙古人的关系,开始走向恶劣。
这也促使成吉思汗铁木真决定建立汗国,用绝对的威权,行使汗王的权力,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出一条,让蒙古人和汉人尽可能的友好相处的道路,至少,应该像女真人那样,能够驱使人数众多的汉人为自己效力。
无疑,此时的铁木真,虽然渐渐迈向暮年,但在统治手腕上,却更加的成熟了,他没有被帐下的一众蒙古将领的叫嚣所左右,他清楚的知道,一个稳固的汗国,不能光有蒙古人,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汉人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众多的草原汗王贵族……
然后便是会盟,他在盟会之上,向蒙古贵族们描述了一副美丽的画卷,让汉人耕种,获得足够的食物,让蒙古人征战,收获更多的财富和奴隶,在辽东那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强盛的蒙古汗国。
深深为汉奴所困扰的各部贵族首领,多数赞同了大汗的主张,当然,更多的则是为了摆脱汉奴这个日益沉重的包袱。
于是,在大秦成武七年的这个春天,一场罕见的大迁徙出现在东北广阔的地域上。
如果说这场迁徙只让蒙古人有些难受的话,那么,长途跋涉带给汉奴的则是血泪了。
被掳往草原,如果说只是噩梦的话,那么,这场迁徙就是真正的阿鼻地狱。
无数汉人倒毙的尸体,铺成了迁徙之路,无数冤魂,在道路之上徘徊,蒙古人的马鞭之下,汉人如同牛羊般,艰难跋涉。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长途跋涉之后,能够重回辽东故土者,十不存一。
而对于蒙古人而言,这趟旅途也并不舒服,他们需要到那片几乎完全陌生的地方,休养生息。他们的羊群,在跋涉中渐渐瘦弱,马匹在奔驰中,渐渐力不从心。
前途的渺茫,很快化为了不安,而蒙古人又将这种不安熟练的转为了残暴,一个个汉奴在鞭打下血肉模糊的倒下,一个个汉奴被拖在马尾巴后面,一声声哀嚎在汉奴中成片的响起。
而作为施暴者,却在旁边哈哈大笑,乐此不疲。
仇恨的种子在两个种族之间生根发芽,并在鲜血和生命的浇灌下快速成长。
汉奴们近乎麻木的行走在道途之上,仿佛对什么都已不在乎,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但他们眼中所见,耳中听闻,甚至嘴里咸涩的血腥味儿,都会时刻提醒他们,这一趟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
实际上,造成这一切的,只不过是盟会上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一句话,他告诉诸部首领和贵族们,他们去到辽东,在之后的征战当中,他们还会获得大量的汉人奴隶,很快便会有足够的奴隶,为他们耕种。
于是,汉奴的价值进一步降低,也间接造成了这次迁徙中的惨象。
在大秦成武七年五月间,第一批蒙古人终于踏上了辽东的土地。
六月间,蒙古人来到了曾经女真人的都城,上京。
这里已经是一片残垣断瓦的废墟,女真人走后,在这里放了一把大火,没给蒙古人留下什么。
这一年,辽东的土地上是非常混乱的。
蒙古人缺乏治政人才的缺点,被放大到了最大。
如何让汉奴耕种,如何安置迁徙而来的蒙古各部等等等等,都让这个游牧民族无所适从。
他们终于发现,出了放牧和打仗,其他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言。
幸好,他们还有一位目光长远的英明大汗,为他们想好了将来的道路。
于是,汉奴们被粗劣的统计了一下,便发下了土地,辽东的草原,在贵族们的吵吵嚷嚷声中,很快划分完毕。
而且,为了度过这一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再次召集各部战士,在这一年的秋天,向河北进发,和盘踞河北的金兵,嗯不对,应该是后周李任权所部兵马稍稍战了几场,并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胜利。
收获丰厚无比,足以让新到辽东的蒙古诸部渡过这个冬天了。
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诺言也得到了兑现,大批的奴隶,从河北被带到辽东,为这个充满血腥味的蒙古汗国,补充了最缺少的人口。
这一年秋天,辽东和河北交界之处,烽火遍地。
河北王李任权频频向后周求援,索要粮草军械,并快速的撤回了进入山东的兵马。
在这个时候,李任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险恶的处境,凭着十数万兵马,他还有着信心,将蒙古人挡在河北之外。
但事实很快便告诉他,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光靠河北一地,是无法阻挡得了的。
蒙古人几乎全都是骑兵,来去如风,根本不跟大军决战,十数万大军,集结起来,越发的笨重,只有在蒙古骑兵身后吃尘土的份儿。
所以,最好的战略其实就是在辽东进入河北的要道之上固守,这样一来,庞大的军队靡费,压的李任权几乎喘不过气来。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迁徙(二)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迁徙(二)
发生在大秦成武六年,草原黄羊之年的这一次蒙古部族内乱,实际上,称不上什么叛乱。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屠杀……
连年掳掠而生的汉奴群体,因不服水土,人口众多等原因,大部分被留在了东北草原南方地域。
这里正是当年塔塔尔人聚居的草原,塔塔尔人在蒙古人和金国的挤压之下,衰落下来,并最终被蒙古诸部吞并。
汉奴群体的到来,让这片草原渐渐变了模样,几年时间,渐渐在这片草原出现了一些汉人聚居的村落。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当中,在蒙古人统治下的汉奴们,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已经无需赘言。
初夜权(当然,这是汉人的叫法。)等臭名昭著的词句,在这个时候开始在东北草原出现,并得到了很多蒙古贵族的欢迎。
而到了大秦成武六年,事态开始剧烈恶化了起来。
说起来很简单,食物不够……
没有什么天灾,皆为而起。
战争给塔塔尔人造成了重创,这些年过去,加上蒙古诸部对其并不放心,攻打金国的战争中,又常常以塔塔尔人为先驱,战后分配战利品的时候,塔塔尔人却总落在后面。
塔塔尔人元气大伤之下,又要收拢汉奴,这让塔塔尔人诸部逐渐承受不住了。
就在这一年,塔塔尔人的怨气终于爆发了出来,他们不敢向强大的蒙古诸部发泄自己的不满。却将怒火对准了生活在这里的汉奴们。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屠杀就此发生。
没法计算。在这场清洗中汉人到底有多少伤亡,成千上万的汉人奴隶被砍下头颅,刚刚有了雏形的汉人村落,冒起滚滚浓烟,浓浓的血腥味儿在这片草原飘荡。
但这只是开始,走投无路之下,辽东人郑可儿兄弟三人,聚拢汉奴数十。杀死了塔塔尔人派在他们这里的百户,揭竿而起,一路向南,接连摧毁了三个塔塔尔人部落,救出汉奴数千人。
其中多半皆为妇孺,一路碾转,向长城之内逃去。
他们并没有走多远,便被塔塔尔人骑兵追上,已经绝望到极点的汉奴们,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在空旷的草原上,跟两千余塔塔尔人骑兵激战两日。
这一战。没有人再向茹毛饮血的胡人屈下膝盖,也没有人能活着见到辽东故土。
这一支逃亡队伍,最终全军覆没于草原之上。
但经此一战,汉奴的反抗猛然间便剧烈了起来,很快,不死而死,不活而活这样满含绝望的声音,出现在了汉奴中间。
不时有塔塔尔人贵族被汉人奴仆杀死的消息传播于草原之上,终于让塔塔尔人感到,事情在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蒙古诸部来人询问发生了什么,塔塔尔人贵族开始还只是敷衍,后来则变成了惊慌,在蒙古诸部来人的质问下,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波及甚广的叛乱。
当成吉思汗铁木真回到蒙古诸部的时候,这场叛乱其实已经来到了尾声。
蒙古诸部骑兵出现在塔塔尔人的草原上,他们的铁蹄踏碎了一切。
无论是塔塔尔人,还是汉奴,在彪悍勇猛而又嗜血的蒙古骑兵面前,纷纷倒下,在鲜血的刺激下,蒙古人再次失控了,这也让这场叛乱,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大清洗。
塔塔尔人的鲜血流淌不止,蒙古人也出现了伤亡,汉奴……此战过后,东北草原南方的汉奴,幸存者屈指可数。
蒙古人再次证明了自己和女真人,契丹人刚刚崛起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不同,他们甚至更加疯狂,更加嗜血。
在连年的战争中,蒙古人已经开始抛弃许多草原上约定俗成的规矩,并越来越多的开始举起屠刀,将他们的弯刀和弓箭对准毫无反抗能力的人群,来宣泄他们嗜血的本性。
成吉思汗铁木真回到蒙古诸部后,很快便终止了这场几乎毫无意义的屠杀,并象征性的惩罚了术赤为首的一些蒙古将领。
但这场杀戮,造成的影响,其实已经无法挽回,他汗帐中的汉人和蒙古人的关系,开始走向恶劣。
这也促使成吉思汗铁木真决定建立汗国,用绝对的威权,行使汗王的权力,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出一条,让蒙古人和汉人尽可能的友好相处的道路,至少,应该像女真人那样,能够驱使人数众多的汉人为自己效力。
无疑,此时的铁木真,虽然渐渐迈向暮年,但在统治手腕上,却更加的成熟了,他没有被帐下的一众蒙古将领的叫嚣所左右,他清楚的知道,一个稳固的汗国,不能光有蒙古人,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汉人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众多的草原汗王贵族……
然后便是会盟,他在盟会之上,向蒙古贵族们描述了一副美丽的画卷,让汉人耕种,获得足够的食物,让蒙古人征战,收获更多的财富和奴隶,在辽东那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强盛的蒙古汗国。
深深为汉奴所困扰的各部贵族首领,多数赞同了大汗的主张,当然,更多的则是为了摆脱汉奴这个日益沉重的包袱。
于是,在大秦成武七年的这个春天,一场罕见的大迁徙出现在东北广阔的地域上。
如果说这场迁徙只让蒙古人有些难受的话,那么,长途跋涉带给汉奴的则是血泪了。
被掳往草原,如果说只是噩梦的话,那么,这场迁徙就是真正的阿鼻地狱。
无数汉人倒毙的尸体,铺成了迁徙之路,无数冤魂,在道路之上徘徊,蒙古人的马鞭之下,汉人如同牛羊般,艰难跋涉。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长途跋涉之后,能够重回辽东故土者,十不存一。
而对于蒙古人而言,这趟旅途也并不舒服,他们需要到那片几乎完全陌生的地方,休养生息。他们的羊群,在跋涉中渐渐瘦弱,马匹在奔驰中,渐渐力不从心。
前途的渺茫,很快化为了不安,而蒙古人又将这种不安熟练的转为了残暴,一个个汉奴在鞭打下血肉模糊的倒下,一个个汉奴被拖在马尾巴后面,一声声哀嚎在汉奴中成片的响起。
而作为施暴者,却在旁边哈哈大笑,乐此不疲。
仇恨的种子在两个种族之间生根发芽,并在鲜血和生命的浇灌下快速成长。
汉奴们近乎麻木的行走在道途之上,仿佛对什么都已不在乎,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但他们眼中所见,耳中听闻,甚至嘴里咸涩的血腥味儿,都会时刻提醒他们,这一趟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
实际上,造成这一切的,只不过是盟会上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一句话,他告诉诸部首领和贵族们,他们去到辽东,在之后的征战当中,他们还会获得大量的汉人奴隶,很快便会有足够的奴隶,为他们耕种。
于是,汉奴的价值进一步降低,也间接造成了这次迁徙中的惨象。
在大秦成武七年五月间,第一批蒙古人终于踏上了辽东的土地。
六月间,蒙古人来到了曾经女真人的都城,上京。
这里已经是一片残垣断瓦的废墟,女真人走后,在这里放了一把大火,没给蒙古人留下什么。
这一年,辽东的土地上是非常混乱的。
蒙古人缺乏治政人才的缺点,被放大到了最大。
如何让汉奴耕种,如何安置迁徙而来的蒙古各部等等等等,都让这个游牧民族无所适从。
他们终于发现,出了放牧和打仗,其他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言。
幸好,他们还有一位目光长远的英明大汗,为他们想好了将来的道路。
于是,汉奴们被粗劣的统计了一下,便发下了土地,辽东的草原,在贵族们的吵吵嚷嚷声中,很快划分完毕。
而且,为了度过这一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再次召集各部战士,在这一年的秋天,向河北进发,和盘踞河北的金兵,嗯不对,应该是后周李任权所部兵马稍稍战了几场,并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胜利。
收获丰厚无比,足以让新到辽东的蒙古诸部渡过这个冬天了。
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诺言也得到了兑现,大批的奴隶,从河北被带到辽东,为这个充满血腥味的蒙古汗国,补充了最缺少的人口。
这一年秋天,辽东和河北交界之处,烽火遍地。
河北王李任权频频向后周求援,索要粮草军械,并快速的撤回了进入山东的兵马。
在这个时候,李任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险恶的处境,凭着十数万兵马,他还有着信心,将蒙古人挡在河北之外。
但事实很快便告诉他,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光靠河北一地,是无法阻挡得了的。
蒙古人几乎全都是骑兵,来去如风,根本不跟大军决战,十数万大军,集结起来,越发的笨重,只有在蒙古骑兵身后吃尘土的份儿。
所以,最好的战略其实就是在辽东进入河北的要道之上固守,这样一来,庞大的军队靡费,压的李任权几乎喘不过气来。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迁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