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猎奇秘籍 作者:徐梦一
第二十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二十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人的性格形成,与以家庭为主的生存环境有关,决定着性格的趋向。阿伊性格内向,受家庭的影响极大。七岁时,父亲得肝病坐医院疗养,一住七八年,一年中回家屈指可数,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里里外外一把手,既当贤妻良母,又要顶起柱子扛起梁,担起老爷们的职责,天天起早贪黑地到公社加工厂上班,挣的工分值,相当于一个整壮男劳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阿伊是长子,看到母亲白天上班,时常还加晚班。回到家,马不停蹄地操持家务。许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幼小的心灵,滋生着替母亲分担忧愁的责任感。
母亲去挑水,他说:“妈,您上班快迟到了,我去。”
母亲说:“你还小,等长高点再替妈妈挑。”她累死忙死支撑干,不忍心让孝子干重活。
有一天,母亲下班回来,发现前面儿子正挑着一担水桶,歪歪扭扭地往家里走。
原来,他一声不响,让铁匠打了一对小水桶。当时,孩子要钱买东西,问他买什么,他说保密。母亲没好气地训他,“不懂事,就知道乱花钱,不给。”是奶奶趁母亲不注意,塞给他钱。母亲气呼呼地对奶奶说:“好孩子,都是宠坏的。”
母亲看着七岁孩子挑水的背影,泪簌簌的,模糊了双眼。自己冤枉了懂事的孩子,更是愧疚万分。她跑向前去,欲夺过担子,说:“给我,别扭了腰。”
孩子紧握担子不松手,喘着粗气说:“您累了一天。歇歇吧。没事,我能挑。”挣脱母亲的手,加快脚步往前赶。生怕母亲夺过担子。
担水,挑尿罐。干自留地里的活,拾草,挖野菜,帮着奶奶干家务,都不必家长吩咐,他放学回到家,放下包,就自觉地忙活起来。
因为家境贫困。母亲只读了几个月的,就辍学回家帮家务。对此,她耿耿于怀。到用时方恨少,成年后的阅历,文盲等于睁眼瞎,教训深刻,让她更懂得上学的重要性。她时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学是给自己上的,一定要好好学。万别像你妈一样。睁眼瞎。”家境暂时困难,她说:“父母不糊涂,再苦再穷。也要供给你们上学。学不好,对不起父母一片苦心不说,将来会后悔一辈子。”母亲是个聪明人,勤奋好学,记账,写字条,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居然字越识越多。账本越记越好,从当初进加工厂时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已经认识了上字,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自小受母亲的熏陶。在学习问题上,阿伊不敢怠慢,加上聪慧悟性强,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即使特殊年代期间,学校忙于拉练,闹派性,搞勤工俭学,荒废学业,他自我减压,叫着劲自学。特别喜爱阅读历史,古,一本本笔记本记得满满的。
父亲出身贫寒,十几岁就逃荒流浪,要饭为生,后来当了八路军,扛枪打过仗,凭借着英勇顽强和舍命杀敌精神,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连长和国家干部。阿伊是着父亲战斗故事长大的,骨髓里打上了吃苦耐劳勇于拼博的烙印,立志当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生根发芽。
良好的家教,特别善良贤惠的母亲,为人友善的奶奶,非正常的政治运动挤压,一路走下来,有事放在肚子里不张扬,委屈自己埋头干,仁善待人,健康向上,慢慢成为了他个性的主干。
随着年岁增长,小大人日渐成熟起来。从上学期间,一到农忙季节,他就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早早锻炼成了庄稼地里的行家里手,打场,耕地,种庄稼,打炕脱砖坯,样样难不倒他。高中毕业后,到大城市当过打杂工,在公社拖拉机厂干过学徒,当过邮差。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见识广,丰富了他的阅历,悟出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作为长子,他在弟妹们面前,寡言少语,总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穿衣,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从来不挑三拣四。他爱干净卫生,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有时还帮弟妹们洗。吃饭,无论好孬,都吃得香甜。好东西,让给家人吃,他不舍得吃。干活,更不用说,一马当先抢着干。重活脏活,只要自己能忙过来,就不让弟妹们插手,像奶奶和父母一样,疼爱着弟弟妹妹。偶尔,他们有过错,拉到一旁说:“以后注意点,别惹爸妈生气。”极少板着面孔训他们。
楚睿比他小两岁,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在外面经常惹祸,阿伊跟在后面给他擦屁股,有时还要为他撑腰扛着。不过,哥弟俩半上半下,说话办事有共同语音,有什么悄悄话,许东愿意和他交流。后来,或许是挑担和重体力活,阿伊干得多,楚睿干得少,或许是体质好发育快,个头居然比阿伊高,且长得壮实,聪明伶俐,鬼点子多。哥弟俩比肩干活,一起某事办事务,感情更为融洽。晚上,两人独居一间,在一个炕上,从小睡一个被窝,说话投机。一些吃一堑长一智,为人处事,所感所悲所哀愁,以及自己的感悟,时不时地说给弟弟,“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少说多干,以诚相待,才是根本。要想别人尊敬你,你必须学会先尊敬别人。别看现在上上下下都在批判孔孟之道,但仁义德孝信,不能抛弃,这是人品好坏的大节。别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做人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良心,就行。”
俨然小大人,他的话,有些话弟弟一时半霎不到心里去,阿伊就现身说法,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分析给他。楚睿再浑,哥的话,随着日出日落,润物细无声地印在了脑海里。知己的哥弟,聪慧的头脑,他们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携手走向憧憬的美好明天。
内向,沉稳,大智若愚,人缘好。楚睿和楚伊,性格截然不同,外向,毛躁,表里如一,讨人嫌。同样的人群,同一件事情,因为人处世风格的差异,其结果往往大不相同。
“大叔,搬水缸呢。来,我帮您。”阿伊到邻居家借东西,见机行事,先给人亲切感。
搬完水缸,大叔说:“孩子,歇歇吧。你来有事?”
阿伊说:“老来麻烦,不好意思。您家的镐头,如果不用,能不能借用一下?”
大叔立马找出镐,递给他,说“小事一桩,不麻烦。只要家里有的工具,需要的时候,你只管来拿。”
临到楚睿借东西,经常碰钉子。
他走进人家的门,不管主人啥脸色,直来直去地说:“婶子,借张锨。”
明明家里有,并且闲置不用,她却说:“刚被张三借走了。”
一次,父亲领着哥俩出远门,搭坐上一辆货车。汽车后箱里有五男二女七个陌生人,不一会儿,就和许东混熟了。一路上,对阿伊关爱有加。冷了,有人给他加披外衣。有零食,热情地让许东吃。半路下车活动,总是拉着阿伊一起。说说笑笑,亲如一家人。羡慕哥哥,喜欢凑热闹的楚睿则入不了群,几次试着和人家交流,但说不几句,就冷场。态度率直,缺乏亲和力,男女都懒得搭理他。他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待在被遗忘的角落。若不是父亲和哥哥一路照顾,抽出空闲和他说上几句话,八百里的行程,憋闷罪几乎让他崩溃。最让楚睿羡慕嫉妒的是,临分手告别,七个人围着哥哥,极其友好地拉着哥哥的手,恋恋不舍地说:“记住地址,有机会,欢迎你到我们家来作客。”
从小到大,楚睿一直弄不明白,哥哥的亲和力,是哪里来的,怎么拿捏的?一母同胞兄弟,几乎形影不离,自己为什么就学不会,拿捏不到好处?哥哥言传了不少,可就是学不来,更甭想举手投足间,就赢得人心。哥哥走到哪里,都有一帮要好的朋友。无论男女,无论年长的,年少的,一接触,就容易给人好感,乐意和他共事处事。由于人缘好,一遇到困难事,二话不说,老同学,老朋友,知己和普通关系的人,来来往往的,出手帮衬他,不图回报。
阿伊话不多,有时也多说,只是没有废话,特别注重对象诚和尺度。楚睿却憋不住,往往不在乎该说不该说,一股脑倒出来,只图心里痛快。阿伊劝他,“说话注意点分寸。炮筒子的脾气改不了,吃亏都不知道怎么吃的。”
没办法,秉性难改,有些东西只学皮毛,学不来。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心劲用不到点上,如同西施效颦,徒生烦恼。楚睿随着年龄的增长,亏吃得多了,跌跤知道为什么跌的了,才慢慢地从中悟出了几分道理。
第二十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二十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二十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人的性格形成,与以家庭为主的生存环境有关,决定着性格的趋向。阿伊性格内向,受家庭的影响极大。七岁时,父亲得肝病坐医院疗养,一住七八年,一年中回家屈指可数,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里里外外一把手,既当贤妻良母,又要顶起柱子扛起梁,担起老爷们的职责,天天起早贪黑地到公社加工厂上班,挣的工分值,相当于一个整壮男劳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阿伊是长子,看到母亲白天上班,时常还加晚班。回到家,马不停蹄地操持家务。许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幼小的心灵,滋生着替母亲分担忧愁的责任感。
母亲去挑水,他说:“妈,您上班快迟到了,我去。”
母亲说:“你还小,等长高点再替妈妈挑。”她累死忙死支撑干,不忍心让孝子干重活。
有一天,母亲下班回来,发现前面儿子正挑着一担水桶,歪歪扭扭地往家里走。
原来,他一声不响,让铁匠打了一对小水桶。当时,孩子要钱买东西,问他买什么,他说保密。母亲没好气地训他,“不懂事,就知道乱花钱,不给。”是奶奶趁母亲不注意,塞给他钱。母亲气呼呼地对奶奶说:“好孩子,都是宠坏的。”
母亲看着七岁孩子挑水的背影,泪簌簌的,模糊了双眼。自己冤枉了懂事的孩子,更是愧疚万分。她跑向前去,欲夺过担子,说:“给我,别扭了腰。”
孩子紧握担子不松手,喘着粗气说:“您累了一天。歇歇吧。没事,我能挑。”挣脱母亲的手,加快脚步往前赶。生怕母亲夺过担子。
担水,挑尿罐。干自留地里的活,拾草,挖野菜,帮着奶奶干家务,都不必家长吩咐,他放学回到家,放下包,就自觉地忙活起来。
因为家境贫困。母亲只读了几个月的,就辍学回家帮家务。对此,她耿耿于怀。到用时方恨少,成年后的阅历,文盲等于睁眼瞎,教训深刻,让她更懂得上学的重要性。她时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学是给自己上的,一定要好好学。万别像你妈一样。睁眼瞎。”家境暂时困难,她说:“父母不糊涂,再苦再穷。也要供给你们上学。学不好,对不起父母一片苦心不说,将来会后悔一辈子。”母亲是个聪明人,勤奋好学,记账,写字条,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居然字越识越多。账本越记越好,从当初进加工厂时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已经认识了上字,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自小受母亲的熏陶。在学习问题上,阿伊不敢怠慢,加上聪慧悟性强,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即使特殊年代期间,学校忙于拉练,闹派性,搞勤工俭学,荒废学业,他自我减压,叫着劲自学。特别喜爱阅读历史,古,一本本笔记本记得满满的。
父亲出身贫寒,十几岁就逃荒流浪,要饭为生,后来当了八路军,扛枪打过仗,凭借着英勇顽强和舍命杀敌精神,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连长和国家干部。阿伊是着父亲战斗故事长大的,骨髓里打上了吃苦耐劳勇于拼博的烙印,立志当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生根发芽。
良好的家教,特别善良贤惠的母亲,为人友善的奶奶,非正常的政治运动挤压,一路走下来,有事放在肚子里不张扬,委屈自己埋头干,仁善待人,健康向上,慢慢成为了他个性的主干。
随着年岁增长,小大人日渐成熟起来。从上学期间,一到农忙季节,他就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早早锻炼成了庄稼地里的行家里手,打场,耕地,种庄稼,打炕脱砖坯,样样难不倒他。高中毕业后,到大城市当过打杂工,在公社拖拉机厂干过学徒,当过邮差。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见识广,丰富了他的阅历,悟出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作为长子,他在弟妹们面前,寡言少语,总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穿衣,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从来不挑三拣四。他爱干净卫生,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有时还帮弟妹们洗。吃饭,无论好孬,都吃得香甜。好东西,让给家人吃,他不舍得吃。干活,更不用说,一马当先抢着干。重活脏活,只要自己能忙过来,就不让弟妹们插手,像奶奶和父母一样,疼爱着弟弟妹妹。偶尔,他们有过错,拉到一旁说:“以后注意点,别惹爸妈生气。”极少板着面孔训他们。
楚睿比他小两岁,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在外面经常惹祸,阿伊跟在后面给他擦屁股,有时还要为他撑腰扛着。不过,哥弟俩半上半下,说话办事有共同语音,有什么悄悄话,许东愿意和他交流。后来,或许是挑担和重体力活,阿伊干得多,楚睿干得少,或许是体质好发育快,个头居然比阿伊高,且长得壮实,聪明伶俐,鬼点子多。哥弟俩比肩干活,一起某事办事务,感情更为融洽。晚上,两人独居一间,在一个炕上,从小睡一个被窝,说话投机。一些吃一堑长一智,为人处事,所感所悲所哀愁,以及自己的感悟,时不时地说给弟弟,“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少说多干,以诚相待,才是根本。要想别人尊敬你,你必须学会先尊敬别人。别看现在上上下下都在批判孔孟之道,但仁义德孝信,不能抛弃,这是人品好坏的大节。别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做人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良心,就行。”
俨然小大人,他的话,有些话弟弟一时半霎不到心里去,阿伊就现身说法,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分析给他。楚睿再浑,哥的话,随着日出日落,润物细无声地印在了脑海里。知己的哥弟,聪慧的头脑,他们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携手走向憧憬的美好明天。
内向,沉稳,大智若愚,人缘好。楚睿和楚伊,性格截然不同,外向,毛躁,表里如一,讨人嫌。同样的人群,同一件事情,因为人处世风格的差异,其结果往往大不相同。
“大叔,搬水缸呢。来,我帮您。”阿伊到邻居家借东西,见机行事,先给人亲切感。
搬完水缸,大叔说:“孩子,歇歇吧。你来有事?”
阿伊说:“老来麻烦,不好意思。您家的镐头,如果不用,能不能借用一下?”
大叔立马找出镐,递给他,说“小事一桩,不麻烦。只要家里有的工具,需要的时候,你只管来拿。”
临到楚睿借东西,经常碰钉子。
他走进人家的门,不管主人啥脸色,直来直去地说:“婶子,借张锨。”
明明家里有,并且闲置不用,她却说:“刚被张三借走了。”
一次,父亲领着哥俩出远门,搭坐上一辆货车。汽车后箱里有五男二女七个陌生人,不一会儿,就和许东混熟了。一路上,对阿伊关爱有加。冷了,有人给他加披外衣。有零食,热情地让许东吃。半路下车活动,总是拉着阿伊一起。说说笑笑,亲如一家人。羡慕哥哥,喜欢凑热闹的楚睿则入不了群,几次试着和人家交流,但说不几句,就冷场。态度率直,缺乏亲和力,男女都懒得搭理他。他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待在被遗忘的角落。若不是父亲和哥哥一路照顾,抽出空闲和他说上几句话,八百里的行程,憋闷罪几乎让他崩溃。最让楚睿羡慕嫉妒的是,临分手告别,七个人围着哥哥,极其友好地拉着哥哥的手,恋恋不舍地说:“记住地址,有机会,欢迎你到我们家来作客。”
从小到大,楚睿一直弄不明白,哥哥的亲和力,是哪里来的,怎么拿捏的?一母同胞兄弟,几乎形影不离,自己为什么就学不会,拿捏不到好处?哥哥言传了不少,可就是学不来,更甭想举手投足间,就赢得人心。哥哥走到哪里,都有一帮要好的朋友。无论男女,无论年长的,年少的,一接触,就容易给人好感,乐意和他共事处事。由于人缘好,一遇到困难事,二话不说,老同学,老朋友,知己和普通关系的人,来来往往的,出手帮衬他,不图回报。
阿伊话不多,有时也多说,只是没有废话,特别注重对象诚和尺度。楚睿却憋不住,往往不在乎该说不该说,一股脑倒出来,只图心里痛快。阿伊劝他,“说话注意点分寸。炮筒子的脾气改不了,吃亏都不知道怎么吃的。”
没办法,秉性难改,有些东西只学皮毛,学不来。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心劲用不到点上,如同西施效颦,徒生烦恼。楚睿随着年龄的增长,亏吃得多了,跌跤知道为什么跌的了,才慢慢地从中悟出了几分道理。
第二十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