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 作者:郁榕
第三十章 文艺萝莉
顾明和袁定国沉下心来,护卫队现在不仅是训练和学习,又恢复了参加劳动的习惯。
顾明以前认为军队要做职业军人。可是张春一直强调说,军人应该是人民军人,来自人民,就应该服务于人民。为此,护卫队增加了历史和政治的课程,而不是只讲军事史。
袁定国也不再以高人一等的身份对待山民,而以前他对待张家、石女村村民以及散居在大山里的山民是一种态度。对待乡绅和商人又是一种态度,总的说来就是嫌贫爱富。
但是现在,袁定国主动要求要几个学生到杂货店和粮油店做事和学习,他自己也专门在蒙学堂讲商科,要知道他以前不认为这些泥腿子的娃娃能有什么出息。他认为人在社会上必须要有实力有财力才能成事,否则再能干的人也不过是种地的。对于张春如此重视农业是从心里瞧不起。
而吴颖因为负责内务,在张春的启发下,开始研究统筹学,这是基于算学和财务、预算上的学问,吴颖自己学的也很艰难,但是她也坚持每七天把自己领悟的东西教给学生。
时间一长,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要求新建一个大学,主要集中经过中学学习,有着一定基赐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生到大学里相互交流和学习。
张春和袁芳一起,将现在的基础知识慢慢分解到小学和中学。因为以前不管是15岁还是7岁,说是分了班级,可是实际上都是一年级。但是现在至少能够分成五个年级。
也就是说五年级以下的教育要尽量规范,基础要打牢。这就意味着小学课程能够基本定下来。
包括金鸡岭在内,张春的管辖区域有一百三十多户人家,每年都有十来个新生儿,幼儿园的新生也保持在两位数字。再过几年,原种惩护卫队都会有人结婚,要知道蒙学堂现在有几百个学生,一半以上都在十六岁以上,即便新教育情况下结婚晚,但是结婚潮和生育潮总会到来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幼儿园大班的毕业生加上石女村的送过来读一年级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六岁到七岁的学生只剩下了剩下了二十四人。幼儿园小班的三岁入学幼童只剩下了三十九个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收养的弃婴,这还包括胡登平的大女儿胡丽丽。
胡登平两口子甜腻腻地成了生育机器,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看样子是不生儿子不罢休。反正他们两个家庭不缺钱,每年也有不少年薪。不过兰慧芳已经说了,生了儿子就不生了。再生,都成“母猪”了。
胡登平还傻乎乎地把两个人这私密话说了出来,笑得大家够呛。
胡登平不算有本事的人,也没有野心。性格很多时候都有些懦弱,但是对兰慧芳确实是好得没边了。也难怪兰慧芳不顾家里人反对而跟着她。
幼儿园只教语文和算学、图画和体操。
小学多了生物和理化,历史与地理。图画中多了舆图。图画也多以线描为主,是为机械制图和绘制动植物图样做准备的。
中学还是乱的。不过大体上物理与化学分开,动物与植物分开。幼儿园与小学课本在袁芳的主持下,已经基本定稿,不过主要的编写人是胡登平和兰慧芳。特别是兰慧芳怀孕和哺乳期间,基本上就在编写教材。
顾明两口子和王自立两口子都是事业心重的人,两家还没有孝。王自立他们还年轻,但是顾明年纪不小了,顾家老爷子几次写信来催促。顾明只说尊重袁芳的意见。
因为学习农学的学生占了多数,而真正够大学生水平的人几乎没有,算起来只有王自立两口子和顾明。连袁定国与刘光利也不过是专科水平。袁芳以下只有高中偏上的水平,这还是这几年坚持自学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所以张春只是在农学堂单独建了一个学术厅,规定中学毕业生只要有时间,必须要学术厅专业课。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其他课程。各研究小组的组长的研究进程和成果必须写成论文,在学术厅演讲并取大家的意见。实际上张秋月等人已经算是半个讲师了,因为农学知识都是这几个组长和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在讲解。
张春只要是学术厅有课,就肯定到,并且最后或多或少都会点评一下。
张春一个现代的研究员,生活在知识爆炸年代的人。即便不会是本专业,科技大体的发展方向却是了如指掌,点评中技水平的论文,还是有的。同时正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是从基础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对于张春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扎实的复习过程。
张春十五岁了,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丽质十一岁,受张春的影响,安静了很多,她已经是袁芳的助手了。如果说知识面宽的话,除了张春,就只有她了。不过这姑娘有变成文艺青年的趋势。张家岭的文艺青年还真是没有,个个都是专业人士。也许是多了这些专业疯子的胡言乱语,丽质对技术没有什么感觉。
张家的纺织厂建成后,所有人的衣服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灰色和白色了。别人也许觉得无所谓,但是丽质和袁芳两个人就不是那么愿意。想当初袁芳第一次到张家岭时,就是最新的学生装款式。以前没条件,自然不说。现在成天和丽质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衣服做得好看,十岁的丽质现在可是人许大,没有她不懂的。
丽质的白色圆领长袖对襟衫就是两个人在学生装的基础上改出来的,上面不是织成布匹后染的花,而是彩线编制成的。淡蓝色缠枝花纹,很有青瓷的效果。丽质不喜欢穿裙子,喜欢穿裤子,宽大舒适,与衬衣同样的花纹。让忻娘显得清新可爱。鞋子是层底的布鞋,因为下着雨,还套着木屐。
雨伞差一点,要是娟面的雨伞才配得上。不过两个人都打着黄油纸伞。
张春穿衣服没什么要求,不过现在穿着一身白色的中山装,布料很厚,是丽质亲自到张淑芳那里定制,亲自看着照这样子裁剪出来的。其实现在可没有什么中山装,而是依据顾明那套新军军服修改而成的便装,和后来的中山装同出一个路子。因为是女孩子改出来的,少了一份厚重,腰部做了收敛,多了几分潇洒。
最先穿这套衣服的是顾明。丽质见到羡慕得不得了,让张春也定做了一套。
张家堡的人都剪着短头发,以前是因为为了去虱子剃成的光头。后来图方便都是板寸,负责剪头发的是顾明。顾师爷的手艺历经磨练,居然还非常不错。当然更加重要的是,没有学生敢不让顾师爷剪头发。
说起来张家岭还是孩子居多,所以连带着大人也都是板寸。
女孩子的法式变化就多一些。丽质是齐耳短发。配着圆圆的脸蛋十分喜庆,不过这丫头长大了,脸型有拉长的趋势。袁芳是齐肩长发,大多数女孩子是这个样式,不过更加小的女孩子梳两个小辫子,也有马尾小辫的。
7月,雨季,张春和丽质这种新奇的服装开始流行起来,当然最关键的是纺织厂能够自己制作成衣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从棉纱,到印染,到织布再到成衣。这中间已经形成了一条小型的流水线,规模不大,但是技术已经足够了。与洋人的工艺不同,这里首先生产的是彩色丝线,然后再纺织成想要的布料,再用这种布料裁剪成衣。最难的是在织布过程,但是芹姨她们从小学的就是这个,虽然现在丝线更加细,图案的形成更加繁琐,几乎让张春提前想到了编码的感觉。
当然为了减少纺织的难度,袁芳和春丫设计的图案都比较简单,而张春要求学生和护卫队的服装只需要环境色,不需要图案,越简单越好。这种工艺还有一种好处就是能够对每根丝线进行特殊处理,为今后特种布料打下了工艺基础,这可不会有后世那种纳米涂层容易脱落的问题。
从前李村回张家岭的路上,带着斗笠和蓑衣,看水回来的村民笑着和两个人打招呼。
两旁的稻田秧苗刚刚插好,不过比以前整齐健壮多了。很少见到不同品种的水稻,雨中一片嫩绿。
雨季来临,北广河开始涨水,不过水质依然清澈。过了石拱桥就能看见山边的窑口的院子,隐约传来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绿源山的陶土比牛头山好多了,两位大师傅干脆搬到这边来了。不过除了供应定量的红砖以外,生产的是少量高档的瓷器,在窑口除了原来三个徒弟外,多了两个铁匠和六个学生。这些人有些是丽质开始讲课后,培养出来的具有文艺气息的孩子,他们喜欢美术多过陶艺。连制陶坊也弄得颇具美感,不再是以前傻大笨粗的样子。窑口生产的瓷器除了慢慢进入张家堡的家庭以外,对外售价到了一两银子以上了。有些是胡登平通过三脚猫的矿学知识和刘光利道途说的冶炼知识,加上张春画了几个冶炼学圈圈培养出来的对冶炼感兴趣的学生。还多半是从机械专业中分出来的。
第三十章 文艺萝莉
第三十章 文艺萝莉
顾明和袁定国沉下心来,护卫队现在不仅是训练和学习,又恢复了参加劳动的习惯。
顾明以前认为军队要做职业军人。可是张春一直强调说,军人应该是人民军人,来自人民,就应该服务于人民。为此,护卫队增加了历史和政治的课程,而不是只讲军事史。
袁定国也不再以高人一等的身份对待山民,而以前他对待张家、石女村村民以及散居在大山里的山民是一种态度。对待乡绅和商人又是一种态度,总的说来就是嫌贫爱富。
但是现在,袁定国主动要求要几个学生到杂货店和粮油店做事和学习,他自己也专门在蒙学堂讲商科,要知道他以前不认为这些泥腿子的娃娃能有什么出息。他认为人在社会上必须要有实力有财力才能成事,否则再能干的人也不过是种地的。对于张春如此重视农业是从心里瞧不起。
而吴颖因为负责内务,在张春的启发下,开始研究统筹学,这是基于算学和财务、预算上的学问,吴颖自己学的也很艰难,但是她也坚持每七天把自己领悟的东西教给学生。
时间一长,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要求新建一个大学,主要集中经过中学学习,有着一定基赐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生到大学里相互交流和学习。
张春和袁芳一起,将现在的基础知识慢慢分解到小学和中学。因为以前不管是15岁还是7岁,说是分了班级,可是实际上都是一年级。但是现在至少能够分成五个年级。
也就是说五年级以下的教育要尽量规范,基础要打牢。这就意味着小学课程能够基本定下来。
包括金鸡岭在内,张春的管辖区域有一百三十多户人家,每年都有十来个新生儿,幼儿园的新生也保持在两位数字。再过几年,原种惩护卫队都会有人结婚,要知道蒙学堂现在有几百个学生,一半以上都在十六岁以上,即便新教育情况下结婚晚,但是结婚潮和生育潮总会到来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幼儿园大班的毕业生加上石女村的送过来读一年级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六岁到七岁的学生只剩下了剩下了二十四人。幼儿园小班的三岁入学幼童只剩下了三十九个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收养的弃婴,这还包括胡登平的大女儿胡丽丽。
胡登平两口子甜腻腻地成了生育机器,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看样子是不生儿子不罢休。反正他们两个家庭不缺钱,每年也有不少年薪。不过兰慧芳已经说了,生了儿子就不生了。再生,都成“母猪”了。
胡登平还傻乎乎地把两个人这私密话说了出来,笑得大家够呛。
胡登平不算有本事的人,也没有野心。性格很多时候都有些懦弱,但是对兰慧芳确实是好得没边了。也难怪兰慧芳不顾家里人反对而跟着她。
幼儿园只教语文和算学、图画和体操。
小学多了生物和理化,历史与地理。图画中多了舆图。图画也多以线描为主,是为机械制图和绘制动植物图样做准备的。
中学还是乱的。不过大体上物理与化学分开,动物与植物分开。幼儿园与小学课本在袁芳的主持下,已经基本定稿,不过主要的编写人是胡登平和兰慧芳。特别是兰慧芳怀孕和哺乳期间,基本上就在编写教材。
顾明两口子和王自立两口子都是事业心重的人,两家还没有孝。王自立他们还年轻,但是顾明年纪不小了,顾家老爷子几次写信来催促。顾明只说尊重袁芳的意见。
因为学习农学的学生占了多数,而真正够大学生水平的人几乎没有,算起来只有王自立两口子和顾明。连袁定国与刘光利也不过是专科水平。袁芳以下只有高中偏上的水平,这还是这几年坚持自学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所以张春只是在农学堂单独建了一个学术厅,规定中学毕业生只要有时间,必须要学术厅专业课。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其他课程。各研究小组的组长的研究进程和成果必须写成论文,在学术厅演讲并取大家的意见。实际上张秋月等人已经算是半个讲师了,因为农学知识都是这几个组长和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在讲解。
张春只要是学术厅有课,就肯定到,并且最后或多或少都会点评一下。
张春一个现代的研究员,生活在知识爆炸年代的人。即便不会是本专业,科技大体的发展方向却是了如指掌,点评中技水平的论文,还是有的。同时正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是从基础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对于张春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扎实的复习过程。
张春十五岁了,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丽质十一岁,受张春的影响,安静了很多,她已经是袁芳的助手了。如果说知识面宽的话,除了张春,就只有她了。不过这姑娘有变成文艺青年的趋势。张家岭的文艺青年还真是没有,个个都是专业人士。也许是多了这些专业疯子的胡言乱语,丽质对技术没有什么感觉。
张家的纺织厂建成后,所有人的衣服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灰色和白色了。别人也许觉得无所谓,但是丽质和袁芳两个人就不是那么愿意。想当初袁芳第一次到张家岭时,就是最新的学生装款式。以前没条件,自然不说。现在成天和丽质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衣服做得好看,十岁的丽质现在可是人许大,没有她不懂的。
丽质的白色圆领长袖对襟衫就是两个人在学生装的基础上改出来的,上面不是织成布匹后染的花,而是彩线编制成的。淡蓝色缠枝花纹,很有青瓷的效果。丽质不喜欢穿裙子,喜欢穿裤子,宽大舒适,与衬衣同样的花纹。让忻娘显得清新可爱。鞋子是层底的布鞋,因为下着雨,还套着木屐。
雨伞差一点,要是娟面的雨伞才配得上。不过两个人都打着黄油纸伞。
张春穿衣服没什么要求,不过现在穿着一身白色的中山装,布料很厚,是丽质亲自到张淑芳那里定制,亲自看着照这样子裁剪出来的。其实现在可没有什么中山装,而是依据顾明那套新军军服修改而成的便装,和后来的中山装同出一个路子。因为是女孩子改出来的,少了一份厚重,腰部做了收敛,多了几分潇洒。
最先穿这套衣服的是顾明。丽质见到羡慕得不得了,让张春也定做了一套。
张家堡的人都剪着短头发,以前是因为为了去虱子剃成的光头。后来图方便都是板寸,负责剪头发的是顾明。顾师爷的手艺历经磨练,居然还非常不错。当然更加重要的是,没有学生敢不让顾师爷剪头发。
说起来张家岭还是孩子居多,所以连带着大人也都是板寸。
女孩子的法式变化就多一些。丽质是齐耳短发。配着圆圆的脸蛋十分喜庆,不过这丫头长大了,脸型有拉长的趋势。袁芳是齐肩长发,大多数女孩子是这个样式,不过更加小的女孩子梳两个小辫子,也有马尾小辫的。
7月,雨季,张春和丽质这种新奇的服装开始流行起来,当然最关键的是纺织厂能够自己制作成衣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从棉纱,到印染,到织布再到成衣。这中间已经形成了一条小型的流水线,规模不大,但是技术已经足够了。与洋人的工艺不同,这里首先生产的是彩色丝线,然后再纺织成想要的布料,再用这种布料裁剪成衣。最难的是在织布过程,但是芹姨她们从小学的就是这个,虽然现在丝线更加细,图案的形成更加繁琐,几乎让张春提前想到了编码的感觉。
当然为了减少纺织的难度,袁芳和春丫设计的图案都比较简单,而张春要求学生和护卫队的服装只需要环境色,不需要图案,越简单越好。这种工艺还有一种好处就是能够对每根丝线进行特殊处理,为今后特种布料打下了工艺基础,这可不会有后世那种纳米涂层容易脱落的问题。
从前李村回张家岭的路上,带着斗笠和蓑衣,看水回来的村民笑着和两个人打招呼。
两旁的稻田秧苗刚刚插好,不过比以前整齐健壮多了。很少见到不同品种的水稻,雨中一片嫩绿。
雨季来临,北广河开始涨水,不过水质依然清澈。过了石拱桥就能看见山边的窑口的院子,隐约传来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绿源山的陶土比牛头山好多了,两位大师傅干脆搬到这边来了。不过除了供应定量的红砖以外,生产的是少量高档的瓷器,在窑口除了原来三个徒弟外,多了两个铁匠和六个学生。这些人有些是丽质开始讲课后,培养出来的具有文艺气息的孩子,他们喜欢美术多过陶艺。连制陶坊也弄得颇具美感,不再是以前傻大笨粗的样子。窑口生产的瓷器除了慢慢进入张家堡的家庭以外,对外售价到了一两银子以上了。有些是胡登平通过三脚猫的矿学知识和刘光利道途说的冶炼知识,加上张春画了几个冶炼学圈圈培养出来的对冶炼感兴趣的学生。还多半是从机械专业中分出来的。
第三十章 文艺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