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血路 作者:寒云01
第 59 章
“嫂夫人!请坐。”
浦裳梅遵从柳从风的命令站在那里,既然凌如泉“请”了,她也就不客气地在凌如泉对面的椅子上,侧身而坐。凌如泉客气地说:
“嫂夫人!周校长的事,公事公办,凌某身不由己,希望见谅。”
“凌区长!不必客气,小女子乃犯属,一切唯命是从。”
“周校长一案,发展至今,凌某已力所不逮。凌某也希望能早日水落石出。请相信两点,第一,党和人民政府不会寃枉好人;第二,一人做事一人当,不会祸及妻儿。”
“小女子明白,并相信夫君是无辜的。即使屈打成招,历史也终有一天,会还他的清白,公道自在人心。”浦裳梅不卑不亢地回答。
柳从风不在场,凌如泉能回复他人性的一面,把“周校长”、“嫂夫人”之尊称,挂在口上,但浦裳梅的“屈打成招”四个字,却像匕首一样插在他心头,他深刻体会到“身不由己”的难处和惭愧。他说:
“周校长!自从调回珠溪中学,办学教学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是谁也不能抹煞的。但一椿归一椿,政治上的事,办大事的人,背地里干的事,许多时,连老婆孩子也不让知道。”
“凌区长说的是一般。我和泰柏结婚十多载,我们坦诚相对,相敬如宾,绝没有什么可隐瞒的。知夫不如妻,泰柏从来淡泊政治,和各界人士包括你凌区长的交往,光明磊落,全在于道义和情理,不涉其他。泰柏心中除了教育,没有大事。他也根本不是干你们所说的大事的材料。”浦裳梅不慌不忙地说。
“嫂夫人!是的!凌某跟周校长的交往的确也是坦坦荡荡。但是无风不起浪,空穴来风,必有原因。”凌如泉仍然忍住气,保持风度。
“泰柏最大的过错,就是天生一副硬骨头,铮骨不阿,做人从来不懂得圆滑,得罪人犹自不知,今天才大祸临头,殃及妻儿。”浦裳梅淌泪叹气。
“放心!只要凌某力所能及,决不会让它殃及妻儿。”凌如泉作了保证。
柳从风一挥手“搜”,几个民兵不由分说,就往周泰柏住的左厅房,翻箱倒箧,大肆搜查。搜查没有发现,又往横廊,阿莲和阿权睡的房间搜。柳从风跟在民兵身边,左右监视,不放过任何怀疑的地方,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柳从风一直在动脑筋,寻求突破。突然他看到庭院墙根,有把锄头,机灵一动,命令道:
“赶快找几把锄头来挖,挖地三尺也要把电台找出来。”
民兵们赶快到邻家借锄头,三四把锄头就开始挖周泰柏夫妇的住房。他们把搜查抛在地下乱七八糟的衣服、书籍,捡起来抛在床上,再把大床搬开,先挖床底。挖完床底,将床搬回去,再挖其他地方。挖得民兵们满头大汗,随便在床上捡件周泰柏夫妇的衣服来抹汗,抹了又抛回床上。房子挖遍了,还是没有找到电台。柳从风回大厅附耳和凌如泉说几句,凌如泉点点头。
柳从风又指挥民兵去挖横廊厢房,再挖厨房。地面都挖遍了,现在只有一个土坯垒的灶台。民兵们望望柳从风,柳从风突然悟起抗日战争时,八路军曾把地道口挖在灶膛里,瞒过日本仔。他果断地说:
“把灶也挖掉!”
有个民兵把锅端开,三两锄就把灶台的土坯挖掉,再往下挖,仍然还没有任何迹象。回到大厅,有民兵问,还挖不挖北山嫂住的房间,柳从风说不必了。这时,柳从风对在厅中和凌如泉讲话的浦裳梅说:
“浦裳梅!你老公的电台藏在哪里?”
“我不知道。”
“周泰柏说,藏在家里。”
“家,你们都搜遍了,挖遍了,有,也该找到了。”浦裳梅平静地说。
“你不坦白,找到了,一起抓。”柳从风狠狠地瞪着浦裳梅一眼,手一挥,“走”!凌如泉也尴尬地和浦裳梅打个招呼,便跟着出去。
柳从风像只斗败的公鸡,弃下几把借来的锄头,带着民兵走出门。在门口刚好碰到从地里回来的北山嫂,招呼也不打,扬长而去。
北山嫂进门看到家里被搜查、挖掘的惨状,看到浦裳梅呆呆地站在厅中,就知道是什么一回事了。周泰柏被逮捕,说是特务头子,北山嫂就不相信。像周泰柏这样的好人,正人君子,怎会是特务呢?她想可能是误会,搞错了,过两天就会回来。可是,许多天过去了,周泰柏还没有放回来。后来,外面的人越说越厉害,说他有电台和**民党联络,要推翻共产党。北山嫂越想越怕,很想叫他们搬出去,但一看浦裳梅母子二三人,孩子又小,叫他们往哪里搬呢!即使周泰柏是大特务,也不关他们母子的事,她几次话到嘴边又咽回去。
这几天,北山嫂总是心中惶惶,不敢跟浦裳梅说话,从地里回来,把一早煮好的饭,三扒两扒吃完,就回自已房中去。想不到,今天真的祸及自己,家给民兵搞成这个样子,她再忍不住,几近哀求地对浦裳梅说:
“周太太!我是不识字的村妇,经不起折腾,你们还是搬走吧!”
“大嫂!我知道我们对不住你。家遭破坏,我出钱叫人来修理。你就可怜可怜我们三母子,让我们住下去,不要将我们赶走。”浦裳梅泪水涔涔,连连向北山嫂鞠躬,道歉,哀求。
“你们都是大人物,要当特务尽管当去,可不能连累我这个无知村妇,将来陪着你们一起杀头。”
“我们如有事也决不会连累你。说你是特务,有谁能相信呢!”
浦裳梅的话,一下点醒了北山嫂。是呀!说她北山嫂是特务,许多人都会笑掉大牙。她北山嫂堂堂正正,不贪别人一分一亳,不占别人一丝一缕;自食其力,不和人结仇结怨;字,她不识两个,给她一个官做,她也做不来,不如给她两个番薯还实惠。她就是想当什么特务,她也没有资格呀!
就在这时,阿莲、阿权姊弟俩放学回来了。正是:
城门失火殊堪叹,殃及池鱼更可哀;
村妇何曾见世面,于无声处响惊雷!
第二十五章大海茫茫针何处
蛮牛哞哞鼻被牵
初晓晨曦,万道霞光,碧蓝的大海,海天相连,无边无漄,海涛千万年不息地后浪推前浪,滚滚翻腾,拍岸淘沙。浪谷处,铺着点点金光,像数不尽的金币,洒向人间;浪尖处,又像一条条的白练,从无涯处荡向岸边。人间的豪杰,挖空心思要斗的你死我活,要扭转乾坤,纵使血流成河,尸骨如山,但谁也没有本事,改变大自然的永恒规律。
前铺镇西边码头,在第一抹晨曦出现之前,就已一派欣腾。
扬帆远近海域的大小渔船满载归来,小舢舨往来穿梭,将大船上的渔获运靠码头,搬上岸。大渔贩子的伙计,推着木板胶辘车,把各种鱼分类装筐、装桶,推去街市的零售市场;小本生意的单干渔贩,则挑着箩筐接鱼,在市场周边摆地摊售卖;远路的,接到鱼就往回赶,或挑到离海岸较远的墟镇摆卖,或者挑到农村云,走门串户的叫卖;也有一些居住镇上的老居民,八九也和船主或渔贩熟稔,他们贪新鲜,价钱也便宜,一早就到码头来,直接从船主或渔贩子那里,买到自己心头喜爱的深海活蹦乱跳的鱼虾。
到了约八九时,码头交接鱼的人群渐渐散去,显得冷清清,只有散落地上、价贱不鲜美的小鱼虾,任人践踏,招引来大量“嗡嗡”叫的青蝇,附膻逐臭,承接着码头的另一番热闹。
从码头对上横街的十三区区公所,走出五六个彪形民兵,拥簇着一位年过半百、满头银丝、五花大绑的犯人,脚步蹒跚,向码头走来。五六步开外,跟着两位全身戎装、腰别驳壳枪的个子不高的年青军官,他们偏着头低声说话。来到码头,两只已准备好的小帆船,靠着码头迎接他们。这种小船,设有一个用竹席盖顶的拱形小仓,仓前桅杆挂一片小帆,船尾有橹,只能在近海一带作业。岸边浅海,船头梢公则用长长的竹杆,左右撑渡。
两位民兵拥着犯人下船,未下船的民兵,对跟在后面的两位戎装军人恭敬地说:
“两位队长小心上船!”
两位军人在二位民兵左右的搀扶下,小心踏下台阶上船,坐在两位民兵夹住犯人之对面。船仓很小,两排对坐,几乎膝盖相碰。第一只船一退动,剩有四位民兵很敏捷地跳上第二只船。二只船马上拉帆,往塔门海湾驶去。
这是一条狭长的海汊,相传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五月廿八日午夜,一次八级地震,陷了七十二个村庄形成的。民间至今犹留下不少凄美神秘、灵鸟报警:“走横不走直”的传说。所谓塔门港,就是珠溪河入海口处,淡水和海水交汇之一个小海湾,再往前走就是萝荳港。
船上的犯人,就是十三区家喻户晓的“特务头子”周泰柏。两位戎装军人也就是鼎鼎大名、神奇莫测、让人闻之色变、父母用以吓唬啼闹小孩的“剿匪英雄”丘逢清和柳从风。在他们身边护驾的是,龙潭乡民兵队长颜强。根据周泰柏交代,他和台湾美蒋特务联络之发报机,就是弃于塔门港海湾里。
今天,丘逢清亲押周泰柏到塔门港,就是希望能打捞到周泰柏的发报机,为他们的“英雄”光环,再添异彩,为他们的仕途,更上一层楼。
昨天,凌如泉和柳从风亲带民兵,将周泰柏租住的北山嫂家,挖地三尺,搜查一遍,一无所获,徒劳无功,令丘逢清和柳从风憋一肚子火。但搜查是瞒着周泰柏进行,因此无法将所有怨气发泄在周泰柏身上。那晚审讯周泰柏,是左腾和凌岸波主审,还有凌如泉陪审,使到丘逢清和柳从风,都没有机会对周泰柏用刑,连点怒火也发泄不出来。
周泰柏老家在萝荳墟塘洼村,从萝荳墟出海把发报机弃于塔门港,就大有可能。今天丘逢清和柳从风,从前铺港坐船到塔门港,就是博一博,希望出现奇迹,找到发报机,以不辜负他们的一番苦心经营。
第 59 章
恋耽美
第 59 章
“嫂夫人!请坐。”
浦裳梅遵从柳从风的命令站在那里,既然凌如泉“请”了,她也就不客气地在凌如泉对面的椅子上,侧身而坐。凌如泉客气地说:
“嫂夫人!周校长的事,公事公办,凌某身不由己,希望见谅。”
“凌区长!不必客气,小女子乃犯属,一切唯命是从。”
“周校长一案,发展至今,凌某已力所不逮。凌某也希望能早日水落石出。请相信两点,第一,党和人民政府不会寃枉好人;第二,一人做事一人当,不会祸及妻儿。”
“小女子明白,并相信夫君是无辜的。即使屈打成招,历史也终有一天,会还他的清白,公道自在人心。”浦裳梅不卑不亢地回答。
柳从风不在场,凌如泉能回复他人性的一面,把“周校长”、“嫂夫人”之尊称,挂在口上,但浦裳梅的“屈打成招”四个字,却像匕首一样插在他心头,他深刻体会到“身不由己”的难处和惭愧。他说:
“周校长!自从调回珠溪中学,办学教学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是谁也不能抹煞的。但一椿归一椿,政治上的事,办大事的人,背地里干的事,许多时,连老婆孩子也不让知道。”
“凌区长说的是一般。我和泰柏结婚十多载,我们坦诚相对,相敬如宾,绝没有什么可隐瞒的。知夫不如妻,泰柏从来淡泊政治,和各界人士包括你凌区长的交往,光明磊落,全在于道义和情理,不涉其他。泰柏心中除了教育,没有大事。他也根本不是干你们所说的大事的材料。”浦裳梅不慌不忙地说。
“嫂夫人!是的!凌某跟周校长的交往的确也是坦坦荡荡。但是无风不起浪,空穴来风,必有原因。”凌如泉仍然忍住气,保持风度。
“泰柏最大的过错,就是天生一副硬骨头,铮骨不阿,做人从来不懂得圆滑,得罪人犹自不知,今天才大祸临头,殃及妻儿。”浦裳梅淌泪叹气。
“放心!只要凌某力所能及,决不会让它殃及妻儿。”凌如泉作了保证。
柳从风一挥手“搜”,几个民兵不由分说,就往周泰柏住的左厅房,翻箱倒箧,大肆搜查。搜查没有发现,又往横廊,阿莲和阿权睡的房间搜。柳从风跟在民兵身边,左右监视,不放过任何怀疑的地方,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柳从风一直在动脑筋,寻求突破。突然他看到庭院墙根,有把锄头,机灵一动,命令道:
“赶快找几把锄头来挖,挖地三尺也要把电台找出来。”
民兵们赶快到邻家借锄头,三四把锄头就开始挖周泰柏夫妇的住房。他们把搜查抛在地下乱七八糟的衣服、书籍,捡起来抛在床上,再把大床搬开,先挖床底。挖完床底,将床搬回去,再挖其他地方。挖得民兵们满头大汗,随便在床上捡件周泰柏夫妇的衣服来抹汗,抹了又抛回床上。房子挖遍了,还是没有找到电台。柳从风回大厅附耳和凌如泉说几句,凌如泉点点头。
柳从风又指挥民兵去挖横廊厢房,再挖厨房。地面都挖遍了,现在只有一个土坯垒的灶台。民兵们望望柳从风,柳从风突然悟起抗日战争时,八路军曾把地道口挖在灶膛里,瞒过日本仔。他果断地说:
“把灶也挖掉!”
有个民兵把锅端开,三两锄就把灶台的土坯挖掉,再往下挖,仍然还没有任何迹象。回到大厅,有民兵问,还挖不挖北山嫂住的房间,柳从风说不必了。这时,柳从风对在厅中和凌如泉讲话的浦裳梅说:
“浦裳梅!你老公的电台藏在哪里?”
“我不知道。”
“周泰柏说,藏在家里。”
“家,你们都搜遍了,挖遍了,有,也该找到了。”浦裳梅平静地说。
“你不坦白,找到了,一起抓。”柳从风狠狠地瞪着浦裳梅一眼,手一挥,“走”!凌如泉也尴尬地和浦裳梅打个招呼,便跟着出去。
柳从风像只斗败的公鸡,弃下几把借来的锄头,带着民兵走出门。在门口刚好碰到从地里回来的北山嫂,招呼也不打,扬长而去。
北山嫂进门看到家里被搜查、挖掘的惨状,看到浦裳梅呆呆地站在厅中,就知道是什么一回事了。周泰柏被逮捕,说是特务头子,北山嫂就不相信。像周泰柏这样的好人,正人君子,怎会是特务呢?她想可能是误会,搞错了,过两天就会回来。可是,许多天过去了,周泰柏还没有放回来。后来,外面的人越说越厉害,说他有电台和**民党联络,要推翻共产党。北山嫂越想越怕,很想叫他们搬出去,但一看浦裳梅母子二三人,孩子又小,叫他们往哪里搬呢!即使周泰柏是大特务,也不关他们母子的事,她几次话到嘴边又咽回去。
这几天,北山嫂总是心中惶惶,不敢跟浦裳梅说话,从地里回来,把一早煮好的饭,三扒两扒吃完,就回自已房中去。想不到,今天真的祸及自己,家给民兵搞成这个样子,她再忍不住,几近哀求地对浦裳梅说:
“周太太!我是不识字的村妇,经不起折腾,你们还是搬走吧!”
“大嫂!我知道我们对不住你。家遭破坏,我出钱叫人来修理。你就可怜可怜我们三母子,让我们住下去,不要将我们赶走。”浦裳梅泪水涔涔,连连向北山嫂鞠躬,道歉,哀求。
“你们都是大人物,要当特务尽管当去,可不能连累我这个无知村妇,将来陪着你们一起杀头。”
“我们如有事也决不会连累你。说你是特务,有谁能相信呢!”
浦裳梅的话,一下点醒了北山嫂。是呀!说她北山嫂是特务,许多人都会笑掉大牙。她北山嫂堂堂正正,不贪别人一分一亳,不占别人一丝一缕;自食其力,不和人结仇结怨;字,她不识两个,给她一个官做,她也做不来,不如给她两个番薯还实惠。她就是想当什么特务,她也没有资格呀!
就在这时,阿莲、阿权姊弟俩放学回来了。正是:
城门失火殊堪叹,殃及池鱼更可哀;
村妇何曾见世面,于无声处响惊雷!
第二十五章大海茫茫针何处
蛮牛哞哞鼻被牵
初晓晨曦,万道霞光,碧蓝的大海,海天相连,无边无漄,海涛千万年不息地后浪推前浪,滚滚翻腾,拍岸淘沙。浪谷处,铺着点点金光,像数不尽的金币,洒向人间;浪尖处,又像一条条的白练,从无涯处荡向岸边。人间的豪杰,挖空心思要斗的你死我活,要扭转乾坤,纵使血流成河,尸骨如山,但谁也没有本事,改变大自然的永恒规律。
前铺镇西边码头,在第一抹晨曦出现之前,就已一派欣腾。
扬帆远近海域的大小渔船满载归来,小舢舨往来穿梭,将大船上的渔获运靠码头,搬上岸。大渔贩子的伙计,推着木板胶辘车,把各种鱼分类装筐、装桶,推去街市的零售市场;小本生意的单干渔贩,则挑着箩筐接鱼,在市场周边摆地摊售卖;远路的,接到鱼就往回赶,或挑到离海岸较远的墟镇摆卖,或者挑到农村云,走门串户的叫卖;也有一些居住镇上的老居民,八九也和船主或渔贩熟稔,他们贪新鲜,价钱也便宜,一早就到码头来,直接从船主或渔贩子那里,买到自己心头喜爱的深海活蹦乱跳的鱼虾。
到了约八九时,码头交接鱼的人群渐渐散去,显得冷清清,只有散落地上、价贱不鲜美的小鱼虾,任人践踏,招引来大量“嗡嗡”叫的青蝇,附膻逐臭,承接着码头的另一番热闹。
从码头对上横街的十三区区公所,走出五六个彪形民兵,拥簇着一位年过半百、满头银丝、五花大绑的犯人,脚步蹒跚,向码头走来。五六步开外,跟着两位全身戎装、腰别驳壳枪的个子不高的年青军官,他们偏着头低声说话。来到码头,两只已准备好的小帆船,靠着码头迎接他们。这种小船,设有一个用竹席盖顶的拱形小仓,仓前桅杆挂一片小帆,船尾有橹,只能在近海一带作业。岸边浅海,船头梢公则用长长的竹杆,左右撑渡。
两位民兵拥着犯人下船,未下船的民兵,对跟在后面的两位戎装军人恭敬地说:
“两位队长小心上船!”
两位军人在二位民兵左右的搀扶下,小心踏下台阶上船,坐在两位民兵夹住犯人之对面。船仓很小,两排对坐,几乎膝盖相碰。第一只船一退动,剩有四位民兵很敏捷地跳上第二只船。二只船马上拉帆,往塔门海湾驶去。
这是一条狭长的海汊,相传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五月廿八日午夜,一次八级地震,陷了七十二个村庄形成的。民间至今犹留下不少凄美神秘、灵鸟报警:“走横不走直”的传说。所谓塔门港,就是珠溪河入海口处,淡水和海水交汇之一个小海湾,再往前走就是萝荳港。
船上的犯人,就是十三区家喻户晓的“特务头子”周泰柏。两位戎装军人也就是鼎鼎大名、神奇莫测、让人闻之色变、父母用以吓唬啼闹小孩的“剿匪英雄”丘逢清和柳从风。在他们身边护驾的是,龙潭乡民兵队长颜强。根据周泰柏交代,他和台湾美蒋特务联络之发报机,就是弃于塔门港海湾里。
今天,丘逢清亲押周泰柏到塔门港,就是希望能打捞到周泰柏的发报机,为他们的“英雄”光环,再添异彩,为他们的仕途,更上一层楼。
昨天,凌如泉和柳从风亲带民兵,将周泰柏租住的北山嫂家,挖地三尺,搜查一遍,一无所获,徒劳无功,令丘逢清和柳从风憋一肚子火。但搜查是瞒着周泰柏进行,因此无法将所有怨气发泄在周泰柏身上。那晚审讯周泰柏,是左腾和凌岸波主审,还有凌如泉陪审,使到丘逢清和柳从风,都没有机会对周泰柏用刑,连点怒火也发泄不出来。
周泰柏老家在萝荳墟塘洼村,从萝荳墟出海把发报机弃于塔门港,就大有可能。今天丘逢清和柳从风,从前铺港坐船到塔门港,就是博一博,希望出现奇迹,找到发报机,以不辜负他们的一番苦心经营。
第 59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