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
元始四年(4年),一批溜须拍马之辈上书,称王莽的功德已经超过古代的伊尹、周公。伊尹曾为“阿衡”,周公曾为“太宰”,所以各取一字,拜王莽为“宰衡”。
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平帝。同时造神运动越演越烈,此年,武功现白石,石上用丹书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王莽大权在握,其政治野心昭然若揭。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诗把王莽认为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小人,似乎他前半生的道德修养,都只是一出精心设计、随到随演的好戏,这未免将历史人物简单化了。
依笔者所见,王莽的本质乃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徒,前半生,他以儒家的理想把自己塑造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完美形象,这乃是他宗教般狂热的追求,这是强烈信仰下产生的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充满克己复礼的热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又使他锲而不舍地朝着权力中枢迈进。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不仅要做一个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而且他强烈的使命感驱动着他去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一个儒家天堂式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他有点类似象加尔文、穆罕默德这样的宗教领袖,充满天启的自信,坚信自己来到人世,必定是出于某种天命,苍天无语,却默示他去完成伟大的事业,所以他坚强、执着、冷静、充满斗志。
他要在大地上建立人间天堂,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因为在他看来,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只有从狂热宗教徒这个角度,才可以解释王莽一生种种怪异乖张的行为,从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清晰地看清一个复杂人物的本质。
平帝死了。新皇帝还没有立,但是精明的文武百官早已经嗅出帝国天空异样的气息:这个天下已经不是姓刘了,而是姓王了。
于是文武百官争先联名上书太皇太后王政君,请求让王莽摄政,称“假皇帝”(代理皇帝)。虽然是“假皇帝”,但一切如天子之制,只差一个名了。此时王莽俨然是一个神化的人物,造神运动与个人崇拜,再加上政治上大肆诛除异己,太皇太后王政君此时便是想制约王莽,也是有心无力了。
从“假皇帝”到“真皇帝”,只有一步之遥了,但王莽还愿意再等,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他有耐心再多等几年。
于是一个傀儡被扶上“真皇帝”的宝座,王莽挑了宣帝刘询的玄孙刘婴为皇帝,把刘婴称为“傀儡”还不太合适,因为此时的刘婴只有两岁,连摆样子的机会也谈不上了。
这一年,没有了刘氏皇帝的年号,史书称为王莽“居摄元年”。
反应迟钝的刘氏宗族也发觉大势不妙。但是这个发现为时晚矣,王莽现在可不是一只可以随便踩死的蚂蚁,而是一头巨象,掌控着庞大的国家战争机器。
在摄政的三年内,王莽逐一击破反叛的势力。
三年的假皇帝,把毒蛇引出洞外,一一斩杀,还没来得及出洞的,王莽并不惧怕,没出洞的蛇没有毒牙。王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但是还差点什么呢?
还差了一根导火索。
当然,这根导火索不必王莽亲自去点燃,天下之大,还怕没有智慧的人吗?
王莽篡位之心,路人皆知了。
有个路人把这个当作一次天赐的良机,他要赌上一把。这个人叫哀章,他制了一具铜柜,铜柜中置两卷天书,一为“天帝行玺金匮图”,一为“赤帝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书中直言王莽是真命天子。哀章扛着这个泡制天书的铜柜到了高庙。
得来全不费功夫!假戏还得真作。
王莽亲自前往高庙,毕恭毕敬地接受了这份上天的启示。回到未央宫后,迫不及待的王莽立即下书:此乃是冥冥之中天意的安排,非人力所致,赤帝刘邦的神灵,以金匮将上天旨意下传,我岂敢违抗?
做足了戏之后,政权的交接水到渠成。
西汉王朝在没有掌声的寂寞中悄然谢幕。
这个曾经令周边蛮族为之胆战心惊的伟大王朝,曾经轰轰烈烈地崛起,轰轰烈烈地开拓,留下无数的伟大英雄的故事与足迹,但却草草收场,不仅没有死得轰轰烈烈,反而窝窝囊囊的。
一个新的王朝产生了,因为新,所以王莽改国号为“新”。
国号很“新”,但锅里煮的药,却很古。
王莽要建立起他的复古天堂的梦想。
他躇踌满志,意气纷发,他把山河踩在脚下,将日月握在手中。
然而,他并没有将国家带入太平盛世,反而外夷纷叛,天下大乱。
王莽站在山巅之上,看到的只是普照大地的阳光。
而山下的人,却早看到乌云密布,电闪雷击,暴风雨要来临了。
【二、文字游戏的严重后果】
王莽篡位改朝后,开始雄心勃勃的复古大改革,他想象中的儒家天堂似乎触手可及了。
他开始改革官名,一大串的古代官名,把人看得眼花瞭乱。王莽对这些古代的官名似乎情有独衷,或许名称背后是他向往的古代盛世,于是乎什么“左辅”、“右拂”、“少阿”、“羲和”、“太阿”、“后承”等一大堆古代官职都冒出来,看得所有人是一愣一愣的。
王莽意犹未足,又把许多正在使用的官职改为古奥的名称,“大司农”改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等等一大堆。所有的人都倍感苛烦,惟独王莽乐在其中。
熟悉儒学典籍的王莽又发现,帝国中有不少封国,封国国君称为“王”这是不合古制的,《春秋》不是彰显大一统的真义吗,“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这些王号必须全部撤除,还是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改朝换代了,所以必须要收回前汉授予各封国、藩国的印绶,改用新朝的印绶,而且地方官职很多也换了新的名称,要更换新的大印。
王莽派王奇等十二人,挂了“五威将”的头衔,作了一番巡回展览,展览品是四十二件神秘的文件,包括前面提到的“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等,向封国、郡县以及外夷解释说明新莽政权取代刘汉政权,是天意所授,是合法的。
这些五威将们的另一个目的,便是要收回以前汉朝政府发给的印绶,更改为新朝的印绶。王莽又在文字上大做文章,因为“王”的称号被取消了,一概改称为“侯”,所以印章的字也有差异,王的印章称为“玺”,而侯的印章则称为“章”。
国内的封国慑于王莽的淫威,不敢不从,更换印章这事进行很顺利,东北的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等小国也不敢对抗中国。
但是五威将到匈奴时,却遇到了一些麻烦。
这里简单地回顾一下陈汤远征后,至王莽篡权这段时间匈奴的状况。
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郅支单于覆灭了,最兴奋的人莫过于呼韩邪单于了。此时的他,才是真正的匈奴单于,他的心情很复杂,既喜且惧。喜的是他的对手、凶悍勇猛的郅支单于居然被陈汤所诛,惧的是强大的汉帝国更不能得罪了。
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觐见皇帝,并且重提中断许久的汉匈和亲。元帝答应呼韩邪单于的和亲请求。一位美丽的女人从此进入了历史的前台,她,就是芳名流传千古的王昭君。
王昭君字嫱,在几年年,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中,要脱颖而出不仅要美丽,也需要机遇,但王昭君没有机会,一连几年,她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后宫就象枷锁一样,王昭君的青春就在无聊中消磨,她对未来几乎是绝望了,看不到脚下的路会延伸向何方,她看着年老的宫女在寂寞中死去,她心中一阵迷惘:这也将是我的命运么?
正好呼韩邪单于来朝,汉元帝慷慨地送他五名宫女。此时王昭君央求掖庭令,准备她嫁到匈奴去。匈奴一片荒寒,其他宫女躲避都来不及。但王昭君心里很明白,皇宫虽然极尽奢侈豪华,但却充满刀光血影,作为一名宫女,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长于斯,最终也归于斯,就象年长的宫女们一样,终生只是皇宫内的囚徒。与其如此,不如与命运赌上一局!王昭君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到了呼韩邪单于要归国前夕,元帝让人将五位宫女请出来。
当王昭君出现在众人的眼前时,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个超凡脱俗的女子,在宫内默默多年之后,突然她的美貌惊现在皇帝面前。史书中有十六个字描述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元帝不禁“啊”了一声:宫中居然有这等绝色女子!元帝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以让王昭君走!此等秀色,只有我皇帝可餐!但元帝吐到嗓门眼的话又强咽下去,自己堂堂一个皇帝,岂可因为一个女子失信于邻国!这个面子还是要的。
呼韩邪单于真是意外的惊喜,没想到大汉皇帝慷慨地把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送给自己,他感激泣零,表示愿意为大汉帝国守卫北部边疆。
王昭君以自己的勇气改变了命运。半年后,汉元帝死了,如果她仍然深处皇宫之中,高墙深院将永远埋没她的天生丽质,还要面对下一任皇帝所宠爱而又残忍的皇后赵飞燕,命运可想而知。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封号为“宁胡阏氏”,“宁胡”二字,表明她的到来使胡人可以永远得到安宁。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有一子,名为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
两年后(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他的儿子雕陶继单于位,称复株累单于,根据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嫁给新的单于,后生育有两个女儿。
对于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纪录,很遗憾,没有留下什么史料。因为没有史料,所以引发了后世文人丰富的想象力,留下了大量与王昭君有关的诗词文章。其中以杜工部的《咏怀古迹》与王安石的《明妃曲》最为有名。
杜甫把王昭君出塞想象得很凄婉悲凉,他在诗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白居易也写了一首《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也把王昭君写得可怜兮兮的,还一付对汉元帝一往情深的样子,好象皇帝就是一个完美的情人似的。
但是王安石作为大政治家,见识不同一般,眼界自然较杜甫、白居易这些文人高出一筹,《明妃曲》有两首,第二首:“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这首诗把王昭君写得洒脱、有主见、有追求,这可能更加贴近历史中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对王昭君绝对是个正确的选择,使她逃离了皇宫监狱般的生活,并且使她成为千年流传的神话,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题材。
汉匈两国真正进入蜜月期,一直到汉帝国被王莽所篡权。
呼韩邪单于之后,后继的复株累单于、搜谐单于、车牙单于、乌珠留单于等,基本上都遵从呼韩邪单于的遗训,与中国保留友好的关系。中国的北方边境获得数十年的和平,这使得元帝之后,虽然国力衰退,但由于外患不多,整个国家仍然相对稳定,史书对这段时间汉匈和平局面有如下记载:“是时边城晏闭,牛羊布野,三世无犬吠之声,黎庶亡干戈之役。”
这既有汉强匈衰的因素,也有王昭君的一份功劳。
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五威将王骏等人抵达匈奴,向乌珠留单于要回原先汉朝所赐的印绶,更换为王莽新朝的新印。
匈奴单于没有疑心,以旧印换回新印。没想到王莽居然在印文上耍起文字游戏。
匈奴单于的旧印上,刻的文字是是“匈奴单于玺”;而王莽新制的这个单于大印,上面刻的是“新匈奴单于章”。
“玺”是王的大印,而“章”是侯的大印;新印上还增加一个“新”字,这无疑表明匈奴不过是新朝一个封国,而且匈奴单于被从“王”的级别降格为“侯”。<b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在线阅读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
元始四年(4年),一批溜须拍马之辈上书,称王莽的功德已经超过古代的伊尹、周公。伊尹曾为“阿衡”,周公曾为“太宰”,所以各取一字,拜王莽为“宰衡”。
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平帝。同时造神运动越演越烈,此年,武功现白石,石上用丹书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王莽大权在握,其政治野心昭然若揭。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诗把王莽认为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小人,似乎他前半生的道德修养,都只是一出精心设计、随到随演的好戏,这未免将历史人物简单化了。
依笔者所见,王莽的本质乃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徒,前半生,他以儒家的理想把自己塑造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完美形象,这乃是他宗教般狂热的追求,这是强烈信仰下产生的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充满克己复礼的热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又使他锲而不舍地朝着权力中枢迈进。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不仅要做一个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而且他强烈的使命感驱动着他去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一个儒家天堂式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他有点类似象加尔文、穆罕默德这样的宗教领袖,充满天启的自信,坚信自己来到人世,必定是出于某种天命,苍天无语,却默示他去完成伟大的事业,所以他坚强、执着、冷静、充满斗志。
他要在大地上建立人间天堂,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因为在他看来,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只有从狂热宗教徒这个角度,才可以解释王莽一生种种怪异乖张的行为,从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清晰地看清一个复杂人物的本质。
平帝死了。新皇帝还没有立,但是精明的文武百官早已经嗅出帝国天空异样的气息:这个天下已经不是姓刘了,而是姓王了。
于是文武百官争先联名上书太皇太后王政君,请求让王莽摄政,称“假皇帝”(代理皇帝)。虽然是“假皇帝”,但一切如天子之制,只差一个名了。此时王莽俨然是一个神化的人物,造神运动与个人崇拜,再加上政治上大肆诛除异己,太皇太后王政君此时便是想制约王莽,也是有心无力了。
从“假皇帝”到“真皇帝”,只有一步之遥了,但王莽还愿意再等,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他有耐心再多等几年。
于是一个傀儡被扶上“真皇帝”的宝座,王莽挑了宣帝刘询的玄孙刘婴为皇帝,把刘婴称为“傀儡”还不太合适,因为此时的刘婴只有两岁,连摆样子的机会也谈不上了。
这一年,没有了刘氏皇帝的年号,史书称为王莽“居摄元年”。
反应迟钝的刘氏宗族也发觉大势不妙。但是这个发现为时晚矣,王莽现在可不是一只可以随便踩死的蚂蚁,而是一头巨象,掌控着庞大的国家战争机器。
在摄政的三年内,王莽逐一击破反叛的势力。
三年的假皇帝,把毒蛇引出洞外,一一斩杀,还没来得及出洞的,王莽并不惧怕,没出洞的蛇没有毒牙。王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但是还差点什么呢?
还差了一根导火索。
当然,这根导火索不必王莽亲自去点燃,天下之大,还怕没有智慧的人吗?
王莽篡位之心,路人皆知了。
有个路人把这个当作一次天赐的良机,他要赌上一把。这个人叫哀章,他制了一具铜柜,铜柜中置两卷天书,一为“天帝行玺金匮图”,一为“赤帝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书中直言王莽是真命天子。哀章扛着这个泡制天书的铜柜到了高庙。
得来全不费功夫!假戏还得真作。
王莽亲自前往高庙,毕恭毕敬地接受了这份上天的启示。回到未央宫后,迫不及待的王莽立即下书:此乃是冥冥之中天意的安排,非人力所致,赤帝刘邦的神灵,以金匮将上天旨意下传,我岂敢违抗?
做足了戏之后,政权的交接水到渠成。
西汉王朝在没有掌声的寂寞中悄然谢幕。
这个曾经令周边蛮族为之胆战心惊的伟大王朝,曾经轰轰烈烈地崛起,轰轰烈烈地开拓,留下无数的伟大英雄的故事与足迹,但却草草收场,不仅没有死得轰轰烈烈,反而窝窝囊囊的。
一个新的王朝产生了,因为新,所以王莽改国号为“新”。
国号很“新”,但锅里煮的药,却很古。
王莽要建立起他的复古天堂的梦想。
他躇踌满志,意气纷发,他把山河踩在脚下,将日月握在手中。
然而,他并没有将国家带入太平盛世,反而外夷纷叛,天下大乱。
王莽站在山巅之上,看到的只是普照大地的阳光。
而山下的人,却早看到乌云密布,电闪雷击,暴风雨要来临了。
【二、文字游戏的严重后果】
王莽篡位改朝后,开始雄心勃勃的复古大改革,他想象中的儒家天堂似乎触手可及了。
他开始改革官名,一大串的古代官名,把人看得眼花瞭乱。王莽对这些古代的官名似乎情有独衷,或许名称背后是他向往的古代盛世,于是乎什么“左辅”、“右拂”、“少阿”、“羲和”、“太阿”、“后承”等一大堆古代官职都冒出来,看得所有人是一愣一愣的。
王莽意犹未足,又把许多正在使用的官职改为古奥的名称,“大司农”改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等等一大堆。所有的人都倍感苛烦,惟独王莽乐在其中。
熟悉儒学典籍的王莽又发现,帝国中有不少封国,封国国君称为“王”这是不合古制的,《春秋》不是彰显大一统的真义吗,“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这些王号必须全部撤除,还是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改朝换代了,所以必须要收回前汉授予各封国、藩国的印绶,改用新朝的印绶,而且地方官职很多也换了新的名称,要更换新的大印。
王莽派王奇等十二人,挂了“五威将”的头衔,作了一番巡回展览,展览品是四十二件神秘的文件,包括前面提到的“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等,向封国、郡县以及外夷解释说明新莽政权取代刘汉政权,是天意所授,是合法的。
这些五威将们的另一个目的,便是要收回以前汉朝政府发给的印绶,更改为新朝的印绶。王莽又在文字上大做文章,因为“王”的称号被取消了,一概改称为“侯”,所以印章的字也有差异,王的印章称为“玺”,而侯的印章则称为“章”。
国内的封国慑于王莽的淫威,不敢不从,更换印章这事进行很顺利,东北的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等小国也不敢对抗中国。
但是五威将到匈奴时,却遇到了一些麻烦。
这里简单地回顾一下陈汤远征后,至王莽篡权这段时间匈奴的状况。
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郅支单于覆灭了,最兴奋的人莫过于呼韩邪单于了。此时的他,才是真正的匈奴单于,他的心情很复杂,既喜且惧。喜的是他的对手、凶悍勇猛的郅支单于居然被陈汤所诛,惧的是强大的汉帝国更不能得罪了。
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觐见皇帝,并且重提中断许久的汉匈和亲。元帝答应呼韩邪单于的和亲请求。一位美丽的女人从此进入了历史的前台,她,就是芳名流传千古的王昭君。
王昭君字嫱,在几年年,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中,要脱颖而出不仅要美丽,也需要机遇,但王昭君没有机会,一连几年,她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后宫就象枷锁一样,王昭君的青春就在无聊中消磨,她对未来几乎是绝望了,看不到脚下的路会延伸向何方,她看着年老的宫女在寂寞中死去,她心中一阵迷惘:这也将是我的命运么?
正好呼韩邪单于来朝,汉元帝慷慨地送他五名宫女。此时王昭君央求掖庭令,准备她嫁到匈奴去。匈奴一片荒寒,其他宫女躲避都来不及。但王昭君心里很明白,皇宫虽然极尽奢侈豪华,但却充满刀光血影,作为一名宫女,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长于斯,最终也归于斯,就象年长的宫女们一样,终生只是皇宫内的囚徒。与其如此,不如与命运赌上一局!王昭君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到了呼韩邪单于要归国前夕,元帝让人将五位宫女请出来。
当王昭君出现在众人的眼前时,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个超凡脱俗的女子,在宫内默默多年之后,突然她的美貌惊现在皇帝面前。史书中有十六个字描述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元帝不禁“啊”了一声:宫中居然有这等绝色女子!元帝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以让王昭君走!此等秀色,只有我皇帝可餐!但元帝吐到嗓门眼的话又强咽下去,自己堂堂一个皇帝,岂可因为一个女子失信于邻国!这个面子还是要的。
呼韩邪单于真是意外的惊喜,没想到大汉皇帝慷慨地把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送给自己,他感激泣零,表示愿意为大汉帝国守卫北部边疆。
王昭君以自己的勇气改变了命运。半年后,汉元帝死了,如果她仍然深处皇宫之中,高墙深院将永远埋没她的天生丽质,还要面对下一任皇帝所宠爱而又残忍的皇后赵飞燕,命运可想而知。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封号为“宁胡阏氏”,“宁胡”二字,表明她的到来使胡人可以永远得到安宁。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有一子,名为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
两年后(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他的儿子雕陶继单于位,称复株累单于,根据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嫁给新的单于,后生育有两个女儿。
对于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纪录,很遗憾,没有留下什么史料。因为没有史料,所以引发了后世文人丰富的想象力,留下了大量与王昭君有关的诗词文章。其中以杜工部的《咏怀古迹》与王安石的《明妃曲》最为有名。
杜甫把王昭君出塞想象得很凄婉悲凉,他在诗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白居易也写了一首《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也把王昭君写得可怜兮兮的,还一付对汉元帝一往情深的样子,好象皇帝就是一个完美的情人似的。
但是王安石作为大政治家,见识不同一般,眼界自然较杜甫、白居易这些文人高出一筹,《明妃曲》有两首,第二首:“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这首诗把王昭君写得洒脱、有主见、有追求,这可能更加贴近历史中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对王昭君绝对是个正确的选择,使她逃离了皇宫监狱般的生活,并且使她成为千年流传的神话,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题材。
汉匈两国真正进入蜜月期,一直到汉帝国被王莽所篡权。
呼韩邪单于之后,后继的复株累单于、搜谐单于、车牙单于、乌珠留单于等,基本上都遵从呼韩邪单于的遗训,与中国保留友好的关系。中国的北方边境获得数十年的和平,这使得元帝之后,虽然国力衰退,但由于外患不多,整个国家仍然相对稳定,史书对这段时间汉匈和平局面有如下记载:“是时边城晏闭,牛羊布野,三世无犬吠之声,黎庶亡干戈之役。”
这既有汉强匈衰的因素,也有王昭君的一份功劳。
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五威将王骏等人抵达匈奴,向乌珠留单于要回原先汉朝所赐的印绶,更换为王莽新朝的新印。
匈奴单于没有疑心,以旧印换回新印。没想到王莽居然在印文上耍起文字游戏。
匈奴单于的旧印上,刻的文字是是“匈奴单于玺”;而王莽新制的这个单于大印,上面刻的是“新匈奴单于章”。
“玺”是王的大印,而“章”是侯的大印;新印上还增加一个“新”字,这无疑表明匈奴不过是新朝一个封国,而且匈奴单于被从“王”的级别降格为“侯”。<b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在线阅读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