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月票】
关于李元兴学分制的建议,李二草草的看了一遍之后就放在交由天英阁讨论的那堆表章之中了,显然这事情不是李二关心的。.
“五郎呀,夏收的时候为兄收到了一份弹劾。说你把粮食用到了工坊之中,不是吃,而是用掉了。因为只有一份弹劾,却也不是什么大事。反倒是关中、河南的粮仓总是紧张,为兄又担心粮食产量过高,让两地的粮价大跌。”
粮食,别说是现代,还是古代,永远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民以食为天,自然是百姓吃饱才是重中之重。
李二话峰一转:“五郎呀,马上又要秋收了。京兆尹的脸都是青色的,御医说这是长久没有好好休息,累的。你华州的粮食,玉米一项听报告说,因为没有足够的肥料,也没有精种,只有五百多斤的产量。”
“应该是够吃了!”李元兴似乎是没有理解李二的意思。
李二笑了:“五郎呀,你知道华州种了多少亩玉米吗?”
“皇兄说笑了,这事情还是重要的,虽然前半年臣弟不在长安,但华州的事情臣弟还是相当关心的。他们还算努力,虽然没有达到臣弟对水力改造,增加良田的数量上的要求,但二百多万亩玉米,他们还种下的。”
“一百多万吨,就是上千万担。仅仅一个华州,就足以把长安的粮价给砸到让为兄接受不了的程度,上千万担呀!”
李元兴站了起来,抖了抖身上的衣服:“臣弟身上的丝绸,用到淀粉却可以更好。这个玉米淀粉呀,用处多。比如:纺织、造纸、食品、石油、矿井、医疗、建筑、农业、林业、园艺、铸造、饲料、曰用品都能够得上。”
“怎么用?”李二追问了一句。
“这个,让专业人去研究吧。臣弟懂的就是,造纸、纺织,特别是将来的棉布上,这淀粉的用处极大,最简单一句话,能让铜变成金的质变,可以造出级精美的纸张来。再说成药,淀粉是一种非常好的混合剂。还有就是那香皂,真正变的精美,还是要用到一些淀粉的。”李元兴知道一些,但不精通。
李二倒是懂了:“为兄知道,为何有人弹劾你把粮食用了工坊了。”
“粮食不够吃,自然是不敢用的。但粮食原本也是工业品的一种原料,作成食品也行。玉米饼干还是不错的,长安城酒的价格降了五倍,就是因为粮食足够,可以大批量工业酿酒了。”
粮食多了,李二还是很高兴的。
夏收,是在大唐的五月中旬,就是后世的六月下旬。
这个历法的事情李元兴没有打算改,似乎没什么大的影响。
将来大唐的天文学发达了,自然就会有精通此道的人去提出改变历法,或者是完善历法的建议来,五月收粮与六月收粮,对于李元兴来说是无所谓的。
而秋收,八月初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收粮了。
江南道那边已经有电报过来,水稻已经开始收获,采用的良种种植与简单的堆肥技术,亩产大约可以达到平均三石以上,最高亩产大约为四石。
淮南道也发来电报,他们也是丰产年,最多还有三两曰,就要开始组织秋收了。
江南、淮南两道没有什么粮仓的压力,只是稻米的话这样的丰年还不至于让粮仓装不下。可河南道却是不同了,以洛阳为中心,整个河南道玉米种植、秋季的红薯这两项,预计在八月十五左右,就会收获。
数量……巨大!
可就是这样巨大的数量上,李元兴依然认为不够。
“皇兄,眼下看似关中的粮食够了,但未来五年呢?”
李二离开了书桌,坐到李元兴旁边:“五郎,你继续讲。未来五年后会如何?”
“皇兄,先算人口。人口有三笔账要算。”
刚刚坐到李元兴身旁椅子上的李二又站了起来,回到了书桌后,打开一张纸:“五郎你继续说,你自称算学不行,但算账的本事却不是普通的高明。”
李元兴笑笑,站在书桌前。
“皇兄,这第一笔自然要算人口的增长率。其实就是年末人数减去年初人数之后,再除以年人口数的平均值。这个指数,如果是零的话,就代表着人口没有增长。当然,我们不用太复杂的计算公示,我们用最简单的算法,就是一个女人生几个孩子,一户当中,会生几个孩子。”
提到公示,李元兴怕给李二讲不清楚。
李二呢,也不想要复杂的公式,他要的只是数字。
“皇兄,如果大唐这五年来,适龄的夫妻。按臣弟那生了孩子就减税的说法,大唐平均一户,这五年怎么也有三个孩子吧!”
听李元兴这么一算,李二摇了摇头。
“五郎呀,你小看这生孩子减税的政策了,按大唐现在的情况,一户适龄,平均是一男二又四分之三女。当然如果加上侍女婢女什么的,这个数值差就更大了。你要知道,隋末战乱,强征兵源,男人死了有多少?”
“那皇兄说生几个?”
“一户五个最最少,五年,大唐少说也能增加上千万的新生孩童。只要你五郎敢说多生娃娃就减税,甚至免税,这个人口增加的数字绝对超出五郎你的想像。要知道,普通百姓可没有那么多的乐子,到了晚上还能干什么?”
被李二这么一说,李元兴倒是有些后怕了。
“皇兄,照你这么说。这减税之事倒是要重新考虑了,臣弟有些心虚呀。这一千万人口,就按每个人每天一斤来说,一年每个人就是四担,这粮食就需要少说也要四千万担。”
李二在纸上记下了:“四千万不够,一天一斤真没多少!”
李元兴把这一条让过:“皇兄,第二本账是异邦各族,他们不种粮食。当他们归附大唐之后,他们提供的是战力,是工业品,是劳力。但粮食这一项却是要大唐支出。就拿契丹人来说吧,他们所有人口加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成年人吃的不少呀!”
“契丹人吃肉,这猪、牛、羊什么的,消耗的也是粮食!”
李二也附和着说了一句。
“还有就是,大唐人生娃娃免税,能不对他们免吗?”
好家伙,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
李元兴手上的笔在纸上再没有写一个字,因为这笔账已经不好算了。
除了契丹,还有靺鞨人,室韦人。
虽然说教他们种田,可他们自己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还是靠着军功从大唐换到了更多的粮食,要是不限制人口,将来他们的粮食消耗会更大。
“皇兄,这第三本账就更吓人。大唐现在工业化,许多百姓都看到,作工比种田挣的多,将来种田的人肯定会变少,作工的人肯定会大增,那么皇兄,这个矛盾可怕呀。再说咱们往外占地盘,新占下的地盘至少两年内,粮食是负数,而且负的不少!”
李二在表章堆里开始翻。
很快找出了一份表章:“萧瑀的,应该也抄送了你秦王府。只是你在外面征战,这事情你可能不知道。”
李元兴翻开表章一看,正是自己说的第三条。
仅仅是现在占下的高句丽这些地方,萧瑀计算的结果是,每年需要至少二千万担粮食,才能勉强够用。因为高句丽人种粮,真正可以让他们自己吃饱,至少需要再有三年时间,建安城的新粮田,到明年才能养活建安的驻军。
仅仅是驻军,想给周边的矿区调些粮,怕都紧张。
“一个人几亩田?”李元兴问了一句似乎不相关的话题。
李二没有立即回答,他在回忆自己看过的户部表章,夏收的时候有过全国土地的数据。大约为二百六十万倾。
“一人有十亩吧!”李二也不敢肯定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
李元兴伏在李二的书案上,开始在李二那张纸上画着:“皇兄,大唐现在有多少田,皇兄你说不清,臣弟也说不清。户部交上来的数据,只是各州县报上来的数据,这东西不怎么准,相差也不少。”
“恩,此事在武德年间为兄就知道,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整一整!”
“皇兄,大秦的时候,才多大的国土,有二千五百万人口,当时有田差不多一个人八亩左右。西汉最强的时候,人口超过五千万,最巅峰的时候超过了六千万人,一个人七亩半。东汉末年为十一亩。”
李元兴说的这些,李二不会怀疑,他如果需要证实查史料就是了。
“我大唐,现在拥有三百六十万户,差不多就是一千二三百万人口。可是我们有的良田只有不到五千万亩,其余的劣田产量太低!”
劣田产量有多低,平均下来连一石都不到,只有八斗半!
“皇兄,良田一个人才五亩。咱不说这亩数,再说一个人有多少粮食,不算长安与洛阳。大唐依一亩二百斤的均产,每个人一年才一千斤粮。皇兄怕不怕臣弟不知道,反正我怕了!现在不动手,三年之后臣弟怕有心无力!”
李元兴怕什么。
不用解释李二也知道,大唐现在是飞速发展,可一但粮食跟上不发展,那就有可能出现动乱,而且会让江山不稳。大唐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大唐百姓在消耗,还有许多对外的消耗,这会让大唐的粮食压力变大。
“皇兄,臣弟请天英阁议事。”(未完待续。)
关于李元兴学分制的建议,李二草草的看了一遍之后就放在交由天英阁讨论的那堆表章之中了,显然这事情不是李二关心的。.
“五郎呀,夏收的时候为兄收到了一份弹劾。说你把粮食用到了工坊之中,不是吃,而是用掉了。因为只有一份弹劾,却也不是什么大事。反倒是关中、河南的粮仓总是紧张,为兄又担心粮食产量过高,让两地的粮价大跌。”
粮食,别说是现代,还是古代,永远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民以食为天,自然是百姓吃饱才是重中之重。
李二话峰一转:“五郎呀,马上又要秋收了。京兆尹的脸都是青色的,御医说这是长久没有好好休息,累的。你华州的粮食,玉米一项听报告说,因为没有足够的肥料,也没有精种,只有五百多斤的产量。”
“应该是够吃了!”李元兴似乎是没有理解李二的意思。
李二笑了:“五郎呀,你知道华州种了多少亩玉米吗?”
“皇兄说笑了,这事情还是重要的,虽然前半年臣弟不在长安,但华州的事情臣弟还是相当关心的。他们还算努力,虽然没有达到臣弟对水力改造,增加良田的数量上的要求,但二百多万亩玉米,他们还种下的。”
“一百多万吨,就是上千万担。仅仅一个华州,就足以把长安的粮价给砸到让为兄接受不了的程度,上千万担呀!”
李元兴站了起来,抖了抖身上的衣服:“臣弟身上的丝绸,用到淀粉却可以更好。这个玉米淀粉呀,用处多。比如:纺织、造纸、食品、石油、矿井、医疗、建筑、农业、林业、园艺、铸造、饲料、曰用品都能够得上。”
“怎么用?”李二追问了一句。
“这个,让专业人去研究吧。臣弟懂的就是,造纸、纺织,特别是将来的棉布上,这淀粉的用处极大,最简单一句话,能让铜变成金的质变,可以造出级精美的纸张来。再说成药,淀粉是一种非常好的混合剂。还有就是那香皂,真正变的精美,还是要用到一些淀粉的。”李元兴知道一些,但不精通。
李二倒是懂了:“为兄知道,为何有人弹劾你把粮食用了工坊了。”
“粮食不够吃,自然是不敢用的。但粮食原本也是工业品的一种原料,作成食品也行。玉米饼干还是不错的,长安城酒的价格降了五倍,就是因为粮食足够,可以大批量工业酿酒了。”
粮食多了,李二还是很高兴的。
夏收,是在大唐的五月中旬,就是后世的六月下旬。
这个历法的事情李元兴没有打算改,似乎没什么大的影响。
将来大唐的天文学发达了,自然就会有精通此道的人去提出改变历法,或者是完善历法的建议来,五月收粮与六月收粮,对于李元兴来说是无所谓的。
而秋收,八月初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收粮了。
江南道那边已经有电报过来,水稻已经开始收获,采用的良种种植与简单的堆肥技术,亩产大约可以达到平均三石以上,最高亩产大约为四石。
淮南道也发来电报,他们也是丰产年,最多还有三两曰,就要开始组织秋收了。
江南、淮南两道没有什么粮仓的压力,只是稻米的话这样的丰年还不至于让粮仓装不下。可河南道却是不同了,以洛阳为中心,整个河南道玉米种植、秋季的红薯这两项,预计在八月十五左右,就会收获。
数量……巨大!
可就是这样巨大的数量上,李元兴依然认为不够。
“皇兄,眼下看似关中的粮食够了,但未来五年呢?”
李二离开了书桌,坐到李元兴旁边:“五郎,你继续讲。未来五年后会如何?”
“皇兄,先算人口。人口有三笔账要算。”
刚刚坐到李元兴身旁椅子上的李二又站了起来,回到了书桌后,打开一张纸:“五郎你继续说,你自称算学不行,但算账的本事却不是普通的高明。”
李元兴笑笑,站在书桌前。
“皇兄,这第一笔自然要算人口的增长率。其实就是年末人数减去年初人数之后,再除以年人口数的平均值。这个指数,如果是零的话,就代表着人口没有增长。当然,我们不用太复杂的计算公示,我们用最简单的算法,就是一个女人生几个孩子,一户当中,会生几个孩子。”
提到公示,李元兴怕给李二讲不清楚。
李二呢,也不想要复杂的公式,他要的只是数字。
“皇兄,如果大唐这五年来,适龄的夫妻。按臣弟那生了孩子就减税的说法,大唐平均一户,这五年怎么也有三个孩子吧!”
听李元兴这么一算,李二摇了摇头。
“五郎呀,你小看这生孩子减税的政策了,按大唐现在的情况,一户适龄,平均是一男二又四分之三女。当然如果加上侍女婢女什么的,这个数值差就更大了。你要知道,隋末战乱,强征兵源,男人死了有多少?”
“那皇兄说生几个?”
“一户五个最最少,五年,大唐少说也能增加上千万的新生孩童。只要你五郎敢说多生娃娃就减税,甚至免税,这个人口增加的数字绝对超出五郎你的想像。要知道,普通百姓可没有那么多的乐子,到了晚上还能干什么?”
被李二这么一说,李元兴倒是有些后怕了。
“皇兄,照你这么说。这减税之事倒是要重新考虑了,臣弟有些心虚呀。这一千万人口,就按每个人每天一斤来说,一年每个人就是四担,这粮食就需要少说也要四千万担。”
李二在纸上记下了:“四千万不够,一天一斤真没多少!”
李元兴把这一条让过:“皇兄,第二本账是异邦各族,他们不种粮食。当他们归附大唐之后,他们提供的是战力,是工业品,是劳力。但粮食这一项却是要大唐支出。就拿契丹人来说吧,他们所有人口加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成年人吃的不少呀!”
“契丹人吃肉,这猪、牛、羊什么的,消耗的也是粮食!”
李二也附和着说了一句。
“还有就是,大唐人生娃娃免税,能不对他们免吗?”
好家伙,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
李元兴手上的笔在纸上再没有写一个字,因为这笔账已经不好算了。
除了契丹,还有靺鞨人,室韦人。
虽然说教他们种田,可他们自己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还是靠着军功从大唐换到了更多的粮食,要是不限制人口,将来他们的粮食消耗会更大。
“皇兄,这第三本账就更吓人。大唐现在工业化,许多百姓都看到,作工比种田挣的多,将来种田的人肯定会变少,作工的人肯定会大增,那么皇兄,这个矛盾可怕呀。再说咱们往外占地盘,新占下的地盘至少两年内,粮食是负数,而且负的不少!”
李二在表章堆里开始翻。
很快找出了一份表章:“萧瑀的,应该也抄送了你秦王府。只是你在外面征战,这事情你可能不知道。”
李元兴翻开表章一看,正是自己说的第三条。
仅仅是现在占下的高句丽这些地方,萧瑀计算的结果是,每年需要至少二千万担粮食,才能勉强够用。因为高句丽人种粮,真正可以让他们自己吃饱,至少需要再有三年时间,建安城的新粮田,到明年才能养活建安的驻军。
仅仅是驻军,想给周边的矿区调些粮,怕都紧张。
“一个人几亩田?”李元兴问了一句似乎不相关的话题。
李二没有立即回答,他在回忆自己看过的户部表章,夏收的时候有过全国土地的数据。大约为二百六十万倾。
“一人有十亩吧!”李二也不敢肯定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
李元兴伏在李二的书案上,开始在李二那张纸上画着:“皇兄,大唐现在有多少田,皇兄你说不清,臣弟也说不清。户部交上来的数据,只是各州县报上来的数据,这东西不怎么准,相差也不少。”
“恩,此事在武德年间为兄就知道,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整一整!”
“皇兄,大秦的时候,才多大的国土,有二千五百万人口,当时有田差不多一个人八亩左右。西汉最强的时候,人口超过五千万,最巅峰的时候超过了六千万人,一个人七亩半。东汉末年为十一亩。”
李元兴说的这些,李二不会怀疑,他如果需要证实查史料就是了。
“我大唐,现在拥有三百六十万户,差不多就是一千二三百万人口。可是我们有的良田只有不到五千万亩,其余的劣田产量太低!”
劣田产量有多低,平均下来连一石都不到,只有八斗半!
“皇兄,良田一个人才五亩。咱不说这亩数,再说一个人有多少粮食,不算长安与洛阳。大唐依一亩二百斤的均产,每个人一年才一千斤粮。皇兄怕不怕臣弟不知道,反正我怕了!现在不动手,三年之后臣弟怕有心无力!”
李元兴怕什么。
不用解释李二也知道,大唐现在是飞速发展,可一但粮食跟上不发展,那就有可能出现动乱,而且会让江山不稳。大唐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大唐百姓在消耗,还有许多对外的消耗,这会让大唐的粮食压力变大。
“皇兄,臣弟请天英阁议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