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73 章
大明朝的另类史 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第 73 章
部署既定,王化贞轻信后金间谍之言,忽然主动发兵攻袭海州,结果半途而返,劳师丧气。
回广宁后,王化贞仍不减斗志,再上疏请兵六万,表示要一举荡平后金。当时,王化贞的座师叶向高重回内阁不久,非常偏向自己的学生,熊廷弼之议自然不受重视。
朝中官员察知辽东经、抚不和,多上章弹劾二人,乱成一锅粥。
彼时的魏忠贤还未成大气候,与客氏专心在内宫谋杀怀孕嫔妃,外廷之事皆是几个阁臣主持。互斗了多日,明廷不明确表态支持熊廷弼或王化贞,仍旧兼任二人,只是警告二人加强合作,功罪一体。
努尔哈赤方面,秣马厉兵,准备充分,于天启二年(1622年),初春时分调发五万精兵,兵分三路,直向广宁杀来。
后金军在三岔河渡口修整后,首先猛攻西平、镇武诸堡垒。王化贞轻信早已与后金军有约的内奸孙得功之言,尽发广宁守军,让孙得功与祖大寿率领这批主力明军出城与祁秉忠等人一起寻找后金兵交战。
此时的努尔哈赤最怕攻城,最擅长就是旷野运动战。平阳桥上(今辽宁台安),两军相遇。刚刚交锋,孙得功率本部兵先行自溃,镇武、闾阳兵登时惶骇,四处奔逃,明将刘渠、祁秉忠等人皆战死,六万明军基本被后金军杀个精光。
此时,有人建议熊廷弼急驰广宁救援,但最终为人所阻,未能成行。
孙得功逃回广宁后,王化贞仍不知他已经暗中降金,对这个叛将仍旧言听计从。城内明军人数不多,不少人趁乱缒城逃走。孙得功本想把王化贞本人与广宁一道送与努尔哈赤当见面礼,幸亏参将江朝栋救护,拥王化贞千辛万苦逃出城去。
广宁遂为后金所有。
狼狈踉跄之余,王化贞在逃到大凌河时(今辽宁锦县境内)时与熊廷弼相遇,失声痛哭。
此时,熊廷弼心中又急又恨又幸灾乐祸,微笑地问:“六万大军想一举荡平建奴,现在何如!”
王化贞再无昔日的精神头,俯首怀惭不能回答。
喘定后,他与熊廷弼商议,想遣军夺回广宁。熊廷弼说:“现在讲这个,为时太晚,只有护送溃逃民众入关这一种选择。”
于是,他把手下五千军兵交予王化贞殿后,然后尽焚军资,徐徐掩护难民撤退。
此时此刻,再也不见从前那个雄才大略的熊廷弼。本来,明军在西平等地战败时,如果熊廷弼出军,或许能与广宁守军固守城池。即使王化贞弃广宁,如果安排得当,明军仍可坚守锦州、宁远等地,步步为营阻击清军。
由于同僚间互相倾轧,熊廷弼心灰意冷,故而根本不想再做抵抗,一直回撤入关。
努尔哈赤方面,派人把广宁城抢个精光后,一把大火焚毁城市,金军撤回辽阳。至此,后金军基本在辽西掌握了军事主动权,明朝再也无望恢复辽东,步步后撤,最终只能以山海关为依托了。
熊、王二人入关不久,双双被逮。当时魏忠贤已渐握朝柄,索银四万不成,索性以熊廷弼为名目大兴“辽案”。以受贿罪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牵涉入内,一一残杀,熊廷弼本人也难逃闹市被诛的结局(天启五年)。不仅他自己家,与其有姻亲的家族也受牵连,财产尽被罚没。其长子熊兆珪不堪地方官凌辱,自刎而死。其女熊瑚悲愤,呕血而死。直到崇祯二年,朝廷才下诏允许其家人持其首级归葬。王化贞与熊廷弼一起下狱论死,但多活了几年,直到崇祯五年(1632年)才被斩首,以平公论。
熊廷弼被杀,当时御敌的袁崇焕闻讯,悲愤交加,作《哭熊经略二首》: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罄尽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这位熊爷一死,其实是明朝自己砍去支撑明王朝的一根巨柱。
宁远大战——后金不败神话的破灭
广宁大败消息传至京城,朝中兵部尚书张鹤鸣吓得差点尿裤子,为减轻罪责,他立刻“自告奋勇”去山海关“督师”。明熹宗做木匠活儿之余,闻言大喜,马上赐其尚方宝剑,让他立刻赴山海关。
躲过追查责任这一关,张鹤鸣擦下一头冷汗,一路磨蹭,行了二十天才抵达山海关。然后,他立即以自己身染重病为由,递上辞呈,溜回老家。
明廷只得另觅人选,决定让兵部右侍郎解经邦经略辽东。这位文人胆子奇小,连连辞任,即使被朝廷革职也再所不惜。丢官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丢命可就吃啥不香了。
最后,明廷只得进行“民主”集议,谁得票多,谁就得去。选了半天,王在晋被大家选中,任其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如此职高权大的位置,王在晋力辞。
最后,明熹宗发愤翻脸,表示如果再敢推辞,“国法不容”。
勉强之下,王在晋只能受命。他集中近十二万精兵于山海关,本人坐镇关上。
城上危楼控朔庭,百蛮朝贡往来经。
帝时代,在这里设置榆关,唐朝又属临渝县,宋朝时此地属于辽国,设迁民县,元朝时称迁民镇。延至明代,始称山海关,归隶永平府管辖。清朝、民国属临榆县辖下。1948年底,山海关解放,辖于秦榆市。1949年春,秦榆市改称秦皇岛市。
山海关在辽西走廊西端,又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极目北眺,燕山长城如带,雉堞丛立,周绕青山,雄瞰一方;挥手南指,渤海碧波万顷,石城入海,拱卫海疆;西边的石河,是阻敌入侵的天然深壕(解放后修水库,即现在的“燕塞湖”);东有观喜岭,又是御敌的天然屏障。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北齐在556年(天保七年)就开始在燕山山脉修筑长城三千里,西起西河总秦戍(山西大同),东到大海(山海关),至今在抚宁石门寨,仍可发现北齐长城遗址。隋朝时,隋文帝时代汉王杨谅以及日后的隋炀帝数十万大军东征高丽,均从临榆关(山海关)出大军。唐太宗御驾征高丽,仍是由此出击。“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畿辅通志》),明清时此关更是为京师安全的关键屏障。中原政权一直倚山海关为峻险雄关,但五代时后晋的卢龙节度使周德威愚勇不为备,致使榆关被契丹人攻克,遂失屏障。
从军事史角度上讲,山海关最重要、最出名的年代在明朝。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筑山海卫城,又在山海关附近开设码头庄港,使其成为接转山东粮饷和向辽东转运的转输港。
本来,明朝前期,主要边防力量皆在今天的山西、内蒙等地,严防退走大漠的蒙古人卷土重来。但是,明中期开始,东北满族分力兴起,辽东成为边防重地,明朝几乎可称是竭尽四海之物力以在山海关备战,每每在此处关垒内外布防重兵十数万人,成为阻止满洲铁骑入北京的最重要之地。
由于是咽喉要地,山海关系天下安危于一垣。几十年来,满族骑兵屡屡试探性进攻,但均于关前止步,无法逾此天险雄关,只能多次绕过山海关从别的隘口越过长城驰骋于华北平原。虽然克胜连连,但皆是得而失之,抢掠而去,原因很简单:
“山海关控制其间,则内外声势不接。即入其它口,而彼(明军)得绕我后路”(魏源《圣武记》)。
由此,清军即使绕路攻入山东、直隶的郡邑,抢掠后很快就弃而去,主要就是因为山海关阻隔,怕腹背受敌。
第 73 章
恋耽美
第 73 章
部署既定,王化贞轻信后金间谍之言,忽然主动发兵攻袭海州,结果半途而返,劳师丧气。
回广宁后,王化贞仍不减斗志,再上疏请兵六万,表示要一举荡平后金。当时,王化贞的座师叶向高重回内阁不久,非常偏向自己的学生,熊廷弼之议自然不受重视。
朝中官员察知辽东经、抚不和,多上章弹劾二人,乱成一锅粥。
彼时的魏忠贤还未成大气候,与客氏专心在内宫谋杀怀孕嫔妃,外廷之事皆是几个阁臣主持。互斗了多日,明廷不明确表态支持熊廷弼或王化贞,仍旧兼任二人,只是警告二人加强合作,功罪一体。
努尔哈赤方面,秣马厉兵,准备充分,于天启二年(1622年),初春时分调发五万精兵,兵分三路,直向广宁杀来。
后金军在三岔河渡口修整后,首先猛攻西平、镇武诸堡垒。王化贞轻信早已与后金军有约的内奸孙得功之言,尽发广宁守军,让孙得功与祖大寿率领这批主力明军出城与祁秉忠等人一起寻找后金兵交战。
此时的努尔哈赤最怕攻城,最擅长就是旷野运动战。平阳桥上(今辽宁台安),两军相遇。刚刚交锋,孙得功率本部兵先行自溃,镇武、闾阳兵登时惶骇,四处奔逃,明将刘渠、祁秉忠等人皆战死,六万明军基本被后金军杀个精光。
此时,有人建议熊廷弼急驰广宁救援,但最终为人所阻,未能成行。
孙得功逃回广宁后,王化贞仍不知他已经暗中降金,对这个叛将仍旧言听计从。城内明军人数不多,不少人趁乱缒城逃走。孙得功本想把王化贞本人与广宁一道送与努尔哈赤当见面礼,幸亏参将江朝栋救护,拥王化贞千辛万苦逃出城去。
广宁遂为后金所有。
狼狈踉跄之余,王化贞在逃到大凌河时(今辽宁锦县境内)时与熊廷弼相遇,失声痛哭。
此时,熊廷弼心中又急又恨又幸灾乐祸,微笑地问:“六万大军想一举荡平建奴,现在何如!”
王化贞再无昔日的精神头,俯首怀惭不能回答。
喘定后,他与熊廷弼商议,想遣军夺回广宁。熊廷弼说:“现在讲这个,为时太晚,只有护送溃逃民众入关这一种选择。”
于是,他把手下五千军兵交予王化贞殿后,然后尽焚军资,徐徐掩护难民撤退。
此时此刻,再也不见从前那个雄才大略的熊廷弼。本来,明军在西平等地战败时,如果熊廷弼出军,或许能与广宁守军固守城池。即使王化贞弃广宁,如果安排得当,明军仍可坚守锦州、宁远等地,步步为营阻击清军。
由于同僚间互相倾轧,熊廷弼心灰意冷,故而根本不想再做抵抗,一直回撤入关。
努尔哈赤方面,派人把广宁城抢个精光后,一把大火焚毁城市,金军撤回辽阳。至此,后金军基本在辽西掌握了军事主动权,明朝再也无望恢复辽东,步步后撤,最终只能以山海关为依托了。
熊、王二人入关不久,双双被逮。当时魏忠贤已渐握朝柄,索银四万不成,索性以熊廷弼为名目大兴“辽案”。以受贿罪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牵涉入内,一一残杀,熊廷弼本人也难逃闹市被诛的结局(天启五年)。不仅他自己家,与其有姻亲的家族也受牵连,财产尽被罚没。其长子熊兆珪不堪地方官凌辱,自刎而死。其女熊瑚悲愤,呕血而死。直到崇祯二年,朝廷才下诏允许其家人持其首级归葬。王化贞与熊廷弼一起下狱论死,但多活了几年,直到崇祯五年(1632年)才被斩首,以平公论。
熊廷弼被杀,当时御敌的袁崇焕闻讯,悲愤交加,作《哭熊经略二首》: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罄尽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这位熊爷一死,其实是明朝自己砍去支撑明王朝的一根巨柱。
宁远大战——后金不败神话的破灭
广宁大败消息传至京城,朝中兵部尚书张鹤鸣吓得差点尿裤子,为减轻罪责,他立刻“自告奋勇”去山海关“督师”。明熹宗做木匠活儿之余,闻言大喜,马上赐其尚方宝剑,让他立刻赴山海关。
躲过追查责任这一关,张鹤鸣擦下一头冷汗,一路磨蹭,行了二十天才抵达山海关。然后,他立即以自己身染重病为由,递上辞呈,溜回老家。
明廷只得另觅人选,决定让兵部右侍郎解经邦经略辽东。这位文人胆子奇小,连连辞任,即使被朝廷革职也再所不惜。丢官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丢命可就吃啥不香了。
最后,明廷只得进行“民主”集议,谁得票多,谁就得去。选了半天,王在晋被大家选中,任其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如此职高权大的位置,王在晋力辞。
最后,明熹宗发愤翻脸,表示如果再敢推辞,“国法不容”。
勉强之下,王在晋只能受命。他集中近十二万精兵于山海关,本人坐镇关上。
城上危楼控朔庭,百蛮朝贡往来经。
帝时代,在这里设置榆关,唐朝又属临渝县,宋朝时此地属于辽国,设迁民县,元朝时称迁民镇。延至明代,始称山海关,归隶永平府管辖。清朝、民国属临榆县辖下。1948年底,山海关解放,辖于秦榆市。1949年春,秦榆市改称秦皇岛市。
山海关在辽西走廊西端,又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极目北眺,燕山长城如带,雉堞丛立,周绕青山,雄瞰一方;挥手南指,渤海碧波万顷,石城入海,拱卫海疆;西边的石河,是阻敌入侵的天然深壕(解放后修水库,即现在的“燕塞湖”);东有观喜岭,又是御敌的天然屏障。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北齐在556年(天保七年)就开始在燕山山脉修筑长城三千里,西起西河总秦戍(山西大同),东到大海(山海关),至今在抚宁石门寨,仍可发现北齐长城遗址。隋朝时,隋文帝时代汉王杨谅以及日后的隋炀帝数十万大军东征高丽,均从临榆关(山海关)出大军。唐太宗御驾征高丽,仍是由此出击。“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畿辅通志》),明清时此关更是为京师安全的关键屏障。中原政权一直倚山海关为峻险雄关,但五代时后晋的卢龙节度使周德威愚勇不为备,致使榆关被契丹人攻克,遂失屏障。
从军事史角度上讲,山海关最重要、最出名的年代在明朝。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筑山海卫城,又在山海关附近开设码头庄港,使其成为接转山东粮饷和向辽东转运的转输港。
本来,明朝前期,主要边防力量皆在今天的山西、内蒙等地,严防退走大漠的蒙古人卷土重来。但是,明中期开始,东北满族分力兴起,辽东成为边防重地,明朝几乎可称是竭尽四海之物力以在山海关备战,每每在此处关垒内外布防重兵十数万人,成为阻止满洲铁骑入北京的最重要之地。
由于是咽喉要地,山海关系天下安危于一垣。几十年来,满族骑兵屡屡试探性进攻,但均于关前止步,无法逾此天险雄关,只能多次绕过山海关从别的隘口越过长城驰骋于华北平原。虽然克胜连连,但皆是得而失之,抢掠而去,原因很简单:
“山海关控制其间,则内外声势不接。即入其它口,而彼(明军)得绕我后路”(魏源《圣武记》)。
由此,清军即使绕路攻入山东、直隶的郡邑,抢掠后很快就弃而去,主要就是因为山海关阻隔,怕腹背受敌。
第 7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