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整个后宫就开始忙碌起来。
    朱棣的一群莺莺燕燕齐聚坤宁宫,叽叽喳喳的声音不绝于耳。
    凤阳笨拙的拱着小手给各宫娘娘拜年,可爱的小模样一下子就让她成了团宠,谁都想抱过去亲一下摸一下,各种小礼物更是收到手软。
    没法子,别看朱棣的后宫团的如此庞大,子嗣却是不旺。
    朱棣一生只有三子六女,长公主是嫔妃所出,但未至成人便早夭。
    现存三子五女中,其中七个都是和徐皇后生的,只有一个常宁是嫔妃所出,且那嫔妃还没有体验到母凭女贵的感觉就早逝。
    所以偌大的后宫之中,这些娘娘们其实是非常的寂寞的。
    以往都是朱瞻基在逗她们开心,但随着朱瞻基长大成人,大多数时候不是待在侯府就是东宫,也很少再踏足后宫,朱棣的后宫基本上就变成了一潭死水。
    凤阳可爱又懂事,像个肥嘟嘟的瓷娃娃,能讨得众人欢心也就很正常了。
    不多时,陈堪和常宁身上就挂满了各种珍宝。
    两人面面相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进一趟皇宫还能发一笔小财,这是两人完全没想到的。
    凤阳应付完这些热情的长辈,也累得趴在陈堪怀里睡了过去。
    很快,时间来到傍晚。
    整个京师灯火通明,皇宫的夜宴也正式开始。
    高大的城楼之上,无数的锦衣校尉来来往往,高大的屏风阻隔了空气之中的寒风。
    无数的百姓呼朋唤友的走上街头,就连平日里从不踏出闺阁的大姑娘小媳妇,今日也会出门凑个热闹。
    许多百姓聚集在洪武门前,等着徐皇后带着嫔妃自城楼之上洒下各种制式宫花。
    别小看这些宫花,每年徐皇后洒下的宫花,都能让京师多出许多幸福的家庭。
    陈堪站在城楼之上,怀中抱着熟睡的凤阳,放眼望去,一片盛世烟火。
    “砰~”
    “砰砰砰~”
    宫城各处的烟花炸响,常宁靠在陈堪身边,笑道:“夫君,晚宴开始了。”
    陈堪点点头,转身入席。
    第四百八十一章 永乐七年的春天
    永乐七年的春天与往年格外不同。
    自当今陛下御极以来,大明从未有过大规模的战事。
    即便是当年征战安南,大明选择的也是速战速决的战术,仅在短短半年之内便完成了灭国整编之事。
    但今年初春,平静了整整七年的大明,因为一则报纸,石破天惊!
    江南水师,山东水师,海军学院,京畿禁军,全数动员了起来。
    东征这个字眼,随着报纸的传递,迅速铺满了整个大明。
    百姓们的请战声更是响彻京师,每日都有百姓自发的聚集在洪武门前,请求陛下伏听万民之声。
    一张报纸为何会有这么大的效果呢?
    很简单,永乐七年的上元节,这一日的大明人民日报只刊登了一条消息。
    《日本国王朝鲜大王联奏大明永乐大皇帝书》
    臣日本国王后小松,朝鲜大王李祹奏言:
    皇天后土,齐归中华之风;甘露庆云,争献瑞麦之颂。
    丕承祖宗功业,以致社稷治安。
    钦惟陛下乃圣乃神,惟文惟物,光辉尧舜二典,度越汉唐中兴。
    顾其弊邑,虽荷国恩,忧在萧蔷,有稽朝贡。
    布大明于天下,遐迩同仁;望长安于日边,始终一节。
    呜呼,今始小宗,身陷兵危,宗庙尽毁,朝贡断绝。
    仰望圣慈,曲察衷素,谨表以闻。
    呜呼,臣后小松,李祹者,诚惶诚恐,顿首谨言:
    夫女真者,蛮族外藩,负固辽东,不施教化,肆情拒命,掠我国土,克我臣民。
    我邦小宗,无力抗拒;惟望圣慈,天兵神降。
    救小邦宗庙于倾倒,解小邦万民于倒悬。
    呜呼,小宗泣血,大宗垂怜。
    伏愿,世镇海疆,以为屏藩。
    永乐六年乙末秋八月二十八日上表大明大皇帝陛下。
    短短两百个字的奏言书,占据了报纸的一整张篇幅,其他的,什么娱乐信息,朝堂政令,甚至连广告都不见了踪影。
    只有一封奏言书,字字泣血。
    大明养气七年,藏富于民,更藏气于民。
    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大明百姓哪里受得了这种气。
    听都没听说过的女真野人,竟然把自家最恭顺的两个小弟给打了,这不是在狠狠的打大明的脸吗?
    干他!
    必须狠狠的干他了。
    于是乎,朝野请战声四起,百姓更是群情激愤。
    要求陛下必须出手惩戒一番那群不知所谓的女真野人。
    开玩笑,我大明万国来朝,就连乞丐都比别的国家的人要高人一等。
    我大明的小弟是你一群女真野人能揍的?
    而朝廷的反应更是迅速,在这封奏言书登报之后,便迅速敲定了挂帅出征的人选。
    汉王朱高煦,挂征虏大将军衔。
    领山东水师,江南水师,三大营之中的神机营,一共八万大军,加民夫十万,并称三十万大军。
    以三军总指挥的身份渡海东征,势必要替两个小弟找回场子。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大明更是士气大振议论纷纷。
    如此大规模的战事,大明立国至今,也就只有洪武朝有过寥寥数次。
    那是八万精锐战兵,真正的精锐战兵。
    要是放在冷兵器时代,一个精锐战兵至少需要配备三个辅兵,外加民夫五人。
    对外宣称百万大军也不为过。
    大明有了火器,所以只对外宣称三十万,但即便是这个规模,从大明立国至今,也是少有的大规模战事。
    也就仅次于洪武朝时徐达大帅北征北元。
    平静了七年,大明终于要再一次出手了,百姓们岂能不兴奋激荡。
    别说百姓们,就连陈堪,在城北校场亲眼看见浩浩荡荡的大军出征,心中同样兴奋无比。
    这些年来,大明的小的战事从未停过,但大规模的灭国之战,也就朱能南征安南。
    而且朱能那一次,说是说朱能带了十万大军,更有西平侯沐晟麾下二十万大军为策应,实际上的战兵也就五万人不到。
    朱能带过去的,就是三水师加两万辅兵,战兵不到两万人,沐晟麾下的二十万大军更是水分重的一批,全是云南的土司军队,精锐战兵不超过三万人。
    时隔数年,大明的八万精锐,又该在东海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呢?
    八万大军,从朱高煦挂帅到汇合军队,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陈堪和朱棣以及满朝文武就忙碌了整整三个月。
    终于,时间来到四月仲春,才算是将大军给送了出去。
    京师北校场,朱棣带着满朝文武送大军出征。
    直至水师断后的宝船消失在长江的天际之中,满朝文武依旧心潮澎湃。
    谁能想到,大明仅立国五十年不到,军队便能发展到如此程度?
    完全摒弃了太祖爷定下军户制度的弊端不说,更是全军部署火枪,彻底将冷兵器部队埋进了历史的尘埃。
    看着如今的大明军队,即便是最迂腐的文人,也不会说出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屁话来。
    文人反对打仗是为什么?
    因为得不偿失,不仅会死人,还会靡费钱粮。
    越打国家越穷,他们当然反对。
    但如果打仗能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们就会化身为战争狂人急先锋。
    本质上,依旧脱不了利益两个字的桎梏。
    目送着大军消失不见,胖胖的兵部尚书茹瑺忽然感慨道:“我大明之军容,乃五千年未有之盛也。”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茹瑺这句话是在拍朱棣的马屁,但此时此刻,却是没有人说得出什么反对的话来。
    强汉盛唐,他们敌得过大明的火枪大炮吗?
    朱棣便收回了目光,接过茹瑺的话头道:“国虽大,好战必亡,我大明,只为仁义之师,不打不义之仗。”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俯首:“陛下圣明。”
    “行了,起驾回宫吧。”
    将满朝文武的马屁全盘接收,朱棣随意的罢了罢手,而后转身上了銮驾,在宫人的簇拥下朝南京而去。

章节目录

大明国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子率以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子率以正并收藏大明国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