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朱怡成把廖焕之和史贻直先找了过来,不知发生什么事的两人很快见到了脸色难看的朱怡成。
朱怡成也不客气,直接就把锦衣卫接到福建之事的消息说了说,随后就看着他们两人。
对于此事,廖焕之和史贻直心中同时大惊,同时又暗暗叫苦。前者是首席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后者不仅是军机大臣还是左都御史,换句话来说管着都察院,包括下面的监察御史。
所谓的监察御史,这是当年朱元璋创建的制度,朱元璋根据唐时旧制设置了御史台,后来又改为都察院,同时在全国设置了十三道监察机构,而负责这十三道巡查的御史就是监察御史,共有一百一十人。
如今大明虽复,但由于全国还未能全部收复,所以按照现在的行省划分都察院暂时设置了十道,相比之前的行省划分更为细致一些,至于监察御史人数也达到了九十八人,以作平日地方巡察工作,监察御史对全国上下大小官吏的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有权纠察弹劾,对重大的刑事案件还可以会同刑部、大理寺一同审判,这些都属于都察院的本职工作,而现在福建出了这么大的事,作为都察院的一把手,史贻直惊愕之余更是愤怒不已。
出了这么大的篓子,分辨是没任何异议的,史贻直当即就跪下表示自己失职,同时请辞军机大臣和左都御史之职。而廖焕之同样也是如此,虽说他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不直接管理都察院,可以他的职位和权利,地方吏治出了此事,他自然是难咎其职。
两人没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让朱怡成心头的火平静了下来,原本他就没打算借此事夺了他们的职,要真论起来,这件事归咎于他们两人并不公平,何况把他们喊来是要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
“福建之事作为军机大臣你们自然有责任。”朱怡成先是严厉地说道,接着他又放缓语气道:“但对于此事,其责还未到如此程度,你们起来吧。”
松了口气,两人连忙称谢,这才起身。
“坐!”指了指一旁的位置,朱怡成等他们坐下后道:“朕已让张冉去查了,福建那边究竟是如何,有多少官员陷入其中,又到了什么程度,等查明后再进行处置,朕把你们请来是问问你们的看法。”
相互交换了下眼神,廖焕之起身道:“既然锦衣卫接到福建之报,臣以为此事应该有之,但正如皇爷所言,这事究竟多大,又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暂时还未得知,皇爷谋地而后动自然是英明的,但臣以为,此事牵涉到监察和吏治,锦衣卫虽有监察之职,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以皇爷耳目查访固然可以,但朝廷也需派人下去,严查究竟。”
“廖中堂说的没错。”史贻直也起身道:“都察院为臣所管,此事都察院居然毫无报告,这是臣的失职,但朝廷规矩却不可废,何况地方是否真的糜烂这也是两说,锦衣卫只不过是风闻而已,或许情况未到皇爷顾虑的程度,所以臣自请进一步核查,并由廖中堂的吏部派官员下去,给天下一个交代。”
听他们两人如此说,朱怡成微微点头,廖焕之和史贻直说的没错,关于吏治之事,锦衣卫出面是不合适的,说白了锦衣卫只是情报机构,是对皇帝本人负责的,锦衣卫虽然有一定的监察职权,可是这个职权并不大,而且为了控制锦衣卫的权利过大,当初朱怡成就制订过这个监察之权的权利范围。
所以,张冉去查不是不能查,但必须要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去查,锦衣卫方面只是一个协助而已。再加上无论从朝廷的结构还是法律等等来看,由朝廷按照司法程序进行核查才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也是朱怡成把他们叫来的原因。
“可以。”朱怡成点头道:“如何查,派何人去,你们拿个方案出来。”
当即,两人心中大定,对于方案他们自然是有的,朝廷对监察机构的章程都在,所以他们两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告知朱怡成由都察院派人下去,至于吏部进行协助和跟进,三法司那边等查询出结果后再进一步跟进。
“可有合适人选?”朱怡成问。
“回皇爷,臣觉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旭是个合适人选。”
朱怡成回想了一下此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不过徐旭虽然素有清名,而且做事也干练,但毕竟对于福建不是很熟悉,朱怡成表示除了徐旭可以再派一人进行协助。
接着,廖焕之和史贻直各自提了几个人选,但朱怡成都否决了,这些人虽然都是干吏,不过却都是文官,这一次去福建查案,虽然朱怡成不以为地方会胆大包天到对抗中央的情况,但有些顾虑却不能不考虑到,所以朱怡成是打算从军中挑选一人,一方面文物结合,另一方面必要时候可以动用当地驻军进行协助,如果仅靠文官的话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了避免之前前明以文御武,导致文武分化,最终兵事败坏,文臣之中又党争严重的情况,复明起朱怡成就尤其注意文武之间的职权划分,而且立下了一套新的规矩。
在这套规矩下,普通文官,甚至地方大员之尊,都无法调动地方驻军,更不用说对地方驻军长官指手画脚了。至于文官的亲兵,比如说清廷方面的所谓督标、扶标兵等等,大明也全部撤消,除了指定的护卫外,文官手中没有任何武力。
而武官虽然握着兵权,但这兵权也不是随意可用的,除领兵在外打仗的将领,驻扎地方的军官对于部队的调动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违反规定调动部队,先不说能不能调得动,那也是几等同于谋反之罪。
所以出于这些考虑,朱怡成决定再派一员军方人员同行,但这个人选却不是那么好选,提了好几个人朱怡成都不满意,廖焕之想了想,突然说道:“既然如此,皇爷何不用陈五显?”
朱怡成也不客气,直接就把锦衣卫接到福建之事的消息说了说,随后就看着他们两人。
对于此事,廖焕之和史贻直心中同时大惊,同时又暗暗叫苦。前者是首席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后者不仅是军机大臣还是左都御史,换句话来说管着都察院,包括下面的监察御史。
所谓的监察御史,这是当年朱元璋创建的制度,朱元璋根据唐时旧制设置了御史台,后来又改为都察院,同时在全国设置了十三道监察机构,而负责这十三道巡查的御史就是监察御史,共有一百一十人。
如今大明虽复,但由于全国还未能全部收复,所以按照现在的行省划分都察院暂时设置了十道,相比之前的行省划分更为细致一些,至于监察御史人数也达到了九十八人,以作平日地方巡察工作,监察御史对全国上下大小官吏的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有权纠察弹劾,对重大的刑事案件还可以会同刑部、大理寺一同审判,这些都属于都察院的本职工作,而现在福建出了这么大的事,作为都察院的一把手,史贻直惊愕之余更是愤怒不已。
出了这么大的篓子,分辨是没任何异议的,史贻直当即就跪下表示自己失职,同时请辞军机大臣和左都御史之职。而廖焕之同样也是如此,虽说他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不直接管理都察院,可以他的职位和权利,地方吏治出了此事,他自然是难咎其职。
两人没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让朱怡成心头的火平静了下来,原本他就没打算借此事夺了他们的职,要真论起来,这件事归咎于他们两人并不公平,何况把他们喊来是要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
“福建之事作为军机大臣你们自然有责任。”朱怡成先是严厉地说道,接着他又放缓语气道:“但对于此事,其责还未到如此程度,你们起来吧。”
松了口气,两人连忙称谢,这才起身。
“坐!”指了指一旁的位置,朱怡成等他们坐下后道:“朕已让张冉去查了,福建那边究竟是如何,有多少官员陷入其中,又到了什么程度,等查明后再进行处置,朕把你们请来是问问你们的看法。”
相互交换了下眼神,廖焕之起身道:“既然锦衣卫接到福建之报,臣以为此事应该有之,但正如皇爷所言,这事究竟多大,又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暂时还未得知,皇爷谋地而后动自然是英明的,但臣以为,此事牵涉到监察和吏治,锦衣卫虽有监察之职,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以皇爷耳目查访固然可以,但朝廷也需派人下去,严查究竟。”
“廖中堂说的没错。”史贻直也起身道:“都察院为臣所管,此事都察院居然毫无报告,这是臣的失职,但朝廷规矩却不可废,何况地方是否真的糜烂这也是两说,锦衣卫只不过是风闻而已,或许情况未到皇爷顾虑的程度,所以臣自请进一步核查,并由廖中堂的吏部派官员下去,给天下一个交代。”
听他们两人如此说,朱怡成微微点头,廖焕之和史贻直说的没错,关于吏治之事,锦衣卫出面是不合适的,说白了锦衣卫只是情报机构,是对皇帝本人负责的,锦衣卫虽然有一定的监察职权,可是这个职权并不大,而且为了控制锦衣卫的权利过大,当初朱怡成就制订过这个监察之权的权利范围。
所以,张冉去查不是不能查,但必须要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去查,锦衣卫方面只是一个协助而已。再加上无论从朝廷的结构还是法律等等来看,由朝廷按照司法程序进行核查才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也是朱怡成把他们叫来的原因。
“可以。”朱怡成点头道:“如何查,派何人去,你们拿个方案出来。”
当即,两人心中大定,对于方案他们自然是有的,朝廷对监察机构的章程都在,所以他们两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告知朱怡成由都察院派人下去,至于吏部进行协助和跟进,三法司那边等查询出结果后再进一步跟进。
“可有合适人选?”朱怡成问。
“回皇爷,臣觉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旭是个合适人选。”
朱怡成回想了一下此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不过徐旭虽然素有清名,而且做事也干练,但毕竟对于福建不是很熟悉,朱怡成表示除了徐旭可以再派一人进行协助。
接着,廖焕之和史贻直各自提了几个人选,但朱怡成都否决了,这些人虽然都是干吏,不过却都是文官,这一次去福建查案,虽然朱怡成不以为地方会胆大包天到对抗中央的情况,但有些顾虑却不能不考虑到,所以朱怡成是打算从军中挑选一人,一方面文物结合,另一方面必要时候可以动用当地驻军进行协助,如果仅靠文官的话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了避免之前前明以文御武,导致文武分化,最终兵事败坏,文臣之中又党争严重的情况,复明起朱怡成就尤其注意文武之间的职权划分,而且立下了一套新的规矩。
在这套规矩下,普通文官,甚至地方大员之尊,都无法调动地方驻军,更不用说对地方驻军长官指手画脚了。至于文官的亲兵,比如说清廷方面的所谓督标、扶标兵等等,大明也全部撤消,除了指定的护卫外,文官手中没有任何武力。
而武官虽然握着兵权,但这兵权也不是随意可用的,除领兵在外打仗的将领,驻扎地方的军官对于部队的调动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违反规定调动部队,先不说能不能调得动,那也是几等同于谋反之罪。
所以出于这些考虑,朱怡成决定再派一员军方人员同行,但这个人选却不是那么好选,提了好几个人朱怡成都不满意,廖焕之想了想,突然说道:“既然如此,皇爷何不用陈五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