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燕京城人心惶惶。
戊戌政变后的几天里,大街小巷到处是一队队手提捕刀的清军号兵在巡逻,四处抓捕维新党,到处查封商号、馆铺,一些不相干的人也被抓捕下狱,天知道他们得罪了哪些人。
然而,从昨天下午开始,燕京城内外都换上了荷枪实弹的北洋陆军士兵。老百姓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纷纷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六月十七曰,紫禁城的御林军在跟王辰浩的北洋陆军对持了一夜之后,在北洋陆军机枪大炮的威胁下,最后服软,打开城门。
王辰浩带兵闯入紫禁城,包围了慈禧的坤宁宫,并将光绪解救出来。
兵谏行动立时两天一夜,没有任何流血事件发生,这得益于王辰浩强大的军事实力,以至于清政斧根本拿不出力量反抗王辰浩的兵谏行动。
慈禧在坤宁宫要死要活的,大骂光绪不孝,王辰浩不忠,荣禄袁世凯等皆是饭桶等。这光绪扭不开孝道二字,强大的社会舆论不允许他废掉慈禧,尽管兵谏政变,光绪依然无法置慈禧于死地,顶多也像慈禧囚禁他一样把慈禧囚禁起来。
慈禧被关进了颐和园,光绪令她专心礼佛不得离开佛香阁半步,从此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被关了起来,她的后半生只能在佛香阁里度过了。
政变之后,光绪重获新生,还可以继续当他的皇帝。光绪终于扳倒了慈禧,但是却没有拿回应该属于他的权利。令光绪悲催的是,他不但没有得到更多的权利,反而连政变前他所拥有的皇权也都没有了。
造成这种结果,是光绪所意想不到的。扳倒慈禧没有给光绪带来任何喜悦,反而让王辰浩成为内阁总理大臣,成为中国实际的统治者。
王辰浩奉光绪的密诏勤王,光绪本想着不承认密诏,多次推脱成立内阁之事,他不希望王辰浩成为内阁总理大臣。
然而,王辰浩早有准备,他早就料到光绪会不认账,因此在政变时便通电全国,将光绪的密诏公布于天下人,连各国驻华公使和领事们也一一通告,全世界都知道光绪为求不被废掉答应王辰浩让来组阁。
各国列强对于维新改革是持支持态度的,虽然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但是眼下清帝国绝大多数地区依然实行的是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列强们的商品根本无法在华销售。以前英法等国认为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就可以打破中国的封建经济,打开中国市场,但是他们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后便意识到,武力是不可能的,中国反列强的力量庞大无比。而随着两次清曰战争、清俄战争和清西战争后,中[***]力快速膨胀,列强们不得不调整对华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列强期盼中国进行变法维新,只有通过清政斧的变法维新,才可以打破原有的封建经济。列强各国不希望中国变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但就眼前而言,清帝国还是个农业大国,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列强国家的工业和经济水平,因此就眼前利益而言,清帝国还无法冲击各国列强的经济,因此各国列强对于清帝国的改革是强烈支持的。
对于民间来说,老百姓是支持维新改革的。尤其是直隶省的老百姓,他们都从京津唐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原来只有一诚仁从事工业生产,现在这个比例已经急剧升到到了四诚仁从事工业生产和工业衍生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给直隶省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成为全国最富裕的省份。直隶省的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其影响力很快传遍全国,为老百姓们心中所期盼,所向往。
各省督抚对于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因为光绪的改革让他们损失惨重。如今慈禧发动政变失败,朝廷局势斗转,王辰浩入主中央,各省督抚们顿时紧张了起来。
摄于王辰浩手里的强大实力,各省督抚对于王辰浩组阁一事还处于观望阶段,他们不敢公然去得罪王辰浩,只是静观其变,先看看王辰浩组阁对他们的利益影响如何,再做打算。
光绪本来以维新变法失败为由,认为不急于成立内阁,但地方督抚们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先沉默,加上康有为、梁启超回国后,联合谭嗣同等维新派全力支持成立内阁,迫使光绪不得不让步。
六月二十曰,光绪正式下诏书,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任命王辰浩为内阁总理大臣,并组织内阁,继续推行改革变法事宜。
光绪要求王辰浩继续变法维新,实际上是计划让王辰浩去跟各省督抚们火拼,以此来阻挠变法。此时的光绪已经没有了变法的心思,而是一心想给王辰浩找麻烦,最好让王辰浩放弃这个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
王辰浩自然不会上光绪的当。诏书下达后,王辰浩立即将王士珍等直隶总督府的小朝廷机构主要人员尽数调到燕京。
王辰浩并不急于开罪各省督抚,而是先在中央进行改革,原先康有为等人提出的责任内阁制被王辰浩否决。责任内阁还是对皇帝负责,光绪试图想通过责任内阁来控制政权,这是王辰浩决计不允许的。
由于王辰浩掌握了京畿直隶军政大权,康有为等人也无法左右王辰浩的决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光绪成为名符其实的无权皇帝了。
王辰浩同手下人商议过后,决定在中国历代三省六部制基础上,参照美国三权分立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相关国家宪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并具备现代意义的国家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王辰浩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大体上都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演化而来,因此没必要照搬西方政治制度。但是西方政治制度中很大一部分是先进的,符合当前中国的政治需要,因此这部分制度予以引进。整体上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构想来打造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王辰浩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提出五省九部制,五省九部,意为九五之尊,象征国家最高权利。五省分别为立法省、司法省、行政省、监察省和廉政省。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提名选举产生的帝国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理大臣;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监察权属于帝国合法公民,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帝国五省实施监督,防止权力腐化。廉政省以帝国廉政公署作为主要权利机关,对帝国官员实施监督、反腐、倡廉,是对监察省的权利补充和牵制,防止监察省自身权利腐化。五省中,立法、司法、行政三省是行驶国家职能的主要机关,三者相互牵制制衡。监察省和廉政省是对其他三省的监督和检查,同时监察省和廉政省之间又相互监督,不至于腐化变质,即达到明朝初期的东厂的职能,又防止像明朝中后期东厂腐化的现象发生。
根据五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宪法还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理大臣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批准总理大臣对外缔结的条约,建议和批准总理大臣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通过弹劾案撤换总理大臣,有权建议和批准总理大臣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宣告惩治叛国罪,弹劾审判最高法院法官,弹劾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廉政公署官员;总理大臣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总理次大臣兼任参议院议长,总理大臣还拥有特赦权、对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权;最高法院法官、最高检察院法官,廉政公署法官等在总理大臣因弹劾案受审时担任审判庭主席。此外,根据惯例,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
九部分别为司法部、外交部、财政部、内务部、教育部、国防部、交通部、商贸部、农工部。
大部分部门同欧美列强国家的部门职能差不多,只有个别部门融入了王辰浩那个时代的思想。例如国防部一词首次提出,统和陆军、海军和空军,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如武装力量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国防部的工作由具体交给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分别办理。国防部不负责统帅和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凡涉及对外军事交往活动一般以国防部的名义进行,具体军事作战则由总参谋部执行。内务部也比其他列强国家的部门强大,囊括了几大部门,如民政总署、警察总署、宪兵总署、卫戍总署等部门。
人士任命上,王辰浩将原直隶总督府各部门总长升级为帝国内阁下辖的各部大臣。周复出任司法部大臣,伍廷芳副之。李鸿章出任外交部大臣,唐绍仪为次大臣。教育部大臣为蔡元培,商贸部大臣张謇,内务部大臣张枫,财政部大臣宋汉章,交通部大臣詹天佑,国防部大臣王士珍,内阁秘书长阮忠枢,副秘书长杨士骧等,但凡国家要害部门的人士任命,都是王辰浩的嫡系人员担任,原来清政斧中央的官员不是被提前退休,就是安排到偏远部门。
中央的人士任命激起了相当一部分清廷旧官员们的抗议,但他们也就只能抗议一番,在王辰浩的巨舰大炮面前,他们也不敢有什么出格的动作。王辰浩特意委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次大臣,给足了奕劻的面子,让旗人子弟无话可说。奕劻碌碌无为,次大臣不过是个摆设而已。但王辰浩给奕劻以重金贿赂,利用奕劻在宗室和朝廷的地位,拿奕劻去搪塞来自京城各方的旗人子弟。对于奕劻来说,有奶便是娘,明知道王辰浩拿他当枪使,他也不在乎,反而心甘情愿的为王辰浩做事,在奕劻的弹压下,京中旗人子弟也闹不起来了,帮王辰浩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在王辰浩的武力控制下,经过十几天的整顿,王辰浩在燕京确立了帝国中央集权和各部门的行政职权划分,帝国内阁组建完成后,标志着清帝国中央完成了变法改革。
王辰浩在燕京城的一系列动作,各省督抚们都看在眼里,他们摄于王辰浩的武力,不敢对王辰浩的中央改革法案提出异议,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省督抚们已经准备好阳奉阴违了。
王辰浩太了解这些清末官吏们的心态了,他并不急于一时。如果现在就在各地推行新政的话,效果不会好到哪去,反而会激起地方督抚们的反制。王辰浩手中的武力可以灭掉任何一省的反抗,但是一旦爆发武力冲突,其结果是很难预料的。王辰浩不敢保证各省督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王辰浩不希望中国的国力因此而消耗。
在王士珍、阮忠枢、杨士骧、周复、张枫等人的建议下,王辰浩选择暂时安抚各省督抚官员们,然后分化他们,采取各个击破战术。
王辰浩先是昭告天下,宣布中国的国体依据《帝国宪法》,中华帝国清政斧为中央集权、地方自治的联邦国家和政斧。《帝国宪法》第十,十一章阐述了中央和地方制度,宪法对国家和省县专属权限采取列举式陈述,并规定对于剩余权凡属国家之事务由国家处理,凡属省县之事务由省县处理。按照宪法规定,地方采取省县自治,蒙古藏省地方自治权另以法律定。
帝国政斧采取联邦体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监督,地方分省自治。
王辰浩利用分省自治,给予各省充分自治权利,这极大的刺激了各省督抚们。王辰浩不但没有夺取他们的权利,反而给予他们更大的自治权利,各省督抚们都听说过美国的州长的权利,简直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于是纷纷举手拥护王辰浩的这项政体改革。
于是,中央的各项改革政令得以顺利达到地方,并被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很快,各省陆续成立了地方议院,执行中央关于政体改革的相关计划。地方众议院席位按照地方人口分配,每十个人选出一个众议员,每省选出两到三人成为帝国众议员和参议院议员,行驶国家权力。
王辰浩第一步政体改革得以顺利完成,他在成功的安抚了各省官员们之后,立即将枪口对准了九大总督的另外八个和五个边疆将军。由于分省自治,第一任地方省长由各省现任巡抚担任,那么总督和读力辖区的将军们的位置就将被裁汰。
王辰浩于是将八大总督和五大将军尽皆调回燕京,组织他们充当参议院议员,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夺了他们的权力,将他们跟地方分开。而之前的地方巡抚早就不满他们头上有总督压着,如今王辰浩提升了他们的权利,又把他们头上的总督和将军们调走,他们顿时拍手称快。
这样一来,王辰浩针对地方官员们的分化瓦解战术便成功了。
接着,王辰浩开始进行第二项计划。他以整编全[***]队的名义,将各省地方上的新军、八旗、绿营、练军、民团等部队全部收编,然后开赴其他省份进行重新整编。
例如,湖北新军奉命调往山东,在山东济南府就地整编,主要职务皆由北洋陆军出身的军官担任,原来的军官则被送往北洋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深造,接受洗脑,直到绝对服从王辰浩的命令后才会准许毕业,再视能力和忠诚度分配给部队。
湖北新军调走后,前来换防便是山东的北洋陆军第九镇。第九镇进入湖北,迅速控制湖北各个战略要地,就地裁汰和整编湖北八旗、绿营、练军和地方民团。八旗兵战力最弱,直接被裁汰。绿营和团练的战斗力稍好,改编为地方治安警察部队、警备区执勤部队,或者改编为国民警卫队,亦或者改编为建设兵团,从事军队后勤工程建设,帮助地方政斧修桥、盖楼、开路、筑坝等军民两用工程项目。
至于地方民团,王辰浩坚决取缔,并宣布禁止民间自行组织武装部队,剿匪的工作交给地方上的国民警卫队和警察部队执行。
就这样,王辰浩通过调换防务之机,将北洋陆军换防过去,不到三个月时间便控制了各省的军务。
王辰浩完成了第二步计划后,成功了避免了爆发内战的危机,兵不血刃的控制了各省。而各省官员们直到这时才明白王辰浩的真正目的,他们被王辰浩分化瓦解,被各个击破,结果再想联合起来已经不可能了,只能乖乖的听从王辰浩的命令。
好在王辰浩并不急于收掉他们手里的权利,各省官员们都还有利用价值,王辰浩希望通过他们间接的控制住各省,等到改革深入民间,形成一定的基础之后,那时王辰浩才会考虑这些官员们的去留问题。
(未完待续)
戊戌政变后的几天里,大街小巷到处是一队队手提捕刀的清军号兵在巡逻,四处抓捕维新党,到处查封商号、馆铺,一些不相干的人也被抓捕下狱,天知道他们得罪了哪些人。
然而,从昨天下午开始,燕京城内外都换上了荷枪实弹的北洋陆军士兵。老百姓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纷纷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六月十七曰,紫禁城的御林军在跟王辰浩的北洋陆军对持了一夜之后,在北洋陆军机枪大炮的威胁下,最后服软,打开城门。
王辰浩带兵闯入紫禁城,包围了慈禧的坤宁宫,并将光绪解救出来。
兵谏行动立时两天一夜,没有任何流血事件发生,这得益于王辰浩强大的军事实力,以至于清政斧根本拿不出力量反抗王辰浩的兵谏行动。
慈禧在坤宁宫要死要活的,大骂光绪不孝,王辰浩不忠,荣禄袁世凯等皆是饭桶等。这光绪扭不开孝道二字,强大的社会舆论不允许他废掉慈禧,尽管兵谏政变,光绪依然无法置慈禧于死地,顶多也像慈禧囚禁他一样把慈禧囚禁起来。
慈禧被关进了颐和园,光绪令她专心礼佛不得离开佛香阁半步,从此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被关了起来,她的后半生只能在佛香阁里度过了。
政变之后,光绪重获新生,还可以继续当他的皇帝。光绪终于扳倒了慈禧,但是却没有拿回应该属于他的权利。令光绪悲催的是,他不但没有得到更多的权利,反而连政变前他所拥有的皇权也都没有了。
造成这种结果,是光绪所意想不到的。扳倒慈禧没有给光绪带来任何喜悦,反而让王辰浩成为内阁总理大臣,成为中国实际的统治者。
王辰浩奉光绪的密诏勤王,光绪本想着不承认密诏,多次推脱成立内阁之事,他不希望王辰浩成为内阁总理大臣。
然而,王辰浩早有准备,他早就料到光绪会不认账,因此在政变时便通电全国,将光绪的密诏公布于天下人,连各国驻华公使和领事们也一一通告,全世界都知道光绪为求不被废掉答应王辰浩让来组阁。
各国列强对于维新改革是持支持态度的,虽然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但是眼下清帝国绝大多数地区依然实行的是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列强们的商品根本无法在华销售。以前英法等国认为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就可以打破中国的封建经济,打开中国市场,但是他们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后便意识到,武力是不可能的,中国反列强的力量庞大无比。而随着两次清曰战争、清俄战争和清西战争后,中[***]力快速膨胀,列强们不得不调整对华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列强期盼中国进行变法维新,只有通过清政斧的变法维新,才可以打破原有的封建经济。列强各国不希望中国变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但就眼前而言,清帝国还是个农业大国,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列强国家的工业和经济水平,因此就眼前利益而言,清帝国还无法冲击各国列强的经济,因此各国列强对于清帝国的改革是强烈支持的。
对于民间来说,老百姓是支持维新改革的。尤其是直隶省的老百姓,他们都从京津唐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原来只有一诚仁从事工业生产,现在这个比例已经急剧升到到了四诚仁从事工业生产和工业衍生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给直隶省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成为全国最富裕的省份。直隶省的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其影响力很快传遍全国,为老百姓们心中所期盼,所向往。
各省督抚对于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因为光绪的改革让他们损失惨重。如今慈禧发动政变失败,朝廷局势斗转,王辰浩入主中央,各省督抚们顿时紧张了起来。
摄于王辰浩手里的强大实力,各省督抚对于王辰浩组阁一事还处于观望阶段,他们不敢公然去得罪王辰浩,只是静观其变,先看看王辰浩组阁对他们的利益影响如何,再做打算。
光绪本来以维新变法失败为由,认为不急于成立内阁,但地方督抚们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先沉默,加上康有为、梁启超回国后,联合谭嗣同等维新派全力支持成立内阁,迫使光绪不得不让步。
六月二十曰,光绪正式下诏书,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任命王辰浩为内阁总理大臣,并组织内阁,继续推行改革变法事宜。
光绪要求王辰浩继续变法维新,实际上是计划让王辰浩去跟各省督抚们火拼,以此来阻挠变法。此时的光绪已经没有了变法的心思,而是一心想给王辰浩找麻烦,最好让王辰浩放弃这个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
王辰浩自然不会上光绪的当。诏书下达后,王辰浩立即将王士珍等直隶总督府的小朝廷机构主要人员尽数调到燕京。
王辰浩并不急于开罪各省督抚,而是先在中央进行改革,原先康有为等人提出的责任内阁制被王辰浩否决。责任内阁还是对皇帝负责,光绪试图想通过责任内阁来控制政权,这是王辰浩决计不允许的。
由于王辰浩掌握了京畿直隶军政大权,康有为等人也无法左右王辰浩的决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光绪成为名符其实的无权皇帝了。
王辰浩同手下人商议过后,决定在中国历代三省六部制基础上,参照美国三权分立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相关国家宪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并具备现代意义的国家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王辰浩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大体上都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演化而来,因此没必要照搬西方政治制度。但是西方政治制度中很大一部分是先进的,符合当前中国的政治需要,因此这部分制度予以引进。整体上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构想来打造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王辰浩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提出五省九部制,五省九部,意为九五之尊,象征国家最高权利。五省分别为立法省、司法省、行政省、监察省和廉政省。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提名选举产生的帝国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理大臣;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监察权属于帝国合法公民,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帝国五省实施监督,防止权力腐化。廉政省以帝国廉政公署作为主要权利机关,对帝国官员实施监督、反腐、倡廉,是对监察省的权利补充和牵制,防止监察省自身权利腐化。五省中,立法、司法、行政三省是行驶国家职能的主要机关,三者相互牵制制衡。监察省和廉政省是对其他三省的监督和检查,同时监察省和廉政省之间又相互监督,不至于腐化变质,即达到明朝初期的东厂的职能,又防止像明朝中后期东厂腐化的现象发生。
根据五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宪法还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理大臣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批准总理大臣对外缔结的条约,建议和批准总理大臣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通过弹劾案撤换总理大臣,有权建议和批准总理大臣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宣告惩治叛国罪,弹劾审判最高法院法官,弹劾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廉政公署官员;总理大臣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总理次大臣兼任参议院议长,总理大臣还拥有特赦权、对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权;最高法院法官、最高检察院法官,廉政公署法官等在总理大臣因弹劾案受审时担任审判庭主席。此外,根据惯例,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
九部分别为司法部、外交部、财政部、内务部、教育部、国防部、交通部、商贸部、农工部。
大部分部门同欧美列强国家的部门职能差不多,只有个别部门融入了王辰浩那个时代的思想。例如国防部一词首次提出,统和陆军、海军和空军,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如武装力量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国防部的工作由具体交给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分别办理。国防部不负责统帅和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凡涉及对外军事交往活动一般以国防部的名义进行,具体军事作战则由总参谋部执行。内务部也比其他列强国家的部门强大,囊括了几大部门,如民政总署、警察总署、宪兵总署、卫戍总署等部门。
人士任命上,王辰浩将原直隶总督府各部门总长升级为帝国内阁下辖的各部大臣。周复出任司法部大臣,伍廷芳副之。李鸿章出任外交部大臣,唐绍仪为次大臣。教育部大臣为蔡元培,商贸部大臣张謇,内务部大臣张枫,财政部大臣宋汉章,交通部大臣詹天佑,国防部大臣王士珍,内阁秘书长阮忠枢,副秘书长杨士骧等,但凡国家要害部门的人士任命,都是王辰浩的嫡系人员担任,原来清政斧中央的官员不是被提前退休,就是安排到偏远部门。
中央的人士任命激起了相当一部分清廷旧官员们的抗议,但他们也就只能抗议一番,在王辰浩的巨舰大炮面前,他们也不敢有什么出格的动作。王辰浩特意委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次大臣,给足了奕劻的面子,让旗人子弟无话可说。奕劻碌碌无为,次大臣不过是个摆设而已。但王辰浩给奕劻以重金贿赂,利用奕劻在宗室和朝廷的地位,拿奕劻去搪塞来自京城各方的旗人子弟。对于奕劻来说,有奶便是娘,明知道王辰浩拿他当枪使,他也不在乎,反而心甘情愿的为王辰浩做事,在奕劻的弹压下,京中旗人子弟也闹不起来了,帮王辰浩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在王辰浩的武力控制下,经过十几天的整顿,王辰浩在燕京确立了帝国中央集权和各部门的行政职权划分,帝国内阁组建完成后,标志着清帝国中央完成了变法改革。
王辰浩在燕京城的一系列动作,各省督抚们都看在眼里,他们摄于王辰浩的武力,不敢对王辰浩的中央改革法案提出异议,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省督抚们已经准备好阳奉阴违了。
王辰浩太了解这些清末官吏们的心态了,他并不急于一时。如果现在就在各地推行新政的话,效果不会好到哪去,反而会激起地方督抚们的反制。王辰浩手中的武力可以灭掉任何一省的反抗,但是一旦爆发武力冲突,其结果是很难预料的。王辰浩不敢保证各省督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王辰浩不希望中国的国力因此而消耗。
在王士珍、阮忠枢、杨士骧、周复、张枫等人的建议下,王辰浩选择暂时安抚各省督抚官员们,然后分化他们,采取各个击破战术。
王辰浩先是昭告天下,宣布中国的国体依据《帝国宪法》,中华帝国清政斧为中央集权、地方自治的联邦国家和政斧。《帝国宪法》第十,十一章阐述了中央和地方制度,宪法对国家和省县专属权限采取列举式陈述,并规定对于剩余权凡属国家之事务由国家处理,凡属省县之事务由省县处理。按照宪法规定,地方采取省县自治,蒙古藏省地方自治权另以法律定。
帝国政斧采取联邦体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监督,地方分省自治。
王辰浩利用分省自治,给予各省充分自治权利,这极大的刺激了各省督抚们。王辰浩不但没有夺取他们的权利,反而给予他们更大的自治权利,各省督抚们都听说过美国的州长的权利,简直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于是纷纷举手拥护王辰浩的这项政体改革。
于是,中央的各项改革政令得以顺利达到地方,并被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很快,各省陆续成立了地方议院,执行中央关于政体改革的相关计划。地方众议院席位按照地方人口分配,每十个人选出一个众议员,每省选出两到三人成为帝国众议员和参议院议员,行驶国家权力。
王辰浩第一步政体改革得以顺利完成,他在成功的安抚了各省官员们之后,立即将枪口对准了九大总督的另外八个和五个边疆将军。由于分省自治,第一任地方省长由各省现任巡抚担任,那么总督和读力辖区的将军们的位置就将被裁汰。
王辰浩于是将八大总督和五大将军尽皆调回燕京,组织他们充当参议院议员,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夺了他们的权力,将他们跟地方分开。而之前的地方巡抚早就不满他们头上有总督压着,如今王辰浩提升了他们的权利,又把他们头上的总督和将军们调走,他们顿时拍手称快。
这样一来,王辰浩针对地方官员们的分化瓦解战术便成功了。
接着,王辰浩开始进行第二项计划。他以整编全[***]队的名义,将各省地方上的新军、八旗、绿营、练军、民团等部队全部收编,然后开赴其他省份进行重新整编。
例如,湖北新军奉命调往山东,在山东济南府就地整编,主要职务皆由北洋陆军出身的军官担任,原来的军官则被送往北洋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深造,接受洗脑,直到绝对服从王辰浩的命令后才会准许毕业,再视能力和忠诚度分配给部队。
湖北新军调走后,前来换防便是山东的北洋陆军第九镇。第九镇进入湖北,迅速控制湖北各个战略要地,就地裁汰和整编湖北八旗、绿营、练军和地方民团。八旗兵战力最弱,直接被裁汰。绿营和团练的战斗力稍好,改编为地方治安警察部队、警备区执勤部队,或者改编为国民警卫队,亦或者改编为建设兵团,从事军队后勤工程建设,帮助地方政斧修桥、盖楼、开路、筑坝等军民两用工程项目。
至于地方民团,王辰浩坚决取缔,并宣布禁止民间自行组织武装部队,剿匪的工作交给地方上的国民警卫队和警察部队执行。
就这样,王辰浩通过调换防务之机,将北洋陆军换防过去,不到三个月时间便控制了各省的军务。
王辰浩完成了第二步计划后,成功了避免了爆发内战的危机,兵不血刃的控制了各省。而各省官员们直到这时才明白王辰浩的真正目的,他们被王辰浩分化瓦解,被各个击破,结果再想联合起来已经不可能了,只能乖乖的听从王辰浩的命令。
好在王辰浩并不急于收掉他们手里的权利,各省官员们都还有利用价值,王辰浩希望通过他们间接的控制住各省,等到改革深入民间,形成一定的基础之后,那时王辰浩才会考虑这些官员们的去留问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