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日,山海城。
御书房内,内阁次辅曾国藩,正在向欧阳朔汇报各地灾情。
内阁六位阁老中,张良跟魏征是兼职,不额外参与内阁分工。姜尚为内阁首辅,相当于是半个宰相,欧阳朔不在都城时,按惯例,由姜尚监国。
剩下的三位阁老,寇准、严嵩以及曾国藩,则各有侧重。
寇准掌人事,也是首辅姜尚的第一助手。每当大夏打下新地盘,除了像中原行省这种特殊的,需要高规格对待的,一般都是由寇准出面主持大局。
当然,如果一下打下好几个行省,也可能是几位阁老各管一摊。
除此之外,严嵩掌朝局,主要是盯住都城朝廷这一大摊子事。曾国藩则掌地方政务,涉及地方之事,曾国藩最有发言权。
两人互相配合,共同维系内阁权威。
严嵩此人能力是有的,就是喜欢培植党羽,如果让严嵩掌地方政务,那欧阳朔是真的不放心,倒是主掌朝局,对人老成精的严嵩而言,并非难事。
此番涉及地方灾情,故而由曾国藩汇报。
“十月天灾,波及王朝二十二个行省中的十七个,受灾百姓达一千三百余万人,受灾牧场百万公顷,农田近两千万亩。初步估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九百余万金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计,尚在进一步的测算之中。”
欧阳朔听了,倒吸一口凉气。
盖亚这次是真狠啊,直接让大夏王朝割了一块肉。
“受灾最严重的行省有哪些?”
“辽金行省、中原行省、皖南行省、江南行省以及北非镇守府,这五个地方受灾最为严重。”曾国藩记得烂熟。
欧阳朔听了,不知是悲是喜。
这其中有一大半是新增领土,还真是霉运当头。
让欧阳朔稍稍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中原、皖南以及江南三行省受灾,朝廷如果慷慨解囊,三地百姓必定感激涕零,继而消除隔阂,跟朝廷一心。
“救灾粮都发下去了吗?”欧阳朔问。
曾国藩回到:“按王上指示,救灾如救火,朝廷直接从年前购买的储备粮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救灾。待未受灾区粮食收割完毕,再行填仓。”
欧阳朔满意点头。
大夏家大业大,此番天灾,估计是全球损失最大的一个王朝。
但也正是因为家业大,大夏没受灾,或者受灾不严重的地区依然很多,拆东墙补西墙,左右腾挪,朝廷再接济一点,基本就能周转过来。
不像有些王朝,地盘小,一受灾就是全境受灾,毫无转圜余地。
且不说其他区,仅以华夏区论,草原上的蒙古帝国,黄河下游的大周王朝以及黄河上游的大唐,就受灾非常严重。
倒是紧邻草原的西夏国跟大秦,因为茫茫草原已经喂饱了蝗虫,让两国免受蝗虫之灾,侥幸躲过一劫。
让欧阳朔比较警惕的是,蒙古帝国此番属于重灾区,兼且作为游牧民族,食物来源单一,抗灾能力比之农耕文明又要弱上一筹。
这个冬天,蒙古帝国势必会非常难熬。
以成吉思汗的秉性,绝不会向谁低头认输,唯一的可能就是派出部队,趁着入冬之前,外出劫掠一波,以敌人之血喂饱自家之民。
中原大地首当其冲。
蒙古帝国这般做,理由也很充分。此番蝗灾,蒙古大草原为中原大地挡灾,收一点利息,那还不是理所当然。
因此,早在月前,欧阳朔就传令北疆军,加强边境戒备。
让欧阳朔忧心的,计划布置在北地的凤翔军以及河东军,尚在组建之中,如果蒙古帝国选择在此时犯境,还真有些抵挡不住。
如果到时情况紧急,也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暂且按下此事不表,欧阳朔嘱咐曾国藩:“眼下粮价上涨,内阁要做好应对,控制米价,既不能让商家趁机吸百姓的血,也不要让百姓囤积过多稻米。”
民以食为天。
粮食价格一上涨,民间就恐慌,很容易引发抢购潮,让本来可以保证正常供给的大米,变得供不应求,给了商人从中牟利的机会。
稳定粮价,是朝廷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请王上放心,内阁已经责成商业署派出调查组,奔赴各地,督查此事,一经发现商人不法行为,必定严惩不贷。诸行省总督衙门以及都护衙门,朝廷也都一一打过招呼,让他们督办此事。”
欧阳朔点头,有如此高效的内阁,倒是让他省心。
曾国藩跟着启奏,“王上,最近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我们年前囤积的粮食,除了自给自足,还有大量盈余,是否售卖一批粮食获利?”
说到这,曾国藩就对王上的高瞻远瞩,佩服不已。
年前,欧阳朔执意动用上千万资金,大肆采购粮食,豪赌盖亚六年粮食会减产。彼时,包括曾国藩在内的一干大臣,很是不解。
对这样的惊天豪赌,他们也很不感冒。
现在证明,王上的判断是对的,如果将这批粮食出售,一转手,朝廷就能净赚一两千金币,再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了。
有时候曾国藩也在想,但凡王者,都能看到常人看不到之处吧。
否则的话,根本无法解释,王上当初为何能仅凭一点苗头,就断定盖亚六年会有天灾人祸,继而导致粮食减产。
王上当初的猜测,如今已经一一应验。
欧阳朔摇头,笑着说道:“卖粮能赚多少钱?不过是小利尔。”
曾国藩一怔,隐隐猜到王上意图,不敢明言,只能就此揭过,转而提起另外一件事,“王上,眼下朝廷受灾,定于新年的大典,是否如期举行?”
“那是自然。”
欧阳朔看了曾国藩一眼。
晋升皇朝大典,是大夏近期最大的盛事,事关一国之体面,既然定下日期,那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觉不可能更改。
以曾国藩的智慧,当不会问这般肤浅的问题。
既然问了,就另有深意。
曾国藩肯定还是心疼粮食,不敢明着问,只能拐弯抹角地问。
果然,只见曾国藩趁势说道:“晋升皇朝还需至少攻下一个行省,王上下令年前止戈,不知这少的一个行省,该如何解决。”
有此疑问者,可不止曾国藩一人。
欧阳朔一笑,能摸清这些大臣们的心思,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回道:“这剩下的一个行省,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可拿下,缺的只是一个契机。”
曾国藩听了,若有所思。
…………
十一月十日,印第安帝国不远万里,遣使来山海城。
虽然有通讯罗盘,交流突破地域障碍,但是遇到国事,诸王朝还是习惯郑重其事地派出使节团,递上国事,以示尊重。
印第安帝国来使,却是向欧阳朔提了一个奇怪的请求。
御书房内,内阁次辅曾国藩,正在向欧阳朔汇报各地灾情。
内阁六位阁老中,张良跟魏征是兼职,不额外参与内阁分工。姜尚为内阁首辅,相当于是半个宰相,欧阳朔不在都城时,按惯例,由姜尚监国。
剩下的三位阁老,寇准、严嵩以及曾国藩,则各有侧重。
寇准掌人事,也是首辅姜尚的第一助手。每当大夏打下新地盘,除了像中原行省这种特殊的,需要高规格对待的,一般都是由寇准出面主持大局。
当然,如果一下打下好几个行省,也可能是几位阁老各管一摊。
除此之外,严嵩掌朝局,主要是盯住都城朝廷这一大摊子事。曾国藩则掌地方政务,涉及地方之事,曾国藩最有发言权。
两人互相配合,共同维系内阁权威。
严嵩此人能力是有的,就是喜欢培植党羽,如果让严嵩掌地方政务,那欧阳朔是真的不放心,倒是主掌朝局,对人老成精的严嵩而言,并非难事。
此番涉及地方灾情,故而由曾国藩汇报。
“十月天灾,波及王朝二十二个行省中的十七个,受灾百姓达一千三百余万人,受灾牧场百万公顷,农田近两千万亩。初步估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九百余万金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计,尚在进一步的测算之中。”
欧阳朔听了,倒吸一口凉气。
盖亚这次是真狠啊,直接让大夏王朝割了一块肉。
“受灾最严重的行省有哪些?”
“辽金行省、中原行省、皖南行省、江南行省以及北非镇守府,这五个地方受灾最为严重。”曾国藩记得烂熟。
欧阳朔听了,不知是悲是喜。
这其中有一大半是新增领土,还真是霉运当头。
让欧阳朔稍稍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中原、皖南以及江南三行省受灾,朝廷如果慷慨解囊,三地百姓必定感激涕零,继而消除隔阂,跟朝廷一心。
“救灾粮都发下去了吗?”欧阳朔问。
曾国藩回到:“按王上指示,救灾如救火,朝廷直接从年前购买的储备粮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救灾。待未受灾区粮食收割完毕,再行填仓。”
欧阳朔满意点头。
大夏家大业大,此番天灾,估计是全球损失最大的一个王朝。
但也正是因为家业大,大夏没受灾,或者受灾不严重的地区依然很多,拆东墙补西墙,左右腾挪,朝廷再接济一点,基本就能周转过来。
不像有些王朝,地盘小,一受灾就是全境受灾,毫无转圜余地。
且不说其他区,仅以华夏区论,草原上的蒙古帝国,黄河下游的大周王朝以及黄河上游的大唐,就受灾非常严重。
倒是紧邻草原的西夏国跟大秦,因为茫茫草原已经喂饱了蝗虫,让两国免受蝗虫之灾,侥幸躲过一劫。
让欧阳朔比较警惕的是,蒙古帝国此番属于重灾区,兼且作为游牧民族,食物来源单一,抗灾能力比之农耕文明又要弱上一筹。
这个冬天,蒙古帝国势必会非常难熬。
以成吉思汗的秉性,绝不会向谁低头认输,唯一的可能就是派出部队,趁着入冬之前,外出劫掠一波,以敌人之血喂饱自家之民。
中原大地首当其冲。
蒙古帝国这般做,理由也很充分。此番蝗灾,蒙古大草原为中原大地挡灾,收一点利息,那还不是理所当然。
因此,早在月前,欧阳朔就传令北疆军,加强边境戒备。
让欧阳朔忧心的,计划布置在北地的凤翔军以及河东军,尚在组建之中,如果蒙古帝国选择在此时犯境,还真有些抵挡不住。
如果到时情况紧急,也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暂且按下此事不表,欧阳朔嘱咐曾国藩:“眼下粮价上涨,内阁要做好应对,控制米价,既不能让商家趁机吸百姓的血,也不要让百姓囤积过多稻米。”
民以食为天。
粮食价格一上涨,民间就恐慌,很容易引发抢购潮,让本来可以保证正常供给的大米,变得供不应求,给了商人从中牟利的机会。
稳定粮价,是朝廷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请王上放心,内阁已经责成商业署派出调查组,奔赴各地,督查此事,一经发现商人不法行为,必定严惩不贷。诸行省总督衙门以及都护衙门,朝廷也都一一打过招呼,让他们督办此事。”
欧阳朔点头,有如此高效的内阁,倒是让他省心。
曾国藩跟着启奏,“王上,最近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我们年前囤积的粮食,除了自给自足,还有大量盈余,是否售卖一批粮食获利?”
说到这,曾国藩就对王上的高瞻远瞩,佩服不已。
年前,欧阳朔执意动用上千万资金,大肆采购粮食,豪赌盖亚六年粮食会减产。彼时,包括曾国藩在内的一干大臣,很是不解。
对这样的惊天豪赌,他们也很不感冒。
现在证明,王上的判断是对的,如果将这批粮食出售,一转手,朝廷就能净赚一两千金币,再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了。
有时候曾国藩也在想,但凡王者,都能看到常人看不到之处吧。
否则的话,根本无法解释,王上当初为何能仅凭一点苗头,就断定盖亚六年会有天灾人祸,继而导致粮食减产。
王上当初的猜测,如今已经一一应验。
欧阳朔摇头,笑着说道:“卖粮能赚多少钱?不过是小利尔。”
曾国藩一怔,隐隐猜到王上意图,不敢明言,只能就此揭过,转而提起另外一件事,“王上,眼下朝廷受灾,定于新年的大典,是否如期举行?”
“那是自然。”
欧阳朔看了曾国藩一眼。
晋升皇朝大典,是大夏近期最大的盛事,事关一国之体面,既然定下日期,那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觉不可能更改。
以曾国藩的智慧,当不会问这般肤浅的问题。
既然问了,就另有深意。
曾国藩肯定还是心疼粮食,不敢明着问,只能拐弯抹角地问。
果然,只见曾国藩趁势说道:“晋升皇朝还需至少攻下一个行省,王上下令年前止戈,不知这少的一个行省,该如何解决。”
有此疑问者,可不止曾国藩一人。
欧阳朔一笑,能摸清这些大臣们的心思,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回道:“这剩下的一个行省,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可拿下,缺的只是一个契机。”
曾国藩听了,若有所思。
…………
十一月十日,印第安帝国不远万里,遣使来山海城。
虽然有通讯罗盘,交流突破地域障碍,但是遇到国事,诸王朝还是习惯郑重其事地派出使节团,递上国事,以示尊重。
印第安帝国来使,却是向欧阳朔提了一个奇怪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