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支大胆北上,深入漠北,导致漠北大乱的汉军,辽军主帅耶律贤适自然是深恶痛绝,直欲除之而后快。面对远征军连番的后撤,是紧追不舍,即便杨、王二将引兵西逃,仍派数千骑兵,继续追击,欲要全歼。同时,也遣使携令,指示金山以东的粘八葛诸部出兵,配合进剿。
只不过,事与愿违,那个时期的漠北,动乱未已,部众离散,部族离心,虽然耶律贤靠着辽国数十年的余威,粘合诸部适,组成联军,击败了汉军,但是,烂摊子是撂下了。耶律贤适也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在对漠北的安抚事宜上,并不能全力追歼汉军。
而那些粘八葛部族,对辽国的命令,也早开始阳奉阴违起来,他们并不愿意出人出马,把部落的精壮消耗在同汉军的作战中。当年,为了配合辽军远征西域,已经吃过一次亏了,那次的结果,是肥了辽廷,折了他们这些附属部族。
甚至于,对于迫汉军西走,将战火燃烧至他们的领地,很是不满。而追击的辽骑,也是由漠北部骑组成。乌孤山之战,包括后续的追击战,这些漠北骑兵,也算是体验过汉军的作战能力与作战意志,辽军虽然取胜了,但自身的伤亡,一点都不少。
汉军这支穷寇,虽然狼狈西逃,但威胁仍在,一旦惹得拼命反击,那必定又是一场血战。而这些漠北的骑兵,也不愿与汉军继续消耗,因此追击的欲望并不高。因为无利可图,且危险不小。
再加上,当时的漠北,人心是真的乱了,散了,汉军的袭击,可以说把原本辽国在漠北的统治体系给彻底破坏了。
辽朝廷的威信大跌,实力损伤,而诸多部族,就难免起异心,开始对辽国统治,抱有疑问了。损失惨重的阻卜、达旦等部嗷嗷待哺,那些及时避祸,实力得到保留的部族,则想着是否有机会扩充实力。追击的那些首领、将领,也更注意保存实力,心在自家部族的利益得失上。
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也就给远征汉军一个可钻的空子,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杨业与王彦升都是久经战阵,嗅觉灵敏的战将,身临其境,对于敌情的变化,感受是最为明显的。
当察觉到身后辽军追击势头减弱之后,也有些定心,也有更有余地去思考何去何从,如何彻底摆脱危机。
按照王彦升的想法,是直接杀入,夺出一条生路来。相比之下,杨业还是要更冷静,也更理智些。在他看来,虽然取道金山,但对当地的情势终究不明了,粘八葛诸部的态度也不清楚,而后方追击之势放缓,也给他们留出更多调整的余地。
于是在杨业的建议下,远征军余部虽至金山,却没有深入当地部族的腹地,而是在保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遣使联系,表明借道之意。
而粘八葛部,得知汉军西来,对于这头受伤的猛虎,虽然戒备异常,但态度是暧昧的。当感受到汉军的诚意之后,多少消除了一些敌意。
经过前后两次的接触,同东南的两个粘八葛部落达成约定,他们让道指路,而汉军付出的代价,是一些铁骑与武器,并且同他们交易得到了一些军需物资。
在金山东麓,汉军获得了难得的休整时间,其后,果断绕道,走山道小径,转移至金山以南。毕竟,在金山以北,同粘八葛部落的协定并不那么牢靠,汉军不放心他们,粘八葛部族同样担心汉军,干脆南越,脱离那个危险圈。
至阴山以南后,已然临近冬季,而向南方向,隔着流沙,就是西域了,距离他们逃出生天,也不远了。
不过,由于天气变化,再加上对地理、西域形势的不熟悉,他们没有贸然南下,而是选择就地休整,修建营地,熬过此冬再说。
从阻卜王城撤离时,尚有近四千余卒,一路逃亡,翻越金山,至南麓休整时,只有两千五百余人。而熬过了寒冬,到如今的开宝九年春,所有余众,只有不到两千卒了。
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
距离营地不远处的翼只河畔,一支汉军小队,正取水,刷洗着战马,大概是被伺候地舒服了,不时发出些嘶鸣声,在空旷的野飘荡。
在两名亲卫的陪同下,魏王刘旻踏着绿意初萌的野草地,缓缓走向河边。此时的刘旻,谁也不敢想象,这是身份尊贵的魏王殿下,披头散发的,在初春的清寒之风中凌乱,身上披着一件能够勉强保暖的羊皮,看上去,说他是一名边塞的牧羊少年也没什么不妥。
亲身参与到漠北远征中,经受了铁与血的磨炼,那属于少年的稚气也明显被消磨干净了,刘旻已然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了,腰间的佩刀,也是饮过敌人鲜血的。
由于从小习武,常年打磨骑射技艺,刘旻并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少年,但是如今,在大漠的风沙洗练下,整个人也显得粗粝了许多,肤色比起从前也更深了。
并且,面色看起来,明显有些营养不良。在兵败西撤的这几个月中,远征军余部始终处在一个艰难的境地,即便摆脱了追兵危机,还要面对物资短缺以及金山恶劣的冬季自然环境。一个冬季,数百将士,就在严寒与饥饿之中,长眠于金山脚下。
而在这个过程中,刘旻就如他此前在战阵中的表现那般,成熟,且有担当。不需要任何特殊对待,不要单独的穹庐与帐篷,同衣同实同眠,与将士同甘共苦,却并不做作,突出一颗赤子之心。
事实上,落到如今这样的窘迫的局面,在无比艰难的环境之下,远征将士没有崩溃,心中仍旧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们与恶劣的环境斗争,坚持到如今。
这不只是因为杨业、王彦升驾驭有方,深得兵心,更在于刘昉、刘旻这两个皇子在军中的表现。两位殿下身份何等尊贵,却视他们为同袍手足,共度艰难。
“殿下!”
“殿下!”
见到刘旻,忙活着的兵士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纷纷见礼,动作神态,都显示出对这个少年皇子的敬重。
“不必多礼!你们继续忙吧!”刘旻有些瓮声瓮气的,但态度却是可亲的。
周边的环境,也算是熟悉了,春回大地,勃勃生机。周遭很安静,鸟鸣马嘶流水声,都十分清晰。
刘旻的心情也不由好转了几分,不过,看着眼前的这些将士,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狼狈不堪,肌肤在风霜的磨砺下,也变得更加粗糙。
这些士卒,可都是百战余生的勇士,如今却还得做这些马夫的活计。带头的百将也就不到三十岁,但粗犷的面容略显浮肿,有几处冻伤,是风霜留下的痕迹。走到百将面前,刘旻从他手中接过一把毛刷,说了句你先歇会儿,便亲自动起手来。
大概也熟悉了皇子殿下的脾性,百将没有矫情推辞,也没有真去歇着,而是吆喝着部下,加快清洗马匹。
刘旻伺候的是一匹黄棕大马,然而,此时却几乎瘦得脱相。刘旻是爱马之人,探手轻抚着马头,轻叹道:“这是河西马吧!”
“回殿下,正是,来源于删丹牧监!”百将答道。
“多好的军马,如今却骨瘦如柴!”刘旻说。过去的那个冬季,人都缺乏食物,而况于马呢。
“本就是掉膘的时节,又兼食料不足!”百将也不禁叹了口气,说着,目光中闪过一抹感伤:“就是不知,这些马,还能保有多久……”
刘旻闻之,沉默了下,他知道百将所言指的是什么。之前,为了缓解食物的短缺,远征军将士不得不含泪忍痛,杀马充饥,这种决定并不难下,但做起来,却备感艰难,战马不只是骑乘工具,更是朝夕相处的伙伴与战友。撤至金山之时,全军上下尚有三千余匹马,但如今,连一人一骑都难以满足了。
“杀马充饥,乃不得已之选择,如今气候已然回暖,可觅食之处也多了,杨、王二位将军在思考解决办法!但有一点,我们不会在此待太久了,也不会再轻易杀马了,我们,也一定能够回到大汉!”刘旻的声音并不高昂,甚至有种喃喃自语的感觉,但那股坚定意志,传达得很到位。
“末将也相信!”百将应道。
感受到其同样坚决的语气,刘旻不由扭头,看着他,略带好奇地问道:“你如此肯定?”
“恕末将直言,两位殿下是陛下爱子,两位将军是陛下爱将,朝廷是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百将应道:“且两位殿下及将军,都是当世豪杰,天纵其才,必受上天庇佑,弟兄们也相信,紧拥旗纛,必能脱离窘境,返回大汉!”
百将这番话,发自肺腑,刘旻则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信任,这几乎是能代表全体远征军将士的意志了,这份信任,既让刘旻感动,也让他备感沉重。
“一定会的!”刘旻郑重道。
背后是清澈见底的河流,对面是熠熠生光的雪山,群峦森林绿意盎然,这是一幅美妙的金山春景画面,刘旻却无心欣赏,回营之前,年轻的面庞之间,甚至浮现出少许的阴郁。
这些时日,他的心情并算好,始终未能释然,不只是因为处境堪忧,更因为,此前在败撤的兵乱途中,有太多将士,为了掩护他而阵亡。这种有如累赘般的感受,让刘旻心里十分不好受。
“殿下带人回来了!”
伴着一阵难得的欢呼声,营地大门被快速张开,迎接归来的三百余汉骑,打头的,正是赵公刘昉。当然,引起轰动的,还是随他还营的,除了汉骑,另有为数不少的牛羊牲畜。刘昉所率领的汉军将士,就像觅得食物的苍鹰一般,昂扬而归。
开春之后,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危机,将士们也没有再像冬季那般,躲在营地内,瑟瑟煎熬。在杨业的安排下,将人分散出去,在周边觅食,在森林中采集,到山野间打猎,乃至下河摸鱼。
而刘昉在前几日,则请令,带领三百骑,向周边巡弋,如今,是满载而归了。而得知刘昉归来,杨业立刻亲自迎了出来。
“参见都帅!”归来复命,刘昉向杨业行大礼。
“快快请起!”杨业赶忙扶起刘昉,仔细地打量着他,见他人虽然有些憔悴,但浑身上下完好,这才松了口气。
“殿下这是去哪里了?若再不还营,本将要遣人去寻了!”杨业说道。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两个皇子的安危,都是首要的,在杨业的心中,哪怕全军覆没,只要两位殿下能够平安返回大汉,就是值得的。杨业对刘皇帝的忠诚,也使得他将关怀完全给予刘昉兄弟俩。
如果说刘旻是成长,那么刘昉经历这么一遭,却是彻底成熟了,言行举止,一派大将风度。失败的经历,让人痛苦,艰苦的环境,更是折磨,但刘昉也展现出他过硬的心理素质,越挫越勇的性格,过去几个月艰辛苦楚的岁月中,始终没有磨灭他的斗志。
“都帅放心!我无事!”刘昉哈哈一笑,指着身后的那一批缴获:“不只无事,还收获颇丰!”
在杨业疑问的目光中,刘昉解释道:“我带人,一路向西,跋涉约三百里外,发现了一支部落,从他们手中,借得这些牲畜粮食,还有一些盐!”
显然,刘昉嘴里的借字,是要打引号的。
“这金山南麓,也有部族?”闻之,杨业眉头轻皱,很快就释然了,就地驻扎之后,只对周边探测了一番,并未深入。
“可曾留有后患?”杨业问道。
这个季节,对于任何一个部族来说,牲畜粮食,都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可以救命的那种,是不会轻易借出的,何况是汉军这样的外来者。
闻问,刘昉的笑容收敛了,目光中闪过一抹的锐利,也有少许的怅惘,沉凝道:“处理得很干净,不会有后患!”
“此地,仍非久留之地啊!”杨业叹息一声,拍拍刘昉肩膀:“回来就好,一路辛苦,先行歇息吧!”
“是!”刘昉应命。
营地之中,将士们开始兴高采烈地收置缴获,有这么一批物资,又可多支撑一段时间了,甚至,可能吃上一顿难得的饱饭。而杨业接下来让全军将士饱餐一顿的命令,也证明了一点,于是整个营地都轰动了。
“王老将军如何了?”往中军主帐而去之时,刘昉不由问道:“我可带回了一些马奶酒!”
“这两日,好多了!”杨业叹道。
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
从败走乌孤山开始,远征军上下都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身心都备受煎熬,而作为主要将领之一,河西军的主将,王彦升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远征大漠,域外作战,本就是一件异常艰苦与充满危险的事,艰苦的行军,连续作战,都是极其消耗精力与体力的。
而王彦升,终究是年过半百的老将了,不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桀骜凶悍的技击猛士。可以说,在西撤的过程之中,王彦升一直是强撑着身体在领导指挥。
等到撤至金山南麓,危机初解,精神一放松,王彦升就彻底病倒了,再加上在漠北的作战过程中,受了些创伤,也有恶化的趋势。
远在金山,条件艰苦,虽然有几名军医尚在,但缺乏药材,即便暂时安全了,王彦升也享受不到太好的医治。
在金山严酷的冬季中,很多受伤的将士,都在伤痛与严寒之中去世,埋骨异域青山,而王彦升,说不出是他命大还是什么,硬生生地熬了过来。
不过,即便如此,也是元气大伤,根本有缺,甚至于,病根也彻底种下来。帐内的王彦升,靠在一张羊毛席上,形容枯槁,一脸的病态,粗犷的面容看起来甚至有些丑陋与恐怖,完全不见威风凛凛的大将风采。
简陋的炉台中,燃烧着一些烧制好的柴炭,暗淡的火光在他脸上晃动不已,若不是不时咳嗽几声,就仿佛失去了生气一般。
杨业与刘昉入内,也没什么反应,直到注意到刘昉,这才费力地起身,刘昉则上前,亲自扶起他。
“老将军,还当保重啊!”虽然王彦升的性格与作风都不是刘昉欣赏的,但是,对于王彦升素来的刚强果毅,同样敬重不已。
面对刘昉的关心,王彦升咳嗽了两声,声音苍老衰弱,语气却是一点不服软,道:“殿下放心!青山埋骨,马革裹尸,实为老夫夙愿,不过,纵然是死,老夫也要死在大汉!”
虎虽老病,其威不减,王彦升豪情依旧,却不免带有一些悲壮。杨业不由开口安慰道:“老将军不必如此,最艰难的时候也然度过了,流亡之时那般凶恶的危险我们都摆脱了,去岁那般严酷的寒冬我们都熬过来了,只要上下同心,定然能够返回大汉!”
闻言,看了杨业一眼,王彦升轻叹道:“这数月,我避帐养伤,虽然未理军务,但对于军中形势,多少有些了解的,目前的形势,艰难依旧,并不乐观吧!”
在王彦升养病的这段时间里,远征军务,完全是由杨业负责操持的,由于是河西、榆林两道的军队,将士心中自是各有所属,王彦升也予以了全力的支持。
说起来,当初对于杨业这个后进小辈将领,王彦升是十分不服气的,甚至有些嫉妒,但是,所谓的矛盾,也只不过是意气之争,经过漠北苦战之后,并肩作战的袍泽情谊也足以消除那微不足道的不满。如今两人,倒有些肝胆相照,两肋插刀了。
见状,杨业沉吟了片刻,而后郑重地说道:“对于我军接下来的去留,我正欲同老将军商讨!”
“你讲!”王彦升打起些精神。
杨业道:“时下,我军最为困难的地方在于孤悬域外,补给断绝,将士们忍饥挨饿,靠杀马充饥,扛过严冬,但粮食短缺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这几日,赵公殿下率军虽然打掠得一些物资,却也难支撑太久。仅靠采集渔猎,也是杯水车薪。营地附近,虽无敌寇,但本地的部族,也不可信,乃是潜在的威胁。
此地,实不可久留!此前严冬苦寒,道路断绝,也不利行进,如今已然春暖花开,我的意思,该动身回返大汉了!”
听其言,王彦升轻轻颔首:“将士们百战余生,离乡背井已久,也是该把他们带回去了!”
“目前唯一可能的出路,在于南方,通过西域回返!”杨业道。
对此,王彦升眉头顿时微蹙,说:“南面可是大漠流沙,何况眼下西域的情况,我们也一无所知,南去也是凶险难料啊!”
“但是,我们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杨业道。
闻之,王彦升苦笑两声,也不得不承认,当初西撤至金山,最初的打算,也在这上面。
“看来,再是龙潭虎穴,我们也要闯上一闯了,不能坐以待毙!”王彦升很快便肯定地表示道:“如今你是主帅,你的任何决议,老夫都支持!”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只不过,事与愿违,那个时期的漠北,动乱未已,部众离散,部族离心,虽然耶律贤靠着辽国数十年的余威,粘合诸部适,组成联军,击败了汉军,但是,烂摊子是撂下了。耶律贤适也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在对漠北的安抚事宜上,并不能全力追歼汉军。
而那些粘八葛部族,对辽国的命令,也早开始阳奉阴违起来,他们并不愿意出人出马,把部落的精壮消耗在同汉军的作战中。当年,为了配合辽军远征西域,已经吃过一次亏了,那次的结果,是肥了辽廷,折了他们这些附属部族。
甚至于,对于迫汉军西走,将战火燃烧至他们的领地,很是不满。而追击的辽骑,也是由漠北部骑组成。乌孤山之战,包括后续的追击战,这些漠北骑兵,也算是体验过汉军的作战能力与作战意志,辽军虽然取胜了,但自身的伤亡,一点都不少。
汉军这支穷寇,虽然狼狈西逃,但威胁仍在,一旦惹得拼命反击,那必定又是一场血战。而这些漠北的骑兵,也不愿与汉军继续消耗,因此追击的欲望并不高。因为无利可图,且危险不小。
再加上,当时的漠北,人心是真的乱了,散了,汉军的袭击,可以说把原本辽国在漠北的统治体系给彻底破坏了。
辽朝廷的威信大跌,实力损伤,而诸多部族,就难免起异心,开始对辽国统治,抱有疑问了。损失惨重的阻卜、达旦等部嗷嗷待哺,那些及时避祸,实力得到保留的部族,则想着是否有机会扩充实力。追击的那些首领、将领,也更注意保存实力,心在自家部族的利益得失上。
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也就给远征汉军一个可钻的空子,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杨业与王彦升都是久经战阵,嗅觉灵敏的战将,身临其境,对于敌情的变化,感受是最为明显的。
当察觉到身后辽军追击势头减弱之后,也有些定心,也有更有余地去思考何去何从,如何彻底摆脱危机。
按照王彦升的想法,是直接杀入,夺出一条生路来。相比之下,杨业还是要更冷静,也更理智些。在他看来,虽然取道金山,但对当地的情势终究不明了,粘八葛诸部的态度也不清楚,而后方追击之势放缓,也给他们留出更多调整的余地。
于是在杨业的建议下,远征军余部虽至金山,却没有深入当地部族的腹地,而是在保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遣使联系,表明借道之意。
而粘八葛部,得知汉军西来,对于这头受伤的猛虎,虽然戒备异常,但态度是暧昧的。当感受到汉军的诚意之后,多少消除了一些敌意。
经过前后两次的接触,同东南的两个粘八葛部落达成约定,他们让道指路,而汉军付出的代价,是一些铁骑与武器,并且同他们交易得到了一些军需物资。
在金山东麓,汉军获得了难得的休整时间,其后,果断绕道,走山道小径,转移至金山以南。毕竟,在金山以北,同粘八葛部落的协定并不那么牢靠,汉军不放心他们,粘八葛部族同样担心汉军,干脆南越,脱离那个危险圈。
至阴山以南后,已然临近冬季,而向南方向,隔着流沙,就是西域了,距离他们逃出生天,也不远了。
不过,由于天气变化,再加上对地理、西域形势的不熟悉,他们没有贸然南下,而是选择就地休整,修建营地,熬过此冬再说。
从阻卜王城撤离时,尚有近四千余卒,一路逃亡,翻越金山,至南麓休整时,只有两千五百余人。而熬过了寒冬,到如今的开宝九年春,所有余众,只有不到两千卒了。
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
距离营地不远处的翼只河畔,一支汉军小队,正取水,刷洗着战马,大概是被伺候地舒服了,不时发出些嘶鸣声,在空旷的野飘荡。
在两名亲卫的陪同下,魏王刘旻踏着绿意初萌的野草地,缓缓走向河边。此时的刘旻,谁也不敢想象,这是身份尊贵的魏王殿下,披头散发的,在初春的清寒之风中凌乱,身上披着一件能够勉强保暖的羊皮,看上去,说他是一名边塞的牧羊少年也没什么不妥。
亲身参与到漠北远征中,经受了铁与血的磨炼,那属于少年的稚气也明显被消磨干净了,刘旻已然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了,腰间的佩刀,也是饮过敌人鲜血的。
由于从小习武,常年打磨骑射技艺,刘旻并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少年,但是如今,在大漠的风沙洗练下,整个人也显得粗粝了许多,肤色比起从前也更深了。
并且,面色看起来,明显有些营养不良。在兵败西撤的这几个月中,远征军余部始终处在一个艰难的境地,即便摆脱了追兵危机,还要面对物资短缺以及金山恶劣的冬季自然环境。一个冬季,数百将士,就在严寒与饥饿之中,长眠于金山脚下。
而在这个过程中,刘旻就如他此前在战阵中的表现那般,成熟,且有担当。不需要任何特殊对待,不要单独的穹庐与帐篷,同衣同实同眠,与将士同甘共苦,却并不做作,突出一颗赤子之心。
事实上,落到如今这样的窘迫的局面,在无比艰难的环境之下,远征将士没有崩溃,心中仍旧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们与恶劣的环境斗争,坚持到如今。
这不只是因为杨业、王彦升驾驭有方,深得兵心,更在于刘昉、刘旻这两个皇子在军中的表现。两位殿下身份何等尊贵,却视他们为同袍手足,共度艰难。
“殿下!”
“殿下!”
见到刘旻,忙活着的兵士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纷纷见礼,动作神态,都显示出对这个少年皇子的敬重。
“不必多礼!你们继续忙吧!”刘旻有些瓮声瓮气的,但态度却是可亲的。
周边的环境,也算是熟悉了,春回大地,勃勃生机。周遭很安静,鸟鸣马嘶流水声,都十分清晰。
刘旻的心情也不由好转了几分,不过,看着眼前的这些将士,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狼狈不堪,肌肤在风霜的磨砺下,也变得更加粗糙。
这些士卒,可都是百战余生的勇士,如今却还得做这些马夫的活计。带头的百将也就不到三十岁,但粗犷的面容略显浮肿,有几处冻伤,是风霜留下的痕迹。走到百将面前,刘旻从他手中接过一把毛刷,说了句你先歇会儿,便亲自动起手来。
大概也熟悉了皇子殿下的脾性,百将没有矫情推辞,也没有真去歇着,而是吆喝着部下,加快清洗马匹。
刘旻伺候的是一匹黄棕大马,然而,此时却几乎瘦得脱相。刘旻是爱马之人,探手轻抚着马头,轻叹道:“这是河西马吧!”
“回殿下,正是,来源于删丹牧监!”百将答道。
“多好的军马,如今却骨瘦如柴!”刘旻说。过去的那个冬季,人都缺乏食物,而况于马呢。
“本就是掉膘的时节,又兼食料不足!”百将也不禁叹了口气,说着,目光中闪过一抹感伤:“就是不知,这些马,还能保有多久……”
刘旻闻之,沉默了下,他知道百将所言指的是什么。之前,为了缓解食物的短缺,远征军将士不得不含泪忍痛,杀马充饥,这种决定并不难下,但做起来,却备感艰难,战马不只是骑乘工具,更是朝夕相处的伙伴与战友。撤至金山之时,全军上下尚有三千余匹马,但如今,连一人一骑都难以满足了。
“杀马充饥,乃不得已之选择,如今气候已然回暖,可觅食之处也多了,杨、王二位将军在思考解决办法!但有一点,我们不会在此待太久了,也不会再轻易杀马了,我们,也一定能够回到大汉!”刘旻的声音并不高昂,甚至有种喃喃自语的感觉,但那股坚定意志,传达得很到位。
“末将也相信!”百将应道。
感受到其同样坚决的语气,刘旻不由扭头,看着他,略带好奇地问道:“你如此肯定?”
“恕末将直言,两位殿下是陛下爱子,两位将军是陛下爱将,朝廷是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百将应道:“且两位殿下及将军,都是当世豪杰,天纵其才,必受上天庇佑,弟兄们也相信,紧拥旗纛,必能脱离窘境,返回大汉!”
百将这番话,发自肺腑,刘旻则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信任,这几乎是能代表全体远征军将士的意志了,这份信任,既让刘旻感动,也让他备感沉重。
“一定会的!”刘旻郑重道。
背后是清澈见底的河流,对面是熠熠生光的雪山,群峦森林绿意盎然,这是一幅美妙的金山春景画面,刘旻却无心欣赏,回营之前,年轻的面庞之间,甚至浮现出少许的阴郁。
这些时日,他的心情并算好,始终未能释然,不只是因为处境堪忧,更因为,此前在败撤的兵乱途中,有太多将士,为了掩护他而阵亡。这种有如累赘般的感受,让刘旻心里十分不好受。
“殿下带人回来了!”
伴着一阵难得的欢呼声,营地大门被快速张开,迎接归来的三百余汉骑,打头的,正是赵公刘昉。当然,引起轰动的,还是随他还营的,除了汉骑,另有为数不少的牛羊牲畜。刘昉所率领的汉军将士,就像觅得食物的苍鹰一般,昂扬而归。
开春之后,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危机,将士们也没有再像冬季那般,躲在营地内,瑟瑟煎熬。在杨业的安排下,将人分散出去,在周边觅食,在森林中采集,到山野间打猎,乃至下河摸鱼。
而刘昉在前几日,则请令,带领三百骑,向周边巡弋,如今,是满载而归了。而得知刘昉归来,杨业立刻亲自迎了出来。
“参见都帅!”归来复命,刘昉向杨业行大礼。
“快快请起!”杨业赶忙扶起刘昉,仔细地打量着他,见他人虽然有些憔悴,但浑身上下完好,这才松了口气。
“殿下这是去哪里了?若再不还营,本将要遣人去寻了!”杨业说道。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两个皇子的安危,都是首要的,在杨业的心中,哪怕全军覆没,只要两位殿下能够平安返回大汉,就是值得的。杨业对刘皇帝的忠诚,也使得他将关怀完全给予刘昉兄弟俩。
如果说刘旻是成长,那么刘昉经历这么一遭,却是彻底成熟了,言行举止,一派大将风度。失败的经历,让人痛苦,艰苦的环境,更是折磨,但刘昉也展现出他过硬的心理素质,越挫越勇的性格,过去几个月艰辛苦楚的岁月中,始终没有磨灭他的斗志。
“都帅放心!我无事!”刘昉哈哈一笑,指着身后的那一批缴获:“不只无事,还收获颇丰!”
在杨业疑问的目光中,刘昉解释道:“我带人,一路向西,跋涉约三百里外,发现了一支部落,从他们手中,借得这些牲畜粮食,还有一些盐!”
显然,刘昉嘴里的借字,是要打引号的。
“这金山南麓,也有部族?”闻之,杨业眉头轻皱,很快就释然了,就地驻扎之后,只对周边探测了一番,并未深入。
“可曾留有后患?”杨业问道。
这个季节,对于任何一个部族来说,牲畜粮食,都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可以救命的那种,是不会轻易借出的,何况是汉军这样的外来者。
闻问,刘昉的笑容收敛了,目光中闪过一抹的锐利,也有少许的怅惘,沉凝道:“处理得很干净,不会有后患!”
“此地,仍非久留之地啊!”杨业叹息一声,拍拍刘昉肩膀:“回来就好,一路辛苦,先行歇息吧!”
“是!”刘昉应命。
营地之中,将士们开始兴高采烈地收置缴获,有这么一批物资,又可多支撑一段时间了,甚至,可能吃上一顿难得的饱饭。而杨业接下来让全军将士饱餐一顿的命令,也证明了一点,于是整个营地都轰动了。
“王老将军如何了?”往中军主帐而去之时,刘昉不由问道:“我可带回了一些马奶酒!”
“这两日,好多了!”杨业叹道。
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
从败走乌孤山开始,远征军上下都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身心都备受煎熬,而作为主要将领之一,河西军的主将,王彦升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远征大漠,域外作战,本就是一件异常艰苦与充满危险的事,艰苦的行军,连续作战,都是极其消耗精力与体力的。
而王彦升,终究是年过半百的老将了,不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桀骜凶悍的技击猛士。可以说,在西撤的过程之中,王彦升一直是强撑着身体在领导指挥。
等到撤至金山南麓,危机初解,精神一放松,王彦升就彻底病倒了,再加上在漠北的作战过程中,受了些创伤,也有恶化的趋势。
远在金山,条件艰苦,虽然有几名军医尚在,但缺乏药材,即便暂时安全了,王彦升也享受不到太好的医治。
在金山严酷的冬季中,很多受伤的将士,都在伤痛与严寒之中去世,埋骨异域青山,而王彦升,说不出是他命大还是什么,硬生生地熬了过来。
不过,即便如此,也是元气大伤,根本有缺,甚至于,病根也彻底种下来。帐内的王彦升,靠在一张羊毛席上,形容枯槁,一脸的病态,粗犷的面容看起来甚至有些丑陋与恐怖,完全不见威风凛凛的大将风采。
简陋的炉台中,燃烧着一些烧制好的柴炭,暗淡的火光在他脸上晃动不已,若不是不时咳嗽几声,就仿佛失去了生气一般。
杨业与刘昉入内,也没什么反应,直到注意到刘昉,这才费力地起身,刘昉则上前,亲自扶起他。
“老将军,还当保重啊!”虽然王彦升的性格与作风都不是刘昉欣赏的,但是,对于王彦升素来的刚强果毅,同样敬重不已。
面对刘昉的关心,王彦升咳嗽了两声,声音苍老衰弱,语气却是一点不服软,道:“殿下放心!青山埋骨,马革裹尸,实为老夫夙愿,不过,纵然是死,老夫也要死在大汉!”
虎虽老病,其威不减,王彦升豪情依旧,却不免带有一些悲壮。杨业不由开口安慰道:“老将军不必如此,最艰难的时候也然度过了,流亡之时那般凶恶的危险我们都摆脱了,去岁那般严酷的寒冬我们都熬过来了,只要上下同心,定然能够返回大汉!”
闻言,看了杨业一眼,王彦升轻叹道:“这数月,我避帐养伤,虽然未理军务,但对于军中形势,多少有些了解的,目前的形势,艰难依旧,并不乐观吧!”
在王彦升养病的这段时间里,远征军务,完全是由杨业负责操持的,由于是河西、榆林两道的军队,将士心中自是各有所属,王彦升也予以了全力的支持。
说起来,当初对于杨业这个后进小辈将领,王彦升是十分不服气的,甚至有些嫉妒,但是,所谓的矛盾,也只不过是意气之争,经过漠北苦战之后,并肩作战的袍泽情谊也足以消除那微不足道的不满。如今两人,倒有些肝胆相照,两肋插刀了。
见状,杨业沉吟了片刻,而后郑重地说道:“对于我军接下来的去留,我正欲同老将军商讨!”
“你讲!”王彦升打起些精神。
杨业道:“时下,我军最为困难的地方在于孤悬域外,补给断绝,将士们忍饥挨饿,靠杀马充饥,扛过严冬,但粮食短缺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这几日,赵公殿下率军虽然打掠得一些物资,却也难支撑太久。仅靠采集渔猎,也是杯水车薪。营地附近,虽无敌寇,但本地的部族,也不可信,乃是潜在的威胁。
此地,实不可久留!此前严冬苦寒,道路断绝,也不利行进,如今已然春暖花开,我的意思,该动身回返大汉了!”
听其言,王彦升轻轻颔首:“将士们百战余生,离乡背井已久,也是该把他们带回去了!”
“目前唯一可能的出路,在于南方,通过西域回返!”杨业道。
对此,王彦升眉头顿时微蹙,说:“南面可是大漠流沙,何况眼下西域的情况,我们也一无所知,南去也是凶险难料啊!”
“但是,我们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杨业道。
闻之,王彦升苦笑两声,也不得不承认,当初西撤至金山,最初的打算,也在这上面。
“看来,再是龙潭虎穴,我们也要闯上一闯了,不能坐以待毙!”王彦升很快便肯定地表示道:“如今你是主帅,你的任何决议,老夫都支持!”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