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西北匪患
三十里的距离,对于轻装而行的车驾而言,并不是太长,刘旸兄弟用餐叙谈之后,也就踏上了还京的路程。
刘旸、刘煦兄弟同乘一车,还于车上小憩了一会儿,待车驾入洛阳城,已近黄昏,而兄弟俩仍旧畅谈着。
“大汉如今,海内宁定,国泰民安,然为君父所忧者,对外则为北方辽国,对内则为西北!”刘旸向刘煦说着他近来与刘皇帝谈话所得,感慨着:“我虽未亲赴过西北,但对其间形势,也甚是关切,大哥此番巡狩西北,所察如何?”
“当初临行前,爹也曾唤我去,面授机宜,我也深以为然,小心巡看!”刘煦道:“此去,我与四郎、东平王,走过兰、凉、灵、夏、绥、延等州,可以说将整个西北主要辖地都转了一遍,就整体看来,西北局面还算稳定,短期之内,当无祸乱!”
“长期呢?”刘旸紧跟着问道,问这话时,已经不经意间表现出了作为太子的权威。
对此,刘煦面色依旧平和,丝毫不以为意,只是从容地说道:“西北最大的问题,还是民族太过复杂,杂虏众多,而汉民稀少。
虽然近十五年来,朝廷往西北各道州迁移了近三十万民,但相比于偌大的西北地区,仍不足为道,尤其是那些偏僻的州县,更是满境胡语,朝廷想要维护统治,也不得不采取一定妥协,与其自治,以官禄收买之。”
刘旸点着头,这些情况,他当然知道:“移民之事,朝廷仍在坚持,这属于长期国策,只是,到如今,要如过去那般大规模迁徙,强行为之,已然不妥了。”
刘煦道:“是啊!大汉百姓多重土难迁,也不可为西北之固,而坏了中土安定。如今大汉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啊!”
感慨了一句,刘煦又道:“西北道州,朝廷收复久者,也远不足二十年,其中半数,更是开宝年后方才逐步收复,比起失落的上百年,朝廷想要彻底收服之,显然是不可能的!
西北诸胡,哪怕是对朝廷素来恭顺的吐蕃、羌人等,更多的也是迫于朝廷强权。如今大汉强盛,西北四道,各地驻军加起来已超过十万,强兵镇守,彼等自不敢有所异动!”
如今大汉西北,共有四道,除原本的关内、陇右、河西之外,另新设榆林道,治夏州,辖地囊括关内北部,西至灵州,南到延州,北及丰州,东临黄河。
闻之,刘旸说:“西北四道,总计三百余万民,供养十万兵马,始终力有不支,每年都需要朝廷专项拨款百万,以作支援!然西北大军,又不可不驻!”
“这还是西北局势维持稳定的情况,即便如此,长此以往,西北吞噬朝廷财税也只会越来越多。如稍有乱事,那么朝廷维稳西北的代价将更大!”刘煦说:“境内治安不可不定,虏贼不可不剿,契丹不可不防!”
说着,刘煦长叹一声,继续道:“隐患如保持警惕,加以重视,犹可预防。然当务之急,却还是遍布河西,活跃于沙漠、戈壁中的那些贼盗!尤其在西域战事消弭,商道重开之后,那些马匪也愈显猖獗了!我与四郎过灵州时,就亲身经历过马匪劫掠!”
“还有这等事!”刘旸面容间顿时涌现几分怒气,但见刘煦并无损伤的样子,这才按捺住了。
刘煦轻笑道:“恰逢偶遇罢了,四郎勇毅,亲自带人击杀马匪,解救了被劫商旅!”
不过刘旸仍旧面带怒意,眉头轻皱:“朝廷几番下制,督令诸道剿匪,肃清治安,各地上报,也多有成效,怎能还有贼匪如此猖獗惊驾,莫非上报有假?”
刘煦摇了摇头:“西北道州,自然不敢以此事欺瞒朝廷,开宝初年的时候,西北匪乱就有复起的迹象,这些年,各州官府、驻军也确实进行过多次剿匪,重点打击,也确实扑灭了十余股大规模的马匪。然而,剿之不尽啊!”
“根由为何?”刘旸问到关键的地方。
盗匪问题,一直是朝廷严厉打击的,而在大汉偌大的疆域之内,不说匪盗绝迹,也只有寥寥几处偏僻地区,还存在这个问题。一西南,二西北,而如论严重,还得属西北,造成的破坏,也是西北地区。
刘煦道:“西北的马匪,小股灵活,来去如风,出没于大漠戈壁之中,官军想要进剿,难度确实不小。然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所依仗!”
听此言,刘旸说:“大哥所指的依仗,指的是什么?”
注意到刘旸平静而严肃的表情,刘煦悠悠道:“我与西北的不少官员有所交流,从他们口中得知,马匪之流,多出自西北诸胡,而他们,也诸道州间部族,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胡虏,既为大汉臣民,竟敢与贼匪勾结为祸,乱地方治安?”刘旸眉头轻蹙。
“他们固然不敢公然勾结,也不是所有部族都是如此,但哪怕只是一小股人,其危害,已然严重了!”刘煦道:“因此,如若无法阻绝两者之间的联系,想要根除西北匪患,断难成行。而西北部族众多,但地广人稀,想要加以甄别,断其祸根,甚艰!”
“如此说来,西北匪患,还真成一个痼疾了!”刘旸心中显然提高了对此等情况的重视。
刘煦继续道:“其中最主要的两种马匪,一为回鹘匪,二为党项匪。回鹘人自不用多说,甘州回鹘余孽,朝廷当年以强兵平之,不臣者甚众,因而有大量悍然为匪盗者!”
“当年西取甘肃,王郭二将军,杀戮过甚,此即为后患之一啊!”刘旸直接就想起了当年的情况,由衷地感慨。
“说的是啊!”刘煦道:“而今西北,最欠安宁的地方,就要属甘肃了,回鹘部民,多怀怨愤,血的仇恨,不是这区区数年,就能消除遗忘的!”
“至于党项人,算上散步在诸道的杂虏,此为当下西北,人数最众的部族。大军入驻夏绥银,党项部众虽然大部归顺,李氏及其大族也被内迁,但剩下的,仍有不少人,不愿臣服大汉。”刘煦继续说:“因此,也有不少党项人,投身匪盗,而他们与夏绥的众多党项人的联系,要更加紧密,甚至有不少到诸部族间征召的情况发生……”
“难怪爹常说,党项人尤需提防!”刘旸不由握紧了拳头。
“我与杨将军交谈过,夏州以北的荒漠中,不乏绿洲,党项匪多盘踞其间。此前,就有一股悍匪,占据了一处叫地斤泽的绿洲,为祸甚烈,人数曾一度膨胀到五百人。
后来,李继隆、杨延昭二将,奔袭数百里突袭,终将其击溃。然官军一撤,残余的匪盗,再度集聚。杨将军再度遣兵破之,派兵留戍,地斤泽匪患,方才得到遏止。
然而,朝廷又岂能在每一片绿洲,都遣兵卒戍守?倘若如此,那对朝廷的西北驻军的负担,也将加剧!”
“关键还在于,那些与贼匪勾结为患,首鼠两端,心怀贰心的部族!”刘旸冷冷地道:“如不解决他们,那么匪患永远难以戡定!”
“是啊……”
第136章 太子的认识
“西北之地,朝廷既有重兵,又委派了那么多能臣名将,对这盗匪之祸,竟束手无策!”良久,刘旸的语气中不由带上了几分愤懑。
见状,刘煦倒是为西北的军政大员们开脱解释:“非西北文武不尽力,而是有其苦衷与困难呐!拿杨都帅来说,他坐镇榆林这几年,境内还算安定,有匪即剿,有乱即平,至于匪患,乃是整个西北的问题。
上下也不是没人提出根治解决的办法,比如灵州将军康再遇,就曾提出,对那些有通匪之嫌的部族,进行一次全面的打击清理,只是遭到了吴廷祚、王祐等官员的反对!”
“既然根源在那些心怀贰心的部族,正当施以打击,此为釜底抽薪之策,抽源断根之法,何以相阻?”刘旸提出疑问。
“还是甄别的困难啊!”刘煦解释道:“毕竟,西部胡虏,一部分算是死心塌地归顺效忠朝廷,大部分不偏不倚,勉强接受朝廷的统治,如为针对少部分人,而扩大打击范围,只恐引得整个西北的动荡。如河西、榆林,归顺朝廷的时间终究短暂,不宜贸然大动啊”
听其言,刘旸下意识地点点头,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心情的不爽。这么多年的,他也被刘皇帝灌输了不少思想。
“不过,我大汉朝廷,岂能为这一干匪盗,投鼠忌器,长此以往,朝廷权威何在,官府威严何在?”刘旸冷冷道,两眼之中,隐约流露出几分杀气:“既然有些部族,心怀异心,又岂能容之逍遥,否则长此以往,仍会生大乱!”
看刘旸义愤难平,刘煦温和地说道:“如今的匪患,比起前几年,已然得到极大的抑制,只要假以时日,官府再加大打击,今后只会越来越太平,只要控制好胡虏问题,西北终将趋于安宁!”
闻之,刘旸却摇了摇头。
“你仍觉气愤?”见其状,刘煦不由问。
抬眼,迎着大哥的目光,刘旸却缓缓地摇了摇头:“气愤固然有,但我更觉忧心啊!”
注意到刘煦眼中的少许疑惑,刘旸也开口解释道:“些许散布的马匪,劫掠抢夺,不过搅扰治安,影响商道,然而朝廷竟不能制之。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朝廷与官府的威严减弱。更可虑的是,倘若有人啸聚为乱,扯旗造反呢?若同样是此等情况,又当如何?”
见刘旸联想到这方面,刘煦先是一惊,随即也摇头道:“当不至于此吧!匪盗之徒,尚属治安,若敢造反叛乱,正面对抗朝廷,那必然迎来官府不遗余力的镇压,两者之间的区别,哪怕是那些胡虏,也应该明白的!”
“既然西北胡虏,对朝廷并未彻底臣服,不乏仇视者,难保不会有胆大包天之辈!”刘旸说道:“倘若真有那种情况,又何以治之?”
对此问,刘煦认真地想了想,终于默然,一张俊秀的面庞间,也流露出沉思之状。良久,刘煦抬眼道:“如此看来,西北匪患,还是不能小视之啊!”
“不论如何,西北文武,必需对此情况,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不能容其猖獗!”刘旸坚决地道:“那些心怀贰心的部族,该镇压,该剿灭,断不容手软。
朝廷统治之下,也容不得此等奸贼!胡虏,既要邀之以利,更当慑之威,否则,他们只会更加肆无忌惮,不加收敛,以为朝廷必需得仰仗他们方能统治西北。
瞻前顾后,为一时之安,只会将后患遗留更深,等爆发出来,或许朝廷将耗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代价去解决!”
刘旸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刘煦见了,都不由愣了愣。心中暗叹,自家这个二弟,大汉的太子殿下,似乎已有刘皇帝的几分风采了……
沉吟几许,刘煦忽然拱手,郑重地道:“殿下所言有理!”
见状,刘旸微微一愣,旋即露出笑容,轻拍了下刘煦的手,道:“大哥不必如此!我这也是和爹学的,他若闻悉西北情势,只怕也不会容忍!”
脑海中浮现中刘皇帝的威仪身姿,刘煦也不得不承认,说道:“是啊!对那些勾结匪盗、居心不良的胡虏,爹自然不会犹豫以铁腕治之!”
“该进奏一份表章了!”刘煦道。
看着刘煦,刘旸说:“大哥可将我的想法,一并上奏!”
闻言,瞥了刘旸一眼,刘煦摇摇头:“此事,我已向你汇报了,就由你奏述吧!”
“另外,还有一事,不可不虑!”刘煦又说道,表情也显得多了几分慎重:“最近从各种迹象表明,西北的匪患背后,恐怕还有塞北契丹的手脚!”
对此,刘旸反倒显得淡定了许多,道:“想来,契丹人结束了在西域的战事,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到大汉身上了。”
西域的局面,终究朝刘皇帝不乐意的方向发展了,黑汗国与辽国之间,停战了,据说还签订了一份和议,辽国把龟兹及其以西的土地,给了黑汗。
这对辽国而言,不得不说是件好事,摆脱了战争的泥潭,还留下了一片本来打算舍弃的沃土。同时,撤回了耶律斜轸以及两万多军队,同时又遣心腹大臣耶律伊赖哈以及南府宰相耶律沙镇守,一副要好好经营西域的样子。
对这样的情况,刘皇帝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西域事务,牵扯到河西局势,大汉在旁边看了这么多年戏,也该下场试试这滩浑水的深浅。
直接开战,刘皇帝暂时没那个想法,也没那么冲动,于是在不久前,第三次接见原回鹘使者、现大汉军官仆勒,赐他一个伊州刺史的职位,助他回国。
当然,伊州还在契丹人的手里,仆勒这个刺史,就是光杆司令。刘皇帝给他的,除了一个名号,还有大量的钱粮,并准他在河陇召集各族壮士,到西域去闯一闯。
那里,毕竟还剩下几十万的各族百姓,不乏想要复国的回鹘余孽,契丹人想要求得一段安定回复的时间,刘皇帝偏偏不许。
另一方面,辽国没有放弃西域,从那边撤离,对大汉来说,也未必是坏事。辽国把摊子铺开些,力量也就分散些,也方便大汉抓机会,虽然这也是相对的,不过在关河要塞在守的情况下,从战略上,大汉已然全面占据上风了。
“这些年,边军北出劫掠的情况鲜有发生,但塞外的马匪,也不乏汉人,契丹毕竟与大汉接壤,于暗中施些手段,并不足奇!”刘旸继续道。
“不过,倘若契丹人都掺和进来了,那朝廷对西北的形势,还当更加小心重视!”刘煦说。
“嗯!”刘旸颔首,看着刘煦:“大哥是先回府看看嫂嫂与侄儿,还是先进宫!”
“自然先回宫,觐见父母!”刘煦不假思索。
“那我们就联袂觐见!”刘旸道。
车驾向东行驶,路过洛阳西市,忽然闻得一阵特殊的喧闹,其中有人在高呼:“杀人了!”
刘旸兄弟自然也听到了,互相看了眼,都注意到了对方眼中的诧异。这些年,大汉全国各地的治安情况已然算良好了,这从每年处决的犯人数量就可知了,开宝五年,全国报经刑部,处决的犯人,只有一百三十五人。
杀人案件,虽然性质严重,却也还不至于令兄弟俩惊讶,他们惊讶的,是在京城发生杀人案件。总得来说,京城的犯罪案件,尤其是杀人案件是比较少的。
掀开车帘,朝外探出头,骑马在外的刘昉见有热闹看,已经忍不住要去凑一凑,不过被刘旸给喝止了。刘昉自然不乐意,不过在面对刘旸坚决的眼神时,还是忍下来了。
“你去看看怎么回事?”刘旸对慕容德丰吩咐道。
“是!”慕容德丰应命打马而去。
第137章 后宫那点事
日暮时分,刘皇帝并没有待在垂拱殿,而是临幸淑兰殿,同大周淑妃待在一块儿。自迁至洛阳后,宫内许多殿阁的名字,都选择与东京那边统一,比如几个高级后妃的寝殿。不过,名字虽然一样,但环境差异甚大,既宜居,还增添了不少华丽的色彩。
淑兰殿内,正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自乐器奏出的曲调,软绵绵的,透着股柔靡,十二名乐师也都是美貌的宫娥。
整座宫殿中,也只有刘皇帝这唯一的纯爷们了。又是一首周淑妃新作的曲子,曲调轻快,令人愉悦,连殿中舞动的身姿也伴着节奏变得敏捷起来了。
刘皇帝基本分不出曲子的好赖,但能够感受到气氛,能够共情,当然,他主要的注意力,还是放在大周娘子稍显魅惑的舞姿上。
大周现年不足三十三岁,轻熟丰盈的身段并不减柔美,仍能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已是秋末,室外寒气弥漫,殿内却显春意盎然。
当然,泛着春意的,不是气候温度,而是婀娜多姿的美人,是刘皇帝那颗难得躁动的心。此时的周淑妃,端是一个美娇娘,舞动的身姿,妖娆诱人,衣衫显得“褴褛”,紧致的内衣包裹不住颤动的胸脯,外边仅罩着一件轻纱,释放着一股朦胧的诱惑,吸引着刘皇帝的目光。
大周的人设,一直都是温婉优雅,多才富艺,少有此等妖艳的时候。然而,偶尔撕下正经贤淑,露出这等肆意乃至放纵的一面,对刘皇帝的诱惑力自然也是暴涨,这有别寻常的风情,仿佛直接击中了刘皇帝的心房,让他有些不想克制自己了……
当然,陪着刘皇帝饮酒赏舞的,还有一位青春靓丽的小娘子,小周。去岁冬,海阳侯周宗,还是故去了,长命百岁,终究只是一个奢望,人至高龄,几乎一岁一个坎。不过,周宗去得很安详,无疾而终,并且,活到九十一岁,已然算是个传奇人物了。
周宗死后,小周娘子进宫的频率也就高了,毕竟“无依无靠”的,姐妹俩也好相互照应。刘皇帝每月也会到淑兰殿一两次,一来二去,姐夫与小姨子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刘皇帝也再度体验了一番姐妹花带来的快乐。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三十里的距离,对于轻装而行的车驾而言,并不是太长,刘旸兄弟用餐叙谈之后,也就踏上了还京的路程。
刘旸、刘煦兄弟同乘一车,还于车上小憩了一会儿,待车驾入洛阳城,已近黄昏,而兄弟俩仍旧畅谈着。
“大汉如今,海内宁定,国泰民安,然为君父所忧者,对外则为北方辽国,对内则为西北!”刘旸向刘煦说着他近来与刘皇帝谈话所得,感慨着:“我虽未亲赴过西北,但对其间形势,也甚是关切,大哥此番巡狩西北,所察如何?”
“当初临行前,爹也曾唤我去,面授机宜,我也深以为然,小心巡看!”刘煦道:“此去,我与四郎、东平王,走过兰、凉、灵、夏、绥、延等州,可以说将整个西北主要辖地都转了一遍,就整体看来,西北局面还算稳定,短期之内,当无祸乱!”
“长期呢?”刘旸紧跟着问道,问这话时,已经不经意间表现出了作为太子的权威。
对此,刘煦面色依旧平和,丝毫不以为意,只是从容地说道:“西北最大的问题,还是民族太过复杂,杂虏众多,而汉民稀少。
虽然近十五年来,朝廷往西北各道州迁移了近三十万民,但相比于偌大的西北地区,仍不足为道,尤其是那些偏僻的州县,更是满境胡语,朝廷想要维护统治,也不得不采取一定妥协,与其自治,以官禄收买之。”
刘旸点着头,这些情况,他当然知道:“移民之事,朝廷仍在坚持,这属于长期国策,只是,到如今,要如过去那般大规模迁徙,强行为之,已然不妥了。”
刘煦道:“是啊!大汉百姓多重土难迁,也不可为西北之固,而坏了中土安定。如今大汉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啊!”
感慨了一句,刘煦又道:“西北道州,朝廷收复久者,也远不足二十年,其中半数,更是开宝年后方才逐步收复,比起失落的上百年,朝廷想要彻底收服之,显然是不可能的!
西北诸胡,哪怕是对朝廷素来恭顺的吐蕃、羌人等,更多的也是迫于朝廷强权。如今大汉强盛,西北四道,各地驻军加起来已超过十万,强兵镇守,彼等自不敢有所异动!”
如今大汉西北,共有四道,除原本的关内、陇右、河西之外,另新设榆林道,治夏州,辖地囊括关内北部,西至灵州,南到延州,北及丰州,东临黄河。
闻之,刘旸说:“西北四道,总计三百余万民,供养十万兵马,始终力有不支,每年都需要朝廷专项拨款百万,以作支援!然西北大军,又不可不驻!”
“这还是西北局势维持稳定的情况,即便如此,长此以往,西北吞噬朝廷财税也只会越来越多。如稍有乱事,那么朝廷维稳西北的代价将更大!”刘煦说:“境内治安不可不定,虏贼不可不剿,契丹不可不防!”
说着,刘煦长叹一声,继续道:“隐患如保持警惕,加以重视,犹可预防。然当务之急,却还是遍布河西,活跃于沙漠、戈壁中的那些贼盗!尤其在西域战事消弭,商道重开之后,那些马匪也愈显猖獗了!我与四郎过灵州时,就亲身经历过马匪劫掠!”
“还有这等事!”刘旸面容间顿时涌现几分怒气,但见刘煦并无损伤的样子,这才按捺住了。
刘煦轻笑道:“恰逢偶遇罢了,四郎勇毅,亲自带人击杀马匪,解救了被劫商旅!”
不过刘旸仍旧面带怒意,眉头轻皱:“朝廷几番下制,督令诸道剿匪,肃清治安,各地上报,也多有成效,怎能还有贼匪如此猖獗惊驾,莫非上报有假?”
刘煦摇了摇头:“西北道州,自然不敢以此事欺瞒朝廷,开宝初年的时候,西北匪乱就有复起的迹象,这些年,各州官府、驻军也确实进行过多次剿匪,重点打击,也确实扑灭了十余股大规模的马匪。然而,剿之不尽啊!”
“根由为何?”刘旸问到关键的地方。
盗匪问题,一直是朝廷严厉打击的,而在大汉偌大的疆域之内,不说匪盗绝迹,也只有寥寥几处偏僻地区,还存在这个问题。一西南,二西北,而如论严重,还得属西北,造成的破坏,也是西北地区。
刘煦道:“西北的马匪,小股灵活,来去如风,出没于大漠戈壁之中,官军想要进剿,难度确实不小。然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所依仗!”
听此言,刘旸说:“大哥所指的依仗,指的是什么?”
注意到刘旸平静而严肃的表情,刘煦悠悠道:“我与西北的不少官员有所交流,从他们口中得知,马匪之流,多出自西北诸胡,而他们,也诸道州间部族,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胡虏,既为大汉臣民,竟敢与贼匪勾结为祸,乱地方治安?”刘旸眉头轻蹙。
“他们固然不敢公然勾结,也不是所有部族都是如此,但哪怕只是一小股人,其危害,已然严重了!”刘煦道:“因此,如若无法阻绝两者之间的联系,想要根除西北匪患,断难成行。而西北部族众多,但地广人稀,想要加以甄别,断其祸根,甚艰!”
“如此说来,西北匪患,还真成一个痼疾了!”刘旸心中显然提高了对此等情况的重视。
刘煦继续道:“其中最主要的两种马匪,一为回鹘匪,二为党项匪。回鹘人自不用多说,甘州回鹘余孽,朝廷当年以强兵平之,不臣者甚众,因而有大量悍然为匪盗者!”
“当年西取甘肃,王郭二将军,杀戮过甚,此即为后患之一啊!”刘旸直接就想起了当年的情况,由衷地感慨。
“说的是啊!”刘煦道:“而今西北,最欠安宁的地方,就要属甘肃了,回鹘部民,多怀怨愤,血的仇恨,不是这区区数年,就能消除遗忘的!”
“至于党项人,算上散步在诸道的杂虏,此为当下西北,人数最众的部族。大军入驻夏绥银,党项部众虽然大部归顺,李氏及其大族也被内迁,但剩下的,仍有不少人,不愿臣服大汉。”刘煦继续说:“因此,也有不少党项人,投身匪盗,而他们与夏绥的众多党项人的联系,要更加紧密,甚至有不少到诸部族间征召的情况发生……”
“难怪爹常说,党项人尤需提防!”刘旸不由握紧了拳头。
“我与杨将军交谈过,夏州以北的荒漠中,不乏绿洲,党项匪多盘踞其间。此前,就有一股悍匪,占据了一处叫地斤泽的绿洲,为祸甚烈,人数曾一度膨胀到五百人。
后来,李继隆、杨延昭二将,奔袭数百里突袭,终将其击溃。然官军一撤,残余的匪盗,再度集聚。杨将军再度遣兵破之,派兵留戍,地斤泽匪患,方才得到遏止。
然而,朝廷又岂能在每一片绿洲,都遣兵卒戍守?倘若如此,那对朝廷的西北驻军的负担,也将加剧!”
“关键还在于,那些与贼匪勾结为患,首鼠两端,心怀贰心的部族!”刘旸冷冷地道:“如不解决他们,那么匪患永远难以戡定!”
“是啊……”
第136章 太子的认识
“西北之地,朝廷既有重兵,又委派了那么多能臣名将,对这盗匪之祸,竟束手无策!”良久,刘旸的语气中不由带上了几分愤懑。
见状,刘煦倒是为西北的军政大员们开脱解释:“非西北文武不尽力,而是有其苦衷与困难呐!拿杨都帅来说,他坐镇榆林这几年,境内还算安定,有匪即剿,有乱即平,至于匪患,乃是整个西北的问题。
上下也不是没人提出根治解决的办法,比如灵州将军康再遇,就曾提出,对那些有通匪之嫌的部族,进行一次全面的打击清理,只是遭到了吴廷祚、王祐等官员的反对!”
“既然根源在那些心怀贰心的部族,正当施以打击,此为釜底抽薪之策,抽源断根之法,何以相阻?”刘旸提出疑问。
“还是甄别的困难啊!”刘煦解释道:“毕竟,西部胡虏,一部分算是死心塌地归顺效忠朝廷,大部分不偏不倚,勉强接受朝廷的统治,如为针对少部分人,而扩大打击范围,只恐引得整个西北的动荡。如河西、榆林,归顺朝廷的时间终究短暂,不宜贸然大动啊”
听其言,刘旸下意识地点点头,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心情的不爽。这么多年的,他也被刘皇帝灌输了不少思想。
“不过,我大汉朝廷,岂能为这一干匪盗,投鼠忌器,长此以往,朝廷权威何在,官府威严何在?”刘旸冷冷道,两眼之中,隐约流露出几分杀气:“既然有些部族,心怀异心,又岂能容之逍遥,否则长此以往,仍会生大乱!”
看刘旸义愤难平,刘煦温和地说道:“如今的匪患,比起前几年,已然得到极大的抑制,只要假以时日,官府再加大打击,今后只会越来越太平,只要控制好胡虏问题,西北终将趋于安宁!”
闻之,刘旸却摇了摇头。
“你仍觉气愤?”见其状,刘煦不由问。
抬眼,迎着大哥的目光,刘旸却缓缓地摇了摇头:“气愤固然有,但我更觉忧心啊!”
注意到刘煦眼中的少许疑惑,刘旸也开口解释道:“些许散布的马匪,劫掠抢夺,不过搅扰治安,影响商道,然而朝廷竟不能制之。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朝廷与官府的威严减弱。更可虑的是,倘若有人啸聚为乱,扯旗造反呢?若同样是此等情况,又当如何?”
见刘旸联想到这方面,刘煦先是一惊,随即也摇头道:“当不至于此吧!匪盗之徒,尚属治安,若敢造反叛乱,正面对抗朝廷,那必然迎来官府不遗余力的镇压,两者之间的区别,哪怕是那些胡虏,也应该明白的!”
“既然西北胡虏,对朝廷并未彻底臣服,不乏仇视者,难保不会有胆大包天之辈!”刘旸说道:“倘若真有那种情况,又何以治之?”
对此问,刘煦认真地想了想,终于默然,一张俊秀的面庞间,也流露出沉思之状。良久,刘煦抬眼道:“如此看来,西北匪患,还是不能小视之啊!”
“不论如何,西北文武,必需对此情况,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不能容其猖獗!”刘旸坚决地道:“那些心怀贰心的部族,该镇压,该剿灭,断不容手软。
朝廷统治之下,也容不得此等奸贼!胡虏,既要邀之以利,更当慑之威,否则,他们只会更加肆无忌惮,不加收敛,以为朝廷必需得仰仗他们方能统治西北。
瞻前顾后,为一时之安,只会将后患遗留更深,等爆发出来,或许朝廷将耗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代价去解决!”
刘旸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刘煦见了,都不由愣了愣。心中暗叹,自家这个二弟,大汉的太子殿下,似乎已有刘皇帝的几分风采了……
沉吟几许,刘煦忽然拱手,郑重地道:“殿下所言有理!”
见状,刘旸微微一愣,旋即露出笑容,轻拍了下刘煦的手,道:“大哥不必如此!我这也是和爹学的,他若闻悉西北情势,只怕也不会容忍!”
脑海中浮现中刘皇帝的威仪身姿,刘煦也不得不承认,说道:“是啊!对那些勾结匪盗、居心不良的胡虏,爹自然不会犹豫以铁腕治之!”
“该进奏一份表章了!”刘煦道。
看着刘煦,刘旸说:“大哥可将我的想法,一并上奏!”
闻言,瞥了刘旸一眼,刘煦摇摇头:“此事,我已向你汇报了,就由你奏述吧!”
“另外,还有一事,不可不虑!”刘煦又说道,表情也显得多了几分慎重:“最近从各种迹象表明,西北的匪患背后,恐怕还有塞北契丹的手脚!”
对此,刘旸反倒显得淡定了许多,道:“想来,契丹人结束了在西域的战事,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到大汉身上了。”
西域的局面,终究朝刘皇帝不乐意的方向发展了,黑汗国与辽国之间,停战了,据说还签订了一份和议,辽国把龟兹及其以西的土地,给了黑汗。
这对辽国而言,不得不说是件好事,摆脱了战争的泥潭,还留下了一片本来打算舍弃的沃土。同时,撤回了耶律斜轸以及两万多军队,同时又遣心腹大臣耶律伊赖哈以及南府宰相耶律沙镇守,一副要好好经营西域的样子。
对这样的情况,刘皇帝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西域事务,牵扯到河西局势,大汉在旁边看了这么多年戏,也该下场试试这滩浑水的深浅。
直接开战,刘皇帝暂时没那个想法,也没那么冲动,于是在不久前,第三次接见原回鹘使者、现大汉军官仆勒,赐他一个伊州刺史的职位,助他回国。
当然,伊州还在契丹人的手里,仆勒这个刺史,就是光杆司令。刘皇帝给他的,除了一个名号,还有大量的钱粮,并准他在河陇召集各族壮士,到西域去闯一闯。
那里,毕竟还剩下几十万的各族百姓,不乏想要复国的回鹘余孽,契丹人想要求得一段安定回复的时间,刘皇帝偏偏不许。
另一方面,辽国没有放弃西域,从那边撤离,对大汉来说,也未必是坏事。辽国把摊子铺开些,力量也就分散些,也方便大汉抓机会,虽然这也是相对的,不过在关河要塞在守的情况下,从战略上,大汉已然全面占据上风了。
“这些年,边军北出劫掠的情况鲜有发生,但塞外的马匪,也不乏汉人,契丹毕竟与大汉接壤,于暗中施些手段,并不足奇!”刘旸继续道。
“不过,倘若契丹人都掺和进来了,那朝廷对西北的形势,还当更加小心重视!”刘煦说。
“嗯!”刘旸颔首,看着刘煦:“大哥是先回府看看嫂嫂与侄儿,还是先进宫!”
“自然先回宫,觐见父母!”刘煦不假思索。
“那我们就联袂觐见!”刘旸道。
车驾向东行驶,路过洛阳西市,忽然闻得一阵特殊的喧闹,其中有人在高呼:“杀人了!”
刘旸兄弟自然也听到了,互相看了眼,都注意到了对方眼中的诧异。这些年,大汉全国各地的治安情况已然算良好了,这从每年处决的犯人数量就可知了,开宝五年,全国报经刑部,处决的犯人,只有一百三十五人。
杀人案件,虽然性质严重,却也还不至于令兄弟俩惊讶,他们惊讶的,是在京城发生杀人案件。总得来说,京城的犯罪案件,尤其是杀人案件是比较少的。
掀开车帘,朝外探出头,骑马在外的刘昉见有热闹看,已经忍不住要去凑一凑,不过被刘旸给喝止了。刘昉自然不乐意,不过在面对刘旸坚决的眼神时,还是忍下来了。
“你去看看怎么回事?”刘旸对慕容德丰吩咐道。
“是!”慕容德丰应命打马而去。
第137章 后宫那点事
日暮时分,刘皇帝并没有待在垂拱殿,而是临幸淑兰殿,同大周淑妃待在一块儿。自迁至洛阳后,宫内许多殿阁的名字,都选择与东京那边统一,比如几个高级后妃的寝殿。不过,名字虽然一样,但环境差异甚大,既宜居,还增添了不少华丽的色彩。
淑兰殿内,正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自乐器奏出的曲调,软绵绵的,透着股柔靡,十二名乐师也都是美貌的宫娥。
整座宫殿中,也只有刘皇帝这唯一的纯爷们了。又是一首周淑妃新作的曲子,曲调轻快,令人愉悦,连殿中舞动的身姿也伴着节奏变得敏捷起来了。
刘皇帝基本分不出曲子的好赖,但能够感受到气氛,能够共情,当然,他主要的注意力,还是放在大周娘子稍显魅惑的舞姿上。
大周现年不足三十三岁,轻熟丰盈的身段并不减柔美,仍能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已是秋末,室外寒气弥漫,殿内却显春意盎然。
当然,泛着春意的,不是气候温度,而是婀娜多姿的美人,是刘皇帝那颗难得躁动的心。此时的周淑妃,端是一个美娇娘,舞动的身姿,妖娆诱人,衣衫显得“褴褛”,紧致的内衣包裹不住颤动的胸脯,外边仅罩着一件轻纱,释放着一股朦胧的诱惑,吸引着刘皇帝的目光。
大周的人设,一直都是温婉优雅,多才富艺,少有此等妖艳的时候。然而,偶尔撕下正经贤淑,露出这等肆意乃至放纵的一面,对刘皇帝的诱惑力自然也是暴涨,这有别寻常的风情,仿佛直接击中了刘皇帝的心房,让他有些不想克制自己了……
当然,陪着刘皇帝饮酒赏舞的,还有一位青春靓丽的小娘子,小周。去岁冬,海阳侯周宗,还是故去了,长命百岁,终究只是一个奢望,人至高龄,几乎一岁一个坎。不过,周宗去得很安详,无疾而终,并且,活到九十一岁,已然算是个传奇人物了。
周宗死后,小周娘子进宫的频率也就高了,毕竟“无依无靠”的,姐妹俩也好相互照应。刘皇帝每月也会到淑兰殿一两次,一来二去,姐夫与小姨子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刘皇帝也再度体验了一番姐妹花带来的快乐。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