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就等着刘承祐发问,李洪威冲他一笑,直接说:“陛下,是否要我辞去平卢军节度使之职?”
刘承祐早就发觉了,太后诸弟之中,只有李洪威值得重用。此时,对其直接发出此问,倒也不稀奇,不答反问:“舅舅觉得呢?”
“臣听陛下!”李洪威干脆地应道,或许是觉得这回答太直接了,略作考虑,又说:“藩镇节度,掌握一地之军政,权力确实过重了,且与如今朝廷的大政相违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方镇解权,军政分离,乃应天顺民,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任何人都不当逆势而为。
再者,以大汉如今的情势,以朝廷如今的权威,若有敢违逆者,则是不识大体,自取灭亡!”
听其言,刘承祐不由笑了笑:“舅舅能有此见识,朕心甚慰,当为大汉柱国将臣啊!”
“万岁殿的酒宴,估计没什么滋味!”刘承祐看着李洪威,说:“到慈明殿,我们一家人,痛饮几杯!”
“是!陛下请。”李洪威眉开眼笑的,拱手道。
夜已深,慈明殿内,灯火通明,也正处在一片热闹的气氛之中,宗室、国戚,足足数十口,这还只是关系亲近之属。后宫之中,除了初临盆的高贵妃母子外,其他的后妃、皇子皇女俱在。
雍王刘承勋与永宁公主正一左一右,陪太后李氏聊着天。符后则拉着雍王妃,以嫂嫂的身份,与其说着些私密话。符彦卿与折从阮两位老国丈坐在一块儿叙谈,半大的孩子们,在殿中嬉戏,他的舅舅们围在李业旁边,与其笑谈,颇为开怀,不时爆发出笑声……
刘承祐一到,反倒使气氛有所压抑,摆摆手,对起身迎拜的众人吩咐道:“都不用行礼了,今日家宴,大家难得聚在一块儿,不需拘束!”
走到太后李氏面前,行了个礼,看了看还没动过筷子的食案,说:“我不是提前打好招呼了嘛,不必等我!”
李氏嗔怪地看了刘承祐一眼,回应道:“此番家宴,本是为你庆生,你未,岂能开席?”
入座,刘承祐扫了一圈,可谓济济一堂,皇室的力量,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明显壮大了许多。尤其是那些小皇子们,还有已然长成的雍王,给人一种心安的感觉。
伸手招来四皇子刘昉,追逐打闹,就属他最为活泼,精力最盛。捏了捏他脸蛋,刘承祐问:“告诉爹爹,饿了吗?”
“饿!”刘昉直视刘承祐,高声答道。
“那便开动吧!”
既是家宴,也是国宴,想要让人都放松肆意,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比起万岁殿那边,气氛之中,总添了几分温馨。
刘承祐呢,则作为一家之主,发表了一番感慨。借此机会,慕容彦超上前,敬刘承祐一杯酒,说道:“陛下,今夜家人齐聚,只可惜少了一些人啊!”
浅酌一口,刘承祐看着慕容彦超,只见他红光满脸,道:“皇叔啊,你此言,意有所指啊!”
李氏在旁听了,则指着在一旁独饮的宗正刘承赟,说道:“你皇叔去世,你的堂兄弟们,可都在洛阳。”
刘崇诸子,如今基本都被约束在洛阳经济内,一大家子,富贵不如从前,更别谈享乐,刘承祐虽然给了不少地,除了刘承均之外,没人去干活。
也就是刘承均作为兄长,管束诸子,才不至闯祸。不过,那些在各地当过官的人,实在难以忍受那种近乎圈禁的生活,前后反差太大,以致怨言颇多。而朝野之间,也有流言,说皇帝薄待宗室。
此时,听李氏之言,刘承祐敷衍地应了声:“嗯,待什么时候西巡,路过洛阳,是该见一见!”
见其反应,李氏微微一叹。慕容彦超则又道:“陛下,刘信一家,在睿陵,已经守了整整五年了。他毕竟,是你叔叔啊!”
看得出来,慕容彦超与刘信的关系,真的不错。过了这么多年,还惦念着为刘信说情。略作考虑,刘承祐也只是笑笑:“皇叔,来,朕也敬你一杯……”
注意着皇帝的反应,慕容彦超难免失望,看起来,仍没有赦免刘信的意思。
慈明殿的家宴,持续的时间,则要久多了,即便浅酌,刘承祐最终也难免酒醉。散宴之后,刘承祐特地叫上雍王刘承勋。
“陛下,你喝多了,还是早点回宫歇息吧!”见皇帝身形有些晃动,刘承勋亲手扶着他,劝道。
伸手搂着刘承勋,刘承祐显得醉眼迷离的,轻笑道:“我这是体醉,心不醉!无妨!”
“只是近些年,理政治国,难得歇息,心疲了,想要借此机会,投个懒,好好睡上一觉……”刘承祐嘴角带着笑容。
闻之,刘承勋不由叹了口气:“二哥,你也不容易啊!”
“你回京以来,我还没空,找你深谈一番!”借着酒劲儿,刘承祐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你这两年多,在京兆表现不错,为皇室添光加誉,我很欣慰啊!”
“还是有赖兄长,多年的教诲!”刘承勋很恭顺。
“身体也壮了不少,可为我之依靠了!”刘承祐面上尽醺意,整个人的体重,都快压在刘承勋身上了,嘴里则不停:“你已经二十岁了,还没有子嗣,还需努力啊!要知道,我不满十八,可就生下刘煦了……”
“我自然比不了陛下!”
走了不少的路,同刘承勋吐露了不少肺腑之言,待酒意稍去,刘承祐方才放其离去。只是,离开之时,雍王的表情有些凝重。
“官家,是否摆驾瑶华殿?”张德钧请示道。
“不必了!”刘承祐摆摆手:“贵妃产子,朕酒醉如此,也不方便!”
“那今夜宿于何处?”
“哪里都不去,回崇政殿!”刘承祐说。
第241章 “戏言”
车驾自皇城出,行驶在大加扩宽的道路上,此时的皇城南边,以前那成片的官署、营舍、仓廪、府邸,已然开始拆除,只待按照规划图纸,重新修建。
道路所过,尤其是横纵四条主干道,两侧不论官邸抑或民房,悉数拆毁,留出空间,以修御道。穿梭而过,能够感受到一些混乱,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露出的,是兴旺的气息。
刘承勋的雍王府,尤其靠近皇城,也在拆迁的范围之内,碍于这个原因,刘承祐还让他们夫妻俩住在宫内,被刘承勋以于礼不合,固辞。
车驾上,刘承勋斜靠在车厢上,透过窗帘,观察着春夜下的开封城,良久,叹道:“东京这两年,变化很大啊!”
雍王妃钱氏,不由靠上前,依偎在他怀里,握着他有些凉的手,传递着温暖,体贴地问道:“三郎,你怎么了,自出宫后,便心事重重的?”
听着钱氏轻柔声音,恍过神,注意到她美丽面容间上的关切,刘承勋轻轻一笑,将她揽入怀中,道:“二哥让我们,赶紧生个孩子!我们需要努力了……”
此言一落,钱氏俏脸微红,羞涩一笑,不过眼眸之中,却也显露出期待之色。成婚快三年了,一直无所出,钱氏的压力也很大,当然,也是刘承勋爱护她的身体,一直克制着。
望着刘承勋那张俊脸,又陷入了凝思,不过钱氏却没再追问了。她知道,刘承勋心里装着事,但她既无意倾诉,她也无意继续探听,陪着他便好。
翌日清晨,刘承勋早早地醒来,照常在庭院中练了会儿剑术,出了一身汗,洗了个澡,方与王妃用完早食。
未己,王太傅李崧登门,直接被他引入书房。落座,李崧即问:“大王召我,所谓何事?”
刘承勋坐在书案后,沉默许久不作声,观其神情就知,事情不简单。见状,李崧也心情也不由跟着紧张起来。
良久,刘承勋开口了:“太傅为我师长,业已数年,可以说是我最信任的人了!”
听他这么说,李崧更是诧异,想了想,猜测道:“莫非昨夜宫宴上,出了什么事?”
叹了口气,刘承勋说:“一场家宴,倒是正常,上下尽欢。只是席终之后,皇帝酒醉,和我说了些话,让我心情忐忑,至今犹不得安!”
显然,问题就出在皇帝的话这里,李崧问:“不知陛下,同大王说了什么?”
面上闪过一丝迟疑,刘承勋深吸一口气,道:“当时二哥和我说,让我好生历练,他膝下诸皇子尚幼,国本尚不固,他若有差池,让我……”
后边的话,刘承勋没有说完,但李崧也能猜个大概。老脸不见喜,反而更加严肃,急问刘承勋:“大王是如何回应的?”
“我能如何?自是惶恐推却!二哥富有春秋,怎么可能会有如此想法!诸子虽幼,但足以庇护他们成长,我这个皇弟,其能敢有所妄想!”刘承勋答道。
闻言,李崧舒了一口气,道:“大王做出了正确回应啊!”
话说开了,刘承勋也就直接向李崧请教道:“昨夜,二哥酒醉,我也不知他是否真醉。为何会有此等念头?太傅,你说这是在试探我吗?”
李崧想了想,对刘承勋道:“或许只是陛下爱弟忧国,酒醉趁兴而言;或许陛下真有此意,毕竟诸子年幼,宗室之中,唯有大王血脉最为亲近,才得年岁也合适;或许,是陛下的试探了,如大王所言,天子春秋鼎盛,至今不过二十四年,身体素来良好,而今国家亦归治,天下逐渐走向统一,怎会生出此意……”
李崧的分析,说了跟没说一般,反而使得刘承勋更显忧虑了。见其疑思满面,李崧稍作犹豫,沉声问道:“大王有其志否?”
迎着其目光,刘承勋很肯定地摇摇头:“断然没有!我早与二哥表明过,只愿当个贤王,为大汉社稷与天下黎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足矣,别的,不敢奢望!”
下意识地,李崧松了口气,他可有些忧虑,刘承勋因为皇帝的某些“醉言”,生出不该有的心思。涉及的帝位承袭的问题,从来都是敏感的,以当今天子的英明,岂会如此轻率。
思索片刻,李崧又道:“不管如何,大王可当其酒后戏言,一切如故,不必挂碍于心!”
点了点头,刘承勋眉头稍稍舒展,却是苦笑道:“我从小就怕这个二哥,等他继位登基之后,口衔天宪,权掌天下,虽不如当初严厉,对我照顾有加,但我这心里,实则更加惧怕他了……”
能够感受到刘承勋的疑虑与烦恼,李崧郑重地对他道:“大王身为皇家贵胄,大汉雍王,陛下唯一的弟弟,尊荣之下,这些疑虑与负担,也是你当承受的!”
“暂且勿作他想,心平气和以待即可!”
“多谢太傅教诲!”
李崧看着刘承勋,他算是看着其长大的了,到如今,年虽只双十,但在他的教导下,已然成才了。性情温良,所思所虑,也不幼稚,日后当个为人称道的贤王,是一点都没问题的。
平复了下心情,刘承勋与李崧说起朝中的某些情况:“此番,二哥以嘉庆节的名义,召各地节度、防御进京,想来又是一番解职收权了!舅舅李洪威、姐夫宋延渥,只怕也难免有所调动!”
李崧颔首,说:“有前例可循,这是可以预见的事。自南征结束后,陛下花了两年的时间,对全国军政进行调整改制,大势所趋,无人可以逆势而为。”
“此番进京节度若解权,那么大汉境内,除少数地方,便再无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藩镇了!”李崧说着,满脸的感慨:“藩镇之祸,致有割据之患,臣历经唐、晋,两代皆以其为患,而朝也都亡于此。诸帝无论贤愚,皆有抑制打压的军政之策,但都未竟其功,反受其害。
当今天子,却能内制骄兵,外平藩镇,消历代国家动乱之源,真英主啊!藩镇之祸既解,大汉今后,可集中力量,削平诸国,一统天下了!”
刘承勋平日里,也就喜欢听李崧,谈谈前代之治乱,当今之时政。此时,听他这么说,来了兴致,开始与其畅谈天下……
告辞离开的时候,李崧老脸之间,多了些深沉的思索,虽然在劝刘承勋放宽心态,但他自己,反而顾虑重重了,还在想天子的“戏言”。
大汉朝如今,自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皇权日渐稳固,国家越发强盛,可期光明之未来。但是,未来之事,也从来难料。
不管刘承祐是否有那心思,以大汉眼下的情况来看。如果,真有什么意外,其诸子尚幼,那么为了刘氏的江山,大汉朝的延续,国家的稳定,理性地来讲,最适合继刘承祐大业的,只有刘承勋了。
李崧心里,能够想清楚这些,但他不敢尽告于刘承勋。也是为了刘承勋考虑,皇帝心思难测,眼下的情势可以这么考虑,但是将来呢?待天下一统,大业克成,诸皇子长成,今日之荣宠信重,他日或可成为催命的毒药,必须得慎重……
第242章 何福进之死
汉宫内,一大早,宿醉醒来的刘承祐,稍作打理,第一件事就是到瑶华殿看望高贵妃以及方出生的二公主。方出殿,便得到禀报,北面都部署何福进已然进宫候见。
回到崇政殿,发现老帅正恭恭敬敬地站在殿外,气力微弱,几乎难以支撑他老迈瘦削的身体。见状,刘承祐赶忙免其行礼,朝张德钧吩咐着:“快,把何公扶进殿内!”
“谢陛下!”
入殿落座,看着老迈不堪的何福进,一场夜宴之后,其面上的病态似乎加重了,刘承祐不由叹道:“是朕疏忽了,何公病弱至此,当登门拜访才是!”
何福进谦恭地应道:“陛下如此关怀,老臣已然感激不已!”
见他病重,有苦苦支撑之状,刘承祐也不啰嗦了,直接快言快语,说道:“朕召何公来,是欲以北方戍防调整之事咨之。何公在北方掌兵多年,可谓干城,熟悉军情,还望不吝赐教。”
“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调整?”何福进臣声音衰微地问道。
刘承祐以一种从容的语气叙来,说:“不瞒何公。这些年,枢密院对天下军队进行整编、裁汰,实行轮戍制,而今已入正轨。唯有北军,朕没有大动,无他,只是天下未平,北虏尚窃占大汉山河。
若对北边诸军实行轮换,导致将兵疏离,难以保证战力。何公都统在北,也当知,河北边军,朕是有大用的,不只是为了构筑那一条并不固若金汤的防线……”
听刘承祐之言,何福进有些浑浊的眼神中,露出一抹恍然,想了想,坦然地向他道:“陛下前番,委老臣以信任,全权署理兵事、防务,有调动边防,便宜行事之权。而今汉、辽议和逾三载,边境少事,臣手中重权,也当交还朝廷了……”
“不!何公误会了,朕不是这个意思!朕素来用人不疑,如不信任何公,当初便不会授以权柄!”刘承祐连连摆手。
“陛下,臣已老迈不堪,行将就木。有些肺腑之言,还望见谅!”何福进表情安然,说:“臣历仕唐、晋,及至大汉,累在军旅,朝廷所虑者,不过武夫权重,骄兵悍将为祸罢了。观三代之兴亡,也确深受其害。
然而,当今之大汉,远迈梁、唐、晋三朝,以中枢之实力,亦远非一隅之地、一军之力可对抗。再者,眼下北军,一应粮草、军械,都操之于朝廷之手,战刀再是锋利,刀柄却握在陛下手中。
而陛下,意欲成就大业,终有一日,要挥兵北伐,届时还需将士效命厮杀。而将士们,也多受陛下恩典,以陛下今日之威势,大可不必以小虑而自缚手脚……”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刘承祐早就发觉了,太后诸弟之中,只有李洪威值得重用。此时,对其直接发出此问,倒也不稀奇,不答反问:“舅舅觉得呢?”
“臣听陛下!”李洪威干脆地应道,或许是觉得这回答太直接了,略作考虑,又说:“藩镇节度,掌握一地之军政,权力确实过重了,且与如今朝廷的大政相违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方镇解权,军政分离,乃应天顺民,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任何人都不当逆势而为。
再者,以大汉如今的情势,以朝廷如今的权威,若有敢违逆者,则是不识大体,自取灭亡!”
听其言,刘承祐不由笑了笑:“舅舅能有此见识,朕心甚慰,当为大汉柱国将臣啊!”
“万岁殿的酒宴,估计没什么滋味!”刘承祐看着李洪威,说:“到慈明殿,我们一家人,痛饮几杯!”
“是!陛下请。”李洪威眉开眼笑的,拱手道。
夜已深,慈明殿内,灯火通明,也正处在一片热闹的气氛之中,宗室、国戚,足足数十口,这还只是关系亲近之属。后宫之中,除了初临盆的高贵妃母子外,其他的后妃、皇子皇女俱在。
雍王刘承勋与永宁公主正一左一右,陪太后李氏聊着天。符后则拉着雍王妃,以嫂嫂的身份,与其说着些私密话。符彦卿与折从阮两位老国丈坐在一块儿叙谈,半大的孩子们,在殿中嬉戏,他的舅舅们围在李业旁边,与其笑谈,颇为开怀,不时爆发出笑声……
刘承祐一到,反倒使气氛有所压抑,摆摆手,对起身迎拜的众人吩咐道:“都不用行礼了,今日家宴,大家难得聚在一块儿,不需拘束!”
走到太后李氏面前,行了个礼,看了看还没动过筷子的食案,说:“我不是提前打好招呼了嘛,不必等我!”
李氏嗔怪地看了刘承祐一眼,回应道:“此番家宴,本是为你庆生,你未,岂能开席?”
入座,刘承祐扫了一圈,可谓济济一堂,皇室的力量,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明显壮大了许多。尤其是那些小皇子们,还有已然长成的雍王,给人一种心安的感觉。
伸手招来四皇子刘昉,追逐打闹,就属他最为活泼,精力最盛。捏了捏他脸蛋,刘承祐问:“告诉爹爹,饿了吗?”
“饿!”刘昉直视刘承祐,高声答道。
“那便开动吧!”
既是家宴,也是国宴,想要让人都放松肆意,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比起万岁殿那边,气氛之中,总添了几分温馨。
刘承祐呢,则作为一家之主,发表了一番感慨。借此机会,慕容彦超上前,敬刘承祐一杯酒,说道:“陛下,今夜家人齐聚,只可惜少了一些人啊!”
浅酌一口,刘承祐看着慕容彦超,只见他红光满脸,道:“皇叔啊,你此言,意有所指啊!”
李氏在旁听了,则指着在一旁独饮的宗正刘承赟,说道:“你皇叔去世,你的堂兄弟们,可都在洛阳。”
刘崇诸子,如今基本都被约束在洛阳经济内,一大家子,富贵不如从前,更别谈享乐,刘承祐虽然给了不少地,除了刘承均之外,没人去干活。
也就是刘承均作为兄长,管束诸子,才不至闯祸。不过,那些在各地当过官的人,实在难以忍受那种近乎圈禁的生活,前后反差太大,以致怨言颇多。而朝野之间,也有流言,说皇帝薄待宗室。
此时,听李氏之言,刘承祐敷衍地应了声:“嗯,待什么时候西巡,路过洛阳,是该见一见!”
见其反应,李氏微微一叹。慕容彦超则又道:“陛下,刘信一家,在睿陵,已经守了整整五年了。他毕竟,是你叔叔啊!”
看得出来,慕容彦超与刘信的关系,真的不错。过了这么多年,还惦念着为刘信说情。略作考虑,刘承祐也只是笑笑:“皇叔,来,朕也敬你一杯……”
注意着皇帝的反应,慕容彦超难免失望,看起来,仍没有赦免刘信的意思。
慈明殿的家宴,持续的时间,则要久多了,即便浅酌,刘承祐最终也难免酒醉。散宴之后,刘承祐特地叫上雍王刘承勋。
“陛下,你喝多了,还是早点回宫歇息吧!”见皇帝身形有些晃动,刘承勋亲手扶着他,劝道。
伸手搂着刘承勋,刘承祐显得醉眼迷离的,轻笑道:“我这是体醉,心不醉!无妨!”
“只是近些年,理政治国,难得歇息,心疲了,想要借此机会,投个懒,好好睡上一觉……”刘承祐嘴角带着笑容。
闻之,刘承勋不由叹了口气:“二哥,你也不容易啊!”
“你回京以来,我还没空,找你深谈一番!”借着酒劲儿,刘承祐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你这两年多,在京兆表现不错,为皇室添光加誉,我很欣慰啊!”
“还是有赖兄长,多年的教诲!”刘承勋很恭顺。
“身体也壮了不少,可为我之依靠了!”刘承祐面上尽醺意,整个人的体重,都快压在刘承勋身上了,嘴里则不停:“你已经二十岁了,还没有子嗣,还需努力啊!要知道,我不满十八,可就生下刘煦了……”
“我自然比不了陛下!”
走了不少的路,同刘承勋吐露了不少肺腑之言,待酒意稍去,刘承祐方才放其离去。只是,离开之时,雍王的表情有些凝重。
“官家,是否摆驾瑶华殿?”张德钧请示道。
“不必了!”刘承祐摆摆手:“贵妃产子,朕酒醉如此,也不方便!”
“那今夜宿于何处?”
“哪里都不去,回崇政殿!”刘承祐说。
第241章 “戏言”
车驾自皇城出,行驶在大加扩宽的道路上,此时的皇城南边,以前那成片的官署、营舍、仓廪、府邸,已然开始拆除,只待按照规划图纸,重新修建。
道路所过,尤其是横纵四条主干道,两侧不论官邸抑或民房,悉数拆毁,留出空间,以修御道。穿梭而过,能够感受到一些混乱,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露出的,是兴旺的气息。
刘承勋的雍王府,尤其靠近皇城,也在拆迁的范围之内,碍于这个原因,刘承祐还让他们夫妻俩住在宫内,被刘承勋以于礼不合,固辞。
车驾上,刘承勋斜靠在车厢上,透过窗帘,观察着春夜下的开封城,良久,叹道:“东京这两年,变化很大啊!”
雍王妃钱氏,不由靠上前,依偎在他怀里,握着他有些凉的手,传递着温暖,体贴地问道:“三郎,你怎么了,自出宫后,便心事重重的?”
听着钱氏轻柔声音,恍过神,注意到她美丽面容间上的关切,刘承勋轻轻一笑,将她揽入怀中,道:“二哥让我们,赶紧生个孩子!我们需要努力了……”
此言一落,钱氏俏脸微红,羞涩一笑,不过眼眸之中,却也显露出期待之色。成婚快三年了,一直无所出,钱氏的压力也很大,当然,也是刘承勋爱护她的身体,一直克制着。
望着刘承勋那张俊脸,又陷入了凝思,不过钱氏却没再追问了。她知道,刘承勋心里装着事,但她既无意倾诉,她也无意继续探听,陪着他便好。
翌日清晨,刘承勋早早地醒来,照常在庭院中练了会儿剑术,出了一身汗,洗了个澡,方与王妃用完早食。
未己,王太傅李崧登门,直接被他引入书房。落座,李崧即问:“大王召我,所谓何事?”
刘承勋坐在书案后,沉默许久不作声,观其神情就知,事情不简单。见状,李崧也心情也不由跟着紧张起来。
良久,刘承勋开口了:“太傅为我师长,业已数年,可以说是我最信任的人了!”
听他这么说,李崧更是诧异,想了想,猜测道:“莫非昨夜宫宴上,出了什么事?”
叹了口气,刘承勋说:“一场家宴,倒是正常,上下尽欢。只是席终之后,皇帝酒醉,和我说了些话,让我心情忐忑,至今犹不得安!”
显然,问题就出在皇帝的话这里,李崧问:“不知陛下,同大王说了什么?”
面上闪过一丝迟疑,刘承勋深吸一口气,道:“当时二哥和我说,让我好生历练,他膝下诸皇子尚幼,国本尚不固,他若有差池,让我……”
后边的话,刘承勋没有说完,但李崧也能猜个大概。老脸不见喜,反而更加严肃,急问刘承勋:“大王是如何回应的?”
“我能如何?自是惶恐推却!二哥富有春秋,怎么可能会有如此想法!诸子虽幼,但足以庇护他们成长,我这个皇弟,其能敢有所妄想!”刘承勋答道。
闻言,李崧舒了一口气,道:“大王做出了正确回应啊!”
话说开了,刘承勋也就直接向李崧请教道:“昨夜,二哥酒醉,我也不知他是否真醉。为何会有此等念头?太傅,你说这是在试探我吗?”
李崧想了想,对刘承勋道:“或许只是陛下爱弟忧国,酒醉趁兴而言;或许陛下真有此意,毕竟诸子年幼,宗室之中,唯有大王血脉最为亲近,才得年岁也合适;或许,是陛下的试探了,如大王所言,天子春秋鼎盛,至今不过二十四年,身体素来良好,而今国家亦归治,天下逐渐走向统一,怎会生出此意……”
李崧的分析,说了跟没说一般,反而使得刘承勋更显忧虑了。见其疑思满面,李崧稍作犹豫,沉声问道:“大王有其志否?”
迎着其目光,刘承勋很肯定地摇摇头:“断然没有!我早与二哥表明过,只愿当个贤王,为大汉社稷与天下黎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足矣,别的,不敢奢望!”
下意识地,李崧松了口气,他可有些忧虑,刘承勋因为皇帝的某些“醉言”,生出不该有的心思。涉及的帝位承袭的问题,从来都是敏感的,以当今天子的英明,岂会如此轻率。
思索片刻,李崧又道:“不管如何,大王可当其酒后戏言,一切如故,不必挂碍于心!”
点了点头,刘承勋眉头稍稍舒展,却是苦笑道:“我从小就怕这个二哥,等他继位登基之后,口衔天宪,权掌天下,虽不如当初严厉,对我照顾有加,但我这心里,实则更加惧怕他了……”
能够感受到刘承勋的疑虑与烦恼,李崧郑重地对他道:“大王身为皇家贵胄,大汉雍王,陛下唯一的弟弟,尊荣之下,这些疑虑与负担,也是你当承受的!”
“暂且勿作他想,心平气和以待即可!”
“多谢太傅教诲!”
李崧看着刘承勋,他算是看着其长大的了,到如今,年虽只双十,但在他的教导下,已然成才了。性情温良,所思所虑,也不幼稚,日后当个为人称道的贤王,是一点都没问题的。
平复了下心情,刘承勋与李崧说起朝中的某些情况:“此番,二哥以嘉庆节的名义,召各地节度、防御进京,想来又是一番解职收权了!舅舅李洪威、姐夫宋延渥,只怕也难免有所调动!”
李崧颔首,说:“有前例可循,这是可以预见的事。自南征结束后,陛下花了两年的时间,对全国军政进行调整改制,大势所趋,无人可以逆势而为。”
“此番进京节度若解权,那么大汉境内,除少数地方,便再无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藩镇了!”李崧说着,满脸的感慨:“藩镇之祸,致有割据之患,臣历经唐、晋,两代皆以其为患,而朝也都亡于此。诸帝无论贤愚,皆有抑制打压的军政之策,但都未竟其功,反受其害。
当今天子,却能内制骄兵,外平藩镇,消历代国家动乱之源,真英主啊!藩镇之祸既解,大汉今后,可集中力量,削平诸国,一统天下了!”
刘承勋平日里,也就喜欢听李崧,谈谈前代之治乱,当今之时政。此时,听他这么说,来了兴致,开始与其畅谈天下……
告辞离开的时候,李崧老脸之间,多了些深沉的思索,虽然在劝刘承勋放宽心态,但他自己,反而顾虑重重了,还在想天子的“戏言”。
大汉朝如今,自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皇权日渐稳固,国家越发强盛,可期光明之未来。但是,未来之事,也从来难料。
不管刘承祐是否有那心思,以大汉眼下的情况来看。如果,真有什么意外,其诸子尚幼,那么为了刘氏的江山,大汉朝的延续,国家的稳定,理性地来讲,最适合继刘承祐大业的,只有刘承勋了。
李崧心里,能够想清楚这些,但他不敢尽告于刘承勋。也是为了刘承勋考虑,皇帝心思难测,眼下的情势可以这么考虑,但是将来呢?待天下一统,大业克成,诸皇子长成,今日之荣宠信重,他日或可成为催命的毒药,必须得慎重……
第242章 何福进之死
汉宫内,一大早,宿醉醒来的刘承祐,稍作打理,第一件事就是到瑶华殿看望高贵妃以及方出生的二公主。方出殿,便得到禀报,北面都部署何福进已然进宫候见。
回到崇政殿,发现老帅正恭恭敬敬地站在殿外,气力微弱,几乎难以支撑他老迈瘦削的身体。见状,刘承祐赶忙免其行礼,朝张德钧吩咐着:“快,把何公扶进殿内!”
“谢陛下!”
入殿落座,看着老迈不堪的何福进,一场夜宴之后,其面上的病态似乎加重了,刘承祐不由叹道:“是朕疏忽了,何公病弱至此,当登门拜访才是!”
何福进谦恭地应道:“陛下如此关怀,老臣已然感激不已!”
见他病重,有苦苦支撑之状,刘承祐也不啰嗦了,直接快言快语,说道:“朕召何公来,是欲以北方戍防调整之事咨之。何公在北方掌兵多年,可谓干城,熟悉军情,还望不吝赐教。”
“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调整?”何福进臣声音衰微地问道。
刘承祐以一种从容的语气叙来,说:“不瞒何公。这些年,枢密院对天下军队进行整编、裁汰,实行轮戍制,而今已入正轨。唯有北军,朕没有大动,无他,只是天下未平,北虏尚窃占大汉山河。
若对北边诸军实行轮换,导致将兵疏离,难以保证战力。何公都统在北,也当知,河北边军,朕是有大用的,不只是为了构筑那一条并不固若金汤的防线……”
听刘承祐之言,何福进有些浑浊的眼神中,露出一抹恍然,想了想,坦然地向他道:“陛下前番,委老臣以信任,全权署理兵事、防务,有调动边防,便宜行事之权。而今汉、辽议和逾三载,边境少事,臣手中重权,也当交还朝廷了……”
“不!何公误会了,朕不是这个意思!朕素来用人不疑,如不信任何公,当初便不会授以权柄!”刘承祐连连摆手。
“陛下,臣已老迈不堪,行将就木。有些肺腑之言,还望见谅!”何福进表情安然,说:“臣历仕唐、晋,及至大汉,累在军旅,朝廷所虑者,不过武夫权重,骄兵悍将为祸罢了。观三代之兴亡,也确深受其害。
然而,当今之大汉,远迈梁、唐、晋三朝,以中枢之实力,亦远非一隅之地、一军之力可对抗。再者,眼下北军,一应粮草、军械,都操之于朝廷之手,战刀再是锋利,刀柄却握在陛下手中。
而陛下,意欲成就大业,终有一日,要挥兵北伐,届时还需将士效命厮杀。而将士们,也多受陛下恩典,以陛下今日之威势,大可不必以小虑而自缚手脚……”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