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我现在是举人功名了?”温润要确定这一点。
“当然!”张贤道:“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你还记得你乡试的时候做的那首贴诗么?”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
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只是在开考的时候,作为监督,留在考场,一般不会参与,只做旁观。
因为学政一般负责主持的院试,是选拔秀才的任务,并督察府、县的学官。
张贤要不是督查府学,也不会发现这个冒名顶替的事情。
温润朗声道:“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两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三百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从考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儒家经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
其中的那首“诗”考的是人的临场才情。
前身就做了一首诗。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词的意思是: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其实原主的母亲去世的很早,他很羡慕别人有娘亲疼,他没有,故而写了这么一首诗。
温润低声背了这首诗出来:“家母其实已经仙逝很多年了,看到别人有母亲准备的东西,学生就很羡慕……若学生的母亲还在,定不会让人如此欺负学生……。”
他本来就瘦,穿着一袭青衣直缀,更显身材羸弱,加上年纪也不大,这么一看,更可怜了。
不过他神情坚毅,一看就是有读书人的风骨。
这样的读书人,张贤最欣赏了。
“不错。”张贤摸了摸胡子:“温润,你的功名,本官还给你,至于你的损失……?”
他看向了永宁县令。
永宁县令立刻开口:“温举人,本官做主,赔偿你一些……损失。”
赔偿,县令大人不想说出口,无奈被人抓到了小辫子,不说也不行。
张贤官比他大,就算没品那也是跟钦差大臣似的,见官大一级!
何况他们是不同派系,上面虽然不重视,可也不想示弱,他如今出了纰漏,不管怎么说,都是个污点,他只能求温润不要继续追究下去,哪怕为此赔上点银子,总比赔上前途要好。
而张贤呢,其实也不想赶尽杀绝,要是逼迫太甚,恐怕引起反弹,只要把人挪走,位置空出来,就行了。
至于温润,他其实也没怎么多想,一个小举人,他保了也就保了吧。
温润心里其实有了这方面的打算,只是他不能立刻就答应,那样太没有风骨了,他故意沉吟了一下。
那边那个年轻人生怕温润不肯罢休,他还跪在地上呢!
“温举人,你只要不追究,我、我也补偿你,放过我一次,我已经没有秀才的功名了……。”年轻人是真的后悔,但是后悔也没用啊。
温润却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给我那小叔多少银子?还有那王大志?”
年轻人一愣:“给了,事后赏了他们,一人一百两……。”
因为事情成了,他挺高兴的,随手就给了一人一百两,都是崭崭新的,十两一个的小银锞子。
“大手笔啊!”温润笑了,只是笑意不达眼底。
第31章 补偿的问题
还是县令大人反应快:“给出去的银子,本官会要回来!”
他知道,那俩人也不是清白的,此事牵连甚广,区区两个平民百姓,大不了拉出去抵罪好了。
这种事情,他还是可以办到的,何况小舅子也就是糊涂一些,他要是狠狠心,杀了这个温润,岂不是更便宜?
烂泥扶不上墙的东西!
尽管心里如何的愤恨,可到底是当官的,脸色没有变,甚至更诚恳了:“你放心,本官一定会追究到底。”
他说的追究,就是不会放过出卖温润和王珺的人。
虽然他不可能将王珺从军中弄回来,但是可以对付对付王珺的二伯王大志。
还有温润的那个小叔。
“嗯。”温润点头,但是他什么都没要。
这才是“要”的最高境界,他不开条件,不然就会被张贤觉得没有风骨。
可是他拖得起,县令大人拖不起啊!
“这样,让他赔偿你五百两银子,他在这里还有一个铺子,也过户给你,你知道的,这事情太大,要是闹起来,本官不好,你也受影响,而且现在已经将功名还给你,另外本官再备一份厚礼,希望温举人能大人大量。”县令大人几乎是低声下去的赔礼道歉,姿态摆的特别低。
关乎到前途,他不得不如此,心里已经恨毒了这个惹是生非的小舅子。
看到这样的东翁,毛师爷别提多郁闷了。
刚才如果是在后宅解决此事,那好歹算是私事,只要给足了补偿就行。
可是现在是在虚受堂这里,县令大人的脸面,算是彻底的没了。
这也是为什么,毛师爷想带温润去后宅,而不是在虚受堂这里。
可惜,他的一番筹谋啊!
因为县令夫人耽误了那一会儿的时间,学政大人就直接来了虚受堂,县令大人不得不来,至于舅老爷?他就是一把烂泥,扶不上墙!
“本官做主,将一切举人该有的东西都还给你,朝廷发放的银子,也会如实交到你手里。”张贤开口就很目的明确了:“虽然没有参加鹿鸣宴,但是你是这个永宁县,这一届唯一的举人。”
去了三十几个秀才,就考中了这么一个。
“多谢学台大人。”温润拱手为礼,谢了一谢。
给了他举人的功名,其实温润已经很意外了。
县令大人可拖不起,他又开口:“你放心,以后这小子就回老家待着,本官绝不会留他在这里。”
其实这次也是因为架不住夫人的唠叨,这才将小舅子带来任上,结果一来就惹是生非,好不容易管好了,考了个秀才,还是差一点没考不上,更是他辅导有功,不然就这样的货色,能考上秀才?
温润勉为其难的点点头:“可以。”
“温举人大量!”县令大人的心啊,可是放下来了。
只要温润不追究,他就还有转圜的余地。
“那你可得多多赔偿温举人啊!”张贤这个学政大人,来了这么一句话。
县令大人的脸色更不好看了:“下官一定厚厚的补偿。”
“怎么个厚厚的补偿啊?给银子给铺子?名誉呢?读书人的名声啊,温润这么一嫁人,可能这辈子就止步在举人这块了。”张贤却意有所指。
这个朝代的童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辅以口试、墨义、贴经和诗赋,这里的策论不比满清的八股,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成为生员只是拿到了入科举考试的资格证,想要入仕做官还需要经过三年才有一次的科举,通过解试、会试和殿试,殿试合格之后称进士,读书人这才有了做官的资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耗费颇多,所以如今这个年代送孩子读书的人家不多,也就富裕人家能供得起,一般人家供一个孩子读书都勉强,两个的话,更别提了。
所以温润在家教孩子们读书,才会在那么短时间内,在莲花坳站住了脚,被人尊重以待。
温润本来就是廪生,如今考中了举人,排名也很靠前。
要不是有这么一出,耽误了,温润考中了举人就该去府城读书啦!
至于为什么会被人冒名顶替?都是为名利所累啊!
举人出身已经算是“正途”了,甚至一些偏僻的县城,举人都能当县令,如果能力没有问题,退休前升任知府是很有希望的,再往上发展就只能看个人造化了。
县令大人的小舅子,其实就想走这个捷径,在府城读两年书,找个门路,外放出去,哪怕是个偏僻县城呢,也要当个县令,跟姐夫一样的官职,这样的话,姐姐就不会嫌弃他不争气了。
打算的挺好,可惜,就是这么凑巧,温润没有被顶替了,他被学政大人发现了。
“您放心,一定会让温举人满意!”县令大人一咬牙:“温举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提!”
只要他能办到的,一定办到!
“我希望以后,不论是温家,还是王家,都不要来我家打扰我的生活了。”这就是温润的要求。
温家那边他不怕,他毕竟是嫁出去的人,何况原主父母的坟,有族人照顾,他一个外嫁的,连上坟的资格都没有。
王家这边太让他生气了,那个极品亲戚不料理,光是骚扰就受不了。
大人受得了,孩子也不行啊!
“这个肯定的!”县令大人对温王两家人很厌恶,要不是他们大嘴巴,自己的妻弟也不会起歪心思,而他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嗯。”温润又不吭声了。
这下子,事情有点僵住了。
张贤倒是挺欣赏温润的,他的确是如温润所想的那样,要是温润提条件,甚至是狮子大开口,固然是他占道理,可也没了读书人的风骨。
但要是不吭声,或者太倔强,那也不行,此事不能闹大,因为要是闹大的话,知府也要吃瓜落儿,知府是他的同窗,可不能有所闪失。
要不是这个原因,张贤未必乐意“息事宁人”,只换掉县令,而不是用此事弄死他。
如果闹出了人命,就会惊动上面,不合算。
就在这个这个时候,后宅来了个婆子,请示午饭怎么安排?是在后宅用,还是去饭堂?
“对,先去用餐,用过了之后再谈,这都午时了。”毛师爷赶紧打圆场。
“当然!”张贤道:“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你还记得你乡试的时候做的那首贴诗么?”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
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只是在开考的时候,作为监督,留在考场,一般不会参与,只做旁观。
因为学政一般负责主持的院试,是选拔秀才的任务,并督察府、县的学官。
张贤要不是督查府学,也不会发现这个冒名顶替的事情。
温润朗声道:“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两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三百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从考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儒家经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
其中的那首“诗”考的是人的临场才情。
前身就做了一首诗。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词的意思是: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其实原主的母亲去世的很早,他很羡慕别人有娘亲疼,他没有,故而写了这么一首诗。
温润低声背了这首诗出来:“家母其实已经仙逝很多年了,看到别人有母亲准备的东西,学生就很羡慕……若学生的母亲还在,定不会让人如此欺负学生……。”
他本来就瘦,穿着一袭青衣直缀,更显身材羸弱,加上年纪也不大,这么一看,更可怜了。
不过他神情坚毅,一看就是有读书人的风骨。
这样的读书人,张贤最欣赏了。
“不错。”张贤摸了摸胡子:“温润,你的功名,本官还给你,至于你的损失……?”
他看向了永宁县令。
永宁县令立刻开口:“温举人,本官做主,赔偿你一些……损失。”
赔偿,县令大人不想说出口,无奈被人抓到了小辫子,不说也不行。
张贤官比他大,就算没品那也是跟钦差大臣似的,见官大一级!
何况他们是不同派系,上面虽然不重视,可也不想示弱,他如今出了纰漏,不管怎么说,都是个污点,他只能求温润不要继续追究下去,哪怕为此赔上点银子,总比赔上前途要好。
而张贤呢,其实也不想赶尽杀绝,要是逼迫太甚,恐怕引起反弹,只要把人挪走,位置空出来,就行了。
至于温润,他其实也没怎么多想,一个小举人,他保了也就保了吧。
温润心里其实有了这方面的打算,只是他不能立刻就答应,那样太没有风骨了,他故意沉吟了一下。
那边那个年轻人生怕温润不肯罢休,他还跪在地上呢!
“温举人,你只要不追究,我、我也补偿你,放过我一次,我已经没有秀才的功名了……。”年轻人是真的后悔,但是后悔也没用啊。
温润却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给我那小叔多少银子?还有那王大志?”
年轻人一愣:“给了,事后赏了他们,一人一百两……。”
因为事情成了,他挺高兴的,随手就给了一人一百两,都是崭崭新的,十两一个的小银锞子。
“大手笔啊!”温润笑了,只是笑意不达眼底。
第31章 补偿的问题
还是县令大人反应快:“给出去的银子,本官会要回来!”
他知道,那俩人也不是清白的,此事牵连甚广,区区两个平民百姓,大不了拉出去抵罪好了。
这种事情,他还是可以办到的,何况小舅子也就是糊涂一些,他要是狠狠心,杀了这个温润,岂不是更便宜?
烂泥扶不上墙的东西!
尽管心里如何的愤恨,可到底是当官的,脸色没有变,甚至更诚恳了:“你放心,本官一定会追究到底。”
他说的追究,就是不会放过出卖温润和王珺的人。
虽然他不可能将王珺从军中弄回来,但是可以对付对付王珺的二伯王大志。
还有温润的那个小叔。
“嗯。”温润点头,但是他什么都没要。
这才是“要”的最高境界,他不开条件,不然就会被张贤觉得没有风骨。
可是他拖得起,县令大人拖不起啊!
“这样,让他赔偿你五百两银子,他在这里还有一个铺子,也过户给你,你知道的,这事情太大,要是闹起来,本官不好,你也受影响,而且现在已经将功名还给你,另外本官再备一份厚礼,希望温举人能大人大量。”县令大人几乎是低声下去的赔礼道歉,姿态摆的特别低。
关乎到前途,他不得不如此,心里已经恨毒了这个惹是生非的小舅子。
看到这样的东翁,毛师爷别提多郁闷了。
刚才如果是在后宅解决此事,那好歹算是私事,只要给足了补偿就行。
可是现在是在虚受堂这里,县令大人的脸面,算是彻底的没了。
这也是为什么,毛师爷想带温润去后宅,而不是在虚受堂这里。
可惜,他的一番筹谋啊!
因为县令夫人耽误了那一会儿的时间,学政大人就直接来了虚受堂,县令大人不得不来,至于舅老爷?他就是一把烂泥,扶不上墙!
“本官做主,将一切举人该有的东西都还给你,朝廷发放的银子,也会如实交到你手里。”张贤开口就很目的明确了:“虽然没有参加鹿鸣宴,但是你是这个永宁县,这一届唯一的举人。”
去了三十几个秀才,就考中了这么一个。
“多谢学台大人。”温润拱手为礼,谢了一谢。
给了他举人的功名,其实温润已经很意外了。
县令大人可拖不起,他又开口:“你放心,以后这小子就回老家待着,本官绝不会留他在这里。”
其实这次也是因为架不住夫人的唠叨,这才将小舅子带来任上,结果一来就惹是生非,好不容易管好了,考了个秀才,还是差一点没考不上,更是他辅导有功,不然就这样的货色,能考上秀才?
温润勉为其难的点点头:“可以。”
“温举人大量!”县令大人的心啊,可是放下来了。
只要温润不追究,他就还有转圜的余地。
“那你可得多多赔偿温举人啊!”张贤这个学政大人,来了这么一句话。
县令大人的脸色更不好看了:“下官一定厚厚的补偿。”
“怎么个厚厚的补偿啊?给银子给铺子?名誉呢?读书人的名声啊,温润这么一嫁人,可能这辈子就止步在举人这块了。”张贤却意有所指。
这个朝代的童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辅以口试、墨义、贴经和诗赋,这里的策论不比满清的八股,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成为生员只是拿到了入科举考试的资格证,想要入仕做官还需要经过三年才有一次的科举,通过解试、会试和殿试,殿试合格之后称进士,读书人这才有了做官的资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耗费颇多,所以如今这个年代送孩子读书的人家不多,也就富裕人家能供得起,一般人家供一个孩子读书都勉强,两个的话,更别提了。
所以温润在家教孩子们读书,才会在那么短时间内,在莲花坳站住了脚,被人尊重以待。
温润本来就是廪生,如今考中了举人,排名也很靠前。
要不是有这么一出,耽误了,温润考中了举人就该去府城读书啦!
至于为什么会被人冒名顶替?都是为名利所累啊!
举人出身已经算是“正途”了,甚至一些偏僻的县城,举人都能当县令,如果能力没有问题,退休前升任知府是很有希望的,再往上发展就只能看个人造化了。
县令大人的小舅子,其实就想走这个捷径,在府城读两年书,找个门路,外放出去,哪怕是个偏僻县城呢,也要当个县令,跟姐夫一样的官职,这样的话,姐姐就不会嫌弃他不争气了。
打算的挺好,可惜,就是这么凑巧,温润没有被顶替了,他被学政大人发现了。
“您放心,一定会让温举人满意!”县令大人一咬牙:“温举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提!”
只要他能办到的,一定办到!
“我希望以后,不论是温家,还是王家,都不要来我家打扰我的生活了。”这就是温润的要求。
温家那边他不怕,他毕竟是嫁出去的人,何况原主父母的坟,有族人照顾,他一个外嫁的,连上坟的资格都没有。
王家这边太让他生气了,那个极品亲戚不料理,光是骚扰就受不了。
大人受得了,孩子也不行啊!
“这个肯定的!”县令大人对温王两家人很厌恶,要不是他们大嘴巴,自己的妻弟也不会起歪心思,而他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嗯。”温润又不吭声了。
这下子,事情有点僵住了。
张贤倒是挺欣赏温润的,他的确是如温润所想的那样,要是温润提条件,甚至是狮子大开口,固然是他占道理,可也没了读书人的风骨。
但要是不吭声,或者太倔强,那也不行,此事不能闹大,因为要是闹大的话,知府也要吃瓜落儿,知府是他的同窗,可不能有所闪失。
要不是这个原因,张贤未必乐意“息事宁人”,只换掉县令,而不是用此事弄死他。
如果闹出了人命,就会惊动上面,不合算。
就在这个这个时候,后宅来了个婆子,请示午饭怎么安排?是在后宅用,还是去饭堂?
“对,先去用餐,用过了之后再谈,这都午时了。”毛师爷赶紧打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