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 作者:荣誉与忠诚
第九百一十五章:命好的家伙!
子,弯腰,鞠躬,感谢!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意吗?”
“同意,但是……”
“没有但是,必定是因为他们选择错了一些什么,然后才会遭遇到悲惨的命运。人生总是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没有人去逼他们做出那样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任何后果都将由他们来自行承担。”
“那职,这便去进行回复。”
说的什么?说的是从中原各地涌来秦地蓝田的一些人。这些人之中有不少是“旧时代”的贵族或是豪商、大族之类的人,但是在脚下的土地纳入帝国疆域的时候,他们在一些行为上给帝国造成了一些麻烦。
什么麻烦?可以是反对或者反抗帝国的统治,也能是资助帝国的敌对势力。
中原各地纳入帝国统治范围已经三年,曾经带头闹事的主事者已经得到应有的惩罚,留下的一些人生活依然还要继续。他们用了一两年的时间来喘息,但是面对民间的排斥和官方的漠然态度,状况只能说一天比一天差。
温暖光明如太阳,阳光也总有照射不到的地方,有些地方哪怕是照射到了也无法融化坚冰。帝国的律法神圣公正,但执行律法的是人,只要是由人来掌握的一切事物,正面是白,反过来则会是黑,吕哲从未下达过专门针对已经处理过的人,他们的家族,但是不代表律法的公正会照顾到每一个人。
帝国出使中亚各种的事情传播极广,众多商人随行更是闹得人尽皆知,关于探索东方和西方商路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那么开拓一个新的商路意味着什么,只要是稍有经济头脑的人皆会明白。
“他们想要来分一杯羹,也不看看自己是个什么处境。”
“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才极力想要参与进来。”
“你的态度是倾向于接纳他们?”
“不!他们心怀怨恨,带着这样的人一块长途跋涉数万里。没有人能猜测出他们到底会干一些什么事情。”
“那你想要表达什么?”
“只是在感慨。”
“副使,有一些事情不能感慨,明白吗?”
“明白。你是正使,接不接纳他们由你说了算。”
“那么。本男爵再重复一次,别为他们说情。”
韩信就是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刘邦和陈余对话,他们已经离开洛阳八天,从函谷关那边进入秦地,来到距离咸阳只有六十余里的蓝田。
蓝田曾经是秦国的练兵重地。现在该处依然是一个练兵的军事基地,不过主人从秦国的赵氏赢姓换成了帝国的吕氏皇族。这里驻扎着十四万余人,全部是来自秦地各处的棒小伙子,他们在这里学会格斗技巧,习惯军营的生活,等待冬天过去,要是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就会各归各处。
时节已经进入到冬季,帝国各处的新一轮义务兵制度又运作了起来,与之往常不同的是,以前的义务兵制是针对所有人。从今年开始却是只需要每家每户只出一人,出去履行义务兵制的是谁则由每家每户自己决定。
不是义务兵制进行改革,是中枢下达了为期三年的一次变动,至于是出现了什么事情才让政策出现改变,没有多少人知晓。
共尉是知晓国策变动底细的人,他就身在蓝田大营。现在就坐在帐篷的主位,默默地听着刘邦和陈余斗嘴更像是商议的交谈。
国策变动不是小事,官方给出的布告是体恤民情,考虑到帝国战事暂缓,让大部分人有三年的休息时间。
实际上是什么?国策之所以会有变动。那是因为长年累月地支出,国帑的赤字太过触目惊心,另外就是粮秣为了支持临近的远征之战也到了警戒线,为了缓解财政赤字和粮秣消耗。执政官萧何苦苦请求之下,帝国的统治者吕哲答应给予三年的喘息。
“北上的道路上还有零星的胡人,我将会派遣五千骑兵与你们一同北上。”共尉已经是四等侯爵,除了贵族爵位之外,他还是帝国的镇西将军、西北都尉,手里掌握着第七混编军团和第二十骑兵军团两支部队。
“还有零星的胡人?”刘邦眉头挑了挑:“使节团的武装人员超过一万人。”
“五千骑兵是补充九原驻军。”共尉不喜欢刘邦。他也没有掩饰自己的厌恶,口气更是无比的平淡:“正使应该了解到,为了让你们能够安全穿越西域,国防军会有八万骑兵进行沿途护送。”
不但刘邦知道,其实陈余、韩信等等人没有离开南陵之前就已经知道。
乌孙那边出现大麻烦,南边有冒顿统率的胡人不断侵袭,北边是丁零大军不断逼近,东北边是吉脱集结起来的匈奴大军已经与乌孙有了交战。
前去南陵的乌孙使节团,按照他们的原话来说,乌孙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要是帝国这边不进行帮助,到了明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世界上或许再也没有乌孙这么一个国家存在了。
帝国需要乌孙,至少是这几年需要乌孙来吸引草原胡人的注意力,好让国防军做好充分的深入草原作战备战。太尉署与将军府经过长久的讨论,也认为胡人围攻乌孙或许是一个将胡人围而歼之的好机会。
这样一来,帝国对乌孙需要进行援助就达成了统一意见,可是该怎么来进行援助,又或者说帝国能在援助的过程获得什么实际利益,或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总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来进行部署。
国防军目前在河套区域有十一个军团,其中的两个是已经确定要交还给秦王的混编军团,既是秦字号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属于国防军序列的只有九个。
九个军团中,第一,第五,第十三本来就是骑兵建制,本来是混编的第二军团和第三军团已经改编成为骑兵建制,等于是河套那边目前有五个骑兵军团,经过将近七个月的补充。这五个骑兵军团其实是满编状态。除开五个骑兵军团,那里还有十、十一和十七、十八、十九,五个混编军团,不过相较起满编的骑兵军团。步兵的这些军团却不是满编建制。
共尉自然是不会介绍国防军的布置给使节团的人知道,他甚至没有谈起即将爆发的北疆战事。他会和郡守过来这里是,为了给秦地的商人们撑腰来了。
秦地的商人并没有全部涌来蓝田,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是待在咸阳等待使节团过去,这一次来的只有两个。分别是赵氏的赵真和冯氏的冯然。
刘邦和陈余接见了来自秦地的赵真和冯然,也有选择性地接见来自于中原各地的一些商贾。那些来自中原却没有受到接见的人,刘邦已经公开讲明,让他们滚蛋。
“使节团会在咸阳停留五天?”共尉根本就不是在用提问句,更像是在要求。他注视着刘邦,继续说道:“五天之内会有来自陇西郡的商人加入到队伍之中,他们会带来三千的骑士,骑士将归为韩信指挥。”
“是是是,将军说得有理,使节团肯定会在咸阳待足五天。一秒钟都不会少。”刘邦满脸的笑容:“陛下是要让帝国的更多人了解中亚,乃至于是更遥远的地中海,越多人参与越好。”
一直没有吭声的郡守对共尉简直是太感激了,他清楚也就共尉能开这样的口,并且是开口之后刘邦不敢违逆,要是由他来开口嘛……刘邦还不知道鸟不鸟呢。
“将军。”韩信向前一步,对着共尉行击胸军礼:“三天,只会停留三天。”
共尉只是看着韩信,目不转睛地看着。
“每经过一地,停留时间不得超过三天。”韩信没有一点畏惧共尉的意思。不是韩信自持是吕哲的徒弟,是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他认真地看着共尉,说道:“出发之前已经有定下行程,帝国疆域每经过一座城市。最多只能停留三天,三天是极限。”
“是陛下的意思吗?”共尉语气上听不出喜怒。
韩信答道:“是使节团事先制定的计划。”
共尉目光转向了刘邦和陈余,眼眸里充满了威严。
陈余想要开口,张了张嘴,来回好几次,一个字都没有从嘴巴里“蹦”出来。
“这个……呵呵。呵呵……”刘邦在尴尬地笑着,先是对共尉笑了笑,然后看向韩信,用着商量的语气:“韩指挥,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嘛,总是要懂得因为情况的需要来进行变通的嘛,是不是呢?”,他说话的时候还不断眨眼睛,暗示得太明显了,必须卖既是侯爵又有那么多军方头衔的共尉一个面子。
帐内的所有人都一致看着韩信,他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中,不紧不缓地说:“制定一个计划,除非是出现意外,不然没有改变的必要。现在使节团显然没有遭遇意外,制定的计划若是没有出现意外的时候随意变动,事先就不该制定计划。”
站在韩信一侧的余樊君额头上已经冒出了冷汗,他的背后一瞬间也被汗水给涩得一阵黏糊糊的。
那可是共尉啊,帝国的侯爵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共尉是其中的一个。然而,共尉不止是帝国的侯爵,还是镇西将军,是西北都尉,是第七混编军团和第二十骑兵军团的指挥官,算得上是帝国的实权人物之一。
共尉站起身来,环视了帐内所有人一圈,目光停留在韩信的身上最久,只是“呵呵!”笑了笑,然后迈步走了出去。
一直是到共尉离开,本地的郡守也站了起来,他苦笑了几声,说了句:“告辞。”,也是迈步离开。
一直是到非使节团的成员都走了,刘邦立刻蹦了起来,连连喊道:“惨了,惨了!这下得罪共侯爵了!”
陈余是直接一屁股坐下去,脸上的表情差不多扭到了一块,扭得五官都变形,颤声道:“帝国才七个侯爵,除开韩侯、姬侯、熊侯,季布、共尉、徐志、骆摇哪个不是战阵上杀出来的侯爵?陛下对他们异常信任,亦是宠爱有加,得罪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是明智之举。”
韩信像是有些不理解众人为什么会哭丧着脸,说道:“有什么地方不对吗?”
众人听到韩信的问话,有些傻眼,有些纳闷,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心里破骂韩信就是一个没有情商的家伙。
“幸好你是陛下唯一的徒弟,也幸好你与议皇子、启皇子、几位皇子、公主一块长大,你太幸运了!”余樊君与韩信交情非常不赖,有些话让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他说:“是前途无量如你,换做任何一人来对共侯爵说那些,不会只是‘呵呵’两个字。”
“是啊,要是我来说,我怀疑共侯爵会骂我一个劈头盖脸。”刘邦还在不断苦笑呢。他抬起手哭笑不得地指着韩信,扯着难看的笑容:“变通啊,为了帝国最有权势的人只是在咸阳多留两天,不会妨碍到什么对不对,也不缺两天的时间是不是,你……你……你……”
“骂一顿还是轻的,要是被记恨,被一个帝国最有权势的侯爵,将来必然会做一任太尉的侯爵记恨,谁也承受不住,不知道会有什么下场。”陈余很是佩服地看着韩信,说道:“你太有种了,但是老夫卖老说你一句,陛下的徒弟这个身份不会永远保护着你,你本来应该是前途无量,不要因为没有必要的树敌来给自己的美好人生设下障碍。”
“……”韩信在思考,不过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呐呐地说:“我是陛下的徒弟没错,可是从来都没有因此而行使什么特权啊?”
刘邦的反应是直接拍了自己的额头几下,然后捂着脸已经看不下去了。
陈余则是一脸的愕然,抬起来指着韩信的手,终于无力地垂下。
“议皇子很喜欢韩校尉,皇后和几位娘娘也十分喜爱韩校尉。”余樊君毫不掩饰自己的嫉妒,又说:“陛下对韩校尉的期望很高、很大。”
众人只是听着,基本都在点头,只有韩信露出茫然的表情……
第九百一十五章:命好的家伙!
第九百一十五章:命好的家伙!
子,弯腰,鞠躬,感谢!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意吗?”
“同意,但是……”
“没有但是,必定是因为他们选择错了一些什么,然后才会遭遇到悲惨的命运。人生总是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没有人去逼他们做出那样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任何后果都将由他们来自行承担。”
“那职,这便去进行回复。”
说的什么?说的是从中原各地涌来秦地蓝田的一些人。这些人之中有不少是“旧时代”的贵族或是豪商、大族之类的人,但是在脚下的土地纳入帝国疆域的时候,他们在一些行为上给帝国造成了一些麻烦。
什么麻烦?可以是反对或者反抗帝国的统治,也能是资助帝国的敌对势力。
中原各地纳入帝国统治范围已经三年,曾经带头闹事的主事者已经得到应有的惩罚,留下的一些人生活依然还要继续。他们用了一两年的时间来喘息,但是面对民间的排斥和官方的漠然态度,状况只能说一天比一天差。
温暖光明如太阳,阳光也总有照射不到的地方,有些地方哪怕是照射到了也无法融化坚冰。帝国的律法神圣公正,但执行律法的是人,只要是由人来掌握的一切事物,正面是白,反过来则会是黑,吕哲从未下达过专门针对已经处理过的人,他们的家族,但是不代表律法的公正会照顾到每一个人。
帝国出使中亚各种的事情传播极广,众多商人随行更是闹得人尽皆知,关于探索东方和西方商路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那么开拓一个新的商路意味着什么,只要是稍有经济头脑的人皆会明白。
“他们想要来分一杯羹,也不看看自己是个什么处境。”
“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才极力想要参与进来。”
“你的态度是倾向于接纳他们?”
“不!他们心怀怨恨,带着这样的人一块长途跋涉数万里。没有人能猜测出他们到底会干一些什么事情。”
“那你想要表达什么?”
“只是在感慨。”
“副使,有一些事情不能感慨,明白吗?”
“明白。你是正使,接不接纳他们由你说了算。”
“那么。本男爵再重复一次,别为他们说情。”
韩信就是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刘邦和陈余对话,他们已经离开洛阳八天,从函谷关那边进入秦地,来到距离咸阳只有六十余里的蓝田。
蓝田曾经是秦国的练兵重地。现在该处依然是一个练兵的军事基地,不过主人从秦国的赵氏赢姓换成了帝国的吕氏皇族。这里驻扎着十四万余人,全部是来自秦地各处的棒小伙子,他们在这里学会格斗技巧,习惯军营的生活,等待冬天过去,要是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就会各归各处。
时节已经进入到冬季,帝国各处的新一轮义务兵制度又运作了起来,与之往常不同的是,以前的义务兵制是针对所有人。从今年开始却是只需要每家每户只出一人,出去履行义务兵制的是谁则由每家每户自己决定。
不是义务兵制进行改革,是中枢下达了为期三年的一次变动,至于是出现了什么事情才让政策出现改变,没有多少人知晓。
共尉是知晓国策变动底细的人,他就身在蓝田大营。现在就坐在帐篷的主位,默默地听着刘邦和陈余斗嘴更像是商议的交谈。
国策变动不是小事,官方给出的布告是体恤民情,考虑到帝国战事暂缓,让大部分人有三年的休息时间。
实际上是什么?国策之所以会有变动。那是因为长年累月地支出,国帑的赤字太过触目惊心,另外就是粮秣为了支持临近的远征之战也到了警戒线,为了缓解财政赤字和粮秣消耗。执政官萧何苦苦请求之下,帝国的统治者吕哲答应给予三年的喘息。
“北上的道路上还有零星的胡人,我将会派遣五千骑兵与你们一同北上。”共尉已经是四等侯爵,除了贵族爵位之外,他还是帝国的镇西将军、西北都尉,手里掌握着第七混编军团和第二十骑兵军团两支部队。
“还有零星的胡人?”刘邦眉头挑了挑:“使节团的武装人员超过一万人。”
“五千骑兵是补充九原驻军。”共尉不喜欢刘邦。他也没有掩饰自己的厌恶,口气更是无比的平淡:“正使应该了解到,为了让你们能够安全穿越西域,国防军会有八万骑兵进行沿途护送。”
不但刘邦知道,其实陈余、韩信等等人没有离开南陵之前就已经知道。
乌孙那边出现大麻烦,南边有冒顿统率的胡人不断侵袭,北边是丁零大军不断逼近,东北边是吉脱集结起来的匈奴大军已经与乌孙有了交战。
前去南陵的乌孙使节团,按照他们的原话来说,乌孙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要是帝国这边不进行帮助,到了明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世界上或许再也没有乌孙这么一个国家存在了。
帝国需要乌孙,至少是这几年需要乌孙来吸引草原胡人的注意力,好让国防军做好充分的深入草原作战备战。太尉署与将军府经过长久的讨论,也认为胡人围攻乌孙或许是一个将胡人围而歼之的好机会。
这样一来,帝国对乌孙需要进行援助就达成了统一意见,可是该怎么来进行援助,又或者说帝国能在援助的过程获得什么实际利益,或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总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来进行部署。
国防军目前在河套区域有十一个军团,其中的两个是已经确定要交还给秦王的混编军团,既是秦字号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属于国防军序列的只有九个。
九个军团中,第一,第五,第十三本来就是骑兵建制,本来是混编的第二军团和第三军团已经改编成为骑兵建制,等于是河套那边目前有五个骑兵军团,经过将近七个月的补充。这五个骑兵军团其实是满编状态。除开五个骑兵军团,那里还有十、十一和十七、十八、十九,五个混编军团,不过相较起满编的骑兵军团。步兵的这些军团却不是满编建制。
共尉自然是不会介绍国防军的布置给使节团的人知道,他甚至没有谈起即将爆发的北疆战事。他会和郡守过来这里是,为了给秦地的商人们撑腰来了。
秦地的商人并没有全部涌来蓝田,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是待在咸阳等待使节团过去,这一次来的只有两个。分别是赵氏的赵真和冯氏的冯然。
刘邦和陈余接见了来自秦地的赵真和冯然,也有选择性地接见来自于中原各地的一些商贾。那些来自中原却没有受到接见的人,刘邦已经公开讲明,让他们滚蛋。
“使节团会在咸阳停留五天?”共尉根本就不是在用提问句,更像是在要求。他注视着刘邦,继续说道:“五天之内会有来自陇西郡的商人加入到队伍之中,他们会带来三千的骑士,骑士将归为韩信指挥。”
“是是是,将军说得有理,使节团肯定会在咸阳待足五天。一秒钟都不会少。”刘邦满脸的笑容:“陛下是要让帝国的更多人了解中亚,乃至于是更遥远的地中海,越多人参与越好。”
一直没有吭声的郡守对共尉简直是太感激了,他清楚也就共尉能开这样的口,并且是开口之后刘邦不敢违逆,要是由他来开口嘛……刘邦还不知道鸟不鸟呢。
“将军。”韩信向前一步,对着共尉行击胸军礼:“三天,只会停留三天。”
共尉只是看着韩信,目不转睛地看着。
“每经过一地,停留时间不得超过三天。”韩信没有一点畏惧共尉的意思。不是韩信自持是吕哲的徒弟,是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他认真地看着共尉,说道:“出发之前已经有定下行程,帝国疆域每经过一座城市。最多只能停留三天,三天是极限。”
“是陛下的意思吗?”共尉语气上听不出喜怒。
韩信答道:“是使节团事先制定的计划。”
共尉目光转向了刘邦和陈余,眼眸里充满了威严。
陈余想要开口,张了张嘴,来回好几次,一个字都没有从嘴巴里“蹦”出来。
“这个……呵呵。呵呵……”刘邦在尴尬地笑着,先是对共尉笑了笑,然后看向韩信,用着商量的语气:“韩指挥,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嘛,总是要懂得因为情况的需要来进行变通的嘛,是不是呢?”,他说话的时候还不断眨眼睛,暗示得太明显了,必须卖既是侯爵又有那么多军方头衔的共尉一个面子。
帐内的所有人都一致看着韩信,他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中,不紧不缓地说:“制定一个计划,除非是出现意外,不然没有改变的必要。现在使节团显然没有遭遇意外,制定的计划若是没有出现意外的时候随意变动,事先就不该制定计划。”
站在韩信一侧的余樊君额头上已经冒出了冷汗,他的背后一瞬间也被汗水给涩得一阵黏糊糊的。
那可是共尉啊,帝国的侯爵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共尉是其中的一个。然而,共尉不止是帝国的侯爵,还是镇西将军,是西北都尉,是第七混编军团和第二十骑兵军团的指挥官,算得上是帝国的实权人物之一。
共尉站起身来,环视了帐内所有人一圈,目光停留在韩信的身上最久,只是“呵呵!”笑了笑,然后迈步走了出去。
一直是到共尉离开,本地的郡守也站了起来,他苦笑了几声,说了句:“告辞。”,也是迈步离开。
一直是到非使节团的成员都走了,刘邦立刻蹦了起来,连连喊道:“惨了,惨了!这下得罪共侯爵了!”
陈余是直接一屁股坐下去,脸上的表情差不多扭到了一块,扭得五官都变形,颤声道:“帝国才七个侯爵,除开韩侯、姬侯、熊侯,季布、共尉、徐志、骆摇哪个不是战阵上杀出来的侯爵?陛下对他们异常信任,亦是宠爱有加,得罪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是明智之举。”
韩信像是有些不理解众人为什么会哭丧着脸,说道:“有什么地方不对吗?”
众人听到韩信的问话,有些傻眼,有些纳闷,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心里破骂韩信就是一个没有情商的家伙。
“幸好你是陛下唯一的徒弟,也幸好你与议皇子、启皇子、几位皇子、公主一块长大,你太幸运了!”余樊君与韩信交情非常不赖,有些话让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他说:“是前途无量如你,换做任何一人来对共侯爵说那些,不会只是‘呵呵’两个字。”
“是啊,要是我来说,我怀疑共侯爵会骂我一个劈头盖脸。”刘邦还在不断苦笑呢。他抬起手哭笑不得地指着韩信,扯着难看的笑容:“变通啊,为了帝国最有权势的人只是在咸阳多留两天,不会妨碍到什么对不对,也不缺两天的时间是不是,你……你……你……”
“骂一顿还是轻的,要是被记恨,被一个帝国最有权势的侯爵,将来必然会做一任太尉的侯爵记恨,谁也承受不住,不知道会有什么下场。”陈余很是佩服地看着韩信,说道:“你太有种了,但是老夫卖老说你一句,陛下的徒弟这个身份不会永远保护着你,你本来应该是前途无量,不要因为没有必要的树敌来给自己的美好人生设下障碍。”
“……”韩信在思考,不过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呐呐地说:“我是陛下的徒弟没错,可是从来都没有因此而行使什么特权啊?”
刘邦的反应是直接拍了自己的额头几下,然后捂着脸已经看不下去了。
陈余则是一脸的愕然,抬起来指着韩信的手,终于无力地垂下。
“议皇子很喜欢韩校尉,皇后和几位娘娘也十分喜爱韩校尉。”余樊君毫不掩饰自己的嫉妒,又说:“陛下对韩校尉的期望很高、很大。”
众人只是听着,基本都在点头,只有韩信露出茫然的表情……
第九百一十五章:命好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