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元对宋援朝说的这些都是他的心里话,他当初也是这样谋划的,如果能给他多一点时间,他有足够的信心把泉林厂搞成金陵当地的著名企业,哪怕不如司特公司,但也能挤进第一梯队和司特在本地和周边地区扳扳手腕。
可惜了,一切风去云散,后来发生的事让郑国元根本措手不及,不仅丢掉了厂长的职务,最终无奈出走加入了司特公司。
郑国元当初想过,等厂子搞起来后怎么做这个市场,鉴于泉林厂的规模和资金不足,有些市场手段郑国元不容易做,就算打广告也要精打细算,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泉林厂的底蕴差,又没司特公司这样的背景和雄厚财力,郑国元只能用其他手段来达到目的。其中广告肯定是要打的,但怎么打,又怎么吸引消费者就有些讲究了。
正是如此,郑国元想到了以产品名气为主的法子,目前许多有名的大厂在打广告的时候都会在广告词中加上一句“本产品获得xx荣誉”的话。然后突出该产品是市优、省优乃至部优的重点。
郑国元的目的就是如此,但以泉林厂的情况,别说什么省优部优了,哪怕去评定一个市优也非常困难。
既然评标不了,那么这条路就不通了么?当然不是!郑国元绞尽脑汁琢磨着办法,最终通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故事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捏造一个国外的奖项出来给自己厂子和产品贴金。
改革开放之后,国门开始打开,国人对西方国家的观点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尤其是像欧洲、美国这样的先进资本主义社会。在思想改变的同时,对于外国人认可和推崇的产品同样爱屋及乌,郑国元这个办法正是利用了国人的这一点心理,如果一切没有发生改变,等郑国元把泉林厂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用这个办法让泉林厂名声大噪。
可惜了,这个想法已经不可能再实现了。但郑国元这两月发现健力宝借着奥运会的东风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东方魔水”时,危机感顿时袭来。
考虑到目前健力宝的竞争和巨大威胁,司特公司必须做出反应,稳住市场和健力宝进行抗衡,郑国元思来想去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他当初琢磨出来的招数。
健力宝可以通过奥运会成为“东方魔水”,那么司特的产品同样可以通过“国际”评定和奖项来扩大影响力。况且司特公司本就是合资企业,有美资的背景,只要有光环在身,让人信服力就更甚了。
宋援朝根本就没想到郑国元会出这么一个主意,当他听完后心里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
可仔细想想,郑国元这个办法虽然简单却非常有效,要知道后世所谓的产品奖项多如牛毛,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社会上成立的林林种种各式各样的协会、机构比比皆是。
这些协会、机构不干别的事,每天只做一件事。
就是每天拿着电话本翻里面的企业名册,然后给对方打电话或者发传真,告知对方的某某产品在评定中获奖了,只需要付xxx元评定费,就能把奖状奖杯给他们寄过去……
这样的骗局开始骗了不少人,一些企业接到消息后欣喜若狂,二话不说就汇了款,从而拿钱换来一张印刷精美的奖状或者奖杯(奖牌)。然后拿着这玩意大肆宣扬,市场效果居然不错。
当然了,这种骗局开始还是很有效的,毕竟那时候大家对相关所谓的“协会”、“机构”还是比较信任,公信力也强。可时间久了,随着奖状奖杯奖牌的越发越多,这些玩意就成了烂大街的东西,当“荣耀”能拿金钱能够换到的时候,荣耀就发生了质变,再也没有人去信了。
而现在这种情况还没发生,电视电台上一些企业打出来的广告里所谓的市优、省优、部优可是实打实的,半点都不惨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司特公司的产品突然打出了什么全美食品协会又或者泛太平洋饮料博览会评定,甚至全球行业金奖的荣誉,再加上一定的媒体推广和鼓吹,那么其影响力就足够。
越仔细琢磨,宋援朝觉得郑国元提出的这个办法还真是不错,再说这个办法的可行性也非常强。
像后世,自己给自己发个奖,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是非常平常的事,那个企业不这么干的?
去一些企业的荣誉室看看,那些放在漂亮玻璃柜里的奖杯奖牌中90%都是自己发的,剩余的9%来历不明,真正有含金量的连1%都不到。甚至有的企业更搞笑,所有的奖杯奖状都是野鸡货,随随便便从义乌那边买来的,要什么款就有什么款,要怎么高大上就怎么高大上。
当然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郑国元可以说是实施了一个创举,他自己恐怕都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推广市场的念头居然成了某行的祖师爷,当十几年后,各式各样的荣誉铺天盖地,成了笑话的时候,回想当年自己给宋援朝提的建议,郑国元就觉得着实可笑。
宋援朝考虑了下欣然同意了郑国元的这个建议,而且既然要搞就不能单单搞饮料一款,索性把司特公司所有的产品全部弄上得了。
至于什么奖项,这个也不难。
国外这样的机构简直多如牛毛,仅仅美国、欧洲那些西方国家许多所谓的民间协会大多数都是靠发奖生存下去的,这种事在国内是新鲜事物,但在国外却不稀奇。
就拿郑国元举例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来说吧,当初中国参加这个博览会居然拿到了一百多个各类金奖、银奖,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奖项之多简直无法想象。
反而是后世一直在传说的砸酒瓶子拿金奖的故事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根据当时的获奖名册,这个所谓得了金奖的白酒根本就不在名单上,这个故事说白了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居然让大多数人深信不疑。
阿q说过“和尚摸得老子摸不得?”
既然别人能做,宋援朝为什么不能做呢?而且利用这个方式鼓舞民族自信心,扩大产品影响力,这也是一种好事啊!
宋援朝当即拍板就按郑国元的办法去做,马上通过司特公司的外部渠道联系美国包括欧洲方面的一些民间协会,询问弄一个奖状(奖杯、奖牌)的费用大概是多少。
等“荣誉”搞到手后,在当地再找个记者,出点钱报纸上登个豆腐干的新闻出来,然后再找国内的媒体朋友鼓吹鼓吹,宋援朝还就不信了,这样的影响力难道还不比健力宝的低?
看着郑国元兴冲冲地离开,宋援朝心里不由得感慨这个人才亏得弄到自己公司来了。
如果继续让郑国元呆在泉林厂,等泉林厂慢慢壮大起来,说不定几年后泉林厂还真会成为司特的强劲对手呢。
第670章 财务老顾
“顾老师,您看看这个科目怎么录?”
新优民厂财务办公室,一个三十来岁的会计拿着一叠传票走到财务科长老顾的边上,低声请教道。
老顾接过传票,拿起边上搁的老化眼镜戴上,看了几眼后向女会计投去了询问的目光。
女会计微微点头,老顾叹了口气,下意识地摇摇头。
“进招待费吧,按经营费用一级科目来做……”
“顾老师,这个月经营费用已经超额了,再入的话会有影响。”女会计低声提醒了下。
“超额了?管理费用呢?”
“也超额了,上周五……您忘记了?”
“对对,看我这个脑子,才过去几天的事就忘了一干二净。”老顾自嘲地用手指在太阳穴上点点,想了想对女会计道:“这样吧,先进其他应收款挂起来,等下个月再调整。”
“顾老师,其他应收款上月挂着的几笔这个月还没调整呢,现在这个也挂进去是不是有点……?”女会计迟疑地问了一句。
“那你说怎么吧?总不能这笔账就不录了吧?我们干会计的不就是做这些工作的么?先挂着吧,后面慢慢想办法再调整,我人老了,脑子也不灵活了,除非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女会计听老顾这么说也一脸的无奈,点头叹了口气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工作。
女会计走后,老顾摘下老花眼镜,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
看着桌上放着的几个账本,老顾就觉得心力交瘁,感觉无比的疲倦。
老顾干了一辈子的会计工作,以前是泉林厂的财务科科长。
老顾这个人不善于交际,只知道做工作,谁当领导他都没意见,只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成。
郑国元当厂长的时候,对于老顾这位老同志还是很尊重的,老顾的业务能力很强,这个科长职务郑国元还没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了,等郑国元走了他还是。
在老顾看来,自己是会计,只要做好自己的事,不参合别的事就行,反正自己就是一个做账的,年龄也马上就要到站了,管那么多干嘛?
正是因为老顾与世无争的姿态,郑国元被徐国初赶走后,老顾不仅继续当他的财务科科长,而且还在优民厂和泉林厂合并后,老顾依旧在科长的位置上坐的稳稳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并后的厂子在徐国初和姜友兴的管理下一天不如一天。
原本两家厂子合并是好事,这是郑国元之前一直想做却没能做到的,而现在两家厂成了一家人,从规模和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但问题在于最终的结果不是一加一,反而合并后比合并前更不如。
之前泉林厂在郑国元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厂子的效益发展都很不错,财务状况也很良好,老顾的工作做起来非常轻松。
但合并之后就不这样了,优民厂本来就是靠着泉林厂活着的,现在一合并反而优民厂留了下来,泉林厂倒没了,这让泉林厂上上下下的人心里很不服气。再加上没了郑国元,无论是徐国初还是姜友兴都不是干企业的料,他们两个狼狈为奸,搞人一套套的,搞企业却是睁眼瞎。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新优民厂的产量和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利润仅有去年同期的一半还不到。
而且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个情况还在继续滑坡,眼看着就要到年底淡季了,两位厂领导非常不急,反而优哉优哉稳坐钓鱼台,仿佛厂子的情况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一般。
每天上班不忙生产,也不关注销售,只知道没事就开会抓纪律,开个会说的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翻来覆去说个不停,一副大领导的派头。等到中午就不见人影了,打着招待客户的理由跑去饭店吃喝去了。
好吃好喝不到下午三点回不来,一个个醉醺醺的样子回到办公室关门就睡觉,一觉睡到下班才醒来。
至于晚上就更不用说了,不是呼朋唤友继续吃喝就是连人都不知道去了哪里,把整个厂子弄的乌烟瘴气。
别的不说,就说郑国元还在的时候徐国初弄来的那套设备吧,这套设备前前后后花了泉林厂不少钱,这些钱加起来比买一套全新的流水线更多。
问题是钱花了,设备却依旧不能用。修来修去还丢在仓库里呢,按照机修间的同志私下说的,采购来的零部件又贵又不合用,再折腾下去这套设备看来只能当废铁用。
这还不算,两家厂刚一合并,厂办就宣布了建房的消息。
这笔建房的钱可是当初泉林厂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郑国元原本打算等后续泉林厂明年有基础的时候作为再次扩大生产和引进全套先进流水线的资金。可现在好,徐国初和姜友兴两人居然盯上了这笔款子,直接就把钱弄了出来建房。
说道建房,美名曰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可实际上房子还没开建呢,怎么分房早就安排好了。
普通干部职工个个没份,能有资格拿房子了除徐国初和姜友兴外就是他们的几个铁杆亲信了,就连老顾这样的财务科长都混不到分房名单里,当消息传出后,全厂上下极为不满,可又拿徐国初和姜友兴毫无办法。
两人现在已经把新优民厂上下全把持住了,尤其是一些要害岗位,其中就包括保卫科。
原保卫科的人全打发去了车间或者仓库,现在保卫科上下都是徐国初找来的一帮社会人员,这些人唯徐国初马首是瞻,徐国初说东就打东,说西就冲西,好狠斗勇是把好手,打起人来下手特别狠,普通职工吃了亏是敢怒不敢言。
老顾心里烦躁不安,作为财务科长他最清楚现在厂子的状况。
几个月下来,好端端的泉林厂就被徐国初和姜友兴糟蹋的不成样子了,每个月的招待费用和非正常支出居高不下,生产损耗是以前的好几倍,产量反而是下降了许多。
再加上供销科已经被徐国初等人把持,市场不断萎缩,成本却不断增加。诸多猫腻的东西老顾这个老会计一眼就能看明白,何况徐国初和姜友兴根本懒得遮掩,做的尤其过分。
再这么下去,厂子就要完蛋了,老顾心里很不好受。虽然他当初和郑国元的关系只是一般,两人也就是上下级而已,所以郑国元离开泉林厂,老顾也没替郑国元说什么,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是错了,厂子真是离不开郑国元啊!
现在厂子落到了徐国初和姜友兴这两个混蛋手里,眼睁睁看着厂子被他们糟蹋,老顾心里很难受。
但他又能如何呢?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财务科长,而且明年就年龄就到岗了。
一辈子的谨慎小心,再加上工作的特殊原因,老顾养成了多看少说的性格,哪怕心里再不舒服也不会说出来。
一转眼就到了下班的时间,办公室的年轻人一下班到点就收拾东西走人,老顾还是老习惯,走之前仔细看了看门窗是否关好,保险柜是否安全,这才最后一个下班。
出了办公室,顺着走廊往外走,一路上碰到同事向他打招呼,老顾都以平常一样的表情和对方点头示意。
来到自行车棚这边,掏出挂着用塑料带编制的金鱼钥匙圈打开了车锁,推着车出了厂门,随后骑上朝着家的方向去。
回家的路上,老顾顺道去菜场买了点蔬菜,放在自行车前面的篮子里带走。
到了家,老伴已经在做饭菜了,老顾的几个孩子都已经结婚了,不和老顾他们住在一起,不过每周日会带着孙子外孙们过来一天,这一天是老顾最高兴的日子。
“家里有菜还买什么?”看老顾回来还带了点菜,老伴忍不住责怪了一句。
“路过瞧着新鲜,而且傍晚收摊价格便宜就买了点,今天不吃明天也可以吃嘛。”老顾笑着说道,老伴白了他一眼,这个老伴做会计做久了就喜欢算计这些,可他怎么就不想想这蔬菜放一天还能继续吃?现在的天虽然是秋天,可金陵一向都是火炉,秋老虎不是随便说说的,他怎么就不往这边想呢?
不过老伴也没多说什么,接过菜就去厨房忙活去了,老顾把外套脱下来,先洗了把脸,然后拿了张金陵晚报看了起来,半小时后老伴招呼老顾吃饭,他这才放下报纸和老伴用起了晚餐。
正吃着呢,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谁呀?”老伴回头喊了句。
“顾老师在家么?”门口一个陌生的声音询问道。
“找你的。”老伴对老顾说了一句,继续吃自己的,老顾吃的快已经吃完了,放下碗筷起身开门,等门一开就见到门口站着三个人,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还有一个同样年龄的女同志。
“您是顾老师吧?”见开门的是老顾,中年男子微笑着询问道。
“我是,你们是……?”老顾疑惑地看着对方,这三个人他都不认识呀,怎么会一见面就知道自己是谁呢?
“顾老师您好……”中年男子的目光朝着屋里扫了一眼,见屋里老顾的老伴在吃饭呢,他迟疑了下对老顾道:“顾老师,能不能找个地方聊些事?”
“你们……?”
“哦,我们是纪委的,您别紧张,我们是来找您了解些情况,我看家里不方便谈话,有没有安静些的地方聊聊?”中年男子从口袋里掏出工作证给老顾看了看,当老顾看见黑色人造革皮套小本里盖着红章和有照片的工作证时,整个人下意识愣了下,片刻这才回过神来。
可惜了,一切风去云散,后来发生的事让郑国元根本措手不及,不仅丢掉了厂长的职务,最终无奈出走加入了司特公司。
郑国元当初想过,等厂子搞起来后怎么做这个市场,鉴于泉林厂的规模和资金不足,有些市场手段郑国元不容易做,就算打广告也要精打细算,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泉林厂的底蕴差,又没司特公司这样的背景和雄厚财力,郑国元只能用其他手段来达到目的。其中广告肯定是要打的,但怎么打,又怎么吸引消费者就有些讲究了。
正是如此,郑国元想到了以产品名气为主的法子,目前许多有名的大厂在打广告的时候都会在广告词中加上一句“本产品获得xx荣誉”的话。然后突出该产品是市优、省优乃至部优的重点。
郑国元的目的就是如此,但以泉林厂的情况,别说什么省优部优了,哪怕去评定一个市优也非常困难。
既然评标不了,那么这条路就不通了么?当然不是!郑国元绞尽脑汁琢磨着办法,最终通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故事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捏造一个国外的奖项出来给自己厂子和产品贴金。
改革开放之后,国门开始打开,国人对西方国家的观点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尤其是像欧洲、美国这样的先进资本主义社会。在思想改变的同时,对于外国人认可和推崇的产品同样爱屋及乌,郑国元这个办法正是利用了国人的这一点心理,如果一切没有发生改变,等郑国元把泉林厂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用这个办法让泉林厂名声大噪。
可惜了,这个想法已经不可能再实现了。但郑国元这两月发现健力宝借着奥运会的东风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东方魔水”时,危机感顿时袭来。
考虑到目前健力宝的竞争和巨大威胁,司特公司必须做出反应,稳住市场和健力宝进行抗衡,郑国元思来想去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他当初琢磨出来的招数。
健力宝可以通过奥运会成为“东方魔水”,那么司特的产品同样可以通过“国际”评定和奖项来扩大影响力。况且司特公司本就是合资企业,有美资的背景,只要有光环在身,让人信服力就更甚了。
宋援朝根本就没想到郑国元会出这么一个主意,当他听完后心里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
可仔细想想,郑国元这个办法虽然简单却非常有效,要知道后世所谓的产品奖项多如牛毛,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社会上成立的林林种种各式各样的协会、机构比比皆是。
这些协会、机构不干别的事,每天只做一件事。
就是每天拿着电话本翻里面的企业名册,然后给对方打电话或者发传真,告知对方的某某产品在评定中获奖了,只需要付xxx元评定费,就能把奖状奖杯给他们寄过去……
这样的骗局开始骗了不少人,一些企业接到消息后欣喜若狂,二话不说就汇了款,从而拿钱换来一张印刷精美的奖状或者奖杯(奖牌)。然后拿着这玩意大肆宣扬,市场效果居然不错。
当然了,这种骗局开始还是很有效的,毕竟那时候大家对相关所谓的“协会”、“机构”还是比较信任,公信力也强。可时间久了,随着奖状奖杯奖牌的越发越多,这些玩意就成了烂大街的东西,当“荣耀”能拿金钱能够换到的时候,荣耀就发生了质变,再也没有人去信了。
而现在这种情况还没发生,电视电台上一些企业打出来的广告里所谓的市优、省优、部优可是实打实的,半点都不惨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司特公司的产品突然打出了什么全美食品协会又或者泛太平洋饮料博览会评定,甚至全球行业金奖的荣誉,再加上一定的媒体推广和鼓吹,那么其影响力就足够。
越仔细琢磨,宋援朝觉得郑国元提出的这个办法还真是不错,再说这个办法的可行性也非常强。
像后世,自己给自己发个奖,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是非常平常的事,那个企业不这么干的?
去一些企业的荣誉室看看,那些放在漂亮玻璃柜里的奖杯奖牌中90%都是自己发的,剩余的9%来历不明,真正有含金量的连1%都不到。甚至有的企业更搞笑,所有的奖杯奖状都是野鸡货,随随便便从义乌那边买来的,要什么款就有什么款,要怎么高大上就怎么高大上。
当然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郑国元可以说是实施了一个创举,他自己恐怕都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推广市场的念头居然成了某行的祖师爷,当十几年后,各式各样的荣誉铺天盖地,成了笑话的时候,回想当年自己给宋援朝提的建议,郑国元就觉得着实可笑。
宋援朝考虑了下欣然同意了郑国元的这个建议,而且既然要搞就不能单单搞饮料一款,索性把司特公司所有的产品全部弄上得了。
至于什么奖项,这个也不难。
国外这样的机构简直多如牛毛,仅仅美国、欧洲那些西方国家许多所谓的民间协会大多数都是靠发奖生存下去的,这种事在国内是新鲜事物,但在国外却不稀奇。
就拿郑国元举例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来说吧,当初中国参加这个博览会居然拿到了一百多个各类金奖、银奖,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奖项之多简直无法想象。
反而是后世一直在传说的砸酒瓶子拿金奖的故事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根据当时的获奖名册,这个所谓得了金奖的白酒根本就不在名单上,这个故事说白了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居然让大多数人深信不疑。
阿q说过“和尚摸得老子摸不得?”
既然别人能做,宋援朝为什么不能做呢?而且利用这个方式鼓舞民族自信心,扩大产品影响力,这也是一种好事啊!
宋援朝当即拍板就按郑国元的办法去做,马上通过司特公司的外部渠道联系美国包括欧洲方面的一些民间协会,询问弄一个奖状(奖杯、奖牌)的费用大概是多少。
等“荣誉”搞到手后,在当地再找个记者,出点钱报纸上登个豆腐干的新闻出来,然后再找国内的媒体朋友鼓吹鼓吹,宋援朝还就不信了,这样的影响力难道还不比健力宝的低?
看着郑国元兴冲冲地离开,宋援朝心里不由得感慨这个人才亏得弄到自己公司来了。
如果继续让郑国元呆在泉林厂,等泉林厂慢慢壮大起来,说不定几年后泉林厂还真会成为司特的强劲对手呢。
第670章 财务老顾
“顾老师,您看看这个科目怎么录?”
新优民厂财务办公室,一个三十来岁的会计拿着一叠传票走到财务科长老顾的边上,低声请教道。
老顾接过传票,拿起边上搁的老化眼镜戴上,看了几眼后向女会计投去了询问的目光。
女会计微微点头,老顾叹了口气,下意识地摇摇头。
“进招待费吧,按经营费用一级科目来做……”
“顾老师,这个月经营费用已经超额了,再入的话会有影响。”女会计低声提醒了下。
“超额了?管理费用呢?”
“也超额了,上周五……您忘记了?”
“对对,看我这个脑子,才过去几天的事就忘了一干二净。”老顾自嘲地用手指在太阳穴上点点,想了想对女会计道:“这样吧,先进其他应收款挂起来,等下个月再调整。”
“顾老师,其他应收款上月挂着的几笔这个月还没调整呢,现在这个也挂进去是不是有点……?”女会计迟疑地问了一句。
“那你说怎么吧?总不能这笔账就不录了吧?我们干会计的不就是做这些工作的么?先挂着吧,后面慢慢想办法再调整,我人老了,脑子也不灵活了,除非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女会计听老顾这么说也一脸的无奈,点头叹了口气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工作。
女会计走后,老顾摘下老花眼镜,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
看着桌上放着的几个账本,老顾就觉得心力交瘁,感觉无比的疲倦。
老顾干了一辈子的会计工作,以前是泉林厂的财务科科长。
老顾这个人不善于交际,只知道做工作,谁当领导他都没意见,只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成。
郑国元当厂长的时候,对于老顾这位老同志还是很尊重的,老顾的业务能力很强,这个科长职务郑国元还没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了,等郑国元走了他还是。
在老顾看来,自己是会计,只要做好自己的事,不参合别的事就行,反正自己就是一个做账的,年龄也马上就要到站了,管那么多干嘛?
正是因为老顾与世无争的姿态,郑国元被徐国初赶走后,老顾不仅继续当他的财务科科长,而且还在优民厂和泉林厂合并后,老顾依旧在科长的位置上坐的稳稳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并后的厂子在徐国初和姜友兴的管理下一天不如一天。
原本两家厂子合并是好事,这是郑国元之前一直想做却没能做到的,而现在两家厂成了一家人,从规模和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但问题在于最终的结果不是一加一,反而合并后比合并前更不如。
之前泉林厂在郑国元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厂子的效益发展都很不错,财务状况也很良好,老顾的工作做起来非常轻松。
但合并之后就不这样了,优民厂本来就是靠着泉林厂活着的,现在一合并反而优民厂留了下来,泉林厂倒没了,这让泉林厂上上下下的人心里很不服气。再加上没了郑国元,无论是徐国初还是姜友兴都不是干企业的料,他们两个狼狈为奸,搞人一套套的,搞企业却是睁眼瞎。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新优民厂的产量和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利润仅有去年同期的一半还不到。
而且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个情况还在继续滑坡,眼看着就要到年底淡季了,两位厂领导非常不急,反而优哉优哉稳坐钓鱼台,仿佛厂子的情况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一般。
每天上班不忙生产,也不关注销售,只知道没事就开会抓纪律,开个会说的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翻来覆去说个不停,一副大领导的派头。等到中午就不见人影了,打着招待客户的理由跑去饭店吃喝去了。
好吃好喝不到下午三点回不来,一个个醉醺醺的样子回到办公室关门就睡觉,一觉睡到下班才醒来。
至于晚上就更不用说了,不是呼朋唤友继续吃喝就是连人都不知道去了哪里,把整个厂子弄的乌烟瘴气。
别的不说,就说郑国元还在的时候徐国初弄来的那套设备吧,这套设备前前后后花了泉林厂不少钱,这些钱加起来比买一套全新的流水线更多。
问题是钱花了,设备却依旧不能用。修来修去还丢在仓库里呢,按照机修间的同志私下说的,采购来的零部件又贵又不合用,再折腾下去这套设备看来只能当废铁用。
这还不算,两家厂刚一合并,厂办就宣布了建房的消息。
这笔建房的钱可是当初泉林厂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郑国元原本打算等后续泉林厂明年有基础的时候作为再次扩大生产和引进全套先进流水线的资金。可现在好,徐国初和姜友兴两人居然盯上了这笔款子,直接就把钱弄了出来建房。
说道建房,美名曰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可实际上房子还没开建呢,怎么分房早就安排好了。
普通干部职工个个没份,能有资格拿房子了除徐国初和姜友兴外就是他们的几个铁杆亲信了,就连老顾这样的财务科长都混不到分房名单里,当消息传出后,全厂上下极为不满,可又拿徐国初和姜友兴毫无办法。
两人现在已经把新优民厂上下全把持住了,尤其是一些要害岗位,其中就包括保卫科。
原保卫科的人全打发去了车间或者仓库,现在保卫科上下都是徐国初找来的一帮社会人员,这些人唯徐国初马首是瞻,徐国初说东就打东,说西就冲西,好狠斗勇是把好手,打起人来下手特别狠,普通职工吃了亏是敢怒不敢言。
老顾心里烦躁不安,作为财务科长他最清楚现在厂子的状况。
几个月下来,好端端的泉林厂就被徐国初和姜友兴糟蹋的不成样子了,每个月的招待费用和非正常支出居高不下,生产损耗是以前的好几倍,产量反而是下降了许多。
再加上供销科已经被徐国初等人把持,市场不断萎缩,成本却不断增加。诸多猫腻的东西老顾这个老会计一眼就能看明白,何况徐国初和姜友兴根本懒得遮掩,做的尤其过分。
再这么下去,厂子就要完蛋了,老顾心里很不好受。虽然他当初和郑国元的关系只是一般,两人也就是上下级而已,所以郑国元离开泉林厂,老顾也没替郑国元说什么,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是错了,厂子真是离不开郑国元啊!
现在厂子落到了徐国初和姜友兴这两个混蛋手里,眼睁睁看着厂子被他们糟蹋,老顾心里很难受。
但他又能如何呢?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财务科长,而且明年就年龄就到岗了。
一辈子的谨慎小心,再加上工作的特殊原因,老顾养成了多看少说的性格,哪怕心里再不舒服也不会说出来。
一转眼就到了下班的时间,办公室的年轻人一下班到点就收拾东西走人,老顾还是老习惯,走之前仔细看了看门窗是否关好,保险柜是否安全,这才最后一个下班。
出了办公室,顺着走廊往外走,一路上碰到同事向他打招呼,老顾都以平常一样的表情和对方点头示意。
来到自行车棚这边,掏出挂着用塑料带编制的金鱼钥匙圈打开了车锁,推着车出了厂门,随后骑上朝着家的方向去。
回家的路上,老顾顺道去菜场买了点蔬菜,放在自行车前面的篮子里带走。
到了家,老伴已经在做饭菜了,老顾的几个孩子都已经结婚了,不和老顾他们住在一起,不过每周日会带着孙子外孙们过来一天,这一天是老顾最高兴的日子。
“家里有菜还买什么?”看老顾回来还带了点菜,老伴忍不住责怪了一句。
“路过瞧着新鲜,而且傍晚收摊价格便宜就买了点,今天不吃明天也可以吃嘛。”老顾笑着说道,老伴白了他一眼,这个老伴做会计做久了就喜欢算计这些,可他怎么就不想想这蔬菜放一天还能继续吃?现在的天虽然是秋天,可金陵一向都是火炉,秋老虎不是随便说说的,他怎么就不往这边想呢?
不过老伴也没多说什么,接过菜就去厨房忙活去了,老顾把外套脱下来,先洗了把脸,然后拿了张金陵晚报看了起来,半小时后老伴招呼老顾吃饭,他这才放下报纸和老伴用起了晚餐。
正吃着呢,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谁呀?”老伴回头喊了句。
“顾老师在家么?”门口一个陌生的声音询问道。
“找你的。”老伴对老顾说了一句,继续吃自己的,老顾吃的快已经吃完了,放下碗筷起身开门,等门一开就见到门口站着三个人,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还有一个同样年龄的女同志。
“您是顾老师吧?”见开门的是老顾,中年男子微笑着询问道。
“我是,你们是……?”老顾疑惑地看着对方,这三个人他都不认识呀,怎么会一见面就知道自己是谁呢?
“顾老师您好……”中年男子的目光朝着屋里扫了一眼,见屋里老顾的老伴在吃饭呢,他迟疑了下对老顾道:“顾老师,能不能找个地方聊些事?”
“你们……?”
“哦,我们是纪委的,您别紧张,我们是来找您了解些情况,我看家里不方便谈话,有没有安静些的地方聊聊?”中年男子从口袋里掏出工作证给老顾看了看,当老顾看见黑色人造革皮套小本里盖着红章和有照片的工作证时,整个人下意识愣了下,片刻这才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