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本为华夏故地,先秦之时,列身百越,汉收岭南,设交趾郡……”
使者抑扬顿挫,读着朱元璋的圣旨,开宗明义,就说交趾属于华夏之地,算是站稳了脚跟,牢牢占据大义名分。
随后使者又道:“安史以后,中原衰微,雄杰并起,野心之辈,纷纷扰扰,数百年间,不绝如缕。以致社稷变为丘墟,百姓饱受涂炭之苦。岂独华夏之民哉?”
“丁朝,黎朝,陈朝……尽皆伪主叛中原而自立,蔑视华夏,不归正统,残虐黎民,罪行累累……”
这一段旨意,更加是杀气腾腾,透着千般故事。
安南离开中原时间并不长,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彼时要是有本事收回来,也就和许多边疆地区一样,失而复得,无甚紧要。
可偏偏五代之后的赵宋,连燕云都拿不回来,就更不要说遥远的安南了。
所以旨意才说,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原百姓,饱受涂炭之苦,安南的百姓,也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因为这一场祸事,绵延几百年,饱受摧残,还没有恢复过来。
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安南百姓的关系。
咱们不是两家人,而是分开的两兄弟。
这又是进一步拉进双方的关系,顺着炎黄子孙,华夏苗裔往下说。
仅仅凭着这个开头,就看出撰写旨意之人的高明,诉诸情理,收拢人心,慎终追远,寻找根据。
字里行间,都透着万般考虑。
不用说,这道旨意,正是张希孟起草的。
接下来的笔锋就直指安南的几个朝代,丁朝、黎朝、陈朝,全都是窃据一方的伪朝,与割据藩镇无异。
而且虐待百姓,罄竹难书。
随后张希孟笔锋一转,“安南百姓,本为华夏苗裔,与中原血脉相连,实为一家。人人有土,户户得田。唯有如此,才能民生安然,百姓乐业。既为华夏之民,又是理所当然之举。中原上国,大明君父,理当全力以赴,支持义举,安我骨肉。至于日后如何,则静待民心向背……钦此!”
最后这一段,写得也颇有意思。
等于是承认了安南为华夏苗裔,骨肉相连的一家人……身为大明天子,自然要支持百姓义举。
但是到底是不是要吞并安南,这就有学问了,我们只是帮忙的,最后如何,还要看人心向背。
这篇旨意妙就妙在,该说的都说了,而且还非常直白,谁也不会误会。
至于退路,也留足了,反正怎么解读都行。
张希孟很久没干这事了,现在写起来,竟然也可圈可点,宝刀不老。
消息传来,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这下子可彻底放心了,上国是垂怜我们的,大明君父愿意帮我们。
均分田亩,是理所当然的义举。
上国仁义!
大明圣明!
“吾皇万岁,万万岁!”
百姓的呼声此起彼伏,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大家伙欢声笑语,满脸都是喜悦。
至于一切的始作俑者张东,他也是倍感激动,心里头暖烘烘的。说实话坐船来的时候,他想的就是求财,要是能拿到一块地方,也是为了可持续竭泽而渔。
但是当他真正看到成千上万的百姓,因为拿到了土地,而欢喜鼓舞的时候。他突然明白了,明白了自己的老爹。
张子明立了大功,分到了土地,却没有想着往上爬,或者再干点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业。
他想的就是守着田亩,老实耕种,生生世世传承下去。
他对后代的要求,也仅仅是读书考试,日后为官,光宗耀祖……千百年来,农耕民族最大的期盼,就是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仅此而已。
有了土地之后,就给衙门做事,当個稳妥的官吏……哪怕到了后世,在农耕氛围深重的省份,你当个亿万资产的大老板,未必得到丈母娘的欢心,但你要是某地的公职,保证刮目相看。
千百年的传承如此,无关对错。
安南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毕竟接受中原千年统治,虽然自立之后,几个王朝,都和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包括陈朝开国君主,据说向上追溯,祖上也是汉人。
双方联系紧密,不是一下子能割舍的……当然了,就算再亲密的关系,也架不住日削月割,长长久久,千百年下来,骨肉也就不是骨肉,血脉文脉,也都不管用了。
但是在大明立国的当下,还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的。
“你就是张东吧!”来人笑呵呵道:“陛下的旨意你都听到了。安南列入华夏疆土,你们要想建国,只怕是不行了。”
张东连忙道:“陛下英明,这是理所当然的,我没有什么说的。”
对方摇头,“没有什么说的可不行……你还要协助均田才行,毕竟你现在在安南颇有名望!”
张东怔了怔,为难道:“草民,草民愿意,只是,只是我现在以什么身份,只怕不方便……”
对面之人哈哈大笑,“什么身份,你看看这个就行了。”
说着,他把一封书信递给了张东。
张东接在手里,展开之后,看了又看,面色渐渐惊骇起来。
“这,这真是,真是太师写的?”
对面的年轻人呵呵一笑,“怎么?你还不信!也不知道你什么福气,太师竟然认了你这个侄子!你说说,你怎么不说是太师的儿子啊?”
张东嘿嘿一笑,“我可不是想说来的,就怕我爹知道了打我屁股!”
对面的年轻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竟然伸出手,跟张东握在了一起。
“我叫胡俨,算是太师执导过的学生,奈何他老人家没有正式收下我,不如你运气好,我这次过来,就是想了解一下安南的均田情况,少不得要麻烦张兄,辛苦你了!”
张东怔了怔,他还不知道胡俨是谁,这时候张玉突然道:“我好想看过大人的文章……您,您是驸马吧?”
这一句话,可把张东吓坏了,他连忙抽手,开玩笑……他怎么敢和驸马爷相提并论啊!
哪知道胡俨的手劲十足,竟然挣脱不了。
“张兄,你都是太师侄子了,你不会不知道这个身份有多尊贵吧?再说了,咱们和衷共济,要一起联手,才能把事情办好!”
张东终归于无言以对,只能点头答应。
派胡俨过来,也是深思熟虑的。
像钱唐那个级别的,过来了就必须大刀阔斧,没什么好说的。
胡俨年轻,虽然和公主订婚,但却没有成亲,地位不算太高。但是他作为一个学者,十分踏实肯干,懂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属于张希孟也比较赏识的年轻人。
让他过来,也是理所当然。
双方互相通气之后,胡俨立刻意识到了问题,安南这个国家,老百姓确实太苦了……按理说这里水热条件极好,产出也算不少,老百姓应该能过得很好。
但是对不起,自从安南自立以来,就总是处于战乱之中。
自己打,和外人打,元朝三次进攻,安南勉强抵抗,付出了巨大代价,总算保住了国家,但是安南却没有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反而继续向南,对占城发动攻势,北边挨了揍,跑南边找补。
这个思路也是绝了。
国家时刻处于战乱之中,老百姓一刻不得安生。
安南还推行世兵,这么大的国家,一次动员出十二万人,简直让人咋舌。
胡俨了解情况之后,立刻制定了相应的方略,支持均田,但同时要降低税赋,把田赋定在百分之十,除此之外,再也没有额外的税收。
这条命令下去,安南就不是沸腾了,而是直接炸锅了,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最先完成均田的清化百姓,唱着歌,跳着舞,把税粮送到了张东的军营中。
这个举动,简直把人都看傻了,还有乐颠颠去交税的,这是什么乐事吗?
还真就是乐事,过去一半的收成要交上去,除此之外,还要供养地方豪强地主,层层叠叠,老百姓连三成收成都保不住,哪里来的热情。
现在可不一样了,自己能留下了九成,这个账谁都能算得清楚。
他们如此兴奋,完完全全,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
还没等明军过来,各地就有军户牵头,组成民兵,丈量土地,只等明军过来,就可以大功告成。
因为胡俨还颁布了一条命令,均田之后,得到土地,就废除所谓的世兵……所有百姓,全都一样。
就算是世兵子弟,也能入学,参加考试,成为官吏。
在大明,能进入军中,那是一步登天。可是在安南,作为世兵,却是凄惨无比,被人鄙视的行业,属于贼配军。大宋正统在安南了。
有了这一条命令,数量众多世兵子弟,完完全全,站在了大明这一边,短短时间之内,就有三分之一的安南土地,落实了均田。
而安南的贵胄,也是惶恐惊骇到了极点……他们聚集在升龙府,聚拢了超过十万兵马,准备决一死战!
对面的明军也做好了准备,张东麾下三百多人,王弼调集了八千五百人,双方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
可是在他们的身后,有足足二十万民夫,这二十万人后面,还有百万百姓,声势浩大,支持此次行动!
“我以为此战,我们必胜!”胡俨握紧了拳头!
使者抑扬顿挫,读着朱元璋的圣旨,开宗明义,就说交趾属于华夏之地,算是站稳了脚跟,牢牢占据大义名分。
随后使者又道:“安史以后,中原衰微,雄杰并起,野心之辈,纷纷扰扰,数百年间,不绝如缕。以致社稷变为丘墟,百姓饱受涂炭之苦。岂独华夏之民哉?”
“丁朝,黎朝,陈朝……尽皆伪主叛中原而自立,蔑视华夏,不归正统,残虐黎民,罪行累累……”
这一段旨意,更加是杀气腾腾,透着千般故事。
安南离开中原时间并不长,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彼时要是有本事收回来,也就和许多边疆地区一样,失而复得,无甚紧要。
可偏偏五代之后的赵宋,连燕云都拿不回来,就更不要说遥远的安南了。
所以旨意才说,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原百姓,饱受涂炭之苦,安南的百姓,也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因为这一场祸事,绵延几百年,饱受摧残,还没有恢复过来。
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安南百姓的关系。
咱们不是两家人,而是分开的两兄弟。
这又是进一步拉进双方的关系,顺着炎黄子孙,华夏苗裔往下说。
仅仅凭着这个开头,就看出撰写旨意之人的高明,诉诸情理,收拢人心,慎终追远,寻找根据。
字里行间,都透着万般考虑。
不用说,这道旨意,正是张希孟起草的。
接下来的笔锋就直指安南的几个朝代,丁朝、黎朝、陈朝,全都是窃据一方的伪朝,与割据藩镇无异。
而且虐待百姓,罄竹难书。
随后张希孟笔锋一转,“安南百姓,本为华夏苗裔,与中原血脉相连,实为一家。人人有土,户户得田。唯有如此,才能民生安然,百姓乐业。既为华夏之民,又是理所当然之举。中原上国,大明君父,理当全力以赴,支持义举,安我骨肉。至于日后如何,则静待民心向背……钦此!”
最后这一段,写得也颇有意思。
等于是承认了安南为华夏苗裔,骨肉相连的一家人……身为大明天子,自然要支持百姓义举。
但是到底是不是要吞并安南,这就有学问了,我们只是帮忙的,最后如何,还要看人心向背。
这篇旨意妙就妙在,该说的都说了,而且还非常直白,谁也不会误会。
至于退路,也留足了,反正怎么解读都行。
张希孟很久没干这事了,现在写起来,竟然也可圈可点,宝刀不老。
消息传来,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这下子可彻底放心了,上国是垂怜我们的,大明君父愿意帮我们。
均分田亩,是理所当然的义举。
上国仁义!
大明圣明!
“吾皇万岁,万万岁!”
百姓的呼声此起彼伏,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大家伙欢声笑语,满脸都是喜悦。
至于一切的始作俑者张东,他也是倍感激动,心里头暖烘烘的。说实话坐船来的时候,他想的就是求财,要是能拿到一块地方,也是为了可持续竭泽而渔。
但是当他真正看到成千上万的百姓,因为拿到了土地,而欢喜鼓舞的时候。他突然明白了,明白了自己的老爹。
张子明立了大功,分到了土地,却没有想着往上爬,或者再干点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业。
他想的就是守着田亩,老实耕种,生生世世传承下去。
他对后代的要求,也仅仅是读书考试,日后为官,光宗耀祖……千百年来,农耕民族最大的期盼,就是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仅此而已。
有了土地之后,就给衙门做事,当個稳妥的官吏……哪怕到了后世,在农耕氛围深重的省份,你当个亿万资产的大老板,未必得到丈母娘的欢心,但你要是某地的公职,保证刮目相看。
千百年的传承如此,无关对错。
安南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毕竟接受中原千年统治,虽然自立之后,几个王朝,都和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包括陈朝开国君主,据说向上追溯,祖上也是汉人。
双方联系紧密,不是一下子能割舍的……当然了,就算再亲密的关系,也架不住日削月割,长长久久,千百年下来,骨肉也就不是骨肉,血脉文脉,也都不管用了。
但是在大明立国的当下,还是有那么一丝丝机会的。
“你就是张东吧!”来人笑呵呵道:“陛下的旨意你都听到了。安南列入华夏疆土,你们要想建国,只怕是不行了。”
张东连忙道:“陛下英明,这是理所当然的,我没有什么说的。”
对方摇头,“没有什么说的可不行……你还要协助均田才行,毕竟你现在在安南颇有名望!”
张东怔了怔,为难道:“草民,草民愿意,只是,只是我现在以什么身份,只怕不方便……”
对面之人哈哈大笑,“什么身份,你看看这个就行了。”
说着,他把一封书信递给了张东。
张东接在手里,展开之后,看了又看,面色渐渐惊骇起来。
“这,这真是,真是太师写的?”
对面的年轻人呵呵一笑,“怎么?你还不信!也不知道你什么福气,太师竟然认了你这个侄子!你说说,你怎么不说是太师的儿子啊?”
张东嘿嘿一笑,“我可不是想说来的,就怕我爹知道了打我屁股!”
对面的年轻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竟然伸出手,跟张东握在了一起。
“我叫胡俨,算是太师执导过的学生,奈何他老人家没有正式收下我,不如你运气好,我这次过来,就是想了解一下安南的均田情况,少不得要麻烦张兄,辛苦你了!”
张东怔了怔,他还不知道胡俨是谁,这时候张玉突然道:“我好想看过大人的文章……您,您是驸马吧?”
这一句话,可把张东吓坏了,他连忙抽手,开玩笑……他怎么敢和驸马爷相提并论啊!
哪知道胡俨的手劲十足,竟然挣脱不了。
“张兄,你都是太师侄子了,你不会不知道这个身份有多尊贵吧?再说了,咱们和衷共济,要一起联手,才能把事情办好!”
张东终归于无言以对,只能点头答应。
派胡俨过来,也是深思熟虑的。
像钱唐那个级别的,过来了就必须大刀阔斧,没什么好说的。
胡俨年轻,虽然和公主订婚,但却没有成亲,地位不算太高。但是他作为一个学者,十分踏实肯干,懂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属于张希孟也比较赏识的年轻人。
让他过来,也是理所当然。
双方互相通气之后,胡俨立刻意识到了问题,安南这个国家,老百姓确实太苦了……按理说这里水热条件极好,产出也算不少,老百姓应该能过得很好。
但是对不起,自从安南自立以来,就总是处于战乱之中。
自己打,和外人打,元朝三次进攻,安南勉强抵抗,付出了巨大代价,总算保住了国家,但是安南却没有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反而继续向南,对占城发动攻势,北边挨了揍,跑南边找补。
这个思路也是绝了。
国家时刻处于战乱之中,老百姓一刻不得安生。
安南还推行世兵,这么大的国家,一次动员出十二万人,简直让人咋舌。
胡俨了解情况之后,立刻制定了相应的方略,支持均田,但同时要降低税赋,把田赋定在百分之十,除此之外,再也没有额外的税收。
这条命令下去,安南就不是沸腾了,而是直接炸锅了,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最先完成均田的清化百姓,唱着歌,跳着舞,把税粮送到了张东的军营中。
这个举动,简直把人都看傻了,还有乐颠颠去交税的,这是什么乐事吗?
还真就是乐事,过去一半的收成要交上去,除此之外,还要供养地方豪强地主,层层叠叠,老百姓连三成收成都保不住,哪里来的热情。
现在可不一样了,自己能留下了九成,这个账谁都能算得清楚。
他们如此兴奋,完完全全,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
还没等明军过来,各地就有军户牵头,组成民兵,丈量土地,只等明军过来,就可以大功告成。
因为胡俨还颁布了一条命令,均田之后,得到土地,就废除所谓的世兵……所有百姓,全都一样。
就算是世兵子弟,也能入学,参加考试,成为官吏。
在大明,能进入军中,那是一步登天。可是在安南,作为世兵,却是凄惨无比,被人鄙视的行业,属于贼配军。大宋正统在安南了。
有了这一条命令,数量众多世兵子弟,完完全全,站在了大明这一边,短短时间之内,就有三分之一的安南土地,落实了均田。
而安南的贵胄,也是惶恐惊骇到了极点……他们聚集在升龙府,聚拢了超过十万兵马,准备决一死战!
对面的明军也做好了准备,张东麾下三百多人,王弼调集了八千五百人,双方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
可是在他们的身后,有足足二十万民夫,这二十万人后面,还有百万百姓,声势浩大,支持此次行动!
“我以为此战,我们必胜!”胡俨握紧了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