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后,朱元璋着戎装,披黄袍,配长剑,昂然长立,面向崖山……在老朱身后,包括此行文武诸臣,鸿儒名宿,军中将士,岭南百姓,参与之众,多达两万余人。
恐怕是自一百年前的崖山之战到如今,这里聚集人员最多的一次。
旌旗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鼓角密布,气象森严。
除了在陆地上,海湾之中,尚有大船三十艘,由俞通海率领,船头一样摆满了牛羊祭品。
张希孟身为此地文官之首,一身绯红的官服,头戴梁冠,手持笏板,侧立在朱元璋身边。
海风吹拂之下,衣带飘摇,端的有种站立在潮头,中流击水的气象。
经过了这些天的酝酿和讨论,事情也终于有了个结论。
宋亡于内忧外患,内忧甚于外患。
虽然于亡国之时,也有几分悲壮慷慨,值得纪念,但仍不能不批判。
宋厚待士人,刻薄百姓。亡国之时,只余一群为了自身利益鼠目寸光的士大夫,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并不能同宋室一心,没有百姓支持,是宋亡的根本所在!
悼宋之亡,反思得失,君王柄国,当以亿兆黎民为先,切实为民谋利。保障百姓田亩,使民足食,广兴学堂,使民受教,发展百业,使民富足……凝聚万民之心,则江山永固,社稷长兴。
均田之外,不使豪强窃据土地,不使士绅霸占乡土,不使宗族牢笼百姓……君王,百官,百姓……不许有缙绅隔绝官民,天子不失民,方为天子,百姓不失君王,方得庇护。君天下者,至公!窃据乡土者,名为乡亲,实为蠹虫,不可不察。
广兴学,开科举,官吏一体,上下通畅,则流水不腐,亿兆黎民,聪明才智之士,皆有为国效力之机。国乃君王之国,国乃万民之家。
……
总计差不多二十多条,罗列下来,构成了这一次大讨论的核心。
其实很显然,这些内容,还有不少没有说透的地方,很多东西,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具体的落实方案,大约就是个原则。
可仅仅是原则,就已经惊天动地,石破天惊了。
在人群之中的刘三吾等人,心里头砰砰乱跳,连日的辩论,让他们身心俱疲,不堪重负。他们苦心捍卫的孔孟之道,在这一刻,算是瓦解冰消了。
取而代之的是张希孟倡导的“民本”主张,而此民本已经和儒家的民本,大相径庭……儒家的民本是说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要对百姓好,以民为本。本质上还是一种说教。
而张希孟的民本,则是民为国家根本,在这个基础上,百姓享有田亩,教育等等权利,作为国家一份子,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运行当中。
化被动为主动,地位自是迥然不同。
再有仔细推究,就会发现张希孟的这套主张,对天子实则提出了一大堆的要求,绝不是简单的天人感应,随便吓唬皇帝那么简单,全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些主张,也就是在开国的时候,可以摆弄,而且也就是遇上了朱元璋这么个勤政爱民的特例。
其实朱元璋也考虑过,这么弄下去,后代子孙还能不能驾驭天下,会不会威福下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向,子孙后代,就不会出现昏聩无能之辈吗?
如果如少帝一般,崖山蹈海,岂不是更加凄凉?
历史上朱元璋担心子孙胡乱折腾,就曾经赋予六科封驳之权,为的就是遏制天子胡为。
如今看来,也不过是稍微加了点保险罢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张希孟的这一番操作,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放在两千年的历史上,估计都找不到第二个了。
毫无疑问,这是朱元璋的高光时刻,更是张希孟的成功。
“奉酒!”
张希孟高声大喊。
朱元璋依次将三杯水酒,洒落天地之间。
“奉祭品!”
拱卫司的兵丁依次摆上祭品,船头上的水兵也行动起来,将牛羊投入海中。
“上香!”
朱元璋将指头粗的三根香插入香炉。
这些做好之后,终于到了最让人期待的时刻,朱元璋的手里,捧着一篇从张希孟那里接过来的祭文,准备宣读。
大家伙都在伸长了脖子,尤其是前面的人,更是恨不得扑上来,好好看看老朱到底写的什么玩意。
毕竟赵宋已经被骂得狗血淋头,在这时候,你还能写出什么东西来?
刨坟掘墓吗?
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掀开祭文之后,第一个提到的竟然是陈胜吴广,“……自大泽乡首举义旗以来,历代豪杰,不平则鸣,中原义士,不曾断绝……宋室天子,终结五代乱世,治世有功,不抑兼并,民生困苦,百多年间,起义之人,不可胜计。”
“又有靖康之后,金人踏践中原,山河破碎,百姓遭劫……虽山野之人,草莽义士,亦愤然起兵,抗拒胡虏,梁山张荣,缩头湖大捷,天下扬名。朝野上下,皆有不屈忠魂。无奈赵宋屈膝媾和,一败再败,以至于蒙古南下,赵宋社稷,断绝崖山。”
“然则宋室虽败,人心不死……”
朱元璋说到了这里,声音陡然提高,能临近的诸臣也都吓了一跳,关键的东西要来了,他们听的就是这个!
“福建民人陈吊眼,于至元十七年起兵抗元,兵马一度多达十万,天下震动。前一年正是崖山之败,宋室灭亡之时,次年便有百姓起兵抗元,谁言华夏亡国?”
众人听到这里,悚然心惊,崖山亡的是赵宋江山,并非华夏天下。
这个立意着实绝了!
“至元二十年,福建百姓黄华举兵起义,浙东提刑吴姓者,亦举兵响应,广东之地,有义士欧南喜,黎德,亦竖起大旗……至元二十四年,钟明亮起义,兵马一度达到二十万之众,元廷震恐……元贞二年,赣州百姓刘季起义,元仁宗皇庆元年,宁都蔡五九起义……英宗至治元年,陕西百姓起义……至元四年,袁州僧人彭莹玉,门徒周子旺起义!至正八年,方国珍起义!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起义!至正十二年,濠州人郭子兴起义!同年,濠州人朱重八,后改元璋,投身义军,反抗暴元!”
说到这里,朱元璋略停顿,再看下面的群臣,无不惊骇!
至于刘三吾等人,更是张大了嘴巴,久久不敢闭上。
这,这话也是一个君王能说的?
“自元军南下中原以来,天下义士,前赴后继,如点点星火,未曾断绝!以至于终有红巾起义,元廷风雨飘摇。元璋身为义军首领,至崖山之前,面对宋室亡国之地,祭告天地山海,赵宋亡国,华夏未亡,宋天子可死,士大夫可降,华夏之民不可辱,华夏之志不可夺!”
“英雄豪杰,前赴后继,抗争不绝,终于今日之成就,元廷覆灭在即,正是华夏重兴之日!”
“元璋于此,祭告天地,缅怀过往,振奋人心。他日必定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矢志不渝,此心如铁!”
老朱说到这里,人群当中,丁普郎,傅友德,李普胜,邹普胜,这几个人早就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彭祖师,周师兄,诸位师兄,在天之灵,可以告慰!”
其余濠州红巾,淮西将士,同样纷纷单膝点地,也哭了出来。
值了!
他们总算没有跟错人!
在这一群人当中,有個手上带着镣铐的汉子,他默默看着前方的朱元璋,沉吟再三,竟然也跪下了,他叫张定边!
姓朱的,你他娘的太会说话了,老子不得不跪!
朱元璋这篇祭文,着实超越了前面的几篇。虽然看得出来,思想脉络,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前面就提到华夏真意在于不屈之志。
但是直到这篇祭文一出,才彻底向天下人宣告,朱元璋承袭的不是赵宋的法统,也不是什么元廷的法统。
他承袭的是一直以来,华夏百姓的不屈抗争……尤其是元朝以来,宋室虽然灭亡,可人心不死,华夏不亡。
所有元廷皇帝,每个人都面临起义,几万,几十万……这些在史书上不起眼的匪人,最终酝酿出惊天动地的红巾大起义。
元廷铁蹄,能打败宋室,能降服士大夫,唯独奈何不了人心。
正是靠着这股气,才有了今天!
咱要立国称帝,也不是靠着士大夫拥护,更不是靠着你们的妙笔生花,辩经论证正统。
咱靠的就是亿兆黎民,靠的是不屈斗志!
到了这一刻,刘三吾这才真正明白过来,朱元璋并不需要士人的拥戴,双方再也不是合作的关系。
或者说从这一刻开始,士人这个说法,就可以烟消云散了。
剩下的,只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寻常官吏而已。
真的不甘心啊!
怎么会这样?
要不干脆一走了之算了,做个闲云野鹤,终老山林……他刚刚冒出这个念头,冷不防,数万军民齐声高呼万岁,声震云霄,海波荡漾。
刘三吾膝盖弯曲,不得不跪……用尽力气,高呼万岁,竟然比其他人声音还要响亮几分。
恐怕是自一百年前的崖山之战到如今,这里聚集人员最多的一次。
旌旗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鼓角密布,气象森严。
除了在陆地上,海湾之中,尚有大船三十艘,由俞通海率领,船头一样摆满了牛羊祭品。
张希孟身为此地文官之首,一身绯红的官服,头戴梁冠,手持笏板,侧立在朱元璋身边。
海风吹拂之下,衣带飘摇,端的有种站立在潮头,中流击水的气象。
经过了这些天的酝酿和讨论,事情也终于有了个结论。
宋亡于内忧外患,内忧甚于外患。
虽然于亡国之时,也有几分悲壮慷慨,值得纪念,但仍不能不批判。
宋厚待士人,刻薄百姓。亡国之时,只余一群为了自身利益鼠目寸光的士大夫,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并不能同宋室一心,没有百姓支持,是宋亡的根本所在!
悼宋之亡,反思得失,君王柄国,当以亿兆黎民为先,切实为民谋利。保障百姓田亩,使民足食,广兴学堂,使民受教,发展百业,使民富足……凝聚万民之心,则江山永固,社稷长兴。
均田之外,不使豪强窃据土地,不使士绅霸占乡土,不使宗族牢笼百姓……君王,百官,百姓……不许有缙绅隔绝官民,天子不失民,方为天子,百姓不失君王,方得庇护。君天下者,至公!窃据乡土者,名为乡亲,实为蠹虫,不可不察。
广兴学,开科举,官吏一体,上下通畅,则流水不腐,亿兆黎民,聪明才智之士,皆有为国效力之机。国乃君王之国,国乃万民之家。
……
总计差不多二十多条,罗列下来,构成了这一次大讨论的核心。
其实很显然,这些内容,还有不少没有说透的地方,很多东西,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具体的落实方案,大约就是个原则。
可仅仅是原则,就已经惊天动地,石破天惊了。
在人群之中的刘三吾等人,心里头砰砰乱跳,连日的辩论,让他们身心俱疲,不堪重负。他们苦心捍卫的孔孟之道,在这一刻,算是瓦解冰消了。
取而代之的是张希孟倡导的“民本”主张,而此民本已经和儒家的民本,大相径庭……儒家的民本是说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要对百姓好,以民为本。本质上还是一种说教。
而张希孟的民本,则是民为国家根本,在这个基础上,百姓享有田亩,教育等等权利,作为国家一份子,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运行当中。
化被动为主动,地位自是迥然不同。
再有仔细推究,就会发现张希孟的这套主张,对天子实则提出了一大堆的要求,绝不是简单的天人感应,随便吓唬皇帝那么简单,全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些主张,也就是在开国的时候,可以摆弄,而且也就是遇上了朱元璋这么个勤政爱民的特例。
其实朱元璋也考虑过,这么弄下去,后代子孙还能不能驾驭天下,会不会威福下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向,子孙后代,就不会出现昏聩无能之辈吗?
如果如少帝一般,崖山蹈海,岂不是更加凄凉?
历史上朱元璋担心子孙胡乱折腾,就曾经赋予六科封驳之权,为的就是遏制天子胡为。
如今看来,也不过是稍微加了点保险罢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张希孟的这一番操作,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放在两千年的历史上,估计都找不到第二个了。
毫无疑问,这是朱元璋的高光时刻,更是张希孟的成功。
“奉酒!”
张希孟高声大喊。
朱元璋依次将三杯水酒,洒落天地之间。
“奉祭品!”
拱卫司的兵丁依次摆上祭品,船头上的水兵也行动起来,将牛羊投入海中。
“上香!”
朱元璋将指头粗的三根香插入香炉。
这些做好之后,终于到了最让人期待的时刻,朱元璋的手里,捧着一篇从张希孟那里接过来的祭文,准备宣读。
大家伙都在伸长了脖子,尤其是前面的人,更是恨不得扑上来,好好看看老朱到底写的什么玩意。
毕竟赵宋已经被骂得狗血淋头,在这时候,你还能写出什么东西来?
刨坟掘墓吗?
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掀开祭文之后,第一个提到的竟然是陈胜吴广,“……自大泽乡首举义旗以来,历代豪杰,不平则鸣,中原义士,不曾断绝……宋室天子,终结五代乱世,治世有功,不抑兼并,民生困苦,百多年间,起义之人,不可胜计。”
“又有靖康之后,金人踏践中原,山河破碎,百姓遭劫……虽山野之人,草莽义士,亦愤然起兵,抗拒胡虏,梁山张荣,缩头湖大捷,天下扬名。朝野上下,皆有不屈忠魂。无奈赵宋屈膝媾和,一败再败,以至于蒙古南下,赵宋社稷,断绝崖山。”
“然则宋室虽败,人心不死……”
朱元璋说到了这里,声音陡然提高,能临近的诸臣也都吓了一跳,关键的东西要来了,他们听的就是这个!
“福建民人陈吊眼,于至元十七年起兵抗元,兵马一度多达十万,天下震动。前一年正是崖山之败,宋室灭亡之时,次年便有百姓起兵抗元,谁言华夏亡国?”
众人听到这里,悚然心惊,崖山亡的是赵宋江山,并非华夏天下。
这个立意着实绝了!
“至元二十年,福建百姓黄华举兵起义,浙东提刑吴姓者,亦举兵响应,广东之地,有义士欧南喜,黎德,亦竖起大旗……至元二十四年,钟明亮起义,兵马一度达到二十万之众,元廷震恐……元贞二年,赣州百姓刘季起义,元仁宗皇庆元年,宁都蔡五九起义……英宗至治元年,陕西百姓起义……至元四年,袁州僧人彭莹玉,门徒周子旺起义!至正八年,方国珍起义!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起义!至正十二年,濠州人郭子兴起义!同年,濠州人朱重八,后改元璋,投身义军,反抗暴元!”
说到这里,朱元璋略停顿,再看下面的群臣,无不惊骇!
至于刘三吾等人,更是张大了嘴巴,久久不敢闭上。
这,这话也是一个君王能说的?
“自元军南下中原以来,天下义士,前赴后继,如点点星火,未曾断绝!以至于终有红巾起义,元廷风雨飘摇。元璋身为义军首领,至崖山之前,面对宋室亡国之地,祭告天地山海,赵宋亡国,华夏未亡,宋天子可死,士大夫可降,华夏之民不可辱,华夏之志不可夺!”
“英雄豪杰,前赴后继,抗争不绝,终于今日之成就,元廷覆灭在即,正是华夏重兴之日!”
“元璋于此,祭告天地,缅怀过往,振奋人心。他日必定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矢志不渝,此心如铁!”
老朱说到这里,人群当中,丁普郎,傅友德,李普胜,邹普胜,这几个人早就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彭祖师,周师兄,诸位师兄,在天之灵,可以告慰!”
其余濠州红巾,淮西将士,同样纷纷单膝点地,也哭了出来。
值了!
他们总算没有跟错人!
在这一群人当中,有個手上带着镣铐的汉子,他默默看着前方的朱元璋,沉吟再三,竟然也跪下了,他叫张定边!
姓朱的,你他娘的太会说话了,老子不得不跪!
朱元璋这篇祭文,着实超越了前面的几篇。虽然看得出来,思想脉络,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前面就提到华夏真意在于不屈之志。
但是直到这篇祭文一出,才彻底向天下人宣告,朱元璋承袭的不是赵宋的法统,也不是什么元廷的法统。
他承袭的是一直以来,华夏百姓的不屈抗争……尤其是元朝以来,宋室虽然灭亡,可人心不死,华夏不亡。
所有元廷皇帝,每个人都面临起义,几万,几十万……这些在史书上不起眼的匪人,最终酝酿出惊天动地的红巾大起义。
元廷铁蹄,能打败宋室,能降服士大夫,唯独奈何不了人心。
正是靠着这股气,才有了今天!
咱要立国称帝,也不是靠着士大夫拥护,更不是靠着你们的妙笔生花,辩经论证正统。
咱靠的就是亿兆黎民,靠的是不屈斗志!
到了这一刻,刘三吾这才真正明白过来,朱元璋并不需要士人的拥戴,双方再也不是合作的关系。
或者说从这一刻开始,士人这个说法,就可以烟消云散了。
剩下的,只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寻常官吏而已。
真的不甘心啊!
怎么会这样?
要不干脆一走了之算了,做个闲云野鹤,终老山林……他刚刚冒出这个念头,冷不防,数万军民齐声高呼万岁,声震云霄,海波荡漾。
刘三吾膝盖弯曲,不得不跪……用尽力气,高呼万岁,竟然比其他人声音还要响亮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