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之二是,国库的空虚,光复十一年至今,朝廷首次出现了财政赤字,若不是百里无忌灵机一动,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搜刮”了一番民间资财,恐怕明军最多只能支撑到灭亡阻卜,就再无南下之力。
正是因为“贱卖”阻卜、西州回鹘的土地,才使得明军有足够的粮饷、军械南下,但这一切,也就到此为止了。
不是明国百姓不愿再认购债券,而是经前一次“搜刮”之后,民间的浮财已经取得差不多了,就算是再发行债券,效果远不可能如上一次那么好。
况且,与民生息的道理,百里无忌自然明白。
原因之三,一下子囊括了阻卜、西州回鹘、吐蕃的疆土,各民族之间需要融合,民族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将生出无休无止的争执,这需要大量的明国官员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疏通,而这一切需要时间,很长的时间。
原因之四,大理国地势不适合骑兵及火炮作战,阡陌纵横的水路根本无法令明军迅速推进,其不同于阻卜大漠和吐蕃的草原,骑兵特别是铁骑兵,根本不适合在其疆土内作战。要向攻伐大理,所能依仗的唯有步兵,如弓弩兵、刀盾兵等兵种,而明国已经淘汰了弓弩兵,也就只能依仗火枪兵了。
鉴于这四个原因,百里无忌本打算无限期地搁置攻伐大理的日期,用五年的时间,来磨合明国各民族。
同时再次积累国力,以备来日一举拿下大理。
但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改变了百里无忌的构想。
光复十三年元月下旬。两队出乎意料的使者来到了金陵府。
这两队使者来自同一个国度——大理国。
两队使者一明一暗。
明的一队代表着大理国皇帝,其阵容硕大,单车辆就有百乘。装载了大量的奇珍异宝,随行人员数百人。使者携国书至金陵,致书明国朝廷,请求通好。
而暗的一队使者仅三人,并无携带一分一毫,却代表着大理国朝廷实际掌控权力的豪族高氏,其只携带一物——地图。
大理国宰相、岳侯高方亲笔书信,信上意思,只要明国出兵相助。册封其为大理王,他愿意联合大理三十七部逼段思聪退位,到时,他将降帝为王,归附明国羽翼之下。但明国不得在大理国驻兵,大理国官员皆由其任命。
当百里无忌先后接见了这两拨使者之后,陷入了两难境地。
这对于明国来说其实是好事,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明国西面唯一一个独立势力。
但正因为如此,突如其来的好事,令百里无忌反而有些措手不及。
这两方势力的任何一方得到明国的帮助。有明国做后盾,都将稳操胜券。但这两者都有利弊,如果百里无忌选择段思聪。那么明国将得到一个忠诚的盟友,而明国将无法在段氏被推翻之前出兵占领,这有违道义。
如果百里无忌选择高方,那么明国将得到第九个藩国,但按高方的要求,明国将无法派兵进驻,说到底,也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藩国,最多不过是每年的岁贡。再无别的诉求可提。
这两者对百里无忌而言,都不合心意。但在目前明国无力西征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策。
百里无忌由此垂询了徐世铭等人的看法。
对此。徐世铭的意见是选择高方,因为高方此时已经执掌着大理七成以上的实力,只要明国展露出态度,或者派兵在两国边境囤驻,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让高方逼段思聪退位,从而明国几乎可以说是不付出任何成本地得到一个藩国,何乐而不为呢?
但孙光宪的意思截然相反,这和其的性格有关,孙光宪坚持名正则言顺,他认为,只有支持段思聪才符合明国的利益,段思聪本就是大理皇帝,只要明国公开支持段思聪,那高方根本无法威胁到他的帝位,由此,明国得到一个铁杆忠诚的盟友,与一个名义上的藩国相比,更为划算。
老谋深算的冯道则打马虎眼,这也符合他的心性,此人习惯做锦上添花或者打落水狗之事,他的意思是,明国短时间既然无法西征,那么就两者都不支持,让他们在大理狗咬狗,明国则作壁上观即可,等他们相互咬个死去活来,国力消耗殆,明国或许可以捡个现成的便宜。
听着这三个老臣完全不同的意见,百里无忌不由得叹息,此三人性格截然不同,追随自己也有先后,百里无忌不怀疑三人的忠诚,特别是徐世铭从巴东时就已经追随。
但这三人的性格、能力无疑有着天生的局限性,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地有着王佐、忠臣和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的念头。
百里无忌特意召来了开封府王朴,想问问他的意见。
数日后,王朴风尘仆仆地赶到金陵府。
在觐见百里无忌,了解了大致情况之后。
王朴反问百里无忌道:“皇上恕罪,臣有一事想问,敢问皇上心中,可曾有攫取大理之意?”
百里无忌心中一喜,王朴果然明白自己心意。
“文伯此言何意?朕取不取大理与眼下两路大理使者有何关联?”
王朴道:“皇上若无意西进攫取大理,臣以为明国应该支持高方。”
百里无忌问道:“为何?”
王朴道:“段思聪大权旁落,高方一族实际已经操控了大理大部,支持高方,明国不过是送了个顺水人情,而得到的是一个藩国,纵然是名义上的,但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一个藩国,已经是捡了个便宜了。”
百里无忌点点头道:“文伯言之有理。那若是朕有意将大理收入囊中呢?”
王朴微微一笑道:“若圣上有意西征,那就暗中同时答应两者,让他们都以为得到了明国的支持,如此必不可能再互相让步,两者必会变得水火不容,直至刀兵相见。”(未完待续)
正是因为“贱卖”阻卜、西州回鹘的土地,才使得明军有足够的粮饷、军械南下,但这一切,也就到此为止了。
不是明国百姓不愿再认购债券,而是经前一次“搜刮”之后,民间的浮财已经取得差不多了,就算是再发行债券,效果远不可能如上一次那么好。
况且,与民生息的道理,百里无忌自然明白。
原因之三,一下子囊括了阻卜、西州回鹘、吐蕃的疆土,各民族之间需要融合,民族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将生出无休无止的争执,这需要大量的明国官员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疏通,而这一切需要时间,很长的时间。
原因之四,大理国地势不适合骑兵及火炮作战,阡陌纵横的水路根本无法令明军迅速推进,其不同于阻卜大漠和吐蕃的草原,骑兵特别是铁骑兵,根本不适合在其疆土内作战。要向攻伐大理,所能依仗的唯有步兵,如弓弩兵、刀盾兵等兵种,而明国已经淘汰了弓弩兵,也就只能依仗火枪兵了。
鉴于这四个原因,百里无忌本打算无限期地搁置攻伐大理的日期,用五年的时间,来磨合明国各民族。
同时再次积累国力,以备来日一举拿下大理。
但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改变了百里无忌的构想。
光复十三年元月下旬。两队出乎意料的使者来到了金陵府。
这两队使者来自同一个国度——大理国。
两队使者一明一暗。
明的一队代表着大理国皇帝,其阵容硕大,单车辆就有百乘。装载了大量的奇珍异宝,随行人员数百人。使者携国书至金陵,致书明国朝廷,请求通好。
而暗的一队使者仅三人,并无携带一分一毫,却代表着大理国朝廷实际掌控权力的豪族高氏,其只携带一物——地图。
大理国宰相、岳侯高方亲笔书信,信上意思,只要明国出兵相助。册封其为大理王,他愿意联合大理三十七部逼段思聪退位,到时,他将降帝为王,归附明国羽翼之下。但明国不得在大理国驻兵,大理国官员皆由其任命。
当百里无忌先后接见了这两拨使者之后,陷入了两难境地。
这对于明国来说其实是好事,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明国西面唯一一个独立势力。
但正因为如此,突如其来的好事,令百里无忌反而有些措手不及。
这两方势力的任何一方得到明国的帮助。有明国做后盾,都将稳操胜券。但这两者都有利弊,如果百里无忌选择段思聪。那么明国将得到一个忠诚的盟友,而明国将无法在段氏被推翻之前出兵占领,这有违道义。
如果百里无忌选择高方,那么明国将得到第九个藩国,但按高方的要求,明国将无法派兵进驻,说到底,也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藩国,最多不过是每年的岁贡。再无别的诉求可提。
这两者对百里无忌而言,都不合心意。但在目前明国无力西征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策。
百里无忌由此垂询了徐世铭等人的看法。
对此。徐世铭的意见是选择高方,因为高方此时已经执掌着大理七成以上的实力,只要明国展露出态度,或者派兵在两国边境囤驻,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让高方逼段思聪退位,从而明国几乎可以说是不付出任何成本地得到一个藩国,何乐而不为呢?
但孙光宪的意思截然相反,这和其的性格有关,孙光宪坚持名正则言顺,他认为,只有支持段思聪才符合明国的利益,段思聪本就是大理皇帝,只要明国公开支持段思聪,那高方根本无法威胁到他的帝位,由此,明国得到一个铁杆忠诚的盟友,与一个名义上的藩国相比,更为划算。
老谋深算的冯道则打马虎眼,这也符合他的心性,此人习惯做锦上添花或者打落水狗之事,他的意思是,明国短时间既然无法西征,那么就两者都不支持,让他们在大理狗咬狗,明国则作壁上观即可,等他们相互咬个死去活来,国力消耗殆,明国或许可以捡个现成的便宜。
听着这三个老臣完全不同的意见,百里无忌不由得叹息,此三人性格截然不同,追随自己也有先后,百里无忌不怀疑三人的忠诚,特别是徐世铭从巴东时就已经追随。
但这三人的性格、能力无疑有着天生的局限性,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地有着王佐、忠臣和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的念头。
百里无忌特意召来了开封府王朴,想问问他的意见。
数日后,王朴风尘仆仆地赶到金陵府。
在觐见百里无忌,了解了大致情况之后。
王朴反问百里无忌道:“皇上恕罪,臣有一事想问,敢问皇上心中,可曾有攫取大理之意?”
百里无忌心中一喜,王朴果然明白自己心意。
“文伯此言何意?朕取不取大理与眼下两路大理使者有何关联?”
王朴道:“皇上若无意西进攫取大理,臣以为明国应该支持高方。”
百里无忌问道:“为何?”
王朴道:“段思聪大权旁落,高方一族实际已经操控了大理大部,支持高方,明国不过是送了个顺水人情,而得到的是一个藩国,纵然是名义上的,但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一个藩国,已经是捡了个便宜了。”
百里无忌点点头道:“文伯言之有理。那若是朕有意将大理收入囊中呢?”
王朴微微一笑道:“若圣上有意西征,那就暗中同时答应两者,让他们都以为得到了明国的支持,如此必不可能再互相让步,两者必会变得水火不容,直至刀兵相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