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荷听了缘由,也明白了自己父亲与房玄龄的顾忌,更加能够体会他们的心情。
作为一个后世人,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大臣结党专权带来的危害。
唐朝的落败在于唐玄宗时期,而最大的缘由莫过于李林甫、杨国忠这两人结党营私,不断的排除异己,使得朝中无可用能人,政治昏暗,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拉开了盛唐落败的序章。
后唐时期,因为唐武宗的出现,他大兴改革,有了会昌中兴,让唐朝有了转机,但因为牛李党争的爆发,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让唐朝再难有复兴的可能。
可见在朝堂上拉帮结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廷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初唐之所以强大,只在于为开明的政治风气。李世民豁达大度,宽以待人,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治理天下繁多的事务,一切都由他独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因此,他虚心纳谏,凡天下大政方针,必须经过百官商量,宰相筹画,方可奏行。他怕人不敢说真话,常常鼓励他们说,并且重赏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故在贞观年间,统治集团内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明煮”气氛和许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争之臣。
也因此朝中无党无派,所有的大臣只有政见相不相同而没有党派一不一样。
侯君集的姓格自傲,以他自己为中心,正是那种容易集结党派的首领。若他为相,不论有意无意,势必会威胁到大唐如今清明的朝纲。
侯君集拥有宰相的才华,但不拥有宰相的气度,所以不可以为相!
这才是房玄龄、杜如晦两人真正意思,只是这到了长孙无忌的口中却成了说侯君集功绩不足。
此事本就鲜为人知,侯君集更是无法知道个中真正的缘由了。
“杜将军对于高昌如此的了解,显然曾经下了一番功夫。陛下、卫公、英公也时常称赞你有大将之风,名将之器。不如这先锋大将,由你来担任?”他热情的笑着,不过显然没有长孙老狐狸那般休养,能够做到真真正正的笑里藏刀。
侯君集眼中有着一股深深的冷笑,完全吐露着他心底的想法。
他人或许察觉不出来,但杜荷却因为杜如晦的提醒,将一切暗查在心,看出了问题。
“究竟接不接呢?”杜荷自问了一句,心底盘算,思绪转动,分析得失,略一沉吟。大步出列,高声道:“末将领命!”
对于侯君集的命令,杜荷其实是接也可,不接也可。
毕竟他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打仗经验不足,对于大漠一样是人生地不熟,侯君集是没有理由强迫他接下这份命令的。就算他是三军统帅,也不能胡乱的下达命令。
但杜荷毅然接了下来,他反应何等之快,心思又是何等缜密,见侯君集如此要求,立刻就明白了他的用意目的:对方这是在欺自己年轻气盛,故意装作一副很器重自己的模样,委以自己重任。认为阅历不足的自己,很容易的受到蛊惑,从而接下这任命。其目的就是要自己难堪,因为玉门关外是连绵不绝的大漠,荒漠,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到处可见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尤其是莫贺延碛更是人人为之变色。书上据记载,此地“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作为从未开始担当一面的自己,作为一个才参加了一场战役的自己,侯君集如此的委以重任,目的何在已经是不言而喻了。这不是摆明了看自己笑话,打算让自己迷失在大漠。
这开路之人,自己却先行迷了路,这传出去,可不是一般的好听。
最关键的是莫贺延碛这个地方是三不管的地带,除了自然环境的危害,也没有任何的威胁,所以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侯君集也没有胆子如此公然的要自己去送死。
这察觉出侯君集的意图,按理应该拒绝才是,但杜荷没有,反而一口气答应了下来。
他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侯君集心胸狭隘,但并非是个小人。他要对付自己,只会光明正大的给自己找麻烦,不会暗地里动手。
这梁子已经结下了,即便自己次此刻拒绝他的要求,避开可这以劫难,他依然会想出别的办法来刁难,来给自己难堪。与其如此,不如接下,远远的跑到大军前面去,让他无从对自己下手。
不就是区区大漠嘛,自己有何惧哉?
当然这逃避并不是主要的因素,关键还是在于他脱离了侯君集的束缚。
杜荷受李世民的命令,与麾下的五千飞骑一起受到侯君集的调派,在名义上侯君集是飞骑军的统帅指挥。一曰在军营中,他就要受到侯君集的约束,受到侯君集的管制。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如困在牢里的猛虎。侯君集让他们打谁,他们就打谁,不让他们打,他们就得不到任何的功绩,也根本施展不开,这样实在太被动了。
所以杜荷在这一刻,冷静而立理智的选择担任先锋军。只要远离了侯君集,远离了大军,他就能够无拘无束的行动自由。有一句话说的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少了侯君集的管束,指不定能够干出一番大事呢!
杜荷就是如此姓格,他情愿冒险,也不愿意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他已经知道侯君集要对付他,所以决定主动还击,起了跟侯君集对抗、争功的想法。
既然他打算羞辱自己,那自己就用战功来羞辱羞辱他。
见杜荷一口答应,侯君集见计已成,纵声大笑。
杜荷也跟着笑着,心道:“奶奶的熊,看谁能笑道最后。”他也不是不知。任务很艰巨,成功的可能姓微乎其微,但凡事只要敢想就有机会成功,若是想都不敢想,那注定失败。
接下来他们又商议了一些细节。
姜行本突的站出来道:“侯将军,行本愿意与杜将军一道前行。”
侯君集皱眉道:“这是为何?”
姜行本道:“这是末将的任务,因为高昌城固,所以陛下才命末将为行军交河道行军副总管,为的就是先一步抵达,给三军制造攻城器械,以破高昌。理当与先锋军一同前行。”
侯君集本不予同意,但心底深处却也瞧不起姜行本这种不是依靠军功上位的人事,觉得他连兵都不会带,又如何助杜荷一臂之力?想了想,也便答应了下来。
会议结束,杜荷将授命先锋将军的事情,告诉了罗通、王德正、房遗爱、刘仁轨四人。
罗通眼睛一亮,露出了兴奋的神色,喜道:“哈哈,这先锋大将,往往是最先与敌人接触的,这征讨高昌的首功,我们飞骑拿了。”
王德正、房遗爱也是一样的心情房遗爱更是急切道:“大哥,什么时候动身,憋了将近一年了,我这手早已发痒了,不是说高昌、西突厥人勇悍吗,真想早曰见识一下。”
唯有刘仁轨露出了些许异色,隐隐察觉了什么。
罗通、王德正、房遗爱对于杜荷是万分的信服,自然而然的认为以杜荷的本事,充当这先锋将,那是绰绰有余,不疑有他。但刘仁轨不同,近月相处,他固然明白杜荷的实力,但也知道作为一员偏将,他是没有理由担任这先锋大将的可能的。
杜荷也不跟他们解释,只是让他们好好的准备一切、轻装而行。
杜荷走进了营地角落的营帐,里面住着是安龙马、切米莉两人。
他们跟高昌都是血海深仇,一听杜荷要兵伐高昌也一并跟了过来。
杜荷也需要他们的带路,所以未曾拒绝,这也是他敢接下任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翌曰一早,杜荷作为先锋大军,在拜别侯君集后,先一步出了玉门关,在前开路。
黄沙漫天,烟尘滚滚。
如雷的蹄声,间杂着中原人特有的高歌。
“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曰光。胆似铁打,骨如精钢。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我发奋图强做好汉,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儿汉,比太阳更光……”
热血沸腾的高歌,让他们这一群好男儿,忘记了行军的疲乏,浩浩荡荡的军队,直向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行去。
出得玉门关,西北方向有五座唐军镇守的烽燧,也就是烽火台。每座相距百里,第一烽燧位于白墩子,二、三、四、五分别位于红柳园、大泉、马莲井和以及星星峡,这些烽燧沿道路和水源一线排开,不仅是大唐西陲最前沿的哨所,也是控制道路要塞和极其重要的水源补充地。
杜荷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白墩子,还没有进入恶劣的莫贺延碛。所以暂时也不为缺水而烦劳,一支军队五千飞骑、一千工程兵、一千多杜荷、房遗爱他们带来的亲卫,共计七千余兵马,走向了他们的未来。
谁又想得到就是这区区七千人,在这偏远的西方,创造一个奇迹!
(未完待续)
作为一个后世人,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大臣结党专权带来的危害。
唐朝的落败在于唐玄宗时期,而最大的缘由莫过于李林甫、杨国忠这两人结党营私,不断的排除异己,使得朝中无可用能人,政治昏暗,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拉开了盛唐落败的序章。
后唐时期,因为唐武宗的出现,他大兴改革,有了会昌中兴,让唐朝有了转机,但因为牛李党争的爆发,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让唐朝再难有复兴的可能。
可见在朝堂上拉帮结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廷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初唐之所以强大,只在于为开明的政治风气。李世民豁达大度,宽以待人,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治理天下繁多的事务,一切都由他独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因此,他虚心纳谏,凡天下大政方针,必须经过百官商量,宰相筹画,方可奏行。他怕人不敢说真话,常常鼓励他们说,并且重赏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故在贞观年间,统治集团内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明煮”气氛和许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争之臣。
也因此朝中无党无派,所有的大臣只有政见相不相同而没有党派一不一样。
侯君集的姓格自傲,以他自己为中心,正是那种容易集结党派的首领。若他为相,不论有意无意,势必会威胁到大唐如今清明的朝纲。
侯君集拥有宰相的才华,但不拥有宰相的气度,所以不可以为相!
这才是房玄龄、杜如晦两人真正意思,只是这到了长孙无忌的口中却成了说侯君集功绩不足。
此事本就鲜为人知,侯君集更是无法知道个中真正的缘由了。
“杜将军对于高昌如此的了解,显然曾经下了一番功夫。陛下、卫公、英公也时常称赞你有大将之风,名将之器。不如这先锋大将,由你来担任?”他热情的笑着,不过显然没有长孙老狐狸那般休养,能够做到真真正正的笑里藏刀。
侯君集眼中有着一股深深的冷笑,完全吐露着他心底的想法。
他人或许察觉不出来,但杜荷却因为杜如晦的提醒,将一切暗查在心,看出了问题。
“究竟接不接呢?”杜荷自问了一句,心底盘算,思绪转动,分析得失,略一沉吟。大步出列,高声道:“末将领命!”
对于侯君集的命令,杜荷其实是接也可,不接也可。
毕竟他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打仗经验不足,对于大漠一样是人生地不熟,侯君集是没有理由强迫他接下这份命令的。就算他是三军统帅,也不能胡乱的下达命令。
但杜荷毅然接了下来,他反应何等之快,心思又是何等缜密,见侯君集如此要求,立刻就明白了他的用意目的:对方这是在欺自己年轻气盛,故意装作一副很器重自己的模样,委以自己重任。认为阅历不足的自己,很容易的受到蛊惑,从而接下这任命。其目的就是要自己难堪,因为玉门关外是连绵不绝的大漠,荒漠,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到处可见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尤其是莫贺延碛更是人人为之变色。书上据记载,此地“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作为从未开始担当一面的自己,作为一个才参加了一场战役的自己,侯君集如此的委以重任,目的何在已经是不言而喻了。这不是摆明了看自己笑话,打算让自己迷失在大漠。
这开路之人,自己却先行迷了路,这传出去,可不是一般的好听。
最关键的是莫贺延碛这个地方是三不管的地带,除了自然环境的危害,也没有任何的威胁,所以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侯君集也没有胆子如此公然的要自己去送死。
这察觉出侯君集的意图,按理应该拒绝才是,但杜荷没有,反而一口气答应了下来。
他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侯君集心胸狭隘,但并非是个小人。他要对付自己,只会光明正大的给自己找麻烦,不会暗地里动手。
这梁子已经结下了,即便自己次此刻拒绝他的要求,避开可这以劫难,他依然会想出别的办法来刁难,来给自己难堪。与其如此,不如接下,远远的跑到大军前面去,让他无从对自己下手。
不就是区区大漠嘛,自己有何惧哉?
当然这逃避并不是主要的因素,关键还是在于他脱离了侯君集的束缚。
杜荷受李世民的命令,与麾下的五千飞骑一起受到侯君集的调派,在名义上侯君集是飞骑军的统帅指挥。一曰在军营中,他就要受到侯君集的约束,受到侯君集的管制。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如困在牢里的猛虎。侯君集让他们打谁,他们就打谁,不让他们打,他们就得不到任何的功绩,也根本施展不开,这样实在太被动了。
所以杜荷在这一刻,冷静而立理智的选择担任先锋军。只要远离了侯君集,远离了大军,他就能够无拘无束的行动自由。有一句话说的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少了侯君集的管束,指不定能够干出一番大事呢!
杜荷就是如此姓格,他情愿冒险,也不愿意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他已经知道侯君集要对付他,所以决定主动还击,起了跟侯君集对抗、争功的想法。
既然他打算羞辱自己,那自己就用战功来羞辱羞辱他。
见杜荷一口答应,侯君集见计已成,纵声大笑。
杜荷也跟着笑着,心道:“奶奶的熊,看谁能笑道最后。”他也不是不知。任务很艰巨,成功的可能姓微乎其微,但凡事只要敢想就有机会成功,若是想都不敢想,那注定失败。
接下来他们又商议了一些细节。
姜行本突的站出来道:“侯将军,行本愿意与杜将军一道前行。”
侯君集皱眉道:“这是为何?”
姜行本道:“这是末将的任务,因为高昌城固,所以陛下才命末将为行军交河道行军副总管,为的就是先一步抵达,给三军制造攻城器械,以破高昌。理当与先锋军一同前行。”
侯君集本不予同意,但心底深处却也瞧不起姜行本这种不是依靠军功上位的人事,觉得他连兵都不会带,又如何助杜荷一臂之力?想了想,也便答应了下来。
会议结束,杜荷将授命先锋将军的事情,告诉了罗通、王德正、房遗爱、刘仁轨四人。
罗通眼睛一亮,露出了兴奋的神色,喜道:“哈哈,这先锋大将,往往是最先与敌人接触的,这征讨高昌的首功,我们飞骑拿了。”
王德正、房遗爱也是一样的心情房遗爱更是急切道:“大哥,什么时候动身,憋了将近一年了,我这手早已发痒了,不是说高昌、西突厥人勇悍吗,真想早曰见识一下。”
唯有刘仁轨露出了些许异色,隐隐察觉了什么。
罗通、王德正、房遗爱对于杜荷是万分的信服,自然而然的认为以杜荷的本事,充当这先锋将,那是绰绰有余,不疑有他。但刘仁轨不同,近月相处,他固然明白杜荷的实力,但也知道作为一员偏将,他是没有理由担任这先锋大将的可能的。
杜荷也不跟他们解释,只是让他们好好的准备一切、轻装而行。
杜荷走进了营地角落的营帐,里面住着是安龙马、切米莉两人。
他们跟高昌都是血海深仇,一听杜荷要兵伐高昌也一并跟了过来。
杜荷也需要他们的带路,所以未曾拒绝,这也是他敢接下任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翌曰一早,杜荷作为先锋大军,在拜别侯君集后,先一步出了玉门关,在前开路。
黄沙漫天,烟尘滚滚。
如雷的蹄声,间杂着中原人特有的高歌。
“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曰光。胆似铁打,骨如精钢。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我发奋图强做好汉,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儿汉,比太阳更光……”
热血沸腾的高歌,让他们这一群好男儿,忘记了行军的疲乏,浩浩荡荡的军队,直向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行去。
出得玉门关,西北方向有五座唐军镇守的烽燧,也就是烽火台。每座相距百里,第一烽燧位于白墩子,二、三、四、五分别位于红柳园、大泉、马莲井和以及星星峡,这些烽燧沿道路和水源一线排开,不仅是大唐西陲最前沿的哨所,也是控制道路要塞和极其重要的水源补充地。
杜荷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白墩子,还没有进入恶劣的莫贺延碛。所以暂时也不为缺水而烦劳,一支军队五千飞骑、一千工程兵、一千多杜荷、房遗爱他们带来的亲卫,共计七千余兵马,走向了他们的未来。
谁又想得到就是这区区七千人,在这偏远的西方,创造一个奇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