舀盐糖时,姿态徐徐舒展开,轻快灵巧地取用,神情也舒缓。
很?动人。
谢玄英就这么望着她,霎时间,疼痛好像不翼而飞,心口的滚滚热流涌向四肢百骸,胸膛闷闷的,叫他想起幼年随皇帝围猎,有一头小鹿被?圈养得久了,完全不怕人,轻盈地越过侍卫,扑到他身边,用短短茸茸的鹿角撞了他一下。
秋天是石榴成熟的季节。
他的心,是不是也被?砸到了?
“要喝的时候,冲八分满的水。”程丹若满意地调配好比例,将碗放在?旁边的矮柜上,已经收拾好心情,看不出异色,“不用担心,好好休息,明儿早上我再给你诊一回。”
谢玄英慢慢点头,倏而抬首一笑。
霎时间,茅屋陋室也生光,灼灼逼人。
“程姑娘,多谢你。”他说。
程丹若看向他。
夜宿农家,大家都只脱外袍,和衣而卧。他穿着衬里的衫子,衣带系得松,露出领口的一圈肤色。
她:“……不客气。”
看来,今后没事儿千万不能和他夜里独处。
吃不消。
--
翌日清晨,她被?“噼里啪啦”的雨声吵醒了,还未起身,便觉凉意,赶紧披上衣衫下床。
紫苏提热水来,快言快语道:“姑娘,早晨下了好大的雨,老先生说不去山里头了,待雨小些就回济宁。”
程丹若有些吃惊,怕是谢玄英有什么不好,赶紧梳洗出去。
谁想外头,谢玄英正若无其事和晏鸿之?商量:“秋雨连绵,恐怕水位要涨,还是早些启程为好。”
晏鸿之?无奈道:“也只能这样了。唉,黄河秋汛,年年都要紧张一回。”
程丹若仔细听?半天,方才明白原委。
现代人可能感觉不到,但对于?古人而言,防治黄河是重中之?重,每年秋汛,万一降水过多,就有可能突破河防,引发洪水。所以,地方官在?冬季要勘察河道,春季主持疏通河道,修缮堤坝等工作?。
伏秋大汛之?时,更是关键时刻,必要主持河防。
今岁雨水多,济宁地势复杂,一边是黄河,一边是运河,知?府大感头痛,提前征兆民夫,预备加筑堤坝,以防洪水。
至于?为什么不是春季修,是有事耽搁,还是没修好,就不好说了。
反正村庄接到消息,要征调民夫。这属于?徭役,不仅没有工钱,百姓还要自?带干粮,除了苦,还是苦。
且秋季本就是农忙时节,走了一部?分劳动力,剩下的人肯定要忙农活,即便有心挣外快,晏鸿之?也不可能耽误农事与防汛。
既无人手?,也怕耽搁,只能返程。
“待明年开春,再派人来也不迟。”谢玄英宽慰老师。
晏鸿之?叹气:“也罢,给村民些银钱,叫闲了修个棚子遮风挡雨,免得风吹日晒久了,漫漶过甚,平添遗憾。”
谢玄英立时应下。
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唯恐耽搁日程,就此上路。
当夜,众人返回济宁,再一日,出发返京。
因雨水不停,接下来的路程颇为匆忙,不过半月,已至通州。
京城已经近在?眼前了。
第51章 后人说
《程丹若传》
溯史出版社 (2022年?修订版)
(节选)
在?上一章节中, 我们考证了程丹若的幼年?时代?,她出身普通, 家族并未留下足够多?的史料, 只知道她是山西大同人,因避战乱到了陈家。
然后?就是泰平十七年?,她忽然跟随名儒晏鸿之上京, 期间发生了什么?, 确实值得好生探究,但必须强调, 做妾一说毫无根据, 也不符合现实。
陈家不可能把亲戚的女儿送给谢玄英, 以良为贱触犯律法?, 且以谢玄英留下的文集看, 双方绝非是在?不对等的情况下萌生的爱情。
至于女扮男装一说,最早出自戏剧《思美人》,乃是杜撰的情节, 出处可能是谢玄英的《四一集》——“三月裁新衣, 丹娘却着?浅红袍,是吾旧衣……夫妇如此, 平生无憾”。
但原文只说是着?男士道袍,而非扮男装,想来与“谢郎青衣”一样?, 属于夫妻间的情趣,而非有女扮男装之事。
……
总之,无论前情如何, 可以确定的是,泰平十七年?的秋天, 程丹若第一次踏足京城。
此时的她,身份已经有所变化,“义女”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地位,但却为她提供了一个留在?京城的可能。
当时,京城是什么?境况?
这一年?,世宗皇帝三十七岁,膝下无子,看似平静的朝堂暗流汹涌。著名的夏史研究者吕教授有一说法?,非常有趣——“每个人的生活都与政治密切相关?,谢玄英的婚事尤其如此”。
确实,根据《至情论》,我们可以确定,他曾经定过一门亲事,为什么?婚事没有成?功,后?来为什么?会娶程丹若,明明双方的出身差别?巨大,其中的政治意味十分值得考量。
……
但有一点?,或许很多?研究者都忽视了。
泰平十七年?,程丹若只是一个举目无亲的孤女,试想想,一个十五岁的孤女,生活与政治毫无关?系,难道她在?这个岁数,就已经有了后?面的雄心壮志?这未免也太离奇。
可如果说,是爱情促使她这么?做,又全无史料支持。
和谢玄英不一样?,他在?这年?写?下了《秋思》,中有一句“瑶池何日结灵果,分来天浆冬夜尝”,被认为是相思之作。
天浆即是石榴之意,丹若又是石榴的别?称,冬夜无疑代?指他自己,否则秋日的石榴想到冬天晚上,实在?有些不通。
所以,此时的谢玄英,极有可能心存爱慕之意,但程丹若呢?
她爱慕这个史书留名的美人吗?情理上似乎理所应当,可编者考据后?,认为或许还存在?另一种可能。
只有梳理通这一点?,才能理解程丹若今后?的选择。
……
-
注释:
1、《四一集》,谢玄英的文集之一,主要记述了他与程丹若的夫妇生活,总结为四个“一”——“一生一世,一心一意”,因此得名。
2、《至情论》,谢玄英的散文,论述了他对爱情的看法?,提出“婚姻无情不始,情非婚姻不至”的主张。
3、谢郎青衣:成?语,出自《思美人》标目,原句为“情之至如明月兮,思美人而常青衣”,后?特指男子思慕。
第52章 侯府事
京城, 靖海侯府。
辰时整,莫大奶奶和荣二奶奶准时到安平堂请安。此时, 靖海侯夫人柳氏已?经起身了。她十六岁嫁入谢家, 两年?后生下长子谢玄英,今年?也不过三十五岁。
因不必出门,未曾盛装, 不过一身蜜合色织金缎子对?襟袄, 紫色妆花羊皮金边宽襕裙。
听?闻她们妯娌二人前来?,略略点头:“让她们进来?吧。”
巧手?的丫头替她戴上赤金灯笼耳坠, 甜笑?逢迎:“大奶奶和二奶奶真是孝顺, 无论寒暑从未迟过。”
柳氏唇边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可不是, 我的两个儿媳, 一向孝顺。”
最后两个字重重咬下, 颇有些嘲意。
她是继室,自古继室难做,生了儿子的继室更是难上加难。偏生这个靖海侯府花团锦簇, 却是各自为营, 热闹得?紧。
但柳氏已?经习惯了。
她端详片刻,见镜中?人妆容得?当, 方才开始每日?的晨昏定省。
“给?母亲请安。”两位儿媳款款起身,福身问安,姿态恭敬端庄, 挑不出任何错来?。
柳氏淡淡道:“坐。”
妯娌二人落座,却是由荣二奶奶率先开口:“三弟的屋子已?经洒扫过了,一应陈设皆已?换下, 秋衣昨儿也送去了,母亲可还有什么吩咐?”
柳氏不动声色地打量着二儿媳。
谢家共有四子三女, 人丁兴旺,皆从草字头取名。老大名为谢维莫,庶出,老二谢承荣,却是前头元配留下的嫡子。
荣二奶奶进门后,靖海侯发话,叫二儿媳帮着柳氏管家。
一家之主发话,柳氏自然不好?对?着干,也叫她管些零散的家事,美其名曰熟悉家务。荣二奶奶也无不满,无论多小的差事,都勤勤恳恳办完,恭恭敬敬回禀,赢得?谢府上下一致好?评。
众人都认为,虽然二爷没有封世子,但也是早晚的事。
前些日?子,谢玄英来?信,道是不日?即将返京。柳氏便将此事交给?荣二奶奶,她果然办得?漂亮。
柳氏挑不出错,也没想挑错,喝口茶,含笑?夸赞:“你办事,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荣二奶奶欠欠身,谦虚又不失矜持道:“分内之事,母亲谬赞。”
莫大奶奶作壁上观,一语不发。
柳氏无意同她们多说话,闲聊两句,便让她们退下了。
大丫鬟换茶上来?,回禀道:“太太,院子都安排妥了,里外洒扫得?干干净净,一点灰尘不见,帐子用的新?纱,透亮细密,我瞧了,糊得?一丝缝没有,寝帐皆换成惯用的,灶上也关照过,今日?做三少爷爱的几?道菜,热水晨起就备着。”
毕竟是亲儿子,柳氏哪里会当甩手?掌柜,早早安排大丫鬟盯住。饶是如此,犹且要再关照:“秋日?天气燥,再送几?瓶花露去。”
“是。”
“可命人去城门外候了?”
“早些便打发人去了。”
细细问过,均准备妥当,柳氏才舒口气:“不知走?到哪里了,眼见一阵秋雨一阵凉,冻着可不好?。”
--
很?动人。
谢玄英就这么望着她,霎时间,疼痛好像不翼而飞,心口的滚滚热流涌向四肢百骸,胸膛闷闷的,叫他想起幼年随皇帝围猎,有一头小鹿被?圈养得久了,完全不怕人,轻盈地越过侍卫,扑到他身边,用短短茸茸的鹿角撞了他一下。
秋天是石榴成熟的季节。
他的心,是不是也被?砸到了?
“要喝的时候,冲八分满的水。”程丹若满意地调配好比例,将碗放在?旁边的矮柜上,已经收拾好心情,看不出异色,“不用担心,好好休息,明儿早上我再给你诊一回。”
谢玄英慢慢点头,倏而抬首一笑。
霎时间,茅屋陋室也生光,灼灼逼人。
“程姑娘,多谢你。”他说。
程丹若看向他。
夜宿农家,大家都只脱外袍,和衣而卧。他穿着衬里的衫子,衣带系得松,露出领口的一圈肤色。
她:“……不客气。”
看来,今后没事儿千万不能和他夜里独处。
吃不消。
--
翌日清晨,她被?“噼里啪啦”的雨声吵醒了,还未起身,便觉凉意,赶紧披上衣衫下床。
紫苏提热水来,快言快语道:“姑娘,早晨下了好大的雨,老先生说不去山里头了,待雨小些就回济宁。”
程丹若有些吃惊,怕是谢玄英有什么不好,赶紧梳洗出去。
谁想外头,谢玄英正若无其事和晏鸿之?商量:“秋雨连绵,恐怕水位要涨,还是早些启程为好。”
晏鸿之?无奈道:“也只能这样了。唉,黄河秋汛,年年都要紧张一回。”
程丹若仔细听?半天,方才明白原委。
现代人可能感觉不到,但对于?古人而言,防治黄河是重中之?重,每年秋汛,万一降水过多,就有可能突破河防,引发洪水。所以,地方官在?冬季要勘察河道,春季主持疏通河道,修缮堤坝等工作?。
伏秋大汛之?时,更是关键时刻,必要主持河防。
今岁雨水多,济宁地势复杂,一边是黄河,一边是运河,知?府大感头痛,提前征兆民夫,预备加筑堤坝,以防洪水。
至于?为什么不是春季修,是有事耽搁,还是没修好,就不好说了。
反正村庄接到消息,要征调民夫。这属于?徭役,不仅没有工钱,百姓还要自?带干粮,除了苦,还是苦。
且秋季本就是农忙时节,走了一部?分劳动力,剩下的人肯定要忙农活,即便有心挣外快,晏鸿之?也不可能耽误农事与防汛。
既无人手?,也怕耽搁,只能返程。
“待明年开春,再派人来也不迟。”谢玄英宽慰老师。
晏鸿之?叹气:“也罢,给村民些银钱,叫闲了修个棚子遮风挡雨,免得风吹日晒久了,漫漶过甚,平添遗憾。”
谢玄英立时应下。
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唯恐耽搁日程,就此上路。
当夜,众人返回济宁,再一日,出发返京。
因雨水不停,接下来的路程颇为匆忙,不过半月,已至通州。
京城已经近在?眼前了。
第51章 后人说
《程丹若传》
溯史出版社 (2022年?修订版)
(节选)
在?上一章节中, 我们考证了程丹若的幼年?时代?,她出身普通, 家族并未留下足够多?的史料, 只知道她是山西大同人,因避战乱到了陈家。
然后?就是泰平十七年?,她忽然跟随名儒晏鸿之上京, 期间发生了什么?, 确实值得好生探究,但必须强调, 做妾一说毫无根据, 也不符合现实。
陈家不可能把亲戚的女儿送给谢玄英, 以良为贱触犯律法?, 且以谢玄英留下的文集看, 双方绝非是在?不对等的情况下萌生的爱情。
至于女扮男装一说,最早出自戏剧《思美人》,乃是杜撰的情节, 出处可能是谢玄英的《四一集》——“三月裁新衣, 丹娘却着?浅红袍,是吾旧衣……夫妇如此, 平生无憾”。
但原文只说是着?男士道袍,而非扮男装,想来与“谢郎青衣”一样?, 属于夫妻间的情趣,而非有女扮男装之事。
……
总之,无论前情如何, 可以确定的是,泰平十七年?的秋天, 程丹若第一次踏足京城。
此时的她,身份已经有所变化,“义女”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地位,但却为她提供了一个留在?京城的可能。
当时,京城是什么?境况?
这一年?,世宗皇帝三十七岁,膝下无子,看似平静的朝堂暗流汹涌。著名的夏史研究者吕教授有一说法?,非常有趣——“每个人的生活都与政治密切相关?,谢玄英的婚事尤其如此”。
确实,根据《至情论》,我们可以确定,他曾经定过一门亲事,为什么?婚事没有成?功,后?来为什么?会娶程丹若,明明双方的出身差别?巨大,其中的政治意味十分值得考量。
……
但有一点?,或许很多?研究者都忽视了。
泰平十七年?,程丹若只是一个举目无亲的孤女,试想想,一个十五岁的孤女,生活与政治毫无关?系,难道她在?这个岁数,就已经有了后?面的雄心壮志?这未免也太离奇。
可如果说,是爱情促使她这么?做,又全无史料支持。
和谢玄英不一样?,他在?这年?写?下了《秋思》,中有一句“瑶池何日结灵果,分来天浆冬夜尝”,被认为是相思之作。
天浆即是石榴之意,丹若又是石榴的别?称,冬夜无疑代?指他自己,否则秋日的石榴想到冬天晚上,实在?有些不通。
所以,此时的谢玄英,极有可能心存爱慕之意,但程丹若呢?
她爱慕这个史书留名的美人吗?情理上似乎理所应当,可编者考据后?,认为或许还存在?另一种可能。
只有梳理通这一点?,才能理解程丹若今后?的选择。
……
-
注释:
1、《四一集》,谢玄英的文集之一,主要记述了他与程丹若的夫妇生活,总结为四个“一”——“一生一世,一心一意”,因此得名。
2、《至情论》,谢玄英的散文,论述了他对爱情的看法?,提出“婚姻无情不始,情非婚姻不至”的主张。
3、谢郎青衣:成?语,出自《思美人》标目,原句为“情之至如明月兮,思美人而常青衣”,后?特指男子思慕。
第52章 侯府事
京城, 靖海侯府。
辰时整,莫大奶奶和荣二奶奶准时到安平堂请安。此时, 靖海侯夫人柳氏已?经起身了。她十六岁嫁入谢家, 两年?后生下长子谢玄英,今年?也不过三十五岁。
因不必出门,未曾盛装, 不过一身蜜合色织金缎子对?襟袄, 紫色妆花羊皮金边宽襕裙。
听?闻她们妯娌二人前来?,略略点头:“让她们进来?吧。”
巧手?的丫头替她戴上赤金灯笼耳坠, 甜笑?逢迎:“大奶奶和二奶奶真是孝顺, 无论寒暑从未迟过。”
柳氏唇边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可不是, 我的两个儿媳, 一向孝顺。”
最后两个字重重咬下, 颇有些嘲意。
她是继室,自古继室难做,生了儿子的继室更是难上加难。偏生这个靖海侯府花团锦簇, 却是各自为营, 热闹得?紧。
但柳氏已?经习惯了。
她端详片刻,见镜中?人妆容得?当, 方才开始每日?的晨昏定省。
“给?母亲请安。”两位儿媳款款起身,福身问安,姿态恭敬端庄, 挑不出任何错来?。
柳氏淡淡道:“坐。”
妯娌二人落座,却是由荣二奶奶率先开口:“三弟的屋子已?经洒扫过了,一应陈设皆已?换下, 秋衣昨儿也送去了,母亲可还有什么吩咐?”
柳氏不动声色地打量着二儿媳。
谢家共有四子三女, 人丁兴旺,皆从草字头取名。老大名为谢维莫,庶出,老二谢承荣,却是前头元配留下的嫡子。
荣二奶奶进门后,靖海侯发话,叫二儿媳帮着柳氏管家。
一家之主发话,柳氏自然不好?对?着干,也叫她管些零散的家事,美其名曰熟悉家务。荣二奶奶也无不满,无论多小的差事,都勤勤恳恳办完,恭恭敬敬回禀,赢得?谢府上下一致好?评。
众人都认为,虽然二爷没有封世子,但也是早晚的事。
前些日?子,谢玄英来?信,道是不日?即将返京。柳氏便将此事交给?荣二奶奶,她果然办得?漂亮。
柳氏挑不出错,也没想挑错,喝口茶,含笑?夸赞:“你办事,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荣二奶奶欠欠身,谦虚又不失矜持道:“分内之事,母亲谬赞。”
莫大奶奶作壁上观,一语不发。
柳氏无意同她们多说话,闲聊两句,便让她们退下了。
大丫鬟换茶上来?,回禀道:“太太,院子都安排妥了,里外洒扫得?干干净净,一点灰尘不见,帐子用的新?纱,透亮细密,我瞧了,糊得?一丝缝没有,寝帐皆换成惯用的,灶上也关照过,今日?做三少爷爱的几?道菜,热水晨起就备着。”
毕竟是亲儿子,柳氏哪里会当甩手?掌柜,早早安排大丫鬟盯住。饶是如此,犹且要再关照:“秋日?天气燥,再送几?瓶花露去。”
“是。”
“可命人去城门外候了?”
“早些便打发人去了。”
细细问过,均准备妥当,柳氏才舒口气:“不知走?到哪里了,眼见一阵秋雨一阵凉,冻着可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