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陛下之命,特赏临安郡主别居清苑一座,四人舁银顶皂帷轿一顶,金、玉、翡翠如意一对,东珠首饰一奁……特改赐封号为定国临安郡主,食邑一千户。”一位衣着华贵,身份不凡的内官朗声宣读完毕,身后两列内侍捧着赏赐之物上前展示给郡主和宾客,众人纷纷发出歆羡的赞叹声。
许清元却看到临安郡主眼中的光点迅速熄灭,她似乎是想要勉力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但失败了。
为了掩饰自己的表情,临安垂下头跪地谢恩,除离得最近的许清元外,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细微的表情变化。
自从封建中央集权加强以后,皇子公主都不再享有封地食邑,而是由国库统一发放银钱禄米。今上的赏赐中,其他的不过是银钱多少的问题,还则罢了,只是食邑一事实在是开本朝之先河,表面上皇帝似乎给予了临安郡主无上的尊荣,但许清元却隐隐感到齿冷。
皇帝把临安郡主捧得如此高,说是将她架在火上烤也不为过。
果然,临安郡主谢过皇恩后,在场所有人的脸色都发生了改变。
不明白的人只会歆羡、赞叹皇帝对郡主的宠爱和赏赐,而政治嗅觉灵敏的人,内心却翻江倒海起来。
从此刻开始,这场宴会无论呈上什么珍馐佳肴,无论夜空中的烟火有多么绚烂美丽,在场大多数人早已没了心思品鉴欣赏。
临安郡主又恢复成她往日高高在上的模样,冷漠又残忍地观赏着自己被搅得一塌糊涂的生日宴。
这场宴会是怎么散场的许清元已经记不清了,神奇的是有些人在事后提起那场宴会时,将其描述的美轮美奂,多么多么难得一见。但在另外一些人那里,这场宴会却成为了绝妙的攻讦皇帝和临安郡主的工具。
许长海跟她说,宴会次日的朝堂上,就有无数言官参奏,一说皇帝违背祖制分封食邑,二弹劾临安郡主不识大体,贪享尊荣。
皇帝在朝上大叹三声,提起为平夷族战死沙场的弟弟礼亲王。
兄友弟恭的皇帝出于补偿心理给予侄女不合规制的赏赐尚可谅解,但郡主作为小辈如何能坦然接受?
大部分言官纷纷把矛头对准了临安郡主。
许清元再次感慨曹佩说的真是没错,她对朝堂的复杂程度,设想的还远远不够。
或许是这件事情间接刺激到了她,许清元开始着手准备培养自己的力量。
最要紧的是必须锻炼脱雪和方歌的综合能力,让她们成为自己真正的心腹。因此许清元花费许多心力,抽时间教导他们功课,并刻意锻炼她们的办事能力,两人被她折腾的苦不堪言,脱雪因为跟她熟一些,偶尔还抱怨两句,但方歌却从未在她面前表露过任何不满。
第二件事就是她一直以来想要办的报纸。
许清元没工夫实地考察选址,将选址的标准和方法全部告知方歌:“所选报亭的位置,要尽量做到最大程度辐射至周围的书院及文人聚集地,明白吗?”
方歌认真点头,表示已经记下,许清元给予她充足的资金,让她放手去办,但前提是不能暴露身份。
方歌明白这是锻炼自己的意思,牟足了劲要做出点成果来。她先给自己准备了一套体面的行头,又从外城雇了一家人,装作是平民家庭终于攒足一点小钱,想要租赁商铺讨生活的样子,根据事前考察大半个月的几家商铺位置,挨个去交谈磋商。
最终,在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和租金价格等因素后,方歌选定了白马街一处占地狭长的商铺。因其户型特殊,要找到合适的租客有点困难,而根据许清元所说,报亭只需要一个对外的窗口即可。而且此处距离附近的三个书院都不算太远,经常有学生跑来街上消费,对她们来说再合适不过。
方歌将选址意见整理成书面文字报给许清元,还贴心的在另一张纸上画出了商铺、书院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距离。
看完这份选址报告,许清元感慨,方歌不愧是商人家庭出来的孩子,这事办的很漂亮,她很满意,便将自己桌上一方雪竹绿端砚给了她。
方歌欣喜不已,连连道谢,许清元握住她的肩膀,推心置腹地说:“方歌,这件事不要让任何人知道,即便是脱雪也不行,如果你做的好,这会成为我们共同的事业。”
作者有话说:
第42章
郢都繁华, 商铺转让交替也是常事,谁也没注意到在白马街的某个小铺面悄无声息地换了东家正式开张。
过路行人看到新开的店铺, 觉得很是奇怪, 怎么这铺子就开着一扇较大的窗口,大门并无一个客人出入,只有一位长相讨喜的女孩子端坐在窗前, 拿着一张一臂宽的写满小楷的罗纹纸正在细细品读。
附近一所书院的学生应思卉特意在午休时间跑到白马街上买纸墨,因为这里的价格比书院门口的铺子便宜不少,她出身贫寒, 家中供读已然不易,自己平常都会过的俭省一些。
跟纸墨铺子的掌柜几番讲价, 应思卉终于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买到纸墨,她愉快地朝书院方向走回去, 却在经过一家铺子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脚步。
应思卉看看那专心致志读着什么的姑娘, 抬头看向铺子的店招名。
览文亭。
好新奇的名字,不知道是卖什么的, 但似乎与文人有关。应思卉好奇心起, 上前一步, 叩响窗台,问店家:“姑娘,你这是新开的店吗?卖什么的?”
店家姑娘不是别人,正是被许清元委任过来照管报亭生意的方歌。
方歌未语先笑,给人的印象很好:“这位姑娘, 我们店确实刚刚开业,至于卖什么……”
她朝面前与窗口齐平的桌子上一努嘴:“就是这个, 姑娘一看便知。”
应思卉从桌面上拿起一叠罗纹纸, 缓缓展开, 一下子就被密集的信息量冲击到了。
在这个时代,邸报已经趋于完善,甚至设置了专门用于出邸报的官方机构——通政司,它在内阁附近设有抄写房,通政司每天都有专人往返抄写房拿取当天的时事新闻。
邸报的内容包括皇帝的言行,军事外交,大臣的重要奏章,朝廷的重大决策事宜、公告和律令,甚至也包括官员的升迁和罢黜。京城地区的官员每天都能拿到记载前一天重要新闻的邸报。邸报一般是一张对折的双页纸,类似于现代的报纸。
但京城以外官员很难每日拿到邸报,根据与郢都距离的不同,地方官员接收到通常是成册的邸报,上面可能记载着上一旬的消息,甚至是上个月的消息,时效性极差。
不过也比平民百姓之家要好,他们根本没有获取邸报的途径,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素养与官家子弟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应思卉看到这份叫做《郢都杂报》的报纸时,立刻被其上面所记载的京城热点话题深深吸引。
——四月,临安公郡主大行生辰礼,圣上赏赐……改赐封号,享食邑。冯御史连参郡主十天,郡主道:长者赐不敢辞。但郡主自知违制,自请禁足亲王府一月……
“怪不得去过郡主生辰宴的老师回来后神情那么严肃。”应思卉喃喃自语,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狱令》经内阁审议通过,正式颁布,于今年中秋后生效施行……
她思量一番,然后想起什么来似的偷偷看了一眼方歌,心中告诉自己,再看一个,看完就走,不然太过失礼了。
——礼部法人司设置专家委员会,充分听取商会专家的意见,公正评定法人资格……
应思卉又是恍然大悟:怪不得这阵子总是听同窗们念叨着什么法人司、专家委员会的,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方歌谨记许清元的叮嘱,即便有文人在门口站一天,把报纸内容都看了一个遍,也绝不赶客。因此也不出言催促面前的女学生,继续保持着喝茶读报的悠闲姿态。
读完上面三篇文章,应思卉没忍住又往下看去。
第一次做报纸,许清元非常保守的每页都做了四开版,综合整份报纸,一共收录十六篇文章,内容充实而丰富。
应思卉一站站到下午上课时辰,她不能耽误课业,但又实在放不下这份报纸,一狠心一咬牙拿出刚才买纸墨省下来的钱,向方歌问价。
方歌笑着说:“一张十文钱,姑娘要几张?”
“一张,给我一张就好。”应思卉抠出十文钱交给店家,口中忙道。
下午课间休息,应思卉忍不住将报纸拿出来,津津有味地继续研读。这一幕被其他同窗看到,纷纷凑过来看她拿的是什么新奇东西。
女学生中难得看到官家女子,但应思卉偏偏有这么一个叫萧娩同窗,她母亲是京兆府衙门的官员,她将邸报从小看到大,见到眼前这份报纸,有些看不上地撇嘴道:“上面的内容都是邸报上有的,也没什么稀奇的嘛。”
但其他学生却没有应和她的话,反而在应思卉周围围成一圈,看的十分入神,时不时还交流几句。
“临安郡主过生辰怎么又碍着言官了,我看他们就是闲得慌,芝麻大的小事都要参奏。”
“话不能这么说,清珑公主都还没享受食邑,临安郡主怎么能违背礼法。”
众人议论声纷纷不止,萧娩皱眉坐回自己的座位上,想着明天一定要把自家邸报拿来给这些人见见世面。
那边又传来一阵大惊小怪的声音,萧娩忍不住好奇地看过去。
原来是应思卉翻了一页。旁边的一位女学生惊讶道:“这篇文章居然是童试的考试经验!”
“真的,我看看,”另一名学生粗略读过一遍,不住赞叹,“说的真好,原来考试还要提前调整作息和习惯,调节心理,仔细想想可不就是如此么。”
“你们看这里,”一个学生指着下一版文章,“还有介绍自然风貌的文章呢!”
“这篇讲的是海边渔民的生活,可真有意思!”
看到最后,家境好些的学生纷纷询问道:“思卉,这报纸是你从哪儿买的?”
应思卉老实地把览文亭地址道出,下学后,宽裕同窗们纷纷赶去购买,然而还有一些同她一样家境贫困的学生犹犹豫豫地找上她,说想向她借抄报纸上的文章。
应思卉倒不是那种小气的人,但店家人那么好,影响人家的生意才是她最过意不去的。由于她自己实在拿不定主意,于是下学后又跑去览文亭,特意问询店家的意思。
方歌揣摩许清元的意思,办报纸并不是为了获利,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信息传递扩散的窗口,再说应思卉会特意来询问,那是她太过知礼,而其他购买者就不一定有这份心了。
本来书生抄书自用都是常事,更何况是内容更少的报纸呢,即便她真想阻止也是无法做到的,于是便非常洒脱地让应思卉不用顾忌,买后的报纸随她处置。
于是很快的,一股看报的风气在书院学生间流传开来,即便有官家子弟诟病报纸的时事内容与邸报大致相同,但还是无法制止它的流行。
第一个原因是报纸的售价十分便宜,每张只要十文钱;二是因为平民之家没有稳定的途径能够获取邸报,不如现在这样有需要就可以购买抄录来得方便,反正店面就在那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许清元原本雇人抄录了一百份报纸,是打算卖三天量,谁想到第二天下午便销售一空。而实际能看到报纸的人还要在这个数字上翻一番,比如自从息传开后,览文亭窗口前一直聚集着不少蹭报看的穷书生,买报纸回去的人也可能会在自己看完后分享给同窗观看或抄写。
等到三天后第二期报纸出来之时,览文亭前居然已经聚集了三五个翘首以待购买报纸的文人。
《郢都杂报》的受众人群非常固定,就是京城中准备参加科举的考生,因此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时事政治、各领域的专业知识、百姓的需求和生活境况、时事热点问题等等。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读者观看,许清元还将几种前世报刊中常见的趣味板块告知方歌,由她草拟每期版面和内容,再将样本送给许清元最终决定成品。
当时之所以决定三天出一期报纸主要是考虑到几个问题:一是一天一期的话害怕会因为内容不够典型充实,报纸出现注水的情况,质量下降非常赶客,她不敢冒险;二是她们发行量太小,选活字印刷会赔的底儿掉,只能手抄,现在人手有限,一百份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虽然说许清元没指望靠这个盈利,也做好了前期赔钱抢占市场的准备,但她没有那么雄厚的资金承担更大的风险,现在每月五两银子的月钱既要承担铺子的租金,还要支付雇佣文人撰写抄录的费用,每月所剩无几,无法盲目地扩大规模,不然等待她的只有崩盘这一个结局。
报纸形成稳定的受众之后,卖的越来越快,有时候上午刚刚摆上架,下午就卖得精光。很多没有第一时间赶来购买的学生纷纷向方歌提意见要求多印一些,方歌只能苦笑着表示目前只能印这么多,无法加印。
随着报纸影响力的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许清元加印的越多只会赔的越多,在没有找到平衡点之前,她不敢轻易更改现状。
好在此种情况持续两三个月之后,有一家书斋找上门来,说希望借报纸打个广告。
作者有话说:
12点还有一章,18点还有一章。
第43章
书斋老板开门见山, 直接对方歌道明来意,方歌自己忖度着这是个赚钱的法子, 但不敢擅自决定, 当晚就把这个消息禀报给了许清元。
看来古人也很有商业头脑嘛,许清元终于等到肥羊上门,自然不会放过, 但为了不影响阅读体验及保持报纸的声誉,她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所有广告不允许单独开设板块, 只能在报纸中缝发布;第二,每期中缝最上面都会写明“广告宣传产品与本报无关, 请谨慎甄别信息,理性购买”这句话, 希望商家能够接受;第三, 需要书斋老板或者以后可能的其他商业合作伙伴承诺,持该期广告的报纸到店消费的人, 商家给予一定优惠, 优惠方式和力度需要在广告中明确说明。
为防止报纸被重复利用, 她还帮商铺想了一个办法,每个顾客持当期报纸到店消费后,店家可以在自家广告相应位置盖章,以示此报已经用过,无法再次使用获取折扣。
方歌听的不住赞叹, 忙记下来,第二天就把要求如实转述给书斋老板。
书斋老板表示要回去好好思考一下, 别的不说, 折扣的事就得好生算算, 别忙活一阵子到最后还赔上钱。
之后陆陆续续又有几个商铺找上门,类型比较集中单一,就是书斋、笔墨铺子等等跟文人用具有关的店铺,最多就是有个定做文人衣衫的裁缝铺子找过她们,其他类型的广告对报纸似乎都不太感冒。
并且目前磋商中的几家商铺因为还不太清楚回报率,都不肯出高价。
经过一旬时间的思考,书斋老板最终第一个点头同意许清元提出的条件,向他们支付广告费十两银子,在七月中旬的时候,他的广告终于见报。
书斋老板坐在店里,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这次试水的效果如何……
--
许清元却看到临安郡主眼中的光点迅速熄灭,她似乎是想要勉力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但失败了。
为了掩饰自己的表情,临安垂下头跪地谢恩,除离得最近的许清元外,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细微的表情变化。
自从封建中央集权加强以后,皇子公主都不再享有封地食邑,而是由国库统一发放银钱禄米。今上的赏赐中,其他的不过是银钱多少的问题,还则罢了,只是食邑一事实在是开本朝之先河,表面上皇帝似乎给予了临安郡主无上的尊荣,但许清元却隐隐感到齿冷。
皇帝把临安郡主捧得如此高,说是将她架在火上烤也不为过。
果然,临安郡主谢过皇恩后,在场所有人的脸色都发生了改变。
不明白的人只会歆羡、赞叹皇帝对郡主的宠爱和赏赐,而政治嗅觉灵敏的人,内心却翻江倒海起来。
从此刻开始,这场宴会无论呈上什么珍馐佳肴,无论夜空中的烟火有多么绚烂美丽,在场大多数人早已没了心思品鉴欣赏。
临安郡主又恢复成她往日高高在上的模样,冷漠又残忍地观赏着自己被搅得一塌糊涂的生日宴。
这场宴会是怎么散场的许清元已经记不清了,神奇的是有些人在事后提起那场宴会时,将其描述的美轮美奂,多么多么难得一见。但在另外一些人那里,这场宴会却成为了绝妙的攻讦皇帝和临安郡主的工具。
许长海跟她说,宴会次日的朝堂上,就有无数言官参奏,一说皇帝违背祖制分封食邑,二弹劾临安郡主不识大体,贪享尊荣。
皇帝在朝上大叹三声,提起为平夷族战死沙场的弟弟礼亲王。
兄友弟恭的皇帝出于补偿心理给予侄女不合规制的赏赐尚可谅解,但郡主作为小辈如何能坦然接受?
大部分言官纷纷把矛头对准了临安郡主。
许清元再次感慨曹佩说的真是没错,她对朝堂的复杂程度,设想的还远远不够。
或许是这件事情间接刺激到了她,许清元开始着手准备培养自己的力量。
最要紧的是必须锻炼脱雪和方歌的综合能力,让她们成为自己真正的心腹。因此许清元花费许多心力,抽时间教导他们功课,并刻意锻炼她们的办事能力,两人被她折腾的苦不堪言,脱雪因为跟她熟一些,偶尔还抱怨两句,但方歌却从未在她面前表露过任何不满。
第二件事就是她一直以来想要办的报纸。
许清元没工夫实地考察选址,将选址的标准和方法全部告知方歌:“所选报亭的位置,要尽量做到最大程度辐射至周围的书院及文人聚集地,明白吗?”
方歌认真点头,表示已经记下,许清元给予她充足的资金,让她放手去办,但前提是不能暴露身份。
方歌明白这是锻炼自己的意思,牟足了劲要做出点成果来。她先给自己准备了一套体面的行头,又从外城雇了一家人,装作是平民家庭终于攒足一点小钱,想要租赁商铺讨生活的样子,根据事前考察大半个月的几家商铺位置,挨个去交谈磋商。
最终,在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和租金价格等因素后,方歌选定了白马街一处占地狭长的商铺。因其户型特殊,要找到合适的租客有点困难,而根据许清元所说,报亭只需要一个对外的窗口即可。而且此处距离附近的三个书院都不算太远,经常有学生跑来街上消费,对她们来说再合适不过。
方歌将选址意见整理成书面文字报给许清元,还贴心的在另一张纸上画出了商铺、书院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距离。
看完这份选址报告,许清元感慨,方歌不愧是商人家庭出来的孩子,这事办的很漂亮,她很满意,便将自己桌上一方雪竹绿端砚给了她。
方歌欣喜不已,连连道谢,许清元握住她的肩膀,推心置腹地说:“方歌,这件事不要让任何人知道,即便是脱雪也不行,如果你做的好,这会成为我们共同的事业。”
作者有话说:
第42章
郢都繁华, 商铺转让交替也是常事,谁也没注意到在白马街的某个小铺面悄无声息地换了东家正式开张。
过路行人看到新开的店铺, 觉得很是奇怪, 怎么这铺子就开着一扇较大的窗口,大门并无一个客人出入,只有一位长相讨喜的女孩子端坐在窗前, 拿着一张一臂宽的写满小楷的罗纹纸正在细细品读。
附近一所书院的学生应思卉特意在午休时间跑到白马街上买纸墨,因为这里的价格比书院门口的铺子便宜不少,她出身贫寒, 家中供读已然不易,自己平常都会过的俭省一些。
跟纸墨铺子的掌柜几番讲价, 应思卉终于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买到纸墨,她愉快地朝书院方向走回去, 却在经过一家铺子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脚步。
应思卉看看那专心致志读着什么的姑娘, 抬头看向铺子的店招名。
览文亭。
好新奇的名字,不知道是卖什么的, 但似乎与文人有关。应思卉好奇心起, 上前一步, 叩响窗台,问店家:“姑娘,你这是新开的店吗?卖什么的?”
店家姑娘不是别人,正是被许清元委任过来照管报亭生意的方歌。
方歌未语先笑,给人的印象很好:“这位姑娘, 我们店确实刚刚开业,至于卖什么……”
她朝面前与窗口齐平的桌子上一努嘴:“就是这个, 姑娘一看便知。”
应思卉从桌面上拿起一叠罗纹纸, 缓缓展开, 一下子就被密集的信息量冲击到了。
在这个时代,邸报已经趋于完善,甚至设置了专门用于出邸报的官方机构——通政司,它在内阁附近设有抄写房,通政司每天都有专人往返抄写房拿取当天的时事新闻。
邸报的内容包括皇帝的言行,军事外交,大臣的重要奏章,朝廷的重大决策事宜、公告和律令,甚至也包括官员的升迁和罢黜。京城地区的官员每天都能拿到记载前一天重要新闻的邸报。邸报一般是一张对折的双页纸,类似于现代的报纸。
但京城以外官员很难每日拿到邸报,根据与郢都距离的不同,地方官员接收到通常是成册的邸报,上面可能记载着上一旬的消息,甚至是上个月的消息,时效性极差。
不过也比平民百姓之家要好,他们根本没有获取邸报的途径,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素养与官家子弟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应思卉看到这份叫做《郢都杂报》的报纸时,立刻被其上面所记载的京城热点话题深深吸引。
——四月,临安公郡主大行生辰礼,圣上赏赐……改赐封号,享食邑。冯御史连参郡主十天,郡主道:长者赐不敢辞。但郡主自知违制,自请禁足亲王府一月……
“怪不得去过郡主生辰宴的老师回来后神情那么严肃。”应思卉喃喃自语,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狱令》经内阁审议通过,正式颁布,于今年中秋后生效施行……
她思量一番,然后想起什么来似的偷偷看了一眼方歌,心中告诉自己,再看一个,看完就走,不然太过失礼了。
——礼部法人司设置专家委员会,充分听取商会专家的意见,公正评定法人资格……
应思卉又是恍然大悟:怪不得这阵子总是听同窗们念叨着什么法人司、专家委员会的,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方歌谨记许清元的叮嘱,即便有文人在门口站一天,把报纸内容都看了一个遍,也绝不赶客。因此也不出言催促面前的女学生,继续保持着喝茶读报的悠闲姿态。
读完上面三篇文章,应思卉没忍住又往下看去。
第一次做报纸,许清元非常保守的每页都做了四开版,综合整份报纸,一共收录十六篇文章,内容充实而丰富。
应思卉一站站到下午上课时辰,她不能耽误课业,但又实在放不下这份报纸,一狠心一咬牙拿出刚才买纸墨省下来的钱,向方歌问价。
方歌笑着说:“一张十文钱,姑娘要几张?”
“一张,给我一张就好。”应思卉抠出十文钱交给店家,口中忙道。
下午课间休息,应思卉忍不住将报纸拿出来,津津有味地继续研读。这一幕被其他同窗看到,纷纷凑过来看她拿的是什么新奇东西。
女学生中难得看到官家女子,但应思卉偏偏有这么一个叫萧娩同窗,她母亲是京兆府衙门的官员,她将邸报从小看到大,见到眼前这份报纸,有些看不上地撇嘴道:“上面的内容都是邸报上有的,也没什么稀奇的嘛。”
但其他学生却没有应和她的话,反而在应思卉周围围成一圈,看的十分入神,时不时还交流几句。
“临安郡主过生辰怎么又碍着言官了,我看他们就是闲得慌,芝麻大的小事都要参奏。”
“话不能这么说,清珑公主都还没享受食邑,临安郡主怎么能违背礼法。”
众人议论声纷纷不止,萧娩皱眉坐回自己的座位上,想着明天一定要把自家邸报拿来给这些人见见世面。
那边又传来一阵大惊小怪的声音,萧娩忍不住好奇地看过去。
原来是应思卉翻了一页。旁边的一位女学生惊讶道:“这篇文章居然是童试的考试经验!”
“真的,我看看,”另一名学生粗略读过一遍,不住赞叹,“说的真好,原来考试还要提前调整作息和习惯,调节心理,仔细想想可不就是如此么。”
“你们看这里,”一个学生指着下一版文章,“还有介绍自然风貌的文章呢!”
“这篇讲的是海边渔民的生活,可真有意思!”
看到最后,家境好些的学生纷纷询问道:“思卉,这报纸是你从哪儿买的?”
应思卉老实地把览文亭地址道出,下学后,宽裕同窗们纷纷赶去购买,然而还有一些同她一样家境贫困的学生犹犹豫豫地找上她,说想向她借抄报纸上的文章。
应思卉倒不是那种小气的人,但店家人那么好,影响人家的生意才是她最过意不去的。由于她自己实在拿不定主意,于是下学后又跑去览文亭,特意问询店家的意思。
方歌揣摩许清元的意思,办报纸并不是为了获利,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信息传递扩散的窗口,再说应思卉会特意来询问,那是她太过知礼,而其他购买者就不一定有这份心了。
本来书生抄书自用都是常事,更何况是内容更少的报纸呢,即便她真想阻止也是无法做到的,于是便非常洒脱地让应思卉不用顾忌,买后的报纸随她处置。
于是很快的,一股看报的风气在书院学生间流传开来,即便有官家子弟诟病报纸的时事内容与邸报大致相同,但还是无法制止它的流行。
第一个原因是报纸的售价十分便宜,每张只要十文钱;二是因为平民之家没有稳定的途径能够获取邸报,不如现在这样有需要就可以购买抄录来得方便,反正店面就在那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许清元原本雇人抄录了一百份报纸,是打算卖三天量,谁想到第二天下午便销售一空。而实际能看到报纸的人还要在这个数字上翻一番,比如自从息传开后,览文亭窗口前一直聚集着不少蹭报看的穷书生,买报纸回去的人也可能会在自己看完后分享给同窗观看或抄写。
等到三天后第二期报纸出来之时,览文亭前居然已经聚集了三五个翘首以待购买报纸的文人。
《郢都杂报》的受众人群非常固定,就是京城中准备参加科举的考生,因此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时事政治、各领域的专业知识、百姓的需求和生活境况、时事热点问题等等。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读者观看,许清元还将几种前世报刊中常见的趣味板块告知方歌,由她草拟每期版面和内容,再将样本送给许清元最终决定成品。
当时之所以决定三天出一期报纸主要是考虑到几个问题:一是一天一期的话害怕会因为内容不够典型充实,报纸出现注水的情况,质量下降非常赶客,她不敢冒险;二是她们发行量太小,选活字印刷会赔的底儿掉,只能手抄,现在人手有限,一百份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虽然说许清元没指望靠这个盈利,也做好了前期赔钱抢占市场的准备,但她没有那么雄厚的资金承担更大的风险,现在每月五两银子的月钱既要承担铺子的租金,还要支付雇佣文人撰写抄录的费用,每月所剩无几,无法盲目地扩大规模,不然等待她的只有崩盘这一个结局。
报纸形成稳定的受众之后,卖的越来越快,有时候上午刚刚摆上架,下午就卖得精光。很多没有第一时间赶来购买的学生纷纷向方歌提意见要求多印一些,方歌只能苦笑着表示目前只能印这么多,无法加印。
随着报纸影响力的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许清元加印的越多只会赔的越多,在没有找到平衡点之前,她不敢轻易更改现状。
好在此种情况持续两三个月之后,有一家书斋找上门来,说希望借报纸打个广告。
作者有话说:
12点还有一章,18点还有一章。
第43章
书斋老板开门见山, 直接对方歌道明来意,方歌自己忖度着这是个赚钱的法子, 但不敢擅自决定, 当晚就把这个消息禀报给了许清元。
看来古人也很有商业头脑嘛,许清元终于等到肥羊上门,自然不会放过, 但为了不影响阅读体验及保持报纸的声誉,她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所有广告不允许单独开设板块, 只能在报纸中缝发布;第二,每期中缝最上面都会写明“广告宣传产品与本报无关, 请谨慎甄别信息,理性购买”这句话, 希望商家能够接受;第三, 需要书斋老板或者以后可能的其他商业合作伙伴承诺,持该期广告的报纸到店消费的人, 商家给予一定优惠, 优惠方式和力度需要在广告中明确说明。
为防止报纸被重复利用, 她还帮商铺想了一个办法,每个顾客持当期报纸到店消费后,店家可以在自家广告相应位置盖章,以示此报已经用过,无法再次使用获取折扣。
方歌听的不住赞叹, 忙记下来,第二天就把要求如实转述给书斋老板。
书斋老板表示要回去好好思考一下, 别的不说, 折扣的事就得好生算算, 别忙活一阵子到最后还赔上钱。
之后陆陆续续又有几个商铺找上门,类型比较集中单一,就是书斋、笔墨铺子等等跟文人用具有关的店铺,最多就是有个定做文人衣衫的裁缝铺子找过她们,其他类型的广告对报纸似乎都不太感冒。
并且目前磋商中的几家商铺因为还不太清楚回报率,都不肯出高价。
经过一旬时间的思考,书斋老板最终第一个点头同意许清元提出的条件,向他们支付广告费十两银子,在七月中旬的时候,他的广告终于见报。
书斋老板坐在店里,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这次试水的效果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