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聪明,到了这种时候就像个憨孩子,曹延轩把脸凑过去:“好啊,那,如何对我好法?”
纪慕云歪着头,“我给您做您爱吃的菜。”又一想,肩膀耷拉下来:京城不是西府,能写了菜单子送去厨房,如今一日三餐府里送来什么,便吃什么。不像他,时不时在外面吃饭。
曹延轩看明白了,追问:“不做了?那怎么办?”纪慕云给他理一理衣襟,“我给您做新衣裳。”
“那不行。”曹延轩一本正经地摇头,“衣裳日日都做,不能算。”纪慕云左思右想,给他一个大大的笑容,“您再写信,我给您磨墨裁纸,沏茶倒水。”
面前佳人美目流盼,笑靥如花,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曹延轩看了半晌,凑到她耳边轻轻说了两句,纪慕云眼睛水汪汪地,用一方海棠红帕子蒙住脸“你这人,不是好人!”
早被他宽衣解带,拥进帐子里去了。
绿芳捧着点心甜羹进来,见菊芳红着脸坐在紧闭的门外守着,便也猜到了,轻手轻脚地招呼人“烧热水”,远远避开了。
作者有话说:
? 第103章
一入八月, 令人透不过气的闷热为止一散,天空碧蓝如洗,风中带了寒意,曹延轩早起练拳, 出了一身热汗, 回到屋里夹衣、外裳、袜子已经叠得整整齐齐, 上面还放着一朵粉白色的茉莉花。
前日夜里,春宵苦短, 恩爱欢长, 她嫌帐子里有味道,他便下了床, 推开窗, 只一瞬间, 茉莉花的清香便把整间卧房充满了。
他笑着拿起衣服披上,拈起茉莉花, 抬目望去,纪慕云穿件杏花粉锦缎褙子、浅绿色百褶裙, 鬓边别了一朵茉莉花,领着昱哥儿在院子里面抓一只指头大的紫蝴蝶呢。
上午去了翰林院, 与几位相熟的朋友吃了饭,鲁常宁盛情邀请“去我家下棋。”
说起下棋, 曹延轩并不擅长, 可以用臭棋篓子形容,鲁常宁却是个中好手。曹延轩便不肯去“自己找罪受么?”鲁常宁大笑,生拉硬拽地把他拉走了。
鲁家坐落于崇文门外, 往城里得乘一个时辰的马车, 比不上赵侍郎家, 更不如曹家。普普通通的四进院子,外面看不出稀奇,进去才知道,主人把院里重新修葺,分成左右两路,隔成四个两进的小院子。每个院子小是小了些,粉墙黛瓦,红柱青砖,花木青翠茂盛,颇有生活气息。
曹延轩是来过的,跟着鲁常宁进了右首第二个院子,到书房摆开棋盘。鲁常宁嘿嘿笑着,大手一挥“让你三个子”,曹延轩也不客气,施施然拿了黑子,在棋盘上摆起来。
一局棋没下完,桌案摆得满满的,小厮一回奉茶,二回送来鲜果,三回鲁常宁的侄儿捧来热腾腾的点心,“家里做的,请曹叔叔尝一尝。”
不用说,是鲁常宁夫人的手艺。
红漆托盘放着白生生的条头糕和粉绿相间的荷花糕,看着就逗人馋虫,曹延轩也不客气,吃了两块,夸奖起来:“要说还得是我们南方的点心,比这边的强。”
说起来,徐老太□□籍常州,鲁常宁和赵侍郎也是常州人,三家得以结亲。常州距金陵两百余里,骑马一日就过去了,鲁、曹两人也算半个老乡。
鲁常宁俨然遇到知音,一拍大腿,滔滔不绝地发起牢骚:“可不是么,京城什么都好,吃食就差远了,哎,过过便是八月十五,稻香村的月饼个这么大,皮这么厚,硬得跟什么似的,内里你猜是啥?红糖白糖!这这这,这怎么吃?”
哪里比得上南方月饼,小巧玲珑,皮薄馅鲜。
曹延轩也有同感,擦手的时候忽然发觉,在金陵的时候,纪慕云定菜单,做点心汤羹,他每日吃的十分舒服,到了京城只有府里的茶点,就远远不如了。
闲谈几句,曹延轩问起鲁常宁的侄儿:“贤侄今日得空,没出门去?”
鲁常宁是独子,上面只有一个堂兄,两房十分亲密。鲁常宁近几年在京城潜心读书,全赖堂兄在老家打理家业,照顾长辈,置办田产,京中的宅子也是两房一起买的。
鲁常宁夫妻恩爱,有两个女儿,儿子只有七岁,上回去曹府拜访,把三个孩子都带去了。鲁常宁堂兄有两个儿子,长子鲁惠中是个读书种子,今年二十一岁,已经中了举人,鲁常宁怕耽误了侄儿,把鲁惠中带在身边,亲自督着读书。
今日客人一来,鲁惠中在下首陪着,听问道自己,便恭恭敬敬地答:“劳曹叔叔过问,今日上午去了学堂,夫子布置了文章,在家里写文章呢。”
曹延轩拈了颗黑子,笑着问,“哦,贤侄学到哪一处?”
鲁惠中便答:“是四书中的《公孙丑》揠苗助长一节。”说了些自己的见解,笑道“夫子说,既如此,便放半日假。””
曹延轩是读饱了书的,一听便知,这年轻人把书本里的东西吃透了,相比之下,自己的女婿花锦明便远远不如了。
“甚好。鲁兄,贤侄底子甚是扎实。”曹延轩恭维鲁惠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鲁常宁喜笑颜开地,怎么看侄儿怎么顺眼,“正是贤弟这话,我在惠中这个年纪,还惦记着喝酒吃肉,若不是夫人督着,早就和惠中他爹收收账,开开铺子,谁去读劳什子四书五经!”
曹延轩哈哈大笑,曹惠中低着头,肩膀一耸一耸。
鲁常宁又滔滔不绝地夸奖起侄儿来,“用我爹的话说,这孩子脑子像我,性子随他爹,若用到正处,比我和他爹都强。我夫人也说,惠中刻苦沉稳,比我那时候强得多。我只盼着,日后我那小子,能有惠中一半就心满意足。”
说的是他七岁的小儿子。
曹延轩也说起宝哥儿:“只比你家小子大一岁。五岁我就给启蒙,前年他娘去世,吓着了,我没办法,只讲些浅显的,什么都不敢教了,就这样,日日跟着我睡,今年到了京城,方去了堂哥的院子。”
又说:“他姐姐已经成了亲,等他娶了媳妇,我也算对得起他娘了。”
提到珍姐儿,鲁常宁不提花家,只问“调理的如何了?孩子可好些?我家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连襟(赵侍郎)有相熟的大夫。”
聊起家长里短,子女学业,两个老父亲说不完的话,操不完的心。过半日,鲁常宁又羡慕起他来:“还是你好,已经做了外公,我像你这个年纪才有了大妞儿,孙子早着呢。”又说起侄儿:“他也是,高不成低不就,把他爹和我愁的。”
曹延轩奇道:“贤侄这么好的人品,年纪轻轻有了功名,怎么会找不到合适的人家?”
鲁常宁咳一声,“不怕贤弟见笑,我家不如连襟,在老家算不上高门大户。自我过了乡试,惠中读书有了眉目,家里眼光高了,盼着给他找个读书人家的姑娘,就没着急。待惠中过了乡试,家里喜得不行,开始找人家,亲戚朋友里面没什么合适的 ,主动上门说亲的,我们家看不上,我们家看上的,人家又觉得不合适。”
“好不容易,我有个同窗家有个待嫁的女儿,我和惠中父亲觉得好,我夫人和惠中母亲又不肯了:那姑娘什么都好,就是个头,咳,个头矮了些。”
听到这里,曹延轩扭头望去,鲁慧中穿一件家常青布袍子,双手扶膝,在椅中坐得端端正正--虽然坐着,也不比自己和鲁常宁矮多少。
一句话,这年轻人的个头,确实高了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他便安慰道:“因缘天定,我家大姐儿的婚事是她娘定的,小女儿为着守孝,还没影子呢。”
说到这里,曹延轩忽然一顿:鲁常宁这话,是特意说给自己的吗?
再一回忆,鲁夫人和赵侍郎夫人登门拜访那天,是见了媛姐儿的--曹延轩日常习武,是个高个子,媛姐儿的母亲于姨娘身强体健,比王丽蓉、夏姨娘高出一截,媛姐儿也比几个堂姐、珍姐儿都高,超过曹延轩肩膀了。
想到这里,他又一想,自己和鲁常宁一见如故,数月之间并未提及儿女之事;前日花家的事尘埃落定,自家平安无恙,鲁常宁今日便请了自己来家里。
想到这里,他不动声色地和鲁常宁闲话喝茶,下了两盘棋,时候也就不早了。
鲁常宁拉着他不放,告诉侄儿“告诉你婶娘,做些拿手的,再给你曹叔叔身边的人说一声。”
鲁惠中应了,给两人行了礼便出去了,不一时回来,“婶娘叫开一坛好酒。”
是个灵活的,看着也踏实,曹延轩心里赞道,觉得比几个侄子、大女婿不差。
傍晚回到家里,他去了伯父的院子,一边听朝堂之事,一边把鲁家的事当闲话讲了。
曹慷有些意外,再一想,捻须笑道:“鲁家根底薄了些,好在,还有个赵侍郎。”
鲁家如今才出了两个读书人,比不上诗书传家的曹家,倒是赵侍郎是读书人家。
他也笑道:“可不,若事情成了,他们家必定善待媛姐儿。”又由衷称赞:“旁的不说,那个鲁惠中确实是个好苗子。”
上回鲁家拜访,只带了鲁常宁赵侍郎的孩子,鲁惠中没上门来,还是曹延轩曹延吉带着博哥儿齐哥儿琳姐儿回拜的时候见到的。曹慷便说:“既这么说,过一阵找个机会,让那孩子上门来,我们看一看。若真是个好的,媛姐儿年纪也不小了。”
伯父的意思,曹延轩是明白的:鲁惠中父母是商贾,未来要靠鲁常宁,赵侍郎远了一层;曹延轩是庶吉士,媛姐儿却是庶女,又是婢生女,一些门当户对的人家不愿意,上赶着的人家又另有所图。
曹延轩把今日的情形细细说了,“我看着,上回鲁赵两家来过,鲁兄有了这个意思,等着花家的事情有了结果,今日便找了我去。”
鲁常宁今日并没当面提亲,只是把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若曹延轩觉得鲁惠中不错,回家商量了,待媛姐儿出了孝期,与鲁家定下亲事,便皆大欢喜;如果反过来,曹延轩没看中鲁惠中,委婉地拒绝鲁家,或过几日把媛姐儿和旁人定亲的事情说了,鲁常宁便当没这回事,不再提起,不伤两家的和气。
曹慷缓缓点头,对鲁家的做法很是赞赏,“谨慎驶得万年船,鲁常宁这般行事,未来出不了大的岔子,最不济,比花家强。”
提起花家,是曹延轩生平一大憾事,不由默然。
见时候不早,他便想告辞,曹慷却手掌虚按一按,“不忙。说来也巧,我这里也有件亲事,是说给你的。”
曹延轩微微一愣,坐在椅中不动了。
曹慷脸色温和,呵呵笑道:“今日你的座师叫了我去,说,想给你做个媒,你猜猜,女方是什么人家?”
座师便是苏大学士了。
曹延轩猜不出,曹慷点点他,也懒得卖关子,径直说了:“是吏部尚书詹徽,想不到,你小子还有这等本事。”
曹延轩没吭声。
曹慷神色带着赞许,“苏大学士说,上月他过寿辰,詹徽也到他府里吃寿面,见了你一面。詹徽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今年二十五岁,原本嫁给太常寺卿的独子路默,成亲八年,生了两个女儿。那路默前年病逝,家里做主,从族里过继了个儿子。詹徽不愿女儿年纪轻轻地守寡,便和路家商量,三年期满便把女儿接回家里,打算再找个靠谱的人家。詹小姐生的两个孩子留在路家,不会有什么麻烦,又是女孩子。”
说到这里,曹慷歇口气:“苏大学士说了,我便派人去打听,确实如苏大学士所说。我想着,詹家和我们家,算是我们家高攀了,若有缘分,倒是一件好事。正好过中秋节,你不妨和詹小姐找机会见一面,若是合眼缘,等过了年,宝哥儿三个出了孝期,便把事情定下来。”
说了半日,曹慷口干舌燥,端起茶盅喝水,见对面侄儿神情平静,半点欣喜之意都没有,不禁微微皱眉:“你下场之前,我便问过,你可有合意的人家,你说没有,我才替你留意。罢了,如今你可是有了看得上的姑娘?”
曹延轩叹一口气,“伯父,哪有的事。”
曹慷松了口气:今日苏大学士提起此事,他可是欢欢喜喜地说“回去便向小侄提,若事情能成,少不了请您做媒人。”
如果侄儿冷不丁冒出个心上人,就不好向苏大学士交代了。
若是自己儿子,曹慷早就板着脸,把儿子教训一顿,如今面前是侄儿,曹慷只能耐着性子,细细劝道:“七郎,你的年纪不小了,膝下有宝哥儿珍姐儿,媛姐儿昱哥儿,挑选的余地不如初婚的少年人。那些上赶着把女儿嫁给你的,不是看中你的功名,便是看中我们家的财产,我是不太乐意的。”
宝哥儿是原配嫡长子,会继承曹延轩的人脉、名声和西府大部分财产,即便继室生出儿子,也比不过宝哥儿。这么一来,很多人家便不愿把女儿嫁过来。
“我本想,给你找个贤良淑德的,也好照顾你,如今提到詹小姐,你可是怕,詹家比我们家势头好,詹小姐性子强一些?”曹慷年纪大,经历的事情多,想的也周到:路默是独子,换成一般人家,正妻没生出儿子,就该纳妾生子了,路默却没儿子,若不是与詹小姐十分恩爱,就是詹小姐嫉妒,不许丈夫纳妾。
“我开始也有顾虑,后来一想,一则詹小姐年纪大了,经历变故,即便是强势的性格,也该有所收敛。二则若詹小姐嫁进来,生出子嗣是最好的,待你过身后,厚厚分一份财产;若没生出儿子,自当依靠你和宝哥儿,不会出大的岔子。”
见侄儿想说什么,曹慷摆摆手,笑道:“三来,你连詹小姐面都没见过,说这些太早了些。依我看,不如找个机会,先让詹小姐见你一面,若詹小姐愿意,你再见见詹小姐。你们年纪不小了,不比年轻人,合得来往下走,合不来就算了,家里都是盼着你们好的。”
话说到这里,曹慷以为侄儿会欣然同意,想不到,曹延轩正襟危坐,双手扶在膝盖,比课堂上的宝哥儿更认真:“是侄儿的不是,有件事,没有和伯父说。”
难道侄儿和别家女子私下订了终身?女子门户低,不是良家?亦或寡妇、有妇之夫?曹慷狐疑地盯着侄儿,“说吧。”
答案却出乎曹慷的意料:
“伯父,今年恩科,与往年不同。若是往年,落榜便落榜,再等三年便是,最不济考个同进士,侄儿自认倒霉。”曹延轩不紧不慢地说,脸上十分严肃:“年初侄儿给您写了信,给三哥五哥六叔商量多少次,瞻前顾后前思后想,加上花家的事,始终拿不定主意。”
曹慷嗯了一声。
曹延轩又说:“临到四月,再不出发就赶不及了,侄儿无奈之下,去鸡鸣寺求神问卜一番。”
鸡鸣寺,曹慷是知道的。
“到了寺中,侄儿抽中一个孔明点将的上签,也是机缘巧合,还遇到一位高僧。高僧给侄儿算了一卦,说侄儿今科高中,不但能中,还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日后,有入阁拜相之份。”
也就是说,这高僧说的都准了。曹慷不动声色,静静听着。
曹延轩继续讲道:“侄儿本以为,是僧道之流的恭维之言,为得让侄儿布施些银子,便没当回事。不过,侄儿去寺庙之前,便决定“上签赴恩科,中签、下签留在金陵”,既然抽中上签,便来了京城。”
“待到六月放了榜,侄儿便发觉,这位高僧算得甚准,心里十分敬畏。”曹延轩见伯父满脸不以为然,便伸手蘸了蘸茶水,在书案上写了一个“七”字,“那日在寺中,侄儿并未自报姓名,亦未说出家中排行,高僧张口便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操尔”,又说,侄儿今生与“七”有缘。”
兄弟排行第七,金榜题名时,排到二甲第七名。
曹慷一听,便知道侄儿口中的高僧不是普通僧众,确是有道行的世外高人,一边换了郑重神色,一边问道:“即便如此,和你婚姻之事,又有何关系?”
曹延轩身体前倾,压低声音:“临别之时,那位高僧又说,侄儿今生不愁功名,不缺富贵,寿逾古稀,却天生命硬,尤其克妻,即便娶了妻,也走不到半路,还会连累到子嗣,侄儿自己亦有水灾。”
听到此话,曹慷半晌作声不得:曹延轩父母早逝,发妻病逝,庶子曹晏小小年纪就死了,只剩一个胞姐,任何人都会说他“命硬”。
“伯父,您也知道,王丽蓉这些年,一直病着。她去之后,宝哥儿高烧不退,昏昏沉沉,大夫束手,侄儿和三嫂五嫂商量,从庙里请了高僧回去超度,念了七七四十九日的经,宝哥儿才渐渐好了。”曹延轩肃容道:“从金陵乘船来的路上,又在落水,若不是护卫们和船老大救得及时,便见不到伯父了。”
这件事,曹慷是知道的:曹延轩一家到达京城,平日闲聊,便当半途落水之事当笑话说了出来,听得曹慷心惊肉跳,训斥侄儿“老大不小的人了,半点不稳重”。
曹慷有些进退维谷,迟疑道“就算,就算高僧所言不虚,可,可你,总不能不娶妻吧?”
曹延轩低着头,“伯父,小侄不过而立之年,已经把人世间的苦楚受了一遍。以前,小侄心里痛苦,亦委屈,有时会想,为什么偏偏是我如此?如今,被高僧一语点破,心里十分内疚。”
--
纪慕云歪着头,“我给您做您爱吃的菜。”又一想,肩膀耷拉下来:京城不是西府,能写了菜单子送去厨房,如今一日三餐府里送来什么,便吃什么。不像他,时不时在外面吃饭。
曹延轩看明白了,追问:“不做了?那怎么办?”纪慕云给他理一理衣襟,“我给您做新衣裳。”
“那不行。”曹延轩一本正经地摇头,“衣裳日日都做,不能算。”纪慕云左思右想,给他一个大大的笑容,“您再写信,我给您磨墨裁纸,沏茶倒水。”
面前佳人美目流盼,笑靥如花,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曹延轩看了半晌,凑到她耳边轻轻说了两句,纪慕云眼睛水汪汪地,用一方海棠红帕子蒙住脸“你这人,不是好人!”
早被他宽衣解带,拥进帐子里去了。
绿芳捧着点心甜羹进来,见菊芳红着脸坐在紧闭的门外守着,便也猜到了,轻手轻脚地招呼人“烧热水”,远远避开了。
作者有话说:
? 第103章
一入八月, 令人透不过气的闷热为止一散,天空碧蓝如洗,风中带了寒意,曹延轩早起练拳, 出了一身热汗, 回到屋里夹衣、外裳、袜子已经叠得整整齐齐, 上面还放着一朵粉白色的茉莉花。
前日夜里,春宵苦短, 恩爱欢长, 她嫌帐子里有味道,他便下了床, 推开窗, 只一瞬间, 茉莉花的清香便把整间卧房充满了。
他笑着拿起衣服披上,拈起茉莉花, 抬目望去,纪慕云穿件杏花粉锦缎褙子、浅绿色百褶裙, 鬓边别了一朵茉莉花,领着昱哥儿在院子里面抓一只指头大的紫蝴蝶呢。
上午去了翰林院, 与几位相熟的朋友吃了饭,鲁常宁盛情邀请“去我家下棋。”
说起下棋, 曹延轩并不擅长, 可以用臭棋篓子形容,鲁常宁却是个中好手。曹延轩便不肯去“自己找罪受么?”鲁常宁大笑,生拉硬拽地把他拉走了。
鲁家坐落于崇文门外, 往城里得乘一个时辰的马车, 比不上赵侍郎家, 更不如曹家。普普通通的四进院子,外面看不出稀奇,进去才知道,主人把院里重新修葺,分成左右两路,隔成四个两进的小院子。每个院子小是小了些,粉墙黛瓦,红柱青砖,花木青翠茂盛,颇有生活气息。
曹延轩是来过的,跟着鲁常宁进了右首第二个院子,到书房摆开棋盘。鲁常宁嘿嘿笑着,大手一挥“让你三个子”,曹延轩也不客气,施施然拿了黑子,在棋盘上摆起来。
一局棋没下完,桌案摆得满满的,小厮一回奉茶,二回送来鲜果,三回鲁常宁的侄儿捧来热腾腾的点心,“家里做的,请曹叔叔尝一尝。”
不用说,是鲁常宁夫人的手艺。
红漆托盘放着白生生的条头糕和粉绿相间的荷花糕,看着就逗人馋虫,曹延轩也不客气,吃了两块,夸奖起来:“要说还得是我们南方的点心,比这边的强。”
说起来,徐老太□□籍常州,鲁常宁和赵侍郎也是常州人,三家得以结亲。常州距金陵两百余里,骑马一日就过去了,鲁、曹两人也算半个老乡。
鲁常宁俨然遇到知音,一拍大腿,滔滔不绝地发起牢骚:“可不是么,京城什么都好,吃食就差远了,哎,过过便是八月十五,稻香村的月饼个这么大,皮这么厚,硬得跟什么似的,内里你猜是啥?红糖白糖!这这这,这怎么吃?”
哪里比得上南方月饼,小巧玲珑,皮薄馅鲜。
曹延轩也有同感,擦手的时候忽然发觉,在金陵的时候,纪慕云定菜单,做点心汤羹,他每日吃的十分舒服,到了京城只有府里的茶点,就远远不如了。
闲谈几句,曹延轩问起鲁常宁的侄儿:“贤侄今日得空,没出门去?”
鲁常宁是独子,上面只有一个堂兄,两房十分亲密。鲁常宁近几年在京城潜心读书,全赖堂兄在老家打理家业,照顾长辈,置办田产,京中的宅子也是两房一起买的。
鲁常宁夫妻恩爱,有两个女儿,儿子只有七岁,上回去曹府拜访,把三个孩子都带去了。鲁常宁堂兄有两个儿子,长子鲁惠中是个读书种子,今年二十一岁,已经中了举人,鲁常宁怕耽误了侄儿,把鲁惠中带在身边,亲自督着读书。
今日客人一来,鲁惠中在下首陪着,听问道自己,便恭恭敬敬地答:“劳曹叔叔过问,今日上午去了学堂,夫子布置了文章,在家里写文章呢。”
曹延轩拈了颗黑子,笑着问,“哦,贤侄学到哪一处?”
鲁惠中便答:“是四书中的《公孙丑》揠苗助长一节。”说了些自己的见解,笑道“夫子说,既如此,便放半日假。””
曹延轩是读饱了书的,一听便知,这年轻人把书本里的东西吃透了,相比之下,自己的女婿花锦明便远远不如了。
“甚好。鲁兄,贤侄底子甚是扎实。”曹延轩恭维鲁惠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鲁常宁喜笑颜开地,怎么看侄儿怎么顺眼,“正是贤弟这话,我在惠中这个年纪,还惦记着喝酒吃肉,若不是夫人督着,早就和惠中他爹收收账,开开铺子,谁去读劳什子四书五经!”
曹延轩哈哈大笑,曹惠中低着头,肩膀一耸一耸。
鲁常宁又滔滔不绝地夸奖起侄儿来,“用我爹的话说,这孩子脑子像我,性子随他爹,若用到正处,比我和他爹都强。我夫人也说,惠中刻苦沉稳,比我那时候强得多。我只盼着,日后我那小子,能有惠中一半就心满意足。”
说的是他七岁的小儿子。
曹延轩也说起宝哥儿:“只比你家小子大一岁。五岁我就给启蒙,前年他娘去世,吓着了,我没办法,只讲些浅显的,什么都不敢教了,就这样,日日跟着我睡,今年到了京城,方去了堂哥的院子。”
又说:“他姐姐已经成了亲,等他娶了媳妇,我也算对得起他娘了。”
提到珍姐儿,鲁常宁不提花家,只问“调理的如何了?孩子可好些?我家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连襟(赵侍郎)有相熟的大夫。”
聊起家长里短,子女学业,两个老父亲说不完的话,操不完的心。过半日,鲁常宁又羡慕起他来:“还是你好,已经做了外公,我像你这个年纪才有了大妞儿,孙子早着呢。”又说起侄儿:“他也是,高不成低不就,把他爹和我愁的。”
曹延轩奇道:“贤侄这么好的人品,年纪轻轻有了功名,怎么会找不到合适的人家?”
鲁常宁咳一声,“不怕贤弟见笑,我家不如连襟,在老家算不上高门大户。自我过了乡试,惠中读书有了眉目,家里眼光高了,盼着给他找个读书人家的姑娘,就没着急。待惠中过了乡试,家里喜得不行,开始找人家,亲戚朋友里面没什么合适的 ,主动上门说亲的,我们家看不上,我们家看上的,人家又觉得不合适。”
“好不容易,我有个同窗家有个待嫁的女儿,我和惠中父亲觉得好,我夫人和惠中母亲又不肯了:那姑娘什么都好,就是个头,咳,个头矮了些。”
听到这里,曹延轩扭头望去,鲁慧中穿一件家常青布袍子,双手扶膝,在椅中坐得端端正正--虽然坐着,也不比自己和鲁常宁矮多少。
一句话,这年轻人的个头,确实高了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他便安慰道:“因缘天定,我家大姐儿的婚事是她娘定的,小女儿为着守孝,还没影子呢。”
说到这里,曹延轩忽然一顿:鲁常宁这话,是特意说给自己的吗?
再一回忆,鲁夫人和赵侍郎夫人登门拜访那天,是见了媛姐儿的--曹延轩日常习武,是个高个子,媛姐儿的母亲于姨娘身强体健,比王丽蓉、夏姨娘高出一截,媛姐儿也比几个堂姐、珍姐儿都高,超过曹延轩肩膀了。
想到这里,他又一想,自己和鲁常宁一见如故,数月之间并未提及儿女之事;前日花家的事尘埃落定,自家平安无恙,鲁常宁今日便请了自己来家里。
想到这里,他不动声色地和鲁常宁闲话喝茶,下了两盘棋,时候也就不早了。
鲁常宁拉着他不放,告诉侄儿“告诉你婶娘,做些拿手的,再给你曹叔叔身边的人说一声。”
鲁惠中应了,给两人行了礼便出去了,不一时回来,“婶娘叫开一坛好酒。”
是个灵活的,看着也踏实,曹延轩心里赞道,觉得比几个侄子、大女婿不差。
傍晚回到家里,他去了伯父的院子,一边听朝堂之事,一边把鲁家的事当闲话讲了。
曹慷有些意外,再一想,捻须笑道:“鲁家根底薄了些,好在,还有个赵侍郎。”
鲁家如今才出了两个读书人,比不上诗书传家的曹家,倒是赵侍郎是读书人家。
他也笑道:“可不,若事情成了,他们家必定善待媛姐儿。”又由衷称赞:“旁的不说,那个鲁惠中确实是个好苗子。”
上回鲁家拜访,只带了鲁常宁赵侍郎的孩子,鲁惠中没上门来,还是曹延轩曹延吉带着博哥儿齐哥儿琳姐儿回拜的时候见到的。曹慷便说:“既这么说,过一阵找个机会,让那孩子上门来,我们看一看。若真是个好的,媛姐儿年纪也不小了。”
伯父的意思,曹延轩是明白的:鲁惠中父母是商贾,未来要靠鲁常宁,赵侍郎远了一层;曹延轩是庶吉士,媛姐儿却是庶女,又是婢生女,一些门当户对的人家不愿意,上赶着的人家又另有所图。
曹延轩把今日的情形细细说了,“我看着,上回鲁赵两家来过,鲁兄有了这个意思,等着花家的事情有了结果,今日便找了我去。”
鲁常宁今日并没当面提亲,只是把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若曹延轩觉得鲁惠中不错,回家商量了,待媛姐儿出了孝期,与鲁家定下亲事,便皆大欢喜;如果反过来,曹延轩没看中鲁惠中,委婉地拒绝鲁家,或过几日把媛姐儿和旁人定亲的事情说了,鲁常宁便当没这回事,不再提起,不伤两家的和气。
曹慷缓缓点头,对鲁家的做法很是赞赏,“谨慎驶得万年船,鲁常宁这般行事,未来出不了大的岔子,最不济,比花家强。”
提起花家,是曹延轩生平一大憾事,不由默然。
见时候不早,他便想告辞,曹慷却手掌虚按一按,“不忙。说来也巧,我这里也有件亲事,是说给你的。”
曹延轩微微一愣,坐在椅中不动了。
曹慷脸色温和,呵呵笑道:“今日你的座师叫了我去,说,想给你做个媒,你猜猜,女方是什么人家?”
座师便是苏大学士了。
曹延轩猜不出,曹慷点点他,也懒得卖关子,径直说了:“是吏部尚书詹徽,想不到,你小子还有这等本事。”
曹延轩没吭声。
曹慷神色带着赞许,“苏大学士说,上月他过寿辰,詹徽也到他府里吃寿面,见了你一面。詹徽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今年二十五岁,原本嫁给太常寺卿的独子路默,成亲八年,生了两个女儿。那路默前年病逝,家里做主,从族里过继了个儿子。詹徽不愿女儿年纪轻轻地守寡,便和路家商量,三年期满便把女儿接回家里,打算再找个靠谱的人家。詹小姐生的两个孩子留在路家,不会有什么麻烦,又是女孩子。”
说到这里,曹慷歇口气:“苏大学士说了,我便派人去打听,确实如苏大学士所说。我想着,詹家和我们家,算是我们家高攀了,若有缘分,倒是一件好事。正好过中秋节,你不妨和詹小姐找机会见一面,若是合眼缘,等过了年,宝哥儿三个出了孝期,便把事情定下来。”
说了半日,曹慷口干舌燥,端起茶盅喝水,见对面侄儿神情平静,半点欣喜之意都没有,不禁微微皱眉:“你下场之前,我便问过,你可有合意的人家,你说没有,我才替你留意。罢了,如今你可是有了看得上的姑娘?”
曹延轩叹一口气,“伯父,哪有的事。”
曹慷松了口气:今日苏大学士提起此事,他可是欢欢喜喜地说“回去便向小侄提,若事情能成,少不了请您做媒人。”
如果侄儿冷不丁冒出个心上人,就不好向苏大学士交代了。
若是自己儿子,曹慷早就板着脸,把儿子教训一顿,如今面前是侄儿,曹慷只能耐着性子,细细劝道:“七郎,你的年纪不小了,膝下有宝哥儿珍姐儿,媛姐儿昱哥儿,挑选的余地不如初婚的少年人。那些上赶着把女儿嫁给你的,不是看中你的功名,便是看中我们家的财产,我是不太乐意的。”
宝哥儿是原配嫡长子,会继承曹延轩的人脉、名声和西府大部分财产,即便继室生出儿子,也比不过宝哥儿。这么一来,很多人家便不愿把女儿嫁过来。
“我本想,给你找个贤良淑德的,也好照顾你,如今提到詹小姐,你可是怕,詹家比我们家势头好,詹小姐性子强一些?”曹慷年纪大,经历的事情多,想的也周到:路默是独子,换成一般人家,正妻没生出儿子,就该纳妾生子了,路默却没儿子,若不是与詹小姐十分恩爱,就是詹小姐嫉妒,不许丈夫纳妾。
“我开始也有顾虑,后来一想,一则詹小姐年纪大了,经历变故,即便是强势的性格,也该有所收敛。二则若詹小姐嫁进来,生出子嗣是最好的,待你过身后,厚厚分一份财产;若没生出儿子,自当依靠你和宝哥儿,不会出大的岔子。”
见侄儿想说什么,曹慷摆摆手,笑道:“三来,你连詹小姐面都没见过,说这些太早了些。依我看,不如找个机会,先让詹小姐见你一面,若詹小姐愿意,你再见见詹小姐。你们年纪不小了,不比年轻人,合得来往下走,合不来就算了,家里都是盼着你们好的。”
话说到这里,曹慷以为侄儿会欣然同意,想不到,曹延轩正襟危坐,双手扶在膝盖,比课堂上的宝哥儿更认真:“是侄儿的不是,有件事,没有和伯父说。”
难道侄儿和别家女子私下订了终身?女子门户低,不是良家?亦或寡妇、有妇之夫?曹慷狐疑地盯着侄儿,“说吧。”
答案却出乎曹慷的意料:
“伯父,今年恩科,与往年不同。若是往年,落榜便落榜,再等三年便是,最不济考个同进士,侄儿自认倒霉。”曹延轩不紧不慢地说,脸上十分严肃:“年初侄儿给您写了信,给三哥五哥六叔商量多少次,瞻前顾后前思后想,加上花家的事,始终拿不定主意。”
曹慷嗯了一声。
曹延轩又说:“临到四月,再不出发就赶不及了,侄儿无奈之下,去鸡鸣寺求神问卜一番。”
鸡鸣寺,曹慷是知道的。
“到了寺中,侄儿抽中一个孔明点将的上签,也是机缘巧合,还遇到一位高僧。高僧给侄儿算了一卦,说侄儿今科高中,不但能中,还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日后,有入阁拜相之份。”
也就是说,这高僧说的都准了。曹慷不动声色,静静听着。
曹延轩继续讲道:“侄儿本以为,是僧道之流的恭维之言,为得让侄儿布施些银子,便没当回事。不过,侄儿去寺庙之前,便决定“上签赴恩科,中签、下签留在金陵”,既然抽中上签,便来了京城。”
“待到六月放了榜,侄儿便发觉,这位高僧算得甚准,心里十分敬畏。”曹延轩见伯父满脸不以为然,便伸手蘸了蘸茶水,在书案上写了一个“七”字,“那日在寺中,侄儿并未自报姓名,亦未说出家中排行,高僧张口便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操尔”,又说,侄儿今生与“七”有缘。”
兄弟排行第七,金榜题名时,排到二甲第七名。
曹慷一听,便知道侄儿口中的高僧不是普通僧众,确是有道行的世外高人,一边换了郑重神色,一边问道:“即便如此,和你婚姻之事,又有何关系?”
曹延轩身体前倾,压低声音:“临别之时,那位高僧又说,侄儿今生不愁功名,不缺富贵,寿逾古稀,却天生命硬,尤其克妻,即便娶了妻,也走不到半路,还会连累到子嗣,侄儿自己亦有水灾。”
听到此话,曹慷半晌作声不得:曹延轩父母早逝,发妻病逝,庶子曹晏小小年纪就死了,只剩一个胞姐,任何人都会说他“命硬”。
“伯父,您也知道,王丽蓉这些年,一直病着。她去之后,宝哥儿高烧不退,昏昏沉沉,大夫束手,侄儿和三嫂五嫂商量,从庙里请了高僧回去超度,念了七七四十九日的经,宝哥儿才渐渐好了。”曹延轩肃容道:“从金陵乘船来的路上,又在落水,若不是护卫们和船老大救得及时,便见不到伯父了。”
这件事,曹慷是知道的:曹延轩一家到达京城,平日闲聊,便当半途落水之事当笑话说了出来,听得曹慷心惊肉跳,训斥侄儿“老大不小的人了,半点不稳重”。
曹慷有些进退维谷,迟疑道“就算,就算高僧所言不虚,可,可你,总不能不娶妻吧?”
曹延轩低着头,“伯父,小侄不过而立之年,已经把人世间的苦楚受了一遍。以前,小侄心里痛苦,亦委屈,有时会想,为什么偏偏是我如此?如今,被高僧一语点破,心里十分内疚。”
--